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个分子产生的X 射线散射是一个连续的函
人类大脑与量子力学
[PDF]
由X 射线晶体学揭示的生命进程中的化学基础 - SCIENCE ...
chem.scichina.com:8081/.../downloadArticleFile.do?...
Translate this page
Translate this page
-
[PDF]
-
-
-
-
X射线晶体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hk/X射线晶体学
轉為繁體網頁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用X射線對單個的分子成像,因為沒有X射線透鏡可以聚焦X 射線,而且X射線對單個分子的繞射能力非常弱,無法被探測。而晶體(一般為單晶) ...
-
heat is continuous, x-ray discrete
[PDF]
X射线晶体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hk/X射线晶体学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heat is continuous, x-ray discrete
X射线对这些分子的衍射叠加在一起就能够产生足以被探测的信号
固体的光散射讲座揣利光散射及溶液中大分子动态性质的研究
X射线衍射法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908022.htm
轉為繁體網頁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用X射线对单个的分子成像,因为没有X射线透镜可以 ... 方位相同的分子,X射线对这些分子的衍射叠加在一起就能够产生足以被探测的信号。
baike.baidu.com/view/908022.htm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DOC]
X-ray 繞射基礎原理介紹
brc.se.fju.edu.tw/plans/homework/24b.doc
所以crystallography就是利用X光來研究分子堆積在crystal狀態下的行為。 ... 右邊這張圖是說S0寬度為d,當波長與d相近會產生diffraction的現象,當光柵有兩個以後, ...
brc.se.fju.edu.tw/plans/homework/24b.doc
X射線晶體學- 台灣Wiki
www.twwiki.com/wiki/X射線晶體學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用X射線對單個的分子成像,因為沒有X射線透鏡可以 ... 方位相同的分子,X射線對這些分子的衍射疊加在一起就能夠產生足以被探測的信號。
www.twwiki.com/wiki/X射線晶體學
[PDF]
由X 射线晶体学揭示的生命进程中的化学基础 - SCIENCE ...
chem.scichina.com:8081/.../downloadArticleFile.do?...id...
轉為繁體網頁
波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衍射)以及傅立叶变. 换和群论等数学原理, 提供键长、化学亲和性、分子. 运动性等结果. 由单个分子产生的X 射线散射是一个连续的函.
chem.scichina.com:8081/.../downloadArticleFile.do?...id...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PDF]
盧天惠教授第一篇基本原理第一章X光1-1引言無論基礎科學 ...
www.kepu.dicp.ac.cn/photo/07sl02/X光衍射与应用.pdf
產生;由入射電子的加速或減速說明連續X光譜;由X光的吸收特性選擇材料,濾掉無用 ... 接著X光在各領域蓬勃發展,其中以晶體結構為最,根據分子結構上的鍵長與鍵 ...
www.kepu.dicp.ac.cn/photo/07sl02/X光衍射与应用.pdf
X射線晶體學—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
159.226.2.2:82/gate/big5/swwl.kepu.net.cn/chsb/swwl.../5391.html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用X射線對單個的分子成像,因為沒有X射線透鏡可以 ... 方位相同的分子,X射線對這些分子的衍射疊加在一起就能夠產生足以被探測的信號。
159.226.2.2:82/gate/big5/swwl.kepu.net.cn/chsb/swwl.../5391.html
科学网—X射线晶体分析方法的新突破- 诸平的博文
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677925.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4月7日 -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不能用X射线对单个的分子成像,因为没有X射线 ... 的分子,X 射线对这些分子的衍射叠加在一起就能够产生足以被探测的信号。
blog.sciencenet.cn/blog-212210-677925.html
轉為繁體網頁
轉為繁體網頁
[PDF]
第七章X-光晶體繞射學與結構生物學X-ray Crystallography ...
bc.imb.sinica.edu.tw/images/biotech/07_09.pdf
家Lawrence Bragg 和William Bragg 緊接著在1913 年運用X-光照射在晶體上所產生之繞. 射,而測定出一些無機鹽類小分子的結構。然而此後一直到1960 年 ...
bc.imb.sinica.edu.tw/images/biotech/07_09.pdf
http://bc.imb.sinica.edu.tw/images/biotech/07_09.pdf
蛋白質資料庫現在包含100,000 個結構
www.news-medical.net/news/20140514/6498/Traditional-Chinese.aspx
2014年5月14日 - 跨過從美國的地球,英國和日本,全世界蛋白質資料庫(wwPDB) 組織宣佈蛋白質 資料庫存檔現在包含超過100000 項。 在1971年設立,實驗確定的 ...
DNA到蛋白質的過程
Posted by Mr. Thursday
首先,我們先提到蛋白質(protein)。蛋白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生物的細胞,到處都是蛋白質的組成,所以蛋白質就像身體的磚塊一樣,不能缺少。生物從出生以後,還要面對環境的各種挑戰,就像汽車出廠以後,還是要保養,有時候還要維修。所以我們的身體也有自我維護的能力,以及適應環境的時候,身體各部分彼此調節的能力。舉例來說,吃飽飯以後,血糖升高,就有胰島素(insulin)來轉換成肝糖,如果缺少胰島素,就變成糖尿病(diabetes)了。我們從食物吸收的脂肪,如果在肝臟沒有辦法代謝,就變成高血脂症(hypercholesterolemia)了。血紅蛋白(hemoglobin)上的一個位置的小突變,會讓紅血球成為鐮刀狀,變成鐮刀型貧血。身體中需要各種酵素(enzyme),才能讓各種化學反應進行,體溫能夠保持在37度C,血液的酸鹼度能夠維持在正常值,這些由蛋白質組成的酵素也都非常重要。因此,無論是細胞的構成,或是身體器官之間的訊息傳遞和調節,蛋白質都是不可或缺的。
蛋白質與胺基酸
蛋白質又是甚麼東西組成的呢?蛋白質是由胺基酸(amino acid)所組成的。胺基酸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酸,因此有酸基。下圖顯示了一個胺基酸的基本架構:
左手邊就是胺基(amino group),右手邊是羧基(carboxyl group),上面字母R的地方稱為side chain,這個地方會帶入不同的化學基,不同的化學基連上去,就形成不同的胺基酸。下圖列出人體中常見的20種胺基酸,粉紅色的框框就是side chain有變化的地方:
有了這些胺基酸,經由身體內的機制組合起來,就變成多肽鏈(poly peptide),成了蛋白質最原始的結構,也就是一堆胺基酸串起來的樣子。之後蛋白質還會自己摺疊(folding),成為特定的形狀,才有特殊的功能和活性,在身體裡面扮演特殊的功能,像是成為某一種酵素等等。
蛋白質的結構可以分為四種:
- 一級結構:就是多個胺基酸串聯起來的結構
- 二級結構:胺基酸之間有氫鍵(hydrogen bond)的連結
- 三級結構:可以視為二級結構的子單位之間,經過摺疊(folding)成為的三級結構
- 四級結構:不同的摺疊過的三級結構子單位,結合後變成四級結構
DNA與基因密碼
知道了蛋白質和組成的胺基酸以後,我們就可以認識基因密碼是甚麼了。基因(gene)是一組有意義的遺傳單位。首先先看看我們人體的細胞:
從DNA到蛋白質
DNA和蛋白質究竟是甚麼關係呢?首先DNA會先經過某些酵素,透過特殊物質的作用,開始或停止蛋白質的製造,這部分就是基因表現的調控(regulation)。一旦DNA開始製造蛋白質,第一步是把DNA上面的基因密碼,製造成為一個模板,稱為mRNA(messenger RNA)。RNA 作一個比喻:如果DNA密碼是我們照相的時候,想要拍攝的風景,mRNA就是拍攝後具有影像的底片,底片經過沖洗後的照片,就是蛋白質了。DNA到mRNA的這個過程,叫做轉錄(transcription),一段DNA如果是ATTGAC,轉錄的mRNA就會是UAACUG,。
轉錄後的下一步,是轉譯(translation)。這時後有第二種RNA出現,叫做tRNA(translation RNA)。tRNA和mRNA一樣,都是由核苷酸所組成,DNA剛才提到是由去氧核糖核酸(核苷酸去掉一個氧原子)組成的,DNA有四個含氮鹼基ATCG,RNA則是有AUCG四個含氮鹼基。tRNA具有一種髮夾(hair-pin)的結構:
總結
- DNA經過轉錄(transcription)形成mRNA
- mRNA和tRNA在ribosome(rRNA組成)裡面轉譯(translation)出胺基酸鏈
- 胺基酸鏈(多肽鏈polypeptides)自行組成蛋白質的一級到四級的結構
- 蛋白質最後在參與全身的各種功能,包括組成身體或調節身體機能
- 陽明大學畫說DNA網站: DNA From the Beginning
- 生物科技面面觀:生命的螺旋 生命的藍圖
- MIT開放式課程:Introduction to Biology, Fall 2004. (video lecture)
81
圖一、大腸菌素及其免疫蛋
白之蛋白質結晶
第七章
X-光晶體繞射學與結構生物學
X-ray Crystallography and Structural Biology
鄭貽生、蔡麗珠、楊維仁、袁小琀
中央研究院 分子生物研究所 研究員
一、前言
晶體學(crystallography)是和天文學一般古老的科學。早在十五世紀時,科學家就發現晶
體有不同的晶面。物理學家William C. Rontgen 在二十世紀初發現了X-光,一對父子檔科學
家Lawrence Bragg 和William Bragg 緊接著在1913 年運用X-光照射在晶體上所產生之繞
射,而測定出一些無機鹽類小分子的結構。然而此後一直到1960 年左右,Max F. Perutz 和
John C. Kendrew 才克服了種種困難,測定出血紅素(hemoglobin)和肌血紅素(myoglobin)這
些巨大複雜的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從此展開了一個承先啟後的新學門─蛋白質晶體學。
生物巨分子(包含 DNA、RNA 和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已漸漸成為在分子層次上了解
各種生命現象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而X-光晶體繞射學是獲得高解析度蛋白質三維結構最有效
的方法。至今(2002 年8 月)在蛋白質資料庫中共存有16,558 個結構,其中14,237 個結構
是經由X-光晶體繞射技術所測定的。我們所知道的一些結構生物學基本概念,也大多源於巨
分子晶體結構的研究成果。1990 年以前在蛋白質資料庫中僅有五百多個結構,近十年來結構
測定的速度快速增加,不論在生命科學裡的哪一個領域,訊息傳遞、基因調控、免疫學、藥
物設計、基因工程等等各個學門,不可避免的將會感受到蛋白質晶體學一波又一波強大的影
響力。
二、X-光蛋白質晶體繞射學原理
1. 蛋白質純化與結晶
獲得蛋白質的晶體結構的第一個瓶頸,就是製備大量純化的
蛋白質(>10 mg),其濃度通常在10 mg/ml 以上,並以此為基礎
進行結晶條件的篩選。運用重組基因的技術,將特定基因以選殖
(clone)的方式嵌入表現載體(expression vector)內,此一載體通
常具有易於調控的特性。之後再將帶有特定基因的載體送入可快
速生長的菌體中,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在菌體快速生
長的同時,也大量生產表現載體上的基因所解譯出之蛋白質。一
82
圖三、大腸菌素及免疫蛋白晶體,以CCD
所偵測之X 光繞射點圖
般而言純度越高的蛋白質比較有機會形成晶體,因此純化蛋白質的步驟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決
定因素。
在取得高純度的蛋白質溶液後,接下來就是晶體的培養。蛋白質晶體與其他化合物晶體
的形成類似,是在飽和溶液中慢慢產生的,每一種蛋白質養晶的條件皆有所差異,影響晶體
形成的變數很多,包含化學上的變數,如酸鹼度、沈澱劑種類、離子濃度、蛋白質濃度等;
物理上的變數,如溶液達成過飽和狀態的速率、溫度等;及生化上的變數,如蛋白質所需的
金屬離子或抑制劑、蛋白質的聚合狀態、等電點等,皆是養晶時的測試條件。截至目前為止,
並無一套理論可以預測結晶的條件,所以必須不斷測試各種養晶溶液的組合後,才可能得到
一顆完美的單一晶體(圖一) (1-3)。
蛋白質晶體的培養,通常是利用氣相擴散法
(Vapor Diffusion Method)的原理來達成;也就是將
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10-50 mg/ml)溶液加入適當的
溶劑,慢慢降低蛋白質的溶解度,使其接近自發性
的沈澱狀態時,蛋白質分子將在整齊的堆疊下形成
晶體。舉例來說,我們將蛋白質溶於低濃度(~1.0 M)
的硫酸銨溶液中,將它放置於一密閉含有高濃度
(~2.0 M)硫酸銨溶液的容器中,經由氣相平衡,可以
緩慢提高蛋白質溶液中硫酸銨的濃度,進而達成結
晶的目的(圖二)(4)。
蛋白質晶體在外觀上與其他晶體並無明顯不同之處,但在晶體的內部,卻有很大的差
異。一般而言,蛋白質晶體除了蛋白質分子外,其他的空間則充滿約40 %至60 %之間的水
溶液,其液態的成分不僅使晶體易碎,也容易
使蛋白質分子在晶格排列上有不規則的情形出
現,造成晶體處理時的困難及繞射數據上的蒐
集不易等缺點。但也由於高含水量的特性,讓
蛋白質分子在晶體內與水溶液中的狀態,極為
相似。所以由晶體所解出的蛋白質結構,基本
上可視為自然狀態下的結構。
2. 繞射數據的記錄
X 光繞射點蒐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由
早期以閃爍計數器(scintillation counter)一次記
錄一個點及使用許多X-光片(X-ray film)拍下繞
射點,每張X 光片都要經過顯影的步驟;之後
圖二、Vapor Diffusion Method 原理
83
進而使用多重金屬絲板(multiwire)自動記錄每次偵測到的繞射點。目前使用的螢光記錄板
(image plate),則是利用磷化物經X 光激發後會產生螢光,經螢光掃描器記錄成數位模式的
影像檔後,再以燈光照射一段時間去除記錄板上的螢光點,即可再進行下一次的記錄工作。
電荷耦合器(charge-coupled devices, CCD)的出現及技術的改良,可以不斷地記錄繞射點,
而不需螢光板掃描及去除步驟,如此將加速繞射點的蒐集。目前的同步輻射光源幾乎全部使
用CCD 來記錄繞射數據(圖三)。
在實驗室中的 X 光光源的產生,一般使用銅作為旋轉式陽極靶(rotating anode),可以產
生波長為1.54 Å Cu Kα放射光。不過,以目前發表的文獻來看,在同步輻射(synchrotron)光
源所蒐集的資料有增加的趨勢,因為同步輻射所提供的X 光束,其強度較實驗室強約百倍、
甚至上千倍,同時它也可以改變不同頻段的波長,以供非尋常散射(anomalous dispersion)
的實驗研究(見相角決定方法一節)。
3. 繞射原理
單一分子在 X 光下的訊號極弱,無
法被記錄下來,然而在晶體中通常是由
許多排列整齊的蛋白質分子所組成,當
晶體內所有的分子(數量約在1015 個以
上)一起在同一個方向上進行繞射且繞
射波皆同步時,即足以使所產生的訊號
被記錄下來。每一個繞射波的強度與其
振幅(amplitude)的平方成正比。但繞射
波的另一個變數, 繞射波的相角
(phase),則無法直接測量得到,必須利
用其他的方法方能獲得(見相角決定方
法)。若是繞射點振幅與相角都可獲知,
則可以進一步地來計算晶體中的電子密
度圖。下列方程式即是著名的傅立葉轉
換公式,ρ表示在晶體中任何一個位置上
(x, y, z)的電子密度,φhkl 為繞射光相角,|Fhkl|為繞射光振幅,可由實驗測得的繞射光強度開
平方獲得。
(xyz) F exp[i hkl 2 i(hx ky lz)]
hkl
ρ=Σhkl φ−π+ + 傅立葉轉換公式
所以若是記錄了所有的繞射波的強度(h,k,l),並計算出所有繞射光的相角,帶入這個公式,蛋
圖四、蛋白質結晶經X 光繞射所得之電子密度圖
(A)解析度為2.0 Å 之電子密度圖;
(B)在鋅的吸收邊緣進行繞射實驗的非尋常散射
差異電子密度圖,可以標定鋅離子的位置。
84
白質在晶體內的結構,就以電子密度圖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圖四)。
4. 相角決定方法
決定相角通常有三種常用的方法,分別是同型置換法(isomorphous replacement
method) 、非尋常散射法(anomalous dispersion method) 以及分子置換法(molecular
replacement) ,現在分述如下:
(a) 同型置換法
同型重原子置換法最早的應用是在 1954 年,用來解出血紅蛋白hemoglobin 的
相角,需要在晶體蛋白質的內部加入重原子。通常以浸泡的方法使重原子能夠滲透
(diffuse)進入到晶體內部和蛋白質結合。這些重原子對X 光產生較大的繞射,對繞射
點的強度會有明顯的差異,根據這些差異,可定出重原子的位置,並進而推算出蛋
白質晶體繞射光的相角。理論上,若是只獲得一組重原子衍生物數據(single
isomorphous replacement, SIR),經計算後,其解並不是唯一的;因此通常會結合
數個不同的重原子衍生物所得到的數據(multiple isomorphous replacement, MIR),
來求得更精確的相角。
(b) 非尋常散射法
較重的原子會吸收特定波長的 X 光,運用接近吸收邊緣(absorption edge)的X
光進行繞射實驗時,會產生不尋常的X 光散射或吸收現象,稱為非尋常散射
(anomalous scattering),此一現象可導致繞射振幅及相角的改變。經由數個不同波
長的X 光照射,記錄吸收邊緣前後所產生的不同繞射結果,可依此計算出相角。由
於它使用數個不同波長,所以稱為「多波長非尋常散射法」(multiwavelength
anomalous dispersion, MAD)。使用這個方法的前提是X 光的波長需依重原子的特
性加以調整,而一般在實驗室的X 光通常是屬於固定波長的,並無法滿足這個方法,
所以非尋常散射法就需要利用同步輻射可變波長的光源來完成(5)。目前很多實驗室
使用硒化甲硫胺酸(selenomethionine)來取代甲硫胺酸 (methionine),在養菌的同時
加入硒化甲硫胺酸,使蛋白質的形成過程帶入含有重原子硒的硒化甲硫胺酸,接下
來養出蛋白質晶體,在硒的吸收邊緣進行繞射實驗,並運用MAD 的方法來計算出蛋
白質晶體繞射波的相角(圖四)。
(c) 分子置換法
若是一個未知的蛋白質與另一已解出結構的蛋白質,在胺基酸序列具有30 %以
上的一致性(identity),表示這兩個蛋白質的結構可能類似,可以利用分子置換法來計
算出未知蛋白質的相角。利用已知蛋白質之結構分子帶入晶體中尋找旋轉及位移的
可能位置,解析出結構(6)。隨著蛋白質結構的增加,可以發現類似的蛋白質具有相
同的折疊方式,而出現新的折疊的機率也相對減少,所以只要未知的蛋白質在蛋白
質資料庫(Protein Data Bank, PDB)中,找到序列上具有同源性(homology)的已知結
85
構時,即可在取得晶體繞射數據後,快速地運用分子置換法來解決相角問題。
5. 三維結構模型之建立及修正
藉由電子密度圖的三維構形,可將每一個胺基酸依蛋白質序列建立蛋白質的起始模型。
蛋白質的起始模型,常由於相角的解不夠完美,使計算出來的電子密度圖產生誤差,誤導模
型的走向,因此需要做進一步的改善,稱為修正(refinement)。修正的目的在於進行立體化學
(stereochemistry)(如胜鍵鍵長、鍵角、胺基酸構形)最佳化的同時,減少計算與實驗繞射點
強度的差異,用來評估的數值則是「剩餘值(R-factor)」:
其中 Fobs 及Fcalc 分別表示觀察值與計算值的繞射光振幅。儘可能將剩餘值降到最低,直
到進一步的修正無法減少其值為止,即達最終的蛋白質結構模型。大部分修正後可接受的剩
餘值約0.2 (20%)。但低的剩餘值,並不代表其結構就是正確的。已有數個例子顯示在蛋白質
結構上的某些部分不正確時,仍可能獲得較低的剩餘值。因此Brünger (7)在1992 年提出一個
交互驗證的程序,也就是取出部分的繞射點(建議為10%),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