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2, 2014

人眼對藍色的敏感度遠大於紫色,所以即使散射的可見光波長中紫光能量最高,人眼看起來仍是藍色

瑞利散射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到: 導覽搜尋

瑞利散射導致白天的天空的藍色色調和太陽在日落發紅。

瑞利散射在日落之後更加明顯。這張照片是在日落後約一小時在500米海拔高度拍攝,方向對着著在地平線上的太陽。

5毫瓦綠色激光筆光束是在夜間可見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存在於空氣中的各種顆粒和分子的瑞利散射。
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由英國物理學家瑞利的名字命名。[1]它是半徑比或其他電磁輻射的波長小很多的微小顆粒對入射光束的散射。顆粒可以是單個原子或分子。它可以發生在當光通過透明的固體和液體,但在氣體中最顯著。
在大氣中太陽光的瑞利散射會導致瀰漫天空輻射,這就是天空為藍色和的太陽本身為黃色色調的原因。
當顆粒尺度相似或大於散射光的波長時,通常是由米氏散射理論,離散偶極子近似英語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和其它計算技術來處理。瑞利散射適用於相對於光波長的小的顆粒,和光學的「軟」顆粒(即,其折射率接近1)。
瑞利散射光的強度和入射光波長λ的4次方成反比:
I(\lambda)_{scattering} \propto \frac{ I(\lambda)_{incident}}{\lambda^4}
其中\scriptstyle I(\lambda)_{incident}是入射光的光強分佈函數。
也就是說,波長較短的藍光比波長較長的紅光更易散射。


藍天與夕陽[編輯]


該圖顯示在大氣中,相對於紅光,藍光的散射光比例比較大。
瑞利散射可以解釋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白天,太陽在我們的頭頂,當太陽光經過大氣層時,與空氣分子(其半徑遠小於可見光的波長)發生瑞利散射,因為藍光比紅光波長短,瑞利散射發生的比較激烈,被散射的藍光布滿了整個天空,從而使天空呈現藍色,但是太陽本身及其附近呈現白色或黃色,是因為此時你看到更多的是直射光而不是散射光,所以日光的顏色(白色)基本未改變——波長較長的紅黃色光與藍綠色光(少量被散射了)的混合。
但因為人眼對不同顏色的敏感度不同,以黃綠色敏感度最高,往兩邊呈鐘形分佈,因此人眼對藍色的敏感度遠大於紫色,所以即使散射的可見光波長中紫光能量最高,人眼看起來仍是藍色
當日落或日出時,太陽幾乎在我們視線的正前方,此時太陽光在大氣中要走相對很長的路程,你所看到的直射光中的藍光大量都被散射了,只剩下紅橙色的光,這就是為什麼日落時太陽附近呈現紅色,而雲也因為反射太陽光而呈現紅色,但天空仍然是藍色的,只能說是非常昏暗的藍黑色。如果是在月球上,因為沒有大氣層,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是黑的。

推導[編輯]

大氣中的離子可視為偶極子,其振盪會幅射能量。
\overline{P} = \sqrt{\frac{\mu_0}{\epsilon_0}} \frac{\omega^4}{12\pi c^2} |\mathbf{p}|^2(見電偶極子幅射
其中單個原子的偶極為:
\mathbf{p} = \frac{q^2}{m(\omega_0^2 - \omega^2)} \mathbf{E} \approx \frac{q^2}{m \omega_0^2} \mathbf{E} \quad  \mbox{if } \omega_0 \gg \omega
其中\omega_0是原子的自然頻率。
I = (1/2) \epsilon_0 c E_0 ^2
  • 按輻射強度定義有:
d I = - n \overline{P} dx
其中n是每單位體積內的原子數。於是有
dI / I = - \gamma dx
其中
\gamma \propto \omega^4 \propto \lambda^{-4}
因為 I = I_0 e^{-\gamma},所以距離越遠,波長較短的強度越低。

參見[編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