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16, 2013

赝模的数量取决于热库的谱分布, 原子与一个马尔可夫热库耗散的赝模相互作用

赝模的数量取决于热库的谱分布

, 上述单洛仑兹谱

密度函数在下半复平面内只有一个奇点

, 可表示为

原子与一个马尔可夫热库耗散的赝模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不同环境模型下

Bell 型纠缠态衰退行为的比较*

韩伟

1)2) 崔文凯1) 张英杰1)2) 夏云杰1)2)

1) (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 曲阜273165 )

2) (

山东省激光偏光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 曲阜273165 )

( 2012

4 19 日收到; 2012 6 29 日收到修改稿)

通过建立三种不同的环境模型

(单一热库模型, 共同热库模型和独立热库模型), 利用赝模理论的方法, 分析讨论

了初始处于

Bell 型纠缠态系统的纠缠演化特性. 研究发现在单一热库模型中Bell 型初始纠缠态cos  |ee+sin  |gg

的纠缠保持时间最长

, cos  |eg+ sin  |ge态的纠缠演化对具体的环境模型依赖很大;同时对这两种不同类型


Bell 型纠缠态在相同环境模型中的纠缠衰退行为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 量子纠缠, 共生纠缠, 赝模理论

PACS:

03.65.Ud, 03.67.Hk

1

引言

系统的量子纠缠作为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的

核心资源

, 一直都是量子信息理论基本问题研究的

重要方向

. 然而实际的量子系统不可能是完全封闭

的理想系统

, 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干扰, 这种

干扰在量子光学中被称为环境的量子噪声

, 而量子

噪声对量子系统的影响往往是不可忽略的

. 只有充

分认识量子噪声对系统量子态的影响

, 才能更有效

地调控实际的量子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

. 近年来,

人们对环境量子噪声在开放系统量子态、量子相

变以及量子门操作中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研究

[15],

如文献

[2] 主要研究了量子噪声信道对单比特旋转

门操作产生的影响

, 文献[3] 研究了两qutrit 纠缠态

在自旋噪声环境中的退相干行为

. 系统纠缠由于受

到环境噪声的影响会发生初始纠缠的有限时间解

纠缠现象

, 称为纠缠突然死亡现象[6;7]. 该现象限制

了量子纠缠在实际量子信息处理过程和量子计算

过程中的应用

. 为此, 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环境

模型来讨论环境对初始系统纠缠动力学的影响

.

般分为两种

: 一种是多比特共同环境模型;另一种

是多比特多环境模型

. 文献[8, 9] 主要研究了两个

初始纠缠的二能级原子分别独立地与两个热库相

耦合的模型

, 但是两个子系统之间没有任何相互作


. 文献[10] , 作者讨论了两初始纠缠的二能级

原子与一个共同热库相耦合的模型

, 分析了失谐量

等参量对系统纠缠演化的影响

.

以上文献主要是分别研究了系统纠缠在多比

特共同环境模型和多比特多环境模型下的衰退行


. 鉴于不同退相干模型下系统初始纠缠的衰退行

为必不同

, 本文主要利用赝模理论方法比较了不同

退相干模型下初始处于

Bell 型纠缠态的两二能级

原子间的纠缠衰退行为

. 其中Bell 型纠缠态分别为

|

Φ

AB

= cos θ |eg+ sin θ |ge,

|

Ψ

AB

= cos θ |ee+ sin θ |gg, (1)

这里

|g(|e) 表示二能级原子的基态(激发态).

所周知

, Bell 型态的约化密度矩阵为X 类态[11]





AB =





x


0 0 ν

0

y u 0

0

uz 0

ν

0 0 w





,


(2)

其中

x, y, z, w 是正的实数, u, ν 为复数. 任意X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 61178012, 10947006) 和曲阜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 XJ201013) 资助的课题.



E-mail: yjxia@mail.qfnu.edu.cn



c 2012 中国物理学会Chinese Physical Society http://wulixb.iphy.ac.cn

230302-1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类态的约化密度矩阵

, 在时间演化过程中始终保


X 型不变. 对于一个两量子比特系统, 如果其约

化密度矩阵为

X 类态, 则它们的纠缠度量可以采


Wootters 的共生纠缠(concurrence)[12], 其形式为

C


(ρAB) = 2 max

{


0

, |u| −



xw,

|ν| −



yz



}


.


(3)

为了弄清环境在系统纠缠演化过程中扮演的

角色

, 分别考虑了三种不同的环境模型, 即两个初

始纠缠的二能级原子

A B , 只有子系统A

外界环境相耦合

, B 不与任何环境相互作用的模


(单一热库模型)A B 处于同一环境中的模


(共同热库模型);以及A B 分别处在各自环

境中的模型

(独立热库模型). 详细研究了同一类型

纠缠态在不同环境模型下的纠缠衰退

, 并对不同类

型纠缠初态在相同环境模型下的纠缠演化行为进

行的比较

.

2

不同模型下系统态矢演化及原子纠

缠演化


模型

1 本文中称为单一热库模型, 即原子A

处在热库

a , 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 原子B 不与

任何环境相耦合

. 系统的哈密顿量可以写为

H


=ωAσ+

A

σ




A

+ ωBσ+

B

σ




B

+

Σ


k


ω

ka
+

k

ak

+


Σ


k



(

gkσ




A

a+

k


+ h.c.), (4)

这里

ωA, ωB 为原子A B 的跃迁频率, 为简单

起见取

ωA = ωB = ω0. σ+

j


= |e

jj




g|, σ



j


=

|


g

jj




e|(j = A, B) 为第j 个原子的上升和下降

算符

. a+

k


, ak 代表热库中第k 个模式的产生和湮没

算符

, ωk gk 是热库第k 个模式的频率及其与原

子的耦合参数

.

利用赝模理论

[1315] 的方法求解主方程研究

两原子纠缠动力学问题

. 精确的主方程描述了原子

与耗散的赝模间存在相干相互作用

, 并且赝模的耗

散体现在其与一个马尔可夫热库的耦合

. 本文中假

设热库为耗散腔的电磁场

, 则谱密度函数为

D


(ω) =

Γ



(

ω ωc)2 + (Γ/2)2

.


(5)

赝模的数量取决于热库的谱分布

, 上述单洛仑兹谱

密度函数在下半复平面内只有一个奇点

, 可表示为

原子与一个马尔可夫热库耗散的赝模相互作用

.

精确动力学可用以下赝模主方程给出

:

d

d

t





= i[Heff, ]Γ

2

[

a+a2aa++a+a], (6)

其中


H


eff =ω0(σ+

A

σ



A + σ+

B

σ



B ) + ωca+a

+ [

Ωσ



Aa+ + h.c.], (7)

这里

 为系统约化密度矩阵, ωc, Γ 为赝模的

振荡频率和耗散率

, 它们依赖于赝模对应的奇

点位置

z1 ωc iΓ/2. 通常用|e, |g代表

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

, |0



=

Π

n

k


=1

|


0k|1



=

(1

/C)

Σ

n

k


=1 Ck |1k代表环境的状态, 按照赝模理


, |0



等价于赝模的|0, |1



等价于赝模的|1.

对于初始原子处于激发态

|e, 而赝模处于真空


|0的系统, 利用赝模理论, 其演化形式可表示为

|


e0⟩→ c1(t) |e0+ c2(t) |g1, (8)

其中


i _

c1(t) =ω0c1(t) + Ωc2(t),

i _

c2(t) =ωcc2(t) + Ωc1(t) iΓ

2


c


2(t).

(9)


根据初始条件

c1(0) = 1, c2(0) = 0, 应用计算

机编程可以很容易得出演化末态

.

对于原子和热库系统初态

:

|

Φ
(0)= |ΦAB

⊗|


0


,

|

Ψ
(0)= |ΨAB

⊗|


0


,

(10)


可以得出两原子约化密度矩阵



AB

(t)

x


=sin2 θ |c2(t)|2 ,

y


=sin2 θ |c1(t)|2 ,

z


=cos2 θ,

w


=0,

u


=cos θ sin θc



1(t),

ν


=0. (11)

以及



AB

(t)

x


=sin2 θ,

y


=0,

z


=cos2 θ |c2(t)|2 ,

w


=cos2 θ |c1(t)|2 ,

u


=0,

ν


=cos θ sin θc1(t). (12)

230302-2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两原子的共生纠缠为


C


(

AB

(t)) = 2 |cos θ sin θc



1(t)| = C(

AB

(t)).

(13)


模型

2 共同热库模型, 即原子A B 同处于

热库

a , 都与a 发生相互作用. 为简单起见, 取两

原子与热库的耦合系数相同

, 系统哈密顿量为

H


=ωAσ+

A

σ



A + ωBσ+

B

σ



B +

Σ

k

ω

ka
+

k

ak

+


Σ

k

[


g

k
(σ



A + σ



B )a+

k


+ h.c.

]


.


(14)

利用赝模方法可得主方程

(6) , 只是式中的有效

哈密顿量改写为


H


eff =ω0(σ+

A

σ



A + σ+

B

σ



B ) + ωca+a

+ [

Ω(σ



A + σ



B )a+ + h.c.]. (15)

对于初始赝模处于真空态

|0, 两原子初始处于|eg, 以及处于|ee态的情形, 演化末态可表示为

|


eg0⟩→c1(t) |eg0+ c2(t) |ge0+ c3(t) |gg1,

|


ee0⟩→b1(t) |ee0+ b2(t) |eg1+ b3(t) |ge1+ b4(t) |gg2. (16)

可得系数满足的微分方程分别为


i _

c1(t) = ω0c1(t) + Ωc3(t),

i _

c2(t) = ω0c2(t) + Ωc3(t),

i _

c3(t) =

(


ω


c iΓ

2


)


c


3(t)

+

Ω(c1(t) + c2(t)),

(17)




i_

b1(t) =2ω0c1(t) + Ω(c2(t) + c3(t)),

i_

b2(t) =ωcc2(t) + Ω(c1(t) + c4(t))



iΓ

2


c


2(t),

i_

b3(t) =ωcc3(t) + Ω(c1(t) + c4(t))



iΓ

2


c


3(t),

i_

b4(t) =2ω0c4(t) + Ω(c2(t) + c3(t))



iΓc4(t), (18)

代入初始条件

c1(0) = 1, c2(0) = c3(0) = 0


b1(0) = 1, b2(0) = b3(0) = b4(0) = 0, 用计算

机程序可得系数的精确解

(其中初态为|ge0⟩→

c


1

(t) |eg0+ c

2

(t) |ge0+ c

3

(t) |gg1时的演化末态

求解与

|eg0态相同, 只是初始条件不同, c

2

(0) = 1,

c


1

(0) = c

3

(0) = 0).

系统初态为

(10) 式时, 容易计算在该模型下的

两原子

t 时刻的约化密度矩阵

AB

(t)

x


=|cos θc3(t) + sin θc




3

(t)|2 ,

y


=|cos θc2(t) + sin θc




2

(t)|2 ,

z


=|cos θc1(t) + sin θc




1

(t)|2 ,

w


=0,

u


=(cos θc1(t) + sin θc




1

(t))

×


(cos θc2(t) + sin θc




2

(t))


,

ν


=0. (19)

约化密度矩阵



AB

(t)

x


=|cos θb4(t)|2 + |sin θ|2 ,

y


=|cos θb3(t)|2 ,

z


=|cos θb2(t)|2 ,

w


=|cos θb1(t)|2 ,

u


=cos2 θb2(t)b



3(t),

ν


=cos θ sin θb1(t). (20)

可得共生纠缠


C


(

AB

(t)) =2



(cos

θc1(t) + sin θc




1

(t))

×


(cos θc2(t) + sin θc




2

(t))




,

C


(

AB


(t)) =2 max

{


0

, |cos θ sin θb1(t)|



cos2 θ



|

b
2(t)|2 |b3(t)|2,



cos

2 θb2(t)b



3(t)





[

|


cos θb1(t)|2

×


(sin2 θ + | cos θb4(t)|2)

]

1=2

}


.


(21)

模型

3 独立热库模型, 即原子A B 分别在

各自的热库

a b , 且子系统Aa Bb 之间无任

何相互作用

, 系统的哈密顿量为

H


=ωAσ+

A

σ



A + ωBσ+

B

σ



B

+


Σ

k

ω

ka
+

k

ak
+

Σ

k

ω

kb
+

k

bk

+


Σ

k

[


g

k
(σ



Aa+

k


+ σ



B b+

k


) + h.c.

]


,


(22)

该模型下的赝模主方程为


d

d

t





= i[Heff, ] Γ

2

[

a+a 2aa+ + a+a

+

b+b 2bb+ + b+b], (23)

其中


H


eff =ω0(σ+

A

σ



A + σ+

B

σ



B ) + ωc(a+a + b+b)

230302-3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


[


Ω


(σ



Aa+ + σ



B b+) + h.c.

]


,


(24)

对于初态


|

Φ
(0)= |ΦAB

⊗|


0a

|


0b ,

|

Ψ
(0)= |ΨAB

⊗|


0a

|


0b .

(25)


同模型

1 的情况类似, 可以分别求解子系统Aa


Bb 中原子初始处于激发态|e, 赝模处于真

空态

|0a

|


0b 时的演化末态(同上文中(8)


(9) ).

同理可得模型

3 下两原子约化密度矩




AB

(t)

x


=|c2(t)|2 ,

y


=sin2 θ |c1(t)|2 ,

z


=cos2 θ |c1(t)|2 ,

w


=0,

u


=cos θ sin θ |c1(t)|2 ,

ν


=0. (26)

两原子约化密度矩阵



AB

(t)

x


=sin2 θ + cos2 θ



c


22

(

t)



2


,

y


=cos2 θ |c1(t)c2(t)|2 ,

z


=cos2 θ |c1(t)c2(t)|2 ,

w


=cos2 θ



c


21

(

t)



2


,

u


=0,

ν


=cos θ sin θc21

(

t). (27)

可得共生纠缠


C


(

AB

(t)) =2 cos θ sin θ |c1(t)|2 ,

C


(

AB

(t)) =2 max

{


0

, cos θ sin θ |c1(t)|2



cos2 θ |c1(t)c2(t)|2

}


.


(28)

3

三种模型下原子纠缠演化规律比较

本节中首先讨论了同一

Bell 型纠缠初态在三

种不同环境模型下的纠缠演化行为

, 然后对不同纠

缠初态

|ΦAB |ΨAB 在相同环境模型下的纠缠

演化特性进行了比较

, 如图1 至图3.

3.1 Bell

型纠缠初态在不同环境模型下的

纠缠演化行为


两原子初始处于

Bell 型纠缠态, 当原子所处

的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

, 其纠缠演化行为也会随

之改变

. 1 给出两原子初始处于|ΦAB 态时,

三种不同环境模型下

, 其共生纠缠C|随无量纲

参量

Ωt 的纠缠演化规律. 其中图1(a) (b) 对应

强耦合情况

Γ = 11Ω, 很显然, 由于环境的非马

尔可夫性

, 热库会对系统有信息反馈效应, 两原子

间的纠缠演化会出现振荡行为

. 对于弱耦合情况

为图

1(c) (d), Γ = 0.11Ω, 两原子间初始纠缠

单调衰减

. θ = /4 , 不管是强耦合还是弱

耦合情形

, 原子初始纠缠在模型1 时保持时间最

长;在模型

2 , 原子初始纠缠衰减的速度最快.


θ = 3/4 , 在模型2 , 原子初始纠缠始终

保持最大值

1, 不随时间演化;原子初始纠缠在模


3 中的衰减速度较模型1 . 为了解释模型2

中的情况

, 引入亚辐射态|ϕ=



1

2

(

|eg⟩−|ge)

和超辐射态

|ϕ+=



1

2

(

|eg+ |ge), 显然若系统

处于亚辐射态

|ϕ和环境处于真空态|0



, 则态


|ϕ⟩⊗|0



是模型2 的哈密顿量(14) 式的本征


, 在演化过程中不随时间变化. 当原子初始处


|ΦAB = cos θ |egAB + sin θ |geAB 态时, 用态


|ϕ|ϕ+可表示为

|

Φ
AB =

cos

θ+ sin θ

2




ϕ


++

cos

θ√−sin θ

2




ϕ

.


θ =

3



4



, |ΦAB 中只有|ϕ, 是不随时间变

化的本征态

, 故两原子一直保持在最大的初始纠缠


. 而当θ =




4



, |ΦAB 中只留有|ϕ+, 故原

子间纠缠会随时间慢慢衰减到零

. 类似地, 2

给出两原子初始处于

|ΨAB 态时的共生纠缠C| 随无量纲参量Ωt 的纠缠演化规律在三种模型下的

比较

. 在强耦合情况下, 三种模型下的两原子共生

纠缠

C| 随时间的演化振荡频率是一样的, 在模


1 中初始纠缠容易得到保持, 而在模型3 中原子

纠缠最容易衰退

. 在弱耦合情况下, 两原子共生纠


C| 随时间单调衰减, 在模型1 中初始纠缠的衰

减最慢

, 而在模型3 中两原子纠缠会较快地衰减为


.

230302-4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1 两原子初始处于|ΦAB 态时的共生纠缠C|随无量纲参量Ω 的纠缠演化规律在不同模型下的比较


2 两原子初始处于|ΨAB 态时的共生纠缠C| 随无量纲参量Ω 的纠缠演化规律在不同模型下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Bell 型纠缠初态在相同环

境模型下的纠缠演化比较



3 中分别给出对于特定的环境模型, 两原

子初始处于不同

Bell 型纠缠态|ΦAB |ΨAB

时其纠缠演化行为的比较

, θ = /8. 当给定

的外界环境为模型

1 , 如图3(a) (d), 不管

是强耦合还是弱耦合情形

, 两种Bell 型初始纠

缠态的纠缠演化行为完全相同

. 对模型2,


3(b) (e), 对于初态|ΦAB, 两原子纠缠在初

230302-5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始时刻随时间迅速衰减到零

, 又慢慢增加至一

个渐进值

, 如前所述, θ = /8 , |ΦAB

同时包含

|ϕ|ϕ+, 系统初始纠缠先快速

衰减到零再逐渐到达固定的渐进值

, 这是亚辐

射态

|ϕ在演化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原因;


|ΨAB 态中原子纠缠缓慢衰减到零. 在模型3


, 如图3(c) (f), 在强耦合情形下, |ΨAB 态会

发生纠缠死亡现象

, 纠缠突然死亡出现的原因在


θ = /8 , 满足|cos θ| > |sin θ| 的条件[16].

无论是强耦合还是弱耦合情况

, 原子处于|ΨAB

态时都比处于

|ΦAB 态时的共生纠缠保持时间

要长

, 这与模型2 中得到的结论在初始时刻时

刚好相反

.


3 不同Bell 型纠缠初态的共生纠缠随无量纲参量Ω 的纠缠演化规律在同一模型下的比较, 其中θ= /8

4

结论

本文利用赝模理论的方法

, 系统研究了初始处


Bell 型纠缠态的两二能级原子在三种不同的环

境模型下的纠缠演化动力学行为

. 采用数值计算的

方法

, 讨论了初始纠缠的两原子A B 的纠缠演化

对模型的依赖关系

, 发现初始处于|ΦAB 态时,

原子纠缠演化规律不仅与特定的环境模型有关

,

与初始纠缠度

θ 的取值有关;当初始处于|ΨAB

态时

, 在单一热库模型中时, 两原子间初始纠缠保

持的时间最长

. 同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Bell 型纠

缠初态

|ΦAB |ΨAB 的纠缠随时间演化的异同.

发现在单一热库模型中时

, 两原子纠缠演化规律

完全相同;在共同热库环境模型中时

, 两原子初始

处于

|ΦAB 态时的共生纠缠比处于|ΨAB 态时在

初始时刻随时间衰减要快;而在独立热库模型中


, 情况相反, 即两原子初始处于|ΨAB 态时其共

生纠缠随时间衰减较快

, 迅速减小到零, 而初始处


|ΦAB 态时的共生纠缠要比前者保持的时间长

很多

.

[1] Ai Q,Wang Y D, Long G L, Sun C P 2009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52 1898

[2] Xu G F, Kwek L C, Tong D M 2012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55 808

[3] Ma X S, RenMF, Zhao G X 2011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54

1833

230302-6


物理学报

Acta Phys. Sin. Vol. 61, No. 23 (2012) 230302

[4] Qian Y, Zhang Y Q, Xu J B 2012

Chin. Sci. Bull. 57 1637

[5] Wu R B, Zhang J, Li C W, Long G L, Tarn T J 2012

Chin. Sci.

Bull.


57 2194

[6] Yu T, Eberly J H 2004

Phys. Rev. Lett. 93 140404

[7] Yu T, Eberly J H 2009

Science 323 598

[8] Zhang Y J, Man Z X, Xia Y J, Guo G C 2010

Eur. Phys. J. D 58

397

[9] Bellomo B, Franco R L, Maniscalco S, Compagno G 2008

Phys.

Rev.


A 78 060302

[10] Han F, Zhang M H 2011

Inter. Quantum Information 9 1533

[11] Yu T, Eberly J H 2007

Quantum Inf. Comp. 7 459

[12] Wootters W K 1998

Phys. Rev. Lett. 80 2245

[13] Li Y, Guo H 2009

e-print arXiv:quant-ph/09090375

[14] Zhang Y J, Man Z X, Xia Y J 2009

Eur. Phys. J. D 55 173

[15] Garraway B M 1997

Phys. Rev. A 55 4636

[16] Lopez C E, Romero G, Lastra F, Solano E, Retamal J C 2008

Phys.

Rev. Lett


. 101 080503

Comparison of entanglement decay between Bell-like

stat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models



Han Wei

1)2) Cui Wen-Kai1) Zhang Ying-Jie1)2) Xia Yun-Jie1)2)

1) (

Department of Physic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

2) (

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aser Polariz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hysics,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 China )

( Received 19 April 2012; 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 29 June 2012 )


Abstract


Establishing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 models (i.e., single reservoir model, common reservoir model and independent reservoir

model), we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entangled system initially in Bell-like state by the pseudomode method.

Through comparing the entanglement decays under the three different environment models, we find that the entangled Bell-like state


cos

 |ee+ sin  |ggwill be kept in the single reservoir model for a time longer than in the other two models. However, the en-

tanglement decay behavior of Bell-like state

cos  |eg+ sin  |geis dependent on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model. Meanwhile, the

comparison of entanglement decay between the above two Bell-like states at the same environment models is performed.


Keywords:

quantum entanglement, concurrence, pseudomode method

PACS:

03.65.Ud, 03.67.Hk

*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10534030), and the Young Teacher Research Funds

from Qufu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Grant No. XJ201013).




E-mail: yjxia@mail.qfnu.edu.cn

230302-7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