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電路 標題:家用交流電頻率為何選擇60Hz? |
1:陳建勳榮譽點數78點(研究所)張貼:2010-09-25 14:15:00:地點 台灣雲林 |
今天上課教到一題92學測考題 裡面在討論交流電,不同頻率對人體的影響 結論是 高頻(10000Hz以上)交流電較安全,較不易電死人 而低頻(10~100Hz)交流電對人體而言最危險... 請教各位前輩 那為何家用電源要選擇60Hz(最危險) 而不改成高頻電源呢? 是因為產生高頻電源的成本較大嗎? 還是因為其他考量呢? |
2:陳建勳榮譽點數78點(研究所)張貼:2010-09-25 15:27:29:地點 台灣雲林 [回應上一篇] |
附上題目: 答案是:C |
3:陳建勳榮譽點數78點(研究所)張貼:2010-09-25 16:55:37:地點 台灣雲林 [回應上一篇] |
補充: 有一種科學玩具叫做電漿球http://physical.tcfsh.tc.edu.tw/physical/physdemo/select/s5-4/s5-4.htm 中間就是使用高頻高壓電來激發電漿 我在猜,使用高頻電就是因為安全考量? 因為高頻電較不易傷害人體?@@" 但也聽過另一種說法,中間使用高頻電是考慮Skin effect(集膚效應)? 這個說法我就真的不清楚了?有人知道嗎? |
4:陳建勳榮譽點數78點(研究所)張貼:2010-09-25 20:20:23:地點 台灣台北 [回應上一篇] |
網路上查到一個說法 http://www.worldone.com.tw/pdFile.do?pid=966&file=education/education_966.pdf 內文: 由於其頻率約為 10000 赫,在此高頻之下引起人體感覺觸電的最低電流則提高至 16 毫安培, 而且觸電後無法憑藉自力脫離電路的電流亦升高為 75 毫安培左右。 這種因為頻率不同所造成的差異性,主要是來自集膚效應(skin effect), 造成導體表面的電流密度變大而導體內的電流密度呈指數遞減,而且越高頻則集膚效應越明顯。 由於人體的外層皮膚(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是沒有神經分布的, 因此高頻之下不僅引起人體感覺觸電的最低電流會提高, 並且幾乎只流經表皮的電流對於人體臟器(主要是危害心臟)的傷害就會大大的降低了。 所以在高頻之下來進行電學實驗,相對而言是比較安全的。 |
5:黃福坤(研究所)張貼:2010-09-25 20:48:22:地點 台灣台北 [回應上一篇] |
若是MHz時談肌膚效應 會比較恰當 60Hz 與 1000Hz skin effect 的差異夠大嗎? 且只要穿透表皮 進入人體內就很容易導電 測量 兩手之間的電阻 所測位置不同 差異性不夠大 因為主要電阻來自 表層皮膚 至於要產生1000Hz 的交流電 是否發電廠就要 每秒1000轉的發電馬達 想一想 合理嗎? |
6:SunkistHus榮譽點數4點(研究所)張貼:2010-10-21 19:38:47:來自 國立成功大學 [回應第1篇] |
電力送到家裡使用須經過許多管道,發電、升壓、輸電與配電。 變壓器在這裡扮演重要的腳色。將電壓提升,可減低線路損失以及成本等。 變壓器在工作中的損失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為鐵損,另一為銅損。銅損與電流有關係。鐵損包含渦流損與遲滯損。其中的渦流損與頻率有關。我想,這個是原因之一。 PS。假設高頻有不易電人的優點,高頻有其他的缺點,讓大家不使用於電力傳輸的部分。 |
Wednesday, January 1, 2014
交流電,不同頻率對人體的影響 造成導體表面的電流密度變大而導體內的電流密度呈指數遞減,而且越高頻則集膚效應越明顯
造成導體表面的電流密度變大而導體內的電流密度呈指數遞減,而且越高頻則集膚效應越明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