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溫冷原子之方式,一般稱之為飛行時間測量法(time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4
銣原子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文/韓殿君
摘要
利用雷射冷卻,磁阱囚禁與蒸發冷卻等方式,可將銣原子氣體冷卻至達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所需之數百
nK 之低溫。本文將簡介達成此一量子簡併態之實驗原理、方式與過程。
一、前言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以下簡稱玻愛凝聚)之物理現象由愛因斯坦於1924
年,以印度物理學家玻色(Bose)之光子統計原理為基
礎所提出[1, 2]。愛因斯坦與玻色之統計原理可推廣至所
有玻色子(bosons),此即所謂玻色- 愛因斯坦統計
(Bose-Einstein statistics)。一群由相同(identical)[3]玻色
子構成之系統(ensemble),即使該群玻色子間並無任
何作用, 隨著溫度降低, 並達一臨界值(critical
temperature)時,該群粒子將大量且巨觀群聚於該系統
之能量最基態,此即所謂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為另一物質態(new state of matter)。
玻愛凝聚與一般所熟知於空間之凝聚現象,如水
蒸氣凝結成水等不同。玻愛凝聚乃系統之組成粒子凝
聚於動量空間(momentum space),雖於特殊情況下亦
同時伴隨空間之上之凝聚。氣態中性原子玻愛凝聚
體,因粒子間之距離遠較其為液態及固態時為長,因
而粒子間之作用力極弱,且極為接近一理想氣體(ideal
gas)之系統。雖玻愛凝聚現象早於其他系統中被觀
測,如液態氦中的超流性(superfluidity)與液態氦庫柏
對(Cooper pairs)之形成等[4, 5]。然而,氣態玻愛凝聚體
則提供一極單純、理論上極易分析與處理、且實驗上
可操控之絕佳系統。
氣態中性原子玻愛凝聚於1995 年由美國科羅拉
多大學的康乃爾(E. Cornell)、魏曼(C. Wieman)[6]與麻
省理工學院的凱特利(W. Ketterle)[7]等首度於實驗室
中達成。至今全球已超過30 個實驗群有能力進行該
類實驗。絕大多數分佈於美國、歐洲如德國、法國、
義大利、英國與奧國等。在亞洲國家中,由日本首先
達成玻愛凝聚,中國大陸於2002 年亦跟進。中正大
學物理系雷射冷卻實驗室則於2003 年9 月成功產生
玻愛凝聚體。
利用雷射冷卻(laser cooling),磁阱囚禁(magnetic
trapping)與蒸發冷卻(evaporative cooling)等方式除了
將氣態中性原子冷卻至玻愛凝聚之量子簡併態
(degenerate state) 之外亦可以相同方式將費米子
(fermions)冷卻並達成量子簡併[8]。該一領域之研究近
三年來有極大之實驗突破與進展(請參閱本期雙月刊
中金政教授的文章)。
本文將簡介在中正大學達成此一量子簡併態之
實驗原理、方式與過程。
二、雷射冷卻與囚禁(Laser Cooling and Trapping)
利用雷射光束與一對反赫氏線圈(anti-Helmholtz
coils) 所產生之不均勻磁場, 可將中性原子囚禁
(trapping)於空間中,並同時予以冷卻(cooling)至數百
μK。此即所謂磁光阱(magneto optical trap, 或簡稱
MOT),由朱棣文 (Steven Chu)於1986 年首度實現
[9]。磁光阱是實現氣態玻愛凝聚的第一步,亦為最關
鍵的第一步。冷卻與囚禁為兩種不同之物理概念。簡
而言之,冷卻為動量空間(momentum space)或速度空
間(velocity space)之壓縮(compression),而囚禁則為座
標空間(coordinate space)之壓縮。物理學家則將速度
空間與座標空間合併而統稱為相空間(phase space)。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5
每單位相空間格子(lattice)中填滿至少一個粒子時,即
相空間密度大於1 之情況下,則稱該系統達成量子簡
併態(quantum degenerate state)。玻愛凝聚即為其典型
代表。此時,非以量子理論不足以描述其中物理。一
般處於古典狀態下之系統,如室溫下之空氣,其相空
間密度距離達到量子簡併態約有18 個數量級之遙。
因此,如何達成該量子簡併態,長期以來一直為物理
學家之研究課題。而藉由磁光阱之實現,冷原子之相
空間密度因此推進至距離量子簡併態之臨界點僅5~6
個數量級。原子物理學家於焉思忖,以此為基礎將有
機會達成玻愛凝聚。事後證明,此一想法為真。
單磁光阱若無結合其他冷原子源,如塞曼減速器
(Zeeman slower[10])等,於一般條件之下,僅能捕獲約
108 個冷原子。且所需之捕獲時間約數分鐘之久。主
要原因為磁光阱之阱深僅能捕獲原子源中速度小於
30 m/s 之原子。由於一般熱原子源中,該類原子處於
馬克思威爾-玻茲曼速度分佈(Maxwell-Boltzmann
velocity distribution)之尾端,本就為數甚少。加之,
原子間存在非彈性碰撞,此將限制單双磁光阱中之最
大捕獲之原子數目、原子空間密度、與原子置入
(loading)之時間。
為改進單磁光阱之上述弱點,我們採用双磁光阱[11] (double MOT)之設計,如圖一所示。該系統係利用
其中一阱作為捕獲背景原子,稱上游磁光阱(upper
MOT)。為達快速捕獲背景原子之目的,該阱之真空
度將因背景原子分佈較多而較差,約為 10-9 torr。上
游磁光阱中之原子將被一道雷射光,即推動光束
(pushing beam),經由一細長連接管迅速(< 40 ms)推至
另一下游磁光阱(lower MOT)中,而被捕獲。因上游
磁光阱中之原子之溫度已低至數百μK,該冷原子團在
通過該50 cm 之所需之時間內,僅擴散數釐米(mm)。
且因重力之影響而下落之數釐米,相較於磁光阱之雷
射光束直徑約 2.2 cm 之大小,可謂微不足道,因此
將能有效被下游磁光阱捕獲。而下游之真空系統為一
自製6.2 cm×3.3 cm×3.0 cm 之pyrex 玻璃室[12]。其中
之真空度約為3×10-11 torr。為達成此一差分抽氣
(differential pumping)要求,上、下游磁光阱各分別由
一組離子幫浦獨立抽氣。下游磁光阱之置入過程,藉
由不斷重複推動上游磁光阱之原子補充,以致於飽
和。一般而言,
本實驗室可於15 秒內,捕捉超過2×109 個銣原子。因
玻璃室之中真空度較高,背景熱原子較少,與該類原
子之非彈性碰撞將大幅減少,因此原子一旦被捕獲,
其存活期(life time)較長,約數十秒至數分鐘之久。一
般而言,磁光阱中原子之密度約為1010原子/cm3 ~ 1011
原子/cm3,較空氣密度約小8~9 個數量級。因此,可
算是非常稀薄的(dilute)。該實驗裝置圖,如圖二所示。
三、磁阱囚禁(Magnetic Trapping)
藉由雷射冷卻之助,雖能將中性原子冷卻至數百
μK 之超低溫。然而,雷射冷卻雖以接近原子能階間
躍遷之共振光子扮演”冷媒”之角色,然而該類近共振
圖二、 中正大學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實驗裝置。
圖一、双磁光阱實驗裝置示意圖。
推動光束
連接管 玻璃皿
下游磁光阱上游磁光阱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6
光子(near resonance light)亦造成其所能達成原子最低
冷卻溫度與最大空間密度之限制[13]。因此,傳統雷射
冷卻方式雖能極有效率地將原子之相空間密度推進
只距離量子簡併態之臨界點5~6 個數量級,卻仍力猶
未迨,而必須另謀他法。否則難竟其功。而其替代之
法則利用磁阱囚禁。
磁阱囚禁中性原子之原理,主要利用原子之磁矩
μ與外加之不均勻空間分佈之磁場B(r)間作用。其間
之作用能為U(r)=-μ•B(r),如圖三所示。因為原子
之磁矩與原子所處之塞曼能階(Zeeman states)有關。
某些塞曼能階對應之磁矩與外加磁場方向相反,則該
類能階之磁位能隨磁場增加而增大。原子處於該類塞
曼能階時,其磁位能之最低點即為磁場最低點,因此
稱為低場追隨原子(low field seeking state atoms)。反
之, 稱為強場追隨原子(high field seeking state
atoms)。由於馬克思威爾方程式不允許空間中DC 磁
場最高點之存在。因此,除非採用交變磁場(AC
magnetic field),一般採用之磁阱僅能囚禁低場追隨原
子。而處於強場追隨態之原子被置入DC 磁阱中,將
自動離開磁阱中心。因此,磁阱有自動篩選低場追隨
原子之特性,此稱為自我純化(self-purification)。由於
雷射冷卻所產生之冷原子分佈於所有塞曼能階,為使
置入磁阱前預先純化至某一低場追隨態,以增加磁阱之置入效率,該目的可藉由光激發(optical pumping)[12]
方式達成。此一階段,我們約可置入約6×108 個銣原
子於磁阱中。
由該方式所產生之磁阱,屬於保守力場。因此,
由雷射冷卻所產生之高相空間密度之冷原子便有一
極佳棲息之處。一般而言,在真空度約10-11 torr 之條
件下,原子可有數分鐘之生命期。圖四中所示,乃利
用線圈組之排列方式、尺寸、與各線圈中電流之大
小, 便可決定原子於磁阱中之位能形式與阱深
(potential depth)。一般用於囚禁冷原子之磁阱,包括
本實驗採用之拓樸阱(time-averaging orbiting potential
trap, TOP trap) [14],其位能均為簡諧(harmonic)形式。
磁阱提供一極佳之囚禁條件,又可快速開關[15]。
然而,其保守力場並未提供冷卻機制。欲繼續增加原
子之相空間密度約5~6 個數量級,必須尋求一新的冷
卻方式。蒸發冷卻(evaporative cooling)即為其中理想
且可行者。
四、蒸發冷卻
蒸發冷卻由Hess 於1986 年提出[16]。主要原理乃
基於一多粒子之平衡系統中,其能量分佈為一玻茲曼
形式。粒子間以彈性碰撞(elastic collisions)交換動能以
達成熱平衡。當粒子能量高於所囚禁之位能障
(potential barrier)時,該類粒子將脫離位能阱,並同時
帶走能量。所剩餘之粒子將再藉由彈性碰撞重新分配
能量,而達成新的熱平衡。其總能量因脫離粒子攜走
部份而減少,因而新的熱平衡溫度將降低。此即所謂
蒸發冷卻。日常所見,如熱豆漿、或熱咖啡之變冷等
即屬於此典型例證。
然而,於磁阱中執行原子之蒸發冷卻有諸多特性
與限制。首先,冷原子於磁阱中與背景熱原子或與阱U(r)
U(r) = -μ.B(r)
r
低場追隨原子
強場追隨原子
圖三、 磁阱原理示意圖。
圖四、拓樸磁阱構造簡圖。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7
中其他冷原子之非彈性碰撞,因而有一限度之生命
期。如前所述,在真空度約為10-11 torr 且原子密度小
於1012 原子/cm3 之條件下,其生命期約數分鐘。若在
該有限時間內無法達成所欲冷卻之低溫,則蒸發冷卻
將無法成為有效之冷卻方式。再者,蒸發冷卻之執行
速率與冷原子間之彈性碰撞有效截面積(effective
cross section) σ、原子密度n、及原子溫度T 成正比。
唯有當冷原子間之彈性碰撞時間遠短於磁阱之生命
期,則原子間經由蒸發高能量之粒子後,方可於短時
間內達成新的熱平衡,並因而降低溫度。唯有如此,
蒸發冷卻方能持續進行,原子團之溫度因而降低至所
需。實驗上,如何尋找適當蒸發冷卻路徑,以維持冷
卻期間冷原子間彈性碰撞率持續增高,甚或達於失控
(runaway)之條件,實為一重要課題。
其次,蒸發冷卻是以失去較高能量之粒子以達冷
卻之目的。此時,高能量之粒子便扮演冷媒之角色。
此點與雷射冷卻原子不同。基本上,於雷射冷卻中,
原子數不因冷卻而減少。然而,蒸發冷卻之過程中,
原子數將隨著溫度降低而逐漸減少。倘若蒸發冷卻之
效率[17]不高,則當所有原子用盡之前,亦無法達到所
需之溫度與相空間密度。一般而言,超過百分之九十
以上之原子在達到量子簡併前就已蒸發出磁阱而離
去,最後僅存少數原子形成簡併氣體。為增加簡併氣
體中之原子數,因此最初於磁阱中之原子數越多,則
越是有利於此目的之達成。這也是為何最初於磁光阱中若能捕獲超過109 個原子之大量原子數,對量子簡
併氣體之產生極為有利。
此外,於磁阱中進行蒸發冷卻必須尋找如何趕離
較高能量原子之機制。如直接非緩近式(non-adiabatic)
降低磁阱高度,亦將同時減小原子之空間密度,因而
減緩原子間之彈性碰撞速率,最終將導致蒸發冷卻失
效。可行方法之一,乃利用磁阱本身於空間中之不均
勻磁場所造成原子於不同位置上不同之塞曼分裂
(Zeeman splitting) (參閱圖五)。因唯有低場追隨能階
之原子方能被磁阱囚禁。利用射頻波(radio frequency)
誘發原子自某一低場追隨能階躍遷至一強場追隨能
階,則該原子將離開磁阱中心,等同於蒸發。而射頻
波之頻率正可用以選擇所欲蒸發之原子。此一機制自
動存在於磁阱中。圖五中顯示,較高能量之原子其與
磁阱中心位移較低能量之原子為大。而位移越大,相
鄰塞曼能階間之差也越大,產生射頻波躍遷之頻率也
越高。因此,藉著降低射頻波之頻率即可逐步蒸發較
高能量之原子,對原子團進行蒸發冷卻。圖六(a) 所
顯示者,為射頻波誘發之蒸發冷卻前原子團之速度分
佈,該原子團中含有2×108 個原子,溫度為100 μK。
圖六(b)為蒸發冷卻後原子團之速度分佈,此時僅剩
105 個原子,但溫度卻低至 2 μK。
我們所採用之拓樸磁阱,由原子團起始溫度約15
μK 起始,經過約5 秒射頻波誘發之蒸發冷卻,便可
將原子冷卻至玻愛凝聚約450 nK 之臨界溫度。
mF=-1
RF photons mF=0
mF=1
r
圖五、磁阱中執行由射頻波誘發之蒸發冷
卻示意圖。
蒸發離開磁阱之原子
圖六、由上至下,代表射頻波誘發之蒸發冷卻前、
後之原子團速度分佈圖
(a)
(b)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8
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之達成
銣原子經雷射冷卻與囚禁, 極性梯度冷卻
(polarization gradient cooling)[18],光學激發純化後置入
磁阱中囚禁。再於磁阱中繼而進行射頻波誘發之蒸發
冷卻。此時已可將銣原子之溫度冷卻至1 μK 左右或
更低,而空間密度亦增高至1013 原子/cm3 以上,並且
相空間密度已可達於玻愛凝聚所需。
觀測冷原子之溫度主要經由測量冷原子之速度
分佈,以決定原子團平均速度<v>。若該原子團已達
熱平衡,則該系統僅有唯一之平衡溫度T。熱力學中
之能量均分定律(equipartition principle)告訴我們,此
時每一維度之平均速度均相等, 即
<vx>=<vy>=<vz>=<v> 且 kBT=m<v>2,其中kB 為玻茲
曼常數,m 為原子質量。實驗上,通常測量冷原子之
速度分佈之方法,乃是將囚禁原子之位能阱突然關掉
[19],然後等待一段時間(通常約為數 ms 至 數十
ms) , 原子團則依其速度分佈而自然膨脹
(expanding)。若原子團膨脹後之大小遠超過其於阱中
空間分佈之尺寸,則此時原子團之空間分佈實為一速
度分佈。計算原子團自然膨脹時間與膨脹後之大小,
即可測得原子團平均速度與其平衡溫度T。此一測量
低溫冷原子之方式,一般稱之為飛行時間測量法(time
of fly measurement, TOF measurement)。
若原子團為一般非凝聚態氣體,其三維速度分佈應為一球形。實驗上之觀測均利用光學吸收
(absorption method)之方式,將三維分佈之冷原子團照
射一微弱、接近原子共振頻率之雷射光束,然後將該
雷射光束投影至一平面CCD 像機,以記錄光束被原
子團吸收後之二維影像。一球形之三維速度分佈即使
投影至二維平面,亦應呈現圓形之二維分佈。因此,
利用飛行時間測量法,一般非凝聚態氣體之速度分佈之二維投影將呈現圓形,如圖七、八中 (a)所示。
隨著蒸發冷卻持續進行,原子團溫度持續降低,
並伴隨相空間密度增加。當溫度降至玻愛凝聚之臨界
溫度時(Tc=450 nK),原子團將開始凝聚於速度分佈之
最低處。此時,原子團之速度分佈將突然呈現雙高斯
分佈(double Gaussian distribution),且中央速度之最低
處之分佈呈橢圓形,而非圓形,圖七、八中 (b)所示。
主要原因乃為此時部份之原子團中之原子已為玻愛
凝聚態,其速度分佈已非古典熱力學描述,而必須用
波動方程,即Gross-Pitaevskii equation[20]來描述。此
處原子團呈橢球形分佈肇因於磁阱之囚禁位能並非
球形對稱,因此原子團之波函數,及其平方[21]也非球
形對稱。當溫度繼續降低,凝聚態之原子數繼續增
加,一般之熱原子(thermal atoms)數比例降低,直到
所有原子形成一幾全為凝聚態之原子團,也就是一純
凝聚體(pure condensate)。此時之凝聚體猶如一整體之
物質波(matter wave) 。將兩團純凝聚體交會
(overlapping),將形成物質波的干涉條紋,一如光波
間的干涉。圖七、八中 (c)所示,即為包含3 104 個
銣原子之近似純凝聚體(almost pure condensate)。該近
似純凝聚體之生命期(1/e lifetime),於我們之實驗條件
下約為10 秒。
圖七、 由左至右,分別代表銣原子於達成玻色-愛因斯坦
凝聚前、達成時、與幾乎為完全玻愛凝聚體時之速度分佈
圖(註,該測量之飛行時間為 18 ms)。圖中之著色代表原子
分佈。紅色代表原子分佈最多,藍色則代表原子分佈越少。
該圖為三維速度分佈於二維平面之投影。水平軸為位置座
標r,縱軸為位置座標z。
(a) (b) (c)
圖八、此三維顯示圖為圖七之另一呈現方式。縱軸
代表代表原子數目之分佈。水平軸分別為位置座標 r
與z。
(a) (b) (c)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二期)2005 年4 月
389
六、結論
玻愛凝聚之達成僅為研究相關有趣物理之第一
步。利用相關技術與理論亦同時擴及於費米子。該研
究由最初僅用於原子與分子物理之領域,經二十餘年
之努力已將該領域推廣至與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
天文物理等跨領域之研究。此乃當初之原子物理學家
始料未及。這也是科學研究有趣之處。
感謝清華大學余怡德教授、成功大學蔡錦俊教授
的熱心幫忙、交通大學洪天河先生為本實驗製作玻璃
真空室,以及洪德昇、藍永昌、韓百增、楊蘭昇與黃康豪同學在本實驗各階段所作的貢獻。
參考資料:
1. S.N. Bose, Z. phys. 26, 178(1924)。
2. A. Einstein, Sitzungsber, Kgl. Preuss. Akad. Wiss.
(1924)。
3. 相同玻色子之意,乃表示該群玻色子無法分辨。
對一群原子玻色子而言,除其原子核結構與能態
相同外,其電子能態亦必須相同。
4. P.L. Kapitza, Nature 141, 74 (1938); A.D. Misener,
Nature 141, 75 (1938).
5. D.D. Osheroff, W.J. Gully, R.C. Richardson, and
D.M. Lee, Phys. Rev. Lett. 33, 584 (1972).
6. M. H. Anderson, J. R. Ensher, M. R. Mattehews, C.
E. Wieman, and E. A. Cornell, Science 269, 198
(1995)。
7. K. B. Davis, M.-O. Mewes M. R. Andrews, N. J.
van Druten, D. S. Durfee, D. M. kurn, and W.
Ketterle, Phys. Rev. Lett. 75, 3969 (1995)。
8. D. Demarco, and D.S. Jin, Science 285, 1703
(1999)。
9. E. L. Raab, M. Prentiss, Alex Cable, S. Chu, and D.
Pritchard, Phys. Rev. Lett. 59, 2631 (1987)。
10. W.D. Phillips and H.J. Metcalf, Phys. Rev. Lett. 48,
596 (1982).
11. C. J. Myatt, N.R. Newbury, R. W. Ghrist, S.,
Loutzenhiser, and C. E. Wieman, Optics Lett. 21,
290 (1996)。
12. 該玻璃真空室由交通大學電物系洪天河先生製
作。其中之真空度可達3 10-11 torr。
13. 磁光阱中,光子之反彈(photon recoil)限制原子最
低可達溫度。臨近原子間光子之再吸收(photon
reabsorption)限制了原子最高可達之空間密度。
14. Wolfgang Petrich, Michael H. Anderson, Jason R.
Ensher, and Eric A. Cornell, Phys. Rev. Lett. 74,
3352 (1995)。
15. 磁阱之開關速度,一般皆小於或接近1 ms。
16. Harald F. Hess, Phys, Rev. B 34, 3476 (1986)。
17. 蒸發冷卻效率的定義為
N
dN
d
p
p
ρ
ρ
γ = −。γ 的意
義為,當原子數目N 減少X 倍時,相空間密度ρp
會增加Xγ 倍。因此,γ是蒸發冷卻的一個重要的
參考指標。在冷卻的每一個階段中,我們要求γ
值達到最大,以得到最大的冷卻效率。
18. J. Dalibard and C. Cohen-Tannoudji, J Opt. Soc. Am
B 6, 2024 (1989)。P. J. Ungar, D. S. Weiss and
Steven Chu, J Opt. Soc. Am B 6, 2058 (1989)。
19. 進行飛行時間測量法時,位能阱之關閉時間必須
以遠快於原子於阱中之振動週期,以免此一期間
為一緩進過程,使得原子有充份時間將動能轉換
為位能,導致低估位能阱於關閉之時刻原子團之
溫度。此一非緩進過之快速關阱將使原子團呈瞬
間膨脹(ballistic expansion)。為一般進行飛行時間
測量時所必須。
20. E. P. Gross, Nuovo Cimento 20, 454 (1961); J. Math.
Phys. 4, 195 (1963)。L. P. Pitaevskii, Zh. Eksp. Theo.
Fiz. 40, 646 (1961)[Sov. Phys.-JETP 13, 451
(1961)]。
21. 實驗上所觀測者,為波函數之平方值。
作者簡介
韓殿君,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物理博士,現任職
國立中正大學物理系。
Email:djhan@phy.ccu.edu.tw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