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1, 2012

由于无规则的热运动,由于无规则的热运动,某些原子将跑向观测者,另一些则远离观测者,结果许多原子发射的光叠加起来的谱线将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增宽

在自然界中

所观测到的原子谱线一般远远宽于上述估计值。原因在于上

述讨论是把原子看成初始静止的孤立原子,但实际上所研究

的原子既不能孤立,也不是静止的。为了研究附加增宽的起

因,假设所研究的是一种处于温度T与压强P之下的理想原

子气体所发射的光,设原子质量为m,由于无规则的热运动,

某些原子将跑向观测者,另一些则远离观测者,结果许多原子

发射的光叠加起来的谱线将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增宽

第23卷,第3期


2 0 0 3年6月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oectroscoov and Soectral Ana Ivsis


Vlo1.23,No.3,pp605.606


June.2003


原子光谱线增宽的原因


刘建科 ,刘彩云


1.陕西科技大学理学院,陕西咸阳712081

2.西安市园林技工学校,陕西西安,710061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给出了原子光谱线增宽的几种原因,即:① 自然线宽,它是原子的内禀特性(即在

跃迁中所涉及到的能级的特性);② 多普勒增宽,它是原子无规则热运动的结果;③碰撞增宽,它是原子间

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这几种原因分别给出了数量级上的估算。对原子光谱的测定具有参考意义。

主题词光谱;自然增宽;多普勒增宽;碰撞增宽

中图分类号t 0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o593(20o3)03—0605—02


1 自然线宽


可以用经典力学中的单摆模型来很好的说明自然增宽。

假设单摆在摆动过程中摩擦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气阻力)

很小,但不为零。这样,单摆在其摆动能量减小到初始值的

之前可以进行数百次振荡,这期间所需时间r称为“振

动状态的平均寿命”,由于阻力的存在,单摆的运动只是近

似的周期摆动,振动的幅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着,所做

阻尼谐振的频率并不是精确确定的,虽然实际上这个频率我

们通常取做 =~/g/l。阻尼越小,频率的确定性就越好,

即频率的不确定性△ 与平均寿命r成反比。



个原子发射辐射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一个阻尼摆,发射

过程并不是永远持续着,而这必定意味着“原子内的摆动”

是阻尼振动。因此,并没有精确的频率。因为这个振动现象

不是严格周期性的,所发射的电磁辐射不是单色的,发射的

谱线就有有限的宽度。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假定只涉及

两个状态,基态和比基态能量高taw。的受激态。当原子本身

在刚受到激发后,我们用A(t)表示某种原子内部振动的振

幅,假定其与时间的关系是


A(£)=Aexp(一 。£一 t)


这里A 是常数,这是以复数形式表示的平均频率为 。的阻

尼振动振幅与时间的关系,其中A(t)满足


+

( 。+ (£):0

当频率为 的单色光入射到这个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子

上时,相当于受外界驱动力F的影响,振子的振动形式为


收稿日期:2002.04.02,修订日期:2002—09—28


作者简介:刘建科,1966年出生,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


百dA(t)+( 。+去 (£)=F唧(一 )


不考虑过渡解,该方程的稳定解为


A(£)=


它对应着一个幅度不变而频率是驱动频率 的振动。这个振

子发射的辐射强度J(t)正比于A(t)的绝对值的平方,该辐

射作为散射现象而被观察到,单位振幅入射光在单位时间内

的散射总量s(叫)为s(叫):s(叫。 这里

s( o)是谐振时的散射量,亦即当 = 。时的散射量。s( )

与 的图象关系如图1所示。


a


1.0

0.5


-

0.5 0 0.5

(∞一∞0)r


Fjg.1 Relation between S(co)and∞


现在再考虑这样一个频率 ,在这个频率的响应是极大

响应值的一半,而 = 。±1/2r,因此谐振曲线在半极大值

处的宽度为


( 一 0)X 2=1/r


这与量子力学中受激态能级的宽度即能级能量的不确定性与

能级寿命的关系相一致。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能量的确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第23卷

性就越佳。这也可以视为对测不准关系的一个证明。当然也

可以从傅里叶分析得到自然增宽的数值⋯。

发射谱线的宽度必须取决于所涉及的两个能级的宽度,

由于波长反比于频率,波长的相对不确定性等于频率的相对

不确定性,即 /a: △cu :1/orr,在原子的可见光跃迁

中, (速度)与r的数量级约为5דS 和10~ ~ 10-8s,于是

/a≈ 10~,这是个很小的量。由此而产生的谱线宽度称为

自然线宽,它是原子的内禀特性(即在跃迁中所涉及到的能级

的特性)。在由较高能级往较低的受激态的跃迁中发射的(平

均频率为cu:。)谱线宽度取决于两个能级的宽度,△ :。:


A ÷i A ,AE1和AE2分别为对应两个能级的宽度。


I1


2 多普勒增宽


在1中可以通过估算得到 约为1O~,但在自然界中

所观测到的原子谱线一般远远宽于上述估计值。原因在于上

述讨论是把原子看成初始静止的孤立原子,但实际上所研究

的原子既不能孤立,也不是静止的。为了研究附加增宽的起

因,假设所研究的是一种处于温度T与压强P之下的理想原

子气体所发射的光,设原子质量为m,由于无规则的热运动,

某些原子将跑向观测者,另一些则远离观测者,结果许多原子

发射的光叠加起来的谱线将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增宽。对一个

朝向观测者运动的原子,则多普勒频移就是 : 旦, 为该


原子的速度。为估算多普勒增宽的总量(LMO), 以 。近似


、cu D


代替,而由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率知,沿三维空间某个观测方


向上的平均速度为 。:√ ,于是多普勒增宽就是( )


~ .

1 /k

m


T

=3.3×10 √ ,且多普勒增宽的线型函数为

高斯线型函数。


3 碰撞增宽


原子间的碰撞也要导致谱线的增宽,为了估计这种效

应,设单个原子两次碰撞之间的时间间隔为fc,则其碰撞频

率为r ,同时假定每次碰撞完全地中断了发射过程。于是r

就是原子的有效平均寿命,同1相似相应的谱线增宽为


(Aco o≈ 1/r


对r 的估计可由理想气体的速率分布规律推出,同时

作为对原子半径的合理估计值取为玻尔半径,即得


( ) ≈1/fc≈0.358×104P4 (S- )


可以证明 其线型函数和自然增宽一样,属于洛沦兹线型函

数。


4 总结


自然增宽和碰撞增宽也称为均匀增宽,其特点是引起增

宽的物理原因对每个分子来说都是相同的。每一个发光的分

子对谱线的每一频率分量都有贡献。多普勒增宽又称非均匀

增宽,接受器所接受到的不同光波频率来自不同速度的分

子。每个分子只对谱线内某个确定的频率分量有贡献,而不

是对所有频率分量有贡献。且自然增宽一般远小于多普勒增

宽和碰撞增宽。碰撞增宽在压强减小时随之减小,在低压时

多普勒增宽是主要的,因而是谱线有一定宽度的根本原因。

自然增宽只能在非常特殊的条件下才能见到。

在实际的光谱线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增宽因素,例如

由于碰撞增宽,一定速度的分子所发出的光就不再是单色

光,在多普勒线型中将贡献一条有一定宽度的谱线,而整个

多普勒线型是所有这些基元谱线的叠加。这样得出的线型称


为综合增宽线型,在数学上是两种线型函数的卷积 ]。


参 考 文 献


1 W ichmann E H.Berkeley Physics Course,Vo1.4,McGraw Hill,1971.


2 Budde W.Optical Radiation Measurements,Vo1.4,Physics Detectors of 0ptica1 Radiation,Acad~ c Press,1983


3 徐淦卿等.红外物理与技术,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51.


Several Reasons for Atomic Spectral Line Broadening


LIU Jian-ke1 and LIU Ceil—yunz


1.Faculty ofScience,Shaanxi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yang 712081,China

2.Xi'an Technical Institute ofGarden,Xi'an 710061,Ch ina


Abstract Several reas。nSfor atcrnlc spectralline d叽ingintermsoftheory aregiven,that s:nataral 甜 ng;Doppl~ broad—

ening;collision br0adening,respectively.Some estimated data based on these reasons are pmvided ,which may be of significance for


atomic spectral measuremen ts,and the data are in agreement with experiments.

Keywords Spectroscopy;Natural broadening;Doppler broadening ;Collision broadening


(Received April 2,2002;accepted Sep.28,2002)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