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3, 2013

1951年德国数学家魏尔给出的:如果一个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系统状态在此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系统对于这一变换是对称的[2]。对称性的分类,有的科学家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时间、空间有关的对称性(时空对称性);二是与时间、空间无关的对称性(内禀对称性)。

1951年德国数学家魏尔给出的:如果一个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系统状态在此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系统对于这一变换是对称的[2]。对称性的分类,有的科学家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时间、空间有关的对称性(时空对称性);二是与时间、空间无关的对称性(内禀对称性)。

這是 Google 對 http://www.qstheory.cn/lg/zl/201107/t20110711_92385.htm 的快取。 這是該網頁於 2013年1月7日 22:31:34 GMT 顯示時的快照。 在此期間,目前網頁可能已經變更。 瞭解更多資訊
提示:如要在這個網頁上快速尋找您所搜尋的字詞,請按下 Ctrl+F 鍵或 ⌘-F 鍵 (Mac),然後使用尋找列進行搜尋。


对称性交流基于协商政治学的基本特征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1日 09:53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李后强 邓子强
我要评论
字号:【 】【打印
  摘 要:对称性是一种至美,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学、建筑学等领域成就卓越,但在人文性领域应用还较少。交流具有对称性,对称性交流模式就像钟摆运动,呈现出交流环境的对称性、交流结构的对称性、交流过程的对称性和交流系统的对称性。协商政治学建构的对称性交流,是协商政治实际运作的必备手段和技术纲领,是协商政治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本质上是指各交流主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建构与共识,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反思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对称性;对称性交流;协商政治学;平等;交互;反思;生成;开放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共建整体,两者在哲学方法上存在着非常多的借鉴点。对称性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学、建筑学等领域成就卓越,但在人文性领域应用还较少。对称性交流基于协商政治学的尝试性探讨,就是鉴于新时代各门学科的互相借鉴、发展的趋势,推进对称性在一些交叉性领域的广泛应用。协商政治中的对称性交流本质上讲是各交流主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建构与共识,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反思性、生成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对称性是一种至美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日常生活到物理学前沿,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对称性普遍存在于宇宙之中,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现象。自古以来,对称性就以最简洁和最概括的结构语言彰显出事物的基本特征,甚至成为一项最基本的美学原则,赋予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对称美,体现出人类原始思维下所产生的生命意识、艺术图式和非常强烈的视觉张力。随着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对称性的概念进入了科学探索研究的视野,发挥出诸多不可替代的启发作用,成为人类进入科学殿堂、打开科学奥秘的一把金钥匙。
  (一)生活中的对称性现象
  日常生活中,对称性无处不在。洁白的雪花,彩色的蝴蝶,绚丽的花瓣,雄伟的建筑,精美的工艺品无不呈现出妙趣横生的对称性。常见的五瓣桃花或者梅花是对称的,以其茎作轴旋转一周,五个花瓣位置看上去是完全一样的。美丽的蝴蝶的左右翅膀是对称的,甚至连翅膀上的图纹与颜色也是左右对称的;虽然中、南美洲有不少蝴蝶翅膀的图纹与颜色左右不对称,但这不影响它们的飞行,因为这是装饰性的不对称。竹节或者串珠平行移动一定的间隔后,图形基本是完全重复,具有平移对称性,给人以连贯流畅的感受。
  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过去十多年就一直在从事对称性研究的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兰蒂?特霍西尔,曾将不同人的面孔和身体用扫描仪录入电脑,以测定对称比。结果表明,男女两性均认为身体对称性好的异性更具吸引力,健康状况更佳。据美国《智力》杂志报道,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总结了14项有关身体对称性的研究,共涉及1900人。研究中所提及的身体对称性,主要指成对器官的长度或宽度,如双眼、左右手指、脚趾、胳膊等。这次研究表明,“对称性好的人智商高,身体对称性可能是表征智力差别的一项指标。”[1]
  建筑的主要概念也是对称。世界上最大的对称建筑群北京故宫,它拥有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外朝三殿和内廷三宫,从南到北,依次建筑在中轴线上,其它建筑物按此线依次东西对称分布,体现壮严肃伟,呈现王家气派。世界上最髙的对称双塔在吉隆坡,它是马来西亚标志性建筑,双塔髙452米,具有金属结构的宏伟现代气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长的对称建筑德国科隆大教堂,1248年始建,历时632年,直至1880年最后建成。它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都由磨光的石块砌成。
  (二)科学中的对称性现象
  古往今来,优美的对称性曾激起无数科学探索者创造性的灵感。最自然的将对称性当作研究对象的就是数学,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认为: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对称;球是立体图形中最完美的对称。圆所在的平面,通过圆心竖一根对称轴,按此轴旋转至任何角度,都与原图重合,就像没有转过一样;含对称轴的任何平面都是镜像对称面,圆因此成为平面中最完美的对称。而几何球形中,通过球心的任何直线都可以成为旋转对称轴,转动到任何角度都可以和原图重合,任何通过球心的平面,都是把球分成两半的镜像对称面,因而球又是立方体图形中最完美的对称。再如,等边三角形是关于它的每条高线的轴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是关于它的两条对角线交点的中心对称图形,圆锥、圆柱、圆台是关于它的轴截面的对称图形,等等。
  而物理学则真正使人们对对称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抽象阶段。在伽利略、牛顿时代,物理定律形式上的抽象对称性就已得到重视,随着后来各种守恒律的发现,对称性又与守恒定律联系在一起。最简单的对称性例子就是牛顿运动方程的伽利略变换不变性和麦克斯韦方程的洛伦兹变换不变性和相位不变性。动量守恒定律体现出空间平移对称性,角动量守恒定律体现出空间转动对称性,能量守恒定律体现出时间平移对称性,现代物理理论还可以由上述对称性导出相对应的守恒定律,而且可以进一步导出牛顿定律来。在量子力学中还有更抽象的对称操作而物理定律保持形势不变,例如经过例子互换、相移、电荷共轭变换等等。
  科学上最重要的对称图则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右旋DNA 双螺旋模型,它具有十重对称,以对称轴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6°再向上平移0.34 纳米,操作前后两图不可区分,可重复操作十次。自然存在的很美的对称分子小的有立方烷、金刚烷等,大的有卟吩组成的一系列有机分子等;而人工合成的最有代表价值的无疑于富勒烯C60,一个绝对美得足以让人激动的分子,这种碳60分子可以用足球(12块黑色正五边形和20块白色正六边形缝制的,而且黑色被白色隔开)模型来描述。黑色皮的角上有一个碳原子,共六十个。缝合的地方就算是碳的力键。同时,生物学关于对称性如动植物形态、氨基酸的手性问题的研究等,也极大扩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
  (三)艺术中的对称性现象
  艺术就像科学一样,也是讲究对称性的。在音乐和文学作品中,重复就是一种简单的对称。巴赫的作品《音乐的奉献》就采用了“卡农”技巧:重复地演奏同一主题。当最高音部演奏主题时,其余两个音部提供卡农式的协奏。这种卡农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变奏,最后能够奇迹般地平滑过渡到开头。听众会感觉音乐不断在增调,转了几轮后音乐已经离开原来的调很远,但通过变调,最后又能回到原来的调上。
  彩陶艺术出现在大约11000年前,当时的制造者们就已经开始在能转动的器物上用湿陶土做出旋转对称的坯子,并刻上花纹,涂上颜料,而后烧制成器皿,并延续至今。后来虽然安装了壶把和壶嘴,破坏了旋转对称,但又将壶把和壶嘴安装在镜像对称面上,其造型仍在结构上维持着对称美。彩陶衰落后,青铜文化艺术兴起,作为祭祀的礼器和权威的象征,青铜器的艺术水平很快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其造型更具有典型的旋转对称和镜像对称。最经典的就是战国时期名为“晏乐渔猎攻战纹”的铜壶,壶身装饰画采用旋转对称的构图特点,描绘出市场宴乐、狩猎、釆桑或战斗的生动场面,随着铜壶转动,这些优美动人、简练单纯的形象符号,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韵味精致飘逸,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的场景循环呈现,简直妙不可言。
  对称性是传统艺术最基本的造型特征,不仅民间剪纸、民间绣品、民间雕刻和民间绘画等民间艺术大量存在对称造型样式,而且我国古典诗歌、词曲、文赋、雕刻、图章、书法等艺术门类,以及非洲原始艺术、古埃及、古希腊等绘画、雕刻艺术也同样普遍存在对称造型样式,闪耀着对称美的光辉。这些现象生动表明,无论东方或西方,人类早期的形象思维方式、对事物的观察方式以及造型艺术表现方式的共同性。再如我国的方块字,其形、音、结构、神韵都具有对称美。还有人提出汉字的“字心”在左上角与右下角连线自下起的0.618处,这是中国字特有的对称美。
  (四)对称性的基本含义
  对称性一词译自symmetry,原意为匀称、协调与和谐、完美。随着探索的深入,其含义不断推移和引伸,应用范围更是远远超出原意范畴。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对称性,是指物体或一个系统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平衡、协调一致;英国的《韦氏国际大辞典》解释“对称性乃是相对于分界线或中央平面两侧物体各部分在大小、形状或相对位置的对应性”。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则定义对称性是“图形或物体对某个点、直线或平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对称”概念仅只关注到最原始的“形的对称”,而远不能内涵到客观世界最普遍的一种性质的深度和广度。
  对称性的普遍定义是1951年德国数学家魏尔给出的:如果一个变换使系统从一个状态变到另一个与之等价的状态,或者系统状态在此变换下不变,我们就说系统对于这一变换是对称的[2]。对称性的分类,有的科学家分为两大类:一是与时间、空间有关的对称性(时空对称性);二是与时间、空间无关的对称性(内禀对称性)。也的从物理学角度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对称性:一是某个系统(某件具体事物)的对称性,如结构对称、转动对称、镜像对称、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点对称、轴对称等;二是物理规律的对称性,如物理规律具有空间平移变换对称性,时间平移变换对称性等。对称还有虚实之分,实的对称比如物理学的对称操作;虚的对称是概念性的,如左旋、右旋,手性等。对称又有正反之分,反对称是在对称之上加相反的东西;正反对称都有虚实之分。
  从哲学角度看,对称性则是自然界的物质和过程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它们在现象上的相同,形态上的对应,性质上的一致,结构上的重复,规律性的不变。从认识论角度说,对称性就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不以人的认识条件和方式而变化的人类认识的不变性。认识和假设的对称状态被打破就建立新的对称,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对称与非对称的辩证统一。对称中包含着非对称,非对称是对称的破缺。对称破缺都可以转化,人脑左右半球是镜象对称,但激素含量,功能又是不对称的,左右半球互相配合,功能互补才能充分发挥脑功能,人类精神的互补,东西方文明的互补,东西方思维的互补这已是客观的发展趋势[3]
  著名数学家魏尔曾坚定地指出:我们必须明白,大自然的总体制具有对称性[4]。即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两者的关系中,对称性是居于基本的主导地位的。因此,对称性作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性质,蕴含着平等与平衡、公正与和谐、规范与秩序、相似与相近、多样与多层、差异与互补、守恒与不变、相对与协变、局部与整体、潜存与实存、服从与节制、质朴与理性等基本含义,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对称性交流的基本语境
  交流也就是沟通,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手势等,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直接或间接的传递彼此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信息,以达到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实现和谐有序发展的行为和过程。在我国古代,孔子就非常重视交流,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国外,英国学校数学调查委员会1981年向政府提交的《Cockoroft报告》中就提出教数学的主要理由在于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美国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则在1989年直接把数学交流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目的提出来,并制定出《美国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与评价标准》。交流的本质是信息传递,纽带是相互理解,目的是达成互识共识,基本要素包括信息源、编码、信息、渠道或媒介、接受者、译码、接受者的反应和反馈等。
  交流具有对称性,比如在一定的共同语境中,交流双方或者多方在交流的地位、权利上是平等对称的,交流的机会、起点是平等对称的,交流的程序和规则也是平等对称的。具有对称性的交流就是对称性交流,对称性交流模式就像物理学中的钟摆运动一样。钟摆运动是将线段的一端固定,另外一端悬挂一定的重物,然后让其从某一点做周期性的、连续的、循环的弧线型向心运动。这种呈现持续动态的钟摆运动,能量来源于线段下端的重物不断地实现物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而在重物运动的每一处切点上,重物均受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两种作用力,正是其大小和作用点的不断转换,使重物始终保持弧线型对称性运动状态。钟摆运动是一种简谐运动,对称性是简谐运动的重要特性,做简谐运动的物体总是在一定范围内运动,其运动时间、速度、位移、回复力、加速度等都具有对称性。钟摆运动是我们探讨对称性交流模式的基础。
  (一)交流环境的对称性。交流总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流环境就是那个为钟摆运动提供空间支持等条件的钟面,为交流开展提供了物质、时间、空间等自然环境,也提供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社会环境。这些外部环境与交流共同体内的对象、信息、资源、程序等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交流对话的环境基础。而这些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都体现出明显的对称性特征,具有一一对应的共生关系。
  (二)交流结构的对称性。交流的自然职能(基本职能)是传递信息,相当于钟摆上端固定线段的点。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形式,交流的这种职功能是必然的,不会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所有的交流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点所进行的对称向心运动。交流的社会职能是信息输出、接收辩论、所达目的和程序控制等,相当于那条摆线,它决定着交流作用面的大小,交流功能的强弱。线段的长短受到诸如环境、制度、程序、技术、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这些客观因素导致不同时代、不同条件下交流活动的影响力。线段另外一端的重物,就是交流的主题和目的,而重物摆动形成的弧线运动轨迹,就是交流活动过程。固定点的位置、线段的长短、线段另外一端重物的分量、重物的起始运动点等,这些因素的协调和配合机理就构成了整个交流活动的结构规则。也就是说,整个交流活动就是在一定的结构规则(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的制约和规范下,为完成自然职能和社会职能而进行的钟摆运动( 如图所示)。
  对称性交流模型图
(三)交流过程的对称性。交流过程实质就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相互平衡的过程。钟摆运动自某一起点开始,为着某一目的,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既遵循运动物体的能量守恒规律,又保持系统机械运动的恒定性,并为这种平衡运动提供强大持续的动力与活力。同样道理,交流活动中各方结合自身来自自然的、社会的具体实际,通过内外环境(媒介渠道)进行不断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保持交流活动的旺盛生命力,进而达到整个活动过程的环境、结构、功能、模式的不断完善和相对平衡。在交流活动的任一具体点上,都可以找到对方或多方对此的响应或反馈,即找到相应的对称点。也正是这样,交流活动才能通过对称性平衡来实现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四)交流系统的对称性。把交流活动看作一个系统,它就既有整体性,也有层次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它是一个整体系统,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则变成了因子或子系统。交流系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其层次性是在系统与外界和内部各方进行物质循环、能量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实现的,进而使系统按照某种规律协同起来,成为整个事件乃至更大的系统的一个环节,彼此独立又相互依赖。交流系统总体上是对称性的,但由于交流各方社会地位存在差异,获取得到的信息多寡不一,组织结构也不尽完美,参与个体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心理各异,交流系统同样存在非对称性,即对称性破缺。但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对称性和对称破缺不断交替形成的产生的过程”。钟摆运动的自组织过程就是一个由对称到对称破缺再到新的对称的过程。同理,交流系统正是有了这些对称性破缺,也才有交流的必要和存在的价值,也才能沿着“对称性——对称破缺——新的对称性……”的方式不断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互识与共识。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对称性交流,它是指交流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为达到一定的认识和实践目的,抓住事物、概念、逻辑等之间的差异、相似和互补特征,根据对称性原理,对外部环境做出平衡性的适应,对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的协调和重组,最终在信息的交互传递过程中达成思想、意见和行动总体上的互识与共识。对称性交流的哲学源头来自对立统一规律,钟摆轴心是协商互补共存精神,根本机理在于组织体系的制度设计,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体发展和多方共赢。
  三、对称性交流基于协商政治学的特征
  目前,协商政治学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政治科学当中崭新的、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对称性交流”的提出则可使协商政治学研究进入技术性方法论的视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协商政治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之一。对称性交流是协商政治实际运作的必备手段和技术纲领,是协商政治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协商政治中的对称性交流本质上讲是各交流主体在平等基础上的思想互动、理解、建构与共识,具有“五性”,即平等性、交互性、反思性、生成性和开放性。
  (一)平等性。对称性交流的平等性主要是指交流对象关系的平等。在协商政治的协商交流活动中,各个政党都是协商交流活动的主体,享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权利,平等地参与各项活动。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呈现出和而不同、一体多元、非对称性的构成特征[6]。和而不同,即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始终保持根本利益一致、政治目标一致、政治基础一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有着各自性质与地位,代表了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要求,发挥着各自不同作用。一体多元,即共产党一党执政与民主党派多党参政的结合,体现了一党执政与多党参政的有机统一,既有效保证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又充分考虑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从而实现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有效整合。非对称性,即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持久而不可动摇的,同时,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或者反对党,不存在上台执政的可能性;不是权力争夺型政党关系中那种争权夺利的政党,而是共产党在其中起领导作用,而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种非对称性也就是对称性破缺,是指政治上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但法律地位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是平等的。协商政治的对称性交流提供了平等协商交流的平台,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之间,以平等的互相尊重的身份进行交流、协商,双方或多方都能够彼此理解与尊重、信任、接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交互性。对称性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互补性交流”,即各交流主体都能正确地理解己方和对方的自我状态,并做出正确的相互“反应”。正是通过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交流各方所具有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从而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纳、理解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达成互识与共识。这种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的交互性,正是对称性交流基于协商政治的特点之一。当代中国协商政治各交流主体呈现的和谐政党关系,借鉴了权力争夺型的政党关系与权力垄断型的政党关系优势和长处,同时,摒弃了各自缺陷和不足。既保证了监督与制约,又保持了团结与合作;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集中与效率,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7]。就此,江泽民明确指出:“这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我国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就在这里,同国外一党制和多党制的根本区别也在这里。”[8]
  (三)反思性。反思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哲学家们普遍把反思当成一种精神的自我活动和内省方法,是思想反过来对自身的认识。协商政治的对称性交流过程中,主体之间各自以对方作“镜子”,对照“解读”着自我,通过与对方的对比,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发现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反思、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也就是说,协商政治中的参与个体在与他人在对称性交流的同时,也与自己构成了一种内在交流关系,监控、协调和促进自己观点、方法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主体的权利、义务,并在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协商政治不仅搭建着一个谋求政治认识趋同的平台,而且开辟一个畅通政治诉求的渠道。通过主体间的对称性交流活动,包括互通信息、充分研讨、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就在个人与群体、自我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建立起来,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生成性。对称性交流的生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个体的生成和发展,一是实现新的意义的生成和创造,它们存在于同一过程之中,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协商政治的对称性交流,既是一个主体间对话、理解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间相互促成对方提升观念、境界和价值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这样四个层次:一是个体主体通过交流相互教育,相互促成对方的人格生成;二是个体主体在交流过程中监控、协调和促进自身人格的不断生成;三是个体主体在与群体的互动中进一步提升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四是个体主体在与群体的交流中达到对自身本质和价值的觉悟,实现自身境界的提升[9]。在协商政治中,这种对称性交流的生成性主要来自,一是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二是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党派可以通过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来实现政党关系和谐。
  (五)开放性。对称性交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协商政治中对称性交流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各方心灵上是开放的,在平等和民主的交流氛围中,各协商主体之间的防御戒备心理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是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协商事宜,我国八个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相濡以沫,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其次,交流内容是开放性的,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再次,交流方式是开放的,协商政治的主要形式有政协的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根据需要召开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座谈会等。
  结语
  对称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性质,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对称性和对称性方法都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对称性交流作为架构协商政治学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是利用对称性理解诠释协商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大胆尝试,其核心不在于对协商政治学领域某一个小问题的具体解答,而是一种哲学式的思量与探究。对称性交流基于协商政治学具有“五性”特征,而对称性交流本身既是协商政治开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协商政治交流追求达到的技术目标。协商政治作为一种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的手段,强调地位的相互尊重、信息的相互对称和利益的共存共赢,这种手段能有效平衡利益关系,重点在确立相互之间的对称性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协调、平衡与合作的政治效果。
  (李后强: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邓子强:中共广元市委政策研究室办公室主任)
  参考文献
  [1]余锦境.美国研究发现身体越对称人越聪明,左撇子脾气爆[N].新快报,2010-12-06.
  [2]徐峥嵘.物理中的对称性[J].都市家教,2009(1).
  [3]罗兴华.对称性的美学价值[N].市场报,2003-11-22.
  [4]董春雨,王德胜.对称性与人对自然的理解[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6).
  [5]廖伯康.关于“协商政治学”的几点看法[M]//政协四川省委员会办公厅,等,主编.四川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论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6][7]董树彬.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谐的特征、优势与原则[EB/OL]. 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7-06.
  [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项贤明.关于交往与教育的哲学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6(4).
网站编辑:乔雪
打印】 【纠错】 【求是论坛】 【网站声明
分享:
网友评论查看更多 >>

《求是》简介】【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招聘英才】【投稿《求是》】【投稿本网】【意见反馈】【网站声明】【网站地图】【English
ICP备案编号:05083839 | 京公网安备110101001873号
求是杂志社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9-2012 qstheory.cn all rights reserved

X
分享到...
选择其他平台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