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14

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所放射出的射线有带电粒子的α、β射线、电磁波的γ、x射线、中性粒子的n射线

Patent CN1548521A - 新双星系转化普通酒为陈酒或高档酒 ...

www.google.com/patents/CN1548521A?cl=zh - 轉為繁體網頁
2004年11月24日 - 在W氏六大技术约束条件下,发射特定系列频率的源波(为电、磁、特是磁、射频、微波、X射线、中性中子束流等各组合)与微量母体(2)(成分为一小瓶 ...
 核衰变(nuclear decay; nuclear distintegration)
放射性同位素在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分解而转变成另外某种原子核,并放出放射性射线α、β、γ,这种现象叫核衰变。如放射性元素钋(Po84210)在衰变中由钋变为铅(Pb80206),同时放出α射线。
5232 放射性基线(radiativity base)
指未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前测得的自然伽马曲线。
5233 自然伽马测井(natural gramma-ray log)
指利用由井下仪器和地面仪器组成的自然伽马测井仪下入井,自下而上移动测量地层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放射出来的伽马射线的强度,依此来识别岩性,确定岩层的泥质含量,以及进行地层对比的测井方法(
  • 地质术语- 地质学- 数学物理力学天地生... - CNKI学术论坛 - 中国知网

    2007年5月30日 - 23 篇文章 - ‎3 位作者
    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所放射出的射线有带电粒子的α、β射线、电磁波的γ、x射线、中性粒子的n射线,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放射α、β、γ射性。 5.2.30 ...

  • 格物致知-未知射線的身世之謎

    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unknownRay.htm
    2011年5月17日 - 很多人都知道有X射線,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 ... 他提出實驗證據說,這是帶電粒子流不是電磁波,他量出這種粒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比值(e/m 的 ...


  • 精品学位论文-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的研究(PDF ...

    2012年5月16日 - 微通道板作为检测器可以用来检测电子,离子,紫外线,x射线,中性粒子等多种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 2.1.5真空系统图2-3法拉第筒结构放大器 ...


  • 陰極射線
    一步一腳印  凡走過的 必留下痕跡

    1897年4月30日,J.J.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 在英國皇家科學院的星期五討論會發表一篇題為《陰極射線》的論文,他宣稱“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著的負電粒子,這些粒子的尺寸比原子和分子小得多”。從這一天起,『電子』這個早已存在的小東西開啟了原子的大門,帶領科學家探索原子的世界!

    放電管裡的神秘螢光
    德國蓋斯勒(Heinrich Geissler,1814~1879)是一位傑出的吹管工人,他做成了一台以水銀的往複運動為原理的真空泵(ㄅㄥˋ),他利用這台真空泵,製造出當時世界上最純的真空管,後來稱為蓋斯勒管(Geissler tube)。
    19世紀50年代,德國物理學家普呂克(Julius Plucker,1801~1868)將一支空氣含量萬分之一的玻璃管兩端裝上兩根白金絲,並在兩電極之間通上高壓電,便出現了輝光放電(Electric glow discharge)現象普呂克和他的學生希托夫( Hittorf,1824~1914)發現,輝光是在帶負電的陰極附近出現的,在正對陰極的管壁有綠色的螢光。
    1858年,普呂克報告了這一現象,可是那輝光的本質到底是不是電流,普呂克還不能確定,他認為可能是稀薄氣體或是電極上脫落下來的金屬。
    希托夫繼續老師的實驗。他將真空管做成圓球狀並且在陰極與陽極之間放置了十字形的金屬箔片,在陽極的位置果然出現了十字形陰影,這說明從陰極確實發射出了一些東西。他還發現即使將金屬換成透明的雲母也能產生陰影——這說明這種輝光不同於可見光。
    1876年,德國人高德斯坦(Eugen Goldstein,1850~1930)將不同的氣體放入真空管,並且用不同的金屬做電極,但都得到同樣的實驗結果。於是,他認為這種輝光與電流本身有關,並且將它命名為陰極射線
    到底放電管內的光是是什麼光呢?
    蓋斯勒管(Geissler tube),1857年
    德國科學家們還沒找到答案,英國科學家也不遑多讓,開始展開研究! 1878年,英國克魯克斯(William Crookes)在利用一種水銀真空泵,製造出了氣體含量僅為蓋斯勒管的1/75000,稱作克魯克斯管。
    克魯克斯注意到,當逐漸抽出克魯克斯管內的氣體時,陰極附近開始出現黑暗區域,隨著真空度的增加,這黑暗區域也會擴張。
    克魯克斯認為,這現象與陰極粒子的平均自由徑有關;黑暗區域與輝光區域的界面,即為粒子與氣體分子相互碰撞的起始面;在黑暗區域內,沒有什麼碰撞;而在輝光區域,發生了很多碰撞事件;在管面的螢光,則是因為粒子與管面發生碰撞。
    克魯克斯進行了4個有趣的實驗來研究陰極射線:
    克魯克斯管(Crookes Tube),1878年
    陰極射線到底是什麼?
    當時,學術界分為兩派,即把陰極射線當作電磁波和當作粒子等兩派,爭論不休。
    德國學派大都主張是電磁波(當時稱為以太波),像1887年發現電磁波的赫茲(Hertz,1857~1894,德),而英國學派則認為是微粒,二方人馬紛紛努力尋找證據。
    1890年起,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帶領他的學生開始研究陰極射線。
    1895年,法國物理學家佩蘭(Perrin,1870~1942)為演示陰極射線的帶電情形,重複赫茲的陰極射線管實驗,提出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射束,卻被質疑認為負電不一定來自陰極射線。
    湯木生將佩蘭的實驗裝置做了改進,實驗解決人們對佩蘭實驗的質疑,證明陰極射線確實是帶負電的,並測量出陰極射線粒子之電荷和質量的比值(荷質比)。
    湯木生利用陰極射線管做實驗,射線由陰極射出,穿過接地的陽極狹縫,成為陰極射線細束,再從一組平行的鋁板中通過,射到管端的螢光屏上。當管內抽到高真空時,屏上會出現一道輪廓清晰的狹縫形螢光。平行的鋁板上板接負極,下板接正極時,射線就會向下偏。
    湯木生於是得出結論:「陰極射線也是粒子」。他為了判明陰極射線粒子是否屬於同一種粒子,就利用鉛、鐵等不同的金屬材料作為電極,進行一系列的實驗,測得陰極射線粒子的荷質比與管內氣體、電極材料都無關,斷定這種粒子是所有物質都共同具有的帶電物質粒子;湯木生將他叫做「微粒(corpusle)」。
    1897年4月30日,J.J.湯木生(Joseph John Thomson,1856~1940) 在英國皇家科學院的星期五討論會發表一篇題為《陰極射線》的論文,他宣稱“陰極射線是高速運動著的負電粒子,這些粒子的尺寸比原子和分子小得多”。
    1899 年,湯木生採用electron來稱呼他所發現的微粒。電子,這是1891年喬治·斯托尼(George Johnstone Stoney)所取的名字。
     
    科學家們研究陰極射線,發現了X光, 發現了貝克勒爾射線(放射性),發現了αβγ射線, 發現了電子。 (進一步閱讀 未知射線的身世之謎)
     
    相關人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