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系统质量的贡献[编辑]
当一个系统辐射出一个光子,从相对系统静止的参考系来看,能量相应地降低了一个光子对应的能量,这造成系统质量降低了;同样地,系统吸收光子时质量也会增加相应的值。这一概念被应用于狄拉克发起的理论——量子电动力学(QED)的关键性预言中。QED有能力在很高的精确度上对轻子的磁偶极矩值作出预测,虽然这些预测将虚光子的贡献也计算到轻子的质量中,实验观测到的结果却和这一理论符合得相当完美。另一个此类贡献被实验验证的例子是,QED关于在束缚轻子对(例如μ介子素或电子偶素)中的超精细结构观测到的兰姆位移所做的预言。
既然光子对能量-动量张量有贡献,根据广义相对论它们也会产生引力场。反过来,光子本身也会受到引力场的作用,在弯曲的时空中它们的路径也会发生弯曲,在天体物理学中这被应用为引力透镜。在强引力场中运动时光子的频率会发生引力红移,这一点已经在庞德-雷布卡实验(Pound-Rebka experiment)实验中得到证实。当然,这些效应并不仅限于光子,而对经典的电磁波同样成立。
witten1:【原创】量子生物学I 摘要和前言分页第2页 - 网站首页
www.ccthere.com/topic/3830274/2 - 轉為繁體網頁
4
http://wenku.baidu.com/view/6d347e19cc7931b765ce1550
繁星客栈- 超对称与Higgs 物理
正定矩阵怎么理解较好? - 豆瓣
" everett 质量矩阵"
多
http://wenku.baidu.com/view/e4df2100de80d4d8d15a4f94.html###
human 质量矩阵 of mind : a bounce of zeros, quantum system, strong coupling
從布朗運動到液體微觀動力
psroc.phys.ntu.edu.tw/bimonth/download.php?d=1&cpid=144...7
從布朗運動到液體微觀動力
愛因斯坦所發表的三篇曠世巨作迄今已有 100 週
年。其中一篇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雖不若另兩篇關於
光電效應及特殊相對論的文章為一般民眾所熟知,其
對物理的影響卻是相同深遠。愛因斯坦為布朗運動這
個現象做出了理論的架構,同時也拓寬了統計物理的
新疆界。布朗運動在 1828 年由比利時植物學家布朗
(Robert Brown)發現。當他在顯微鏡下觀測花粉在水
里的運動軌跡,發現花粉運動呈現有趣且複雜的行
為。他做出結論:『當我仔細檢視在水裡的顆粒的行
為模式,我發現大部分的顆粒有明顯的運動。這些運
動讓我認為他們並非來自水的流動或蒸發,而是來自
顆粒本身。』他起初認為所觀測的顆粒行為是有機微
粒如花粉獨有,因此認為應是其中的”原生分子”
(Primitive molecule)所致,造成花粉進行集體游動
(Swarming)等複雜行為。後來陸續的研究發展揭示
無機微米顆粒也可有類似運動,布朗更大膽的認為他
找到了所有的物質進行微觀運動的原動力。
然而後續的發展似乎讓這個想法難以立足。在愛
因斯坦發表他的布朗運動理論前,有許多的實驗工作
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究。漸漸的大家發現似乎流體的性
質如溫度,所用流體之選擇和顆粒的大小對其運動的
影響比所選之顆粒種類來的重要。其中最值得一題的
工作是由里昂的 Gouy 所作。他在 1888 年的論文中以
精確的實驗歸納出此類的運動乃是與微米顆粒的大
小有很大關係,同時也排除了當時其他一些臆測如強
光或電場驅使等效應。尤其重要的是他也是第一位將
微米顆粒運動歸功於周遭液體分子熱運動且量測得
出不同的顆粒的運動速度約為液體分子運動速度的
一億份之一。另外後續有 Exner 經實驗量測得運動速
度與顆粒直徑成反比並與溫度成正比,只可惜他誤把
所觀測微粒速度當作液體的速度而造成其估算值差
文/溫偉源、伊林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2005 年 6 月
475
了許多數量級。無論如何,經過超過半個世紀的研
究,儘管實驗上的理解大致抵定,完整的理論還要等
到愛因斯坦的工作才算完成。
愛因斯坦一生似乎鮮少閱讀別人的研究論文,對
所處理的問題之發展現況也常是不甚了了。在他 1905
年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中,他甚至如此說:『在此文
中我將會根據熱的分子運動理論研究在顯微鏡下微
觀尺度粒子的運動……也許這些粒子的運動與所謂
的布朗分子運動是相同的……然而我所有的有關於
後者的資訊太過於不精確,我想我不能對此多加判斷
了。』,即可見當時愛因斯坦對上一段所論及的實驗
進展並不知曉。後來在 1906 年他的下一篇論文裡,
他在開場說道:『在我的文章問世不久之後……Jena
的 Siedentopf 告訴我關於他和其他的一些物理學家,
如在里昂的 Gouy 教授早已通過實驗確定所謂的布朗
運動其實是由液體分子的熱運動所造成的……我在
上一篇文章的理論工作中所描述的顆粒運動不僅在
性質上,甚至在運動軌跡的數量級都與所謂的布朗運
動吻合……』隨後他又寫了三篇相關論文,奠定了我
們現在對布朗運動瞭解的基礎。
愛因斯坦從一維隨機走動(Random Walk)的數
學框架開始,計算以每一次單顆水分子對微粒碰撞造
成在空間某一方向作向左或向右固定位移 l 的假設
下,在一段時間 t 後微粒在許多水分子隨機碰撞造成
平均總位移<x> = 0,而其均方位移與時間 t 成一次
方正比,既<x
2
> = 2Dt,其中 D 即為巨觀量測之擴散
係數。結合經典熱力學中的波茲曼分佈,再計算水分
子在一定溫度 T 下的速度分佈下,其作用在一顆微米
尺度 a 之微粒之速度為 6πη a,可量得其擴散常數 D
=KT/6πηa,其中 η 為巨觀黏滯係數。由以上公式,
我們可以瞭解在水里的微粒的運動其實是周遭水分
子在熱擾動下隨機推擠碰撞的結果。透過量測均方位
移<x
2
> = 2 KT t /6πηa 我們可將微粒的運動與巨觀的
溫度及黏滯係數作關聯。以上關係被廣泛的稱為擾動
─耗散關係 (Fluctuation-Dissipation Relation)。
事實上上述公式成立的條件必須在熱平衡下,意
即所觀測時間尺度遠比詳細分子動力來的長。微米顆
粒相較周遭液體分子遠大許多,其同時所遭受到液體
分子碰撞數目亦很多。在一定的溫度下,依照平衡統
計,我們可知液體分子的速度分佈是一高斯分佈
(Gaussian Distribution)。微米尺度顆粒位移展現的動
力所反映的乃是這些速度分佈下液體分子在平衡時
間尺度以上隨機碰撞疊加的結果。一旦超過平衡時間
尺度,我們所能觀測到的動力學將只會呈現單一時間
尺度,意即在公式裡的擴散係數 D 乃是在如此長時間
的量測時間尺度下唯一展現的時間尺度,這也是為甚
麼愛因斯坦的計算得以成功的原因。然而詳細的液體
分子動力似乎不應只有一種簡單的方式,所展現的時
間尺度也不應只有一種。試想數以億萬計的水分子以
最近距離排列方式靠攏並在熱擾動下移動,可以想像
在達到熱平衡之前的運動必定不可以獨立顆粒在等
效場運動的方式來描述,其中所含的時間尺度也必是
多重的。液體分子形成一強耦合網路,使得其中任一
分子的運動皆與其相鄰分子息息相關。在熱擾動下,
上述強耦合網路形成一準激發系統使得其運動特質
為一門檻型 (Threshold type) 的反應。
在達到熱平衡前的微觀液體分子動力學之所以
到現在還是一個開放的議題與其所需觀測技術的時
間與空間解析力限制有關。液體分子為奈米等級尺
度,其在室溫下的速度可達數千米/秒,實非目前儀器
所能解析。因此液體的微觀非平衡動力必須藉由量測
模型系統(Model System)來瞭解。早在上世紀初佩
林 (Jean Perrin 1870-1942, 1926 年諾貝爾獎得主)即
以膠體溶液模擬分子尺度的凝體。膠體顆粒懸浮在溶
液裡,藉由複雜交互作用如靜電排斥,立體排斥及體
積排除作用(Electrostatic, steric and excluded volume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2005 年 6 月
476
interaction)等力形成固體或液體狀態。上述模型凝體
的微觀動力可藉由光散射或直接觀測得到。一般而
言,由於這種液體的『分子』顆粒大小及溶液黏滯性
質遠比真實液體來得大許多,所以其動力也極慢。我
們在此提供另一系統也可用以達到相同目的,同時由
於相對的黏滯係數遠小使得其動力相形更快。我們將
在接下來的篇幅裡描述此系統──微粒電漿液體。
圖 1: 微粒電漿系統實驗裝置示意圖。
若將微米左右直徑的微粒置於電漿中則形成所
謂微粒電漿系統(dusty plasma)。一個微米尺度微粒
於電漿中可載一萬個左右負電子,可懸浮於電漿中,
並透過荷電微粒間巨大的庫倫力形成一強耦合之電
漿體。若將背景熱擾動降低,懸浮微粒可排列成整齊
晶格狀態,稱之為電漿晶格。電漿中形成微粒電漿晶
格的理論預測早在 1986 年 由日本學者 Ikezi 完成,
然遲遲未見實驗證實。我們於 1993 年利用電漿技術
合成微粒,發展微粒電漿阱,使懸浮微粒排列成整齊
晶格狀態,並可透過系統控制轉換至液態與氣態[4]。
微粒間距約數百微米,可利用光學顯微鏡配合數位影
相處理技術,追蹤微粒位置。就凝體物理、統計物理
觀點言,可利用此系統,透過直接觀測了解強耦合多
體系統微觀結構與動態行為。圖 1 為微粒電漿系統裝
置示意圖。微粒電漿液體的瞬間空間排列及其運動軌
跡可經由 CCD 量測(圖 2)。其中 圖 2(a)所示為 200
秒曝光時間下的微粒電漿晶體,微米顆粒在其中被侷
限在各自位能阱內晃動,其平移與轉動整齊度皆很
好。相對的就液體狀態而言,在同樣的曝光時間下,
顆粒可以跳躍至不同的位置(圖 2(b))。在圖中可以
清楚的看見微粒在較短的曝光時間下進行時空上非
同質的運動行為(圖 2(c),(d))。某些微粒在上述
時間裡被卡在某位能阱裡只能作局域的高頻晃動,稱
之為受限運動(Caged Motions)。這種運動的特質是
顆粒的位移方向傾向與前一瞬間相反,長久下來其均
方位移與時間的冪次比低於一次方。另外一群顆粒則
在累積足夠建設性熱擾動後進行集體線狀跳躍式運
動(Collective String like Hopping Motions)。通過顆
粒間的強庫侖耦合,導致一旦空間中某顆粒跳躍,造
成局域的結構變化而產生局域應力並帶動其相鄰顆
粒的運動,形成一快速跳躍的顆粒團簇。這種運動模
式將造成其均方位移與時間的冪次比高於一次方。圖
2(f)是瞬間的結構對圖。很明顯的這種時空異質性
將導致多重時間及空間尺度的運動模式,與熱平衡後
的布朗運動並不相同。如此看來,愛因斯坦的計算在
甚麼條件下方能成立呢?熱擾動下布朗運動成立條
件對應到的是何種微觀圖像呢?
圖 2:(a)在 200 秒曝光下的微粒電漿晶格,(b)同樣曝光
時間下的微粒電漿液體態,(c),(d) 較冷液體的運動軌
跡呈現時空非均勻性,(e)較熱液體在更短曝光時間下呈
現更頻繁的跳躍。(f)相對應的空間結構圖。
圖 3 是上述實驗的統計分析圖。其中圖 3(c)為
微粒的均方位移。可以清楚的看見其斜率在不同時間
尺度呈現不同的數值。我們大致可將此曲線分為三個
區域。在最短的時間尺度 I 內(< 2 秒)絕大部分的
顆粒只能做受限運動,升高液體的溫度(意即增高平
均熱擾動強度)使這個時間變短,意味著微粒在更短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2005 年 6 月
477
時間內就能累積足夠的建設性熱擾動進行集體線狀
跳躍式運動,使曲線往上偏折,斜率變高。第二區 II
即為顆粒進行集體線狀跳躍式運動所造成,其均方位
移與時間的冪次比大於一次方。在等待足夠久之後顆
粒已能夠經歷足夠多的運動狀態而達熱平衡,使得在
III 區曲線回復到如布朗運動般與時間成一次方正
比。同時可見在對應的時間(約 2 秒)所量得的非高
斯參數(Non-Gaussian Parameter)亦達到最高 (圖 3
(b))。我們可看到其實在此時間量得的顆粒運動速
度分佈(圖 3(a))與高斯分佈相差不多,只有在其
分佈尾部有分歧,意即某些少量的特快顆粒運動就足
以造成高斯參數的變化。其對應的結構整齊度也於發
生集體線狀跳躍式運動時降低 圖(3e)。[5]
圖 3:(a),(b)較冷與較熱的液體的平方位移在不同的統
計時間下偏離高斯分佈的程度不同。(c)其對應的非高斯
參數,(d)均方位移,(e)轉動整齊度的時間相關函數。(摘
自參考資料 5)
布朗運動將微米顆粒的運動與看不見的奈米液
體分子運動作連接。如今我們更可以改進的實驗技術
和建立模型實驗系統瞭解在達到熱平衡之前的液體
微觀動力學。愛因斯坦的工作如今仍然啟發現在的研
究者。
http://wenku.baidu.com/view/e4df2100de80d4d8d15a4f94.html###
多 自 由 度 系 统 振 动 微 分 方 程 - 6
我看的是沈惠川的经典力学,带电粒子的拉格朗日量似乎是毫无目的地刚好碰巧凑出来的.电磁场更过分,直接就从不变量猜出来了。。有没有一些普遍一点的方法?
好吧,给个具体问题:
F_i =q ε_ijk β_j ∂_k φ
其中β = v/c
多
我看的是沈惠川的经典力学,带电粒子的拉格朗日量似乎是毫无目的地刚好碰巧凑出来的.电磁场更过分,直接就从不变量猜出来了。。有没有一些普遍一点的方法?
好吧,给个具体问题:
F_i =q ε_ijk β_j ∂_k φ
其中β = v/c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