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7, 2014

em01 帶電粒子流不是電磁波,他量出這種粒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比值(e/m

核衰变(nuclear decay; nuclear distintegration)
放射性同位素在原子核自发地发生分解而转变成另外某种原子核,并放出放射性射线α、β、γ,这种现象叫核衰变。如放射性元素钋(Po84210)在衰变中由钋变为铅(Pb80206),同时放出α射线。
5232 放射性基线(radiativity base)
指未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测井前测得的自然伽马曲线。
5233 自然伽马测井(natural gramma-ray log)
指利用由井下仪器和地面仪器组成的自然伽马测井仪下入井,自下而上移动测量地层中自然存在的放射性元素核衰变过程放射出来的伽马射线的强度,依此来识别岩性,确定岩层的泥质含量,以及进行地层对比的测井方法(
  • 格物致知-未知射線的身世之謎

    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know/phystory/unknownRay.htm
    2011年5月17日 - 很多人都知道有X射線,還有α射線、β射線γ射線。 ... 他提出實驗證據說,這是帶電粒子流不是電磁波,他量出這種粒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比值(e/m 的 ...
  • 电磁波跟带不带电是没有关联的,电磁波和带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电磁波是由相互垂直的两个互相激发交替变化的电场磁场产生的。当你学了洛伦兹变换以及相对论知识后,你就会知道,其实磁场是运动的电场由于相对论效应产生的,两者统一。但是由于方便,经典理论将电磁分开为两个独立的常电荷的周围产生电场,但是电场可以脱离场源存在,而上述的变化磁场电场便是电磁波了。就是说归根到底电磁波就是电磁场,
    可见光光波波长是400~760... [详细]
    2009-05-02 回答者:大仙人楼澈 13人觉得有用

    为什么电磁波不带电
    答:又是你 ,还是我来说吧 你知道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吗,电场可以生成磁场,磁场可以生成电场的,翻来覆去,就像波一样向前运动,这就是电磁波。 带电不带电主要是看是否又电子和质子{对微观而言},只有有多余的电子才显负电,多余的质子才显正电,...

    未知射線的身世之謎

    文:邱韻如
    本網頁最近更新時間: 05/17/2011 11:43 AM

    說到放射線,大家都怕怕。
    很多人都知道有X射線,還有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
    為什麼要這樣命名呢?
    答案是,因為當時根本搞不清楚它們是什麼咚咚,X、α、β和γ就是代表了我們對它們的未知。
    既然未知,那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根據什麼不同來分類?
    強度?頻率?電荷?......
    喔,都不是!
    是根據它們的『貫穿能力』來分。

    要說X、α、β和γ射線,就要從他們的媽媽-陰極射線先說起。
    什麼是陰極射線
    就是從氣體放電管放出來的一種奇妙的光線。
    在1858年,德國的物理學家普立卡(Plucker,1801~1868)在觀察放電管中的放電現象時發現正對陰極的管壁有綠色的螢光。
    1876年,德國科學家Goldstein(1850~1930)認為這是從放電管裡的陰極射出來的,就把它命名為陰極射線
    這是一種充滿了未知的射線,各國科學家紛紛進行了很多研究,希望能找出答案。
    有人說它是電磁波,有人說應該是粒子流。
    這二派人馬進行各種實驗尋找支持自己理論的證據,展開了波與粒子的論爭。
    英國卡文迪西實驗室的教授湯木生 (J.J. Thomson,1856~1940) 從1890年起開始研究陰極射線。
    他提出實驗證據說,這是帶電粒子流不是電磁波,他量出這種粒子的電荷和質量的比值 (e/m 的值),1899年,他把這些粒子正式命名為『電子』。
    『電子』就是這樣被發現的。陰極射線的謎也解開了。
    實驗物理家侖琴(Roentgen,1845~1923)也致力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1895年,他意外發現放射管裡發出了一道奇妙的光,他用這種光照了一張他太太的手的照片,轟動了全世界。
    但這種光線究竟是什麼,當時沒有人知道;
    有一些陰極射線所沒有的性質,就命名為X射線。

    侖琴的論文及照片引起了更多科學家的好奇,投入解謎的研究工作。

    貝克勒爾(Becquerel,1852~1908)進行了很多研究,設法想解出X光的謎。
    他對鈾鹽所發出的射線進行了很多研究,發現有些性質和X光很像,有些則不同,例如鈾射線和X光一樣可以使底片感光,卻無法像X光一樣照出骨頭的照片。

    又是一種奇妙的射線,就稱為貝克勒爾射線。
    1897年,居禮夫人以貝克勒爾射線當作博士論文的主題,促進了放射性的研究。(1903年居禮夫婦和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禮夫人又成功分離出鐳而獲諾貝爾化學獎)。
    所以貝克勒爾就被稱為放射性之父。
    貝克勒爾射線就是所謂的放射線。

    1898年,拉塞福(Rutherford,1871-1937)依放射線的貫穿能力,將放射線分為α、β射線。α射線很容易被吸收,β射線則貫穿能力很強。(19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不久,貝克勒爾發現,α射線不受到磁場作用而偏轉,β射線會受到磁場作用而偏轉。
    1900年,維拉德(Villard,1860~1934,法)積極研究陰極射線、X射線。他無意間發現了另一種穿透性更強的射線,可以穿透金屬箔片,但它不會受電磁場的影響而偏轉,也不能在底片上成像。
    又是一種新的未知射線,拉塞福將其稱為γ射線。
    1902年,拉塞福發表論文,將鐳所輻射出來的射線分為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
    α射線很容易被吸收
    β射線由高速的負電粒子所組成,從很多方面看起來都很像是陰極射線。
    γ射線在磁場中不會偏轉,具有極強的貫穿力。

    命名活動結束,但是X射線、α射線、β射線和γ射線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繼續做研究,解開這些射線的身世之謎。
    1900年,貝克勒爾已證實β射線是高速的電子;
    1909年,拉塞福證實α射線是失去電子的氦原子。他還用α射線去撞金屬,撞出了原子的內部世界,又解開了一大堆謎團。
    它們都不是電磁波。
    1912年,勞厄(Laue,1879-1960,德) 由晶體繞射實驗確定X射線是一種電磁波,1913年布拉格父子 (W.H.Bragg,1862-1942;W.L.Bragg,1890-1971,英)提出量得X射線波長的理論。
    1914年,拉塞福實驗證實γ射線是電磁波的一種,波長比X射線短,能量比X射線高。
    身世之謎終於全部解開~
    陰極射線和β射線的性質相同。
    X射線和γ射線都是電磁波,但頻率不同。
    α射線和β射線不是電磁波,前者是氦的原子核,帶2個正電;後者是高速的電子,帶 1個負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