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体系内,质量(
#%
,惯性质量)是
基本粒子的特征(
2(1;12)5;),R:0321;S 群表示的特
征,因此是个内禀的参数,并不随运动速度改变
!
物理·"# 卷($%%& 年)’ 期! ! ! ! ! ! ! ! ! ! ! ! ! ())*:++,,,- ,./0- 12- 23
物理学咬文嚼字
物理学咬文嚼字之十一
质量与质量的起源
曹
! 则! 贤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 北京! 4%%45%)
“可见四海之内名理多异,不是一一对应的
- ”
———韩少功《马桥词典》
! !
中文“质量”这个词组是个语义含混的组合,只
有嵌在特定的句子中,你才好判定它到底指的是质
(
6.1/0)7)还是量( 6.13)0)7)- 比如,“ 这块冰的质量
是
489”强调的是量,而“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很好”
强调的则是质地
- 但显然“质”和“量”是两回事- 与
质量相比不那么含混但却因其隐性的含混而更具危
害性的一个中文词是“国家”,虽然逐渐地我们都以
为国家指的是国而不是家,但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
问题恰恰可归结为国事被某些人当成了家事才造成
的
-“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
征,“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因其巨大的惯性贯
穿了中国历史的始终
- 其他的类似“质量”这样的中
文词汇还有很多,人物指人还是指物?学术强调的
是学还是术?科学这东西该鼓励登科呢还是提倡做
学问?这些本来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就因为这样的
词组结构在中国成了一笔糊涂账
-
4
)! 读者不妨思考一下如何从集合论的角度给出体积的定义-
!
———作者注
质量这个词在物理学的语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 物理学的使命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说明时
:
空: 质量: 荷( 2(1;9<,但并不单指电荷)的起源
并给出自洽的数学结构
- 在英文物理文献中,质量对
应的词为
=1>>- 但是,=1>> 是个相当不单纯的词,
简单地将
=1>> 等价为中文的“ 质量”会造成对原文
献内涵(
0=*/021)0?3)的严重过滤-
对物体的感知,重量的概念是本原的
- 在日常生
活中,我们关心一个物体的量的常用词是重量、份
量
- 虽然人们早就知道一个重的物体未必意味着更
多,但是物理学意义上的质量概念从重量概念的剥
离要等到很晚的时候才显得必要
- 牛顿在其《原理》
一书中最早引入
=1>>( 质量)的概念来表示物质的
量(
)(< 6.13)0)7 ?@ =1))<;),但他也交替使用了重量
(<1A03<>>
(不是,<09(),那是称量,带入了一个物理
的操作,内容更复杂)
- 那么牛顿是如何描述质量
(物质的量)的呢?牛顿认为物质的量为物质的密
度乘上其体积
- 这个说法也许某个中学生都敢讥讽
其太简单,但其实大有深意:(
4)它指明物质量上的
区别应该在致密度(
B<3>0)7)这个更深、更抽象的层
次上;($)物质的量是体积那样的广延量,即质量具
有可加性且由体积的可加性来保证(或者说把可加
性甩给了体积,这是个比广义相对论还难的问
题
4)),并由此向不同物质体系扩展( 图4)- 在一些
物理文献中,质量相加性被誉为牛顿第零定律( 诺
贝尔奖得主C0/2D<8 就持这样的观点),其重要性可
见一斑- 牛顿还用了*?3B.> 这个词来描述物质的
量,这个字就是称量的意思,至今英国的质量单位
还是这个词,E?.3B(磅),一磅合F’ 克- 相关联的
动词*?3B<; 一般英汉词典会解释为思考,确切点愚
以为应翻译成掂量或曰权衡!
图4! 质量的可加性- G(猪八戒背媳妇)H G( 猪八戒)I G( 高
小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物理·./ 卷(0112 年)3 期
在牛顿之前描述物质的量的常用词为
4’5 和
67(89&
“:’5”指“ 9);8,6*99,7< =7(’8,89#8+)*((>
%!8, ?<8*"
”,中文合适的对应应是“ 大块头”,在这
个词里体积和质量处于一种含混的统一状态
& 在物
理学、材料科学的语境中,“
4’5 6*"8<)*(”( 体材
料)被用来强调某个物理性质是大块(宏观的)材料
体现出来的,以区别薄膜、量子阱、量子点、纳米线等
结构里可能存在的量子尺寸效应或量子限域效应
&
另一个词“
67(89”来自拉丁语,也是一大团、一大块
的意思,如果加个小词,变成
67(8+’8(67(8+’*),
就成了一小块( 类似的词有
*<")+(8,#*<")+(8,+7<@
#’+(8&
这几个词涉及光的本质的世俗语言表达问
题,容另议),汉语标准译法为分子
& 现代化学常用
词汇摩尔,是对“
A7(”的翻译,来自对德语词A7(8@
5’*<?8%)+!"
(67(8+’*< %8)?!",称量一小块所得的
量,即分子量)的缩写
& 摩尔作为表述单质物质的量
的单位,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以某个西方学者的名字
命名的,尤其是它老和
B=7?*C<7 常数(B=7?*C<7’9
D7,9"*," E F& 100GHG3 I G1
0. 67( J G )一起出现&
A7(8
一词还有黑痣(痦子)、鼹鼠( 引申为间谍)、防
波堤等意思,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关联,其实是密切相
关的
& 比如,防波堤不过是一大堆石头而已& 鼹鼠和
67(8
有什么关系呢?读者想必早已猜到(图0)&
图
0- 鼹鼠(67(8)
A*99
一词不管是在世俗语境里还是在物理学
语境里理解起来都比较麻烦
& A*99,希腊语为!K"#,
拉丁语为
A*99*,德语为C)8 A*998,都是指一大团、
一大块、一大窝(
* #*9"8,6*99,+<7%C,(’#)的意
思
& 比如,纳米科技常见的表述“8, 6*998(沿用法
语形式)
L*4<)+*")7, 7L M’,"’ C7"9”———量子点的
8, 6*998
制作,这里8, 6*998 制作翻译成大量制作
易误解为制作很多,其实它强调的是那种一下子出
现很多的制作方式,比如自组装,区别于生产线上的
一个一个的制作方式
& 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也是
6*99
,引申意即汉语中的民众、大众、人民& 西班牙
哲学家
N79O P<"8?* > Q*998" 在他的著作(* R848()S,
C8 (*9 6*9*9
(中译本译为《大众的反叛》)中提醒民
众:最大的危险是国家(
T( 6*U7< #8()?<7,8( 89"*C7)
以及专业化的野蛮(
V* 4*<4*<)8 C8( 89#8+)*()967)& 其
实,民众聚集在一起才是最危险的
&
A*99
的动词形式为6*998),,有和面、揉搓、捏
泥巴的意思
& 俺看到这个词,总想起当年徐州周边地
区(所谓苏鲁皖地盘)扒煎饼的景象:直径一米多的
大鏊子热腾腾地烧着,操作手双手拢住一块二三十
斤的大面团(
6*99),拉开太极揉球架式,将面团在
鏊面上迅速滚过(
6*998),),一张大煎饼就成了&
想象这个景象,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按摩是
6*99*?8
(英语直接采用法语词,发音近似马萨热)
& W)(+;85
给他论质量起源的文章取名“
"!8 68C)’ )9 "!8
6*99@*?8
”,用的就是双关语(6*99@*?8,6*99*?8),
此中大有深意
&
当我试图对质量这个物理词写点真实的东西
时,我感到特别沮丧,因为我根本不懂这个词的内
涵
& 因此,我只能罗列几条我所知道的可能是关于质
量的比较重要的认识,聊以塞责
&
其一、对质量的认识是科学深度的标识
& B,@
"7),8 V*=7)9)8<
(拉瓦锡)注意到反应产物的质量为反
应物质量的和,提出了质量守恒律,完成了化学从定
性科学到定量科学的转变
& 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人们
注意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接近小的整数比,
这暗示了原子的存在
& 后来人们在测量原子质量时,
发现原子质量比接近一组整数的比,这暗示了原子
可能是由更基本的核子(
,’(87,)组成& 这个层次上
的对整数比的微小偏离导致了同位素概念的提出
&
而原子质量同后来发现的核子( 质子与中子)质量
比对整数比的微小偏离则由爱因斯坦质能关系给出
了解释
& 我们将注意到,质能关系是理解质量起源的
关键,而这一组不同层次上对整数比的接近是量子
物理的概念基础———至少是哲学上的
&
其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
!1 " #$0 是01 世纪
的符号
& 其实,物理学家对质能关系的认识远早于爱
因斯坦
& 牛顿就曾写到:“ B<8 ,7" ?<799 :7C)89 *,C
V)?!" +7,=8<")4(8 ),"7 7,8 *,7"!8<
,& & &(物体和光之
间难道不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吗)”
& 其后的岁月,
X8*=)9)C8
和Y7),+*<O 都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回答,
Y7),+*<O
甚至在GZ11 年得出过质量密度! 同( 假想
的)辐射流体的能量密度
% 之间的关系% " !$0 & 这基
·
#"!·
物理学咬文嚼字
!
物理·"# 卷($%%& 年)’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