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5, 2012
胞膜上具有許多具專一性的離子通道(ion channel)會容許某些離子穿透,同時卻也阻斷其他離子通過,此一特性稱之為「半透性」,膜中的離子通道的開關,決定了膜對特定離子的通透性,在電學的測定上便形成膜的電導(conductance)(電阻的倒數)的改變
神經細胞為細胞膜所包覆,細胞膜本身由疏水性
刺激 /
訊息
生
物
電
流
樹狀突
細胞體
樹狀突
突觸
核
軸突
化學載子傳輸
圖一、大腦皮層可分成四個葉區
3
圖二、神經元組成示意圖
3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20
(hydrophobic)脂類組成,離子無法通過,然而細胞膜上具有許多具專一性的離子
通道(ion
channel)會容許某些離子穿透,同時卻也阻斷其他離子通過,此一特性
稱之為「半透性」,膜中的離子通道的開關,決定了膜對特定離子的通透性,在電學
的測定上便形成膜的電導(conductance)(電阻的倒數)的改變 5。
圖三、(左)神經細胞膜內外側之重要離子(A-:帶負電荷的蛋白質分子,K+:鉀離
子,Cl-:氯離子,Na+:鈉離子)5 以及 (右)神經細胞膜離子通道開閉、去極化及
再極化 5
當神經元處於靜止狀態時,相對於細胞膜外側,細胞膜內側所帶負電荷較多,鉀
離子可以藉由鉀離子通道輕易通過細胞膜,但是氯離子和鈉離子卻難以此方式穿過細
胞膜。在細胞內部那些帶負電荷的蛋白質分子也無法通過細胞膜。 除了專一性的離
子孔道外,細胞膜還有一些離子幫浦,他們耗用能量,因此得以同時將三個鈉離子送
出細胞膜,並將兩個鉀離子運入細胞內部。當這些離子運送達到平衡時,神經元的靜
止膜電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大約為-70mV(mV=毫伏特)或-0.07eV
電子伏特 ,也就是說神經元內部的電位比外面少了 70mM,形成一 電雙極(dipole)。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1
在靜止狀態時,神經元外面含有較高濃度的鈉離子,而細胞裡面則含有較高濃度的鉀
離子。靜止電位表示神經元在靜止狀態時膜電位的差異。當神經元將訊息從細胞本體
發送到軸突之時,膜電位之差異稱之為「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神經科學
家 有時候會使用如「尖峰」或「脈衝」的詞彙來描述動作電位。動作電位指的是由
於某些刺激所產生 去極化
(depolarization)電流,因而導致電活性遞增,使得靜
止電位趨近於零。當膜電位因去極化達到 -55
mV 時,神經元始會激發動作電位,這
又稱之為「閾值」(圖三)。假如神經元沒有達到閾值,動作電位就無從產生。當達到
閾值之時,一個固定大小的動作電位使得以產生。動作電位的產生是由於離子穿過細
胞膜而引起的,當神經細胞受到刺激之時,細胞膜的鈉離子孔道因而開啟,由於細胞
外圍鈉離子濃度較高,而細胞膜內側帶負價電荷,因此,大量的鈉離子便衝進神經元
內部。帶著正價電荷的鈉離子使得細胞膜內側電荷轉為正價並且趨向去極化。鉀離子
孔道的開啟需時較久,當這些離子孔道開啟時,鉀離子便衝至細胞外部,而得以反轉
去極化。在此同時,鈉離子孔道關閉,動作電位趨向
-70 mV
(此稱之為 再極化
(repolarization)),由於鉀離子孔道的開啟較為持久,因此,動作電位甚至可低
於 -70 mV (此稱之為過極化),在此之後,由於鉀離子孔道關閉,細胞內外離子濃度
逐漸回復到靜止狀態,細胞膜電位也轉回到 -70 mV。就是由於鈉離子與鉀離子這兩
種正電荷離子的流動便形成電流,而產生膜內外電位差的變化,或稱膜電位的改變
4-5
。
神經元細胞膜產生脈衝指的是什麼呢?神經元是如何把脈衝傳到另外一個神經
元呢?──
綜言之,所謂的脈衝,指的是細包膜的電流。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它可分成三
個部分:樹狀突、細胞體及軸突。我們日常所說的「神經」,由一條條軸突(長的軸
突有時稱神經纖維)聚集而成。軸突是傳出單位,它也可以延伸的很長,將神經脈衝
傳到另外一個神經細胞或肌肉、器官去。樹狀突是接收單位,專門接收別的神經元傳
來的訊息。軸突的末端跟另一個細胞的樹狀突相連接之間有個很小的空隙叫作突觸,
一個脈衝必須要通過這個空隙才能到達另一個細胞,訊息才可以繼續往前送,不過因
為在突觸的地方有一個小空隙,電流無法直接跳過,它是利用上述軸突膜內、外兩側
的各種正、負離子相對濃度的改變而產生電位差的變化來達成傳遞。也就是所謂的神
經元脈衝,指的正是穿過位於細包膜上鈉離子通道一瞬間打開,此時具有正電的鈉離
子流入細胞內,把正電帶進細胞內的現象(圖三)。亦即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並非
直接相連,當一神經脈衝經軸突傳至末稍突觸後,便被一 10~50nm 的間隙所隔斷,
原來的電信號必須經由間隙中的化學傳遞物質或化學離子(或載子),來擔任它的中
繼功能。經由突觸的這種傳遞方式,稱為化學通信。亦即,神經脈衝是指沿神經纖維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22
傳導著的興奮(信息)。實質是上述膜的去極化過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經纖維上的傳
播,即動作電位的傳導。當神經纖維的某一段受到刺激而興奮時,立即出現鋒電位,
即該處的膜電位暫時倒轉而除極化(內正外負),因此在興奮部位與鄰近未興奮部位
之間出現了電位差,並發生電荷移動,稱為局部電流,這個局部電流刺激鄰近的安靜
部位,使之興奮,即產生動作電位,這個新的興奮部位又通過局部電流再刺激其鄰近
的部位,依次推進,使膜的鋒電位沿整個神經纖維傳導。以感覺神經為例,其神經元
本體在腦脊髓旁邊,這些神經元的軸突伸出來不久就作T字形的分支,一支分布到身
體各個部分,感受全身及四周的壓力、溫度和化學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感覺神經元
產生動作電位,這個動作電位經由T形軸突的另一支傳進腦脊髓,將全身各部位的訊
息,由神經末梢的突觸傳進到中樞神經系統
6。 根據維也納大學康士坦丁‧梵‧艾克
諾摩博士估算,人類的腦神經細胞數量約有一千五百億個,這些細長樹枝狀的腦細胞
彼此之間又會形成上兆個突觸(的連結。突觸的重要性,在於它們串聯起神經傳導的
路徑,與其它腦細胞結合並相互聯絡,促使聯絡網的發達,於是開啟了信息電路
7(圖
四)8。
圖 四 由 軸 突 - 樹 狀
突 化 學 突 觸 連 結 眾 多 神 經 元 而 成 之 神 經 網 路 (Neural
network):信息/刺激於神經網路內逆時針單向從軸突流向鄰接神經元之樹狀突,在
神經網路內各點之瞬時電壓記錄顯示單一尖峰形電位(single
voltage spike
potential)於神經網路內之傳遞情形
8
化學突觸
樹狀突
軸突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3
由於前述人類對神經脈衝傳導的瞭解,科學家於是想到在腦中某區給予微量的電
流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以增加該區之神經活動,然後觀察有那些功能
因而增加了。利用這種方法,科學家們除了已先後發現感覺區、運動區、視覺區、聽
覺區、語言中樞等,還發現海馬體(hippocampus)與杏仁核(amygdala)兩區與學
習、記憶有關;大腦皮質功能為接收與處理知覺訊息,思考、計畫和送出肌體訊息;
聯合區(association areas)佔大腦皮質75%,聯合各種訊息,促成有目的的行為,
表達有邏輯的,推理的思考;下視丘(hypothalamus)負責管制自主神經系統、內分
泌,維持新陳代謝正常,調節體溫與以及與「飲食男女」有關(飢餓、性、渴、痛、
壓力反應等)。
回到主題,筆者在天人交通方法之一的「天人炁功」相關論文《天人炁功「鍼心」
過程之「親和」及「炁氣交流」探討》
9
中曾經指出:氣的傳遞無論是經由視覺或聽
覺,來到大腦皮層後即轉換成化學物質信息,此與前述訊息刺激在腦內神經網路神經
元細包膜內外利用化學載子傳遞信息是一致的。而「新境界」
1
所述親力、和力之電
力放射,現今科學如前述亦已發現人腦在進行思考活動時是帶電的,其產生之電量約
為 10 to 12 瓦特(watts)
3
,足可用來啟動手電筒照明,那麼人腦電力是如何放射的?
(二)人腦如何產生無線電波
十九世紀初,丹麥科學家奧斯特注意到這樣一現象:有電流流過的導線,周圍會
出現磁場。不久以後,英國科學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又發現與上述
程序相反的另一種現象:移動磁鐵,經過導線,會使導線內出現電流。十九世紀下半
葉,蘇格蘭的物理學家詹姆‧馬克士威爾(James
Maxwell)用數學闡釋人們已知的電
磁現象並提出電磁場可以像波一樣在空間傳播的理論。後來,德國的科學家海因里
希‧赫茲(Heinrich
Hertz)用實驗證實了上述的各種理論。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意大
代發明家馬可尼成功利用電磁現象進行通訊。一八九六年,他在英國將信號輸送到九
哩遠的地方,並且取得了無線電報系統的專利,這在本系星地球上是第一次,從此進
入了無線電世紀。為了發射無線電波,要製造電火花(例如將蓄電池的正負極短路)
以便能在天線上產生振盪電流。然後圍繞振盪電流的電磁能,有一部分以無線電電磁
波的形式向外輻射。更明確地說,當交流電流通過導電線
(或導電物體)時,圍繞著
導電物體會有電場與磁場產生。若導電體之長度遠小於交流電流之波長時,電場與磁
場將僅存在於一或二波長距離範圍內。當導電體長度逐漸加長,電場與磁場之強度將
逐漸增強。當導電體長度逐漸逼近交流電流之
1/2 波長時,絕大部份之能量將以電磁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24
輻射方式脫離導電體並進入大氣中。因此,產生無線電波之必要條件為需有產生交流
電能量之發射機(transmitter)與電源供應器、導電體或導電線(transmission
lines)、
發射天線(transmitting
antenna)。其實前述大腦神經元本身即是一良好天線,神經元的
細胞本體(30μm
直徑)由於其提供神經元各組件適當工作的能量所以可視為電源供
應器;細長的軸突(神經纖維)直徑
0.1μm 至 20μm(註:人類頭髮直徑為 100μm)
就像傳輸線能以
1至100m/s 速度傳輸 50mV至70mV 的生物信息電流(註:此與一般
電子訊號在電線中以光速行進不同);神經元(細胞)與其他組織細胞,如肝或肺細
圖五
神經元軸突局部放大(正常靜止下膜內電性為負、
膜外為正)10
胞,主要不同之處在於細胞膜的特殊化,具有處理及傳遞資訊的能力,如前述神經細
包膜(包括軸突末稍與其他神經元的樹突交接處之細胞膜特殊化結構──突觸)在神
經細胞靜止或正常狀態下時因為膜內外電解液
K+ and Na+
離子濃度之差異會在膜內
外維
持一小電壓或電位,膜內電性為負(-70mV)膜外為正如圖五所示,當一個神經元
接受其他神經元在突觸釋放的化學神經傳遞物質後,細胞膜電位瞬即回而應由靜止電
位改變為動作電位,這瞬間電位的改變一如電腦中的脈衝在線路中傳導,溝通其他的
操作單元,資訊的處理便蘊藏在各單元對脈衝信號的傳遞、處理及反應之中。神經元
的脈衝(動作電位),沿著軸突傳導至末稍,引起傳遞物質的釋放,從而引起下一個
神經元的反應。圖六中之細包(軸突)膜厚約
5~6nm 左右(50~60 個原子排起來的
厚度),細胞膜是極佳的絕緣物(電介體或絕緣體),其膜內皮和膜外皮有如平板式電
容器的平板,所有電導全賴前述離子通道,細胞膜也是極好的電容器和電偶極,其內
外電荷分布直接決定膜電位
4。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5
天線──電雙(偶)極天線(dipole
antenna)
電偶極 乃由兩個大小相等電性相反的電荷分開一距離所組成,或者可更廣義的
定義為任何物質其有一未平衡的正電荷於一側和一未平衡的負電荷於另一側。例如水
分子 H2 O 即為一電偶極,因為它的電子趨向於偏離兩個氫原子而向氧原子接近,如
圖六所示 10。
O
H
H
圖六
電偶極:(左)箭頭與線各表示電場與等電位(壓)線、(中)電壓於 X-Y 平
面之分佈以及(右)水分子偶極
10
天線 為發射電磁能量至空間中或從空間中接收電磁能量的導電體或導電系統;
發射天線(transmitting antenna)將無線電頻率電能轉變成電磁能量輻射到週遭的
環境;接收天線(receiving antenna) 接收電磁能量並將之轉變成無線電頻率之電能
提供給接收器(receiver)處理;雙向通訊系統中經常使用共同的天線來傳送和接收信
號。圖七 11
為一半波長電偶極天線示意圖,電偶極的兩條開口導線功能類同張開的電
容器,這樣原先侷限在兩電容平版間的電場得以散佈開來,當接上高頻交流電源供應
器後天線上會產生圖中之正弦函數振盪電流波形(振盪電壓波形則錯開四分之一波
長),此時電磁輻射強度在垂直於電偶極天線方向最強,亦即發射與接收無線電波訊
息在這個方向最最強,而沿天線長度方向最弱(為零)。人類神經元細包膜亦為一電
偶極,由於尺寸較小,其等效天線近似圖八 12 的短偶極天線,注意圖中的無線電波輻
射在遠場與近場的分佈特性不同。由於遠場電波能量流(energy
flow)之解在數學
上為實數(real),所以圖中能量流始終沿徑向(radial)隨時間增加往外輻射而出,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26
載著能量與信息遠離天線一去不回頭,其能量/訊息流在垂直於偶極極軸(90
度)方
向為極大。就筆者目前之認知,此處之「遠場電波能量流」與前文涵靜老人在《新境
界》一書中指出的:人類之思想(動念、親力),即為一種電力之放射。「此一親力放
射凝向其對象,一去不復返」,兩者之間極為相稱;另一方面,近場電波能量流在數
學上為虛數(imaginary)解,具週期性或反沖性(reactive),亦即很靠近天線的電
波能量流其特性為呈週期往復流(相當於駐波):每一循環徑向往外流出旋即流回兩
次並未輻射遠離(out and
back twice per cycle without being
radiated),史丹
福大學材料系退休教授 W.A.
Tiller12
因而提議稱此天線之近場區為天線之電磁氣鞘
圖七
半波長電偶極天線構造與電波放射示意圖 11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7
圖八(左)人體氣鞘(auric
sheaths)(右)短偶極天線的二維近場與遠場電磁輻射
能量流(向量箭頭代表不同瞬時能量流的方向)12
(EM aura of the
antenna),天線移到哪裡,此一電磁氣鞘也移到哪裡仍然近身圍
繞著天線,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天線的一部份。如果將一適當大小的金屬或介電體放
入此近場電磁氣鞘區內,則區內的電磁駐波場會被改變,其效應可由監看電源供應器
輸送至天線的電壓、電流及功率擾動察覺;反過來,吾人可利用安置小電場與磁場
探針於近場區內不同位置,來診斷偶極天線(或人腦、人體)的功能狀態。
三、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體外能量發揮層
(一)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有如小雷達(天線)有發射、接收電波的功能
無形世界在創造有形世界時,給予人類思想的能力,《天人文化新探討》13 一書
中指出:一般的和子在進入陰靜電子體中發生個體生命之剎那存留部份的和子餘習
後,此和子餘習在大腦中將會複製一部份前世所存留的慣性記錄,此後該和子的靈魂
意識即會在新生個體的大腦皮層中產生強度的電力作用,一方面是將大部分未複製的
前世、累世慣性深藏於
X 原素內,另一方面則在大腦皮層上、下方的空間,形成不等
程度的「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圖九
13)。 並以此主宰著新生個體的人格發展。
在此同時,該和子也將逐步完成靈魂意識的轉換過程,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28
以為及早學習如何支配新生個體的能力。換言之,生命現象之發生乃基於和子帶
動電子體的條件,而生命現象的維持則基於電子體內的生化系統,生化系統將人類攝
取的食物轉化為各種形式的能量來執行各種功能(function),因此是僅次於和子的人
類動力發電廠,得以源源不斷轉運來自大腦皮層中和子帶動電子體的能量部分。
如圖九所示,和子(熱準中心內含藏有心性系統)帶動電子體遂行思考(動念)電
射至大空中之能量內涵,由各作用軌道、作用區、反射區等內容可歸納如下:b1 至
b4 分別為和子之
X 原素、電質、HO、OO 所相應的電流作用軌道,這些電流作用軌道
扮演天線之角色,生化系統為其內在電源供應系統(註:尙有一中介的內氣化系統,
又有關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對於來自心性系統和
a、a1、a2、a3 電力反射區四大意
識層並經大腦皮層處理後的能量或意識訊息以及來自體內氣化生化系統所上行而來
的陽氣能量的「接收」、「辨識」、「調變」、「聚放」、「轉運」功能,限於篇幅本文從略,
筆者將另文撰述)。
(二)體外能量發揮層有如電力放射導向器
導向器(director)和反射器(reflector)都是用來提升偶極天線的增益(gain)
12。高頻交流電源主要用來驅動偶極元件,因此偶極元件又稱主動元件(active
element or
driver),而導向器和反射器因並未與高頻交流電源直接相連,所以又稱
為寄生元件(parasitic elements),它們經由感應(induction)與輻射場所誘生的訊
號能量能與偶極元件的訊號能量會藕合如圖十 12 所示。將圖七的標準偶極天線(圖十
(a))分別於圖八中 0
度方向加上一個導向器(圖十(b))和三個導向器(圖十(c))時,比
較兩者輻射場的強度與方向性,可發現沿圖八中 0
度方向輻射場的強度與方向性隨導
向器數目增加而變強,但超過 5
個時增益的增加有限。天人親和真經 2 曰:「否親無定
否得其親」;《天人文化新探討》13
曰:「體外能量發揮層(或體外氣化系統)類比於電力
放射導向器」。由此觀之,圖九中的體外能量發揮層((D1、D2、D3、D4)電力作用軌道
與(E1、E2、E3、E4)和子氣能)有增益親力電力放射的強度與方向性的功能,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29
圖九
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體外能量發揮層:氣化親力電射大空之中產生炁化轉
運效果由體內向體外運轉的一般流程
13
亦即增益親力熱準並精確凝向其對象。反射器的功能(類似車燈拋物面功能,可
說是電波的鏡子)為利用反射來減弱圖八中 180
度方向的輻射場並增強 0 度方向的電
力放射強度。至於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中的
B1 至 B4
電力作用軌道是否亦具有導向
器的功能,以及 a2、a3、a4 分別所相應的電質、HO、OO 電力反射區是否具有反射器
的功能,是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的有趣問題。
(三)共振
太極場(大空中無形之大能量場)
A :
引合點
熱準點
靈質能量改造區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30
所謂共振,就是物體以其固定頻率擺動時,產生最大振動的狀態。例如,盪鞦韆
時,一開始需要很大的力量,但當搖擺愈大時,只要少許的力量,就可以繼續搖擺,
這種情況就是共振。利用共振現象,只要一點點力量(能量),就可以使大型物體繼
續搖擺。進行發射、接收電波的電子線路,就經常使用共振。發射電波如前述是由天
(a)
標準偶極天線
(b)標準偶極天線加上
一反射器和一導向器
(c)標準偶極天線加上
一反射器和三導向器
輻射場
導向器
電偶極(被
驅動元件)
反射器
導向器
電偶極(被
驅動元件)
反射器
電偶極
被加強的輻射場
具高度方向性
的加強輻射場
圖十
加入導向器與反射器對於偶極天線輻射場之影響示意圖 12
線與高頻率(週波)電源(電力線路)構成;其實尚須一共振線路(天線與大地間之
電容 C、電感 L
和另一組電容
C1、電感 L1 組成之電路),當
L1C1 調整至和 LC 發生共
振時,天線及大地間的電場與磁場變化就會在空中傳播。接收電波則例如廣播電台的
電波抵達接收天線時,因含有各種頻率的能量,所以接收天線必須加以選擇(選台)
才行,而進行這項作業的,就是調諧(tunning)共振,用的也是線圈(電感)、電容
器共振線路。人類意識信息無法作遠距離傳送,故需附著在高頻率、高能量的電波(稱
為載波)上,才能經由人體天線(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發射出去,而傳至遠方;
將意識信息附著於高能量載波的過程稱為調變,而調變後的信號稱為調變波,圖九靈
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中的各組軌道 b4 至
b1、B4 至 B1、D4 至 D1
以及生化系系統、氣
化系統各組軌道就是在執行此一任務,依其所需而對意識/能量做選擇性的接收、辨
識過濾,繼之發生軌道由橢圓調變為圓的相聚同心共振,而將親力電射大空之中。
四、小和子、神經元、靈意網路、四大意識層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31
《新境界》1 一書於生命之究竟一章中指出:「和子的化學構成成分中X原素具有
神明與果決,導引氧的精華、氫的精華、電質三種原素而指揮神經」,在談宇宙本體
之和子論一節也提到:「和子以其原素*中之三分之一量充實每個原子中之電核,以司
神經知覺之貫通,故每個原子電核*又可名為小和子或末和子(*註:小和子之原素乃
來自於和子之四原素;小和子遍及全身上下每個細胞之原子電核)14。先天一炁玄靈
子上聖於聖訓 15 中開示:「電子體之微妙性,乃在於和子釋放一能量於該物性粒子中,
此能量之轉化構成電子體生命活性之動力來源,然此釋放部分能量之和力能源稱謂以
小和子 或 末和子
代替之,遂可明晰其分層傳導,帶動生命活力之關聯性…」,換言
之,小和子實為和子能量的一部份,此部分能量釋放給電子做為其生命活性之動力來
源;該聖訓並指出:「當和子與電子二性粒子配合時,依靈覺之高低和子釋放於電子
中之能量亦不一,所同一者,乃為和子支配電子運作功能爾」。從這些資料中可瞭解,
由於小和子遍及全身上下每個細胞之原子電核,當然包括神經細胞(神經元),因此
前文中述及神經元在遂行其傳遞訊息功能時,其動力來源即為含藏於其細胞體之核
(圖二)中的小和子。
天人文化新探討 13 於闡述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與四大意識層之運作關係時,介
紹了圖十一 13 的常態性意識流程表。當一股能量與意識訊息(不論來自大空之炁或由
體內而來),在進入靈魂意識交集引合網路中運行時,經由「接收」、「辨識」、「調變」、
「聚放」、「轉運」後,必須能刺激出傳遞介質:愛力、小和子,發揮其應有的傳遞功
能,才能依照圖中的常態性意識流程,由「熱準點」→
和子電力作用區 → 電力反
射區 →
腦部功能反射區之作用發揮,產生具體性「靈」(魂識部分)、「明」(靈覺
部分)、「覺」(靈識部分)、「知」(意識部分)等之意識內容。注意,愛力
是和子
層(和子電力作用區)的傳遞介質,而
小和子 是和子層與電子體層交集介面(和子
電力反射區)以及電子體層(腦部功能反射區)的傳遞介質。愛力、小和子的存在與
傳遞能量意識訊息之功能是當今科學技術尚未能予以發現與證實者,當今之科學主流
乃以本文所述之神經元來解釋能量意識訊息之傳遞與電力放射;然而,聖訓
14 特別開
示:「靈體醫學與人間之醫學不同,人間醫學以為人體訊息的傳遞在神經系統的微元
素,由神經細胞至脊髓至大腦,再反應至運動神經或感覺神經,其中任一部份受阻,
「傳遞」即受阻。但靈體醫學可以超越此一過程,強化並運用小和子之功能,隨時與
任一小和子作連結性運作」。這樣,對於愛力、小和子的探討以了解其機制實為未來
研究工作的重點項目;此外,《新境界》1 中的萬有動力論曰:「物質與自然常動,動
者自動,靜者亦動,萬有動力!」,因此,電子(帶有電荷)在原子內繞原子核轉動、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32
原子在分子內轉動與振動、分子在細胞內膜移動、細胞在肌肉或器官內移動等等,這
些運動
圖十一
常態性意識流程表(傳遞介質:愛力、小和子)13
都會輻射電磁波,它們又帶給人類甚麼訊息亦是有趣而值得後續探討的課題。
五、結論簡評
本文已就新宗教哲學思想體系親和力之電力放射,從現今人類科學(神經學、化
學、電磁學、無線電波學及力學等)的觀點予以討論和分析。很顯然地,仍然有許多
地方需要後續閱讀更多的典集文獻與科技論文並透過人與人的親和討論來補強其內
容,尤其冀望透過天與人的親和來澄清一些疑點與獲得諸多啟示。
西方科學家發現一些用來描述能量意識訊息的詞彙,例如 mental, emotional,
conscious,
spiritual 等,雖然知到這些字每一個字各代表不同的意義:心的、情
緒的、意識的、靈的,但困難的是很難在它們之間(尤其是就所涉及的能量/意識來
「天人親和」電力放射的科學觀
333
源而言)劃下清楚的區別界線,本文內容所提到的 Tiller
教授於是建議在人類弄清
楚這些界線之前,不妨將它們籠統的稱為”Subtle”
Energies(筆者暫時將其翻譯
成”神妙精微的”能量),並將其一般化成:代表所有那些超出人類目前所熟悉的用
來解釋自然現象的四個已知力場(強核作用力、弱核作用力、電磁力、重力)以外的
未知力場所相關的能量。在這樣的基礎下,本文內容可以下表來簡結:
從心物一元二用的的宇宙觀來看,「一元」是一種高炁能、高意識型態之本體狀
態(此時每一炁粒子皆囊括和子(心)、電子(物)一體共融的特性),亦即無所謂心、
無所謂物,心物本為一元之本體,這個本體對於人類現有科技知識而言,屬於表中之
神妙精微能量場,「二元」,是指和子、電子於動、和上之二種運用狀態。亦即當一
元炁粒子一旦依意識投射幻化至不同時空(例如本系星三次元空間)時,立刻會形成
表中和子、電子(體)兩相配合的運作型態,發揮二用體的功能,換言之,即產生了
目前人類所見的一切聲、光、電化等物質宇宙現象。宇宙間之一元本體真理無窮無盡,
二用體的人類雖是理智最高等動物,然而僅能了解理智所能見聞之直覺範圍,因此冀
望由天人親和之新途徑以求一窺聖域賢關(神妙精微能量場)之至理,除了需厚植
後天知識以外,必須先瞭解天人親和電力放射之原理,本文顯示個裡機制牽涉及神經
元、電化學載子、電偶極、共振、電磁輻射以及與一元本體神妙精微能量場相關的
能量意識訊息傳遞介質“愛力”和一元二用中介體的“小和子”。那麼下一步是
什麼?或許可將前表簡化成
愛因斯坦為人類解出了質能互換的公式,人類可否在天人親和的協助下悟出能量
與意識互換的公式呢?共勉之!
參考文獻
功能
電子體+和子
化學
電磁場
神妙精微能量場
Bonding &
Harmonizing Forces 親和力
第六屆天帝教天人實學研討會
334
1
李極初,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帝教出版社,三版,1997.
2
《天人親和真經》,天帝教始院重印,台北,1998.
3
Wally Welker,
John Irwin, and Adrianne Noe, “Comparative Mammalian Brain
Collection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ealth and Medicine, 2006.
4
吳春放,“離子通道及神經系統的功能”,
科學月刊 11 月號,1985.
5
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epi_c.html
6
Frank Rattay,
Measuring, Evaluation and Simulation of Evoked Potentials (EP) at
Postoperative
Deep Brain Stimulated Parkinson Subjects, Diplomarbeit, Ausgeführt
am
Institut für
Analysis und Technische Mathematik der Technischen Universität Wien ,
2003.
7
http://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990152.htm
8
Stuart
Hameroff, Consciousness, neurobiology and quantum mechanics: The case for
a
connection,
Departments of Anesthesiology and Psychology, Center for Consciousness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rizona, USA, 2005.
9
劉通敏,”天人炁功「鍼心」過程之「親和」及「炁氣交流」探討”,旋和季刊,
41-42 期,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出版,2007.
10
Benjamin
Crowell, The Light and Matter series of introductory physics textbooks: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Light and Matter, Fullerton, California, 2007.
11
Dipole antenna,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07.
12
William A.
Tiller, Science and Human Transformation, Pavior Publishing , 1997.
13
天人文化新探討第二集,天人文化聖訓叢書,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出版,1998.
14
靈體醫學分組,”小和子的定義一文中聖訓對問題請示之回復”,天人研究學會
會訊,19 期,天帝教天人研究總院出版,2007.
15
第二期傳道傳教使者訓練班聖訓錄,帝教出版社,2003.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