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16, 2014

弛豫01 放开势阱 BEC的弛豫和准热平衡过程 密度越高,原子数越多,弛豫速度越快

原子芯片-孤立量子系统的弛豫和准热平衡
已有 301 次阅读 2014-1-19 04:07 |个人分类:文献|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atom chip, 原子芯片, 弛豫,热平衡
原子芯片-孤立量子系统的弛豫和准热平衡
2001年和2002年,Hansch小组在nature上分别发表了两个实验结果。一个是原子芯片上实现BEC,一个是观测到BEC在光晶格中的相变。这两种技术几乎同时出现,但是后续的发展却差别很大。光晶格技术由于可以研究非常多的凝聚态物理模型,现在几乎成为每一个冷原子实验的通用技术,取得了非常多重要的研究结果。相比之下,原子芯片还早出现一年,一度也有很多实验室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但是后来慢慢沉寂下去。只有几个小组坚持做下去。原子芯片实验中,有几个具有特色的实验:一个欧洲多个小组联合做的微重力BEC实验(drop tower),利用了原子芯片囚禁势阱频率高,蒸发冷却速度快的特点,在落塔实验中获得了BEC。另外是 P. Treutlein小组的原子芯片钟的实验。主要利用了Rb两个可以磁阱囚禁的能级(|1-1>|21>)具有相同磁矩的特点,形成一个特殊的二能级系统,势阱移动相互抵消。他们也做了很多精密测量方面的实验,比如原子钟,压缩态等等。
 
J Schmiedmayer小组也是一个专门做原子芯片研究的小组,持续发表了很多芯片方面的工作。2013年他们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工作(Science 337 1318 2013)),利用原子芯片系统,研究孤立BEC系统的弛豫和和准热平衡。测量方法是两个BEC的干涉。其实早在1997年,Ketterle小组刚做出BEC的时候(Science275 6371997)),他们就观测到了两团BEC之间的干涉。但J Schmiedmayer小组进一步利用BEC的干涉来研究了弛豫问题。


上图是一个实验示意图。实验上先制备一个BEC,然后将他们分裂成两个BEC,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放开势阱,进行时间飞行测量。自由膨胀过程中,两个BEC发生干涉,产生干涉条纹。等待不同时间,弛豫过程不同,干涉条纹发生变化。如上图最左边是刚分裂开的两个BEC的干涉条纹。中间是等待一段时间后的干涉条纹。最右边是独立制备的两个BEC的干涉条纹。可以看到最左边的干涉条纹最清楚、干净,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变形。最后会演化到和独立BEC的干涉条纹一直。这个过程就是BEC的弛豫和准热平衡过程。
 
如何将这个演化过程定量地表达出来,文章中用干涉条纹的对比度来表征。他们选择一个窗口,大小为L,将这个窗口内的图片沿横轴积分,这样就获得一个一维干涉曲线,这样就能获得他们的干涉对比度。重复实验很多次,就可以获得对比度的一个分布情况。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增加,对比度分布慢慢向热平衡状态演化。
 
后来他们在另一篇文章(Nature Physics 9 640 2013))引入另外一个参数,两点相对相位关联函数。


如果没有弛豫发生,两个BEC的相位将保持不变,这样他们的相位关联函数将是1,并且和距离无关。经过弛豫后,相位关联函数值慢慢变小,如下图。相比较而言,这个参数是更有力的参数。测量方法也类似,获得一张干涉条纹图片后,对每一列进行拟合,获得他们的相位信息。然后可以计算不同距离的相对相位关联值。
上图a是实验数据图,不同颜色点代表不同等待时间,从上到下等待时间增加。可以看到相对相位关联函数慢慢趋向于一条绿色的线,那是准热平衡状态的曲线。
 
从上面的数据中,他们可以提取出一个弛豫速度的概念,如图b,不同时间,相对相位关联函数和准热平衡态曲线出现分叉的距离不同。这个距离除以时间,定义为弛豫速度。可以研究弛豫速度和原子密度的关系。可以清楚看到,密度越高,原子数越多,弛豫速度越快,实验数据和理论符合得很好。






molecular ion 分子离子
已有 419 次阅读 2013-12-16 06:32 |个人分类:文献|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molecular ion 分子离子 精密测量
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研究
几年前,美国AMO方向有一个大的项目,冷分子的研究。可以是用超冷原子缔合形成超冷分子,也可以直接冷却分子。这个项目带动了很多研究。用超冷原子缔合形成超冷分子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研究课题。这种途径物理图像简单,但是技术要求颇高。目前这个项目已经结题。作为后续,他们推出新的项目,分子离子(molecular ion)。相比而言,分子离子的好处是可以很容易的囚禁,并且对分子离子的选择要求不高。一般来说,离子化后就能被囚禁。目前有很多小组研究如何冷却分子离子的。比如UCLA的Eric Hudson,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95/n7442/full/nature11937.html)。或者是研究利用分子离子进行精密测量的。Stephen willitsch 写了一篇moleuclar ion的综述(Coulomb-crystallised molecular ions in traps:methods, applications, prospects 2012)。很有可能molecularion会变成下一个热点研究课题。

JILA最近也出了一篇molecularion的文章,是利用分子离子进行精密测量的。

在这篇文章中,分子离子被囚禁在线性离子阱中,电场旋转的频率是精心选择的,既要旋转足够快,囚禁离子,又要不是太快,让分子的极化可以跟随电场的选择。这样在旋转坐标系中,分子是受到一个固定的偏置电场作用。然后用一个特殊的Ramsey方法来测量分子3Δ1的能级分裂。利用这种方法他们不仅测量了分子离子的g因子(非常小,对称),并且通过几何相位的方法确定了g因子的符号。而一般来说,这个g因子方向是很难测量的。
这个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测量电子的EDM,他们现在还没有超越目前最好的结果。目前最高精度的测量已经达到10--29e*cm,文章在http://www.electronedm.org/,文章还没出来。而已经发表的最好结果是Hinds小组的10--28e*cm. 期待新的结果能不断出来,刷新记录。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