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巨磁电阻效应
人类对电现象和磁现象很早就有所认识,但将它们在本质上关联起来,却是1820年之后的事。
奧斯特(Orested,1777年-1851年)是丹麥物理學家,哥本哈根大学物理教授。1820年的春天,好几个月以来他都一直沉迷于有关电和磁方面的实验,想找出其中的联系。
他把磁針放在一个充满电的莱顿瓶旁边,磁针纹丝不动。
“莱顿瓶带的是静电,也许需要使用电流?”奥斯特一边想,一边用伏打电源接通电路,但磁针仍然毫无反应。那天傍晚,奧斯特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和各种改进实验的想法,走进了教室,为学生们上电学课。课程快结束时,奧斯特准备向学生演示他的电路实验,旁边还放着那个总是岿然不动而令他十分沮丧的小磁针。不过,这时奧斯特突然灵机一动,他把那个磁针的位置相对导线而言转了个90度。接下来,当奧斯特连通电源的那一霎那,他发现磁针明显地摆动了一下!磁针这个小小的动作让奥斯特惊喜若狂,也就从这一天开始,人们才逐渐认识了电和磁之间的紧密联系。
之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特斯拉发明交流电,麦克斯韦创立了经典电磁理论,再后来,原子模型和量子理论的建立,使我们对电和磁的本质及相互联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磁性的本质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与电有关。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磁性是来源于原子中电子的自旋运动和轨道运动。
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中,电磁学大展身手。硅半导体材料及其构成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发,导致了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整个信息产业的飞跃,使电子技术迈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中的最重要部分是CPU和硬盘。CPU决定运算的速度,包含了异常复杂的电子线路,硬盘用作信息储存,其物理原理则是基于物质的磁性。无论是CPU还是硬盘,几十年来都是体积越来越小而容量则越来越大。
1956年9月,IBM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RAMAC),可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硬盘。它相当于两个冰箱那么大的体积,重量超过1吨,存储容量却只有5MB。而现在的存储容量是它的上千倍的微硬盘,体积却不过硬币大小。这种惊人的变化,要归功于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归功于‘磁电阻效应’的应用,特别是要归功于‘巨磁电阻效应’(GMR,Giant Magneto Resistance)的发现和应用。
什么是磁电阻效应?顾名思义,磁电阻效应是指金属的电阻受磁场的影响而变化的一种现象,用变化的相对百分比(MR)来表征。一般金属导电时都有磁电阻效应,并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点:有磁场时的电阻比磁场为0时的电阻更大、MR的数值很小、各向异性。
那么,什么又是巨磁电阻效应呢?
巨磁电阻效应是1988年由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分别独立研究而发现的【1,2】。
两位科学家研究的是纳米级别的铁鉻相间(Fe/Cr)多层结构。这种结构的制备要归功于1960年代后期贝尔实验室的华人科学家卓以和(AlfredY. Cho)和他的同事亚瑟(J. R. Arthur)发明的分子束外延技术(MBE)。MBE是为单晶材料的生长而研究开发的,但受益的却远远不止芯片制造,它还促进了各种材料科学的发展。
纳米级别是多大呢?我们知道原子大小的数量级是‘埃’,1‘埃’等于10-10米,也就是0.1纳米。所以,纳米科学就是在原子的尺度上研究和操控原子的科学。
纳米技术的想法最早来自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费曼对物理以及相关技术的远见卓识无与伦比,他1981年在波士顿MIT的报告,揭开了量子计算机研发的序幕,而早在1959年,他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所作的着名演讲《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中的天才预言【3】,便是如今热门的纳米技术的灵感来源。
费曼在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们能够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和控制,以达到我们的要求的话,这将会极大地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他说:“至少在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这正是现在从事纳米研究的物理学家和工程师们所做的,纳米技术在许多领域中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从此节开始,我们将介绍几项与半导体材料相关的前沿研究。
刚才提到的分子束外延技术MBE以及1982年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诞生,为纳米研究人员扫除了障碍,克服了瓶颈,对纳米科技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个晶体管发明者之一的肖克利,把BJT设计成夹心饼干模样。从此后,材料科学家们喜欢上了这种结构,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做各种不同的多层夹心饼干。特别是他们有了MBE,夹心饼干做起来方便多了,一层一层地,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加上去,又加上去,再加上去……固体的结构方式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人为生成。这种说法有点夸张,做起来绝对不是像我们现在说起来那么轻巧容易的。但无论如何,研究纳米材料的科学家们辛苦工作、乐此不疲。
巨磁电阻效应就是在这种‘铁鉻铁’的三明治(或多明治)结构中观察到的一种‘磁电阻效应’。不过,这种效应与原来通常磁电阻效应的三个基本特点完全相反:有磁场时电阻最小、MR的数值很大、各向同性。因而,人们才给它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巨磁电阻效应。
图15.1:巨磁电阻效应
如图15.1所示,巨磁电阻效应所用的材料,是在每两层铁磁性材料之间,夹上一层非磁性金属。当没有外加磁场时,相邻的铁磁材料的磁化方向互相相反(这点可以由调节中间‘鉻’层的厚度得到),这时候观察到的总电阻为最大。如果加上外磁场H,所有铁磁材料的磁化方向都变成与外磁场方向一致,这时候的总电阻最小。电阻变化的比值可达50%,是通常磁电阻效应的几十倍。
在元素周期表的100多种基本元素中,铁、钴、镍被称为铁磁性元素,因为它们能在外部磁場的作用下得以磁化,并能形成永久磁铁。这个性质可以从它们的原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中的自旋及泡利不相容原理成功地解释。
图15.2:对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和应用作出贡献的人
对于外磁场的变化,铁磁性元素较其它元素更为敏感,它的磁电阻效应也比其它金属更大,计算机硬盘早就利用铁磁性元素的这些性质来储存数据。法国和德国的物理学家在‘铁鉻铁’结构中发现了巨磁电阻效应之后,IBM的研究员斯图尔特·帕金(Stuart Parkin)1989年在其它材料上也发现了同样的效应。并且,帕金接着又研究自旋阀,造出自旋阀磁盘读头。1994年,帕金研制的新型读出磁头,将磁盘记录密度一下子提高了17倍,并且很快地成为行业技术标准,为IBM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当然也造福于人类文明。今天,几乎所有最新的磁头读出技术都是基于巨磁电阻原理而研制出来的。
200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给了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人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说到这儿,不得不为此次诺贝尔物理奖遗漏了IBM的帕金而感到遗憾,其实帕金对巨磁电阻原理的研究和应用,以及物理材料应用的其它领域,贡献之大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帕金得到了2006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为什么会有巨磁电阻效应?它的物理原理是怎么样的?留待下一节中讲解。
参考资料:
【1】Fert, Albert; et al. (November 1988)."Giant Magnetoresistance of (001)Fe/(001)Cr Magnetic Superlatti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1 (21): 2472–2475.
【2】G. Binasch, P. Grünberg, F. Saurenbach, and W. Zinn. “Enhancedmagnetoresistance in layered magnetic structures with antiferromagneticinterlayer exchange”, Phys. Rev. B 39, 4828(1989).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7221-712144.html
上一篇:《硅火燎原》-14-魔术师背后的物理
下一篇:《硅火燎原》-16-自旋登上舞台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19 李铭 王涛 薛加民 孙学军 田云川 郭向云 何宏 陈儒军 李伟钢 欧阳峰 石磊 林涛 罗会仟 魏武 胡洪涛 王伟 aliala qiue vivik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 [11]zhouyinbing88
- 电子自旋概念的引入,确实使量子论有了大的进展!但愚以为电子是光子的黑洞化得观念对自旋的产生可以提供物理学的支持!而且有助我们在相对论和光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统一的理解微观世界的真相!借助这种研究我得到了一些很好的物理结果请老师们读读窝在科学网的网文,请老师多多指教!谢谢!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1219737-1-1.html
- [10]王云阳
- 强势关注
- [9]欧阳峰
- 嗯,你是对的。学习了!
- [8]欧阳峰
- “而现在的存储容量是它的上千倍的微硬盘,体积却不过硬币大小”
这是说的thumb drive之类的器件吗?它可不是用磁性啊。或者真有那么小的磁性硬盘,是我孤陋寡闻了。 - 博主回复(2013-7-29 22:18):我说的是“microdrive”,这方面我一定比你更孤陋寡闻,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种?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到网上wiki了一下microdrive:http://en.wikipedia.org/wiki/Microdrive
microdrive的原理是和hard drive一样的,应该仍然使用磁性。
谢谢。
- [7]王勇
- 其实,关于GMR,一个中国科学家曾经跟Grunberg在一个组,他甚至比Grunberg早发现这个玩意,但是由于总总原因,Grunberg的成果先出来。
- 博主回复(2013-7-29 22:34):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总是发生。
- [6]王国强
- 分子束外延技术(MBE)非常重要和普遍,其发明者为何没有获得NP?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0):这种事说不清楚。卓以和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
- [5]张青天
- 张老师,您的科普文章有没有书买或者pdf下载啊?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3):《蝴蝶效应之谜:走近分形与混沌》由清华出版社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forum.php/blog-797010-706451.html
《世纪幽灵:走近量子纠缠》由科大出版社出版: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02977
- [4]田云川
- 好文!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4):谢谢捧场。
- [3]HBG
- MBE/MOVPE/MOCVD deserve a NB prize just the same as diode laser, and IC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5):I think so, but......
- [2]张弜
- 格林贝格 最早的报到似乎是专利。。。?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6):不清楚这点
- [1]mirrorliwei
- GMR已经“老了”,如今都是TMR的技术了。
- 博主回复(2013-7-29 22:49):You may be right. Thank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