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5, 2014

econ01米塞斯、哈耶克等人从上世纪初开始,用这一观点来阐释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即投入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成本。他们试图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市场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发现新信息的激励,从而使得社会福利增加的作用:譬如是什么让一个平时站都站不稳当的老太太们颤颤巍巍花一下午地把整个王顶堤CBD逛完?——是因为老太太认为,这一行为能为她带来收益,譬如更低的价格;

米塞斯、哈耶克等人从上世纪初开始,用这一观点来阐释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即投入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成本。他们试图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市场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发现新信息的激励,从而使得社会福利增加的作用:譬如是什么让一个平时站都站不稳当的老太太们颤颤巍巍花一下午地把整个王顶堤CBD逛完?——是因为老太太认为,这一行为能为她带来收益,譬如更低的价格;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27019882_0_1.html

喝前摇一摇

(2012-06-23 20:16:02)

标签:

杂谈


不知多少年前,农夫山泉在推出他的果汁饮品时,广泛采用了这一营销口号,“喝前摇一摇”来吸引消费者。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喝前的确摇了一摇,但我们可以大胆地假设:所有认为摇一摇所带来的口感提升的程度大于摇一摇本身体能损耗的人大抵都摇了那么一摇。

这就是经济学3年时间给我带来的人类行为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每当一个行为的(期望)收益大于其(期望)成本,那么个体就有动机去执行这一行为:无论这一行为是打开瓶盖前摇一摇,还是在生死攸关之际决定是拿起手中的板砖砸向落水的凤姐或者高帅富同桌;是决定是否实施某项犯罪活动,还是决定是否再来一笼豆沙包。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理性假设的的确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去探究至少一大部分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与其可能的结果。

米塞斯、哈耶克等人从上世纪初开始,用这一观点来阐释另一种相关的行为,即投入在信息获取方面的成本。他们试图用这一观点来说明市场为生产者/消费者提供发现新信息的激励,从而使得社会福利增加的作用:譬如是什么让一个平时站都站不稳当的老太太们颤颤巍巍花一下午地把整个王顶堤CBD逛完?——是因为老太太认为,这一行为能为她带来收益,譬如更低的价格;同样,技术宅们在决定要购置一大件时,往往会将相关的网站翻烂糊,恨不得把某个电路板是用哪种原料在何处生产焊接工人的母亲生辰八字都弄清楚,以免该电路板与其他元件八字不合影响手机/PC/笔记本性能。这些投入让老太太们和宅男们获取了关于商品充分、详尽的信息,而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判断购买三尺花布/某大件的真实成本与收益。由于这些信息的这些收益,使得他们愿意将一个有一个小时的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价格/质量信息的搜寻中去。

精明的国人们愿意花费无穷无尽的时间去调查左手倒数第三家的猪肘子比右手第4行第9摊的要便宜7毛2,或者米兰的LV比巴黎的要贵3块8毛7(欧元),屌丝们却不愿意多花5分钟哪怕百度一下转发的帖子和嘴边的咒骂:即使这5分钟真的能帮助屌丝们创造一个更可信、更可靠、更有效的咨询信息环境。在缺乏市场的直接激励和排他性收益的情况下,大规模大基数的网络外部性似乎总使得均衡偏向0的那一端,以至于对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大放厥词竟成了一种时尚。打开网页,同学们在凭着自己的意志喜好转载一个又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最著名的段子莫过于秋裤的故事,苏联人亡我之心不死!)、发表着一个又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同样建立在自己底下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达的深层边缘系统的基础之上。执拗地相信农夫山泉之摇与不摇,其致一也!

当然,如果屌丝们在做出以上判断时是处于某种亢奋的非理性状态,那么本文作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