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中的电
子感受到的势场
电子感受到的原子核产生的库仑
势
,原子核并不是点电荷,而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的有一定尺寸的复杂量子体系
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高离化态离子能级
和波函数的影响!
郑曙东!)") 李博文!) 李冀光!) 董晨钟!)# 袁文渊!)
!)(西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兰州$%&&$&)
")(青海大学基础部,西宁’!&&!()
("&&’ 年) 月!( 日收到;"&&’ 年( 月"" 日收到修改稿)
在相对论理论框架下,分别在点电荷和两参数*+,-. 核模型近似下计算了高离化态类氢离子(! / ’&—!!")" /
!—% 壳层的波函数和能级0 分析了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它们的影响0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原子能
级的修正公式0 同时,还进一步讨论了相对论效应和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发现对高! 元素相对论效
应与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有很强的耦合0
关键词: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高离化态离子,相对论效应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
实验室原子核理论中心基金及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121345678974&%4"!)资助的课题0
# :4-;.<:=>?@ABC?D?E0 +=E0 A?
!F 引言
电子在原子核形成的势场中的运动规律是原子
结构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0 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为
了使问题简化,通常把原子核当作点电荷处理0 实
际上,原子核并不是点电荷,而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的有一定尺寸的复杂量子体系[!]0 在这种情况下,
原子核产生的库仑势与点电荷模型下的库仑势是不
同的,从而导致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有所差别["],这
被称为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0
原子核结构的研究也是核物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0 使用不同的原子核结构模型计算的原子核的电
荷分布将会有所差异0 这直接会影响到原子中的电
子感受到的势场,因此在不同的核电荷分布下计算
出的原子的能级结构会有一些差别,尤其是涉及到
内壳层电子时差别更加明显0 这使得通过精确的原
子结构的测量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成为一种检验核
理论的有效方法[%,)]0 此外,由于各种元素的同位素
的核电荷分布也是有差别的,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
辨认元素的不同同位素[%—G]0 由于原子中电子的波
函数受到原子核有限体积的影响,这还会间接的影
响到电子与原子核的一些相互作用,如量子电动力
学(H:I)效应[(,$]、超精细相互作用[’,J]、弱相互作
用[!&,!!]等0 因此,对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的详细研
究对于更精确地检验这些理论也是必不可少的0
高离化态类氢离子是研究核有限体积效应的理
想对象0 因为类氢离子中只有一个电子,一般复杂
原子结构计算中最主要的误差来源———电子关联效
应并不存在,这样就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出原子核有
限体积的影响0 本文在相对论理论框架下,计算了
高离化态类氢离子( ! / ’—!!")" / !—% 壳层的
电子波函数和轨道能,分析了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它
们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原子
结构影响的一些规律0 为了能将核有限体积效应推
广到一些不能从头计算的原子核,我们还给出了核
有限体效应对类氢离子能级的修正公式0 此外,我
们还讨论了核有限体积效应与相对论效应之间的相
互影响0
"F 理论方法
在相对论理论框架下,类氢离子的哈密顿量可
第G’卷第% 期"&&J 年% 月
!&&&4%"J&K"&&JKG’(&%)K!GG(4&$
物理学报
L7ML NOPQR7L QR1R7L
S><0G’,1>0%,T;,AU,"&&J
!
"""""""""""""""""""""""""""""""""""""""""""""""""""""""""""""""
"&&J 7U.?0 NUVW0 Q>A0
以表示为(这里及以后均采用原子单位)
! ! "!·! "!"# " #( $), ($)
其中,! 和!是%&’) 矩阵,! 是电子的动量算符,"
为光速,#( $)是电子感受到的原子核产生的库仑
势,它的具体形式依赖于原子核的核电荷分布* 本
文采用常用的两种核电荷分布模型———点电荷和两
参数+,’& 核模型计算原子核的库仑势*
在点电荷模型下,核电荷密度分布为[$#]
"( $)! %#( $), (#)
其中% 为原子核的核电荷数* 相应的库仑势#( $)
为
#( $)! %$
* (.)
原子核的两参数+,’& 核电荷分布模型[$#]可以
表示为
"( $)! "/
$ " ,
$0 "
&
, (1)
上式中"/
潍常数," 被称为半密度半径,当$ ! "
时,"( ")!"/
#
;& 是表示核边界弥散程度的参量,目
前实验发现,不同原子核边界的弥散程度基本一致,
一般为/23#.1 4-* 参数" 和& 与+,’& 核半径’56)7
存在如下关系[$#]:
〈’#
56)7
〉!
.3
"# " 83
!# &#, (3)
而原子核半径’56)7
可由以下拟合公式确定[$#]:
〈’#
56)7
〉$9# ! /*:.;($9. " /*38/,( " ;, (;)
上式中( 为核子数*
如果假设原子核的核电荷"( $)分布是球对称
的,在两参数+,’& 核电荷分布模型下,原子核产生
的库仑势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0 $#( $)! 1!#$
/"()))# <) "#$ =
$"( )))<) * (8)
本文的相关计算是基于全相对论的原子结构计
算程序包>?@ABC#[$1]进行的*
.2 结果和讨论
!"#" 核有限体积效应对电子波函数的影响
为了比较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处于不同状
态下的电子的影响,我们首先计算了+,’& 核模型
和点电荷核模型下类氢D6E(% ! $$#)离子的$F,#F,
#G$9#,.9#
壳层的波函数及核势能函数,如图$ 所示* 图
中竖线表示原子核边界*
从势能曲线可看出在点电荷模型下电子感受到
的原子核的库仑势在近核处急剧减小,而+,’& 核
模型下核势能在近核处近似为一常数,由于两种模
型下原子核势能分布的这种差异性,导致在近核区
电子的波函数存在较大的差别* 同时从图中电子波
函数分布的情况可以看出,$F 壳层电子在近核区的
概率相对最大,#F,#G$9#
壳层次之,而#G.9#
壳层的电
子则几乎不能到达近核区* 因此$F 轨道波函数受
到的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影响最大,#F,#G$9#
壳层依
次减小* 对#G.9#
壳层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影响几乎为
零,这表明对#G.9#
壳层而言,将原子核作为点电荷处
理在一般情况下是相当可靠的,特别对* H . 的壳
层,核有限体积效应的影响已经相当小,这时将原子
核作为点电荷处理完全能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
图$ +,’& 核模型($)和点电荷模型(⋯)下计算的类氢D6E(% ! $$#)离子的$F,#F 和#G$9#
,#G.9#
壳层的波函数和势能函数图
(# ! #9# I $/3)
.期郑曙东等: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高离化态离子能级和波函数的影响$338
!"#" 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平均轨道半径和轨道能的
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核有限体积效
应对电子波函数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在电子
的平均轨道半径和轨道能上! 这里,我们进一步计
算了不同核模型下高离化态类氢离子( ! " #$—
%%&)的" " %—’壳层的平均轨道半径和轨道能!
图& 展示了()*+, 核模型和点电荷核模型下计
算的平均轨道半径差!〈#〉随原子序数! 变化的关
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壳层的!〈#〉均随着! 单调
递增! 这是由于原子核电荷的空间分布密度随着原
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导致核势能在近核处差异性
的增大,以及内壳层电子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离核
愈来愈近造成的!
由图& 还可看出对所有壳层而言,’ 和&- 壳层
在两种核模型下的平均轨道半径的差异最明显,而
&.’&
和’’&
壳层的差异最小! 这可以定性地从半经
典的角度给予解释! 由于不同壳层的电子轨道的形
状不同," 愈大,$ 愈小,电子轨道愈扁,近核点离原
子核愈近,而近核区的库仑势在两种核模型下是不
同的,且离核愈近差别愈大! 但远核区的库仑势在
两种模型下基本一致,所以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
对大" 小$ 的壳层的〈#〉影响较大,即对大" 的% 壳
层的〈#〉影响较大,而对&.%/&
壳层的〈#〉影响次之!
由’% 的分析可知,&.’&
壳层的电子不能到达近核
区,故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
壳层的〈#〉几乎
没有影响,因此它的平均轨道半径几乎没有变化!
图’给出了()*+, 核模型和点电荷核模型下计
算的高离化态类氢离子! " #$—%%& 的主量子数"
" %—’壳层的能级差!& 随核电荷数的变化! 图&
与图’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平均轨道半径
明显不同的是,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对%-,&- 壳层
的能量影响最明显! 这是因为!〈&〉! ’〈#〉&!〈#〉,因
此,在两种核式模型下电子的轨道能级差!& 除与
!〈#〉成正比外,还与〈#〉& 成反比,而类氢离子的〈#〉
与"& 成正比,所以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 壳层轨
道能& 的影响最大,对&-,’,&.%/&
壳层轨道能& 的
影响次之! 而对于&.’&
壳层的轨道能的影响几乎可
以不予考虑!
!"!"$%&’ 模型中参数! 和" 对原子结构的影响
在两参数()*+, 核模型中,决定核电荷分布的
图& ()*+, 与点电荷核模型下不同壳层的平均轨道半径差!〈#〉
图’()*+, 与点电荷核模型下不同壳层轨道能级差!&
是参数( 与),这两个参数对于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参数的核电荷分布
下,原子核产生的库仑势是有差别的,这可以直接从
原子的轨道能的变化反映出来! 因此它能够提供研
究原子核结构的另一条途径! 这里我们以类氢123
(! " %%&)离子为例,进一步给出了原子的轨道能和
这两个参数的定量关系!
由(4)式可知,参数( 是一个与核边界弥散程
度相关的量! 我们首先比较了不同( 值对电子波函
数及能级差的影响! 图4 给出了%- 电子波函数和
原子核势能分布随不同的参数( 的变化! 可以看
出,电子波函数随不同的参数( 变化很小,由此可
知,参数( 对原子能级的影响很小!
()*+, 核模型中的另一个参数是),它可以近似
反映原子核的大小,一般由(5)和(6)式计算得到!
%55# 物理学报5#卷
我们比较了不同! 值对!" 电子波函数及能级差的
影响,如图# 所示$ 从该图可以看出电子波函数在
近核区略有差异,虽然这种差异也很小,但是参数!
的影响要比参数" 的影响大得多$
图% &’)* 模型下! 为%+,-.- /) 时不同参数" 计算的类氢离
子(# 0 !!-)的!" 壳层的波函数和势能分布图($ 0 $1- 2 !3#)
图# &’)* 模型下" 为3+#-4% /) 时不同参数! 计算的类氢离
子(# 0 !!-)的!" 壳层的波函数和势能分布图($ 0 $1- 2 !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核有限体积效应主要是由
于原子核的大小引起的,原子核边界弥散程度的作
用很小$
在两参数&’)* 核模型中,若参数"!3,则
&’)* 核模型退化为钢球模型$ 对于钢球模型,电子
感受到的库仑势为[!#]
$(%)0
!
%!!3
#&-
’5678
9 4-
: %-
-’- ( ) 5678
, 3" % " ’5678
,
9 !
%""3
#&-
%
, % ; ’5678
ì
í
î
ïï
ïï $
由<’8)=55>&’5)=5 定理#()
## 0 ($) ,(#*
# ) # $ ) )
#〈#*
##
〉)
[!,]
( ) 为一组量子数),把原子核半径’5678
看作参数#,有
#*
#’5678
0
# 4
-’-
5678
9 %-
,’% ( ) 5678
, 3" % " ’5678
,
3, % ; ’5678 { $
进一步可以得到
#()
#’5678
0$
’5678
3
$% # 4
-’- 9 %-
,’( ) % $@% :$ A
’5678
$%3$@%$
由于原子核半径非常小,电子波函数$ 在核内
可以近似认为是一常数,由此可以得到
#()
#’5678
0 -.!#’5678
!# B $(3)- B ,
即
() 0 !%!#’-
5678
!# B $(3)- B : + $ (.)
如果原子核半径趋于3,上式应与点电荷的轨
道能公式一致,因此常数+ 等于原子核用点电荷模
型时相应的轨道能$
由(.)式看以看出,使用钢球模型计算的原子轨
道能与原子核半径的平方有关$ 而钢球模型是对
&’)* 模型的一种近似,并且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
道,对于&’)* 核模型,核有限体积效应主要是由于
原子核的大小引起的,而原子核边界弥散程度的作
用很小,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对于&’)* 模型原子轨
道能与原子核半径即参数! 的平方有关$ 而对于另
一参数",计算发现点电荷模型和&’)* 模型下的能
级差也与其平方有关,但是相应的系数非常小$ 对
于不同元素,点电荷模型和&’)* 模型下的能级差
与两参数均满足这种关系,只有拟合系数存在差异$
我们假设拟合系数是原子序数# 的函数$ 基于以
上分析,对于类氢元素(# 0 #,—!!-)我们计算得到
了点电荷和&’)* 模型下的能级差拟合公式
$() 0 ,! ( " 9 ,-
)- !-
0 -! !- : -- !- " : -4 !- "-, (C)
式中,,!
,,-
及-!
,--
,-4
均为常数$ 对于不同元素,
系数-!
,--
,-4
均不同,它们随# 的变化关系如图,
所示$ 由图, 可以看出,系数-!
,--
,-4
随# 的变化
是单调的$
比较(.),(C)式可以发现,当"!3,即&’)*
模型退化为钢球模型时,两式是等价的,(C)式中的
! 就对应于(.)式中的’5678
,(C)式中的系数,!
与,-
就对应于(.)式中的常数$
4期郑曙东等:原子核的有限体积效应对高离化态离子能级和波函数的影响!##C
图! "#$%& 和点电荷模型下能级差拟合公式中系数!’,!(
,!)
随" 的变化关系
对类氢元素*+,(" - ’’,# - (./)的’ 壳层,
相应的拟合公式为
!$’ - 1 ’’//%( 3 (424’&%( 3 52’.’&( %( 2
拟合公式(6)在研究原子核的性质时是很有用
的,因为对于类氢离子,采用点电荷模型可以得到波
函数和能级的解析解,实验与理论值比较,我们就可
以推测原子核的半径及边界厚度等相关的物理量,
从而进一步了解原子核的性质2
!"#" 相对论效应与原子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的相
互影响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中相对论效应越来
越明显2 相对论效应会使电子径向波函数明显的收
缩[’],因此相对于非相对论计算,相对论情形下核
的有限体积效应更加显著2
为了研究相对论与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的相互
影响,我们计算并比较了"#$%& 核模型和点电荷核
模型在相对论与非相对论情形下核有限体积效应对
’ 平均轨道半径差!〈’〉和能级差!$ 的影响2 图7
和图. 分别给出了类氢离子*+,(" - (5—’’)相对
论和非相对论’ 轨道在两种核模型下的平均半径
差!〈’〉和能级差!$ 随原子序数" 变化关系2 从
两图中可以看出,!〈’〉和!$ 随原子序数" 变化规
律基本一致2 对低" 元素(" - (5—47)相对论和非
相对论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对中" 元素(" - 47—
6()相对论下核的有限体积效应逐渐增大,相对论情
形下计算的’ 平均能级差与非相对论情形下的计
算结果差异从58!6 #9 增大到’.8)’#9;而对重及
超重元素(" - 6(—’’),相对论下核的有限体积效
图7 "#$%& 与点电荷核模型下’ 壳层的平均半径差!〈’〉
图. "#$%& 与点电荷核模型下’ 壳层的能级差!$
应急剧增大,相对论情形下计算的’平均能级差与
非相对论的计算结果差异从’.8)’#9 增大到
’7.8)/ #92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论与原子核有限体
积效应产生了很强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重元素特
别是超重元素,相对论和核有限体积效应必须同时
考虑2
48 结论
本文首先在"#$%& 核模型和点电荷核模型下计
算了高离化态类氢离子( " - .5—’’)( - ’—) 壳
层的波函数和轨道能,分析了核有限体积效应对它
们的影响2 结果表明,核有限体积效应对高离化态
类氢离子内壳层电子近核区波函数和轨道能的影响
是明显的,且这种影响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强2
但这些影响对不同(,) 电子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对
’ 电子的影响最大,对(0,(:’(
电子的影响次之,对
’!5 物理学报/.卷
!"#$!
电子的影响很小% 因此,对于高离化态离子中
角动量为&$! 的电子,核有限体积效应不能忽略% 我
们进一步拟合了核有限体积效应与’)*+ 核模型中
参数! 和" 的关系% 这个公式对于进一步通过原子
结构研究原子核的性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高
离化态离子,相对论效应往往非常重要,因此文中进
一步分析了相对论效应与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的相
互影响% 计算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相对论效
应与核有限体积效应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增强% 尤
其是对于重元素及超重元素的内壳层电子,应该同
时考虑这两种效应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
[&] ,-./ ’0,1-./ , 2,34 ’5 !66! #$% &’(%!) *$+,-",(27-./7-+:
’8-. 4.+9():+;< =)(::)(+. >7+.(:()[杨福家、王炎森、陆福全
!66! 原子核物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7(.@A-..?48B+ >,C+4 D,’-.EF 3 &GHH .’&/’ 1%"$!&-",
(I(J ,?)F·3?.8?.· 2<8.(<· A?)?.;?: K 1+L(<@+.;():E+(.E(
=4ML+E-;+?.)
[#] 1-./ 3 D,N4(LL() =,D-+L(< O,C)-F( P 1 ’,P)((.( 0 =,
Q(.8():?. C,Q?L; R 0,0-.::(.: R S ’,0+-./ > 3,34 T A,
UV>?..?) A =,=-)8? R >,R(7* O W,2E7+XX() 0 =,A-./ Y C
!66Z 2$+, % 3%4 % 5%// % !" &Z![6&
[Z] 2\.E7(] R,I^);(.:7_4:() 1,WJ-L8 P,KLM(): C,D(7) 0,D)+E-4L;
=,D4:7-J D K,C-‘K,C+LL+./ 0,C?*M:F< N C,C)-F( P 1 ’,
P^;;( 2,O+)E7.() R,OL4/( Q 0,Oa7L A Q,3-::(. 0,3(9< > C
=,=(-):?. N R,=)+*( W 0,R<BF?9 S,1?B;-:](F K,,-. T >,
T+**()*-.. > !66b 2$+, % 3%4 % 5%// % !# 6##66!
[[] A?*-:(LL+ N,3+4 3 >,’+;]:E7( 2,Oa7L A,c):(:E4 C,I(4*-<()
=,1?B;-:](F K !66Z 6’(%!) % 2$+, % K $%# [dH
[b] D(+() A,N?7) = 0,=()::?. Q,2?XX P &GGd 2$+, % 3%4 % K &’G[Z
[H] N+L:;(+. K e,24:7F?9 U =,A()(F7?9 e 2 !66# 2$+, % 3%4 % K #$
6b!&&&
[d] R?:(.M()/ Q 0,2;)?F( Q Q &GH! 2$+, % 3%4 % K & &GG!
[G] S?L?;F- K S,27-M-(9 S N,=L4.+(. P,,=L4.+(. P,2?XX P !66#
7’ % 2$+, % 8 % C (" [&
[&6] ’);:?. W I,=-./ ,,1+L(;: 3 &GG6 2$+, % 3%4 % 5%// % (" !d[H
[&&] =?LL?EF 2 0,’);:?. W I,1+L(;: 3 &GG! 2$+, % 3%4 % > %# ![dH
[&!] =-)"+- ’K,N?7-.;< K O &GG! 2$+, % 3%4 % K %# #H#[
[&#] 27-M-(9 S N &GG# 8 % 2$+, % D:9/ % 1:( % ;*/ % 2$+, % (# &&6#
[&Z] =-)"+- ’K,’:E7() > ’,P)-.; e = &GGb <:0*’%) 2$+,-",
<:00’-"!/-:&, !% !ZG
[&[] ,-./ ’0 !666 #$% !/:0-" *$+,-",(D(+B+./:Q+/7() (84E-;+?. =)(::)
(+. >7+.(:()[杨福家!666 原子物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b] T(./ 0 , !666 #$% =’&/’ /$%:)+(D(+B+./:2E+(.E( =)(::)(+.
>7+.(:()%[曾谨言!666 量子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H] ’+EF( D &GdZ 2$+,-"! >")-*/! % A’&!G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