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0, 2014

blkhole01 牛顿力学/光微粒说,在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的天体上,挣脱引力束缚的最低速度, 逃逸速度达到光速, or 光波被认为不受引力作用

http://wenku.baidu.com/view/6484fa4ff7ec4afe04a1df41.html

黑洞物理学的建立
早在1783年英国地质学家与天文学家米歇尔(1724~1793)就预言有“看不见的天体”存在。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拉普拉斯(Laplace Pierre Simon,Marquis de 1749~1827)也曾独立地做出相同的预言。米歇尔和拉普拉斯预言的根据是牛顿力学与牛顿的光微粒说。他们认为,根据牛顿力学,在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的天体上,挣脱引力束缚的最低速度,即逃逸速度为v= ,若天体的M与r之比足够大,以致使逃逸速度达到光速,这个天体将不再发光。显然,这一假说把光粒子认作服从牛顿力学的粒子。然而,在19世纪,光的波动说占了上风,光波被认为不受引力作用,这一预想就被搁置了起来。 黑洞设想被重新提起,是在爱因斯坦发表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之后。1916年,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并建立了引力场方程。在同一年,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史瓦西(Schwarzchild,Karl 1873~1916)正随炮兵部队在俄国前线作战,就在战时,他得到了爱因斯坦场方程的一个解,并首先计算了全部质量集中在一点上的恒星附近的引力现象,很可惜,不久他因一种罕见的代谢失调病而去世。
史瓦西所假定的引力源是一个球对称分布的中心天体,史瓦西给出了它的内部与外部引力场分布,即时空弯曲特征。根据史瓦西解,当中心天体质量M足够大、半径足够小时,它的时空弯曲很大,以致任何粒子,包括零质量的光粒子都将不

关于黑洞研究的重要进展是在广义相对论提出的半个世纪之后。
1963
年,正在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执教的澳大利亚数学家克尔
R.P.Kerr
用椭球面坐标得到了
球对称质量、
转动物体的引力场方程解①,
由这个解立即得出了转动黑洞,
后来
它又被证明是唯一解。克尔解的得出是
20
世纪理论物理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克
尔黑洞的奇异域为一个环,
一般有两个视界。
当转动较慢时,
两个视界包围住奇
异环;转动较快时,两个视界彼此靠近,在极端条件下,合二而一,最后也可能
消失而露出一个裸奇异环。在克尔解得出的两年之后,即
1965
年,以纽曼
E.T.New-man
)为首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爱因斯坦引力场方
程解,这是一个静态、轴对称引力场方程度规,它称为克尔
-
纽曼解。克尔
-
纽曼
黑洞具有质量、电(磁)荷和角动量三种特征,当电量
Q=0
时,克尔
-
纽曼黑洞
退化为克尔黑洞;
当角动量
J=0
时,
它退化为赖斯纳
-
诺兹特隆黑洞;
而当
Q=J=0
时,还可以还原为最简单的史瓦西黑洞。

能逃逸出来,
这个特殊的时空区域即为黑洞,
其边界称为视界,
视界的半径即为
史瓦西半径,它的大小为
rg=2GM/c2
 
显然,
黑洞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史瓦西解的一个直接推论。
从表面看,
由广义相对论和牛顿力学得出的黑洞半径完全一致,
然而二者却有着
本质的差别。
拉普拉斯等人的黑洞只是一种球状天体,
它成为黑洞完全是根据牛
顿引力理论得出的,
然而在质量很大、
半径很小的星体强引力场中,
牛顿的引力
理论不再适用,
强引力场中的时空不再平直,
黑洞即为时空弯曲的产物,
或者说
它就是特殊的时空区域,黑洞的视界仍是这个特殊区域的一个边界。
 
史瓦西黑洞是一种最简单的黑洞,
它的外面被一个光层所包围,
只具有质量,
带电荷和磁荷,也不旋转,它的表面就是视界,奇点则在黑洞的中心。从
1916
年至
1918
年,赖斯纳(
Reiss-ner
)和诺兹特隆(
Nordrtrm
)又用极坐标得到了
具有球对称质量、带电荷或磁荷的引力场方程解,它称为赖斯纳
-
诺兹特隆解,
而具有电荷或磁荷的黑洞就称为赖斯纳
-
诺兹特隆黑洞。这种黑洞的中心有一个
奇点,它有两个视界。若所带电荷或磁荷较少时,内视界半径甚小;反之,外视
界收缩、
内视界扩大;
M=│Q│
(自然单位制)
时,
两视界合二而一;
M
<│Q│
时,视界消失,只剩下一个裸奇点;在
Q=0
时,赖斯纳
-
诺兹特隆黑洞则退化为
一个史瓦西黑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