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方程的一個新表像
昆明理工大學理學院 張俠輔
(
張俠輔和蔡昌斐都是雲南大學理論物理專業同學,初期大家共同研究這個課題)
摘要
:作者找到了一個狄拉克方程的新表像。在這個表像中,除開普通空間的自旋,
還把第二內稟自旋自然地包含于方程之中,這個第二內稟自旋應該就是同位旋。並且,這個方程包含了更多的對稱性,可能?解決強相互作用問題找到一條新的途徑。
- 引言
-
狄拉克方程是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的基本方程, 在很多場合它已經被人們使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但是在過去的日子裏,一般人只管應用它, 而沒有誰去猜測它的表像是否是一個好的表像,更沒有人去懷疑它是不是正確. 經過長期研究, 作者找到了一個狄拉克方程的新表像,在這個表像中,除開普通空間的自旋, 還把第二內稟自旋自然地包含于方程之中。我們知道,基本粒子只可能有兩種旋,一種是自旋,一種是同位旋。這樣就把同位旋作?第二內稟自旋自然地設置于方程之中,不需要在後來單獨加入。並且,這個方程包含了更多的對稱性,可能?解決強相互作用問題找到一條新的途徑。從這個方程我們看出, 所有的自旋?1/2的粒子都既包含有自旋, 又包含有同位旋。 這個方程的解的數目多於原來的方程, 因此, 也許原先不同的幾種粒子, 在此方程中只須用不同的狀態來加以區別.
- 狄拉克方程的新表象
我們已經很熟悉2×2泡利自旋矩陣:
| 0 1 | | 0 | | 1 0 |
| 1 0 | | i 0 | | 0 -1 | (2。1)
我們指出, 除開這三個2×2泡利自旋矩陣, 我們能夠找出一對矩陣組,每組包含三個4×4
矩陣, 每組中三個4×4矩陣的性質, 恰巧與2×2泡利自旋矩陣(2。1)的性質完全相同.
由三個4×4矩陣組成的第一矩陣組
?:
| 0 0 0 | | 0 0 i 0 | | 0 0 0 |
| 0 0 -i 0 | | 0 0 0 -i | | i 0 0 0 |
(2。2)
| 0 i 0 0 | |-i 0 0 0 | | 0 0 0 |
| i 0 0 0 | | 0 i 0 0 | | 0 0 i 0 |
由三個4×4矩陣組成的第二矩陣組
?:
| 0 0 0 i | | 0 0 i 0 | | 0 0 0 |
| 0 0 -i 0 | | 0 0 0 i | | i 0 0 0
| (2。3)
| 0 i 0 0 | |-i 0 0 0 | | 0 0 0 i |
|-i 0 0 0 | | 0 -i 0 0 | | 0 0 -i 0 |
這兒 i=√-1 . 所有這些矩陣是厄米特矩陣. 我們記第一矩陣組用算符σ1
,σ2 ,σ3 ,記第二矩陣組用算符τ1
,τ2 ,τ3 ,
它們能夠被表示
?向量算符σ 和τ. 亦即:
σ=[σ1 ,σ2
,σ3],τ=[τ1
,τ2 ,τ3 ].這對算符σ
和τ 的運算法則能夠從第一矩陣組(2。2)和第二矩陣組(2。3)得出:
σi = σi+
σiσj
+ σjσi =
2δij
σ1σ2 = iσ3
σ2σ3 = iσ1 σ3σ1 =
iσ2
(2。4)
τi = τi+
τiτj + τjτi = 2δij
τ1τ2 = iτ3
τ2τ3 = iτ1 τ3τ1 =
iτ2
算符σ 和τ 的性質,
恰巧與2×2泡利自旋矩陣的性質相同.此外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性質, 即第一矩陣組的每個矩陣和第二矩陣組的每個矩陣對易:
σiτjnjσi = 0
(2。5)
有了這一隊算符σ 和τ以後,我們便能夠利用算符的上述性質,
對狄拉克方程加以改造。使其表像更加合理。一般的狄拉克方程能夠寫
?:
(γμ
eμ + m )ψ = 0 (2。6)
這裏並未給出方程的表像. 即沒有具體給出算符γμ用怎樣的矩陣來表示.
沒有給出具體表像之前的方程,可稱
?一般的狄拉克方程。但是這裏的算符γμ 必須滿足反對易關係:
γμγν + γνγμ =
δμν (2。7)
我們提出的表像是要用算符σ 和τ
按如下的規定替換算符γμ :
γ1 =τ1σ1 γ2
=τ1σ2 γ3 =τ1σ3
γ4 =τ2 (2。8)
由運算規則(2。4)和(2。5), 我們能夠證明這樣的規定(2。8)遵守反對易關係
(2。7):
γiγj +
γjγi=(τ1σi)(τ1σj)+(τ1σj)(τ1σi)
=σiσj+σjσi = 2δij
γiγ4 +
γ4γi=(τ1σi)τ2
+τ2(τ1σi)
=σi(τ1τ2 +τ2τ1) = 0
(2。9)
這樣規定以後,把(2。8)代入方程(2。6),一個新表像即被建立起來
(τ1σ1
e1 +τ1σ2
e2
+τ1σ3 e3 +τ2 e4 + m ) ψ = 0 (2。10)
方程(2。10)即是作者找到的新的狄拉克方程.
在此方程中,並不存在時間座標與空間某一方向的座標之間的對稱性。要講對稱性的話,僅當我們把整個空間作
?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談得上空間和時間之間的對稱性。因此,我們在相對論中形成的時空概念,在此方程中要作些微改變。
在羅倫茲變換下,時空座標作如下變換:
xμ′ = αμν xν
(2。11)
方程(2。6)的相對論不變性要求算符γμ 滿足變換關係
γμ′ = αμνγν =
Λ-1γμΛ (2。12)
對於無限小變換,我們已經熟知如下的關係
αμν =δμν +εμν εμν =
-ενμ
Λ= 1 +εμνSμν/2 Λ-1= 1
`μνSμν/2
Sμν = (γμγν -
γνγμ)/4 = -Sνμ
(2。13)
利用算符σ 和τ
的性質(2。4)和(2。5),在(2。13)中將規定(2。8)代入,便可算出 Sμν在新表象中的表
?式
S12 = iσ3 /2 S23 = iσ1
/2 S31 = iσ2 /2
S14 = iσ1τ3 /2 S24
= iσ2τ3 /2 S34 = iσ3τ3 /2
(2。14)
注意到 εij =ε*ij 和
εi4 = -ε*i4 ,
我們得到
τ1Λ+τ1 =Λ-1
τ2Λ+τ2 =Λ-1 (2。15)
可見變換算符 Sμν 和 Λ
已經不同于原來的表示,並且比原來的表示更完美。在羅倫茲變換下,方程(2。6)的相對論協變性可以用算符 Sμν
的運算式(2。14)加以驗證。
3. 在新表象中的狄拉克方程的解
我們用算符τ1 左乘新的狄拉克方程(2。10)。此方程變成一個更加對稱的形式
(σ1
e1 +σ2 e2 +σ3 e3 + iτ3 e4 + τ1 m ) ψ = 0 (3。1)
我們用分離變數法尋找方程(3。1)的一個特解ψ,它能夠分解成三個一元函數的乘積
ψ = ψ(σ)ψ(τ)ψ(x) =
ψσψτψx (3。2)
一個一般的解能夠寫成有限或無限個這樣的特解之和。 這兒 ψσ 和
ψτ 分別屬於σ和τ的函數,而
ψx = C1
exp(ixμPμ) (3。3)
將(3。3)代進(3。2),再將(3。2)代進(3。1),方程(3。1)化成
( iσ1 P1 + iσ2
P2 + iσ3 P3 -τ3 P4 +
τ1 m ) ψ = 0 (3。4)
這個方程能夠被重寫
?較?簡潔的形式
iσ·P ψ = (τ3 P4 - τ1 m
) ψ
(3。5)
這裏動量向量P=[P1,P2,P3]。用(3。2)式同除上式兩邊,我們得到
iσ·P ψσ (τ3 P4 -
τ1 m ) ψτ (3。6)
既然方程(3。6)的左邊僅僅與σ有關,右邊僅僅與τ有關,兩邊必定是等於同一個常數。我們把這個常數記
?
i2PS, 最後(3。6)式分離成兩個方程:
iσ·P ψσ = i2PS ψσ
(3。7)
(τ3 P4 - τ1 m )ψτ =
i2PSψτ
(3。8)
我們首先尋找方程(3。7)的解,與此方程相對應的久期方程是
Det ( i2PS - iσ1 P1 - iσ2
P2 - iσ3 P3 ) = 0 (3。9)
將表徵算符σ的第一組矩陣代入上式,得到一個四階行列式如下:
i2PS
–P3 P2 –P1
P3 i2PS
–P1 –P2
–P2 P1 i2PS –P3
P1 P2 P3 i2PS
(3。10)
經過簡單計算得到
[ (2PS) 2
– ( P12 +
P22 + P32 ) ] 2 = 0
2PS =
±√ P12 + P22 +
P32
(3。11)
可見,此方程的本征值是簡併的。方程(3。7)是動量和自旋二者的本征值方程。我們求解此方程時,既得到了S的值,又得到了P的值.
本征值S是自旋 S = σ/2 在動量
P的方向的投影。本征值P是我們熟知的動量向量 P的模,因此我們得到
P =√ P12 + P22 +
P32 S =
±1/2 (3。12)
將上面的解(3。12)代回方程(3。7)我們得到四個相互正交的波函數:
P1
P1
1 P2 1
P2
iP -iP
(3.13)
i( P
2-P12) -i(P
2-P12)
1
-P3P-iP1P2 1
-P3P+iP1P2
- 0
方程(3。7)的解不是唯一的,我們能夠找到一些其他的相互正交的四個波函數ψσμ,
它們都能滿足方程(3。7).
我們現在尋找方程(3。8)的解。用τ3 乘(3。8)的兩邊,移項後得:
( iτ3 2PS + iτ2 m )ψτ =
P4ψτ (3。14)
上面的方程是 P4 的本征值方程. 與方程(3。7)類似,
此處的P4 不僅表示能量的本征值,而且也包含算符τ
在時間座標上的投影的本征值,因此我們將它記
? P4=i2ET, 於是方程(3。8)最後被寫成
( iτ3 2PS + iτ2 m )ψτ =
i2ETψτ
(3。15)
相應于方程(3。15)的久期方程是
Det ( i2ET - iτ3 2PS - iτ2 m ) = 0
(3。16)
將算符τ的矩陣表示(2。3)代入上式, 當 S=1/2
時,上面的公式給出
i2ET - P m
0
P i2ET 0 m
- m 0 i2ET P
求解此行列式得到
[ (2ET) 2
– ( P2 +
m2 ) ] 2 = 0
2 E T =
±√ P2 + m2
(3。18)
這組解也是簡併的。 方程(3。15)是能量和第二內稟自旋算符τ的本征值方程。此處本征值
T 代表第二內稟自旋 T=τ/2 沿空間時間座標系統第四軸的投影, 而本征值 E
則是我們熟知的能量。由此可見,這裏不存在所謂的“負能解困難”。如下的解是合理的:
E =√ P2 + m2 T =
±1/2 (3。19)
把結果(3。19)代回方程(3。8),我們得到四個相互正交的波函數:
iE P
1 -P 1
-iE
2 E m (T=1/2) ﹟2 E 0 (T=-1/2)
0 m
(3.20)
0 m
1 m 1
0
2 E P (T=1/2) ﹟2 E iE (T=-1/2)
-iE -P
和方程(3。7)一樣,方程(3。8)的解也不是唯一的,我們能夠找到一些其他的相互正交的四個波函數ψτμ.
當S=-1/2時,只需把方程(3。17)和解(3。20)中的P 用-P 代換,其餘保持不變。如果我們用
ψx = C2
exp(-ixμPμ) (3。21)
代替式(3。3),只需把方程(3。17)和解(3。20)中的m 用- m
代換,其餘保持不變即可。既然每組解ψσ 和ψτ
包含四個相互獨立的波函數,作
?方程(3。1)的解的波函數ψ,
它是ψσ和ψτ的乘積,將包含16個狀態波函數。
所以,方程(2。10)的解應該是描述我們原來稱之?粒子體系的東西。也就是說,在此方程中,我們可以把一些不同的粒子,看成是同一粒子的一些不同的狀態。
- 守恒流
從算符σ和τ的性質我們看出,不存在由σi
和τj構成的張量,也就是說它們根本構造不出張量
,這是與實驗事實相符合的。根據式(2。15),我們能夠假設
ψ = ψ+τ2 (4。1)
如果ψτ
是方程(3。8)的解,那么ψτ+τ2
也是方程(3。8)的解:
ψτ+τ2 (τ3
P4 - τ1 m ) =
i2PSψτ+τ2 (4。2)
我們定義四維的流密度向量
?
J1
=ψγ1ψ=ψτ1σ1ψ=-iψ+τ3σ1ψ
J2
=ψγ2ψ=ψτ1σ2ψ=-iψ+τ3σ2ψ
J3
=ψγ3ψ=ψτ1σ3ψ=-iψ+τ3σ3ψ
J4 =ψγ4ψ=ψτ2ψ=ψ+ψ
(4。3)
上面的式子能夠被重寫
?
Ji =ψ+τ3σiψ
J4 =iρ=iψ+ψ
(4。4)
注意到
ψ=ψ(σ)ψ(τ)ψ(x)=ψσψτψx 和
ψx+ψx=1(orδ),既然這些解ψσ
,ψτ 以及 ψx
都是從分離變數法得來的,它們應該相互對易,因此我們有
ψ+τiσjψ=(ψτ+τiψτ)(ψσ+σjψσ)
(4。5)
我們可以找出 Jμ
的一個特解,這只要把我們已經找到的ψσ
和ψτ,亦即上面已經給出的特解(3。13)和(3。20)代入(4。4)中。我們首先計算(4。5)的每個因數,得到
ψσ+σiψσ =
Pi/P when S=1/2 ψσ+σiψσ =
-Pi/P when S=-1/2
ψτ+τ3ψτ = P/E when
T=1/2 ψτ+τ3ψτ = -P/E when T=-1/2
(4。6)
將(4。6)代入(4。4),便得到四維空間的流密度向量
Ji = Pi/E when S=1/2 and T=1/2 or when
S=-1/2 and T=-1/2
Ji = - Pi/E when S=1/2 and T=-1/2 or
when S=-1/2 and T=1/2
J4 = i
(4。7)
如將 Jμ的每一分量乘與能量E , 便得到能量動量四度向量.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給定的 P, 這種流還可正可負,這樣的性質除非電流莫屬.
從表示流的這些式子我們看到,流的正負不僅與S有關,而且與T有關。因而T
應當是與電荷相關的一個算符,才會影響到流的符號。
我們能夠從σ和τ的運算規則推導出γ5在新表像下的形式:
γ5
=γ1γ2γ3γ4 =
τ1σ1τ1σ2τ1σ3τ2
= -τ3 (4。8)
四維空間的流密度膺向量可以表示
?
j1 =ψγ5γ1ψ=
-ψτ3τ1σ1ψ=-iψ+σ1ψ
j2 =ψγ5γ2ψ=
-ψτ3τ1σ2ψ=-iψ+σ2ψ
j3 =ψγ5γ3ψ=
-ψτ3τ1σ3ψ=-iψ+σ3ψ
j4 =ψγ5γ4ψ=
-ψτ3τ2ψ=ψ+τ3ψ
(4。9)
上面這些式子可簡寫
?
ji =ψ+σiψ j4 =
iψ+τ3ψ (4。10)
把解(3。13)和(3。20)代入(4。10)可以得到jμ 的一個特解
ji = Pi/P when S=1/2 ji =
-Pi/P when S=-1/2
j4 = iP/E when T=1/2 j4 = -iP/E when
T=-1/2
(4。11)
我們看到,向量流(4。4)是由純粹的帶電粒子形成的,我們稱這種流
?電流。當有中性粒子參與在流中,我們假定,它將是向量和膺向量流二者之和:
Jμ0 = Jμ + jμ
(4。12)
或者把它重新表示
?
Ji0 =
ψτ+(1+τ3)ψτ(ψσ+σiψσ)
Ji0 =
iψτ+(1+τ3)ψτ (4。13)
注意到流向量Jμ0的每一分量都有因數ψτ+(1+τ3)ψτ,因此,對於電磁相互作用,我們可以認
?這個因數?零,從而使Jμ0=0。對於弱相互作用,這個因數不?零,而且這個因數是第二內稟自旋的提升和下降算符,亦即對應於ΔT=1/2的算符。在弱相互作用中有個同位旋ΔI=1/2選擇定則。這是第二內稟自旋對應於同位旋的又一個例證。顯然,這個因數使一個帶電粒子轉變?不帶電的粒子,或者相反,使一個不帶電粒子轉變?帶電粒子。
5. 自旋σ和第二內稟自旋τ的電磁勢
當存在電磁場時,狄拉克方程中的運算元
eμ
應由Dμ代替,且
Dμ=eμ-ieAμ .
狄拉克方程被表示?
(γμDμ + m )ψ = 0(5。1)
用算符(γλDλ- m )左乘(5。1)式,
?出
(γλγμDλDμ - m2 )ψ = 0(5。2)
顯然
γλγμ=δλμ+(γλγμ
- γμγλ)/2 =δλμ- 2Sλν (5。3)
交換啞指標字母,並注意Sλμ的反對稱性,我們得到
SλμDλDμ= -
SλμDμDλ= Sλμ(
DλDμ-DμDλ)/2 (5。4)
進一步的運算給出
DλDμ-DμDλ=ie(
eλAμ-eμAλ)=ieFλμ (5。5)
因此方程(5-2)最後能夠被表示
?
( DμDμ + ieSλμFλμ - m 2 )ψ = 0 (5。6)
方程(5-6)比克萊茵-高登方程多了一項ieSλμFλμ。 用
Sλμ的運算式(2。14)代入這項,並將電磁場張量的各分量Fλμ換成用電場
E 和磁場 B 的分量表出, 我們最後得到
ieSλμFλμ = -eσ·B + ieτ3
σ·E
這項稱
?電磁勢,其作用是使粒子極化。即這項的作用是使得粒子自旋轉向與外場方向平行或反平行的方向。從這項我們可以看出,不僅磁場能夠極化粒子,而且電場也能夠極化粒子。
考文
[1] L.D.Landau and E.M.Lifshits, Quantum
Mechanics (1948)
[2] V.A. Fok,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1932)
[3] P.A.M.Dirac, 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Oxford (1957)
[4] M.Gell-mann & Ne’eman The Eightfold
Way, New York (1964)
[5] Leonad I.Schiff Quantum Mechanics
(1949)
[6] Albert Messiah Quantum Mechanics
(1958)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