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的場例如物質密度場、壓力場、造成板塊運動與地震的應
力場,而最重要卻也是最讓我們疑惑的,應屬溫度場
趙丰曾任美國航太總署哥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太空
測地實驗室主任、中央大學地球科學院院長,現任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專長為地球
與行星動力學、重力學、地球物理與地震學等。
28
科學人2011.03
物
理書裡老愛說的「場」令你霧
煞煞嗎?其實你就在你自己的
周遭創造出了一堆各式各樣的場。你
不是希望永遠「散發著光與熱」嗎?
沒錯,由於你的體溫,你散發著紅外
線的黑體輻射,於是周遭有你製造
的輻射場和溫度場;行走起來虎虎生
風、又聲如洪鐘,你製造了身邊空氣
的流動風場和音量場;君子不重則不
威,腳下地板在你的壓力下產生了應
力場、應變場;天乾物燥時頻頻放電
不手軟,你顯然有屬於你的靜電場;
精神煥發、腦力激盪時的神經電流調
製了你周遭的磁場。當然你的質量更
是忠實地製造了追隨著你的重力場,
連你身體表面反射的光、你的影子都
可視為你製造的正、負亮度場。不
過,至於你正煥發著無法擋的神秘魅
力場,或宗教人士說人的靈魂有什麼
神聖或邪惡的能量場,賣杯子的廠商
說飲水裡感應出什麼健康磁性場,連
帶一些定義不明、高深莫測的場,就
不在我們談論的範圍啦。
場景放大到整個地球。地球有兩種
源自內部,卻散發到外部以至於無所
不在、無遠弗屆的「雙場」──重力
場和磁場,它們往往被地球物理學家
合稱「地球位能場」。地球雙場記的
故事早已寫入教科書了,現在我們來
貂尾續貂,添加精采的另一章──新
時代的太空測量。
最早的磁場觀測應屬老祖宗的指南
針、羅盤,雖然只能夠不明所以地測
定磁場向量的方向,但已經算是人類
史上的一級大發明啦!近代科學磁
力儀的地面測量,可以追溯到1833
年的物理數學家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傳統版以及近代不斷推陳出
新的磁力儀,或測量強度,或測量三
維向量,款式多多。100多年來世界
許多地方都陸續設立長期性的地磁觀
測站,但地域的分佈以全球而言畢竟
既太稀落又太過局限。
另外,拉著磁力儀跑船(船載)或
乘上飛機(空載),以便詳查整片面
積裡的地磁場,一次就竟其功,倒也
不是難事,所以確實已行之有年。那
麼,何不「更上一層樓」,進一步將
磁力儀「星載」──架上人造衛星?
1979年,美國航太總署(N A S A)
正式向地磁場進軍,將「磁衛號」
(MagSat)送入太空軌道。由於地磁
場離地球越遠越弱,為了測量精度的
要求,衛星的軌道必須盡量接近地
球,於是磁衛號的橢圓軌道設計得低
到近地點只有350公里高,甚至必須
與即使很小的空氣摩擦妥協,也因此
它僅運行短短八個月就壽終正寢。可
是它無疑「不枉此生」,豐碩的成果
為地磁科學研究樹立了重要里程碑。
遺憾的是,基礎是奠定好了,卻
後繼乏力。一向追求探索「未知」的
NASA 沒有持續對科技挑戰性只屬尋
常的地磁投以青睞。這遺珠之憾在20
年後,才由其他戮力發展太空事業的
國家來填補:1999年,丹麥的第一
顆人造衛星就獻給了地磁場,這顆以
丹麥物理學家厄斯特(Oersted)為名
的衛星健康長壽,至今仍工作無休;
阿根廷帶頭的國際合作衛星SAC-C號
於2000年升空,多項地球科學任務
中也包含地磁監測;同年升空的德國
重、磁雙場量測衛星CHAMP也勤奮
運作了10年,2010年才正式除役。
歐洲太空總署今年預備發射一組三顆
衛星:SWARM,將是最精密、最先
進的新一代測地磁衛星,精采可期。
上述那些測磁場衛星都伸出一根細
長的橫桿,做啥?原來磁力儀就安裝
在桿的頂端,為的是盡量遠離衛星的
雙場記:
A Tale of Two Fields–磁場篇
如同狄更斯《雙城記》的首語:「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的時代。」地球雙場的太空測量也
經歷著起起伏伏的年代,寫下精采的篇章。
三顆一組的測地磁衛星SWARM的想像圖,體
形嬌小的磁力儀就裝在細長的橫桿頂端。
EADS-Astrium
sa.ylib.com
科學人 29
影像來源:趙丰
本體、遠離所有通電或帶磁的儀器元
件的磁干擾。這當然免不了增添了衛
星製造和操作上的複雜度,但是別擔
心,再纖細的桿子在太空軌道疾馳也
是不會斷折的啦,因為它根本是處於
失重狀態,而且在近真空環境裡空氣
阻力小到不必考慮。
這些測地磁衛星都理所當然選用繞
極軌道(或幾近繞極的太陽同步軌
道),就是為了能夠「顧及全局」,不
要有死角。就這樣,衛星測量揭露了
地磁場向量強度、方向的全球分佈。
測量到的磁場,主要是來自內部由地
核自生、以磁雙極為主體的主磁場,
再加上地殼的次生磁場——岩石生成
的當下鎖在岩層裡的感應磁場;一鉅
一細,鉅、細靡遺(見上圖)。甚至
更加有趣的,這些衛星還記錄下磁場
隨時間的各種週期性或非週期性微小
變動:較慢但較大規模的是主磁場的
變動,而較高頻的次規模磁擾動則顯
然是外來的──來自太陽風和地磁場
的交互作用。
源自太陽、充斥整個太陽系的磁場
擾動,可正是「日–地關係」、「太
空天氣」大學問的研究對象!這當然
仍是人造衛星、太空船的馳騁用武之
地;它們多年來在國際合作的多項大
型科學計畫下,繞行於太陽系的大舞
池,寫下一系列精采的篇章。同樣精
采的篇章也寫進了人類的行星探訪誌
裡。NASA對各行星一波又一波的探
訪,不論是飛越或是繞行,一向將重
力場和磁場(外加自轉)列為當然的
基本觀測項目。今天我們對各行星整
體性質和行為最根本的了解,雙場的
觀測成果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其科
學投資報酬率更是不容置疑。
台灣與美國合作、正緊鑼密鼓進行
的「福衛七號」(COSMIC-2)是由14
顆小衛星組成,接替來日無多的福衛
三號(COSMIC)進行全球氣象與電離
層監測。它將附帶一些簡易的自主科
研項目,磁力儀會是其中之一嗎?
磁場篇讓我們在此打住。下回登場
的是雙場記的另一主角──重力場。
重力場的太空量測,可不是現成套裝
硬體儀器就能搞定的,這回可得挑戰
科技的極限!
簡單的說,場就是一個空間的函數。不同
的位置點有其對應的值,這樣的物理量就是
一個場;其物理量由某特定方程式(組)來
負責描述、規範,例如重力場遵從牛頓重力
方程,電場、磁場遵從馬克士威方程組,溫
度場遵從流體外加熱導、輻射方程。那原
先就存在的空間,可以是一維的線,二維的
面,或三維的立體空間。如果該物理量又會
隨時間而變,我們可得管它叫做四維的啦。
地球「內外皆場」,而且都是不折不扣的
四維場。地球內部的場例如物質密度場、壓力場、造成板塊運動與地震的應
力場,而最重要卻也是最讓我們疑惑的,應屬溫度場,地球的生命力就是由
溫度場驅動,同時也反映在溫度場上。地心的外地核裡,則有著由熾熱、熔
融的金屬鐵物質的對流產生的磁場(見2005年5月號〈地球是個發電機──
真實與虛擬共舞〉)。
地球外部,大氣層有熟悉的氣壓場、風場、溫度場、濕度場、輻射場等。
大氣內外各層以至高層太空的各種閃電、電流現象,都是電場的所作所為。
本文的雙主角,合稱地球位能場的雙場──重力場和磁場,則分別是前述的
內部物質密度場的外銷產品,和地核磁場的直接向外延伸。
60°
40°
20°
0°
-20°
-40°
-60°
-180
° -135° -90° -45° -0° 45° 90° 135° 180°
200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200
奈特士拉
鉅、細靡遺的地磁場衛星觀測。上圖是以磁雙
極為主體、由地核自生的主磁場的垂直分量,
呈現南出、北入的雙極分佈。右圖是地殼的岩
石在生成的當下鎖在岩層裡的次生感應磁場,
鮮明地顯示出大陸與海洋地質的迥異,海洋部
份順帶用黑線框出當初海底擴張形成磁條帶的
年代。兩圖疊加才能得到地球表面磁場的平均
分佈(隨時間改變的微小外來擾動不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