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6, 2012

赫歇耳在测量太阳光谱不同区域的温度时,发现光谱红端之外没有阳光地方的温度竟然比可见光之处的温度还高,他把这种热线称为“看不见的光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外线

射电天文学发展动态 上一页p_n.gif (27188 bytes)下一页
无 线 电 窗 口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从天上来到人间的唯一信息是天体发出的可见光,从来没有人想起过,天体还会送来眼睛看不见的“光”。
  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在测量太阳光谱不同区域的温度时,发现光谱红端之外没有阳光地方的温度竟然比可见光之处的温度还高,他把这种热线称为“看不见的光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外线”。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又发现了“紫外光”。这样,在十九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在可见光之外还存在着人眼看不见的辐射。1870年,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磁学理论。根据他的理论,电磁场周期性的变化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波,电磁波具有比已经观测到的紫外线更短、比红外线更长的任意波长。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只占电磁波谱的很小一部分。
  至20世纪初,人们已经在地面实验室中发现了从波长短于0.01毫微米的γ射线到波长大于50O毫米以上的无线电波整个电磁辐射的跨度。它从短波端的γ射线开始,经过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直到越来越长的无线电波。今天的天文学家拥有多种类型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探测到天体在各个波段的电磁辐射信号,能更全面地认识和研究天体的性质,今天的天文学被称为全波段天文学。
  1924年,人们在测量地球电离层的高度时,发现波长短于60米的无线电波穿过电离层飞向太空,一去而不复返。这就启发人们,天体发出的短于60米的无线电波,也将穿过电离层射到地球表面,也就是说,地球大气向人们敞开着一扇“无线电窗口”,它的波长范围从0.1厘米一直延伸到60米左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