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1年,嚴格證明狄利克雷原理,開創變分學的直接方法,在工程技術的計算問題中有很多應用(德國希爾伯特)。 首先提出群的表示理論。此後,各種群的表示理論得到大量研究(德國 舒爾、弗洛伯紐斯)。 基本上完成張量分析,又名絕對微分學。確立了研究黎曼幾何和相對論的分析工具(義大利裏齊、勒維.齊維塔)。 提出勒貝格測度和勒貝格積分。推廣了長度、面積積分的概念(法國 勒貝格)。
- 1903年,發現集合論中的羅素悖理,出現所謂第三次數學危機(英國貝.羅素)。 建立線性積分方程的基本理論,是解決數學物理問題的數學工具,併為建立泛函分析作了準備(瑞典 弗列特荷姆)。
- 1906年,總結了古典代數幾何學的研究(義大利 賽維利等)。把由函數組成的無限集合作為研究對象,引入函數空間的概念,並開始形成希爾伯特空間。這是泛函分析的發源(法國弗勒錫,匈牙利 裏斯)。 開始系統地研究多個自變數的復變函數理論(德國 哈爾托格斯)。 初次提出“馬爾可夫鏈”的數學模型(俄國馬爾可夫)。
- 1907年,證明復變函數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黎曼共形映照定理(德國寇貝)。 反對在數學中使用排中律,提出直觀主義數學(美籍荷蘭人 路.布勞威爾)。
- 1908年,點集拓撲學形成(德國 忻弗裏斯)。 提出集合論的公理化系統(德國 策麥羅)。
- 1909年,解決數論中著名的華林問題(德國 希爾伯特)。
- 1910年,總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各種代數系統如群、代數、域等的研究,開創了現代抽象代數(德國 施坦尼茨)。 發現不動點原理,後來又發現了維數定理、單純形逼近方法,使代數拓撲成為系統理論(美籍荷蘭人路.布勞威爾) 。
- 1910-1913年,出版《數學原理》三卷,企圖把數學歸結到形式邏輯中去,是現代邏輯主義的代表著作(英國貝.素、懷特海)。
- 1913年,完成了半單純李代數有限維表示理論,奠定了李群表示理論的基礎。在量子力學和基本粒子理論中有重要應用(法國 厄.加當,德國韋耳)。 研究黎曼面,初步產生了復流形的概念(德國 韋耳)。
- 1914年,提出拓撲空間的公理系統,為一般拓撲學建立了基礎(德國豪斯道夫)。
- 1915年,把黎曼幾何用於廣義相對論,成為它的主要數學工具。解出球對稱的場方程,從而可以計算水星近日點的移動等問題(瑞士、美籍德國人愛因斯坦,德國 卡.施瓦茨西德)。
- 1918年,應用復變函數論方法來研究數論,建立解析數論(英國 哈臺、立篤武特)。為改進自動電話交換臺的設計,提出排隊論的數學理論(丹麥 愛爾蘭)。 希爾伯脫空間理論的形成(匈牙利 裏斯)。
- 1919年,建立P-adic數論,在代數數論和代數幾何中有重要應用(德國 亨賽爾)。
- 1922年 提出數學要徹底形式化的主張,創立數學基礎中的形式主義體系和證明論(德國希爾伯特)。
- 1923年 提出一般聯絡的微分幾何學,將克萊因和黎曼的幾何學觀點統一起來,是纖維叢概念的發端(法國 厄·加當)。 提出偏微分方程適定性,解決二階雙曲型方程的柯西問題(法國 阿達瑪)。 提出更廣泛的一類函數空間——巴拿哈空間的理論(波蘭 巴拿哈)。 提出無限維空間的一種測度——維納測度,對概率論和泛函分析有一定作用(美國 諾·維納)。
- 1925年 創立概週期函數(丹麥哈·波爾)。 以生物、醫學試驗為背景,開創了“試驗設計”(數理統計的一個分支),也確立了統計推斷的基本方法(英國費希爾)。
- 1926年 大體上完成對近世代數有重大影響的理想理論(德國納脫)。
- 1927年 建立動力系統的系統理論,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畢爾霍夫)。
- 1928年 提出解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方法(美籍德國人 理·柯朗)。首次提出通信中的資訊量概念(美國 哈特萊)。 提出擬似共形映照理論,在工程技術上有一定應用(德國 格羅許,芬蘭阿爾福斯,蘇聯 拉甫連捷夫)。
- 1930年 建立格論,是代數學的重要分支,對攝影幾何、點集論及泛函分析都有應用(美國 畢爾霍夫)。 提出自伴算子譜分析理論並應用於量子力學(美籍匈牙利人 馮·諾伊曼)。
- 1931年 發現多維流形上的微分型和流形的上同調性質的關係,給拓撲學以分析工具(瑞士德拉姆)。 證明了公理化數學體系的不完備性(奧地利哥德爾)。發展馬爾可夫過程理論(蘇聯 柯爾莫哥洛夫,美國 費勒)。
- 1932年 解決多元復變函數論的一些基本問題(法國亨·嘉當)。 建立各態歷經的數學理論(美國畢爾霍夫,美籍匈牙利人 馮·諾伊曼)。 建立遞歸函數理論,是數理邏輯的一個分支,在自動機和演算法語言中有重要應用(法國赫爾勃蘭特,奧地利 哥德爾,美國 克林)。
- 1933年 提出拓撲群的不變測度概念(匈牙利 奧·哈爾)。 提出概率論的公理化體系(蘇聯 柯爾莫哥洛夫)。 制訂復平面上的傅立葉變式理論(美國 諾·維納、丕萊)。
- 1934年 創建大範圍變分學的理論,為微分幾何和微分拓撲提供了有效工具(美國莫爾斯)。 解決極小曲面的基本問題——普拉多問題,即求通過給定邊界而面積為最小的曲面(美國道格拉斯等)。 提出平穩過程理論(蘇聯 辛欽)。
- 1935年 在拓撲學中引入同倫群,成為代數拓撲和微分拓撲的重要工具(波蘭霍勒維奇等)。 開始研究產品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的數學理論(法國 龔貝爾)。
- 1936年 寇尼克系統地提出與研究圖的理論。50年代以後,由於在博弈論、規劃論、資訊論等方面的應用,貝爾治等對圖的理論有很大的發展(德國寇尼克,美國 貝爾治)。 現代的代數幾何學開始形成(荷蘭 范德凡爾登、法國外耳,美國 查裏斯基,義大利 培·塞格勒等)。 提出理想的通用電腦概念,同時建立了演算法理論(英國圖靈,美國 邱吉、克林等)。 建立算子環論,可以表達量子場論數學理論中的一些概念(美籍匈牙利人 馮·諾伊曼)。 提出偏微分方程中的泛函分析方法(蘇聯 索波列夫)。
- 1937年 證明微分流形的嵌入定理,是微分拓撲學的創始(美國 懷特尼)。 提出偏微分方程組的分類法,得出某些基本性質(蘇聯 彼得洛夫斯基)。 開始系統研究隨機過程的統計理論(瑞士 克拉默)。
- 1938年 布爾巴基叢書《數學原本》開始出版,企圖從數學公理結構出發,以非常抽象的方式敘述全部現代數學(法國布爾巴基學派)。
- 1940年 證明連續統假說在集合論公理係中的無矛盾性(美國哥德爾)。提出求數值解的鬆弛方法(英國紹司威爾)。 提出交換群調和分析的理論(蘇聯 蓋爾方特)。
- 1941年,定義流形上的調和積分,並用於代數流行,成為研究流形同調性質的分析工具(美國霍奇)。
- 1941年,開始建立馬爾可夫過程與隨機微分方程的聯繫(蘇聯 謝 .伯恩斯坦,日本 伊藤清)。
- 1941年,創立賦范環理論,主要用於群上調和分析和算子環論(蘇聯蓋爾芳特)。
- 1942年,開始研究隨機過程的預測,濾過理論及其在火炮自動控制上的應用,由此產生了“統計動力學”(美國諾.維納,蘇聯柯爾莫哥洛夫)。
- 1943年,提出求代數方程數字解的林士諤方法(中國林士諤)。
- 1944年,建立了對策論,即博弈論(美籍匈牙利人馮.諾伊曼等)。
- 1945年,推廣了古典函數的概念,創立廣義函數論,對微分方程理論和泛函分析有重要作用(法國許瓦茨)。
- 1945年,建立代數拓撲和微分幾何的聯繫,推進了整體幾何學的發展(美籍中國人 陳省身)。
- 1945年,提出了噪聲的統計理論(美國 斯.賴斯)。
- 1946年, 美國莫爾電子工程學校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試製成功第一架電子電腦ENIAC(設計者為埃克特、莫希萊等人)。
- 1946年,建立現代代數幾何學基礎(法國 外耳)。
- 1946年,發展三角和法研究解析數論(中國 華羅庚)。
- 1946年,建立羅倫茲群的表示理論(蘇聯 蓋爾芳特、諾伊瑪克)。
- 1947年,創立統計的序貫分析法(美國 埃.瓦爾特)。
- 1948年,造成穩態機,能在各種變化的外界條件下自行組織,已達到穩定狀態。鼓吹這是人造大腦的最初雛形、機器能超過人等觀點(英國阿希貝)。 1948年,出版《控制論》,首次使用控制論一詞(美國諾.維納)。
- 1948年,提出通信的數學理論(美國申農)。
- 1948年,總結了非線性微分方程在流體力學方面的應用,推進了這方面的研究(美籍德國人弗裏得裏希斯、理 .柯朗)。
- 1948年,提出範疇論,是代數中一種抽象的理論,企圖將數學統一于某些原理(波蘭愛倫伯克,美國桑.麥克倫)。
- 1948年,將泛函分析用於計算數學(蘇聯康脫洛維奇)。
- 1949年,開始確立電子管電腦體系,通稱第一代電腦。英國康橋大學製成第一台通用電子管電腦EDSAC。
- 1950年,發表《電腦和智力》一文,提出機器能思維的觀點(英國圖靈)。
- 1950年,提出統計決策函數的理論(美國埃.瓦爾特)。
- 1950年,提出解橢圓形方程的超鬆弛方法,是目前電子電腦上常用的方法(英國大.楊)。
- 1950年,提出纖維叢的理論(美國斯丁路特,美籍中國人 陳省身,法國艾勒斯曼)。
- 1951年,五十年代以來,“組合數學”獲得迅速發展,並應用於試驗設計、規劃理論、網路理論、資訊編碼等(美國埃.霍夫曼、馬.霍爾等)。
- 1952年,證明連續群的解析性定理(即希爾伯特第五問題)(美國蒙哥馬利等)。
- 1953年,提出優選法,並先後發展了多種求函數極值的方法(美國基費等)。
- 1954年,發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總結自動控制理論的新發展(中國錢學森)。
- 1955年,制定同調代數理論(法國 亨.加當、格洛辛狄克,波蘭愛倫伯克)。
- 1955年,提出求數值積分的隆姆貝方法,是目前電子電腦上常用的一種方法(美國隆姆貝格)。
- 1955年,制定線性偏微分算子的一般理論(瑞典荷爾蒙特等)。
- 1955年,提出解橢圓形或雙線型偏微分方程的交替方向法(美國拉斯福特等)。
- 1955年,解代數數的有理迫近問題(英國羅思)。
- 1956年,提出統籌方法(又名計劃評審法),是一種安排計劃和組織生產的數學方法為美國杜邦公司首先採用。
- 1956年,提出線性規劃的單純形方法(英國鄧濟希等)。
- 1956年,提出解雙曲型和混合型方程的積分關係法(蘇聯道洛尼欽)。
- 1957年,發現最優控制的變分原理(蘇聯龐特裏雅金)。
- 1957年,創立動態規劃理論,它是研究使整個生產過程達到預期的最佳目的的一種數學方法(美國 貝爾曼)。
- 1957年,以美國康納爾實驗室的“感知器”的研究為代表,開始迅速發展圖像識別理論(美國 羅森伯拉特等)。
- 1958年,創立演算法語言ALGOL58,後經改進又提出ALGOL60,ALGOL68等演算法語言,用於電子電腦程式自動化(歐洲GAMM小組,美國ACM小組)。
- 1958年,中國普遍地使用和改進“線性規劃”法。
- 1958年,中國科學院電腦技術研究所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架通用電子電腦。
- 1959年,美國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製成第一台電晶體電腦“IBM7090”。第二代電腦——半導體電晶體電腦開始迅速發展。
- 1959—1960年,伽羅華域論在編碼問題上的應用,發明BCH碼(法國霍昆亥姆,美國兒.玻色,印度雷.可都利)。
- 1960年,提出數字濾波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隨機過程在制導系統中的應用(美國卡爾門)。
- 1960年,建立非自共軛算子的系統理論(蘇聯克雷因,美國 頓弗特)。
Saturday, October 4, 2014
數字濾波理論,進一步發展了隨機過程在制導系統中的應用(美國卡爾門)。
20世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