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差和分學:從 Pascal 三角到 Leibniz 三角 |
在1672年春天,Leibniz 抵達巴黎,他的第一個成就是發現求和可以用求差來計算,即用減法可以求算加法。後來他曾描述他為何會想到差分以及差分的差分(即二階差分)等等的概念,並且強調差分扮演著他的所有數學思想的主角。在邏輯中,他徹底地分析真理,發現終究可化約成兩件事:定義與恆真語句 (indentical truths)。反過來,由恆真語句就可推導出豐碩的結果。他舉數列為例來展示:由 A=A 或 A-A=0 出發,可得
A-A + B-B + C-C + D-D + E-E = 0
即 A - (A-B) - (B-C) - (C-D) - (D-E) - E = 0 令 A-B=K, B-C=L, C-D=M, D-E=N, 則得
亦即差之和等於第一項與最後一項之差。 換言之,給一個數列 v=(vk),考慮接續兩項之間的差
vk+1-vk=uk
所成的數列 u=(uk),叫做(右)差分數列(還有左差分,同理可討論),那麼顯然有
採用登山的解釋就很明白了:想像山路鋪成台階,每一階相對於地面的高度為 v1, v2, , vn+1,而階差高度為 u1, u2, , un,那麼從甲地登到乙地共昇高
另一方面這又等於 vn+1-v1,參見下圖 1。
圖1 |
- 例子:考慮立方數列及其各階差分數列:
由此我們立即讀出 1+7+19+37+61=125-0=125, 7+19+37+61+91=216-1=215, 6+12+18+24+30=91-1=90, 12+18+24+30=91-7=84。
Leibniz 發現這個規律,覺得非常新奇、美妙,像小孩子玩積木一樣興奮不已。進一步,他研究 Pascal 三角(1654年,又叫算術三角)。Pascal 三角是作為開方、二項式展開、排列組合與機率之用,參見[2],Leibniz 卻從中玩索出差和分的道理。下面我們列出 Pascal 三角常見的三種排法: (I)
(II)
(III)
- 問題: 請說明上述 Pascal 三角的構成法。
在(II)的排列法中,斜對角線上的數相加,所得到的數恰好構成費氏數列(Fibonacci sequence):
1, 1, 2, 3, 5, 8, 13, 21, …
這個數列含有許多美妙的性質,我們不預備講述。 由(III)的排列法中,Leibniz 立即讀出許多關於行或列求和的結果,例如
3+6+10+15 = (4-1) + (10-4) + (20-10) + (35-20) = 35-1 = 34
同理
10+20+35+56=126-5=121。
Leibniz 在巴黎遇到 Huygens 時,對 Huygens 描述他用求差來求和的結果,Huygens 立即建議他做下面富於挑戰性的問題。
- 問題:(Huygens 問題)
- 求無窮級數之和
這個問題涉及無窮多項的相加,它源自計算某種賭局 (a game of chance) 的機率。 這個級數每一項的分母恰是畢氏學派「形數」(figurate numbers) 中的三角形數:
因此,級數(1)就是三角形數的倒數之和。Leibniz 立即就求得這個和:因為
所以首 n 項之和為
從而
我們在機率史的文獻上查不到 Huygens 的機率問題,不過我們倒有下面相關的例子:一個袋子裝有一個白球及一個黑球,從中任取一個球,若得白球就停止;若得黑球,則再填加一個黑球到袋中,變成兩黑一白,再任取一球,若得白球就停止;若又得黑球,則再添加一個黑球到袋中,變成三黑一白,如此繼續下去,那麼第一回合得白球的機率為 ,第二回合得白球的機率為 ,第三回合得白球的機率為 , … 等等,故終究得白球的機率為
Leibniz 解決了 Huygens 問題後,進一步模仿 Pascal 三角,建構一個今日所謂的「調和三角」(harmonic triangle) 或 Leibniz 三角,一口氣解決了更多求無窮級數和的問題。 調和三角是這樣做成的:第一行排上調和數列,第二行依次排上第一行的前項減去後項之差,以後就按此要領做下去,結果如下:
由此調和三角可以讀出
從而 Huygens 問題的答案是
另外我們也可以讀出
等等。將(2)式乘以 3 就得到角錐形數的倒數之和:
將(3)式乘以4就得到
同理也可得
Descartes 說得好:
由一個例子的考察,我們可以抽取出一條規律。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an example we can form a rule.)
換言之,一個好的例子往往能夠反映出一般規律,即特殊孕育出普遍,或所謂的「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意思。我們由上述例子歸結出求和的共通模式 (pattern):
- 定理 1:(差和分根本定理)
- 對於給定的一個數列 u=(un), n=1,2, …,如果可以找到另一個數列 v=(vn),使得
un=vn+1-vn
那麼就有
其中 且 a<b。
我們引入適當的概念與記號:
- 定義: 設 c=(cn) 為一個數列,令數列 為 (簡記為 )。 我們稱 為數列 c 的(第一階)差分,Δ 為差分算子。 叫做定和分(簡稱和分)。
因此,定理1 引出了兩個基本問題:
- (i)研究差分算子 Δ 在運算上的基本性質。
- (ii)已知一個數列 u=(un),求另一個數列 v=(vn) 使得 。
第一個問題很容易,在此從略。其次,利用(i),第二個問題原則上也不難。在 中,我們稱 v 為 u 的反差分數列或不定和分。事實上,已知數列 u=(uk), k=1,2, … 定義一個新數列 b=(bn) 如下:
則易驗知 b=(bn) 滿足
換言之,b=(bn) 就是 u=(un) 的一個不定和分。顯然,u 的不定和分不唯一,可以無窮多個(例如(5)式再加上任意常數都還是 u 的不定和分),但是任何兩個不定和分只差個常數。 對這一切作深入而有系統的研究就是差和分學的內容(包括差分方程)。差和分的學習對於微積分的了解非常有助益,因為兩者不過是離散與連續之間的類推與觀照而已。離散的差和分簡單明瞭,再連續化就得到了微積分。一般微積分教科書往往有如下的缺點:忽略差和分學,或類推與連續化處理得不好。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