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 2013

偶极子在脑皮层形成了一定的电场分布,最终能提供它所代表的脑组织的活动信息

偶极子在脑皮层形成了一定的电场分布,

最终能提供它所代表的脑组织的活动信息
电偶极子源定位问题的研究

!

吴重庆

! 赵爽

(发光与光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北京

"###$$


%##& "# %$ 日收到;%##& "" 日收到修改稿)

首先得到了封闭形式的电偶极子处于任意位置时电场分布的公式,它是一个线性变换,称其变换矩阵为传递
矩阵

( 并给出了传递矩阵的具体表达式和许多有用的性质,得到了传递矩阵的逆矩阵,导出了利用电场分布来确定

单个或者多个偶极子源位置矢量和电偶极矩矢量的公式

( 对单个偶极子源的计算表明,如果测得两点的电场分布

相同,就可以确定偶极子处于它们连线的中点上

(

关键词:电偶极子,传递矩阵,电场分布,定位问题


!"##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资助的课题(

! +,-./0

123456784( 9:4( 1;

"<

引言

电偶极子是生物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模型

( 目前

认为,在大脑中,脑神经元的兴奋伴随着电流的产
生,伴随脑内神经元的兴奋而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
电位(

+=>=)是产生能被记录到的脑电活动基础(

+=>=

电流在突触处的?.@ 从细胞外流向细胞内时,

称为电穴(

A/;B),按细胞电流分布原理,在此神经细

胞附近的树突上便有一同等大小的电流从细胞内进
入细胞外液中,此处称为电源(

AC4D19( 细胞内液体

是一导体

( 细胞膜类似一个电容器,因此一对具有相

同强度、电荷相反的电穴和电源便构成了一对电偶
极子

( 这些偶极子在脑皮层形成了一定的电场分布,

最终能提供它所代表的脑组织的活动信息

"E(

们可以通过测量脑球体外的电场分布来确定脑电荷
偶极子的位置和方向

( 从头皮脑电分布推算脑电活

动源的脑电偶极子源定位问题的研究,对于脑认知
功能的研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

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偶极子无处不在

( 因此,通过测

定电偶极子形成的电场来确定电偶极子的分布,即
解决电偶极子源定位问题,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

目前对偶极子源定位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模型的选择

&、偶极子源定位的方法及源定位精确

性等前沿课题

( 在这些模型中,单偶极子模型是一种

重要模型

( 而定位方法常采用有限元法、单纯型法等

数值计算方法

)( 对于数据处理,也提出了许多方

法,其中

F.-C4A/ 提出了包括表面拉普拉斯滤波


A4DG.19 H.I0.1/.; G/089D/;J),时域频域分析( 8/-9

GD9249;1K .;.0KA/A

),噪声归一化(;C/A9 ;CD-.0/L.8/C;),

以及独立分量分析(

/;:9I9;:9;8 1C-IC;9;8 .;.0KA/A

等计算方法

M( 这些方法已经在医学临床方面得到

了应用

*( 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电位的,基于电场矢

量模型的方法几乎没有见到

(

根据库仑定律,不难求出处于坐标原点偶极子
产生的场分布为

"#

!

!!N "#

$

!"# !E


%1CA!"O D @ A/;!"O#

), (

"

其中

"#

为电偶极矩

##

的大小,

" O !

是偶极子到观测

# 连线方向的单位矢量," O#

为垂直于

"O !

方向的单
位矢量,

!##


O"!

的夹角(参见图

"(

对(

")式研究发现,利用它来求偶极子的位置是

很困难的

( 因为该公式首先是假定了偶极子处于坐

标原点,即使对它进行坐标修正,由于我们无法知道
偶极子所处位置与观测点的连线,因此无法得到


1CA

!A/;!,以及" O !


"O#

等信息

(")式也不是! N


$ #)的封闭形式,不能够直接求解出# N $ P" !),

因此有必要对(

")式进行变形,并从中找出求解偶极

子位置的方法

(

本文首先得到了

! N $ #)的封闭形式,它可以


*& 卷第M %##) M

"###,E%M#Q%##)Q*&

#MQ*"’,#*

物理学报

RSTR =UV>WSR >W?WSR
XC0(*&

?C(M>9I89-69D%##)

"


"""""""""""""""""""""""""""""""""""""""""""""""""""""""""""""""


%##) SY/;( =YKA( >C1(



! 偶极子的场

用一个线性变换表示,我们称这个变换矩阵为传递
矩阵

" 然后,我们证明这个矩阵是满秩的,因此存在

逆矩阵,从而得到了

! # ! $ !")的封闭形式" 最后,

我们利用这个理论公式,具体求解了几个不同场分
布的偶极子位置

"

%"

电偶极子在坐标原点时的传递矩阵

将图

! 中的!&

分解到

# "


# !

两个方向,得到


!

& # #& ()*"#" $ #& *+,"#! " %

将(

%)式代入(!)式得

"

# !

-

!#& ". .#& ()*"#" $ !&


" .

由于

#& ()*"# !&

·

# "

,于是


"

# !

-

!#& ". %# "#" $ $!&

, (

-


% # .# "#" $ $,则

"

# !

-

!#& ". %!& " /

由(

/)式可以得到下面. 个结论:

!

)其电场强度与偶极子矩!&

成线性关系,即不
仅与

#&

成正比,而且其方向是

!&

方向的旋转,旋转
角度与

!&

无关,这是从(

!)式不能直观看出的"

%

)对于给定的观测点,矩阵% 是一个确定的对

称矩阵,它仅是从偶极子到观测点连线方向

# "

的函

" 这表明,沿着# "

方向的空间各点,它们具有相同


%

矩阵" 也就是说,沿着# "

方向的空间各点电场方
向相同

"

.

)处于同一个位置的多个偶极子!$

对所产生
的电场满足叠加原理,即它们的合成场等于偶极子
叠加形成的总偶极子的场


"

# !

-

!#& ". %&, (0

其中

! # !$

!

$

是多个偶极矩叠加后的总偶极矩

"

由(

0)式可以看出,只要知道矩阵%,就可以容

易得到偶极子所产生的电场的大小及方向

" 而且,矩


% 与偶极子!$

的大小和方向均无关,因此它可
以作为一个描述偶极子场与源关系的量,我们称之
为偶极子场的传递矩阵

" 对于观测点%&)其具

体形式为


%

# !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1

传递矩阵

% 具有如下性质:

!

)对称性

由(

1)式可以看出% # %( ,说明% 是对称

矩阵

"

%

)相对于原点的对称性

%

%&# %$ %$ &$ "

说明相对于坐标原点对称的两点场强相同

"

.

)行列式的值是常数%

%

# !

"

%

.

%% $ "% .%& .%’.&% .&% $ "% .&’...% $ "

éêêêë
ùúúúû


%


# %"

2

-

)传递矩阵% 的逆矩阵

因为矩阵

% 行列式的值为%""&),所以它存

在逆矩阵,经过简单运算得到


%

$! # %

"

%

$

.&% 3 .% $ "%.%& .%’.%& $.%% 3 .% $ "%.&’.%’.&’$.%% 3 .&% $ "%

æçççè
ö÷÷÷ø




"

4


%$ !左乘(0)式的左右两边得

!

& # -!#& ".%$!"" !&


!&)式是用电场的分布计算偶极子的表达式,它表

明,通过测量空间电场的大小及方向可以确定电偶


4

期吴重庆等:电偶极子源定位问题的研究/!2!

极子的偶极矩

!

"

)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对于矩阵,可以写出下面的形式:


!"

! #!"! ! $$

通过计算得出

! 的特征值为! # % $&! 所对应的

特征向量分别为


"

$ # $"

%

#

$


æççè
ö÷÷ø



"& # $"

%

%


æççè

ö÷÷ø


$



"( # $"

$
#


æççè
ö÷÷ø


%



$&

可以得出

"$


"&


# ) "

垂直,而

"(


# ) "

平行,

"$


"&

均与

# ) "

正交,但是

"$


"&

不正交

! 特征向量的物理

意义在于:如果

"等于上述特征矢量,那么在# ) "

个方向上的电场不会旋转

!

比如,当

""$


"&

时,电场为


$

# % $

*

!""( ", ($(


""(

时,电场为


$

# &

*

!""( "!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

$#% 取值不同,特征向量

"

$


"&


"(

并不是确定的

!

(!

任意位置偶极子场的传递矩阵

假定偶极子不在坐标原点,而处于空间任意一

%,如图&!


& 偶极子不在坐标原点

在这时,(

()式中的# ) %

应换为

#) %+

,因为

%+ # % %

%

# ) %+ # %+ , %,代入(()式得到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的四项并矢均可写成矩阵的形式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定义

! # $

*

!""+ (

(


"

+ &


[ %% - %%% %%% %%% &]

同样可以得到


$

# !%%"! $/

可以看到(

")式是($/)式中%# ’的特殊情况!


$/)式,我们可以得出位于坐标系中任意一点的偶

极子所产生的电场

! 同样,我们可以得到

"

# !%$%%$%), ($0

而且(

$0)式也是满足叠加原理的

$

# !!

!

%%!


"! ! $1

*!

空间中单个电偶极子位置的确定

利用(

$0)式,我们可以得到空间中的单个偶极

子的位置大小及方向

! 设两个观测点为&,取&


连线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如图( 所示!


( 计算偶极子的位置

假设

&两点的坐标为%& ()和%% (


),&’的长度为&(&两点的电场强度分别


$&


$! 此处($&


$均是可测量的量,为已

知数

!

我们的任务是求出偶极子

"的坐标%$#

%

)和"#)$


)#


)%


2 等六个未知数!

利用(

$/)式,可以得到如下关系式:

$

& # &!&", (&’

"$0&

物理学报".

!

! ! !"!#, ("#

其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假定电偶极子不处于两个观测点的任何一个,
从而

#"!%#!!%

"

" !

*

$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因此由(

"%)与("#)式得到

!

"!!" ! """!! ) ""

方程(

"")是仅含有$&三个未知数的矩阵

方程,通过解此方程可以确定电偶极子的位置


$

% $&) 再将$% $&)代入方程(#+),可求出

偶极矩

#% )


! 如果测得!, ! !- ! !%

,代入(

"")式,解

方程得


$

% $&! %

说明电偶极子处在

,- 连线的中点) 可以写出",



"

-

的表达式


"

, !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将(

"*)式代入("%)和("#)式得

!

% ! #

$

!!% %&

"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

"$

可以解出


#

% ! "!!% %*

(

%$

’"

(%&

’"

(%

æçççè
ö÷÷÷ø



) "&


# 的结果说明,只要我们测的两点的电场相等,我

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确定偶极子的位置和大小

)


" 如果测得!, !(*(%.!- !/

’*/

%.,将其代入方程(""),可得到

$

% $&!%%%),

#

% !+!!% %* (%%.

这说明电偶极子处于

"! 连线的中垂线上距"! %

的位置,

#%

的方向与

"! 垂直,大小为+!!% %* ( )

&)

多偶极子源定位问题

当空间中分布着

) 个电偶极子时,为解决它们

的定位问题,必须要获得

0) 个参数,也就是要获得

"

) 个不同位置的电场强度) 为此,我们以下标* +

表示观测点的序号,以下标

, 表示电偶极子的序

号,由(

#1)式可得

!

% !" 2

3 ! #


"

*, $*


$,


#,


* ! #,⋯,)),("0



!

& !" 2

3 ! #


"

+, $+


$,


#,


+ ! #,⋯,))"4

以每个传递矩阵作为一个

*) 5 *) 大方阵的子矩

阵,即定义

!"*,


*

)

5 *)


( ! "+,


*

)

5 *)

,并将


!

6


!7


#,

做成一个大的列向量,分别写为

!-



!

.


),从而得到

!

- ! "+



!

. ! (), ("1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仅含有多个偶极子位置参数作为
未知量的方程组



!- ! (!. ) *%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确定偶极子源的位置分布,然后
用(

"")式求逆,即可得到各个点上的偶极子大小及

方向

) 具体求解可借助于计算机的数值计算方法)

08

结论

本文得到了封闭形式的电偶极子处于原点或者
任意位置时产生的场的公式(

#4),它是一个线性变


) 称这个变换矩阵为传递矩阵,并给出了传递矩阵

的具体表达式,从而可以较为方便的得到空间中电
偶极子所产生的电场

) 本文对于传递矩阵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性质

) 同时,本文得到

了利用电场分布来确定偶极子位置和矢量的(

#+)和


"$)式) 利用该公式,可以解决单个偶极子源和多个

偶极子源的定位问题

) 对于许多基于偶极子理论的

有机分子或者生物大分子,我们能够根据它所形成
的空间电场来分析它们的内部结构

) 最后,我们给出


" 个计算实例) 对于单个偶极子源的计算表明,如

1

期吴重庆等:电偶极子源定位问题的研究&#+*

果测得两点的电场相同,就可以简单地确定偶极子
处于它们连线的中点上

! 这些工作,对于诸如从头皮

脑电场分布推算脑电活动源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十
分重要

!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

床应用价值

!


"#$ %&’)* +,-*./0/ 1 "234 !""" #$%&’(& )*(+,-*.%/

"&0*&,,$*&0

!" 567


89*:’1;/)$< = >?/($ @ "226 !""" #$%&’(& )*(+,-*.%/

"&0*&,,$*&0

!# 722


A;’BC< % D "22E !""" #$%&’(& )*(+,-*.%/ "&0*&,,$*&0 "$ 73


5F/’= F)’G 9 F)*<H 1 ; 866A 1($,*0& 2,-*.%/ 3.*,&.,’%C/.$ICJ*: K<HC<$$LC<H M*(JCJ:$$% "6AC< ;)C<$($)[邹凌、

朱善安、张迎春等

866A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6A


EN*< # & O’? OM*<H @ O 1’< # 9 8667 45*&,’ 6(7$&%/ (8

9,7$(+,-*.*&,

& 5"6C< ;)C<$($)[王焕明、徐如祥、方冬秀、袁

辉胜

8667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5"6


7OC*/ ; 1=$C 1 F 866E :.;% <5=’! 3*& !&" "2E6C< ;)C<$($)[肖

春燕、雷银照

866E 物理学报&" "2E6


4#*L* P&’)* +9)*<-:$ N ? "222 !""" #$%&’! (& )*(+,-*.%/

"&0*&,,$*&0

"% "8E


3=C 1=C ##$ ??*/ =N’QO’>9)$< O1*< N 8665

<$(.,,-*&0’(8

87;5 :&&7%/ 4(&8,$,&., (8 ;5, !""" "2)3 "26A


2R*./’C %=C’F#$ % 866E !""" #$%&’! (& 9,7$%/ 3=’,+’%&-

>,5%?*/*;%;*(& "&0*&,,$*&0

"77


"6;)$< D 1 866" "/,.;$(+%0&,;*. 8*,/- %&- ,/,.;$(+%0&,;*. @%A, ;5,($=

87&-%+,&;%/’

;)C<* ?*C:S*T U’:C()C<H #/’$WA3C< ;)C<$($

[陈乃云等

866" 电磁场与电磁波理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

社)第

A3 页]

!"#$% &’"() *&+,*-.,"-&’&/ "() )*)+"0-+ $-1&*) 2&#0+)2

!

N’;)/<HXQC<H

Y F)*/ 9)’<H


B,= C%?($%;($= (8 C7+*&,’,&., %&- DE;*.%/ !&8($+%;*(&2*&*’$= (8 "-7.%;*(&3.5((/ (8 3.*,&.,

),*F*&0 6*%(;(&0 G&*A,$’;=

!&’*;7;, (8 DE;*.%/ !&8($+%;*(&),*F*&0 "6665545*&%


?$J$CZ$I 85 ,J0/V$L 8667L$ZC($I .*<’JLCW0 L$J$CZ$I 3 D/Z$.V$L 8667

GV(0L*J0
+)$ L$($*LJ) /B ICW/:$ (/’J$ :/J*:C[*0C/< )*( HL$*0 (CH<CBCJ*<J$ C< V/0) J:C<CJ*: L$($*LJ) *<I *WW:CJ*0C/<(! M/L $\*.W:$

0)$

KK> L$J/LIC<H BL/. 0)$ (J*:W C( SCI$:T ’$I B/L 0)$ :/J*:C[*0C/< /B (/’J$( /B $:$J0LCJ*: *J0CZC0T C< 0)$ VL*C<! +)C( W*W$L WL$($<0(
* J:/($I B/L.’* 0)*0 I$(JLCV$( 0)$ $:$J0LCJ BC$:I /B ICW/:$( *0 *LVC0L*LT W/(C0C/<

S)CJ) C( * :C<$*L 0L*<(B/L.$L J*::$I 0)$ 0L*<(B$L

.*0LC\! +)$ $\WL$((C/< /B 0L*<(B$L .*0LC\ *<I C0( .*<T ’$B’ J)*L*J0$LC(0CJ( *L$ HCZ$<

S)CJ) J*< V$ ’$I B/L 0)$ *<*:T(C( /B 0)$

$:$J0LCJ*: BC$:I( /B ICW/:$(! +)C( W*W$L *:(/ WL$($<0( 0)$ J:/($I B/L.’* B/L I$0$L.C<C<H 0)$ :/J*0C/< *<I .*H<C0’$ /B (C<H:$ ICW/:$
/L .’0CXICW/:$( *JJ/LIC<H 0/ C0( $:$J0LCJ*: BC$:I IC(0LCV’C/<!G J*:J’*0C/< L$(’0 B/L * (C<H:$ ICW/:$ ()/S( 0)*0 0)$ ICW/:$ SC:: V$
:/J*0$I *0 0)$ .CIW/C<0 /B * :C<$ ($H.$<0 CB 0)$L$ *L$ $]’Z*:$<0 BC$:I( *0 C0( 0S/ $<I(!


()*+,-./

$:$J0LCJ ICW/:$(0L*<(B$L .*0LC\$:$J0LCJXBC$:I IC(0LCV’/<:/J*:C[*0C/<

0122

"""65"663446

!

UL/^$J0 (’W/L0$I VT 0)$ D*0C/<*: D*0’*: 9JC$<J$ M/’I*0C/< /B ;)C<*>L*<0 D/!76E44686!

Y KX.*C:

J]S’V^0’ $I’ J<

E"35
物理学报E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