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1, 2013

phymath01 算符01 反演变换是不连续的,因而反演变换算符不能用微分算符来表

http://www.fync.edu.cn:8080/jxms/nzx/mspdf/new7.pdf

反演变换是不连续的,因而反演变换算符不能用微分算符来表

239


第七章对称性原理及其应用


§

7.1 对称性及其描述

7.1.1

对称性

1

)对称性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对称的现象,例如下面的事物


7-1

这些对象的一些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相同的形式,而且以一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给人以匀

称、完整、平衡和一致的感觉,产生美的享受。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

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人体、船、飞机的左右两边,在外观上都是对称的。实际

上对称性不仅可以表现在空间形式上,也可以表现在时间过程中,例如一列以均匀速度前进的

客车、一个有固定周期的单摆等,也会使人产生对称的感觉。

在抽象的代数领域,也经常表现出对称的美。例如,我们所熟悉的二项式定理


240


0

1

2 2 2

3 3 2 2 3


( ) 1

( )

( ) 2

( ) 3 3

a b

a b a b

a b a ab b

a b a a b ab b


+ =

+ = +

+ = + +

+ = + + +

􀀢􀀢

甚至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表现出某种对称性,例如苏东坡的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巷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蔼蔼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山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和对联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南山长生松生长山南


2

)对称性的概念

对称性在生产与生活中,在科学与艺术中广泛地存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的实质,

即共同之处究竟是什么?经过人们的长期探究,总结出了对称性的的本质:变化中的不变性。

具体定义如下:

系统:研究的对象。研究是分学科层次的,力学研究的对象称为力学系统、热力学研究的

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化学研究的对象称为化学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称为生物学系统。

状态:系统性质的总和,可以用反映这些性质的客观量来进行描述。一般来说,系统在不

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处在不同的状态。如果在两个状态中所研究的学科性质完全相同,则称这

两个状态(对于该学科)“等价”,否则为“不等价”。例如,某理想单摆在历经一个摆动周期后,

所处新状态与原状态的力学性质完全相同,我们可以说该力学系统的这两个状态等价,也可以

说这两个状态力学等价。

过程:系统状态随时间的演化。如果在过程中系统的状态始终保持等价,我们称该过程为

静态过程,或者称该状态为(相对)静止状态。在静态过程中,描述系统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

化,即守恒。

变换:把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状态的操作。若变换前后系统的状态等价,则称该变

换为“对称”变换。例如,把一个正方形沿过中心的垂直轴旋转90 度,所处新状态与原状态的

几何性质完全相同,沿过中心的垂直轴旋转90 度这个变换就是正方形这一几何系统的对称变

换。

因此,对称性的精确含义就是系统能够在某些变换下保持状态等价的性质。

例 7.1-1:求出下面平面几何系统的所有对称变换


241


图7-2 (a) 图7-2 (b)

解:(a)图的对称变换有:绕过圆心且垂直于纸面的轴以任意角度,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方向的

转动;关于过圆心且垂直于纸面的的任意平面的镜像,相对圆心的反演。

(b)图的对称变换有:绕过中心且垂直于纸面的轴作180 度的转动;关于过上下对称轴或者左

右对称轴且垂直于纸面的平面的镜像,相对中心的反演。

上述对称性的定义是操作性的,同时也给出了对称性的表示方法,即一个系统的对称性可

以用其所包含的对称变换来表示。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一个对称变换的集合来描述系统的对

称性,集合中的元素越多,该系统的对称性就越高。例如,例7.1-1 中图(a)不仅包含了图(b)

的所有对称变换,而且还含有图(b)所不具有的对称变换,因此图(a)的对称性比图(b)高。

3)对称性的分类与性质

变换可以分为基本变换和复合变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对时间和空间的操作是最基本的变换。对时间的变换

有时间反演变换、时间平移变换和时间膨胀变换;对空间的变换有空间反演和镜像变换、空间

平移变换、空间转动变换和空间标度变换等。在前4 个空间变换下空间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保

持不变,它们又统称为等距变换。物理中常用的还有对时间和空间的联合变换,如伽利略变换

和洛仑兹变换等。

物理中常用的基本变换还有置换变换、规范变换、正反粒子共轭变换等。

几个基本变换的复合也是变换,称为复合变换。复合变换的结果为相继进行几种基本变换

的结果,变换之间的复合是可以结合的。

必须说明的是,变换的复合一般来说是不可交换的。例如,函数

y = x2的图像在对y轴空

间反演后得到

y = (x)2 = x2,再向x 轴正向平移1 个单位得到y = (x 1)2;而同样的图像先

向x 轴正向平移1 个单位得到

y = (x 1)2,再对y轴空间反演后得到y = (x 1)2 = (x +1)2

变换的顺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

对称变换是保持系统状态等价的变换,因此对一个系统而言,对称变换的复合也是对称变

换。显然,恒等变换是对称变换;对称变换的逆变换(即把结果状态变成初始状态的变换)也


242


是对称变换。如果我们把复合看成是变换之间的(乘法)运算,一个系统对称变换的全体就构

成了一个群,称为该系统的对称群。

按照系统的对称群中所包含对称变换的类型,对称性可以分为时空对称性与非时空对称

性;按照系统的状态在操作前后的等价程度,对称性还可以分为严格对称性与近似对称性。

除了状态之外,物理学家更关心的是物理规律。状态随时间的演化过程是受物理规律支配

的,因此规律也有对称与否的特征。如果在某种变换下,物理规律的形式不发生变化,我们就

说物理规律对于该变换对称,或者说该变换是物理规律的对称变换。例如,我们把系统在空间

转动一个方向,其运动仍然满足同样的物理规律——牛顿定律,这表明牛顿定律具有空间转动

对称性;同样,把系统在空间移动一段距离,其运动还满足牛顿定律,这表明牛顿定律具有空

间平移对称性。牛顿第二定律与惯性参考系的选用无关,说明对参考系作伽利略变换不改变牛

顿定律的形式,即牛顿定律对伽利略变换是对称的。我们所知道的其它物理定律也都有类似的

情况。

一般来说,经典力学系统的状态可以用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描述,运动方程由系统的哈密

顿函数确定,哈密顿函数的对称性决定了经典运动方程的对称性;而量子力学系统的状态用波

函数描述,运动方程由系统的哈密顿算符确定,哈密顿算符的对称性决定了量子运动方程的对

称性。我们把这种与运动规律有关的对称性称为动力学对称性,相应的对称群称为动力学对称

群。

7.1.2 变换的数学描述

1)基本变换的描述

下面我们以空间变换为例,来介绍基本变换的数学形式。

空间反演变换把一个位置变成其关于原点的对称位置,用大写字母P 来描述。它对位置矢

量的作用可以表示为


Pr

􀁋= −r􀁋。 (7.1.1a)

作为特例,把一维反演变换的作用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Px = −x

空间镜像变换把一个位置变成其关于过原点平面

s的对称位置,用大写字母P(n􀁋) 来描述,

其中

n􀁋为平面s的法线方向。它对位置矢量的作用可以表示为

( )
P n r r r

= −
􀀦􀁋􀁋􀁋􀁋。 (7.1.1b)

其中

r = (r ×n)×n 􀀦􀁋􀁋􀁋􀁋为与平面s平行的分矢量,r (r n)n 􀁋= 􀁋􀁋􀁋与平面s垂直的分矢量。作为特例,

一维镜像变换的作用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Px = P(i )x = −x 􀁋,与一维反演相同。

空间平移变换把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位移量为

a􀁋的空间平移变换用带参数的大写

243


字母

T(a􀁋) 来描述,即

T


(a􀁋)r􀁋=r􀁋+a􀁋。 (7.1.2)

所有空间平移变换的集合记为T

3

作为特例,我们把所有沿 x 轴的平移变换

T(a) = T(ai ) 􀁋的集合记为T1,显然有

1

T(a)x = x + a, T = {T(a) | aR} (7.1.3)

空间转动变换把一个位置

r = xi + yj + zk

􀁋􀁋􀁋􀁋
以原点为中心转动到另一个位置

' ' ' '
r x i y j z k = + +

􀁋􀁋􀁋􀁋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考虑绕z 轴转动角度为α 的定轴转动变换,用带

参数的大写字母

C(α )来描述,即

' cos sin 0

( ) ' sin cos 0

' 0 0 1


x x x

C y y y

z z z



α α

α α α


−= = 

(7.1.4)

显然,由于转动角度2

p 相当于不转动,因此C(α + 2π )C(α )实际上是同一个转动变换,

所有绕z 轴的定轴转动变换

R(α )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 R ={C(α ) |α [0,2π )}

2)变换的代数性质

对于两个相继进行的空间平移变换

T(a􀁋) T(b)

􀁋
,其合成的结果仍然是一个空间平移变

换,即


T

(b)T(a)r = T(b)(r + a) = (r + a) + b = r + (a + b) = T(a + b)r

􀁋􀁋􀁋􀁋􀁋􀁋􀁋􀁋􀁋􀁋􀁋􀁋􀁋􀁋􀁋
(7.1.5a)

或者简单地表示为


T

(b)T(a) = T(a + b)

􀁋􀁋􀁋􀁋
(7.1.5b)

由此可得


T

(a􀁋)T(a􀁋)r􀁋= T(a􀁋a􀁋)r􀁋= T(0)r􀁋= r􀁋(7.1.6)

这说明

T(a􀁋) T(a􀁋) 的逆变换,两者的复合变换为恒等变换T(0) = I

容易验证,空间平移变换还满足结合律


244


T

(a)[T(b)T(c)] = T(a + b + c) = [T(a)T(b)]T(c)

􀁋􀁋􀁋􀁋􀁋􀁋􀁋􀁋􀁋
(7.1.7)

我们把空间平移变换的复合看成运算,恒等变换I 就是该运算的单位元,所有变换都有唯

一的逆元,即逆变换。复合运算满足结合律(7.1.7),而且T

3 对于复合运算是封闭的,因此全体

空间平移变换构成了一个群,称为一般空间平移群,也记为T

3

由于矢量的加法是可以交换的,根据(7.1.5b)式,有


T

(a)T(b) = T(b + a) = T(a + b) = T(b)T(a)

􀁋􀁋􀁋􀁋􀁋􀁋􀁋􀁋
(7.1.8)

即一般空间平移群是一个可交换群。

在上述运算下,沿 x 轴平移变换的集合T

1 也是一个群,它是一般空间平移群T3 的一个子

群。一般空间平移群T

3 和它的子群T1 都是连续群。

类似地,所有绕原点的空间转动变换也构成了一个群,称为SO

3 群,记为3 R 。绕过原点的

轴的转动变换的集合也构成了一个群,称为SO

2 群,记为1R (n􀁋) ,其中n􀁋为该轴的方向矢量。

显然,定轴转动群

1R (n􀁋) 是一般空间转动群3 R 的一个子群。作为特例,前面我们讨论过的绕z

轴转动变换的集合R

1 是一个特殊的定轴转动群,即1 1R = R (k )

􀁋
。一般空间转动群3 R 和定轴转

动群也都是连续群。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

C(α + 2π ) = C(α ),因此C(α )的逆元通常表示为C(2π α ),而封

闭性关系为


( ), 2

( ) ( )

( 2), 2

C

C C

C


α β α β π

α β

α β π α β π


+ + <

= + −+ ≥
(7.1.9)

可以验证,SO

3 群不是可交换群,但是它的子群SO2 群却是一个可交换群。

容易看出,相继两个反演变换的合成是一个恒等变换,即


P

P = I 。 (7.1.10)

这说明反演变换的逆变换就是它本身。显然,对于复合运算,集合{P,I}也构成了一个群,称

为空间反演群。空间反演群是一个可交换的有限群,它的生成元为{ P }。

同理,相继两个同样的镜像变换的合成也是一个恒等变换,即


P

(n􀁋) P(n􀁋) = I 。 (7.1.11)

这说明镜像变换的逆变换也是它本身。对于复合运算,集合

{P(n􀁋), I} 也构成了一个群,称为空

245


间镜像群。空间镜像群也是一个可交换的有限群,它的生成元为

{P(n􀁋)}

3)变换在状态函数空间中的表示

一个连续分布的物理量(在这里我们只考虑标量)如电荷密度、电势、温度、浓度等,可

以用状态函数

ψ (r􀁋) 来完全描述。现在对该物理分布作一个整体的变换Q,即把该物理系统整

体平移、转动或者反演,得到的新状态用状态函数

ψ􀀄(r􀁋)来描述。由于是整体移动,当r􀁋点在

变换Q的操作下移动到

r􀁋' = Qr􀁋点时,带着它的物理量分布值一起移动到了r􀁋' 处。也就是说,

新状态函数在新点处的值等于原状态函数在原来位置处的值,即


ψ

􀀄(r􀁋') =ψ (Qr􀁋) =ψ (r􀁋)。 (7.1.12a)

由于变换的可逆性,上式又可以表示为


ψ

􀀄(r􀁋) =ψ (Q1r􀁋)。 (7.1.12b)

定义算符

ˆQ 为变换Q 在状态函数空间中的表示,即

Q

ˆψ (r􀁋) =ψ􀀄(r􀁋)。 (7.1.13)

由(7.1.12)和(7.1.13)两式立刻得到


Q

ˆψ (r􀁋) =ψ (Q1r􀁋) 。 (7.1.14)

上式给出了变换算符

ˆQ 的具体定义。

例如,对于空间反演变换,我们有


1

ˆ( ) ( ) ( ) ( ) P r P r Pr r ψ ψ ψ ψ = = = −􀁋􀁋􀁋􀁋。 (7.1.15)

对于沿x 轴的平移变换来说,有


T

ˆa)ψ (x) =ψ [T(a)x] =ψ (x a) (7.1.16)

不失一般性,我们假定状态函数是足够光滑的,即可以展开为泰勒级数


( ) ˆ0 0


( ) 1 ( )( ) 1 ( ˆ) ( ) ( )

! !

n n n aD

n n


x a x a aD x e x

n n


ψ ψ ψ ψ


∞ ∞

−= =


−=
Σ −=Σ −= (7.1.17)

比较上面两个式子,我们得到沿x 轴平移变换算符的一个明显表达式


T

ˆa) = eaDˆ(7.1.18)

246


在一般情况下,平移变换算符的明显表达式为


T

ˆa) = ea⋅∇ 􀁋􀁋(7.1.19)

对于绕z 轴转动变换来说,有


C

ˆ(α )ψ (ϕ) =ψ [C(α )ϕ] =ψ (ϕa) (7.1.20)

类似地有


ˆ

ψ (ϕα ) = eα Lzψ (ϕ) (7.1.21)

其中算符

ˆz L ϕ


= 。比较上面两个式子,又得到绕z 轴转动变换算符的一个明显表达式

R

ˆα ) = eα Lˆz (7.1.22a)

容易验证在直角坐标下


ˆˆ ˆ
z y x L x y kL L r ϕ∂ ∂ ∂

∂ ∂ ∂

= = −= ⋅= ×∇

􀁋􀁋
其中 k 为转动轴方向的单位矢量。于是(7.1.22a)式又可以表示为

R

ˆα ) = eα k Lˆ= eα Lˆ, α =α k

􀁋􀁋

􀁋􀁋(7.1.22b)

由于坐标轴的方向可以任意规定,上式容易推广到一般情况,绕方向矢量为

n􀁋的轴转动角度a

的转动变换算符为


R

ˆα ) = eα Lˆ, Lˆ= r ×∇,α =α n 􀁋􀁋􀁋􀁋􀁋(7.1.23)

反演变换是不连续的,因而反演变换算符不能用微分算符来表示。不过,我们可以把状态

函数空间分解为偶函数子空间和奇函数子空间,例如对任意给出的状态函数

ψ (r􀁋) ,我们可以

把它分解为


( ) ( ) 1 ( ) ( ) ( ) ( ) ( ) (1 1) ,

( ) ( ) 2 ( ) ( )

e e

e o

o o


r r r r

r r r

r r r r


ψ ψ ψ ψ

ψ ψ ψ

ψ ψ ψ ψ


+ −= + = = −−
􀁋􀁋􀁋􀁋􀁋􀁋􀁋􀁋􀁋􀁋􀁋。 (7.1.24)

显然有


ˆˆ( ) ( ) 1 0 ( ) ( ) (1 1) (1 1) (1 1)

( ) ( ) 0 1 ( )

e e e

o o o


r r r

P r P

r r r


ψ ψ ψ

ψ

ψ ψ ψ


+ = = = −−
􀁋􀁋􀁋􀁋􀁋􀁋􀁋。 (7.1.25)

上式对于任意的状态函数都正确,因此给出了反演变换算符的一种矩阵表示,即


247


ˆ1 0

0 1

P


= −
。 (7.1.26)

4)问题与探究

问题一:研究一维空间压缩变换


Q

(a)x = x / a (7.1.27)

对应的压缩变换算符的明显表达式,并且把它推广到三维空间中。

提示:一维压缩变换算符满足条件


Q

ˆ(a)ψ (x) =ψ􀀄(x) =ψ [Q(a)1 x] =ψ (ax) (7.1.28)

由此可以得到一维压缩变换算符的明显表达式为


Q

ˆ(a) = eln a xDˆ(7.1.29)

问题二:研究时间平移变换


Q

(τ )t = t ' = t +τ (7.1.30)

对应的时间平移变换算符。

问题三:研究时间压缩变换


Q

(a)t = t ' = t / a (7.1.31)

对应的时间压缩变换算符。

问题四:研究伽利略变换


'

( )

'

x x x vt

Q v

t t t


−= = 
(7.1.32)

对应的算符。

提示:与伽利略变换对应的算符满足条件


Q

ˆ(v) f (x,t) = f [Q(v)(x,t)] = f (x + vt,t)

其中

f (x,t)为任意状态函数。不失一般性,假定态函数足够光滑,于是有

0 0


( , ) 1 ( , ) ( ) 1 ( ) ( , ) ( , )

! !

x


n

n n vt

n

n n


f x vt t f x t vt vt f x t e f x t

n x n x


∞ ∞


= =


∂ ∂

+ = = =

∂ ∂
Σ Σ

问题五:研究洛仑兹变换


248


2 2 2


' 1 ( )

' 1 / /

x x xvt

Q v

t t v c t vx c


−= = −−
(7.1.33)

对应的算符。

提示:作自变量变换


2 2 2

sinh

,

arctanh( / ) cosh

s c t x x s

x ct ct s


θ

θ θ


= −=

= = 
在洛仑兹变换下,新变量满足关系

2 2 2 2 2 2 22 2 2

2 2


( ') ' ' 1 [( / ) ( ) ]

1 /

tanh ' ' tanh tanh tanh( )

' / 1 1 tanh tanh

x v

ct c

x v

ct c


s c t x ct vx c x vt c t x s

v c

x x vt

ct ct vx c


θ β

θ θ β

θ β


= −= −−−= −=

−−−−= = = = = −−−⋅−⋅
其中tanhβ = v / c。上式可以写为

'

( )

'

s s s

Q v


θ θ θ β


= = −
在新自变量下,与洛仑兹变换对应的算符满足条件

Q

ˆ(v) f (s,θ ) = f [Q(v)(s,θ )] = f (s,θ +β )

7.1.3 对称性的数学描述

1)状态的对称群

设 Q为使状态函数

ψ (r􀁋) 保持不变的单值变换,即

1

ˆ( ) ( ) ( ) Q r Q r r ψ ψ ψ = = 􀁋􀁋􀁋。 (7.1.34)

显然,两个这样的变换的复合仍然保持状态函数

ψ (r􀁋) 不变,即所有使状态函数ψ (r􀁋) 保持不变

的变换集合G 对复合运算来说具有封闭性。变换的单值性保证了每个变换都有逆变换,按照

(7.1.34)式,逆变换满足


1 1

ˆ( ) ( ) ( ) ( ) Q r Qr Q Qr r ψ ψ ψ ψ −−= = = 􀁋􀁋􀁋􀁋。 (7.1.35)

也使状态函数保持不变;而恒等变换使状态函数保持不变,可以作为单位元。这样,不变变换

的集合G在复合运算下就成为一个群。由于这个群使状态函数

ψ (r􀁋) 不变,称为状态函数ψ (r􀁋)

的不变群,或者对称群。对称群完全描述了状态函数的对称性。


249


例7.1-1:求状态函数

ψ (r􀁋) = f (x, y) 的对称群。

解:状态函数与自变量 z 无关,其沿着z 轴方向的平移变换不会改变状态函数,因此有对称群


1

G = {T(zk ) | zR}

􀁋
。同理,关于xy 平面的镜像变换也不会改变状态函数,因此又有对称群

2

G = P(k )

􀁋
。总对称群G 由这两个对称群生成,称为直积群,记为1 2 G = G ×G

例 7.1-2:求状态函数

ψ (r􀁋) = f (ρ , z) 的对称群。

解:状态函数与自变量

j无关,其绕着z 轴的转动变换不会改变状态函数,因此一般空间转动

群的子群SO

2 为其对称群。同理,关于任意过z 轴平面的镜像变换也不会改变状态函数,因此

又有对称群

2 G = P(n), n k

􀁋􀁋􀁋
。总对称群为这两个对称群的直积群。

例 7.1-3:求状态函数

ψ (r􀁋) = f (r) 的对称群。

解:状态函数与方位角无关,其绕着原点的任意转动变换都不会改变状态函数,因此一般空间

转动群SO

3 为其对称群。显然,状态函数对于空间反演操作也是不变的,因此该状态有双重对

称性,总对称群为空间转动群SO

3 与反演对称群的直积群,称为O3 群。

例 7.1-4:求状态函数

ψ (r􀁋) = f (ρ ) 的对称群。

提示:该状态有三重对称性:绕 z 轴的转动、沿着z 轴的平移和过z 轴任意平面的镜像。

2)几种特殊状态的对称群

下面,我们再研究几种特殊状态的对称性。

先考虑状态函数

ψ (r􀁋) = f (r,θ )sinmϕ, mZ 。显然,该状态函数与球坐标下的三个空间

变量都有关,不存在一般的空间转动对称性和空间平移对称性。然而,我们发现状态函数与方

位角

j的函数关系具有周期性,即sinm(ϕ+ 2π /m) = sinmϕ,这说明了状态函数具有特殊的

对称性。考虑到


R

ˆα )ψ (r􀁋) = f (r,θ )Rˆα )sinmϕ= f (r,θ )sinm(ϕα ) (7.1.36)


α = 2π /m,立刻得到

R

ˆα )ψ (r􀁋) =ψ (r􀁋) (7.1.37)

容易验证算符

Rˆα )的逆和复合也可以保持状态函数不变,即

250


R

ˆnα )ψ (r􀁋) =ψ (r􀁋), 0 n < m (7.1.38)

其中

Rˆnα ) = [Rˆα )]n , Rˆmα ) = I 。这说明上述状态函数具有对称群

{
Rˆnα ) |α = 2π /m, 0 n < m}。 (7.1.39)

称为m 次转动对称群,记为

m C m C 中仅有m 个元素,是一个离散的有限群,它是定轴转动

群R

1的一个离散子群,可以由单一生成元{ Rˆα ) }生成。

此外,我们还发现


1 1

2 2


Rˆ α )ψ (r􀁋) = −f (r,θ )sinm(ϕα ) = −f (r,θ )sin(mϕπ ) =ψ (r􀁋)

这表明复合算符

1

2


Rˆ α )也是状态函数ψ (r􀁋) = f (r,θ )sinmϕ的一个对称算符,该算符可以生

成状态函数的一个更大的离散有限对称群,其中包括子群

m C

请读者考虑一下,状态函数

ψ (r􀁋) = f (r,θ ) cosmϕ有哪些对称操作,它的对称群是什么?

再考虑状态函数

ψ (r􀁋) = f ( y, z) cos kx, k R 。显然,状态函数与三个空间变量都有关,

也不存在一般的空间转动对称性和空间平移对称性。然而,状态函数与x 坐标的关系具有周期

性,这说明了该状态函数也具有特殊的对称性。取

a = 2π / k,不难得到

T

ˆa)ψ (r􀁋) = f ( y, z)Tˆa) cos kx = f ( y, z) cos k(x a) = f ( y, z) cos kx =ψ (r􀁋) (7.1.40)

容易验证算符

Tˆa)的逆和复合也可以保持状态函数不变,即

T

ˆna)ψ (r􀁋) =ψ (r􀁋), nZ (7.1.41)

其中


| |


[ ˆ )] , 0 ˆ )

[ ˆ )] , 0

n

n


T a n

T na

T a n


≥= −<

。这说明上述状态函数具有对称群


{
Tˆna) | a = 2π / k, nZ}。 (7.1.42)

这是一个离散群,也是空间平移对称群的一个子群,称为离散平移对称群,其生成元集合中只

有一个元素,即{

Tˆa) }。

请读者考虑一下,上述状态是否还有其它对称操作,它的总对称群是什么?

3)规律的对称群


251


定量的物理规律通常用方程来描述,规律的对称群也就是相应的物理方程的对称群。在数

学物理中,常见的方程可以概括为如下的一般形式


n


2 ( , )

t


u = a Δu + f r􀁋t 。 (7.1.43)

对上式两边作空间变换Q,得到


ˆ
n 2 ˆˆ( , )

t

Q
u = a QΔu +Qf r􀁋t 。 (7.1.44)

考虑到时间变量与空间变量是相互独立的,我们有


n


ˆ2 ˆˆ1 ˆˆ( , )

t


Qu = a QΔQQu +Qf r􀁋t 。 (7.1.45)

由于未知函数形式的选取不影响方程的形式,即我们可以把

Qˆu 作为未知函数,因此方程保持

不变的条件是


Q

ˆΔQˆ1 = Δ, Qˆf (r􀁋,t) = f (r􀁋,t) 。 (7.1.46)

对于一般空间平移变换,有


Δ
Qˆ1 = ΔTˆa) = ∇2ea⋅∇ = ea⋅∇2 = Qˆ1Δ 􀁋􀁋􀁋。 (7.1.47)

因此有

QˆΔQˆ1 = Δ ,即拉普拉斯算符在空间平移变换下是不变的。

对于空间转动变换,同样可以证明


Δ
Qˆ1 = ΔRˆα ) = ∇2eα Lˆ= eα Lˆ2 = Qˆ1Δ 􀁋􀁋􀁋。 (7.1.48)

因此有

QˆΔQˆ1 = Δ ,即拉普拉斯算符在空间转动变换下也是不变的。

类似地可以证明,拉普拉斯算符在空间反演变换和空间镜像变换下也是不变的。因此,在

空间等距变换下,数学物理方程(7.1.43)的不变性完全取决于非齐次项

f (r􀁋,t) ,或者说非齐次项

的对称群就是方程(7.1.43)的对称群。

例如,在等距变换下,泛定方程

2 ( , ) tu = a Δu + f r t 的对称性完全由非齐次项f (r,t)

定,而

f (r,t)具有O(3)对称性,因此方程的对称群为O(3)。

§7.2 对称性原理


7.2.1 对称性原理

1)对称性原理


252


对称性原理是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906)在分析了大量涉及对

称性的因果关系后提出来的,内容为:

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结果中,即结果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反过

来说,结果中的不对称性必在原因中有所反映,即原因中的不对称性至少有结果中的不对称性

那样多。

对于一个物理系统来说,它的历史、环境以及所服从的运动定律是原因,状态的演化是结

果,对称性原理告诉我们:历史、环境条件以及运动定律的对称性必然反映到演化后的状态里。

对称性原理是自然界的普遍原理,它的适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和物理学领域,而且可

以应用到化学、生物学甚至经济学和社会学之中。

2)对称性原理的表现

一般来说,同一组原因可能产生若干种不同的结果。如果仅有一种可能的结果,它必然反

映原因的对称性;如果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原因中的对称性必反映在全部可能结果的集合中,

即全部可能结果的集合中的对称性至少有原因中的对称性那样多。

下面,我们给出几个实例来说明对称性原理的表现。

例 7.2-1:根据对称性原理说明质点在有心力场中的运动轨道为平面曲线。

解:根据牛顿定律,质点运动的轨道由初始位置、初速度和作用力共同确定,具有唯一性。初

速度和作用力在初始位置处相交,决定了一个初始平面。在有心力的情况下,条件中无偏离该

平面的因素,或者说原因对该平面镜像对称。按照对称性原理可以推断,质点的运动不会偏离

该平面,轨道一定在该平面内。反过来说,如果轨道不在初始平面内,那么可以断定该质点所

受到的不是有心力,或者还受到除有心力之外的其它相互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质点在一个平面内运动,根据对称性原理我们并不能断定所受到的一

定是有心力,甚至不能断定运动的条件关于该平面对称。

例 7.2-2:根据对称性原理来解释竖直铅笔倾倒结果的不对称现象。

解:如图 7-3,因为竖直铅笔的初始状态和引起倾倒的重力都有轴对称性,所以铅笔倾倒的方

向也应该有轴对称性。然而,由于倾倒的结果具有不唯一性,因此铅笔倾倒方向的轴对称性是

统计性的,一次倾倒的结果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倾倒的统计结果才表现出轴对称性。具体地

说,铅笔向某个方向倾倒的可能性具有轴对称性,即向各个方向倾倒的可能性相同。


253


图 7-3

3)对称性原理的数学描述

由于对称性可以用对称群来描述,因此对称性原理也可以用对称群来进行描述。具体地说,

就是:

结果的对称群包含原因的对称群。

当结果唯一的时候,状态的对称群包含条件和规律的对称群;

当结果不唯一的时候,状态分布的对称群包含条件和规律的对称群。

用数学语言来说,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和运动微分方程是原因,解函数是结果,泛定方程

和定解条件中的对称群是解函数对称群的一个子群。

一般来说,数学物理问题的通解由泛定方程决定,不唯一;特解由泛定方程和定解条件共

同决定,具有唯一性。按照对称性原理,如果问题具有某种对称性,则其解也具有该种对称性。

具体地说,如果是有唯一性的问题,则其解应该在问题对称群的作用下保持不变;如果是没有

唯一性的问题,则其解应该在问题对称群的作用下仍然保持是问题的解。

作为例子,我们先考虑一个定解问题


0,

1
r a

u r a

u

=

Δ = < =


显然,泛定方程与边界条件都有球对称性,考虑到问题的适定性,它具有唯一解。按照对称性

原理,解函数也应该具有球对称性,即

u = u(r)。代入问题之后,我们就把一个3 变量的偏微

分方程问题变成了一个常微分方程问题了


2

2

2 0,

( ) 1

u u r a

r r

u a


∂ ∂

+ = <

∂ ∂ =

再考虑一个线性泛定方程问题


L

ˆu = f (7.2.1)

254


其中

ˆL 为微分算符,f 为非齐次项,u 为某个特解。设泛定方程有对称群G ={g1, g2 ,􀀢, gn}

按照对称性原理,

i g u 也是泛定方程的解。根据叠加原理,

1

i i

v gu

n


=
Σ (7.2.2)

同样是泛定方程的一个特解。我们把对称群G 中的一个任意变换算符作用到这个特解上,得到


ˆ1 ˆˆ1 ˆ
j i j i k k g v g gu g u v

n n


=
Σ ⋅= Σ = (7.2.3)

在推导中已经利用了群的重排定理。上式说明一个线性泛定方程至少有一个特解在对称群的作

用下保持不变,即是对称群的不变函数。

上面的结果启发我们,可以在对称群的不变函数中寻找泛定方程的特解。特别地,对于一

个线性齐次泛定方程问题,由于其解的常数倍也是问题的解,因而我们可以在对称群的广义不

变函数中寻找泛定方程的特解,即寻找满足下面条件的特解


ˆ,
j j j g v = λ v λ C (7.2.4)

下面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考虑常微分方程问题


''( )
2 ( ) 0

(0) , '(0) 0

y x x y x

y ay


+ =

= =

问题中的泛定方程和定解条件都有空间反演对称性,于是我们可以断定结果,即问题的解也具

有空间反演对称性。由于该问题的解具有唯一性,因此有


Py

(x) = y(x) = y(x)

这说明解一定是偶函数。

7.2.2 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1)诺特定理

对称性是系统状态在某些变换下的不变性,而守恒性是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不随时间变

化的性质,两者说得并不是一回事。

然而,1918 年德国女数学家艾米

诺特(Emmy Noether, 1882-1935)却发现系统的对称性与物

理量的守恒性之间有密切联系。她首先指出,系统的每一种连续对称性都有一个守恒的物理量

与之对应。人们把这种对称性与守恒性之间的联系称为诺特定理。

按照诺特定理,可以推出如下结论:

系统具有空间平移对称性——系统的动量守恒;

系统具有空间转动对称性——系统的角动量守恒;


255


系统具有时间平移对称性——系统的能量守恒。

以及

系统具有严格的对称性——存在严格的守恒量;

系统具有近似的对称性——存在近似的守恒量。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根据量子力学,一些离散的对称性也存在着对应的守恒量,只要这种

对称性可以用一个么正变换来描述。例如,空间反演对称性是不连续的,但是也有一个相应的

守恒量——宇称;而时间反演对称性也不连续,然而需要用反么正变换来描述,因此没有相应

的守恒量。

2)经典力学情况

在这里,我们不准备对诺特定理作一般性的证明,只是给出几个经典力学中的典型案例。

在经典力学中,系统的运动规律由哈密顿函数

H(q , p ,t) α α 确定,其中qα 为广义坐标,pα

为广义动量,它们满足正则方程


dp H

, dq H

dt q dt p


α α

α α


∂ ∂ = −= ∂ ∂ 
。 (7.2.5)

考虑一个单粒子的无约束系统, 取直角坐标为广义坐标, 哈密顿函数为


( , , , , , )
x y z H x y z p p p 。当系统有沿着x 方向的空间平移对称性时,得到

( , , , , , ) ( , , , , , )
x y z x y z H x + a y z p p p = H x y z p p p

由于这是一个连续的对称性,可以在上式中取

a 为无穷小量,得到

( , , , , , ) ( , , , , , ) ( , , , , , ) 0
x y z x y z x H x + a y z p p p H x y z p p p = ∂ H x y z x􀀅y􀀅z􀀅a =

由此推出

( , , , , ) x y z H = H y z p p p ,即哈密顿函数与x 坐标无关。代入正则方程后得到

0
x

d p H

dt x


∂ = = ∂ 

const
x p = (7.2.6)

这实际上是我们熟悉的动量守恒定律。

当系统有 绕z 轴的轴对称性时,可取粒子的柱坐标为广义坐标, 哈密顿函数为


( , , , , , )
z H zp p p ρ ϕρ ϕ。由轴对称性得到( , ,, , , )z H zp p p ρ ϕρ +α ϕ( , , , , , ) z H zp p p ρ ϕ= ρ ϕ

256


由此可以推出

( , , , , ) z H zp p p ρ ϕρ ,即哈密顿函数与j坐标无关。代入正则方程后得到

d p H

0

dt

ϕϕ∂ = = ∂ 

p m

2 const ϕ= ρ ϕ􀀅= (7.2.7)

这正是我们熟悉的角动量守恒定律。

3)量子力学情况

量子力学中的情况也类似,系统的运动规律由薛定谔方程确定


i H

t


ψ

ψ



=


􀀽
。 (7.2.8)

其中

ˆH 为哈密顿算符,ψ 为波函数, 􀀽为普朗克常数。

设系统有沿着 x 方向的平移对称性,即


T

ˆa)HˆTˆa)1 = Hˆ, Tˆa) = eaDˆ(7.2.9)

由于这是一个连续的对称性,在上式中取

a 为无穷小量,得到

(1
a Dˆ)Hˆ(1+ a Dˆ) = Hˆ

H

ˆDˆ= DˆHˆ(7.2.10)

在状态

ψ 中,动量x 分量的平均值为

* ˆ
x p D d

i


=
∫∫∫ψ ψ τ 􀀽由此可以推出

[ * ˆ* ˆ] [ * ˆˆ* ˆˆ] 0
x

d p D D d HD DH d

dt i t t


ψ ψ

ψ ψ τ ψ ψ ψ ψ τ


∂ ∂

= + = −=

∂ ∂
∫∫∫ ∫∫∫ 􀀽(7.2.11)

这表明在平均值的意义下动量的x 分量守恒。

7.2.3 对称性的破缺

1)对称性的起源

一般来说,对称性意味着某种不可分辨性或不可测量性。例如物理规律具有空间平移对称

性,表明空间没有绝对的原点,可以任意选择空间的一点作为坐标原点,物理规律保持形式不

变,即绝对位置是不可测量的;同样物理规律具有时间平移对称性,表明时间也不存在绝对的


257


零点。

换句话说,对称性起源于客观世界的不可区别性。那么,大自然是不是具有不可区别性呢?

这是一个实验问题。早先,物理学家并不认为大自然具有不可区分性,例如,牛顿就认为存在

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但是,实验并没有发现牛顿设想的绝对空间。20 世纪初,爱因斯坦按照

洛仑兹变换下形式不变的要求改造了牛顿力学,创立了相对论力学;后来他又按照一般参照系

变换下形式不变的要求推广了相对论力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相对论得到了实验的

有力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大多数物理学家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可区分的,即是

对称的。


1956

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下,微观粒子衰变过程中的宇称不守恒,

即不满足空间反演不变性。这意味着如果给粒子照镜子的话,在镜子里和镜子外的衰变方式居

然不一样!这个结论大大出乎物理学家的预料,大多数人抱怀疑的态度。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

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宇称不守恒”,后来人们开玩笑说:上帝是个左撇子。

现在,多数人对大自然采取了一种“对称推断”的态度,即先假设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对

称的,直到实验中发现了不对称的的现象。

2)对称性的破缺

虽然绝对的空间并不存在,但是如果系统相对于外界作了变动,其状态就可能发生变化。

换句话说,外界与系统的相互作用会造成对称性的某种破坏或者缺失,这种情况称为对称性诱

导破缺,简称对称性破缺。在相互作用较弱的情况下,系统往往能够近似地保持原有的对称性。

物理上常常通过对称性的破缺来反推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情况,例如,晶体生长过程中往往

可以具有较高的对称性,其上下、左右、前后都有对称性,我们可以推知环境的影响比较小;

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左右、前后都有对称性,但是失去了上下对称性,我们推知环境中一

定有一种破坏其上下对称性的相互作用,实际上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重力。

为了具体了解物理中对称性破缺的现象,我们看一个的例子。

考虑在势阱 V(x)中运动的粒子,其稳定平衡位置完全由该势阱确定,按照对称性原理,势

阱的对称性确定了粒子稳定平衡位置的对称性。例如,对于一个如下的势阱(见图7-4 a)


1 2 1 4

2 4

V (x) = ax + x , a > 0 (7.2.12)

其平衡位置由下式确定


V

'(x) = ax + x3 = 0 (7.2.13)

得到x = 0,容易验证在该点势能取最小值,说明这是一个稳定的平衡位置。

势能(7.2.12)具有空间反演对称性,由此得到的稳定平衡位置也具有空间反演对称性,符合

对称性原理。


258


如果在上述势阱的基础上附加一个势能

1 4

1 4

U (x) = bx x , b 0后,系统的势阱成为(见

图7-4 b)


1 2

1 1 2

V (x) =V(x) +U (x) = bx + ax (7.2.14)

其平衡位置由下式确定


V

'(x) = b + ax = 0

得到 x = -b/a。容易验证

V ''(x) = a > 0,这说明这是一个稳定的平衡位置。由于外加势能不

是反演对称的,因此导致了稳定平衡位置失去了空间反演对称性,这是对称性诱导破缺的情况。


-2 -1 1 2

2

4

6

8

-2 -1.5 -1 -0.5 0.5 1

0.5

1

1.5

2


-1 -0.5 0.5 1

-0.05

-0.025

0.025

0.05

0.075


图7-4 a 图7-4 b 图7-4 c

对称性反映了物质运动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得不同物质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就像

建筑和图案一样,只有对称而没有它的破坏,看上去虽然很规则,但同时显得单调和呆板。只

有基本上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才构成美的建筑和图案。因此,对称性的破缺是事物不断发展进

化,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

问题在于宇宙是没有外界的,如果我们的宇宙原先是对称的,就不可能有外部作用来破坏

这种对称性,换句话说,宇宙将永远保持这种对称状态。那么,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从

哪里来的呢?

3)对称性的自发破缺

除了系统与外界相互作用会引起系统原有对称性的破缺外,系统的内部因素也会引起对称

性的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对称性自发破缺。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动物为了发展相对于自身向前方自主运动的能力,在长期

的进化中其身体结构偏离了重力环境所允许的前后对称性,只保留了左右对称性。另一个生活

中的例子是时钟,最初设计的时钟有顺时针转动的,也有逆时针转动的,表现出了统计形式的

对称性。但是由于顺时针转动设计用得较多,就有较多人习惯于读它,以后它就被采用得更多。

最后形成现在的惯例,已经失去了对称性。

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称性破缺的概念,我们回到前面的例子。如果势阱的形式保持不变,但

其中的参数

a 逐渐减小,变成一个负数,这时势能曲线如图7-4 c 所示。系统的平衡位置仍然

259


由(7.2.13)式确定,但是除了x = 0 之外,又增加了两个平衡点

x = ± −a 。势能在平衡点的

二阶导数为


V

''(0) = a < 0, V ''(± −a) = a 3a = −2a > 0

因此平衡位置 x = 0 是不稳定的,但是新增加的平衡位置

x = ± −a 是稳定的。这个结果也符

合对称性原理,是对称性原理在结果不唯一时的表现形式。

问题在于只有 1 个粒子,却有2 个稳定平衡位置,在实际情况中粒子只能处于其中的一个,

无论粒子处于哪一个平衡位置,系统都失去了对称性。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势能始终是对称

的,但是由于内部参数的变化,原先对称的稳定平衡点失去了稳定性,从而造成了实际状态的

不对称,这就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情况。

用物理语言来说:当系统参量到达某个临界值时,原先具有对称性的状态失稳,新出现了

若干个等价的稳定状态,虽然它们的分布保持着原有的对称性,但是每一个状态本身不对称。

系统将由失稳的对称状态向某个新的稳定状态过渡,结果失去了对称性。

可以不夸张的说,不同种类的粒子、不同种类的相互作用、以致整个复杂纷纭的自然界,

包括人类自身,都是对称性自发破缺的产物。对称性自发破缺对于认识自然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7.3 对称性原理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


对称性可以使我们不求解方程就能获得一些关于解函数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往往能够简

化问题的处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介绍对称性原理在数学物理中的应用。

7.3.1 常微分方程的求解

1)奇偶对称性

考虑常微分方程


y

''(x) +V ( x ) y(x) = Ey(x) (7.3.1)

其中E 为参数。显然,在空间反演变换

x↔−x下,方程的形式不变,这说明具有问题具有空

间反演对称性,其解的集合也应该具有相应的对称性。考虑到方程是线性齐次的,因而我们可

以在对称群的广义不变函数中寻找特解,即


Py

(x) = y(x) = λ y(x) (7.3.2)

对上式中再进行一次空间反演变换,得到


P

2 y(x) = λ Py(x) = λ 2 y(x) (7.3.3)

260


考虑到

P2 = I 为恒等算符,因此λ 2 =1,解出l 1,分别对应特解

( ) ( )

( ) ( )

e e

o o


y x y x

y x y x


−= +

−= −
(7.3.4)

其中一个是奇函数,一个是偶函数。这样,我们还没有对方程进行求解,利用对称性原理就得

到了特解的重要信息。

2)平移对称性

考虑常微分方程


y ''(x) +V(x) y(x) = Ey(x) (7.3.5)

的有界解,其中

V(x)为周期函数,基本周期为a。显然,在平移变换xx + a下,方程的形

式不变,这说明问题具有离散的平移对称性。考虑到方程的齐次性,问题存在具有离散平移对

称性的特解,即


T

(a) y(x) = y(x + a) = λ y(x) (7.3.6)

由此得到


y

(x ± na) = λ ±n y(x) (7.3.7)

如果 |

l| 1,当n 趋向无穷大时,上式发散。根据解的有界性要求,必须 |l| = 1。为了方便,

我们把

l写成复指数函数的形式

λ

= eiKa (7.3.8)

K的单值性要求把幅角限制在主值范围内,即取

π < Ka π ,也就是

π / a < K π / a (7.3.9)


y(x) = eiKxu(x),代入(7.3.6)式后得到

e
iKaeiKxu
(x + a) = eiKaeiKxu(x)



u

(x + a) = u(x) (7.3.10)

这就是著名的布洛赫定理的一维形式,它告诉我们在周期场中波函数的组成方式。

7.3.2 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1)球对称性


261


考虑定解问题


2

0


,

0

( )

t

r b

t


u a u r b

u

u fr


=

=


= Δ <

= =

(7.3.11)

显然,问题与定解条件都具有球对称性,而问题的适定性要求解是唯一的,因此解也有同样的

对称性


u

= u(r,t) (7.3.12)

这样,问题就得到了极大的简化。第六章中我们利用对称性来处理问题的依据就是对称性原理。

2)轴对称性

有心力场的散射问题可以归结为求解下列定解问题


2

cos


( )

[
ik r ( , ) 1 ikr ]

r


u k u U r u

u Ae f e

r



θ θ ϕ→∞

Δ + =

→ + 
(7.3.13)

其中

f (θ ,ϕ)为待求的散射幅。显然,泛定方程与定解条件都具有绕z 轴转动的对称性,作为

唯一的特解,u 也具有这种对称性,因此

f (θ ,ϕ)j角无关,即f = f (θ )

3)转动对称性

考虑下面的稳定场问题


0,

| ()sin
r a

u r a

u f

θ mϕ=

Δ = < =

(7.3.14)

泛定方程具有球对称性,而边界条件具有转动对称性C

m(实际对称群更大),由于解的唯一性,

因此待求函数也具有同样的对称性。我们可以假设

u = v(r,θ )sinmϕ,代入定解问题后得到

2

2 2 2


1 2 1 1

sin sin


( , ) (
sin ) ( , ) 0,

( , )| ( )sin

m

r r r r

r a


r vr vr r a

v r f m


θ θ θ θ


θ

θ θ

θ θ ϕ

=

∂ ∂ + ∂ ∂ −= < =

(7.3.15)

原来有3 个自变量的问题变为只有2 个自变量的定解问题。

假设未知函数可以写成分离变量的形式

v(r,θ ) = R(r)Θ(θ ),代入泛定方程后得到

2

2


2

sin

( ')' (sin ')' 0

sin

m

r R R R
θ θ

θ


Θ + Θ −Θ=

262


上式的两边同时除以

R(r)Θ(θ ),经过简单的整理后得到

2 2

2


( ')' 1 (sin ') '

sin sin

r R m

R


θ

θ θ


= −Θ +

Θ

上式的左边为坐标 r 的函数,右边为坐标

q的函数,两边要保持相等,必须都等于一个分离参数

λ

。这样,泛定方程就分离为两个独立的常微分方程

2


2

sin


( ')' 0, [0, ]

(sin ') '
m sin 0, [0, ]

r R R r b


θ


λ

θ λ θ θ π


−= ∈

Θ −−Θ+ Θ = ∈

(7.3.16)

前一个方程附有界性边界条件

| R(0) |< ∞ , 后一个方程附有界性边界条件

|
Θ(0) |,|Θ(π ) |< ∞,将这些条件附加到常微分方程(7.3.16)中,得到

2

2

sin

(sin ') ' sin 0, [0, ] ( ') ' 0, [0, ],

| (0)| | (0)|,| ( )|

r R R r b
m

R


θ

λ θ λ θ θ π

π


−= ∈ Θ −Θ+ Θ = ∈

< ∞ Θ Θ < ∞

上式中的后一个问题为连带勒让德本征值问题(6.4.49),它的本征值和本征函数为


( 1), ( )
m (cos ),

l l


λ = l l + Θ θ = P θ lN

其中

m ( )

l

P x
为连带勒让德函数(6.4.55)。前一个方程为欧拉方程,将得到的本征值λ代入方程并

考虑到在r = 0 处的有界性条件后,得到


( )
l ,

l l

R r
= Ar lN

将分别求解的结果相乘,得到分离变量形式的特解。对所有特解进行叠加,得到半通解


0

( , ) l m (cos )

l l l

v r
θ Ar P θ

=

= Σ (7.3.17)

将所得半通解代入到初始条件中,得到


0

(0) l m (cos )

l l l

f Ab P
θ

=

= Σ

利用连带勒让德函数的正交性关系(6.4.59),立即得到展开系数


1 1

2 0 2 1


l


1 ( ) (cos )sin 1 (cos ) ( )

l l l

l l


Ab f P d f x P x dx

N N


π

θ θ θ θ −−= =

其中

2

l

N
为连带勒让德函数的的模方(6.4.61)。

例 7.3-1:半径为

a 的球面上电势分布为f = Asin2θ sinϕcosϕ,确定球内空间的电势 u 。

263


解:定解问题为


1 2

2


0,

| sin sin2
r a

u r a

u A

θ ϕ=

Δ = < =

,这个问题具有转动对称性,对称群为C

2,根据上面

的结果,其半通解为


2

2

l (cos )sin 2

l l l

u ArP
θ ϕ

=

= Σ


x = cosθ ,由边界条件得到

1 2 2

2 2

(1 ) l ( )

l l l

A x Aa P x

=

−=Σ (*)

代入连带勒让德函数的完备性公式,得到


1 2 2 2 1 1

1 2 6 ,2


(2 1)( 2)! (1 ) ( )

l


2( 2)! l l l

A l l A x P x dx Aa

l a


δ

+ −−+ −= −=

+

如果读者能够回忆起前几个连带勒让德函数的形式,即


2 2

2

P (x) = 3(1x )

代入条件(*)后进行比较,立刻得到展开系数

1 2

l


6 l,2 A = Aaδ 。代回半通解后,得到

2


1 2 2

6 2

( , , ) (cos )sin2 a u r θ ϕ= Ar P θ ϕ4)交换对称性

考虑下面的一维二粒子问题


2 2

2 2 1 2

1 2


( )
u V (x , x )u Eu

x x


∂ ∂

−+ + =

∂ ∂

(7.3.18)

如果

1 2 V(x , x )具有交换对称性,即2 1 1 2 V (x , x ) =V(x , x ),则方程也具有交换对称性。按照对称

性原理,方程的解也具有交换对称性,即


2 1 1 2

u(x , x ) = λu(x , x ) (7.3.16)

对上式再进行一次交换操作,得到


2

1 2 1 2

u(x , x ) = λ u(x , x ) (7.3.17)

由此解出

l 1,分别对应特解

2 1 1 2

2 1 1 2


( , ) ( , )

( , ) ( , )

s s

a a


y x x y x x

y x x y x x


= +

= −
(7.3.18)

其中一个是关于交换的对称函数,另一个是反对称函数。在量子力学中,它们分别描述全同玻


264


色子系统和全同费米子系统的状态。

7.3.3 问题与探究

1)应用问题

问题一、试求下面球外问题的半通解


0,

| ()sin
r a

u r a

u f

θ mϕ=

Δ = > =

(7.3.19)

提示:半通解为


1

0

l m (cos )sin

l l l

u B r P
θ mϕ∞ −−= = Σ

问题二、试求下面球壳问题的半通解


0,

| ()

| ()

im

r a

im

r b


u a r b

u f e

u g e


ϕϕ

θ

θ


=

=


Δ = < < = =

(7.3.20)

提示:半通解为


1

0

l m (cos ) im

l l l

u B r P
θ e ϕ∞ −−= = Σ

问题三、试求下面第二边值问题的半通解


0,

| ()cos
r r a

u r a

u f

θ mϕ=

Δ = < =

(7.3.21)

提示:半通解为


0

l m (cos ) cos

l l l

u Ar P
θ mϕ

=

= Σ

问题四、试求下面边值问题的半通解


0,

| ()sin ()cos
r a

u r a

u f

θ mϕg θ nϕ=

Δ = < = +

(7.3.22)

提示:利用叠加原理。

2)推广问题

问题五、试求下面热传导问题的半通解


2

0


,

0

| (,)sin

t

r b

t


u a u r b

u

u f r

θ mϕ=

=


= Δ <

= =

(7.3.23)


265


提示:设半通解为

u(r,θ ,ϕ,t) = v(r,θ ,t)sinmϕ问题六、试求下面波动问题的半通解

2

0

0


,

0

| (,)sin

| (, )cos

t

r b

t

t t


u a u r b

u

u fr m

u gr m


θ ϕθ ϕ

=

=

=


= Δ <

= = =

(7.3.24)

提示:用叠加原理和对称性原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