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0, 2013

热力学梯度模型,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地理梯度模型,它是针对地理空间内能量存在,或能量分布的差异即不均衡而设计的。由此引起了能量的传输和物质的流动,其结果造成了系统的行为变迁

http://lyglxx.rzkfqjy.cn/04/jiaoyu/xuekejiaoxue/60000231/0000231._019.htm
热力学梯度模型,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地理梯度模型,它是针对地理空间内能量存在,或能量分布的差异即不均衡而设计的。由此引起了能量的传输和物质的流动,其结果造成了系统的行为变迁

二、系统的动力内因——地理梯度
 
十分清楚,与激励变量一道,推动地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基本原因,在于地理面内部、地理面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从地理面的外环境和内环境所输入的能量和物质,经过地理面这个系统的变换(或映象)后,即呈现出当时或随后所看到的相应的地理现象,其中当然也有反馈和存贮,但那只不过是使此种从输入到输出的流通路径更加复杂而已。这种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特性,决定着地理系统的性质,决定着地理过程的强度和方向,规定了各种地理要素的存在条件与存在方式,制约着各地理要素间的动态联系与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基本规律的内在实质。现在的问题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制约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即地理系统赖以存在的基础原因是什么。我们认为,可以从地理梯度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梯度是一种广义的非均衡,它的存在成为产生一切运动和一切过程的基础。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这种存在上的差别,就是产生交换流通的根本原因,也是制约与过程相伴随的速率、强度和方向的基础。就一个地理系统而言,它之所以可能不停地运转,而且所表现出的行为又是如此复杂多样,地理梯度的存在以及地理梯度的作用,不能不视作为维持系统存在的动力。
 
(一)重力学梯度
 
举凡地表物质的迁移、转换和循环,地理梯度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重力学梯度,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牛顿定律对于引力的表述,是讨论重力学梯度的基础。该定律描述了m1和m2两个质点间的互相作用力,正比于二者质量的乘积,反比于二者质量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即
式中负号(-)说明力总是吸引的,r为m1到m2之间的距离,γ为万有引力常数,其数值等于6.67×10-8达因·平方厘米/平方克,正好符合于:若m1和m2分别为1克的小球,球心距离为1厘米时所产生的吸引力。R1为从m1指向m2的单位向量。
显然,引力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4个自然力中的一个。最近的研究又指出,万有引力常数γ的数值并非常数,而是随着时间有着很缓慢的减小,这将对地球上的一切事物,产生深刻的影响。
由于m1的存在,致使m2所产生的加速度,可以通过F除以m2求得。尤其是当m1代表地球的质量时(用Me表示),在地球表面上的任何物质的质量m2的加速度即可计算出来,它是衡量在地理面中物质迁移的重要度量之一:
 
式中re为地球的平均半径;R1为从地心沿着半径的向外延伸;g为重力加速度,平均值等于980厘米/秒2,为了纪念其测量者伽利略,又将1厘米/秒2定为单位“伽”。现代的重力仪,可以测出重力加速度的极微小的变化,其灵敏度可达10-5伽。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在各处并非常数,取决于质点在地理面中的位置。影响其变化的因子主要是地球的转动和地表的海拔高度。
通过势函数W的梯度分析,得知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g为地理纬度的函数,这样正常的重力加速度数值,在国际上的通用表达式是:
g=9.7803185(1+0.00530233sin2φ-0.00000589sin22φ)(3.4)
至于地表高度对于重力加速度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的考察:一个球体的质量为M,吸引力的计算(此处暂时忽略向心力)是从中心到某一距离a,并且表示为:
g=GM/a2 (3.5)
式中的G为重力常数。这样,g将随着地表起伏的实际高度而变化,即
凡是在地球上无明显重力异常的地方,发生在自由大气中的重力加速度随着高度的变化,将准确地符合于式3.6的数量表达。
地球的转动,势必也会影响到重力加速度g的变化。地球是一个椭球体,经过多年的测算,最近国际组织IUGG广泛采用如下参数:
光速 C299792458±1.2米/秒
牛顿常数 6.672(±4.1)×10-113-2(千克)-1
角速度 w7.292115×10-5弧度/秒
地球长半径(赤道) 6378140(±5)米
地球短半径(极地) 6356755(±5)米
地球扁率(1/f) 298257(±1.5)×10-3
赤道重力 978.0318(±10)伽
大地水准面势能 6263683(±5)千伽/米
地球平均半径 6363676(±5)米
地球的椭圆率,即地理纬度φ和地心纬度φ′之间的不相符程度:
tan(φ-φ′)=vsin2φ′+P′(v2) (3.7)
式中v为椭圆率。P′为某个系数。
以下略述地球均衡形态的计算。假如一个液态的天体在转动,则有可能用基本的液体动力方程确定其形态,即
式中v为速度向量;fg为与重力有关的“比质力(specificmass-force)”;P为压力;“gradP”为压力梯度;t为时间。
地球的重力场是守恒的,故在重力场中移动任何一个物体所做的功,仅仅取决于该物体移动的起点和终点。事实上,假定该物体最终转回到它的起始位置,其净能量的变化为零。另一种表达方式为:动能与势能之和,在一个封闭体系中是常数。
重力是一个向量,其方向总是沿着两个质点中心的连线移动。对于一个重力守恒场中所加的力,可以获自于“标量势函数”:
U(r)=F(r)/m2=g(r) (3.9)
该方程的解的形式是:
重力学梯度的存在,对于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对于固体物质的循环,对于水的蒸发、降落、径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水平衡问题,对于地球物质分异、内力变化以及构造运动的影响,对于地理面中自然改造的主要内容(如土地平整、梯田种植、水土保持等),均具有决定性意义,名副其实地成为地理系统中物质迁移的根本原因。由此而引出的其他一些运动形式,如密度差异形成的梯度、压力差异形成的梯度、浓度差异形成的梯度等,都可以程度不同或直接、间接地反映出重力势这种地理梯度的基础作用,即使在人文地理领域中,生产的设施、矿藏的开采、货物的运输、道路的建造等,也都要考虑重力势梯度这个背景因素。
 
(二)热力学梯度
 
这是在地理系统中常见的另外一类地理梯度。由于能量在分布上的不均衡,或者由于地表物质特性的差异,对于能量的吸收、反射、透过、贮存、发射等,也必然造成能量分布上的不同,这些不均衡和差异一定会引起能量在多维方向上的流动和交换,从而引发地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这种由于能量分布不均匀而致的差异(通量密度上的非均一性),一般可归于热力学梯度的范畴。因为,它们通常可以根据热力学定律,去判断由梯度引起的过程方向和过程强度。
先通过模拟一个力学过程认识它的基本内容。当一个系统的能量为极小时,它可以处于一种平衡态。对于一个多粒子系统平衡态来说,其决定因素之一为系统的无序性度量,或者是系统的粒子可能排列的方式数目(w)。这就涉及到不同能级的分布问题,或者是系统体积的分布问题。前一章中我们已经引入了熵的概念:
S=klogw (3.11)
式中k为波尔兹曼常数,选择w为对数形式的原因,在于希望熵作为一种广延性质而出现。
考虑系统状态发生了一个趋近于无限小量的变化,并且很容易假定它为一种可逆变化。此时,系统对于一个平衡态的偏离,达到一种不可觉察的程度,并且只是从起始态的波尔兹曼分布,变化到适合于新的、差别无限小的新状态下的波尔兹曼分布:
对于一个有限等温过程,熵的变化为:
△S=q可逆/T (3.13)
上述这个经典的熵变概念被证明是无误的,而且热量q可逆,为一个完全确定的量。这个公式说明,如果希望计算一个系统的状态1和状态2之间变化的熵变,只需要考虑两态之间一条可逆途径即可,而此条途径为所吸收的或所释放的热量。
只要对物质加热,系统的熵值就增加。因为当温度T增加时,分子具有更多的能态,系统本身的无序性增加了。倘若过程是在压力不变的场合下进行,则dq可逆=CpdT,式中Cp为定压比热,于是
ds=CpdT/T (3.14)
或者,把一个系统从温度T1加热到T2,熵的变化为:
 
已经知道Cp为常数,则
如上叙述说明,一个系统的变化,可由该系统的熵变反映。而系统熵变的最好度量,是通过温度的变化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识到热力学梯度的更加广泛的含义。
热力学梯度模型,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地理梯度模型,它是针对地理空间内能量存在,或能量分布的差异即不均衡而设计的。由此引起了能量的传输和物质的流动,其结果造成了系统的行为变迁。例如,一个森林火灾现象的模型,从热力学梯度的分析入手,应用地理梯度的概念,对森林的火灾行为实行模拟和预测,从而定量地认识森林火灾的蔓延速率和移动方向。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模型,已经在罗塞迈尔(Rothermel)的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基本出发点是:在两个相邻接的地理空间单元中,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森林密度、燃烧物密实率,以及大致相同的燃烧物组合,这样在无火灾发生时,可以认为它们二者之间是均衡的和无梯度存在的,而系统的行为也处于一种均衡的条件下。一旦其中的一个单元因为能量的收入突然增加并引致火灾时,热力学梯度在这两个单元之间随即出现,它是与能量分布的不均衡性相伴发生的。按照质能守恒规则,正在燃烧的那一个地理单元,产生了一个确定的反应强度,在其反应进行中所放出的总热量,肯定会有一部分沿着已经产生的地理梯度,向邻近的另一个地理单元输送,以便自发地求得地理梯度差异的减轻直至消除。最终的结果是提高了后一个单元内燃烧物质的温度,一直到其温度升高到可燃物的点火温度时,这第二个地理单元亦被点燃。它依次向外传递,产生了与其相邻的更远一些地理空间单元的热力学梯度,如此递推,森林火灾行为将沿着地理梯度的主方向不断蔓延,其方向和强度都取决于地理梯度的性质。由此可见,地理系统中过程的演变,能量和物质的传输,都离不开地理梯度这个基础条件。
对于地理梯度的理解,并不限于重力学梯度和热力学梯度,其余的如化学势梯度、生物势梯度,人文地理范畴中的经济发展梯度、人口吸引、城市吸引、需求梯度、社会梯度等,都是地理梯度的表现形式。旅游地理的核心就建立在地理梯度理论上,在其吸引力、吸引范围以及旅游价值的时间长度等中,地理梯度均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因此,这种由于物质、能量、信息在地理空间中的非均衡分布,而引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产生和运行,就把地理梯度的存在和作用,放在了地理系统运转中的动力地位。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