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6, 2013

当两个金原子核以RHIC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迎头相撞,它们会将总量超过两万GeV的能量,倾注到一个直径只有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微观火球之中。这些核子以及构成它们的质子和中子会真正熔化,从所有可用的能量中,创造出更多的夸克、反夸克(antiquark,夸克的反物质)和胶子。一场典型的对撞会短暂地释放出超过5,000个基本粒子。碰撞瞬间产生的压强极其巨大,是大气压强的整整1030倍,火球内部的温度也会激增到上万亿摄氏度。

当两个金原子核以RHIC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迎头相撞,它们会将总量超过两万GeV的能量,倾注到一个直径只有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微观火球之中。这些核子以及构成它们的质子和中子会真正熔化,从所有可用的能量中,创造出更多的夸克、反夸克(antiquark,夸克的反物质)和胶子。一场典型的对撞会短暂地释放出超过5,000个基本粒子。碰撞瞬间产生的压强极其巨大,是大气压强的整整1030倍,火球内部的温度也会激增到上万亿摄氏度。


potential barrier (sometimes called the energy barrier) =30 T ev

normal molecular movements felt by human hands=0.5 ev


α粒子是一种放射性粒子,由两个质子及两个中子组成,

Activation energy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Activation_energy
Activation energy can be thought of as the height of the potential barrier (sometimes called the energy barrier) separating two minima of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

再现宇宙的最初几微秒 温度比太阳高十万倍

数以千计的粒子从两个金原子核之间的一场超高能对撞中倾泻而出,
被RHIC的STAR探测器拍到。碰撞时的环境模拟了大爆炸最初几微秒的情况。
    撰文 迈克尔.赖尔登(Michael Riordan)
  威廉.A.扎伊奇(Willian A.Zajc)
  过去五年来,数百位科学家齐聚美国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中,利用一台威力强大的新粒子加速器,来模拟宇宙创生时刻的环境。这台加速器被称为“相对论性重离子对 撞机”(缩写为RHIC,读作“瑞克”),它让两束接近光速运行,但方向相反的金原子核迎头相撞。这些原子核之间的成对碰撞,产生出极其炽热和致密的物质能量爆发,模拟了大爆炸(the big bang)最初几微秒内发生的情况。这些短暂的微型大爆炸(mini bang)给物理学家提供了近距离观察创世之初的绝佳机会。   在宇宙诞生之初,物质是一种超炽热、极致密的东西,由一些被称为夸克(quark)和胶子(gluon)的粒子组成,它们到处乱跑,横冲直撞。少量的电子、光子和其他较轻的基本粒子给这锅“浓汤”配上了调料。这种混合物的温度高达上万亿℃,比太阳核心还要炽热10万倍以上。
  但是,温度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直线下降,就像今天一团普通气体在迅速膨胀时会冷却一样。夸克和胶子的速度大为减慢,以致其中一部分开始能暂时地粘连在一起。将近10微秒时间流逝之后,夸克和胶子被它们之间的强作用力(strong force)捆绑在一起,永久地囚禁在质子(proton)、中子(neutron)和其他强相互作用粒子之中,物理学家将它们统称为“强子”(hadron)。物质属性的这种突然改变被称作相变(phase transition,比如液体水冻成冰就是相变)。从最初的夸克—胶子混合物转变成平凡的质子和中子,宇宙的这场相变引起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其中一些人想寻求线索来理解宇宙演化成目前高度有序状态的过程,另一些人则希望更好地了解夸克和胶子所涉及的基本作用力。
  质子和中子构成了今天的每一个原子核,它们都是那片原初粒子海洋遗留下来的水滴,是微小的亚原子囚室——夸克左冲右突,却被永远地囚禁其中。即使在剧烈碰撞中,夸克看似就要脱缰而出,新的“墙壁”又会形成,将它们继续禁锢在一起。尽管许多物理学家都曾尝试释放它们,但还没人亲眼目睹过一个孤单的夸克独自从粒子探测器中滑过。
  RHIC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观察从质子和原子中释放出来的夸克和胶子,它们处于一种集体的准自由态(quasi-free state),就像宇宙最初几微秒内的物质一样。理论学家最初将这种混合物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gluon plasma),因为他们预计混合物的行为会像一团超炽热的带电粒子气体(即等离子体),就像闪电内部的气体一样。通过把重原子核对撞在一起,创造出短暂释放夸克和胶子的微型大爆炸,RHIC起到了时间望远镜的作用,使我们得以窥探刚出生的宇宙。那时超高热、极致密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还占据着绝对优势。目前RHIC最令人吃惊的发现是,这种奇异物质的行为似乎更像一种液体,而不是气体——尽管这种“液体”的性质非常独特。
  释放夸克
  1977年,理论学家史蒂文·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讲述早期宇宙物理学的《最初三分钟》(The First Three Minutes)。当时,他拒绝给宇宙最初的1/100秒作任何决定性的结论。“我们只是对基本粒子物理了解得还不够,没有任何把握能计算出这种混和物的性质,”他遗憾地说,“因此我们对微观物理的无知就像一层面纱,阻断了我们遥望宇宙开端的目光。”
  但是,就在20世纪70年代,理论和实验的突破很快开始揭开这层面纱。不仅质子、中子和其他所有强子,都被发现包含着夸克;而且,一种有关夸克之间强作用力的理论——所谓的量子色动力学(即QCD)也在70年代中期浮出水面。这种理论假定被称为胶子的8种假想的中性粒子,在夸克之间飞来飞去,传递着无情的作用力,将夸克禁闭在强子内部。
  QCD理论格外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与常见作用力(比如引力和电磁力)的行为相反,这种结合力会随着夸克彼此靠近而变弱——物理学家把这种古怪的反常行为称作渐近自由(asymptotic freedom)。这意味着,当两个夸克之间的距离远远小于一个质子直径(约10-13厘米)时,它们受到的作用力会减小,物理学家就可以依靠标准的技术将作用力计算得非常精确。只有当夸克开始远离它的同伴时,这种力量才会真正变强,将这个粒子猛拉回来,就像一只脖子被拴住的狗一样。
  在量子物理中,粒子之间的短距离是与高能碰撞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高温下,当粒子被紧紧地挤压在一起,彼此之间不断地发生高能碰撞时,渐近自由就变得很重要了。
  QCD的渐近自由比其他所有因素都更为重要,正是它让物理学家揭开了“温伯格的面纱”,推算出宇宙诞生后最初几微秒内的情景。只要温度超过大约10万亿摄氏度,夸克和胶子的行为实际上就完全独立了;甚至在更低的温度下,比如2万亿摄氏度时,夸克应该也可以单独游荡——尽管那时,夸克应该开始感受到QCD约束力在扯它们的后腿了。
  为了在地球上模拟出这种极端环境,物理学家必须再现宇宙诞生最初几微秒内超高的温度、压强和密度。对一群相同的粒子来说,温度实际上就是单个粒子的平均动能,而压强则随着这群粒子的能量密度增大而增长。因此,通过将尽可能多的能量挤压到尽可能小的体积中,我们就拥有了模拟大爆炸条件的最佳机会。
  幸运的是,大自然提供了唾手可得的、极其致密的物质团块——原子核。如果你能设法聚集起大拇指尖那么多的核子物质,它将重达3亿吨!30年来,利用诸如铅、金之类的重原子核进行的高能对撞实验,已经证明碰撞发生时的密度,远远超过普通的核子物质,所引起的温度可能也超过了5万亿摄氏度。
  每个重原子核包含的质子和中子总数大约为200个,它们碰撞所产生的“炼狱”,要比单个质子的碰撞(常用于其他的高能物理实验)巨大得多。这种重离子碰撞产生的,不是只有几十个粒子飞散出来的小型爆炸,而是一团包含着上千个粒子的沸腾火球。足量的粒子纠缠在一起,使得这团火球的集体性质——温度、密度、压强和黏度(它的黏稠度或抵抗流动的能力),变成了能够利用的重要参数。这种区别很重要——就像少量孤立的水分子和一整滴水之间的性质差异一样。
  RHIC实验装置
  由美国能源部出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运转的RHIC,是产生和研究重离子碰撞的最新设备。较早的核子加速器将重原子核束射向固定的金属标靶。RHIC则大不相同,它是一台可以让两束重原子核对撞的粒子对撞机。对于速度相同的粒子来说,迎头相撞产生的能量要大得多,因为所有可用的能量都投入到制造破坏上了。这很像是两辆超速行驶的汽车迎头相撞的情景——它们的动能被转化成四处飞溅的零件和残骸的随机热能。
  当核子处于RHIC产生的相对论性高能状态时,以超过99.99%的光速运行,其中每个质子或中子的能量,都高达100吉电子伏特(GeV,1GeV大约相当于一个静止质子的质量)。两排共870块超导磁铁,在数吨液氦的冷却下,驾驭着粒子束围绕两个相互交错的全长3.8千米的圆环旋转。这些粒子束会在圆环交错的其中4个位置上发生碰撞。4台先进的粒子探测器——BRAHMS、PHENIX、PHOBOS和STAR,在这些撞击点上记录着从剧烈碰撞中飞溅出来的亚原子碎片。
  当两个金原子核以RHIC所能达到的最高能量迎头相撞,它们会将总量超过两万GeV的能量,倾注到一个直径只有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微观火球之中。这些核子以及构成它们的质子和中子会真正熔化,从所有可用的能量中,创造出更多的夸克、反夸克(antiquark,夸克的反物质)和胶子。一场典型的对撞会短暂地释放出超过5,000个基本粒子。碰撞瞬间产生的压强极其巨大,是大气压强的整整1030倍,火球内部的温度也会激增到上万亿摄氏度。
  但在大约5×10-23秒之后,所有的夸克、反夸克和胶子都会重新结合成强子,向外飞散,溅到周围的探测器上。在强大计算机的帮助下,这些实验设备试图尽可能多地记录下抵达探测器的上千个粒子的信息。其中两套实验装置——BRAHMS和PHOBOS相对较小,专门观测这些碎片的特殊性质。另外两套——PHENIX和STAR,则围绕着巨大的通用设备而建,这些设备用上千吨磁铁、探测器、吸收器和防护设备塞满了3层楼高的实验大厅。
  4套RHIC实验装置是由不同国际小组设计、建造和运行的,它们拥有60到500多位数量不等的科学家。每个小组都采用了不同方法,来处理异常复杂的RHIC事件所设下的艰巨挑战。BRAHMS合作小组选择专注于残留下来的原始质子和中子,它们高速前进的方向与碰撞前的金原子核相近。PHOBOS刚好相反,它在尽可能广阔的角度范围内观测粒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联。STAR围绕着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相机”而建,是一个巨型气柱,可以为射入粒子束轴(beam axis)周围很大半径范围内的所有带电粒子,提供三维图像[译注:这里的三维图像实际上是带电粒子的飞行轨迹]。而PHENIX则搜寻着碰撞极早期产生的特殊粒子,它们能够从夸克和胶子的沸腾熔炉中安然无恙地脱逃。因此,这些特殊粒子为火球的内部深处提供了某种类似于X射线的透视图像。(2006年06月13日 《环球科学》)


粒子

α粒子质量为6.64×10^-27kg。α粒子带正电荷,由两粒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两粒中性的中子组成,相等于一个氦原子核。由于带正电荷,它会受电磁场影响。在自然界内大部分的重元素原子序数为82或以上)都会在衰变时释放它,例如铀和镭。由于α粒子的体积比较大,又带两个正电荷,很容易就可以电离其他物质。因此,它的能量亦散失得较快,穿透能力在众多电离辐射中是最弱的,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人类的皮肤或一张纸已能隔阻α粒子。其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1词条简介

α粒子,又名二价氦离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

2内容简介

不过如果人类吸入或进食具有α粒子放射性物质,譬如吸入了辐射烟雨,α粒子就能直接破坏内脏细胞。它的穿透能力虽然弱,但由于它的电离能力很强,它对生物所造成的危害并不下于其他辐射。
α粒子[1]是带正电的高能粒子(He原子核),它在穿过介质后迅速失去能量。它们通常由一些重原子(例如)或一些人造核素衰变时产生。α粒子在介质中运行,迅速失去能量,不能穿透很远。但是,在穿入组织(即使是不能深入)也能引起组织的损伤。α粒子通常被人体外层坏死肌肤完全吸收,α粒子释放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然而,它们一旦被吸入或注入,那将是十分危险。α粒子能被一张薄纸阻挡。
α粒子就是原子核,电子全部剥离,也就是He2+,相对原子质量为4,速度为光速的1/10。
β粒子就是电子,也就是e-,质量非常小,速度可达光速9/10。
γ粒子就是光子,即电磁波,静止质量为0,速度为光速。
穿透力γ粒子>β粒子>α粒子
从12C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观点出发,应用12C原子核内α粒子的形状因子和跃迁形状因子,在Glauber散射理论框架下,计算了共振区内能量为Tπ=150,180 MeV,π-12C的2+(4.43 MeV)和3-(9.64 MeV)非弹性散射微分截面.理论结果与实验较好地符合。

3散射实验

卢瑟福从1904年到1906年6月,做了许多α射线通过不同厚度的空气、
α粒子
  α粒子
云母片和金属箔(如铝箔)的实验。英国物理学家W.H.布拉格(Bragg, W.H.1862-1942)在1904-1905年也做了这样的实验。他们发现,在此实验中α射线速度减慢,而且径迹偏斜(即发生散射现象)。例如,通过云母的的某些α射线,从它们原来的途径约偏斜了2°,发生了小角度散射,1906年冬,卢瑟福还认识到α粒子在某一临界速度以上时能打入原子内部,由它的散射和所引起的原子内电场的反应可以探索原子内部结构。而且他还预见到可能会出现较大角度的散射。
实验结果:
1907-1908年间,在卢瑟福指导下盖革也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研究,发现α粒子射入金属箔时散射角与材料的厚度和原子量有关;又发现大多数粒子散射角度很小,但有少数α 粒子偏角很大。卢瑟福敏锐地认识到精确地观察大角度α 粒子散射对于了解原子内部的电场和结构非常重要,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青年研究生马斯登(Sir Ernest Marsden.1889-?)于1909年3月用镭作放射源,进行α 粒子穿射金属箔(先后用了金箔和铝箔)的实验,精心测量极少的大角度散射粒子。结果发现约有八千分之一的入射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偏转角平均为90°,其中有的甚至反弹回来,α粒子的这种反常的散射现象,使卢瑟福十分惊讶,虽然他事前对大角度散射做过一些推测。多年以后,在1925年的一次讲演中曾讲到1909年3月这次实验后的心情。他说:“如果将一张金叶放一束α 射线的径迹上,某些射线进入金的原子并被散射,那只是所期望的。但是,一种明显而未料想到的观察是一些快速的α粒子的速度和能量之大,那是一张极其惊人的结果。……正好像一个炮手将一颗炮强射在一张纸上,而由于某种其他原因弹头再弹回来一样。”在卢瑟福的指导下,盖革和马斯登对实验进行总结并写成论文,交英国皇家学会发表。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α粒子能直接穿过金箔,说明原子一定是中空的,极少数的α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那就说明原子中存在着很小的带正电的核。通过对电荷,质量和偏转角度等的运算,1911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一个体系。[2]

4产生危害

α粒子
  α粒子
α粒子是一种放射性粒子,由两个质子及两个中子组成,并不带任何电子,亦即等同于-4的内核,或电离化后的氦-4,He2+。通常具有放射性而原子量较大的化学元素,会透过α衰变放射出α粒子,从而变成较轻的元素,直至该元素稳定为止。由于α粒子的体积比较大,又带两个正电荷,很容易就可以电离其他物质。因此,它的能量亦散失得较快,穿透能力在众多电离辐射中是最弱的,人类的皮肤或一张纸已能隔阻α粒子。
α粒子释放出的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外部不构成危险。然而,释放α粒子的物质(镭、铀等等)一旦被吸入或注入,那将是十分危险。它就能直接破坏内脏的细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