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28, 2014

brain01 phyhistory01 1863年 亥姆霍兹的《音调的生理基础》出版,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了人耳的听觉,提出了乐音谐和的理论

物理学大事年表

(2013-10-05 09:25:44)


物理学大事年表
公元前
6000年 西安半坡村制成一种尖底汲水陶罐;两耳系绳,空时倾斜,盛水将满时立,水全满时自动倾覆,表明当时对于物体的重心与平衡已有一些认识。
12——前11世纪 商代已能制造石磬和成套的铜铙等乐器。
9——前8世纪 周代已使用“阳燧”聚焦取火。
624——前547年 泰勒斯提出整个宇宙是自然的假乏,引人变化、循环的观念,发现摩擦后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古希腊人发现天然磁石吸铁的现象。
6世纪 《管子》阐述了关于气的学说,提出水是万物之源的思想,记述了最旱的定律法——三分损益法,记载了天然磁石吸铁的现象。毕达哥拉斯提出乐律中的自然律。
5世纪下半叶 《考工记》记述了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浮力等现象,论述了箭的飞行运动与箭各部分结构的关系,记载了振动物体大小、形状同发声频率,以及声强同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
5世纪 《周礼·夏官》中记载有漏壶。
5——前4世纪上半叶 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万物是由大小不同的不可分、不可变的物质组成的观念。
5——前4世纪 《墨经》提出了原始的物质最小单位是“端”的概念,记述了时空和物质运动、力和重、平衡和重心、物体的沉浮,论述了斜面、滑车等简单机械,系统地讨论了投影、针孔成像、平面位、凹面镜成像。《墨子·备穴》记载了固体传声和共鸣现象的应用。
4世纪 亚里士多德提出宇宙间所有物质,都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所组成的学说;认识到声音由空气运动产生,并发现管长一倍、振动周期长一倍的规律。
4——前3世纪 《庄子》》中记载了调瑟时发生的共振现象“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
300年前后 欧几里得论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和反射定律。
3世纪 《尚书·洪范》中记述了宇宙构成的五行学说,即认为金、木、火、水、土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原素。
287——前212年 何基米德发现了流体的浮力原理和斜面、杠杆、滑轮原理,发明用于提水的阿基米德螺旋器。
280——前233年 《韩非子·有度》中出现用磁石指南的记载。
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颁发了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
2世纪 《淮南子》记载了涂水银的平面镜,提出利用热空气浮升的设想。《淮南万毕术》记载了用冰作透镜、用平面反射镜作潜望镜,记述了人造磁体以及磁体的同性相斥现象。
96——前55年 卡路斯的《自然本性》中论述了原子说,并用公式给自然现象以一定的解释。 
1世纪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中阐述了原子说,论及“物质守恒和运动守妇的思想,记载了磁石的排斥与吸引作用。丁缓制造“被中香炉”中的持平装置;它的原理已与现代陀螺仪的方向支架相似。 
0-1600
27——约97年 王充的《论衡》创立了以所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触及到力、物体运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到内力和外力的区别,解释了发音的原因;记述了热传递的承担者是气的作用,以及雨露霜雪与气温之间的关系,记载了金属凹面镜的向日取火,以及顿牟(即玳瑁)经过摩擦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100年前后 《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有“地恒动而人不动,譬如闭舟而行不觉舟之动也”,说明当时对运动的相对性已有认识。希隆记述了蒸汽转动涡轮、热空气推动的转动机和虹吸现象。
110年 托勒密测量了光的折射和全内反射的临界角。
117年 ——132年 张衡制成水运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性计时器。制成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器。 
274年 荀勖在以三分损益法计算管乐器各音时,发明了律笛“管口校正”的方法,并以管作律器。 
290前后 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了两种摩擦起电现象,掌握了消除共鸣现象的方法。
354430年 奥古斯丁发现通过摩擦的琥珀与天然磁石产生的吸引力是两种不同的性质。
4世纪 姜岌发现大气拆射星光的现象。
5世纪 何承天为解决音差问题,敢于打破五度相生法的成规,促使乐律研究向着“等程的方向发展。
6世纪 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即地球运动的反映)的不均匀性。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说明了霜的成因。
7世纪初 孔颖达的《礼记注疏》中说明了虹的成因。 
990年前后 谭峭的《化书》中记载了会聚透镜、发戳透镜的成像情况。 
1030年前后 伊木·海赛木的《光学》中提出了对光源和视觉的认识,记述眼睛构造的知识,提出所谓“海赛木问题”;给定发光点和眼睛的位置,寻求球面镜、圆柱面镜或圆锥面镜上的发生反射的某一点。明确提出了入射线、折射线和界面法线位于同一平面的事实。
1040年 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指南鱼的制作方法,表明当时已利用地磁场进行人工磁化和发现了磁倾角。
1041年 杨惟德的《茔原总录》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并提出了校正磁针测定方向误差的方法。 
1054年 《宋史》中记载了超新星的爆发,该超新星的残骸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075年 沈括制成新计时器的“玉壶浮漏”,直接量度了太阳视行速度变化引起的每日时差。
1086——1095年 沈括著《梦溪笔谈》,记载了一种人工磁化方法,地磁的磁偏角,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和缕悬法,并指出前三种方法“不若缕悬法为最善”;记述了关于乐律、古琴制作、古代扁形乐钟发声方面的见解,对声的共振现象研究尤多,包括用纸人显示声共振的方法;记录了针孔成像、凹面镜成像,对焦点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对透光镜也作了研究。
10881092年 苏颂制成水运仪象台,即天文钟,是现代钟表的雏型。
1300年前后 赵友钦著《革象新书》,记载了大量的针孔成像实验。详细讨论了小孔、光源、像、物距、像距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了照度和离光源距离间的联系。
1543年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了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宗教神学宇宙观的基础,有力推动了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近代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1581年 诺曼发现地磁的磁倾角。
1583年 伽利略发现摆振动的等时性,得出单摆周期和振幅无关的结论,创用单摆周期作为时间量度的单位,发明了“脉搏计”。
1584年 朱载 著《律吕精义》,通过精密计算与科学实验,创造“新法密律”,即用等比级数平均划分音律,系统阐明了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1586年 斯蒂文发展了阿基米德有关力的平衡的研究,得出了斜面原理;引入了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发现了若干重要的流体静力学定律;第一个用落体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重物要比轻物下落得快的见解。
15891592年 伽利略通过物体的斜面运动的实验和理论分析,区分了速度和加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确认了落体的速度与重量无关,建立了落体定律,推翻了流传千年的重物先落地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断言;认识到自由落体所达到的速度能够使其回到原高度,但不能超过;根据理想实验,发现了惯性原理,预示了以后由牛顿把它写成的惯性定律;还发现抛物体运动规律,对力的作用也进行了正确的估计。
1590年 詹森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发明了显微镜。
1600-1700
1600年 吉伯的《论磁往》出版,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提出了地磁理论;认为磁极不能孤立存在,必须成对出现;通过电吸引的实验,认识到电现象是物质的一种普遍具备的现象;明确区分了电的吸引和磁的吸引。 
1609年 开普勒的《新天文学》出版,提出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都沿椭圆轨道运行,太阳则位于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至行星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李昔希发明望远镜。
1611年 开普勒的《屈光学》出版,发现了光的全内反射现象。
1619年 开昔勒的《世界的和谐》出版,提出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或调和定律):任何两行星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同它们离太阳的平均距离(或其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1621年 斯涅耳通过实验发现光的人射角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总是保持相同的值,称为斯涅耳定律。
1627年 王征译《远西奇器图说》出版,介绍了伽利略的力学知识。
1632年 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出版,宣传并论证了哥白尼日心说,总结了一系列力学研究的新成果,立即受到知识阶层的高度评价,而教会法庭却认为,这部著作比路德和加尔文的文章更“可怕和利害”。
1636年 默森测量振动频率和空气中的声速,发现了弦的倍频音。
1637年 宋应星的《论气》出版,明确地把声音归因于空气的振动,与石击水面而产生的水波相类比,笛卡儿提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1638年 伽刊略的《关于力学和位置运动的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和数学证明》出版,讨论了材料抗断裂、媒质对运动的阻力、惯性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抛射体的运动等问题,给出了匀速运动和匀加速运动的定义。 
1643年 托里拆利和维维亚尼作了著名的发现大气压力的实验,后称为托里拆利实验,在实验中还发现当气压变化时,水银往的高度也随之变化,据此原理发明水银压力计,并由此掀起有关实验和理论工作的热潮,使得西欧物理学界的研究活动为之一新。
1644年 笛卡儿把物体的大小(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质量概念)与其速度乘积称为”运动的量”,井明确提出了运动量守恒定律:物质和运动的总量永远保持不变。
16461648年 帕斯卡重做托里拆利实验,成功地证实了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1650年 盖利克发明了空气泵,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空气、真空、大气压的实验。
1651年 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出版,记述了虹吸现象、潮汐同月球运行的关系,论述了声的发生、反射、共振。记载了针孔成像、光的反射,折射、透镜的焦点和大气光象,还提出时间和空间不能分立的观点。
1653年 柏斯卡发现密闭流休能传递压强的原理,称为帕斯卡原理,提出了连通器原理和后来得到广泛应用的水压机的最初设想。 
1654年 盖利克作了把两个铜制半球对接在一起,并经过松节油蜡浸过的皮环密封后抽气使成真空,要用马队才能将此两半球砰然拉开的实验,称为马德堡半球实验,曾轰动一时,说明人类可以制造真空,演示了大气压的巨大机械力。 
1655年 格里马尔迪精确地描述了光的衍射现象,并提出光的波动说。
16561658年 惠更斯首先将摆引入时钟,发明摆钟,并发现保持物体沿圆周运动需要有一种向心力。
1659年 玻意耳在胡克协肋下改进了盖利克发明的空气泵,进行了有关真空中虹吸失效及毛细管效应等实验。
1662年 玻意耳发现了气体体积与压强成反比的经验定律,称为玻意耳定律,这是在力学运动以外的第一个自然定律。
1665年 胡克对薄膜彩色作出解释,是光的波动说最早倡导人之一。
1666年 牛顿用三棱镜分析白光,发现白光是白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奠定光谱分析的基础,并制成牛顿色盘。
1669年 惠更斯总结了完全弹性碰撞的基本规律,明确了动量守恒原理的矢量性。
1673年 惠更斯的《摆式时钟或用于时钟上的摆的运动的几何证明》出版,提出了单摆周期公式,指出单摆的运动不严格等时,提出了复摆的完整理论,引入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向心加速度公式。
1675年 牛顿观察到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阴暗相同的同心圆环,称为午顿环。
1676年 马略特独立地总结出温度恒定时气体的压强与体积成反比的定律,由于在表述上比玻意耳完整,数据更令人信服,因此这一定律以后被称为玻意耳一马略特定律。罗默根据木星卫星被木星掩食的观测,提出并推算出光行有一定的速度。
1678年 胡克阐述在弹性极限内表示力和形变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定律,称为胡克定律。惠更斯提出波前上各点是新的波源的原理,称为惠更斯原理,并建立了光的波动说。
1679年 胡克、哈雷从向心力定律和开普勒第三定律,推导出维持行星运动的引力和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684年前后,王夫之以烧柴、煮水、焙烧汞、烧松烟制墨等为例,定性地阐述了物质不灭的思想,还阐述了运动不灭的思想和关于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住的看法。
1866年,莱布尼兹反对笛卡儿把“动量”作为对运动的量度的主张,提出用“活力”,即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来量度运动,并提出活力守恒原理。
1687年,牛额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提出了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力学体系,给出了质量、动量和力的定义。引入绝对时间、绝对空间的概念,建立了牛顿三大定律:第一定律(或称惯住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其他物体的作用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第二定律(或称运动基本定律):物体的动量对时间的变化率与该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并和力的方向相同;第三定律(或称作用和反作用定律):一物体对另一物体的作用同时引起另一物体对此物体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而且这两个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还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质点都以一定的力互相吸引着,这个力同两个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原理》一经公诸于世,立即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并成为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首次大综合。 
1690年,惠更斯的《光论》出版,提出光的波动说,导出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折射定律,井解释了双折射现象。巴本制成具有活塞和汽缸的实验性蒸汽机。 
1698年,萨维里制成蒸汽泵用于矿山排水。 
1700-1850
1700年,索弗尔研究了谐音,用纸游码找出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对“拍”现象作出解释。
1701年,牛顿发现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的物体逐渐冷却时所遵循的规律,称为牛顿冷却定律。
1704年,牛顿的《光学》出版,论述了光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提出了31个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和《原理》一样同为物理学的巨著,也是科学界的经典著作。
1706年,纽可门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
1714年,华伦海特利用水银膨胀代替不够准确的空气膨胀,制成第一个精确的水银温度计。
1717年,J.伯努利提出了受有理想约束的力学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作用在体系上的所有主动力,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它们在任意的无限小虚位移中所作的元功之和等于零的原理,称为虚位移原理、又称虚功原理。
1725年,布拉德莱首先观察了光行差现象,并测得这个夹角为40.89”,从而求出光速为295000km/s
1729年,格雷发现电的传导现象,并分清导电体与绝缘体。
1733年,杜菲明确了有两种电荷,发现带同性电荷的物体相斥、带异性电荷的物体相吸。
1736年,欧拉的《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出版,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质点力学的第一部著作。
1738年,D.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根据机械能守恒,提出了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西鸟斯提出摄氏温标。
1743年,达朗伯的《动力学论文》出版,提出了物体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真实外力恒与惯性力相平衡的原理,称为达朗伯原理,这是把动力学基本规律变换成静力学问题处理的重要原理;还总结了笛卡儿派与莱布尼兹派关于两种运动量度的争论,称为达朗伯判决。
1744年,莫培督提出了保守的、完整的力学体系在由某一初位形转到另一已知位形的一切具有相同能量的可能运动中,真实运动的作用量有极小值的原理,称为莫伯督原理。
1745年,克莱斯特发明了储存电的方法;次年穆申布鲁克在莱顿又独立发明了保存电的装置;后人称之为莱顿瓶;这种电容器的电容量很小,但所能承受的电压却很高,为当时静电实验所不可缺的装置。
1747年,富兰克林阐述了电的“单流体”学说,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1748年,利希曼发现静电感应现象。
1750年,米切尔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755年,欧拉建立了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称为欧拉方程。
1760年,布莱克认识到同样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发生相同的温度变化时,所需的热量是不同的,由此提出了比热容的理论。兰伯特建立了照度定律、光强定律等光度学基本定律。
1761年,布莱克提出潜热的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
1767年,普列斯特列类比于万有引力现象得出静电学的平方反比关系。
1768年,瓦特在汽缸外增加了冷凝器,制成了单动式近代蒸汽机,由此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1772年,爱斯尔建立了晶体的面角守恒定律,并加以推广。
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775年,拉格朗日引入重力势函数的概念 
1780年,伽伐尼发现当火花放电或有雷电时青蛙的腿会发生痉挛的现象。
1784年,阿维发表晶体是由一些相同的“基石”重复、规则地排列而成的学说。
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得出两静止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电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定律,称为库仑定律。查理发现气体的压强随温度而改变的规律,称为查理定律。 
1787年 克拉尼用小提琴弦代替锉子使金属板振动,发现原撒在板上的细沙停留在节线上,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即著名的克拉尼图形。 
1788年 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出版,总结了自牛顿以后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把能量守恒作为力学的基础,应用了虚速度原理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奠定了分析力学的义础。 
1798年 卡文迪什作了用灵敏度很高的扭秤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称为卡文迪什实验,由此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推算了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从而开创了测量引力的新时代。朗福德通过实验指出热质说的错误,说明热只能是运动的一种表现。 
1799年 戴维用摩擦冰块使冰融化的实验,支持了“热是运动”的学说。 
1800年 伏打发明了一种直接倍增伽伐尼电的两类导体的组合接触装置,称为伏打电堆,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赫歇尔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红外线。 
1801年 托马斯·杨作了让光通过两个靠近针孔分成两束而发现光的干涉图祥的实验,称为杨氏干涉实验,后来又把针孔改成缝,称为杨氏双缝实验。李特尔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紫外线。 
1803年 道尔顿提出物质的原子理论。 
1807年 托马斯·杨首先使用能量一词来代替活力,定义了弹性模量,又称为杨氏模量。 
1808年 马吕斯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和晶体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1年 阿伏伽德罗提出同温、同压下所有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分子数的假说,后称为阿伏伽德罗定律。阿喇戈发现石英有使光偏振方向旋转的能力,这就是物质的旋光性。 
1814年 夫琅和费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大量暗线,后称为夫琅和费线,并测出了它们的波长。 
1815年 菲涅耳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18年 杜隆、珀替发现固体热容的经典定律,称为杜隆——珀替定律。 
1819年 菲涅耳用自己设计的双镜和双棱镜作光的干涉实验,再次证实光的波动性。贝克勒耳发现晶体压缩生电的现象。 
1820年 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阿喇戈发现通电的螺线管能吸引铁屑。毕奥、萨伐尔由实验得出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定律,称为毕奥——萨伐尔定津,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821年 法拉第发现磁铁会绕着载流导线旋转,载流导线也会绕着磁铁旋转的效应,称为电磁的旋转效应,赫拉帕司提出气体的“原子”以很大的速度在各方向运动,热是由这些“原子”的运动引起的,而温度则正比于其速度等假说。菲涅耳用实验证明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干涉,从而建立了光的横波理论。 
1822年 纳维发表了粘住流体的运动方程。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现象。傅里叶的《热的分析理论》出版,详细研究了热在媒质中的传播问题,建立了用傅里叶级数求解偏微分方程边值的方法。 
1823年 泊松提出理想气体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 
1824年 卡诺提出热机的循环和可逆的概念,证明实际热机的效率不可能大于理想可逆热机的效率,理想热机的效率与工作物质无关,只决定了冷热源温度的定理,称为卡诺定理。 
1826年 欧姆通过实验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正比于电势差的定律,即欧姆定律。 
1827年 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涨落运动。即布朗运劝。 
1828年 格林引进电势的概念。 
1831年 法拉第做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通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主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深刻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高斯、韦伯将绝对单位引入磁学。 
1832年 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1833年 法拉第证明了电(伏打电、摩擦起电、生物电等)的同一性。 
1833——1834年 法位第提出关于电解的两个定律。称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1834年 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克拉伯龙导出表达相变温度与蒸汽压间关系的方程。称为克拉泊龙方程,后为克劳修斯热力学理论导出,又称为克拉珀龙——克劳修斯方程。帕耳帖发现造成温差现象的“帕耳帖效应”。哈密顿提出了正则方程和用变分法表示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称为哈密顿原理。 
1835年 科里奥利推出地球转动造成的正比并垂直于速度的偏向加速度,称为科里奥利加速度。 
1836年 丹聂耳制以第一个实用电源,即丹聂耳电池。 
1841年 高斯建立了研究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域内物与像的共轭关系的光学,称为高斯光学,又称近轴光学,是研究各种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础。 
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842年 迈尔通过对一些生理现象的观察,根据“无不生有,有不变无”的观念,研究了各种自然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首先提出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思想,并提出对热功当量的测定,为确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作出重大贡献。多普勒发现波源或观察者、或两者都相对于传播媒质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出现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泊肃叶发现确定粘性流体通过圆管的流量的规律,称为泊肃叶定律。弗兰根海姆提出关于晶体构造的空间理论。布拉维提出关于晶体空间的格子理论。郑复光的《弗隐与知录》出版,把当时认为奇怪的各种现象,归纳成200余项,分别用物性、热学、光学等原理加以解释。 
1843年 焦耳用大量实验测定热功当量,从而确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格罗夫从对电的研究途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法拉第作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
1845年 法拉第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的效应,称为磁致旋光效应,并发现大多数物质具有抗磁性。斯托克斯证明并完善纳维所提出的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奠定了现代流体力学的基础,沃特斯顿根据分子运动论假说,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提出能量均分定理。
1845——1846年 亚当斯、勒威耶各自用牛顿力学算出的结果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
1845——1848年 基尔霍夫建立了稳恒电路的两条定律,称为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分支电路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1846年 伟伯认为电流就是运动的电荷,电荷间的力不但和距离有关,也和电荷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关,郑复光的《镜镜 痴》出版,把西方和中国旧有光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化。 
1847年 亥姆霍兹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力的守恒”讲演,详细地从当时已有的科学成果第一次以数学方式确立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1849年 斐索用旋转齿轮法,在实验室中首次测定了光速。 
1850-1900
1700年,索弗尔研究了谐音,用纸游码找出波节和波腹的位置,对“拍”现象作出解释。
1701年,牛顿发现温度高于周围环境的物体逐渐冷却时所遵循的规律,称为牛顿冷却定律。
1704年,牛顿的《光学》出版,论述了光的折射、色散、干涉、衍射,提出了31个发人深思,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和《原理》一样同为物理学的巨著,也是科学界的经典著作。
1706年,纽可门制成第一个能供实用的蒸汽机。
1714年,华伦海特利用水银膨胀代替不够准确的空气膨胀,制成第一个精确的水银温度计。
1717年,J.伯努利提出了受有理想约束的力学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作用在体系上的所有主动力,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它们在任意的无限小虚位移中所作的元功之和等于零的原理,称为虚位移原理、又称虚功原理。
1725年,布拉德莱首先观察了光行差现象,并测得这个夹角为40.89”,从而求出光速为295000km/s
1729年,格雷发现电的传导现象,并分清导电体与绝缘体。
1733年,杜菲明确了有两种电荷,发现带同性电荷的物体相斥、带异性电荷的物体相吸。
1736年,欧拉的《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出版,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质点力学的第一部著作。
1738年,D.伯努利的《流体动力学》出版,根据机械能守恒,提出了描述流体定常流动的伯努利方程;设想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的结果,导出了玻意耳定律。
1742年,摄尔西鸟斯提出摄氏温标。
1743年,达朗伯的《动力学论文》出版,提出了物体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真实外力恒与惯性力相平衡的原理,称为达朗伯原理,这是把动力学基本规律变换成静力学问题处理的重要原理;还总结了笛卡儿派与莱布尼兹派关于两种运动量度的争论,称为达朗伯判决。
1744年,莫培督提出了保守的、完整的力学体系在由某一初位形转到另一已知位形的一切具有相同能量的可能运动中,真实运动的作用量有极小值的原理,称为莫伯督原理。
1745年,克莱斯特发明了储存电的方法;次年穆申布鲁克在莱顿又独立发明了保存电的装置;后人称之为莱顿瓶;这种电容器的电容量很小,但所能承受的电压却很高,为当时静电实验所不可缺的装置。
1747年,富兰克林阐述了电的“单流体”学说,提出了“正电”和“负电”的概念。
1748年,利希曼发现静电感应现象。
1750年,米切尔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1752年,富兰克林在费城通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755年,欧拉建立了无粘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称为欧拉方程。
1760年,布莱克认识到同样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发生相同的温度变化时,所需的热量是不同的,由此提出了比热容的理论。兰伯特建立了照度定律、光强定律等光度学基本定律。
1761年,布莱克提出潜热的概念,奠定了量热学基础。
1767年,普列斯特列类比于万有引力现象得出静电学的平方反比关系。
1768年,瓦特在汽缸外增加了冷凝器,制成了单动式近代蒸汽机,由此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工作可靠性。
1772年,爱斯尔建立了晶体的面角守恒定律,并加以推广。
1775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不再审理永动机的设计方案。
1775年,拉格朗日引入重力势函数的概念 
1780年,伽伐尼发现当火花放电或有雷电时青蛙的腿会发生痉挛的现象。
1784年,阿维发表晶体是由一些相同的“基石”重复、规则地排列而成的学说。
1785年,库仑用扭秤实验得出两静止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电量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距离的定律,称为库仑定律。查理发现气体的压强随温度而改变的规律,称为查理定律。 
1787年 克拉尼用小提琴弦代替锉子使金属板振动,发现原撒在板上的细沙停留在节线上,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即著名的克拉尼图形。 
1788年 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出版,总结了自牛顿以后在力学方面的主要成果,把能量守恒作为力学的基础,应用了虚速度原理和最小作用量原理,奠定了分析力学的义础。 
1798年 卡文迪什作了用灵敏度很高的扭秤验证万有引力定律的实验,称为卡文迪什实验,由此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推算了地球的质量和密度,从而开创了测量引力的新时代。朗福德通过实验指出热质说的错误,说明热只能是运动的一种表现。 
1799年 戴维用摩擦冰块使冰融化的实验,支持了“热是运动”的学说。 
1800年 伏打发明了一种直接倍增伽伐尼电的两类导体的组合接触装置,称为伏打电堆,开拓了电学研究的新领域。赫歇尔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红外线。 
1801年 托马斯·杨作了让光通过两个靠近针孔分成两束而发现光的干涉图祥的实验,称为杨氏干涉实验,后来又把针孔改成缝,称为杨氏双缝实验。李特尔在太阳光谱中发现紫外线。 
1803年 道尔顿提出物质的原子理论。 
1807年 托马斯·杨首先使用能量一词来代替活力,定义了弹性模量,又称为杨氏模量。 
1808年 马吕斯发现双折射的两束光线的相对强度和晶体位置有关,从而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1811年 阿伏伽德罗提出同温、同压下所有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分子数的假说,后称为阿伏伽德罗定律。阿喇戈发现石英有使光偏振方向旋转的能力,这就是物质的旋光性。 
1814年 夫琅和费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大量暗线,后称为夫琅和费线,并测出了它们的波长。 
1815年 菲涅耳以杨氏干涉实验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圆满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衍射问题。 
1818年 杜隆、珀替发现固体热容的经典定律,称为杜隆——珀替定律。 
1819年 菲涅耳用自己设计的双镜和双棱镜作光的干涉实验,再次证实光的波动性。贝克勒耳发现晶体压缩生电的现象。 
1820年 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阿喇戈发现通电的螺线管能吸引铁屑。毕奥、萨伐尔由实验得出长直载流导线对磁极作用力的定律,称为毕奥——萨伐尔定津,安培发现两根通有同向电流的平行导线相吸,反向电流的平行导线则相斥。 
1821年 法拉第发现磁铁会绕着载流导线旋转,载流导线也会绕着磁铁旋转的效应,称为电磁的旋转效应,赫拉帕司提出气体的“原子”以很大的速度在各方向运动,热是由这些“原子”的运动引起的,而温度则正比于其速度等假说。菲涅耳用实验证明相互垂直的偏振光不能干涉,从而建立了光的横波理论。 
1822年 纳维发表了粘住流体的运动方程。塞贝克发现了温差电现象。傅里叶的《热的分析理论》出版,详细研究了热在媒质中的传播问题,建立了用傅里叶级数求解偏微分方程边值的方法。 
1823年 泊松提出理想气体绝热压缩与绝热膨胀的状态方程。 
1824年 卡诺提出热机的循环和可逆的概念,证明实际热机的效率不可能大于理想可逆热机的效率,理想热机的效率与工作物质无关,只决定了冷热源温度的定理,称为卡诺定理。 
1826年 欧姆通过实验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正比于电势差的定律,即欧姆定律。 
1827年 布朗用显微镜观察到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涨落运动。即布朗运劝。 
1828年 格林引进电势的概念。 
1831年 法拉第做了一系列实验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即通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主感应电动势的现象,深刻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理论的迅猛发展。高斯、韦伯将绝对单位引入磁学。 
1832年 亨利发现自感现象,即在研究感应电流的同时,发现因电流变化而在电路本身引起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1833年 法拉第证明了电(伏打电、摩擦起电、生物电等)的同一性。 
1833——1834年 法位第提出关于电解的两个定律。称为法拉第电解定律。 
1834年 楞次发表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克拉伯龙导出表达相变温度与蒸汽压间关系的方程。称为克拉泊龙方程,后为克劳修斯热力学理论导出,又称为克拉珀龙——克劳修斯方程。帕耳帖发现造成温差现象的“帕耳帖效应”。哈密顿提出了正则方程和用变分法表示的最小作用量原理,称为哈密顿原理。 
1835年 科里奥利推出地球转动造成的正比并垂直于速度的偏向加速度,称为科里奥利加速度。 
1836年 丹聂耳制以第一个实用电源,即丹聂耳电池。 
1841年 高斯建立了研究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域内物与像的共轭关系的光学,称为高斯光学,又称近轴光学,是研究各种实际光学系统的基础。 
18411842年 焦耳和楞次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842年 迈尔通过对一些生理现象的观察,根据“无不生有,有不变无”的观念,研究了各种自然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首先提出能量守恒和转化的思想,并提出对热功当量的测定,为确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作出重大贡献。多普勒发现波源或观察者、或两者都相对于传播媒质运动时,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出现不同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泊肃叶发现确定粘性流体通过圆管的流量的规律,称为泊肃叶定律。弗兰根海姆提出关于晶体构造的空间理论。布拉维提出关于晶体空间的格子理论。郑复光的《弗隐与知录》出版,把当时认为奇怪的各种现象,归纳成200余项,分别用物性、热学、光学等原理加以解释。 
1843年 焦耳用大量实验测定热功当量,从而确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格罗夫从对电的研究途径,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法拉第作冰桶实验,证明了电荷守恒定律。
1845年 法拉第发现强磁场使光的偏振面旋转的效应,称为磁致旋光效应,并发现大多数物质具有抗磁性。斯托克斯证明并完善纳维所提出的粘性流体的运动方程,后称为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奠定了现代流体力学的基础,沃特斯顿根据分子运动论假说,导出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提出能量均分定理。
1845——1846年 亚当斯、勒威耶各自用牛顿力学算出的结果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
1845——1848年 基尔霍夫建立了稳恒电路的两条定律,称为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分支电路的运算奠定了基础。
1846年 伟伯认为电流就是运动的电荷,电荷间的力不但和距离有关,也和电荷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有关,郑复光的《镜镜 痴》出版,把西方和中国旧有光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化。 
1847年 亥姆霍兹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力的守恒”讲演,详细地从当时已有的科学成果第一次以数学方式确立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8年 开尔文提出热力学温标,指出绝对零度是温度的下限。
1849年 斐索用旋转齿轮法,在实验室中首次测定了光速。 
1850-1900
1850年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定性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克劳修斯表述。次年开尔文提出另一种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变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称为开尔文表述。傅科用旋转镜片法,作了测定水与空气中光速的这一判定性实验。布喇菲首先推证出晶体只可能有14种点阵。 
1851年 傅科设计了证实地球自转的装置,即傅科摆。 
1852年 焦耳和W.汤姆孙(即开尔文)作了气体自由膨胀实验,发现实际气体在绝热节流过程中温度随压强改变的效应,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W.汤姆孙创立电磁振荡理论,并推算出振荡的频率。比尔发现光的吸收和光所遇到的吸收分于的数目有关,称为比尔定律。
1853年 兰金将物体获得的位置的能,命名为“势能”。维德曼、夫兰兹发现在一定温度下,许多金属的热导率和电导率的比值都是一个常数,称为维德曼——夫兰兹定律。
1855年 傅科发现处在迅变磁场中的导体内部会产生感应电流,称为傅科电流,又称涡电流。
1856年 麦克斯韦发表《论法拉第的力线》的论文,用数学语言表述了法拉第的力线观念,得出了电流和磁场之间的微分关系式。韦伯、科尔劳施测定电荷的静电单位和电磁单位之比,发现该值接近于真空中光速。
1858年 亥姆霍兹从流体力学原理推导出理想流体的涡旋运动定律上泳,又称涡旋强度守恒原理。克劳修斯引进气体分子的自由程概念。普吕克在利用低压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
1859年 麦克斯韦发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例证》的论文,首次利用统计方法(概率观点)得出了气体分子的速度分布律,后称为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基尔霍夫根据热平衡原理导出物体对电磁辐射的光诸辐射出度和吸收比的定律,称为基尔霍夫辐射定律。基尔霍夫制成分光仪,并与本生合作研究光诸分析,发现了金属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普吕克通过实验发现了氢光谱的最重要的三条谱线和气体产生的线伏光谱和带状光谱。
1860年 麦克斯韦提出了气体中输运过程的初级理论。丁锋尔发现一束强光射人含有微粒的物系时,因微粒的散射作用,在人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很清晰的光径,称为了锋尔效应。
18611863年 麦克斯韦发表《论物理的力线》的论文,构想了电磁作用的力学模型,提出了位移电流和涡旋电场两个重要假说。
1863年 亥姆霍兹的《音调的生理基础》出版,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了人耳的听觉,提出了乐音谐和的理论。
1864年 麦克斯韦发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的论文,提出了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后称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865年 克劳修斯引入熵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热力学的理论。
1866年 昆特设计成一种用以测定声音在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速度的实验,称为昆特实验。西门子发明自激式发电机。
1868年 玻耳兹曼推广了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建立了平衡态气体分子的能量分布律,称为玻耳兹曼分布律。
1869年 希托夫发现阴极射线具有直进性和能被磁场偏转,安德鲁斯发现气———液相变的临界现象。
1871年 瑞利从理论上得出入射光在线度小于光的波长的微粒上散射的现象,称为瑞利散射。
1872年 玻耳兹曼提出研究气体从不平衡过渡到平衡的过程(迁移过程)的方程,后称为玻耳兹曼方程,引人由分子分布函数定义的一个函数H;得出H定理和熵的统计注释。
1873年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出版,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前人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成果,详细而严谨地阐发了自己的电磁场理论,有力地批驳了超距作用的观点,揭示了电磁现象和光现象之间的统一性,范德瓦耳斯提出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称为范德瓦耳斯方程。
1874年 斯通尼提出电原子说,设想电是由最小的电颗粒——元电荷组成的,这种元电荷后来被命名为电子。
1875年 克尔发现与电场二次方成正比的电感应双折射现象,后称为克尔电光效应,或简称克尔效应。
1876年 哥尔德斯但证实希托夫的实验结果,创用“阴极射线”一词。
18761878年 吉布斯提出了化学势的概念、相平衡定律,建立了粒子数可变系统的热力学基本方程。
1877年 瑞利的《声学原理》出版,为近代声学奠定了基础。玻耳兹曼得出在趋向平衡的过程中熵的增加只是最概然的,而不是绝对的;导出熵函数与系统的热力学概率的关系式,建立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基础。
1879年 霍耳发现电流在磁场作用下产生横向电动势的效应,称为霍耳效应,克鲁克斯发明高真空放电管,并用实验证明阴极射线是带电粒子。斯忒藩从铂丝的热量损失,得出单位时间内的损失正比于绝对温度四次方的公式。1884年玻尔兹曼从理论上导出此公式,后称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1880年 P.居里和J.居里兄弟发现石英晶体受到压力时,它的某些表面上会产生电荷,电荷量与压力成正比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1881年 亥姆霍兹、斯通尼各自提出有基本单位的电荷存在。瑞利根据光的电磁理论,推出电介质微粒密度起伏的光散射定律,解释了天空的蓝色。
1883年 马赫的《力学史评》出版,从经验论的观点对力学概念和原理作了历史考察,批判了牛顿力学中绝对时间、绝对空间、质量和力的概念,提出了仅从相对关系来理解这些概念的主张,这部著作对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雷诺提出粘性液体中重要无量纲数——雷诺数,把理论液体力学和工程水力学连接起来。
1884——1885年 坡印廷证明电磁场的能流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表示,称为坡印廷矢量。
1885年 巴耳末发现氢原子光谱中14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个数学公式表示,后称为巴耳末公式,有力地推动了氢原子光谱的研究工作。马赫发表研究声学冲击波的论文,提出应用一个比值,即用声速去除流速,被称为马赫数,后被广泛采用。
1887年 赫兹用实验证明位移电流的存在,发现火花隙的负极在紫外线照射下容易引起放电,这实际上是光电效应现象。阿仑尼乌斯发表龟解质离解理论。迈克耳孙、莫雷用迈大克耳孙干涉仪测“以太风”,得到否定的结果。
1888年 赫兹公布了证实电磁波存在的实验结果。并用实验证明光波和电磁波的同一性。厄缶进行了证明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相等的实验,即厄缶实验。赖尼策尔发现液晶。
1890年 里得罪伯得出碱金属和氢原子光谱线通用的波长公式,井引进“理德伯常数”。
18901895年 费奥多罗夫、熊夫利、巴洛各自建立了晶体对称性的群理沦。
1891年 李普曼利用反射光形成驻波得到彩色照相,从而发明了天然彩色照相法。
1892年 洛伦兹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为了解释迈克耳孙——莫雷实验的结果,提出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缩短的假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