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與粒子所處位置x並無相關性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
2005 年6 月
456
布朗運動、郎之萬方程式、與布朗動力學
(Brownian Motion, Langevin Equation, and Brownian Dynamics)
文/王子瑜、曹恒光
在西元
1905 年前後,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除研究狹義相對論外,也鑽研布朗運動。在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的
百年紀念之際,本文首先概述布朗運動並簡述愛因斯坦和史摩勒丘司基
(Smoluchowski)如何以機率觀念詮釋布朗粒子的平均
行為。但現代對布朗運動的理論描述常採用較易瞭解的朗之萬
(Langevin)理論,其特點是我們可以將許多流體分子碰撞布朗
粒子的效應簡化成一隨機熱擾動力,然後追蹤單一布朗粒子的運動軌跡。這種方法解決了直接以牛頓動量守恆方程追蹤系統
中所有布朗粒子與流體分子軌跡
(稱為分子動力學)的困境:懸殊的時間尺度差異(timescales separation)。這種簡化布朗粒子周
遭流體貢獻的電腦模擬計算,我們稱之為布朗動力學,它已被廣泛地應用於膠體科學與生物物理領域。本文將就朗之萬方程
及布朗動力學作一簡單的介紹。
一、布朗運動、機率、與郎之萬方程式
西元
1827 年, 英國的植物學家勞伯‧ 布朗
(Robert Brown)
,在顯微鏡下觀察到懸浮在水中的花粉
粒子,會不停地進行連續但不規則的運動。這種類似
生命體的運動特徵引發科學家們研究微小粒子的運動
行為。經過許多的實驗與探討,科學家發現這現象應
該是微小粒子受到週遭液體分子從四面八方的連續撞
擊,而產生連續但不規則地隨機移動,這種移動我們
稱之為布朗運動
(Brownian motion)。布朗運動具有下
列的特性:
(1)粒子的運動永不停止;(2)溫度的改變會
影響粒子的運動;
(3)粒子的運動沒有固定的軌跡,其
運動軌跡呈鋸齒狀;
(4)粒子的大小影響粒子的運動速
度;
(5)粒子的成份或密度不會影響粒子的運動。
西元
1906年,愛因斯坦在發表狹義相對論後,也
發表了他以『機率』的觀念探討布朗運動的定量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以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物理
獎,他曾因布朗運動理論而被提名。根據愛因斯坦的
研究分析,粒子的運動雖然不規則,但是布朗運動在
長時間下的平均移動行為會呈現常態分佈,可視為布
朗粒子的擴散行為。依據布朗粒子在時間
t與位置x時
的機率
P(x,t),我們可得到兩個重要結論,分別是(1)
粒子的位移平均為零
(即〈x〉= 0)。由於位移的向量特
性,重覆將布朗粒子從原點釋出的實驗,由於布朗運
動的等向性,我們不難瞭解平均位移為零的結果。
(2)
粒子隨著時間往各個方向運動而遠離原點,將粒子的
移動距離先取平方,再取平均,我們將發現位移平方
的平均與所經過的時間
t成正比;在同一時間條件下,
布朗粒子遠離原點的快慢則代表布朗擴散係數
D。愛
因斯坦可說是第一位以定量理論詮釋布朗運動,稍後
史摩勒丘司基也發表以機率平衡方程式描述布朗運
動。在無外力作用下,一維空間中的布朗運動可寫成,
2
2
P D P
t x
∂ = ∂
∂ ∂
。解算上式可得到
Einstein-
Smoluchowski Equation,
〈x2〉= 2Dt。
根據愛因斯坦的布朗運動理論,法國物理學家皮
林
(Jean Perrin)進行膠體粒子(colloidal particles)的重力
沉降與布朗擴散的平衡實驗。密度比水重的膠體粒子
會因重力沉降至容器底端。但布朗運動
(擴散)會使膠
體粒子往上懸浮。兩者平衡的結果會產生粒子濃度分
佈。膠體粒子的化學位能
(chemical potential, μ)可寫成
μ = μ
0 + mgx + kBT lnc(x),其中m和c分別代表膠體粒子
的質量與濃度。當系統處於熱力學平衡時,我們可得
到
c = c0 exp(−mgx/kBT),其中c0代表粒子在x =0的濃
度。同樣的結果也可由愛因斯坦或史摩勒丘司基的布
朗運動理論求得。在重力作用的狀況下,布朗粒子處
在位置
x 的機率P(x,t) 須遵守方程
P g P D P
t x x
∂ ∂
∂ = −+ ∂ ∂ ζ ∂ ,其中ζ表示粒子在流體中運動
所受的摩擦阻力。平衡時, 該方程的解為
物理雙月刊(廿七卷三期)
2005 年6 月
457
P
=P0exp(−gx/ζD)。兩相比較,我們可得到布朗擴散係
數為
D kBT
m
= −ζ
,該式稱為
Nernst- Einstein Equation。
皮林的實驗觀察並量測到膠體濃度的分佈,實驗結果
證明了愛因斯坦的理論並由此求得理想氣體常數與亞
佛加厥常數。皮林因相關的實驗工作獲頒一九二六年
諾貝爾物理獎。
上圖為
Perrin 實驗的示意圖。在一杯溶液中散佈著許多的膠
體粒子
(0.29μ),原本膠體應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全部沉到容
器底部。但受到水分子的碰撞,膠體粒子進行布朗運動,而
使粒子懸浮於水中而不至於全部都沉到底部,因而呈現粒子
濃度分佈。
雖然愛因斯坦是第一個以定量理論描述布朗運動
與擴散的關係,但他與史摩勒丘司基是以機率平衡觀
念來描述許多布朗粒子的平均行為,而非一顆布朗粒
子的行為。在西元
1908年,郎之萬(Paul Langevin)發表
了可描述單一布朗粒子運動軌跡的方程,我們現在稱
之為『朗之萬』方程式
(Langevin Equation)。雖然郎之
萬對於布朗運動分析推導的方法與愛因斯坦不同,但
其軌跡的平均會與愛因斯坦直接透過機率所得到的結
果吻合。郎之萬是依據牛頓第二定律
(md2x/dt2 = ΣF),
考慮一個布朗粒子在運動時,同時受到流體的阻力
m
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