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6, 2013

對一般分子而言,轉動量子數B的值約為數百分之一電子伏特

對一般分子而言,B的值約為數百分之一電子伏特

http://210.60.224.4/ct/content/1984/00030171/0007.htm

#發行日期:1984、3
#期號:0171
#專欄:雷射入門
#標題:各型雷射(二)
#作者:劉海北
圖一:CO2的振動模式及頻率。
圖二:分子振動─轉動躍遷。
圖三:二氧化碳能階系統。
圖四:二氧化碳雷射基本結構。
圖五:基本結構二氧化碳雷射外觀。
圖六:縱向快流式二氧化碳雷射結構。
圖七:橫向快流式二氧化碳雷射的氣流、電極及光束的相對方向。
圖八:一千五百瓦級二氧化碳雷射。
圖九:波導二氧化碳雷射結構。
圖十:空氣動力連續波氟化氫雷射。
:劉海北任教於淡江大學物理系
 
 
各型雷射(二)

一個單一分子,它量子化的能量有電子能、振動能及轉動能三種。分子的電子能態和原子的相似,當一電子處在不同的狀態時,分子的總電子能各異。因為分子是由兩個或更多的原子組成,所以它更有量子化的振動能及轉動能。以兩個原子所組成的分子為例,其二原子核之間有一平衡距離,在此距離下,電子與二核之間的引力位能和核與核、電子與電子之間的斥力位能相平衡。所以二核似乎是以一彈簧相繫,它的振動頻率ν和二核之間的彈性常數與核的質量有關。經量子化以後,二原子分子的振動能量是:
    (1)

v取0﹐1﹐2…等值,稱為振動量子數(vibration quantum number)。如果分子是像CO2的線型分子,它有如圖一所示的三種振動模式,其頻率分別是ν1、ν2和ν3。於是它的振動能階可寫作:

v1、v2及v3可取0﹐1﹐2…等值。一般而言,hν1、hν2、hν3之值約為1/10~1/2電子伏特。分子之振動能態以(v1﹐v3)表之,例如(0﹐11﹐0)表示v1=0、v2=1、v 3=0。ι=1表示v2是一種彎折(bending)振動,它的角動量量子數是1。
分子的轉動在古典理論下,轉動能正比角動量的平方而反比於轉動慣量。在量子理論下,角動量被量子化,以一線型分子為例,它的轉動能量可寫作:
(3)
B稱為轉動常數(rotation constant),J稱為轉動量子數(rotation quantum number),J(J+1)正是角動量平方量子化的結果。對一般分子而言,B的值約為數百分之一電子伏特。
可假設分子的振動頻率較之轉動角頻率(angular frequency)甚高,也就是說,在分子轉動一週時,它已振動了甚多次,於是振動與轉動可視為兩個完全相互獨立的運動。同理,分子的電子能態之間的躍遷時間遠較它的振動週期為短,於是又可視電子能態與振動能態為兩個完全相互獨立的能態。在此前題下,一線型分子的量子化能量可寫作:
(4)
至於狀態之間的躍遷,在同一振動能階內,轉動能階之間有躍遷,它的選擇定則是J= ±1。換句話說,只有…之間有躍遷,由(3)式知,譜線的頻率分別是2B()、4B()、6B……等,此型光譜發生在微波區,稱之為「轉動光譜」。在同一電子狀態內,各振動能階之間有躍遷,而躍遷是在振動能階上的轉動能階之間進行。在上振動能階之上轉動能階的轉動量子數通常以 J',而下振動能階者通常以 J"表之。選擇定則為J=J'-J''可取-1、0及1,所產生之三族譜線分別以P-支譜(branch)、Q-支譜及R-支譜稱之,如圖二所示。這型光譜稱為「振動-轉動光譜」(vibration-rotation spectrum),發生在紅外線區。
至於分子的電子狀態之間的躍遷,是發生在二電子能階上振動能階之上的轉動能階之間,故此時有電子、振動及轉動三種能態之間躍遷的選擇定則要遵守。電子能態之間躍遷所遵守的選擇定則和原子的相似,上電子狀態的振動及轉動能階通常以v'、J'表之,而下電子狀態的振動及轉動以v''、J''表之。v'及v"之間沒有選擇定則,但其躍遷或然率遵從法蘭克-康頓(Franck-Condon)法則──上、下電子能態中的二振動狀態v'、v",若核間距離愈近似,也就是說分子形狀愈相似,則躍遷的或然率愈大。J'及J"之間的躍遷選擇定則亦為△J=J'-J",取-1、0及+1。所以電子狀態之間的躍遷所產生之光譜亦有P、Q及R三支譜。但因電子狀態之間的能差大,所以躍遷所產生光譜一般在紫外線區。
發生在微波區的轉動躍遷,和雷射沒有直接關係。經過適當的激發過程,如二氧化碳(CO2)、氟化氫(HF)及氟化氘(HD)等分子的振動──轉動能階之間,能發生居量反轉,其雷射效應輸出紅外線。再如氮分子(N2)及氯化氙(XeCl)等準分子,雷射效應產生在電子狀態之間,輸出的是紫外線。以下分別介紹上述的各種雷射。
二氧化碳、氟化氫及氟化氘等雷射,均屬高功率雷射,皆可做連續波及脈波輸出。它們在工業、軍事及基礎科學研究上都非常重要。
二氧化碳雷射的介質雖是二氧化碳,但要有效造成居量反轉,尚賴氮及氦的配合。氮及氦的作用可由圖三所示的能階系統看出。在圖三中,N2的v=1振動能階和CO2的上雷射能階(0,00, 1)的能量近似。在放電中,N2受電子撞擊由v=0激升到v=1。因為N2的電荷分布均勻,不具有電偶矩(electric dipole moment),所以它在v=1振動時不能放出紅外線電磁波,而下降到較低的v=0振動能態,於是它的v=1振動能態是一暫穩態。所一如氦-氖雷射中的氦,N2可以把能量儲存起來,待與CO2碰撞後,把能量傳遞給後者,使其在(0,00, 1)能態產生居量。下雷射能階是(1,00, 0)及(0,20, 0)能態,一旦它們有居量,可經與He碰撞而快速疏解到(0﹐00﹐0)基態。所以二氧化碳雷射能階系統,為一典型的四能階系統。在雷射未設波長選擇器時,它只能輸出10.61一個波長,如果以反射式光柵取代高度反射鏡,它可以一方面輸出(0﹐00﹐1)到(1﹐00﹐0)躍遷的23個P支譜的波長,以及22個R支譜波長;另一方面也可輸出(0﹐00﹐1)到(0﹐20﹐0)躍遷的23個從9.4µ~9.8µ P支譜波長,以及23個從9.1µ~9.4µ R支譜波長。
二氧化碳雷射最基本的結構,也就是如圖四所示的縱向放電縱向氣流式結構。混合氣體從放電管一端充入,從另一端抽出。放電產生的熱以水冷卻放電管的方式排除之。在放電管的兩端設光共振腔反射鏡,即構成了完整的雷射本體。保持氣體流動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排除放電所產生的氧和一氧化碳,這些成分會影響到放電和雷射輸出。其二是為了氣體溫度不致升高,那是因為賴放電管壁冷卻主要的過程是對流,效果較差,遠不如抽出高溫氣體注入低溫氣體的方式有效。避免氣體溫度升高的原因是一來在較高溫度時,下雷射能階會有居量,以致降低了居量反轉;二來是氣體溫度升高會導致放電不穩定。一般換氣率是每一分鐘抽換放電管容積一百倍的氣體。
此類雷射的一大特點是輸出和放電部分的長度成正比,而與放電管的管徑無關。典型的每公尺放電管輸出是50~80瓦。這型雷射的充氣氣壓約在數十torr;氣體混合比約為CO2:N2:He=0.8:1:7;放電電流密度約為35mA/cm2。當放電管管徑加大時,為達成此放電電流密度所需的電壓降低,所以總輸入對放電管管徑的變化不大。此外,因為放電所產生的熱量是經由放電管壁來排除,放電管管徑較大時冷卻效果較差,影響了雷射的效率。
這種基本結構簡單而可靠,是百瓦級以內雷射的最佳結構。它的外形之一如圖五所示。由此圖可見此型雷射攜帶方便,並可調整波長,很適合做基本研究、遙測或非金屬品加工之用。如果想要做金屬材料加工等工作,所需的雷射要有數百瓦到數千瓦的輸出。如想利用基本結構做到這樣高的輸出,雷射會相當的長,需賴迴折的方式來達成。曾經有過的紀錄是放電管長約250公尺,雷射輸出8.8KW!這種雷射的放電管過長,賴反光鏡迴折的次數太多,穩定性差,無實用價值。
於是為了提高雷射輸出,必須從增加介質的密度和所輸進去的電功率來著手。重要的是,必須在這種條件下,氣體的溫度不致升高,如此才能確保放電穩定。這時可以使用的方法是強迫對流,迫使氣體快速流過放電區。以下所例舉的兩種方法,都是業經商品化雷射所採用的:
一﹑縱向快流式──此結構和基本結構相似,氣流和放電電流的方向仍然是沿放電管縱長的方向。為使氣流能快速通過放電區,一方面要縮短放電管的長度到每節約25cm左右,另一方面要使用排氣量高的幫浦如魯氏(Roots)幫浦來循環氣體。圖六即此類雷射結構之一例,放電區共分四節,每節長度亦在25cm,總輸出為600W,為此種雷射的典型輸出。
二﹑橫向快流式──此結構和基本型的全然不同,其氣流、電極及光共振腔的安排方式如圖七所示。在圖七中,放電區在二電極間,呈長方體形。長方體的縱長方向設光腔反射鏡,光束沿此方向射出。氣體則又從上到下流過放電區,所以光束、電流及氣流的方向相互垂直。一般使用電極寬度約5~7cm,氣體的流速可以到達每秒數十到百餘公尺。在這種條件下,雷射充氣氣壓可高達百餘torr到數百torr,雷射單位長度輸出可以高達每公尺數千瓦。達成高風速的方法之一,是在如圖七裝置的一側設一離心鼓風機,然後再全部置入一桶形容器內,其結果就是如圖八所示的實例。從圖八可以看出,像圖七所示的放電區設在右側,鼓風機設在左側,光束自放電區前端輸出,再經過適當的導引到達照射區。此型雷射規格輸出1500W,已成為加工用的工具機,可以做金屬切割、焊接和熱處理等工作。在桶型部分下端的是電源供應器,雷射總體積是長×寬×高=80吋×42吋×78吋,總重3000磅。此雷射的輸出功率可以用電腦控制,電腦亦具有「診斷」(diagnostic)的功能,並能將診斷的結果通知原廠,原廠工程人員可以判定該機在何時必須保養那一部分。如此的設計,可以說完全符合了工業上的要求。
二氧化碳雷射還有兩種相當特殊的設計,其一是小型的波導雷射,其二是大型的氣體動力式。
波導的意義,在於放電管是用陶瓷或玻璃等介電質(dielectric)製成。當光波以大於臨界角的入射角射到管壁時,會產生全反射,而後再射到對側管壁,再以全反射反射之。經多次全反射,光波可以無損失的由管一端導至另一端。波導雷射的放電管口徑只有2mm,兩面反射鏡的作用,在於把光反射回放電管內,所以它們的曲率半徑和它們與放電管口的距離相若,圖九即其結構之一例。波導雷射的特點之一是放電管口徑小,氣體撞及管壁的機會較大,於是冷卻管壁即可充分排除熱量,所以波導二氧化碳雷射的氣體不必循環,可採用閉管式;其二是光腔反射鏡的主要功能是把光反射回管內,所以兩鏡之間的平行度有較大的容忍度,以致可以在較惡劣的環境──如震動、顛跛的情況下使用;其三是因為較小型,可以用高週放電的方式激發。高週放電無需使用電極,所以放電管的結構較簡單,且可免於電極釋出雜質的污染。波導二氧化碳雷射的外形好像一大型的氦-氖雷射,攜帶方便,預料未來50W以內的二氧化碳雷射將儘為波導式的。
氣體動力式二氧化碳雷射,是把CO2及N2混合的氣體予以加溫,使N2之v=1以及CO2之(0﹐11﹐0)、(0﹐20﹐0)、(1﹐00﹐0)及(0﹐00﹐1)等能態皆有居量。此時,CO2各能階是按照高溫下的常態來分布其居量的。高溫的氣體經通過噴嘴急速膨脹,就像冷凍機中的冷媒急速膨脹一樣,溫度會急速下降,此時各態階的居量又得按其生命期及躍遷或躍遷或然率重行調整。因為如前面已提過N2的振動不會放出電磁波而下降到低振動能態,所以能把在v=1的居量保存起來,待與CO2碰撞,把能量傳給CO2,產生了(0﹐00﹐1)上雷射能態的居量。此時更由於CO2的下雷射能態的居量因降溫的關係而消失到更低的能態,所以在上、下雷射能態之間有了居量反轉。
將空氣和有機氣體混合燃燒,可以產生高溫的CO2及N2混合氣體。經雷射作用後的氣體要立即排除,以免因吸收光共振腔中的雷射光而造成損失。氣體動力二氧化碳雷射均為大型雷射裝置,其輸出以數萬瓦或數十萬瓦計。較小型的,每次只能做短暫的輸出,裝置在飛機或戰車上供實驗之用。
除氣體動力式雷射外,其餘放電式雷射均可做脈波輸出。脈波輸出的激發方式可為連續波加以Q-調制,或利用脈衝電壓放電。脈衝電壓產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使用真空管等材料,產生高壓方形脈衝,寬度約在10-3~10-4秒;另一種是利用電容器充放電,波寬約在10-6秒。以方形高壓脈衝激發時,雷射亦輸出類似形狀的脈波;以電容器充放電所產生的高壓脈衝激發時,雷射輸出高尖峰功率脈波。方形脈波較適用於加工,而高尖峰功率脈波合於科學研究之用。
為了達成高尖峰功率輸出,可採用如圖六之裝置,內充以大氣壓力的混合氣體放電。此種雷射簡稱為TEA雷射,TEA係取「transversely excited atmospheric」三字字首組成,其意義為「大氣壓力橫向激發」。因為氣壓甚高,一般多採用輔助放電,先在氣體中散布一些電子,以使得放電電流分布均勻。針對TEA,亦有人戲稱橫向快流式雷射為COFFEE雷射,COFFEE乃「連續輸出快流放電激發」(continous output fast flow electric excited)之意。
以CH3OH為例,如果用二氧化碳雷射的9.283µ、10.274µ、9.695µ等波長來激發,可以發出64µ、71µ及119µ的遠紅外線波長,其轉換效率約在1%~20%。其他遠紅外線雷射介質尚有CD3OD、NH3及CH3F等,均以二氧化碳雷射激發。
氟化氫(HF)雷射也是一種重要的紅外線分子雷射,輸出波長2.8µ。它的居量反轉賴如下列的化學反應產生:
H+F2HF*+H(5)
此化學反應生成的氟化氫在高振動能階,所以直接產生了居量反轉。因為氟及氫均以F2及H2的形式存在,所以如何生成F成了化學雷射的重要技術。產生F的一種方法是利用閃光燈發出來的紫外線分解F2
F2+hν→F+F(6)
於是下列的連鎖反應跟隨進行:
F+H2→HF*+F(7)
F2+H2→HF*+F(8)
………………
(8)式的反應雖然也能產生在受激態的HF*,但是因為居量較平均的分布在各振動能階上,所以對雷射效應無任何助益。同樣的,放電亦可分解F2或H2
F2+e-→F+F+e-(9)
H2+e-→H+H+e-(10)
而後(7)及(8)式的連鎖反應繼續進行。因為在低振動能階的氟化氫也會吸收雷射光,所以雷射作用後的HF必須快速排除,方能進行下一次反應。於是光分解法及放電法僅適用於脈波化學雷射。
連續波化學雷射的結構為氣體動力的結構,如圖十所示。先將F2及He混合氣體在加熱室中加熱,以熱分解方式分解F2,F及He混合氣體通過擴散噴嘴,與由另一排噴口噴出的H2混合,發生化學作用。在放出雷射光後,氣體經熱交換器降溫,而後以高排氣量抽氣系統排除之。於是雷射可以連續操作,輸出連續波。
F2加熱的方法可為高電流放電,亦可利用化學反應所產生的熱。化學反應的方法是把一份的氫和二份的氟混合,當氣壓及溫度到達一狀態時,氫與氟發生化學反應,反應所產生的熱分解氟:
H2+2F2→2HF+F+F(11)
此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的能量。如果置於外太空,一方面可免用能量供應系統,另一方面外太空的真空狀態即提供了最佳的抽氣系統,所以這型雷射有非常大的軍用潛力。
因為水分子會吸收HF雷射波長,所以HF雷射波長在空氣中傳播不遠。如果把氫以其同位素氘(D)來取代,則將雷射波長轉移到3.8µ,可以避開空氣的吸收,適合在地面上做長距離傳播之用。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
最佳瀏覽解析度800*600,請使用IE4.0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科學月刊雜誌社.金台灣資訊事業有限公司.圖龍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Science Monthly and King-Taiw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