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1, 2014

彩色底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三層不同的光敏粒子,三層粒子分別對光學三原色紅,綠,藍有反應.

彩色底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三層不同的光敏粒子,三層粒子分別對光學三原色紅,綠,藍有反應.


http://tds.ic.polyu.edu.hk/vc/download/t2_content.htm

視覺感知 Visual Perception

物體的外貌

人的眼睛有接收及分析視像的不同能力,從而組成知覺,以辨認物象的外貌和所處的空間(距離),及該物在外形和空間上的改變。 腦部將眼睛接收到的物象信息,分析出四類主要資料;就是有關物象的空間、色彩、形狀及動態。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可辨認外物和對外物作出及時和適當的反應。
當有光線時,人眼睛能辨別物象本體的明暗。物象有了明暗的對比,眼睛便能產生視覺的空間深度,看到物件的立體程度。同時眼睛能識別形狀,有助我們辨認物體的形態。此外,人眼能看到色彩,稱為色彩視或色覺。此四種視覺的能力,是混 為一體使用的,作為我們探察與辨別外界資料,建立視覺感知的源頭。

物體的位置

眼睛除了要辨認物象的特徵,還要知道物件的位置,及其活動上的變化,才可驅使身體其他部位作出相應的動作。
在理解自身與外界之間的距離或深度,人類的知覺,可從視野所得的資料中,抽出有關空間的提示,從而知識到自己與各種物件的距離。 視網膜是視覺的核心,它是一片平面的薄膜,獲得的物象是平板而缺乏立體感的。所以知覺需要組織起其他信息,才能做出對深度的感知。 人類的眼球天赋便有辨別立體深度和距離的本能,因為人類是用雙目平排而視。同時通過外物在視野範圍中所形成的物象大小,以及排列或表現的狀態,認知該物與我們的距離。甚至可通過形狀及色彩獲得有關距離的資料。
眼睛能看到物體的移動,有助辨別物體的方向和運動的速度。





眼球的結構 Anatomy of Human Eye

視覺是指視覺器官眼睛(或眼球),通過接收及聚合光線,得到對物體的影象,然後接收到的信息付會傳到腦部進行分析,以作為思想及行動的反應。
要感知外在環境的變化,要靠眼睛及腦部的配合得出來,以獲得外界的信息。 人類視覺系統的感受器官是眼球。眼球的運作有如一部攝影機,過程可分為聚光和感光兩個部份。

光學結構

眼球是整個的包裹在一層鞏膜(Selear)之內,此層鞏膜就如攝影機的黑箱,並分為前、後兩段。眼球前段是聚光的部份,是由眼角膜(cornea) ,瞳孔 (pupil) ,水晶體 (Lens)及玻璃體所組成。它們的功能是調節及聚合外界入射的光線。光線首先穿過眼角膜這片透明薄膜,經由瞳孔及水晶體,將光線屈曲及聚合在眼球的後段。
瞳孔是一個可透光的開口,能因應光度的強弱,而調節其圓週的大小。當在暗黑的情況下,瞳孔的直徑會擴大,可引入更多的光線。而在光線充足的情況,瞳孔的直徑會收縮,令入眼的光量不致太強。瞳孔和水晶體兩者配合之下,眼球可接收強、弱、遠、近各種不同的光線來源。
眼球內有睫狀肌 (Ciliary Muscles),它的伸拉作用可使水晶體變形,因而調節屈光度,使光線能聚焦到視網膜上而形成影像。當光線來自近距離物件時,水晶體變得較拱圓,屈光度較大。當光線來自較遠的物件時,水晶體變得較扁平,屈光度則較低。以確保在不同的光度下,進入眼球的光線水平能形成最高質素的影像.
眼球的橫切面

影像感知

眼睛後段是感光的部分。後段有視網膜,它是由兩種感光細胞所組成,這兩種細胞因其形狀而名為桿狀細胞(rod cells)和錐狀細胞(cone cells),作用是將水晶體聚焦而成的光線變成電信號,並由神經細胞送往腦部。
 錐狀細胞桿狀細胞
位置視網膜中央黃點黃點周邊
數量約六百萬約一億二千五百萬
顏色辨別可細分為三種類型,分別對紅、綠、藍色亮光敏感只對亮度敏感
光暗辨別只對中至強光敏感能感受微弱光線變化
動作辨別不敏銳敏銳
外界的光線信息進入眼球後,會被眼球內的神經細胞轉變為電信號,再被傳輸送到腦袋中。腦部接收電信號之後,會引起連串的思維活動,並作出適當的行動或反應。
視網膜上的神經會聚並連結到大腦的一點,由於沒有光線的受體,所以大腦無法感知聚焦該處的影像,故名盲點。
視網膜與黄點、盲點的關係

視線的轉變

眼球外圍與眼窩之間有一組六條肌肉,當需要改變視線的方向,例如在閱讀時,位於該方向上的肌肉收縮,眼球便向該方向轉動。當需要大幅度改變視線方向時,便不需要扭動整個頭部。

 相關連結






視覺區域 Regions of Vision

感覺光暗的桿狀細胞和感覺色彩的錐狀細胞在視網膜表面並不是平均分佈的,在感知中起重要作用的錐細胞大部份集中在視網膜中的一小片稱為黄點的地方。因此我們在觀看景物和閱讀時,注意力只是集中在視野範圍一半不到的區域。
一個視能正常的人,能分辨在視網膜上來自不同投影的影像。這種能力稱為”視覺敏銳度”。 在接近視網膜的中央 ,距離眼角膜最遠的地方,這位置稱為黃點(fovea) ,是感光細胞最密集,視覺敏銳度最高的位置。當我們要看清一件物件時,我們會轉動眼球,直至影像聚焦在黃點上。離開黃點越遠,感光細胞越少,影像越不清晰。如影像聚焦在黃點以外的地方,我們可看見一件物件的存在,但未必知道這件物件是甚麼。
若以圓形代表人的視覺範圍, 在區域一內的物件最為清晰, 區域二內的物件較模糊, 區域三內的物件最模糊。
”視域” 是指眼睛的視覺範圍。視域是人在沒有轉動頭部,眼睛向前的情況下,能看見的角度範圍。我們假設一般人有100至120度視域。





人眼的視力問題

人眼常見的視力問題包括有遠視或近視以及色盲。

遠視和近視

遠視和近視的形成,就是眼球中的水晶體,未能把外界影像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 有些人只能看清近距離的物件,而看不清遠距離的物件; 因為他們眼球內的睫狀肌不能拉平水晶體,以致未能把遠距離的光線聚焦於視網膜,這現像稱為近視。 另外有些人,能清楚看見遠距離的物象,但看不清近距離的,因為他們眼球內的睫狀肌不能令水晶體拱凸,郤把近距離入射的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這現像稱為遠視。 這兩種視力問題都很常見,並且可透過配帶眼鏡來解決。

色盲

色盲的形成,是因為視網膜上的錐狀細胞不能分辨顏色。 大部份人天生具有正常色覺,他們可辨認由三原色調配出來的不同顏色。但亦有人是二色視者,他們只可看見光學三原色中的二種。二色視者又稱色弱,他們仍能看見顏色,只是他們看不見其中一種三原色, 他們會混淆某些顏色,例如會看不出黃黑條紋顏色,不過可以會出對比大的色樣,所以我們設計機動部份的時候,應考慮這一點,提高使用者對危險部份的警覺。但亦有人是全色盲的,他們完全不能分辨顏色,在他們的眼中,世界是全黑白 灰的。

弱視

除上述的視覺問題外,隨着年齡增長,一般人的視力都會衰退,更有可能患上青光眼,白內暲等引致弱視的疾病,在設計時應考慮使用視覺手段,以協助弱視者,例如新設計的公共交通工具,扶手表面大多選用鮮明的顏色,如黃、紅等,以提高與背景的反差,同時黄色和黑色的明度差別大,即使全色盲也能看見明顯的深淺差別。
巴士上的黃色扶手與黑底紅色的按鐘鈕





色視覺原理 Colour Vision

眼睛裏有三種不同的錐細胞,分別對紅、綠、藍三種波長的光線敏感,當不同波長的光波進入眼睛並投映在視網膜上時,大腦就通過分析由各個錐細胞輸入的信息去感知景物的顏色。
色彩 此圖備有PDF版本供授課用

顏色敏感度

正常人眼可分辨大約七百萬種不同顏色,人眼不同區域對顏色有不同的敏感度,眼睛中央對顏色和動態十分敏感,但眼睛邊緣的顏色敏感度則較差。不同顏色當中,人對紅,綠和黃色則比對藍色敏鋭,這種特性對視象傳意有很大的影響
橙、黄等色能吸引注意力,因而常用作警示用
很多圖像介面都用藍色作背景色,使視線可以集中在比較觸目的前景。
當在設計中藍色與其它顏色並列時,例如法國國旗,經常會略略加大藍色的面積,使之看起來與其它顏色面大小相同此外等離子顯示屏的氣體單元排列也有相同情況

光源

由於我們對物體顏色的感知是來自物體表面反射來自光源的光線,因此物體本身和光源對我們的感知同樣重要,光源如果缺乏某些波長成份,我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亦會缺少對應的顏色。
肉食商販為了強調鮮肉的紅色,在肉櫃上會裝設特別的顏色螢光管,亦會在陳列的空間多用紅色背景。
人的眼睛擁有極高的分辨相隣两種近似色的能力,在淺色的範圍肉眼的敏感度尤勝於儀器,而且人的色彩感知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對色彩移位的適應性,這種特性令我們可以減除光源的顏色轉變的影響。
紅色的路標
加上藍色遮罩後路標的紅色變成紫色
當整個畫面都加上藍色遮罩後,眼睛自動適應了色彩移位,因而再把路標「看成」紅色

混色效果

基於人眼有限的分辨能力,如果大量的顏色小點緊密地排列,眼睛所見的將會是一塊單一的色面。
大小效果
2X2矩陣
16X16矩陣
128X128矩陣





色相、純度及明度

色彩有三種屬性,分別是色相、純度及明度。不論任何光譜上的色彩,皆可在色相、純度及明度三個屬性作出變化,因而形成我們在視覺感知中變化萬千的色彩。

色相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在可見光譜上,人的視覺能感受到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不同的色彩。而各種不同的色相,都有自己的波長與頻率。
相環上的色彩是有秩序及順序的排列,是光譜中色彩的關係。

純度

純度是指色彩的純淨程度,亦是色彩的飽和程度。任何一種色彩,加上白色、黑色、或灰色,都會降低它的純度。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亦可以形容光源的光度。任可一種色相的顏色,都可以混合黑色或白色,而令色彩產生明度的轉變。白顏料明度高,混入白色越多,明度越高。黑色明度低,混入黑色越多,明度越低。同時,白與黑是代表明與暗對比的兩種顏色,此兩色的混合,可以形成黑白灰調子的明暗度變化。
 

相關連結






光的三原色及顏料的三原色 Colour Light and Colour Pigment

原色是指光線中或顏料中的色彩,無法再分解出其他的色彩,或無法以其他的色光或色料,混合出來的。我們常見的色彩,大多是由兩種或以上的顏色光或顏色料所合成。三種的原色光分別是紅﹝RED﹞,綠﹝GREEN﹞及藍﹝BLUE﹞,而三種的顏料原色分別是洋紅﹝MAGENTA﹞,黃﹝YELLOW﹞及青﹝CYAN﹞。 三原色光的混合,可得到白光。三原色的混合,會變成黑濁色。若以適當的比例混合,則三原色光,或三原色料可調出各種不同的色彩。
三原色光    
色名 Name紅 Red綠 Green藍 Blue 
三原色及黑    
色名 Name洋紅 Magenta青 Cyan黃 Yellow黑 black

光線的混合

將橙紅和綠的色光混合,可得到黃色光;綠和藍紫光混合可得到青綠色光;橙紅和藍紫混合可得到紅紫色光。若將三原色光混合,則會變成白光。這些色光混合後,會得到比原來色光更明亮的色光,因此色光的混合,又稱為「加色混合」。
 

顏色的混合

色彩有減法,是由於物體表面上的顏料,吸收了日光中一部份的光波,反射日光其他的色光,當两種或多種顏料混合的時候,有更多的色光被吸收,越少的色光被反射,因而形成暗色或黑色。 色彩的减片法是運用在顏料的混合,亦廣泛地運用在印刷技術之中。同時色彩的减法又稱為CMYK,CMYK分別代表三原色中彩藍C (Cyan),洋紅(Magenta),黃(Yellow),以及黑(Black)。黑色雖然不屬於三原色的一種,但在印刷上,要加上黑顏料才能調出真正的黑色。
 

使用媒介

 混色方式
傳單或報刊CMYK
展示板CMYK或CMYK,視乎打印機是否包含黑色墨
投眏片CMYK或CMYK,視乎膠片打印機是否包含黑色墨
彩色照片CMY
幻燈片、電影CMY
電視、錄像、電腦或其它螢幕媒介RGB
電子屏幕
  • RGB(螢幕或等離子顯示屏)
  • RG(電鐵車廂顯示屏)
  • 其它減色法顯示屏





透視法的演進 Development of Perspective

[zzds/cd/04_perception/t4_3d/p01.htm]

[zzds/cd/04_perception/t4_3d/p02.htm]

[zzds/cd/04_perception/t4_3d/p03.htm]

大氣透視

大氣透視又稱空氣透視。大氣透視一詞,是十六世紀文藝復興大畫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ci) 首先在他的繪畫中發表的。在他的自然觀察之中,他認識到遠處的景物,因空氣的阻隔作用,傾向於藍色,而且物件與風景的形體會消失,並融合成一片濛濛的灰暗色。於是在他的作品,例如 “蒙娜麗莎” 一畫的背景,便運用大氣透視的繪畫法。他將畫面遠景處的景物,繪得迷迷糊糊,並將色調漸次的轉到灰藍色,來重現大氣遠處的觀感。所得的繪畫自然遠近分明,而且具有視覺深遠的感覺。
蒙娜麗莎

「阿爾貝蒂窗框」的技巧

畫家艾爾拔‧杜勒(1471-1520)發明了一種網格裝置,上有”井”字排列、成正方形的網格,令網格有如坐標,有助將景物真實地轉述到畫布或畫紙上。這網格裝置有如觀景器,透過網格觀察景物。同時 畫布或畫紙也按比例繪上方格,繪畫者按網格上景物出現及排列的次序,轉載到畫布的方格上,便能將景物準確無誤的描述到畫布之上。
艾爾拔.杜勒的網格裝置

相關課題

參考資料

  • 阿爾貝蒂生平簡介 http://www.artist-biography.info/gallery/leon_battista_alberti/





立體視覺 Binocular Vision

立體視覺的進化

陸上哺乳類動物都有两隻眼睛,其中素食動物的眼睛大多生於頭部的左右两邊,這種構造有利的地方是任何時候都能看見四周的景物,有利於及早發現捕食者。
人類和其它的肉食、雜食動物,無需處處提防捕食者,反之要在捕食時準確判斷自已與獵物的位置,所以演化出两眼向前的頭部結構,並發展出利用雙眼所見之差別來計算距離的能力。
Rabbit被捕獵者雙目在頭两旁
Tiger捕獵者雙目在頭前方

雙眼視覺 Binocular Vision (Stereopsis)

即使用單一隻眼人類仍可對深度有一定感知。不論是用單目或雙目,眼睛需要從種種的視覺跡象中,得悉空間和距離的提示。有些視覺跡象只需用一目便可明瞭,此種有關距離的信息,稱作單目視覺。如需兩眼合用才可達到的空間信息,稱為雙目視覺。
人類的眼睛是可以察覺到自身和物體,以及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距離。能產生遠近距離的觀感,因為人類是用兩隻眼睛同時觀看,而左右兩眼所看到的物像,有很微少的差別,稱為視差。當腦部接收到兩款分別來自兩隻眼睛,而並不相同的影像,腦袋就會將兩款影像二合為一,因而產生對物體的立體及空間觀感。
當兩眼的視差越大,則物體距離我們較近
當視差越少,則物體的距離越遠





Depth Perception

We can hunt for the dimensional materials with one eye ,but we will lost the ability of two-eye observing visual differences .Then eyes will adopt other visual ways to prompt dimensions and understand distances ,which is called vision of one eye. One-eye vision dimension will do us help to perceive the depth ,which is also named graphical information. And some chirographers use such information to construct depth in their draws.

Near-big and far-little

Man’s eyes form conception of far and near and distance from the region of vision and size, scale of image on retina and relative location of image in view.
When object is close to eyeball, image on the retina is very big, however, when it is far from eyeball, image on the retina will shrink little by little and even disappear from view. After series of images are carried to our brain and compared, we will have the conception.
 
Bigger circles look closer to us

Object fold

When two objects fold and the folded one is deemed at hinder, the sense of front and behind will be produced.
Occluded object looks further away from us

Beeline perspective

When two balance lines extend continually on same plane, the two lines will diminish gradually at beyond due to vision relation between near-big and far-little. Beeline perspective is a room cue of eye-vision.
 
 

Phenomenon of horizontal line

Horizontal is the place where sky and terra are joined, which is also the farthest place view arrive at ground and sea. Horizontal line still cue room and distance. In our view, horizontal line is one that is imaginary and level with observer’s eyes. The imaginary line will change according to high-low of observer’s eyes. Man’s view is divided into up and down two parts by horizontal line. Brain assumes nearer to horizontal line is farther, so that, if eyes catch two objects, one of which near to horizontal line is less and other far from horizontal line is bigger, brain deems the difference of big and little is come from distance but not objects oneself.
Although A and B are the same size, B appears to be bigger because it is closer to the horizon
The horizon effect can be used to tone down the size difference of objects, putting the smaller boat closer to the horizon makes us feel that the two boats are similar in size

Grade of feeling

When an object appears in infinite qualities, it forms dense and fine and feeling image on vision. These images are affected by the vision method of near-big and far-little. The image at the distance is bigger and intact. Along with farther of distance, the image of object fines little by little and forms a large peace of area in vision like images that are grade, from down to up, from big to little, shrunken gradually. Near to horizontal line, image looks tighter and pokier. The grade that is feeling is a good cue of room and distance.
 
 





運動感知

人類的眼睛會對四種視覺刺激有反應,然後對此四種刺激在腦裡產生資訊 當遇見一物體,會產生顏色,形狀,深度,及運動四種資訊。我們會因應物體的位置,速度,方向,作出反應。 物體在眼角膜留下影像,物體移動愈快,影像移動愈快。 如果我們要圍著某物體旋轉,則一定要知道該物體的位置及運動軌跡。

選擇性接收

觀測一物體相對運動(與一固定物體作比例),比起觀測一物體的絕對運動(並沒有與其他物件比較)更為有效。根據Gibson,人類對相對運動產生的資訊是有特定的模式,尤其是當一個物體移動時,背景會被間歇性地遮蓋,Gibson認為人們會透過這種模式觀察物體運動。 另一個現象,人們對物體運動的靈敏度降低就是選擇性習慣的現象,對於一種持續相同方向或速度(相似),靈敏度就慢慢降低,但不會對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運動產生這種習慣,例如我們持續觀察向上移動的條紋,我們會對向上運動的靈敏度降低(感到條紋是靜止的),但不會影響對向下運動的感覺。(Sekuler & Ganz,1963)。

相對運動

當我們觀察物體的移動時,結構複雜的背景(相對運動)比深色或中性的背景較易辨認。而且只看到移動的物體(絕對運動)。相對運動形成特別的模式,尤其是物體移動時。該物體會遮蓋並不遮蓋部份的背景。我們的眼睛可以用該模式直接觀察運動,就像我們可以直接觀察深度一樣。
電影是一連串頻閃的效果,影片是由一連串照片所組成,每幅照片皆與前一幅有些微差距,當照片連續快速地投影在螢幕上,就能成為一齣電影,早期的電影是每秒十六格,如果未能達到每秒十六格的速度,影像的運動便會顯得斷斷續續。現在一般電影為每秒廿四格,就能減低動態斷續的現象。 感生運動即使沒有物體的的移動,我們亦能感到物體移動,當一個較大的物體被一個較小的物體包圍時,而較大的物體在移動中,較小的物體即使是靜止的,我們卻會感覺到較小的物體在移動.

變形運動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少全神貫注地注視一件事件的發生過程,即使看電影的時候,我們的眼睛仍然是不停的轉動,因此大腦會慣於"填補"情景中不連貫的地方,因此某些動畫即使速度遠低於每秒二十多格,我們也有動態的感覺
只有两幀畫面的動畫,大腦會"填補"两畫面相差的部份,令橫畫好像從右伸向左 
一個由四幀圖像組成的動畫鼠標,運用了變形運動的錯覺效果





格式塔理論 Gestalt Theory

[zzds/cd/04_perception/t2_gestalt/p01.htm]

就近性

[zzds/cd/04_perception/t2_gestalt/p02.htm]

封閉性

[zzds/cd/04_perception/t2_gestalt/p03.htm]

當眼睛看到兩件或多件物體,會因種種的視覺資料,如線條、邊界、形狀、光暗等,或是通過物體互相重叠遮擋,而辨別當中一部份為形象,一部份為背景。 形象和背景是明確區分的,但在某種情况下,形象和背景能相互逆轉位置。  





格式塔的應用 Application of Gestalt Theory

顏色


顏色是物件的重要特質,當你看見一件物件時,你首先會注意到的,便是它的顏色。有效地運用色彩,可引起人們注意. 例如,在一組形狀相若的物件中,你可改變其中一件物件的顏色,使它突圍而出。

有效地運用格式塔的色彩原則,可引起人們注意這可利用人對”不同”和”接近”的偏見。字不但可用作強調你的選擇. 更可顯示應注意的地方. 在菜單的選擇中, 要表明不能採用, 就會用上”灰色”去減低對比—去顯示不能被採用亦即是減低對它們的注意, 因為看菜單時他們不會被看成一組。
在圖中, 一系列指令在台上操作是灰了就是使用者已選擇文字的平通分段—令一組段落格式指令則繼續是黑色, 因此變成能即時吸引讀者的活躍的主體. 強調的選擇為顯著的組群.  

形體關係


當一件物件在空間上接近一組物件,但它本身不屬於這組物件的一部份,它便會被突顯出來. 視覺資料顯示一個地方有著不同的顏色,然而,你所看到的是一團黑圓形的中間有一個白色的圓形。在圖 2b中,我們的感覺告訴我們黑圓形在中間是連成一組的,而白色的圓形並不是同一組。這個物件的結構是我們把感知的能力放進我們的視覺表達上,從而得到此物件的形象。
如果四個黑色的圓形和白色的圓形放在一組,那麼,便沒有突出的效果。如果有有一組是有五個和三個黑白的圓形成為分支,效果也不會很突出。然而,通常小數顏色圖形的組別會產生心理的現象。在圖三,我們在每組畫上不同的圖形圖案,那個字在黑色底色中較突出。在以上每個層次,我們都能夠用同樣的方法去顯示「黑色」的組別,因為顏色是不同於其他兩組。當你秈整幅圖畫時,黑色的組別會較突出,當然不單只是顏色會影響我們的感覺,還有其他因素。

形狀


不同形狀會令到物件突出,不過,不單形狀會影響到突出的位置,方向也會影響,例如,所有物件是同一形狀,而當中只有一件物件的方向是不同的,從心理和其他方面都容易判斷。而判斷的時候,很多時,都因為物件形狀和其他的不同,好像在電腦畫面找一個圖標。這個是一個有效的心理過程去挑選資訊,有時候一些 「與眾不同」的物件會較吸引我們。

大小和遠近


我們可以容易地從大圓組中找出小圓,但如果從小圓組中選出大圓會更加容易,因大圓是從該圖中心出發. 大圓組的圖像似乎沒有強烈的中心擴散.
於上一個例子中,人們用直覺來區別顏色(黑/白). 於圖五及圖六中,從色彩上上觀察,起初是對稱的. 但直覺會產生不對稱效果. 其原因是視覺喜歡視線上較大的東西. 物件大小與我們視線遠近息息相關; 一般來說,從視線上物件越大,與我們的距離越近,亦對於較大的物件產生較大興趣,使它變為主體.

物件結構對配置的影響


物件的結構影響分類. 結構影響結構. 列陣(a)與(b)有兩種不同的物件. 一是簡單的圓形. 另一種是不完整的圓形—缺少一少部份. 當有缺憾的圓形被放置在多個完整的圓形中(如圖A),那很容易看到不完整的圓形. 相反卻是另一回事—列陣(b) ,在多個不完整的形中,卻很難覺察到那個完整的圓形. 原因是不完整的圓形是”圓形加上缺口”,是擁有二種成分的結構. 完整的圓形則是單單一個没有組合的結構. 當把完整的圓形放置於多個不完整的圓形當中. 它不能與它們形成一組,因為它沒有結構. 此等多個簡單物件便會形成子群. 複雜物件在簡單物件中就會成為活躍物件.





視錯覺 Visual illusions

人類的知覺在某些情况下,會因內部的調節而產生錯誤的引導,稱為錯覺。 此種錯覺可運用在視像設計中,可帶出視覺空間的趣味。但此錯覺亦可引致信息溝通上的誤會,影響受傳者對信息的理解,阻礙視像傳意的功能。因此錯覺現象必須小心使用,才可生效。
大小錯覺 兩個黑色的圓點,看似有不同的大小,但事實上兩黑圓點是有相同的大小。
長短錯覺 垂直線中兩線是相同長度的。而箭嘴內的直線,長度也是相同的。
 
 扭曲錯覺 當直線放在一組曲線或放射形的線條上,該直線看來像變曲似的.

立體錯覺

當線條安排如物象的輪廓時,知覺會將線條理解成立體。以不同的邊角為着眼點,所看到立方體的空間鬧情況均不同。
錯體馬蹄鐵
你看到一個美麗的少女,還是一個垂頭的老婦呢?
 
 
 
圖像來自 Akos Feher 網頁(http://zeus.rutgers.edu/~feher/akos.html)





用完即棄相機 Disposable Cameras


照相機的英文是Camera,它源自於拉丁文Camera obscure,意思是暗室。儘管外表形態各有不同,其原理都是一樣的,景物透過相機的鏡頭,呈現在相機中。基本上,相機可分為三部分. 一.光學部分,即鏡頭. 二. 化學部分,即底片. 三. 機械部分,即機身.用完即棄相機其實是一個附加了簡單鏡頭的底片盒.內有樹脂製的鏡頭,光圈,固定焦點,固定快門速度,閃燈等簡單設備組成.再配上高感光度的底片使性能提高. 在取出底片後,空盒可回收再用,合乎環保原則.

相機的結構



底片

底片是傳統相機的化學部分,當底片被光線照射時,會發生化學反應,把影像記錄下來,底片的構造其實是由底面兩層膠片包著一些平均分佈的光敏粒子,當粒子遇光時會產生變化.情況就像我們帶著手錶晒太陽一樣,被陽光照射到的皮膚變黑,而且被晒的時間越長,皮膚變得越黑.但手腕位置至於帶上手錶的位置不會被太陽光射到,所以形成白印. 這個白印便是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光的樣式. 底片的原理也是一樣,只是底片上的光敏粒子可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
當底片曝光後,便可拿到黑房顯影.顯影即是把底片放入,顯影液會使曾被光照射過的光敏粒子變成黑色,照射時的光線越強,光敏粒子會變得越黑,這就變成我們常見的負片了. 負片要經過沖印才能變成我們常見的相片.
我們日常見到的相紙在沖印前,有一層光敏的物料在相紙上.沖印時把底片放在光源和相紙之間.然就像在課室中的投影機一樣,投影機是光源,畫有圖畫的透明膠片是底片,螢幕便是相紙,當對正焦距後,透明膠片的影像便會投射到螢幕上.所不同的是相紙上有光敏物料,一遇到光便會有化學反應,把影像留在相紙上.
彩色底片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有三層不同的光敏粒子,三層粒子分別對光學三原色紅,綠,藍有反應.在顯影階段,顯影液會把三種粒子染上不同顏色.當三層粒子重疊時便會出現彩色的負片.

影像

光線穿過透鏡後,影像會在底片上成像.大家可以留意到,透鏡會把在底片上的影像是上下左右倒轉,所以我們平常見到的底片也是左右反轉的.但在沖晒的過程中,把片晒到相紙上時,會再一次把影像倒轉.所以在相紙上看到的影像,是和實物方向一致的.

快門

快門是拍照的開關,未拍照時相機內的快門葉片緊閉,所以軟片並未感光。按下快門開關時,快門迅速開啟、閉合,這一瞬間軟片就已經感應到光線,並且把影像記錄下來。
由於光線能把底片透過顯影變黑,所以要把實物的影像有效地記錄下來,控光線的進入相機機身是很重要的. 太多的光線會把底片完全變黑,就像走了光的底片;太少光線相片沖晒出來後影像會太暗.
控制光線的強弱,其中一個方法是控制快門開啟的時間,快門開始時間越長,相片影像越光;快門開啟時間越短,相片影像越暗.但用完即棄相機的快門速度是不可以被調節的,快門速度被彈弓(3d)的拉力所限,拉力越大快門速度越快.
用完即棄相機快門開啟原理,是當底片被轉動時,控制桿(3b)會向左移.當按動快門鍵時,快門會向下壓,連帶把控制桿向右推. 此時控制桿便會掃過快門葉片(3c),使葉片向下移,開啟快門. 由於控制桿只是掃過葉片,所以在控制桿離開葉片後,葉片便會被彈弓(3d)的拉力拉回原位,遮蓋光圈.

光圈

鏡頭則蒐集從被攝物體反射的光源,在快門開啟時經過光圈,光源便可到達底片而曝光. 大部份相機的光圈都是可調較大小的,光圈開啟得越大,可進入底片的光線越多,最終在相片上的影像徧白.相反當光圈開啟得小,可進入底片的光線相對軟少,最終在相片上的影像徧暗.使用一般相機時,攝影師通常會調較光圈及快門來控制曝光率,在不同光暗的環境下,造出最理想的效果.
但用完即棄相機的光圈是不可以被調軟的,對用完即棄相機來說光圈只是一個讓光線通過的孔.大小在相機產時巳經被限定了.由於不能被調較,所以生產商在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時巳仔細研究,訂出最適合一般情況下使用的配合,使用完即棄相機適合在大部份情況下使用.

鏡頭

鏡頭是一塊有曲面的透明塑料或玻璃,作用是把從物件反射回來的光線結像,再折射到底片之上.而用完即棄相機的鏡頭則是用樹脂造成.
鏡頭折射光線的原理很簡單,光在空氣中的前進速度比在透鏡中的前進速度快.情況就像我們平時把購物車打斜推上草地一樣,如車的左輪首先被推上草地,左輪的速度便會減慢;由於右輪的速度不變,所以購物車便會向右轉直到右輪時被推上草地,購物車才再以直線行走.光線的前進也一樣,當光線射入透鏡後便會被折射,即改變方向.
用於用完即棄相機的鏡頭多為廣角鏡,原因是用完即棄相機的焦距不可改變,而廣角鏡的特點是可拍攝由極近距離至無限遠的物件;所以只要被拍攝的物件是在盒上指定的距離以外,用完即棄相機可在很多不同的場合下使用.

觀景窗

照像時,肉眼由觀景窗瞄準被攝影物體.由於用完即棄式相機没有把被鏡頭捕捉到的影像直接折射到觀景窗上,所以觀景窗內看到的景物和鏡頭捕捉到的,會有些少分別.為改善這個誤差,用完即棄式相機的觀景窗被造成曲面,用來模彷鏡頭中的影像.

機身 (暗箱)

相機的主體,是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除了隔絕光線以便儲存底片外,並如同支架般可組成其他的部份。

閃光燈

當我們手持相機拍攝時,我們難免會手震,底片曝光期間光線有改變的話,會造成影像模糊.所以快門的開啟時間是很短的(一般在一百二十五份之一秒).但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如晚上或室內,這個曝光的時間不足以形成清晰的影像,所以我們便要用閃光燈來增加被拍攝物反射向相機的光線.
用完即棄相機是不需要電子控制的,所以圖中所見的所有電子零件全都是用來控制閃光燈的.在一般情況下控制閃燈的線路是一個斷路,即不能讓電流通過. 但當由金屬造成的快門葉片打開時,它便會碰到線路上的一片金屬片,造成閉合電路.電流便會即時接通,配合快門時間閃亮閃光燈.

電容

這個看起來像電芯的東西叫電容,它的功能和電芯差不多,都是用來把能量儲起,再釋放出來.不同的是電芯是以化學原理,把能量以平均地續漸釋放出來.而電容則像一個蓄電池,把外來的能量儲起來,但把它放到閉合電路時,它便會一次過把所儲蓄的電能全數釋出. 這個特性很適合用於閃光燈,因為閃光燈的亮度很高,但又只需一刹間閃亮.所以要先把電芯部份電能儲到電容,再一次過閃亮閃光燈.

閃光燈啟動鍵

在使用閃光燈前,先要按動這個黑色鍵,便可壓向線路板上的儲電鍵使電容閃始儲電.但閃燈過後,電容內的電能會完全被提取.如下一次按快門前不再按這個閃光燈啟動鍵,便會没有閃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