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16, 2013

彭加勒群不可约表示,质量是孤立粒子的内禀性质,所有的质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所有的电子又具有另一个相同的质量

质量是孤立粒子的内禀性质,也就是

说,所有的质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而所有的电子又

具有另一个相同的质量,等等( 用专家的话说,“ 质

量”是彭加勒群不可约表示的标记

! "#

卷($%%& 年)$

公式

! " #$ 中的力从哪来?"

’()*+ ,-./01+



!"##"$%&#’((# )*#(+(&(’ ,- .’$%*,/,012"345+60’789


: : :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 2%%%3%

"

! $%%# 4 2% 4 2% 收到


516(-*718 9-7: 61(;-<<-=* >(=; ?:@<-/< A=8)@B/7=C1( $%%#

D=6@(-E:7 $%%#

F;1(-/)* G*<7-7H71 => ?:@<-/<I

2

! J);-.7=*-)* 力学已消除了力的概念(译校者注)

! !

力的概念早在J);-.7=*-)* 力学的框架内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但它却一直贯穿于我们处理力学问题的思维并在

教科书中快乐地存在着

I 本文( 发表在?:@<-/< A=8)@B/7I $%%#)中,$%%#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KGA 物理学教授

’()*+ ,-./01+

从科学发展史、科学方法论以及文化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这一悖论,读来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I 我们迅

速翻译了这篇好文章,以飨国内的广大物理学爱好者

I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曹则贤)

2!

文化震撼

在我的学生时代,经典力学是最让我费神的一

门课

I 这常常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在我学习那些通

常被认为更难一些的高级课程时,并不觉得它们有

什么困难

I 现在我想我已经找到答案了I 这是“ 文化

冲击”的一个例子

I 从数学的角度,我期望得到一个

运算法则

I 结果我遭遇到的是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

———实际上是某种“文化”

I 下面让我来解释I

!

% !" 有关! "#$ 的一些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

; < 3" 是经典力学的灵魂I 和其

他堪称灵魂的东西一样,它并不那么牢靠

I 方程的右

边是有确切意义的两项之积

I 加速度是一个纯运动

学的概念,可以根据空间和时间来定义

I 质量很直接

地反映了物体的可测量性质( 重量,反冲速度)

I

一方面,方程的左边却没有独立的意义

I 然而,即便

用最高的标准来衡量,牛顿第二定律显然意义重大:

它在很多特定的情形下都十分有用

I 外观富丽堂皇、

花里胡哨的桥梁,比如

L()<;H< 桥( 以“ 鹿特丹的天

鹅”之名而闻名于世),确实能够承重;宇宙飞船确

实能够抵达土星

I

当我们以现代物理的观点去考察“ 力”的时候,

就会进一步加深这个悖论

I 事实上,力的概念在很多

基本定律的高级表达方式中是不存在的

I 它不出现

在薛定谔方程中,也不出现在量子场论的任何合理

的公式中,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也不需要用到它

I 目光

敏锐的人观察到消除力的概念这一趋势早在相对论

和量子力学产生之前就开始了

I 2

杰出的物理学家

?171( MI A)-7N=(8 O1.P-*

Q);1< D.1(+ K)R91..

的密友兼合作者)在他23S&

出版的《动力学》一书中写道:“ 在所有包含力这个

概念的方法和体系中,力是人造产物⋯⋯,‘ 力’以

及那些产生‘ 力’的感官概念的引入并不是必要


I 2

尤为令人惊奇的是,

T1(7()*8 5H<<1.. 在他2S$&

年出版的为知识分子普及相对论的读物《相对论入

门》中写道:“如果人们试着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

这个世界,消除‘力’的概念将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物

理上的观念,而且可能还包括道义上和政治上的

⋯⋯在关于太阳系的牛顿理论看来,太阳似乎是一

个发号施令的君主,行星则必须遵守这些命令;而爱

因斯坦构造的世界里与之相比要多一些个人主义,

少一些专制独裁

I $这种想法是如此的特别而且

颠覆传统

I

5H<<1..

那本书第2# 章的题目就是“ 力的剔

除”

I

如果

; < 3" 形式上是空洞的,精确推敲起来则

模糊晦涩,甚至道义上是可疑的,那么它的不可否认

的力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I #" 力的文化

为了弄清它的来源,我们来看看这个公式是怎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物理


样被应用的

!

一类很普遍的问题是给定一个力,然后求解运

动,或者反过来

! 这类问题看起来很像是物理,但实

际上只是微分方程和几何学的练习题,加了一点伪

装而已

! 为了与物理事实联系起来,我们必须对实际

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力做一个声明,各种各样的假

设被塞了进来,但经常并不说明

!

经典力学里关于运动的第零定律是质量守恒

!

由于它过于基本所以牛顿没有明确指出

! 物体的质

量被认为是独立于它的速度和任何施加于它的外力

的,总质量既不产生也不消灭,只是在物体相互作用

的时候重新分配

! 当然,如今我们知道以上内容并不

十分正确

!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每个作用,存在着一个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

! 而且,我们通常假定力

不独立于速度

! 这两个观点也都不那么正确! 例如,

它们不能解释带电粒子间的磁相互作用

!

很多教科书讨论到角动量的时候,引入了第四

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沿着连接它们的直线的方向

!

这被用来“证明”角动量守恒

! 但这个定律对于分子

间作用力是完全错误的

!

当我们引入约束力和摩擦力的时候还要做出一

些其他假设

!

在此我不作赘述

! 任何人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

公式

! " #$ 自身显然并不能为构建整个力学体系

提供一个运算法则

! 这个方程更像是一种用以表达

力学体系里各种不同的、有用的见解之公共语言

!

句话说,对这些符号的解释包含了完整的文化

! 当我

们学习力学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通过大量被解过的

例子来领会力到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经由练习培

养技能的问题,而是我们吸收了由这许多假定构成

的一种默认的文化

! 不能认同这一点就是造成我困

扰的原因

!

力学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一个类似的学习过程

!

牛顿在解释行星运动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发现

一个形式简单的单一的力决定了整个体系的行为

!

他在《原理》第二卷中所做的描述延展物体和流体

之力学的尝试是突破性,但却没有决定性的结果,而

且他几乎没有接触到力学中更实用的方面

"!

来,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于我们今天所

理解的“力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当中特

别包括

#$%& ’()*$+,$-.( 约束和接触力),/0%-*$1

/23*2+,

(摩擦),和4$2&0%-’53*$-( 刚体,弹性物

体和流体)

!

!

! "# 物理和心理上的来源

我们发现,许多根植于“ 力的文化”中的观点并

不是完全正确

! 此外,我们今天认为更正确的那一套

物理定律如果要嵌入这种文化的语言框架却不是那

么容易的

! 要知道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必须回答两

个问题:为什么这种文化能持续繁荣?为什么它会

最先出现?

对于物质的行为,我们今天拥有非常完善和精

确的定律来描述,大体上涵盖了经典力学和更大范

围内的现象

! 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色动力学为构建

物质个体以及它们之间的非引力作用提供了基本的

定律;广义相对论则使我们对引力有了充分的描述

!

从这些有利条件来看,我们可以得到有关“ 力的文

化”整个领域及其边缘的清晰图景

!

相对于早期的观点,出现于

67 世纪的现代物质

理论更精确,更具多视角的特点

! 直白一点说,解释

各种符号时的自由度变小了

! 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

色动力学的方程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它们

告诉你什么样的物体会出现,同时能预先规范它们

的行为,它们支配着你的测量设备,和你本身!因

此,它们定义了什么样的物理问题可以被提出,并且

为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或者至少是得到答案的算

法(我深信量子电动力学加量子色动力学不是解释

自然界的完备的理论,而且,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很好

地求解那些方程)

! 荒谬的是,现代物理的建立较之

于早期的并不那么完善的理论体系包含了较少的解

释和文化

! 方程仅仅提供算法,如此而已!

同现代基础物理相比,“ 力的文化”定义很模

糊,视野有限,而且是近似的

! 不过,由于一个决定性

的优势,它在这场竞赛中生存了下来,而且持续繁

荣,那就是它容易操作

! 实际上我们不希望穿越广阔

的希尔伯特空间,归一化消除紫外发散的灾难,解析

延拓那些由有限步骤定义的欧氏空间里的格林函

数,然后计算发现覆盖了电子云的核子组成原子,再

聚集起来构成固体,⋯⋯而所有这些只是为了描述

两个弹子球的碰撞

! 这样的做法简直比直接用机器

代码在没有操作系统帮助的情况下进行电脑绘图更

显得像精神病

! 这个类比的意思是:力是一个相当于

高级语言的灵活创造,它使我们从不相关的细节中

解脱出来,让我们相对不那么痛苦地专心于应用

!

为什么我们能够将那些物质的结构复杂封装起

来而不顾?那是因为物质通常处于一种稳定的内状

态,具有很高的能量和熵的壁垒从而限制了能够被

激发的自由度

! 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数目很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 "#

卷($%%& 年)$

少的有效自由度,其他的不过是为演员提供的舞台

而已

虽然力本身不出现在现代物理的基本方程中,

但这些方程显然包含着能量和动量,而力与这二者

有着紧密的联系

粗略地说,力是前者的空间导数和

后者的时间导数(

! " #$ 只是强调了这两个定义的

一致性!)

所以力的概念没有远离现代物理的基

础,就像

()*+ ,-../00 所说:“它的出现也许毫无道

理,但并不奇怪

”不改变经典力学的内容,我们可

以将力放入拉格朗日力学的语境中,只是在其中它

不再是一个基础的量

但这实际上只是一个技巧问

题;更深一层的问题是:“ 力的文化”反映出哪些基

本的东西?什么样的近似导致了它的出现?

某些近似,即对物质的动力学行为的截断式描

述,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因为它更易应用而

且有针对性

为了解释构成“力的文化”的特定概念

和理想化的有效范围以及起源,我们必须考虑它们

的详细内容

一个如同“力的文化”自身那样的合适

的答案,必然很复杂而且具有开放性

例如,从分子

的角度来解释摩擦仍然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得出一些概括性结论之前,我将在下部分就上述

提出的问题作简单的讨论

在这部分的结尾我将谈谈有关的心理学上的问

题———为什么从逻辑的角度来看,能量能解释力所

能解释的一切,甚至可以证明比力做得更好,而力曾

经而且仍然被引入到力学的基础中去?动量的改变

———对应于力———是显而易见的,而能量的改变通

常不易被察觉,这当然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另外,在

静力学中作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当我们举起一个

重物时,虽然没有做功,可我们很明确地感觉到我们

在做着某件事情

力的概念就是从这种用力时的感

官体验中提取出来的

’1230/45/6+ 提出的替代概念,

即对微小位移响应所做的虚功,很难与此产生联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不断做实了的虚功,解释

了我们吃力的感觉

当我们稳稳地举起一个重物时,

作为对手臂发出信号的一种回应,肌肉纤维丛收缩;

手臂感受到了微小的位移,并在这个位移增大之前

作出补偿

#类似的理由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牛

顿用“力”的概念

“力”持续被使用的原因很大一部

分是由于精神上的惯性

参考文献


7()*+ 8 9’1:;)4*<.’3=)4 > ?@)60/. A0)<B’CD;=D;7EF&


$,-../00 A’(@/ 3A? DG ,/0)+*H*+:&+@ 6/H’/=’’,D-+0/=I/

CD;=D;

7FFJ


"K/L+D; M’(@/ 86*;<*N*)’?D@/; M AO@*+4); 3 +6);.’P’DG

?)0*G’86/..

A/6B/0/:7FFF


#QDI/0 R’86*4/ SDH/63 K)+-6)0 T*.+D6: DG S-.<0/’KD6+D;

K/L UD6B


############################################

############################

############################################

############################

$

$

$

$


$%%7’JF


·信息服务·

! (6D:

K/L UD6BP’R’3’V/5-)6:$%%&! !

!"#$ "%& ’()%(*+ ,-.""/ #$ 0.1,#-,


023 )3 45 )6789:;65: <= 02>?4@?

(77A46B 02>?4@?85B (?:9<5<;>

(968? <= 96?689@2

*698269:C #;8D45D 85B ?76@:9<?@<7>*698?@8A6 +A6@:9<54@?

85B 72<:<54@?

$85<E089:4@A6? 02>?4@?F4<E72>?4@?"94D45? <= /4=6(?:9<5<;>

+A6;65:89> 089:4@A6? 02>?4@?3 *68@245D

96?689@2 8??4?:85:?247?85B =6AA<GE

?247? 896 8H84A8IA63


!""#$%&’()

2::7J JGGG3 9743 6BK JB67: JD98BE?69H4@6? J

*)+(,-&’()

2::7J JGGG3 9743 6BK JB67: J72>? J

.-&$#

D98B72>?4@?L9743 6BK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物理


公式

! " #$ 中的力从哪来?( 之二)

!"#$% &’)*+%



!"##"$%&#’(# )*#(+(&(’,- .’%*,/,012"345+60’789


, , , ,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 -.../.

!

, 0..1 2 .3 2 -/ 收到


4+5"’6+7 8’9 5+":’;’$ ="<: >9?;’; @<7#?A+)+:B+" 0..C

D<5?"’96 0..C

F:+"’#$ G$;6’H6+ <= >9?;’;I

-

)中译文见《物理》,0..1JC0):KJ

0

)〈〉括号内的字为译校者所加,下同

0,

赋予合理性

我在先前的专栏(

>9?;’; @<7#?0..C -. 月,


-- 页)-里论述了那些关于力和质量的假设是怎

样为公式

: ; 3" 的内涵赋予实质的I 我将这一系列

的假设称为“力的文化”

I 我提到,尽管“力的文化”

中的一些元素经常被称为“定律”,但是用近代物理

的观点来看却显得非常奇怪

I 在此,我将讨论其中某

些假设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作为近代

L 物理

M

0基本原理之必然推论出现的———或者根本就不

是!

第零定律批判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力的文化”中最原始的第

零定律,也即质量守恒定律,同近代

L 物理M 基本原

理之间存在着非常微妙的关系

I

经典力学中的质量守恒是狭义相对论中能量守

恒的一个结果吗?表面上,这个例子或许显得很直


I 从狭义相对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等于静能量

除以光速的平方(

3 ; < = $0 );对于缓慢移动的物体

大约来说也是这样

I 因为能量是一个守恒量,于是这

个方程似乎为“ 力的文化”中质量这一角色提供了

一个合适的候选者,

< = $0 I

但是,这个想法经受不住严格的推敲

I 考虑到我

们通常是怎样处理基本粒子之间的反应和衰变时,

它就明显地表现出逻辑上的漏洞

I

为了测定可能的运动,我们必需确定所有进出

粒子的质量

I 质量是孤立粒子的内禀性质,也就是

说,所有的质子都具有相同的质量,而所有的电子又

具有另一个相同的质量,等等( 用专家的话说,“ 质

量”是彭加勒群不可约表示的标记)

I 而且,就不存

在单独的质量守恒原理

I 实际上,这些粒子的能量和

动量都是由质量和速度通过众所周知的公式给出,

运动是由能量守恒和动量守恒来约束的

I 认为进入

L

某个运动状态M 的质量的总和与离开的质量的总

和相等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I

当然,当所有的物体都缓慢运动的时候,质量确

实减少到大致等于

< = $0 I 于是,质量不守恒的问题

可以藏掖起来,因为只有不易觉察的( 细小而缓慢

运动的)暂时变动才昭显它的存在

I 可问题是力学

问题的研究注意力就放在那些暂时变动上

I 也即我

们还是利用能量守恒,减去质能项(或者,实际上忽

略它),而只保留动能部分

< > 3$0#-0 3?0 I 但是你

不能问心无愧地从一条( 相对论能量)守恒定律挤

出两条(质量和非相对论能量)守恒定律来

I 将质量

守恒归因于它与

< = $0 近似地相等,这需要解释一个

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质能被有

效地禁闭,而不是变成能量的其他形式?

为了具体地从数学上描述这个问题,考虑核反


0N O JN$CN+ O $,这个反应是实现可控核聚变

的关键

I 氘加上氚的总质量比! 粒子加上质子的总

质量多出

-3I PQ+RI 假设氘和氚初始时刻处在静止

状态,那么,

! 粒子和质子分别具有.I C$ 以及.I -3$

的速度

I

在氘氚反应中,质量不严格守恒,虽然粒子的运

动速度并不接近光速,但仍然在此过程一开始就产

生了(非相对论的)动能

I 相对论的能量当然守恒,

可尽管如此,却不存在有效的方法将它分成各自守

恒的两部分

I 在假想实验中,通过调整质量,我们能

够使这个问题在任意低速的情况下出现

I 另外一个

实现缓慢运动的方法是让释放出的质能分配到众多

物体中去

I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 "#

卷($%%& 年)’’

重建第零定律

狭义相对论允许质量向能量转化,从而原则上

消灭了第零定律

( 但为什么大自然在是否动用这个

自由的问题上却又左顾右盼?而拉瓦锡在开辟近代

化学的历史性实验中,又是怎样强化这个实际上并

不正确的中心原理(质量守恒)的呢?

为第零定律存在合理性的适当辩护需要求助于

一些有关物质特定的、深奥的事实

(

为了解释为什么一般物质的大部分能量都以质

量的形式被精确地锁定,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有

关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因为几乎所有的质量存在于

原子核中

( 原子核最重要的性质是其稳定性以及动

力学隔离

( 单个原子核的稳定性是重子数守恒、电荷

守恒以及核力性质的结果,因此造就一系列的准稳

态的同位素

( 原子核之间的物理距离及它们之间的

静电排斥( 库仑阻碍)确保了它们之间近似的动力

学隔离

( 原子核基态与激发态之间的巨大能隙就是

有效地利用了这种近似的动力学隔离

( 因为原子核

的内能级不能作小的改变,所以微扰下它就一点也

不变化

(

由于绝大部分质量也即一般物质的能量都集中

在原子核,原子核的独立和完整———它们的稳定性

以及缺乏有效的内部结构———都为第零定律提供了

合理性依据

( 但注意到,要达到这一步,我们需要量

子理论和核现象的某些特殊性!在量子理论中才有

能隙的概念,是核力的某些特殊性才保证了基态之

上的能隙是如此大

( 如果原子核个头可以很大,而且

像液滴或者气体那样几乎不具有结构,能隙就会变

小,质能也不会如此完全地被禁闭

(

放射性是破坏原子核完整性的一个例外

( 更一

般地说,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研究中遇到的那些极

端情况下,动力学隔离的假设也必须摈弃

( 在那些场

合,质量守恒完全失效

( 例如常见的衰变反应!%$

""

中,大质量的!% 粒子衰变成零质量的光子(

单个电子的质量如同它所带的电荷一样,是一

个普适常量

( 电子不具有内部激发,电子数也守恒

(如果我们忽略弱相互作用和电子对的产生的话)

(

这些事实都根植于量子场论

( 它们一起确保了电子

质能的整体性

(

在将原子核和电子组装而成一般物质的过程

中,静电力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 我们从量子理论知

道,活跃的外层电子以

!! ) "$ * #"#%%( %+! 数量级

的速度运动

( 这表示量级上化学能量是电子质能的

#

, !!$ * #,!$ ) !$%& - ’ . &倍,而电子质能只是原

子核质能的一小部分

( 所以化学反应只在十亿分之

几的程度上改变质能,于是拉瓦锡质量守恒定律成

立!

注意到重元素的内壳层电子以

$! 量级的速度

运动,可能具有相对论效应

( 但重原子的内核( 原子

核加上内壳层电子)一般保持了它的整体性,归因

于它是空间分离的并且具有大的能隙

( 于是,尽管原

子内核的质能不是严格等于组成它的电子与原子核

质能的总和,但它是守恒的

(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通过考察原子核、电子和重

原子的内核的完整性以及这些“积木”的缓慢运动,

从而确立了牛顿第零定律的合理性,导致大能隙的

量子理论为完整性提供了的基础;而精细结构常数


!

为一小数值则保证了运动的缓慢(

牛顿将质量定义为“ 物质的量”,并且假设它守


( 这种表述的内涵是构造物质的过程仅表现为

“积木”的重新排布,不涉及关产生或消灭;同时,物

体的质量是全体“积木”质量的总和

( 我们现在可以

明白,何以从现代基本理论的观点来看,如果“ 积

木”是原子核、重的原子内核和电子的话,前述这些

假设依然构成绝佳的近似

(

然而,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是不对的

( 在接下来

关于物质的分析中,我们将离开熟悉的地面:首先掉

下悬崖,然后进入光辉的飞行

( 如果我们试着用更基

本的“积木”(质子和中子)代替原子核,会发现质量

并不是严格可加的

( 如果我们再前进一步到夸克和

胶子层次,就像我在先前的专栏讨论中指出的那样,

则发现原子核的质量很大程度上来自纯能量

(

质量和重力

表面上,对经典力学中质量的概念进行复杂而

不精确的辩护形成了一个悖论:这个摇摇晃晃的结

构怎样成功地支撑起极其精确而又成功的天体力学

的预言的呢?答案是,它绕开了质量的概念

( 天体力

学中的力是引力,并且与质量成正比,于是方程

% &

#’

两边的# 就可以消去( 从描述引力引起的运动

的方程两边消去质量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

广义相对论中,路径被视为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而

不涉及到质量

(

不同于粒子对重力的响应,粒子施加的引力只

是近似正比于其自身的质量;严格版本的爱因斯坦

场方程将时空曲率与能量

. 动量密度联系起来(

重力而言,还没有能绕开能量的对物质的量的测量;

一般物质的能量由质能关系来支配是不切实际的

(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物理


第三和第四定律

第三和第四定律分别是动量守恒和角动量守恒

的近似说法

!( 第四定律表述的是所有的力都是二

体中心力

! )在近代物理的基本原理中,这些伟大的

守恒律反映了物理定律在平移和旋转下的对称性

!

因为这些守恒律比通常用来“ 推导”出力的那些假

设要精确和深刻得多,则假设就真正成了“ 不合时

宜”

! 我相信它们应该带着应有的荣誉退出舞台了!

牛顿为他的第三定律这样争辩:具有未被平衡

的内力的系统会自发地开始加速,然而“ 这一现象

从未被观察到”

! 但这种辩解实际上是直接导出了

动量守恒定律

! 类似地,可以从物体不会自发旋转起

来这一现象“ 推导”出角动量守恒

! 当然,纯粹从教

学的观点,可以指出作用

" 反作用系统以及二体中

心力是满足守恒律的简单途径

!

默认的简单性

一些关于力这个简单事实的默认假设在我们头

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就认为它

们是理所当然的

! 然而,它们具有深奥的基础!

在计算力的时候,我们只将临近的物体考虑在


! 为什么可以这样?包含了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

学基本要求的量子场论之局域性原理给出了某点上

能量和动量(当然了,也就是力)的只依赖于临近该

点的物体位置的表达式

! 甚至,所谓的长程电相互作

用和引力(实际上

# $ !% 仍然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

小)也不过反映了耦合规范场及其协变导数局域的

特殊性质

类似地,不存在相当大的多体作用力与恰当的

(可重整化的)量子场论不能支持它们这一事实相

联系

!

在本期专栏里,我强调了,或许是过分强调了

“力的文化”与近代

& 物理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中,我将讨论力作为一

个持续的、广泛的研究对象以及一个哲学模型的双

重重要性

!

(未完待续


""""""""""""""""""""""""""""""""""""""""""""""




·物理新闻和动态·

诺贝尔奖得主

()**)+,) 领导的小组又获重要进展

在实现了

%-./ 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012)后不久,#334 ()**)+,) 5 领导的小组即以原子干涉实验证实了012 所具

有的相干性

! 他们将一团012 原子云劈成两半,然后令它们在重力场中下落,每一半在下落过程中自由膨胀,并且逐步形成彼

此的重叠

! 此时,通过吸收成像,实验者观察到了与原子密度相应的明暗相间条纹! 测得的条纹间距是6 #7!8,这意味着,作为

物质波

012 原子的德布罗意波长(水平分量)6 -9!8!

最近,来自

:;< " 哈佛超冷原子研究中心的()**)+,) 小组,利用=4>? 原子的012,测量了原子因吸收光子而获得的反冲动

量,从而为色散介质中的原子相干提供了定量描述

! 在真空中,原子因吸收一个光子而获得的动量是!"" 是其空波矢! 然而,

对于原子

012,因原子密度的增大,原子云成为色散介质! 此时,光场的动量将分为电磁动量和介质的机械动量两部分! 在后

一种情况下,关于原子反冲色散关系(反冲频率

" 作为波矢" 的函数)尚无统一认识!

()**)+,)

小组此次证实,原子在吸收了一个正向光子并发射了一个反向光子之后,其反冲频率!" 正比于


%#!"%

%

$

,其中

#

是色散介质的折射率,

$ 是原子质量! 这表明,在色散介质中一个光子的行为就像是它具有动量#!",而非真空环境中的!"!

验者使用两束同频激光对射的方法,在

012 原子云中产生驻波光栅! 第一激光脉冲使部分原子( 第一批)进入# @ %#!"〉动量


! 在延时# 以后,原子云被施以第二激光脉冲! 第二批获得动量# @ %#!"〉的原子与第一批原子相干,形成与原子密度分布相

应的干涉条纹

! 由于在延时期间,# @ %#!"〉态与#9#!"〉态的位相以不同的速率演化,干涉条纹的清晰或隐退是随延时# 而振

荡的

! 振荡频率"(也即原子经驻波光栅衍射的反冲频率)可以通过拟合确定! 另一方面,根据实验参数,可以导出与" 相对应

的凝聚体折射率

#! 最后有,!" A


%#!"%

%

$ B(编移参数)! 显然,干涉条纹的间距% & $介质$ % A $真空$ %#,光栅周期因波矢从"


#" 而变短!

(戴闻

C 编译自DEFG! >)H! I)**! %9973J#49J9-

·

#"!·

“世界物理年”专稿


! "#

卷($%%& 年)

“世界物理年”专稿

公式

! " #$ 中的力从哪来?( 之三)!

()*+, -./012,



!"##"$%&#’(# )*#(+(&(’,- .’%*,/,012"345+0’678


! ! ! 曹则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 ’%%3%

!

! $%%& 4 %3 4 %’收到


526).+728 9.7: 62);.<<.=+ >)=; ?:@<.0< A=8*@BC/@ $%%&D=6@E

).F:7 $%%&

G;2).0*+ H+<7.7C72 => ?:@<.0<I


)本文前两篇在《物理》上的页码分别为$%%& 年第$ 期第J" 页和第

’’

期第KKJ

$

)〈! 〉括号内的字为译校者所加,下同

"

)英文为2;2)F2+7,应是逐步演化从而在高的层次或大的尺度上表

现出来的意思

I 目前,国内的一些科学家把2;2)F2+7 6:2+=;2+=+

译为呈展现象

I 一个更能为大家接受的翻译可能要等些时日I

文出现的呈展也是对

2;2)F2+72;2)F2+02 的翻译———译校者注

#

)原文为0=+L2@.+F,应指包括土地丈量、地图M 海图M 星图绘制等诸

多观测性的活动
I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