Monday, December 31, 2012
电荷。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会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电子的转移
酶的应用
酶的催化效率特别高(即高效性),比一般的化学催化剂的效率高10^7~10^18倍,这就是生物体内许多化学反应很容易进行的原因之一.
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化学选择性和专一性.一种酶往往只能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反应起催化作用,且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在结构上往往有相似性.
一般在37℃左右,接近中性的环境下,酶的催化效率就非常高,虽然它与一般催化剂一样,随着温度升高,活性也提高,但由于酶是蛋白质,因此温度过高,会失去活性(变性),因此酶的催化温度一般不能高于60℃,否则,酶的催化效率就会降低,甚至会失去催化作用.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紫外线等的存在,也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
人体内存在大量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已发现3000种以上(即多样性).如米饭在口腔内咀嚼时,咀嚼时间越长,甜味越明显,是由于米饭中的淀粉在口腔分泌出的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缘故.因此,吃饭时多咀嚼可以让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利于消化.此外人体内还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等多种水解酶.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必须在胃蛋白酶等作用下,水解成氨基酸,然后再在其它酶的作用下,选择人体所需的20多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这其中发生了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这样说,没有酶就没有生物的新陈代谢,也就没有自然界中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生物界.
原因一:生食
生食物中含有必需的消化酶,但酶在高温烹调下或加工储运过程中容易丧失活性,由于人们大都以熟食为主,使得食物中原有的酶遭受破坏,而不得不消耗体内天然的酶储备。另外,有些水果中酶含量最高的部位却是在人们所不吃的果皮和果茎中,以及在未成熟的苦涩的果汁中,这也是造成人体酶量缺乏的因素所在。
原因二:老化
人的一生当中体内生成的酶是有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分泌的酶从旺盛变得不足。人体摄入的养料不容易消化吸收,依靠摄取养料来合成酶的能力下降,从而酶缺乏加剧,形成体内酶量递减的恶性循环。
原因三:现代生活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汽车的大量增加,导致废气大量排放,环境受到污染;农药的残留和食品中合成的化学添加剂的滥用;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看电视多运动少等文明社会的弊端增多……上述种种都会增加身体中酶的大量消耗,以致体内的天然酶无法保存。
酶在医疗上 随着对酶研究的发展,酶在医学上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分三个方面介绍.
1.酶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酶缺乏所致之疾病多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如白化症是因酪氨酸羟化酶缺乏,蚕豆病或对伯氨喹啉敏感患者是因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许多中毒性疾病几乎都是由于某些酶被抑制所引起的.如常用的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敌敌畏、1059以及乐果等)中毒时,就是因它们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必需基团丝氨酸上的一个-OH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胆碱酯酶能催化乙酰胆碱水解成胆碱和乙酸,当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水解作用受抑,造成乙酰胆碱推积,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肌肉震颤、瞳孔缩小、多汗、心跳减慢等.某些金属离子引起人体中毒,则是因金属离子(如Hg2+)可与某些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如半胱氨酸的-SH)结合而使酶失去活性.
2.酶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正常人体内酶活性较稳定,当人体某些器官和组织受损或发生疾病后,某些酶被释放入血、尿或体液内.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脏受损,肝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强,大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胆疾病,特别是胆道梗阻时,血清r-谷氨酰移换酶增高等等.因此,借助血、尿或体液内酶的活性测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近年来,酶疗法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泛受到重视,各种酶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此原理已用于外科扩创,化脓伤口净化及胸、腹腔浆膜粘连的治疗等.在血栓性静脉炎、心肌梗塞、肺梗塞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的治疗中,可应用纤溶酶、链激酶、尿激酶等,以溶解血块,防止血栓的形成等.
一些辅酶,如辅酶A、辅酶Q等,可用于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辅助治疗.另外,还利用酶的竞争性抑制的原理,合成一些化学药物,进行抑菌、杀菌和抗肿瘤等的治疗.如磺胺类药和许多抗菌素能抑制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类,故有抑菌和杀菌作用;许多抗肿瘤药物能抑制细胞内与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有关的酶类,从而抑制瘤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对抗肿瘤的生长;硫氧嘧啶可抑制碘化酶,从而影响甲状腺素的合成,故可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由于酶的应用广泛,酶的提取和合成就成了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酶可以从生物体内提取,如从菠萝皮中可提取菠萝蛋白酶.但由于酶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低,因此,它不能适应生产上的需要.工业上大量的酶是采用微生物的发酵来制取的.一般需要在适宜的条件下,选育出所需的菌种,让其进行繁殖,获得大量的酶制剂.另外,人们正在研究酶的人工合成.总之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酶的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在工程上,酶的影响因素有温度、酸碱度、浓度、电荷、机械作用等,人体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发酵系统,相关于三千个以上酿酒酿醋装置的大组合。并且要实现全自动控制,保持温度(体温37度)、酸碱度(弱碱性)、含水量(70%)、电压(心脑电图正常)、机械作用(肌肉活动与心跳正常)的相对稳定,除了“上帝”以外,任何人无法对如此庞大的系统进行控制。这个上帝就是大自然。
第一是酶的生产。人体内三千种以上的酶,它们由人体内不同的器官合成。其核心部分是“核酶”,带有遗传信息,其发现者获取9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我以为中医所讲的“先天之本”、“元气”与核酶有关联,它不能后天从外界获取,在人体内的贮藏是有限的。辅酶或维生素是酶的修饰部分,它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属于“后天之本”。人体内酶的生产由身体自动合成。当人体内由于器官功能异常或营养不良时,某些酶的合成受阻,相应的生化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就会引起新陈代谢异常。
第二是底物。酶的催化反应具有一性,每种酶只对一种物质起作用。有些人工食品添加剂,模仿天然物质的色、香、味,这些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体内的酶并不能识别,有些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健康风险,可能会干扰体内的新陈代谢。如:糖精、人工奶油已经被相关部门限制使用。在实际中,国家要求生产企业明确标明所用的食品添加剂,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三是温度。酶在45度以下,温度越高,酶的活性越高。人体发热时,自身免疫力成倍增加,同时,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和酶。发热病人补充水份和维生素有利健康。人的体温恒定37度左右,中医的“阳气”与体温有关,相关科普读本有《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体温过高或过低都可反映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利用低温来保存食物,就是降低食物中酶的活性和细菌的活力,延长保存时间。
第四是酸碱度。人体内为弱碱性环境。人体在运动时,供氧相对不足,体内产生过多的乳酸,使人的肌肉酸痛,经过多次锻炼,提高供氧能力后,体质增强。现在空气中二氧化碳过多,体内氧相对不足,造成体内PH下降,减少酶的活性,使新陈代谢异常。肉类食品中含有较多的磷、硫、氯等营养素,摄入过多,也会引起体内PH下降。相关科普读本有《万病酸毒起》,补钙可以提高体内PH值,有利于健康,但并不能解决人体的健康问题。中医的上火与西医的酸中毒,与此相关。
第五是浓度。也就是体内的含水量。在酶的数量一定时,反应物浓度越大,酶的活性就越小。婴儿的含水量80%以上,它们新陈代谢旺盛。营养过剩时,浓度增大,新陈代谢会减慢,引起肥胖和一些疾病。相关科普读本有《水是最好的药》。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过干燥的方法,减少食物中的水分,增加其浓度,降低酶的活性,延长保存时间。
第六是电荷。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会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有电子的转移。人体蛋白质平均等电点为5.5,体内环境为7.3,人体带负电荷,并有一定的电压,可以产生一定的电流,如心电图、脑电图。“自由基”带正电,对健康不利,清新的空气中有大量的“负离子”,对健康有利。负电荷使人的红细胞相互排斥,阻止血栓的形成,可以促进心脑血管的健康。
第七是机械作用。把反应物和酶搅拌均匀,把生成物及时运走,可以增加酶的反应活性,提高生命活力。通过运动,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酶与反应物混合无效,并运走代谢产物,降低浓度,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生命在于运动就是这个道理。
第八是酶的抑制剂和激活剂。酶的激活剂能使酶的活性大大增加,抑制剂能降低或消除酶的活性。各种防腐剂就是抑制大多数酶的活性,达到长久保持的目的。有毒物质可以破坏酶的结构,使之失去活性。人体通过食物链,摄入了大量的酶的抑制剂,如防腐剂,农药残留物,肯定会影响新陈代谢。有些物质能增加一些酶的活性,工业上叫激活剂,医学上叫激素,一种酶的激活剂,往往是另一种酶的抑制剂。这就是药物使用的风险。如青霉素抑制了细菌中的一种酶,使它不能合成细胞壁,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应该不受大的影响,可是青霉素使用时出现的副作用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各种激素,对体内的生化反应进行调节,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各种人工物质的干扰,可能是造成人体内分泌紊乱的重要原因。
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异常,可能与八个方面都有关系,人们只要针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改善,肯定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不可能全面解决问题,公众通过改善环境,食品安全、合理膳食来获得健康,是成本少、风险小的方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