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相關電子密度泛函理論之發展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 蔡政達 教授
密度泛函理論起源於Thomas-Fermi模型(1927~1928),在1964年經Hohenberg-Kohn定理賦予嚴格之理論基礎,並在1965年由Kohn-Sham (KS)自洽方程式(一組等效的單電子薛丁格方程式)逐漸發展興盛。多電子薛丁格方程式,因其龐大之計算量,僅能應用在10個電子左右之極小系統。相較之下,KS密度泛函理論,能計算約含數千個電子系統之電子基態密度以及總能量,並藉此獲得該系統之物性。該理論的主要發展者Kohn,因而與Pople共同榮獲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正值奈米科學發展之際,應用該理論在物理、化學以及材料科學上之電子結構計算(亦即第一原理計算),隨即熱門起來。
KS密度泛函理論發展似乎完備,但仍存在一重要問題,亦即該理論中的交換相關能泛函,至今仍未被找出。若採用近似之泛函,在某些情況下,其預測結果可能會與實驗結果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固態鍺在局部密度近似泛函之預測下為金屬,但實為半導體。因此,若欲準確地預測奈米系統之新物性,則必須改善現有泛函或提出改進的計算方法。另一方面,雖然電子組態間之複雜耦合效應,可能使得強相關電子系統具新穎之物性,但在計算上,處理起來卻十分棘手。簡單的平均場理論無法定性地描述該類系統之物性,而高精確的量子化學計算方法卻又侷限在極小系統之應用。
為解決上述重要問題,我們在今年四月份的化學物理期刊(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發表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with Fractional Orbital Occupations” 之論文。在文章中,我們提出新密度泛函理論,以處理幾千個電子之強相關系統。文中指出電子基態密度表示法與強相關系統之間的關聯性,並提出以無交互作用之電子系統之熱效應,模擬真實強相關電子系統之複雜耦合效應。再者,我們推導出之自洽方程式,所得到的電子基態密度,不同於用整數佔據數之KS密度泛函理論,是用分數之分子軌域佔據數。另一方面,文中強調熵在模擬強相關效應中之重要性,並以數值結果予以佐證。最後,我們應用該理論來預測並苯(acene)之基態(圖1)。由於該系統之強相關效應,不論在實驗上或理論上均是懸而未決的難題。我們所提出之理論不但預測出聚並苯(polyacene)之基態是多自由基的單重態(polyradical singlet),具極小的單-三重態能隙(singlet-triplet energy gap) (圖2),並指出自由基數目與並苯長度之間的關係(圖3)。
由於此篇論文提出能處理大尺度強相關電子系統之電子結構理論,並指出並苯基態之特性,因此,該論文已受到國際學術研究之重視,不但在該期刊被評選為四月份閱讀排名前20名,亦在五月份榮獲美國著名科技媒體VerticalNews的專欄報導。有鑒於此突破,我們將繼續朝這方向努力,以期有更好的研究成果。
| | |
|
圖1:五並苯由五個苯環串聯排列所組成,稱5-acene。
| |
| |
圖2:單-三重態能隙隨並苯長度之變化(採用6-31G* 及6-31G兩組基底)。由6-31G基底之結果,以指數定律外推n至無限大,預測出聚並苯之單-三重態能隙在0.1 (千卡/莫耳)之內。其中,74-acene是個含近2千個電子之強相關系統。
| |
| |
圖3:軌域佔據數(orbital occupation number)隨並苯長度之變化。其中,H是HOMO(最高已被佔據分子軌域),H-1是HOMO-1, …, H-6是HOMO-6,而L是LUMO(最低未被佔據分子軌域),L+1是LUMO+1, …, L+6是LUMO+6。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