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4, 2014

纳米尺度上的表面电子动力学 
 
 
 
 
 
 
 
 
丁子敬
 
 
 
 
 
揭示物质结构、物质间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
是物理学永恒的主题。经过百多年来的努力,人们
已明确了常见物质的基本结构:
普通物质是由分子、
离子、原子等组成。而作为基本单元的原子又是由
电子和原子核两部分结合而成;欲了解物质结构和
运动规律就不得不深入地认识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分
布和电子运动形式。原子的运动在相当程度上也是
由它们的电子结构和运动规律所决定和驱动的。所
以,电子动力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基本物质组成和动
力学规律、探索新奇的物理现象、发展新材料有着
举足轻重的影响。
 
电子动力学的过程具有超快的时间尺度和超小
的空间尺度的特点。
通常人们使用玻恩-奥本海默近
似描述原子体系的运动规律。这一近似由德国科学
家玻恩和他的学生奥本海默于
1927
年共同提出:
们认为由于原子核的质量一般比电子质量大很多,
约大
3
4
个数量级,
在相同的相互作用力下,
原子
核的速度要比电子的小很多,所以当原子核的分布
发生微小变化时,电子能够迅速调整其运动状态以
适应新的库仑场,
而核对电子的轨道变化却不敏感。
所以体系中的电子永远处于由原子构型所决定的基
态势能面上,也就是说原子的运动形式唯一决定了
电子的运动。
在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下,
求解薛定谔
方程时,各粒子相互作用中的势能项中原子核的坐
标可视为常数,分子波函数就可以分解成电子波函
数和原子核波函数两部分。研究体系中原子核与电
子运动的问题,就变为电子在固定的原子核电场中
的运动问题。并且电子是质量、电荷、自旋等特征
完全相同的粒子,对于分子结构的研究就由原来的
多粒子体系简化为
N
个全同粒子体系的研究,大大
简化了多粒子体系的复杂度。
然而,
在一些情况下,
例如一些超快过程和涉及电子激发态的过程,
玻恩-
奥本海默近似不再适用。电子的动力学不再唯一决
定于该时刻的原子核构型,而还与电子体系本身的
演化历史、电子和原子核耦合相关。无论是从理论
上还是实验上,对于电子动力学性质的精确描述和
解释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为了研究的方便,加上很多重要应用中电子动
力学都在表面上进行,人们关注表面电子动力学。
表面电子动力学是电子动力学在凝聚态表面体系的
具体体现,是电子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
究分子和纳米体系与固体表面间的相互作用时的电
子运动规律。它在各种实际应用如催化、生物传感
器、纳米电子学以及太阳能电池等,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然而,由于表面体系的复杂性,即使对于一
些最简单的体系比如水分子和表面的作用,至今也
没有基于量子力学描述的全面理解。近几年,大量
的科研工作致力于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界面微观结
构,和其中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界面上的动力
学行为,特别是界面处电子的超快、实时动力学。
在表面科学领域,该方向上的研究蓬勃兴起、进展
迅速。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能源转化中的电子动力
学,利用表面电子动力学实现光学逻辑器件和表面
电子动力学的超快测量出发,初步了解和认识表面
上电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
 
一、能源转化过程中的表面电子动力学
 
表面电子动力学有着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应用前
景,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它在能源转化光电器件中
的应用。下面,我们首先以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SC
)为例,介绍表面
电子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进入
21
世纪,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耗竭,
人类对于规模化可扩展的新能源需求越来越迫切。
传统的硅太阳能电池虽然拥有很高的能量转换率,
但是成本太高,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自瑞士科学
家格兰泽尔
Grätzel
教授于
1991
年提出染料敏化
太阳能电池的概念之后,
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廉价的薄膜太阳能电
池,它是基于光敏电极(由吸收可见光的分子和透
明但便宜的半导体,通常是
TiO
2
组成)和电解质,
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相对于传统高纯
度、高成本的硅基太阳能电池,其制作材料价格低
廉,制作工艺简单,并且柔韧性好,可被制成软片,


·
 
40
 ·
 
现代物理知识
 
机械强度大,更有发展前景。这种装置的基本原理
如图
1
:纳米晶体
TiO
2
多孔薄膜作电子传输介质和
衬底,将有机染料分子(敏化剂,可吸收光,类似
于绿叶中的叶绿素)吸附在
TiO
2
上,使其受光激发
后产生电子和空穴,光激发电子从染料分子的激发
态注入到
TiO
2
的导带,
然后扩散到导电基底后流入
外电路;另一方面,电解质作为空穴传输介质将空
穴传输到对电极上,形成回路。
 
 
 
1  DSSC
的基本原理
 
 
DSSC
中,光生电子和光生空穴的动力学过
程如图
2
所示:
染料分子吸收光,
产生电子-空穴对,
电子从染料分子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上。由于分子
激发态和
TiO
2
的导带间的强电耦合作用,
激发态上
的部分电子注入到
TiO
2
的导带(过程①)
。目前实
验上观测到这个过程的时间尺度是从真空条件下最
快的
3
飞秒(
1
飞秒
=10
15 
秒)到器件中可能达到的
100
皮秒(
1
皮秒
=10
12 
秒)
。另外一部分电子则以热
耗散的形式弛豫到分子基态上(过程⑤)
,其时间尺
 
 
 
2  
电子动力学过程
 
 
度为皮秒到纳秒(
1
纳秒
=10
秒)量级。注入到
 
TiO
2
导带上的电子,一部分被传输到导电基底(时
间为微秒(
1
微秒
=10
秒)到毫秒(
1
毫秒
=10
3
秒)
量级)
另一部分则同染料分子基态上的空穴
(过
程③,
微秒量级)
或者电解质中的空穴发生复合
(过
程④,毫秒量级)
,造成能量损失。另一方面,失去
电子的染料分子被电解质溶液中的还原剂还原(纳
秒量级)
电解质作为空穴传输介质将空穴传输到对
电极上(过程②)
,构成一个循环。在这个动力学过
程中,光激发产生的电子从染料分子激发态注入到
TiO
2
导带上,然后再传输到导电基底上,这两个过
程对于光能转换为电能是有效的。若电子没有及时
地注入到
TiO
2
上,
则这部分热电子很可能以热耗散
形式或者与周围的空穴发生复合的方式而将所吸收
的光能损失掉。同样,若处在
TiO
2
导带上的电子没
有及时传输出去,也很有可能与染料分子基态的空
穴或者电解质中的空穴发生复合而将吸收的光能损
失掉。所以,电子的注入和传输过程的快慢直接影
响着光电能量转换效率
(
即太阳能电池输出的电能
与所吸收的光能的比值
)
而电子的热弛豫以及电子
空穴的复合则阻碍转换效率的提高。
为了减少复合,
必须保证光激发产生电子和空穴后,电子和空穴能
够迅速分离并且有效快速地注入和传输。图
3
描述
了用量子力学计算得到的花青素
/TiO
2
界面处的超
快电子空穴分离过程:在
t
 = 0
时,光激发产生电子
和空穴,
100 fs
后激发态的电子注入到
TiO
2
导带
上,
同时空穴仍稳定的局域在染料分子中。
这说明,
电子和空穴在发生复合前,已经被有效的分离。
 
 
 
3  
分子和
TiO
2
界面处的载流子动力学
 
虚线是按指数衰减动力学过程拟合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
 
图分别表示,光激发(
t
 
= 0
)和电子空穴分离(
= 112 fs
 
时的电荷密度分布图(等值面取为
0.004e/Å
3
 
近年来,用量子点取代有机染料分子作为光敏
化剂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量子点是由数十个原

24
卷第
1
 
(
139
)  
·
 
41
 
·
 
子构成的准零维纳米材料,其内部电子在空间三个
维度的运动都受到限制,使其光电特性介于具有连
续特性的块体半导体材料和分立特性的分子之间,
呈现量子行为,所以被称为量子点。传统的有机分
子染料,长时间受光照射容易分解,用无机的量子
点作为光敏化剂,光稳定性更好,并且大小不同的
量子点吸收不同能量的光波,利用其尺寸效应可使
得光吸收区域覆盖整个太阳光谱。量子点和半导体
接触界面处的电子动力学更为丰富、有趣,甚至可
以利用量子力学效应突破传统的能量转化效率极
限。早在
1961
年,肖克利(
Shockley
)和奎塞尔
Queisser
考虑了细致平衡和单阈值吸收后,
计算
得出太阳能的热力学转化效率最高为
31%
,即著名
Shockley
-
Queisser
SQ
)极限。造成
SQ
极限的
一个主要原因是,吸收的光子能量超过带隙的部分
通过电声子散射和发射声子的形式,最终以热的方
式损失掉。提高
SQ
极限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热电
子传输,即在电子热弛豫到导带底之前就将其传输
出去。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多激子的产生,即一个光
子激发出多个电子-空穴对。
由于被激发的电子和空
穴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库仑作用,电子和空穴被
束缚形成粒子对,
所以电子-空穴对又被称为
“激子”
 
 
4  
不同温度下泵浦诱导的二次谐波信号(
second hamonic 
generation, SHG
增强随时间的衰变。
图下部分所示为电子和空
穴在
PbSe
-
TiO
2
界面上的分离产生界面电场。这种界面电场激
发二次谐波响应,
SHG
信号强度可以反映电子的分离和注入过
程。图中尖锐的信号峰对应于电子从
PbSe
TiO
2
注入的过程;
随后缓慢的衰减信号对应于热电子弛豫过程
 
2010
年威廉(
William
)等人将
PbSe
量子点胶
体吸附在
TiO
2
薄膜上,
并对其表面进行化学钝化处
理,减缓其热电子弛豫,并使界面电子注入加速。
通过时间分辨的光二次谐波产生方法,在实验上首
次观测到热电子传输。
4
显示光激发
PbSe
量子点
产生电子后,处于高激发态的电子被迅速地注入到
TiO
2
薄膜上
<50 fs
证实确实发生了热电子传输。
 
同年,贾斯汀(
Justin
)等人采用
PbS
量子点吸
附于
TiO
2
单晶的光电化学体系,通过强电子耦合,
在产生适当的
PbS
量子点和
TiO
2
能级排列的情况
下,加速电子从激发态到
TiO
2
单晶导带上的注入,
减少复合,从实验上证实了可以用单个光子产生多
个激子并收集起来。
5
显示当入射光子的能量
E
hv
2.5
E
g
100%
200%
)被收集,证明有多激子产生。然
而,到目前为止,采用量子点为敏化剂的敏化太阳
DSSC
。而理论上,量子点与
TiO
2
表面的相互作用
机制和细节(如量子点的吸附构型,电子和空穴的
分离、注入和传输过程等)仍然不清楚。
 
 
5  
光量子化产率与入射光子能量的关系
 
横坐标表示入射光子的能量
E
hv
与量子点带隙
E
g
的比值,
 
纵坐标表示光量子产率,即吸收一个光子产生的激子数
 
 
二、表面电子动力学实现光学逻辑计算
 
除了在太阳能电池中的丰富应用,过去的十年
中,金属纳米体系里电子运动和光子运动耦合形成
的表面等离激元成为纳米研究的核心之一。表面等
离激元,即在金属表面存在的自由振动的电子与光

·
 
42
 ·
 
现代物理知识
 
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电子疏密
波,是一种能够自持的电子集体激发模式,而且这
一集体激发是由于金属中价电子的长程库仑相互作
用所引起的。其独特的特性使得其在电化学,单分
子探测,生物治疗,表面催化,传感和新型光源等
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
 
一个有趣的应用例子就是利用纳米尺度上等离
激元激发实现光学逻辑计算。如今的电脑都是利用
电子在晶体管上的流入和流出实现逻辑计算,
然而,
由于以半导体为基础的电子器件本身存在互联延迟
和大量的热产生,导致计算效率有限。光子凭借更
高的信息传载量以及低热负荷特征,可以取代电子
应用于未来的逻辑计算,提高计算效率。然而,光
衍射极限导致光逻辑元件尺寸无法达到电子元件那
么小,限制了光子元件的发展。表面等离子体,能
够突破衍射极限,
并且具有很强的局域场增强特点,
可以实现纳米尺度的光信息传输与处理,从而解决
光子元件的尺寸问题。
2011
年,中科院物理所的徐
红星等人利用一个有四个端点的银纳米线,将激光
打在不同的输入端,激发等离振荡,通过调节入射
激光的强度、相位以及极化,产生不同的多波束等
离子体干涉模式,实现了或门、非门以及或非门逻
辑元件。图
6
所示的就是不同极化的入射光激发的
等离振荡荧光谱成像,反映了在金属纳米线上传播
 
 
 6  
等离激元振荡荧光成像
 
(a) 
是银纳米线(直径约为
300
纳米)的宽场荧光图像;
(b)
(c)
显示纳米线不同输入端的光场输入导致的等离振荡模式;
(d)
示在两个输入端同时输入光信号时产生的等离振荡。
(b)
(e)
示不同极化方向(白色箭头所示,极化角
θ
分别为
40º
130º
的光输入会导致不同的等离振荡分布。
(
b)~(
d
)即展示了类似
于“或”门的逻辑操作
 
 
的等离激元的近场电磁场分布。图
6
a
)所示是用
宽场照射的纳米线荧光谱成像,白色虚线显示纳米
线的各枝端。图
6
b
)~(
e
)中,白色箭头表示
入射光场的极化方向。分别在纳米线的不同枝端输
入端加上光场,并且调节光场的极化方向,通过等
离子振荡,可以在金属纳米线的末端得到不同的等
离子体干涉模式,实现或门、非门以及或非门逻辑
计算。比如图
6
b
)~(
d
)展示:如果把四端纳
米线器件的左边两端当作两个输入端,光在一端照
射即在该输入端产生等离激元振荡,对应于数值
1
(而没有照射的一端,
亦没有等离信号,
即为
0
值)
若把最右枝端交接处当作输出端,有传输到此的等
离振荡即对应于输出信号为
1
,那么无论哪个输入
端有光照射,即输入
1
(图
6
b
c
,或者两端
均输入
1
(图
6
d
,在最右端均观察到等离信号
输出,对应于输出为
1
。这就构成了一个“或”逻
辑门操作。改变光极化,等离振荡呈现不同的传输
模式,特别是在右端交接处(图
6
e
,可能对应
于别的逻辑门操作。
 
三、表面电子动力学的超快测量
 
由于在纳米尺度,表面上的分子特别是电子的
动力学过程极快
(飞秒到纳秒量级)
所以迫切需要
开发新的方法来精确地探测纳米结构的瞬态电子或
2010
Yasuhiko
)等人利用脉冲激光扫描隧道显微镜,
基于脉冲选择技术,使用一种新的时间延迟调制方
法,实现了对实空间中的超快载流子动力学过程的
 
 
7  Co/GaAs
界面处的空穴捕获实空间成像
 
a
Co
纳米颗粒在
GaAs
110
面上的
STM
扫描图。
b
Co/GaAs
110
)体系的时间分辨二维实空间成像。其中不同深浅颜色对
应不同的空穴传输速率。不同部位空穴传输速率不同。
c
a
图和(
b
)图的叠加。可以看出,在
Co
纳米颗粒周围空穴传输
得很快。
d
)空穴捕获速率与半导体颗粒尺寸的关系。横坐标
Co
纳米颗粒横截面积,纵坐标是空穴捕获时间
 

24
卷第
1
 
(
139
)  
·
 
43
 
·
 
实验测量。他们将两个同步激光器发出的光脉冲,
利用脉冲选择器和同轴对齐,产生时间延迟为
t
d
对脉冲序列。由于延迟时间
t
d
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样
品激发态的衰减寿命以及隧穿电流,通过调节
t
d
测量表面上每一个位置的隧穿电流衰减时间特征,
就可以实现对超快载流子动力学过程的实空间成
像。他们用这种新的方法,成功实现对
Co/GaAs
110
)界面处空穴捕获速率的实空间成像(图
7
并分析了纳米颗粒尺寸对于空穴捕获速率的影响。
 
四、结束语
 
表面电子动力学过程丰富、有趣,在许多现代
技术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了解微观尺度的表面电
子动力学,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新材料的研究有着
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表面上电子的动力学过程
具有超小的空间尺度和超快的时间尺度等特点,激
发态上的电子动力学又常常取决于电子运动和离子
运动的耦合,
玻恩-奥本海默近似不再适用,
这些都
导致描述和观测电子动力学性质非常困难,理论和
实验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目前,虽然对表面上电
子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过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和
应用,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悬而未决。我们期望进
一步的工作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纳米尺
度上的表面电子动力学,
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
活中。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
验室
  100190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新生恒星的紫外辐射
 
有时,
太阳会妨碍我们了解
其他恒星的诞生过程,特别是天文学家想要观测银
河系的恒星形成区域,这里放射出名为赖曼
α
的紫
外辐射,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恒星托儿所必备的关键
条件。赖曼
α
由氢原子发出,波长为
121.6
纳米,
但是太阳光照射着从上部涌入太阳系的气体,使观
测效果非常模糊。幸运的是,美国宇航局于
1977
年发射了一对旅行者号探测器(图中标示了其路
线)
现在它们已双双离开太阳的势力范围:
旅行者
1
号在
11
月中旬距太阳已是日地距离的
118.9
倍,
旅行者
2
号则为
96.9
倍,
这是冥王星到太阳距离的
2
倍多。
 
天文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报道
了旅行者号探测器侦测到银河系内部恒星形成区域
的赖曼
α
辐射。因为已知附近恒星托儿所的特征,
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天文学家了解恒星正在形成的遥
远星系的情况。因为不断膨胀的宇宙红移使辐射波
长更长,以致太阳光不再影响观测,所以赖曼
α
射更易被探测。
 
(高凌云编译自
2011
12
1
www. science-
mag.or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