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8, 2014

atom01 各種原子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怪癖,他們都希望在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有8個電子。只有氫原子是例外,因為它只在最內層的電子軌道上有1個電子,能有2個,它就很滿意了。因此,總是想盡辦法另外找一個電子。一個辦法就是與另外一個氫原子合夥,組成一個小家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電子來與對方的共用。這樣,2個氫原子共享2個電子,這就是1個氫分子,H2。氫分子中的2個原子靠這2個電子接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一個「共價鍵」(covalent bond)。


http://www.che.ncku.edu.tw/FacultyWeb/MaaJR/Materials/Chap01.pdf





各種原子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怪癖,他們都希望在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有8個電子。只有氫原子是例外,因為它只在最內層的電子軌道上有1個電子,能有2個,它就很滿意了。因此,總是想盡辦法另外找一個電子。一個辦法就是與另外一個氫原子合夥,組成一個小家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電子來與對方的共用。這樣,2個氫原子共享2個電子,這就是1個氫分子,H2。氫分子中的2個原子靠這2個電子接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一個「共價鍵」(covalent bond)







物質的構造與材料



從水滴、巴黎鐵塔到鳥羽




從一杯水談起


新聞媒體上常有這樣的消息:由某某人造衛星傳回來某行星表面上的一些畫面判斷,在這行星上可能曾經有過水,因此,也可能有過生命。這表示:有了水才可能有生命。(1,圖2)


我們也常看到從太空中攝取的地球和其他行星的照片。不同的是,只有地球上才有白雲和藍色的海水。這表示只有地球才是一個熱熱鬧鬧的,活的舞台。水在地球表面上,可說是無所不在,海洋中、兩極的冰川中、高山的積雪中、陸地上的河川、湖泊中、動植物的身體中都是水。可以談的太多了,現在先從一杯水談起。(3)





水的分子


如果我們拿一杯水,從裡面取出一滴,這一滴當然也是水;把這一滴分散成更小的滴,裡面仍然是水。要分得多小就不能再分,再分下去就不是水了?這個最小的單位就是一個水的「分子」。分子,英文是molecule,中文譯得非常傳神,就是一種純的物質,分得不能再分的單位,再分下去就不是他自己了。

水分子是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構成的,通常用H2O來表示,如過寫成HOH則為更接近實際的狀況 (4)。有人把氧原子和氫原子畫成小球的樣子,水分子看起來就像個米老鼠的頭了。(5)


氫原子是自然界中最簡單的原子,中央是原子核,裡面有1個帶1個正電荷的質子,外面有1個帶1個負電荷的電子,像衛星一樣圍著原子核運轉 (6)。真正氫原子的構造當然不是這麼簡單。這種使我們了解原子大致構造的模型是波爾 (Niels Bohr, 1885–1962) 提出的。(7)


氧原子的波爾模型就比較複雜一點了,原子核裡有8個各帶1個正電荷的質子,和8個中子。中子的名字也取得很好,他是不帶電荷的中性粒子。氧原子有2層電子的軌道,第一層上面有2個電子,第二層上面有6個電子 (8)。這8個各帶1個負電荷的電子上的電荷正好與原子核裡8個質子所帶的正電荷抵消,因此,氧原子整體而言是不帶電的。氫原子也是不帶電的。

各種原子都有一個很有趣的怪癖,他們都希望在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有8個電子。只有氫原子是例外,因為它只在最內層的電子軌道上有1個電子,能有2個,它就很滿意了。因此,總是想盡辦法另外找一個電子。一個辦法就是與另外一個氫原子合夥,組成一個小家庭,每個人都拿出自己電子來與對方的共用。這樣,2個氫原子共享2個電子,這就是1個氫分子,H2。氫分子中的2個原子靠這2個電子接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一個「共價鍵」(covalent bond)(9)


氧原子的第2層電子軌道上,也就是最外層的軌道上,有6個電子。它也會

設法另外找2個電子以滿足最外層有8個電子的願望。也一樣地可以與另外一個氧原子合夥,組成一個小家庭。每個人拿出2個電子來與對方共享,因為有4個電子是雙方共享的,再加上4個屬於自己的,每個氧原子的最外層軌道上都有了8個電子。這樣,就是一個氧分子,O2,其中的2個原子是靠2(4)共享的電子接合在一起的,是2條共價鍵。(10)


氫分子和氧分子都是由同類的原子結合而成的。這樣的婚姻是不是有些怪呢?結婚當然要以異性為對象比較好。因此,當氫氣與氧氣混在一起,也就是許多氫分子與許多氧分子混在一起的時候,這些小家庭就不免要拆夥了,很容易燃燒起來,甚至爆炸。每個氧原子都會與2個氫原子結合,它和每個氫原子都各拿出1個電子來共用。也就是說氧原子以1個共價鍵與1個氫原子結合,以另1個共價鍵與另1個氫原子接合。這樣就構成了1個水分子,HOHH2O,也就是前面說過像米老鼠頭一樣的水分子。(11)


地球上的元素有九十多種,氫和氧是其中的2種。元素與元素結合而成為非常多的化合物,水就是化合物中非常簡單的一種。雖然簡單,卻有一些不尋常的、有趣的性質。






水的性質


水是一種日成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東西,是熟朋友了,一點也不覺得它有什麼奇怪。但以化學的眼光來看,水真是一個怪胎,怪在哪裡呢?主要是,分子這麼簡單、這麼小,分子量只有18的化合物,在地球表面上的環境中,應該是一種氣體才對,但它在海洋、河川和我們的茶杯中時是液體,在北極和高山上時是固體,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的原因是,這個像米老鼠頭的水分子,左右雖然對稱,上下卻是不對稱的。2個氫原子偏向上方,成104.5°的夾角,氧原子則偏向下方。由電子的分佈圖就可以看出來,水分子是兩極性的,氧的一端是負極,氫的一端是正極,還是有異性相吸、同性相斥的現象。

氫原子與氧原子雖然已經組成了小家庭,分子,但一個水分子中的氫原子看到了別的水分子中的氧原子時,還是喜歡去勾搭。這種勾勾撘搭的關係叫做氫鍵(hydrogen bonding)。氫鍵的力量比起造成水分子的共價鍵來弱的多,不可能造成水分子的家庭破裂,但這種勾勾撘搭的關係,使水分子聚成一團一團的,叫做分子團(clusters)(12)


水分子間的氫鍵,使它們結合成分子團。這解釋了為什麼如此小的分子,在地球表面上的環境中不會全部化為氣體的原因。正因為如此,地球表面上才能成為一個有生命的,熱熱鬧鬧的舞台。不然的話,就會像一些其他的行星,例如火星、水星、金星一樣,表面上是死的世界。(13,14)


談到溫度,大自然中的溫度有沒有下限和上限呢?有下限。那就是所謂的「絕對零度」,也就是低到不能再低的溫度,0°K或0K,相當於攝氏零下大約273°,或273℃。上限呢?在太陽表面上有幾千度,在太陽中心更高的多,宇宙中一定




有的地方溫度更高,這是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的事,我們就不要追究吧。

從水的冰點0℃到沸點100℃,這一段溫度的範圍與從絕對零度到千萬度的範圍相較,真是太小太小的一段。地球表面上最冷的兩極地區,溫度大約只低到零下50度(50℃),最熱的赤道附近的沙漠裡,溫度會高到50℃吧。這個上下100℃的範圍,也一樣地是非常小的一段。巧的是,地球表面上的生命都是活在這一小段的溫度範圍中。(圖15, 圖16)




為什麼會這麼巧,水的冰點正好是0℃,沸點正好是100℃?一點也不巧,只是因為它的勢力大,攝氏溫度計上的0度和100度就是根據水在1大氣壓下結冰和沸騰時的溫度訂定的。由此可見,水是一種無所不在,大家最常接觸到的東西。(圖17, 圖18)

1個大氣壓之下,把冰和水放在一起,不論冰塊有多少,這杯冰水的溫度都不會變,一直維持在0℃;同樣地,水在1個大氣壓之下沸騰時,也就是液體的水和水蒸氣在一起時,溫度也是一直維持在100℃,不會改變。這是一個維持溫度不變的方法,也是為什麼拿它們做為溫度的標準點的原因。

一般的液體和氣體,通常都是溫度越低密度越大,也就是說比較熱的會上浮,比較冷的會向下沉。空氣是如此,水大致上也是如此,只是水在接近冰點時出現一個不尋常的現象,就是在4℃的時候密度最大。也就是說,水的溫度降到4℃以下後,反而是越冷的越浮在上面。因此,水在0℃時所結成的冰是漂在水上面的。這個比較不尋常的現象,聽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卻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一件天大的事。




到了冬天,水面上結了一層冰,漂在上面,也保護了下面的水,有時冰層雖然非常厚,下面的水仍然維持在液體的狀態。水裡的生物因此才得以活下去而不會凍成像冷凍庫裡的海鮮,雖然很新鮮,但活不成了,當然也不會再有傳宗接代的機會,也沒有進化成高等動物,包括人類的機會了。


水的分子之間,因為氫鍵的關係,相互之間牽牽扯扯,不容易分開,要把它們分開,或是鬆散一些,都得加入一些能量。因此,水是一種非常好的冷卻劑。炎炎夏日,在院子裡灑些水,或是來一陣西北雨,就可以涼快一些。工廠裡常用水來冷卻,即使整個地球都要靠水來調節氣溫。靠近海洋的地方比較冬暖夏涼,不是嗎? (圖19)


水的另一項重要性質就是它的溶解力。海裡有那麼多的水為什麼不能喝呢?是因為裡面溶解了太多的東西。河川在流向大海的途中,把可以溶解的東西都帶到海裡去了。我們用水來洗這個、洗那個,利用的就是它的溶解力。你也許會問,像硫酸、鹽酸這一類的強酸,溶解的能力不是更厲害嗎?是的,但是這些東西本身是要先溶解在水中才能成為強酸的。(圖20)




什麼是離子

硫酸、鹽酸在水裡都成為「離子」的狀態。什麼是離子呢?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把一匙鹽溶在水裡。我們都知道食鹽就是氯化鈉,就先看看鈉原子和氯原


子的構造。


鈉原子的原子核中有11個帶正電荷的質子,為了電性的平衡,原子核的外面也有11個電子,如果用波爾的模型來表示,就是第1層電子軌道上有2個電子,第2層軌道上有8個電子,第三層軌道上有1個電子。

氯原子比鈉原子大,它的原子核中有17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因此外面的電子軌道上共有17個帶負電荷的電子。第1層,也就是最內層的電子軌道上有2個電子,第2層上有8個,第3層上有7個。(21)


前面曾經提到過,各種原子都有一個傾向,或是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最外層軌道上能有8個電子。每個鈉原子都會想,如果能把第3層軌道上的那個電子借給別人,第2層軌道就成了最外層,上面正好是8個電子,該有多好。每個氯原子都會想,自己的第3層,也就是最外層的軌道上已經有了7個電子,如果能向別人借1個來,就滿足了8個的願望,該有多好。

溶在水裡的食鹽,是呈離子狀態的。每個鈉原子都把最外層的1個電子借出去了。原子核裡仍然有11個帶正電荷的質子,但外面的電子軌道上只剩下10個帶負電荷的電子,電性失去了平衡,正電荷比負電荷多1個,因此成了1個帶正電荷的鈉離子。每個氯原子都如願借到了1個電子,電子軌道上一共有2+8+8=18個帶負電荷的電子,而原子核中仍然是17個帶正電荷的質子,因此失去了電性的平衡,成了帶1個負電荷的氯離子。

把一匙鹽溶在水裡之後,這杯水裡是許多帶1個正電荷的鈉離子和帶1個負電荷的氯離子。整杯裡的電荷是中性的,鈉離子的數目與氯離子的數目相等;杯中任何一個部位的電性也是中和的,正離子和負離子的數目是相等的。

鈉原子的符號是Na,鈉離子是Na+,這個 + 號表示是帶1個正電荷,或是失去了1個電子的意思;氯原子的符號是Cl,氯離子的符號是Cl,這一個 號表示是帶1個負電荷,或是得到了1個電子的意思。


Na+Cl的數目相等,在水中游來游去,它們之間沒有婚姻關係,只有債權、債務關係。每個鈉離子都是借出去1個電子的債權人,每個氯離子都是借到1個電子的債務人。只是分不清,也沒有必要分清楚是誰借給誰的,因為每個相同的原子都是一樣的,分不出誰是誰。

海水裡含食鹽(氯化鈉)的量大約是3%;在水裡面食鹽的溶解度大約是30%,也就是說100公克的鹽水中,最多可以含有大約30公克的食鹽。如果拿一杯鹽水在太陽下曬,或是加熱,讓水分蒸發,當食鹽的濃度到達這個「飽和」的濃度後,固體的食鹽就跑出來了。

固體的食鹽是一種結晶。氯離子有3層電子軌道,鈉離子有2層電子軌道,因此氯離子比較大。如果把它們用一大一小的兩種彈珠來表示,食鹽的結晶就像圖22中的模型一樣,每個氯離子的上、下、前、後、左、右也都有1個鈉離子;每個鈉離子的上、下、前、後、左、右也都有一個氯離子。這只是食鹽結晶的一個模型,實際上當然不是這麼簡單,但X-光的檢測,也證實這個模型也的確八九不離十了。






鹽、酸、鹼


鹽,通常是指食鹽或是氯化鈉,但在化學上是指鹽類的離子型化合物。無機的鹽類是由1種帶正電荷的正離子,例如Na+Ca++,與1種帶負電荷的負離子,例如ClBr,組合而成的。

前面談過,水分子中有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通常寫成H2O,也可以寫成HOH。水分子可以解離成一個帶正電的H+離子和一個帶負電的OH離子。H+是失去了一個電子的氫原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氫的原子核,所失去的一個電子借給了OH離子。OH離子中的氧原子最外層電子軌道上原來有6個電子,拿出1個來與氫原子的1個電子共享,也就是說形成1個共價鍵;它們也共享那1個借來的電子。這樣,氧原子滿足了最外層軌到上有8個電子的願望;氫原子也滿足了他唯一個電子軌道上有2個電子的願望。(11)


實際上,水分子是一個非常美滿的小家庭,它們的成員並不願意被分離開來。在一杯清水中,H+OH離子都是非常少的。多麼少呢?用一個量化的數字表示就是 (H+的濃度) × (OH的濃度) = 10–14(註:這裡濃度的單位是每公升中的莫耳數)10–14是一個很小的數字,用話來說,就是10兆分之1(.23)


氯化氫,HCl,是氯和氫的化合物,氫原子的軌道上有1個電子,氯原子最外層的軌道上有7個電子,各拿出1個電子來共享,靠著1條共價鍵形成一個氯化氫分子。這樣,氫原子滿足了軌道上有2個電子的願望;氯原子也滿足了最外層軌道上有8個電子的願望。(24 )


可是,氯化氫分子並不是一個美滿的小家庭。在沒有別人存在的時候,氫原子氯原子沒有別的方法,只好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氣體。但是一旦遇到水的時候,氫原子就說:這個電子借給你好了。自己成了缺少1個電子的氫離子,H+,跑到水裡去了;氯原子借到了這個電子,成了多一個電子的氯離子,Cl,也跑到水裡去了。裡面溶解了H+Cl離子的水,叫做鹽酸,是一種強酸。(25)


氫離子的濃度如果是每公升0.01莫耳,或是 [H+] = 0.01 = 10–2,這水溶液就很酸了。我們說這水溶液的pH値是2,就是氫離子濃度是10–2的意思,這就是所謂pH値的定義。前面講過:[H+] × [OH] = 10–14,如果pH値是2,那麼因為[10–2] × [OH] = 10–14OH離子的濃度應該是[OH] = 10–12。一杯中性的水,H+離子和OH離子的濃度是相等的,因此,[H+] = 10–7,[OH] = 10–7[H+] × [OH] = 10–14,pH値是7。pH値小於7的水溶液是比較酸的水溶液,pH値越低酸性越強;pH値大於7的水溶液是比較鹼的水溶液,pH値越高,鹼性越強。

如果把金屬的鈉在氧氣中燃燒,會得到氧化鈉,Na2O,這和把氫與氧燃燒得到水,也就是氧化氫非常類似。可是,氧化鈉分子並不像水那樣,是個不願分開的美滿小家庭。一遇到水的時候,這個Na2O小家庭就拆夥了,形成鈉離子,Na+,和氫氧離子,OH。 在Na+OH的水溶液中,OH離子的濃度很高,是一種很強的鹼。叫做氫氧化鈉,工業上叫「燒鹼」。(26)


在酸的水溶液中,有濃度相當高的氫離子,H+,另外是一個非金屬的離子,

例如氯離子,Cl。在鹼的水溶液中,有濃度相當高的氫氧離子,OH,另外一個是金屬離子,例如Na+。如果把酸的水溶液和等量鹼的水溶液相混,酸中的H+離子一見到他最喜歡的鹼中的OH離子,二話不說,馬上就結婚,形成中性的水分子,溶液中剩下的是帶正電荷的金屬離子,例如Na+,和帶負電荷的非金屬離子,例如Cl。這就是所謂「鹽」的溶液,酸加鹼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金屬材料

前面談過,兩個氧原子用電子共享,或是共價鍵的方式形成氧分子;氯分子或是許多類似的分子也是一樣,它們的電子都各有所屬,沒有多少亂跑的自由,因此是不易導電的「非金屬」。

而金屬呢?他們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有的只有1個電子,有的有2個電子。就拿鈉,Na,來說,它的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只有1個電子。前面也說過,每種原子都有使它們最外層的電子軌道上有8個電子的傾向。如果一塊金屬鈉,它裡面的原子怎樣才能達到這個願望呢?每1個鈉原子要與鄰近的7個同伴共享最外層軌道上的電子才行。但是,老張與老李是相鄰的同伴,與老張最近的同伴除了老李以外另有6個;與老李最近的同伴除了老張之外也另外有6個。因此,我們可以說,鈉的最外層電子軌道上的電子根本分不清是屬於那個鈉原子的,而是自由地跑來跑去的。換句話說,鈉,和其他許多的金屬,都是很好的導電材料。金屬材料真正的導電機制當然不是那麼簡單,但這也不失為一個簡化的說明的方法。(圖 27)



在許多材料中,電子是不能跑來跑去的,叫做絕緣體。在絕緣體中可以故意參入一些雜質,給電子一些移動的機會,但不能像在導体中那麼自由,這種材料叫做「半導體」。


金屬是非常好用的材料,歷史上最早用到的是銅,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看到許多骨董都是銅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數千年前的銅器能夠保留到現在呢?是因為銅的銹,也就是銅器的表面與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反應所生成的銹,或鏽,質地非常的緻密,一旦生了一層之後,氧氣和水份很難透過,因而就不會繼續銹下去,許多骨董也得以保留下來。金屬鋁和鈦也有類似的性質,為什麼故宮博物院中沒有鋁製品和鈦製品呢?理由很簡單,就是從礦石,多是金屬的氧化物中把鋁或鈦提煉出來是難度非常高的事,都是近年來科技相當進步之後才做到的。鐵是一種用的非常多的金屬材料,它的問題就在於生鏽,空氣中的氧氣和水汽容易透過銹層讓他一直銹下去。(圖28,圖29, 圖30)


金屬材料從礦石中冶煉的過程中,首先得到的往往是高溫的液態的金屬,可以先用鑄造的方式得到所希望的形狀的固體金屬材料。液態的金屬在冷卻固化的時候,結晶的現象是很難避免的。常用的金屬器具或飾品,看上去亮晶晶,好像材質是均勻的,但如果用顯微鏡觀察就會發現是由許多小的結晶構成的。有結晶就會有結晶與結晶之間的界面,和不完美的地方,影響了金屬材料的強度,腐蝕的作用往往也是從結晶之間的界面和不完美的地方開始的。一個避免金屬材料的


結晶現象的方法,就是使其冷卻凝固的速度比結晶的速度更快,所得到的是「非晶性」的金屬材料,各方面的性能都比晶性的優越,只是在生產技術上尚有一些問題。


金屬材料的加工,除了鑄造之外,還有鍛造(就是古時候的打鐵)、壓延、切削、焊接等等的方法。


每一種金屬都有其獨特的性質、優和缺點,如果把不同的金屬熔化後做成混合的金屬材料,就是所謂的合金,又叫做「齊」,就可以得到各種性質優越的合金材料。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就是不銹鋼,是鐵與鎳等金屬混合製成的。不銹鋼依成份和性能的不同有許多種,它們也並非絕對不會生銹,只是很不容易生銹而已。


實際上常用的金屬材料幾乎都是合金,就連金飾也不是純金的,有九成金、18K金、24K金等等。純金太軟了,並不真的好用。近年來常在餐具、錶殼上用氣相蒸鍍法鍍上一層氮化鈦,色澤和黃金一樣但硬度卻高得很多。(圖31)




非金屬材料

我們常以所使用的材料來區分文明進步的階段,最早的就是石器時代了。但在石器時代,先民是以石材做為工具和武器,而現代人是以天然的石材做為材料。切割、磨的工具和技術越來越高明了,做為建築材料的稱之為各種的「石」,價位高,質地細緻的則稱之為各種的「玉」。


石器時代之後下一個文明進步的階段是陶器時代。陶器和瓷器的原料是陶土和瓷土,多是金屬的氧化物,經加水揉合,製成坯以後再以高溫燒製而成。建築用的磚瓦也是用類似的方法製造的,只是原料的選擇不是那麼的精緻而已。幾十年前,在苗栗、竹南一帶有許多磚瓦窯,現在再到那裡去看一下,你會發現許多在歐美觀光景點販賣的瓷製藝品,以及歐洲名牌白蘭地的酒瓶都是在那裡燒製的。(圖32)


電子陶瓷是現在當紅的新材料。電子器材中的被動元件,多是以陶瓷材料做為基材。做得輕、薄、短、小,這與陶器時代先民所使用的黑陶、彩陶相較之下, 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圖33)


天然的材料和人造的陶瓷都不是均勻的材料,在顯微鏡下,都可以看到顆粒和結晶。在固體的無機材料中只有玻璃是均勻的。玻璃就是融化後再冷卻了的各種金屬的矽酸鹽。製造玻璃的一種原料是二氧化矽,就是常見的沙;另一個原料是金屬的氧化物,兩者相混後加高溫燒融化了,再冷卻後就成為玻璃。


融化的玻璃在冷卻成為固體時為什麼不會產生結晶呢?主要的原因就是融化的玻璃黏度非常大。在前面曾經說過,要製成非晶性的金屬,一定要使冷卻凝固的速度比結晶的速度快。但在融化的玻璃中,因為黏度太大,冷卻固化的速度一定比結晶快,結晶根本沒有機會形成。(圖34)


玻璃的性質決定於所用的金屬氧化物,常說的水晶玻璃實際上並不是水晶,而是含鉛量高的玻璃,鉛的含量越大玻璃的密度就越大,折光率和硬度也越大,顯得就更為高貴。玻璃裡面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也會使它有不同的顏色。近


年來有一種玻璃,在強烈的陽光照射時就變成黑色,像太陽眼鏡一般,到了夜間又能恢復無色透明,是因為含有會感光的氯化銀之類的粒子的關係。(圖35)




高分子材料

顧名思義,高分子材料就是分子量很大的化學品。自然界中有2種量非常大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其一是纖維素,人類利用它的歷史已經數千年了;另一種是甲殼素,就是蝦、蟹類殼裡的主要成分。


從前科學家把天然的植物纖維,作成紙漿,設法用溶劑溶解後再抽成絲,做成織物,雖然有人叫它人造絲,但實際上不是人造的,只能算是再生的纖維。


在今日,我們用石油裂解的產物合成了各種高分子材料,例如叫做什麼龍、什麼龍的纖維。(圖36, 圖37)




生物材料

各種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的身體當然也是由材料構成的。經過億萬年的演化以及物競天擇的篩選,生物身體的構造已經達到出神入化,最佳化的地步。因此,仿生,也就是設法模仿生物是如何做到的,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研究領域。


有許多材料,人們已經用了上千年了,例如木造的居室,冬暖夏涼又有自動調節溼度的作用,用棉花、羊毛、蠶絲織成的衣服也比一般人造纖維更適合人體穿著。(圖38)


鳥類因為要飛起來,所以重量非常重要,看看他們骨骼和羽毛的材料和構造,如何在最小重量的條件下達到最大的強度?(圖39)


植物的枝幹,都是最佳化的複合材料,如何在強風中只是彎一彎,搖搖擺擺而不會折斷。(圖40)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和大理石是一樣的,但貝殼的機械強度比大理石高的多。用顯微鏡觀察一下才發現原來貝殼的構造是層狀的,層與層之間是有機的材料,有吸收衝擊力的作用。(圖41)


生物的身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壁都是非常巧妙的薄膜,叫什麼東西通過就通過,不叫什麼東西通過就通不過。


可以舉的例子太多了,都是人要向生物界學習的地方。但生物有一個罩門,就是沒有能力應付新興的,因科技的發達而造成公害的能力。這方面,人類非得靠自己不可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