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3, 2012

phy01 几列波在空间的某一点相遇时,每列波都单独引起介质中该处质元的振动,并不因其他波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该质元实际的振动就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所引起该质元的各个振动的叠加。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這是 Google 對 http://www.xhclub.net/forum/viewthread.php?tid=32997 的快取。 這是該網頁於 2012年9月3日 12:46:47 GMT 顯示時的快照。 在此期間,目前網頁可能已經變更。 瞭解更多資訊
提示:如要在這個網頁上快速尋找您所搜尋的字詞,請按下 Ctrl+F 鍵或 ⌘-F 鍵 (Mac),然後使用尋找列進行搜尋。


-

重温中学物理——波的叠加

几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可能发生干涉现象,本节讨论干涉现象的原理和主要结论。

  当几列波同时在一种介质中传播时,每列波的特征量如振幅、频率、波长、振动方向等,都不会因为有其他波的存在而改变。例如,从两个探照灯射出的光波,交叉后仍然按原来方向传播,彼此互不影响。乐队合奏或几个人同时谈话时,声波也并不因在空间互相交叠而变成另外一种什么声音,所以我们能够辨别出各种乐器或各人的声音来。波的这种独立性,使得当几列波在空间的某一点相遇时,每列波都单独引起介质中该处质元的振动,并不因其他波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因此该质元实际的振动就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所引起该质元的各个振动的叠加。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对于机械波,介质中的某一质元在任一时刻振动的位移,是各列波单独存在时在该处所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这称为机械波的叠加原理。这一原理可推广到电磁波和德布罗意波等波动现象,对于电磁波等非机械波现象,波的传播不一定需要介质,所研究的物理量一般也不是位移。


  一般地说,振幅、频率、相位等都不同的几列波在某一点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如果两列波满足相干条件,即当两列波频率相同,振动方向一致,波源之间有恒定的相位差时,我们称之为相干波。在相干波的重叠区域内,介质中某些地方的振动很强,而在另一些地方的振动很弱或完全不动。这种现象称为波的干涉。


动画演示:http://www.tjstm.org/game/flashshiyan/bodiejia.swf


==========================================


如果计算得当,从多点发出某种特定波,恰好在某地质断裂带相交后达到足够的叠加量,会不会引发强度很大的振动呢?


各点连续不断的调整相应的波长、频率,总会在某一刻,找到一个在某处叠加达到最大的最佳结合点,那么,会不会引发地质断裂带的突变呢?


0点个人感觉,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并非针对地震,就算是物理探讨吧。

0点大侠,你见过在地球有不发生衰减的波传动吗,要叠加到能翻江倒海的能量,我不知道现在怎么做到,要达到200多个原子弹的能量.

如果我们有这样能力的一个敌人,我觉得真的要崩溃了,北京也在地震带上.

看看中国地震带的分布和世界地震带分布,都可以在http://www.dizhen.ac.cn/uw/gateway.exe/dizhen/index.html 中国地震科普网找到.我越想象越觉得象星球大战了,当满脑子装上这些可怕的推理时候,我真的佩服还能吃的饱睡的着的人.
TOP
原帖由 yangjingyao 于 2008-5-16 12:52 AM 发表
0点大侠,你见过在地球有不发生衰减的波传动吗,要叠加到能翻江倒海的能量,我不知道现在怎么做到,要达到200多个原子弹的能量.

如果我们有这样能力的一个敌人,我觉得真的要崩溃了,北京也在地震带上.

看看中国地 ...


本次地震,衰减到北京的时候是3.9级。


那么,多少个点,多大能量的波,在某点叠加的时候,恰好能达到引发地质断裂带发生突变,而断裂带突变所形成的能量,则肯定远远(数百倍、千倍、万倍也未必)大于当时波的叠加能量?


就像核爆炸,核爆炸的能量是远远远远远远大于激发核爆所需要的能量的。


并不是波的叠加要达到N多个原子弹的能量,而是其叠加恰好触发地质断裂带的突变,而引发巨大的能量爆发。两大板块达成脆弱的平衡被激发突变,板块脆弱的平衡失去,发生巨大碰撞,那能量不是核弹可以比拟的啊!现实中很多这样的例子。


莫非,这也不能去考虑?不该去防范吗?


楼上,多想想不错吧?你想不到的,并非你的敌人想不到,不是?不能拘泥禁锢自己的思想,也不去妄想。


说了,是探讨,就算是纯物理或纯可能性探讨,这是可以的吧?

[ 本帖最后由 0点 于 2008-5-16 01:12 AM 编辑 ]
TOP
0点说的很有道理
TOP
想起了印度洋海啸,这么这几年灾难的发生这么密集呢
TOP
对,我说的不对,不需要那么大能量,只需要象引爆一样,听说美国人说位置在距离地表11公里多,我们说是20多公里,做多少工作能去确定这么个点,即使不需要200多个核蛋能量,那毕竟是机械性的伤害,而非引发裂变呀,那位置要脆弱到什么程度,或者说敌人如此精确的知道那地方如此脆弱,并有如此连锁作用.真的难以想象.

但确实,理论上没有什么不存在的.
TOP

继续重温中学物理——共振

共振

共振(resonance)
共振是指一个物理系统在其自然的振动频率(所谓的共振频率)下趋于从周围环境吸收更多能量的趋势。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人类也在其技术中利用或者试图避免共振现象。一些共振的例子比如有: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 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等。
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声响的还是电子的)有多个共振频率,在这些频率上振动比较容易,在其它频率上振动比较困难。假如引起振动的频率比较复杂的话(比如是一个冲击或者是一个宽频振动)一个系统一般会“挑出”其共振频率随此频率振动,事实上一个系统会将其它频率过滤掉。

理论
振荡强度是振幅的平方。物理学家一般称这个公式为洛伦兹分布,它在许多有关共振的物理系统中出现。Γ是一个与振荡器的阻尼有关的系数。阻尼高的系统一般来说有比较宽的共振频率带。

共振
系统受外界激励,作强迫振动时,若外界激励的频率接近于系统频率时,强迫振动的振幅可能达到非常大的值,这种现象叫共振。一个系统有无数个固有频率,我们常研究低范围的系统频率。


======================================

如果振动频率与某物质的固有频率相同,那么,其他不同介质可能并没有感受到多大振动,但某个特定介质,可能就会达到很大的振动。


再加上振动的叠加,我们可以设想,假设多点振动达到某点的时候,既产生到最大叠加,又达到该点物质的固有频率,那么,可能是,其他地方并没有什么感觉,而单单某点达到超乎寻常的振动。假设,如果该点又恰恰是一个地质构造的脆弱平衡点......,那么,一但该点的脆弱平衡被激发,所发出的能量,就远远超乎想象。


仅仅是探讨一种物理可能,并非探讨现实,不要上纲上线。当然,也是由地震想到的。


更好的,是我们怎样无预防地震,波有叠加,也有抵消。

[ 本帖最后由 0点 于 2008-5-16 01:36 AM 编辑 ]
TOP
原帖由 yangjingyao 于 2008-5-16 01:22 AM 发表
对,我说的不对,不需要那么大能量,只需要象引爆一样,听说美国人说位置在距离地表11公里多,我们说是20多公里,做多少工作能去确定这么个点,即使不需要200多个核蛋能量,那毕竟是机械性的伤害,而非引发裂变呀,那位置 ...



所以说,地质资料是非常重要的情报之一啊!我们严禁某些人进行所谓的勘测,是绝对必需的。
TOP
早在2001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员陈学忠就曾著文论述《四川地区7级以上地震危险性分析》,正如李四光在1967年就对唐山大地震作过早期预报一样。

“四川处于中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青藏高原地震区。这里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数,居全国之首。”陈学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但这些年,它平静得让人生疑。“两个世纪以来,四川地区强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年,最长34年,最短3年,但从1976年以后就没有七级以上的地震了,这远远超出平均时间间隔。”陈学忠说。

2001年11月,四川外围地带——青海与新疆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大地震让陈学忠提高了警觉——据他的统计分析,自1900年来,四川地区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每次地震之前的1到3年,中国大陆其他地区都发生过7.7级以上的大地震。

他由此得出结论:“从2003年起就应该警惕四川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虽然陈学忠在6年前就预测要发生的这场灾难,然而它的到来,仍然让他感到防不胜防。
TOP
TOP

假设我们有能力人为触发多次小型地震,去释放其积蓄的巨大地震的能量

如果我们能掌握某些地质带的固有频率和打破脆弱平衡的支点,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在地震带能量积蓄到一定时候,进行人为的释放,从而避免无准备的自然释放。


就像大坝泄洪一样,楼上说的四川地震带能量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那么,假设我们有能力人为触发一次或多次小型地震,去释放其积蓄的能量,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能避免无准备的巨大的自然释放呢?


与其去预测、预报地震,不如去努力掌握人为控制地震的手段,在其积蓄到一定能量时,我们去主动释放它,让它从一次巨大地震,变成多次小型地震,0点个人以为,这可能是我们未来地震研究的最可行的方向。


以上仅为个人想法,不是专家,仅讨论理论可行性。
TOP
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就是本身确实具有条件的情况,而如何选择这样的地区,又如何引发.选择,那当然可以搜集我们每年地质方面的年报什么的,大量的统计数据,都是公开的,引发那我觉得不是一般的难吧,靠雷达卫星倒很容易得到整体地质三维图象,结构呢,家族说那地方出个缝子就比较麻烦了,从这个学者的统计看,那地方的变化是早就应该来临的,只是积蓄了太久.敌人耐心等待了30多年,而幸运的是,这些年,这个地区的能量还专门为他们聚集的足够了,天赐良机,真的敢想象吗......
TOP
原帖由 yangjingyao 于 2008-5-16 01:55 AM 发表
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就是本身确实具有条件的情况,而如何选择这样的地区,又如何引发.选择,那当然可以搜集我们每年地质方面的年报什么的,大量的统计数据,都是公开的,引发那我觉得不是一般的难吧,靠雷达卫星倒很容易 ...


老兄不要说的那么玄啊,我们想不到的,并不是敌人就想不到,或者做不到,不是?


从本贴看,老兄也承认理论上是可能的啊。0点也是探讨这些个理论可能,至于可行性,咱们都是想象不到的复杂啊。


核武器不也是一样想象不到的复杂?


可能性与可行性之间是所能达到的能力问题。今天达不到,并不等于明天也达不到,你我达不到,并不等于天下人都达不到,不是?


一切都是超乎想象的啊,大国战略对决,一切皆有可能,谁敢说这绝对不可能?想当年美苏冷战,超乎想象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啊!即便是现在解密都让普通人目瞪口呆、恍若科幻啊!
TOP
霉蒂已经走上不归路,盛极而衰是必然,它拿什么来赎罪,早晚要还的
TOP
那真可怕呀,睡觉吧,不过这个论坛,就晚上好上.........哈哈........再想就要噩梦拉.......
TOP
原帖由 yangjingyao 于 2008-5-16 02:06 AM 发表
那真可怕呀,睡觉吧,不过这个论坛,就晚上好上.........哈哈........再想就要噩梦拉.......


我们现在做恶梦,总有醒来的时候。这好过让我们的后代在美梦中永远都醒不过来!!

从这次的地震看,定点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精确。能量的传递也没有预期的强(在北京的通州才是3.9级)。但因为四川地下自然蓄积的能量已在临界点,百斤加两就压断了扁担。(以上纯属臆测)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次的灾害是一个恶梦,我们应该醒了。就算这次纯属是天灾,我们也应该开始,如果已经开始的话,应该加快速度让定点定量的控制技术成熟与实用!
TOP
地震的根本条件是板块挤压导致的能量积蓄。这次释放完了,这个地区短期内(几十年上百年)就不会再有地震了。也有倒霉的,能量没释放完,比如美国某次地震,2个月里连续发生8级地震3次。


所以重要的是了解地层构造、能量积蓄情况。这个搞清楚了,预报地震,尤其是准确的地点才有谱。就像没有气象云图之前,天气预报是很不准的;有了云图,大范围的气候就好掌握。现代天气预报的科学性是建立在长期观测所得到的模型基础上,以及极为复杂的仿真运算上的。显然现在人类的探测水平还达不到这一步,地震预报还谈不上有多少科学依据,基本上是经验性的。偶尔蒙准一次两次的可以,但是想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天气预报也常因不准而遭骂),显然还差得远。


要想如0点的理论搞地震诱发,也必须有地层的详细资料才具备可行性。局部浅层地层的构造,可以靠人为造成的小地震、钻井采样等手段探测,比如在石油勘探中获得地下构造。但是板块这样量级的深度和范围,还不具备直接的详细探测手段。所谓的板块构造实际上是靠地表山脉、历史上的地质事件推测出来的,并不是直接看到了板块构造,结果很不精确。中国在本地都探测不了东西(似乎美国也没有说他在本地能探测),美国在几千公里外就能探测?因此人为诱发地震,目前是做不到的,不管是在当地还是远程。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还有一件事,请教一下各位老大:就偶了解的知识,地震纵横波到达的时间差是十二秒,这次地震发生时,偶正在重庆,这次的时间差却很长,能解释一下吗?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原帖由 树叶子 于 2008-5-16 09:44 AM 发表
还有一件事,请教一下各位老大:就偶了解的知识,地震纵横波到达的时间差是十二秒,这次地震发生时,偶正在重庆,这次的时间差却很长,能解释一下吗?

纵波传播速度快(每秒五六千米),强度小,衰减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每秒三四千米),强度大,衰减慢。成都离震中距离已经比较远了,应当是没有感受到纵波。震中当地的人反映,在大震之前数秒就有震感,可能是纵波。
TOP
美国的一部大片《地心末日》,最后炸毁地心能量的核弹就是经过精确计算,分到不同的地点进行同时爆炸,利用的第是波的相干理论。当然了,这是科幻,但是原理上是可以实现的。
现在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波在空间中的叠加已经有实际应用(我在电子战帖中提到的“空间功率合成”就是实际应用案例),但是在水文以及地质中的应用,只限于对地质水文等的勘测等手段。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考试了--看看大家可以考多少分?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一则新华网有关地球物理文章: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18/content_5861561.htm

很多东西很难实现,但不等于不能实现,就象现在热核聚变等研究领域,难度可想而知。正如0点所说,共振等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是自然规律,那么就有被加以利用的可能,在所有能应用的领域加以利用的可能。我同意0点兄的观点,我们不能拘泥禁锢自己的思想,也不去妄想。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原帖由 罗化生 于 2008-5-16 04:41 PM 发表
共振和波的叠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波的叠加是指两列波(可以在空间中传播的波)的叠加,共振是指外界的波传递到某个正在震动的物体上,波的频率和震动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导致共振
这是不同的概念


您想说明什么呢?叠加的波不能引起共振?还是共振不能被叠加?波叠加与波引起某物共振很矛盾吗?


这个时候实在不想与您争论什么。
TOP
我觉得有可能。。。
TOP
冷战爆发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为了在军事打击能力方面赶超美国,苏联不惜耗费巨资研制先进武器,甚至曾秘密研制地震武器。

苏联科学家的惊奇发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苏联科学家曾向苏联最高统帅部建议:通过向富士山口中投掷威力巨大的航空炸弹,从而在日本本土引发大地震,迅速结束战争。幸运的是,这个计划没有得到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否则说不定会发生一场远比广岛和长崎更为惨烈的人间悲剧。

20世纪60年代,苏联科学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效应试验时惊奇地发现,在进行地下核试验后若干天,往往在距离实验地点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外的某个地区会发生强烈的地震。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科学家们证实了这些地震与核爆炸有关系。科学家的这一发现震惊了苏联政界和军界的高层领导。苏联军方马上意识到:如果对此加以利用,地下核冲击波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致命的武器。如果在本国或己方控制的地区,选择适宜的位置,秘密置于地下深处爆炸,能够引起数百公里乃至数千公里之外的敌国或敌占区发生破坏性地震,而且对方很难事先发现。这无疑是一种杀伤力巨大、且足以瘫痪对方国民经济的战略武器。受害者还以为是天灾所致,而使用者却可以逃避国际舆论的谴责。

  太平洋底的核战争

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内的新地岛成功试爆了一颗当量为5000万吨梯恩梯的热核弹。这次试验后不久,苏联特工搞到了一份美国军事科技情报文件集,呈送给了赫鲁晓夫。在这本文件集中,有一篇美国潜艇遭遇苏联超级爆炸物冲击波袭击的报告。美国人在报告中说,大爆炸使潜艇遭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次打击使得美国上下一片惊慌,担心苏联人会在美国海岸深水区内投放热核爆炸物,从而引发沿海地区的海啸,进而淹没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在苏联科学院院士安德烈·萨哈罗夫的率领下,大批苏联科学家投入了“大地构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制工作。萨哈罗夫主张:一旦美苏开战,苏联应在第一时间内在美国海岸深水区投掷热核炸弹。但是经过大量精密的计算后,苏联人失望地发现,由于北美大陆架的延长线过长且水深不够,在这里进行水下攻击的设想很难变为现实。于是,这项计划暂时搁浅。然而,苏联有关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并未就此罢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大洋深处。

20世纪70年代,苏联情报机构获得信息:美国人正在探测太平洋深处的地层断口,有可能借此发动一场地球物理大战。为防止美国人先下手为强,苏联领导人命令克格勃在海底先行安放两枚核弹,以便在“必要”时抢先引爆核弹,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引发海啸。几名苏联总参谋部情报局的特工乘坐深海潜艇,下潜至太平洋洋底,完成了深海地层断口的探测工作,取得了宝贵的数据。这些特工也因此获得了 “苏联英雄”金星勋章,但他们的姓名至今仍是高度机密,不被外人所知。
TOP
“墨尔库里斯-18”计划

1979年,苏联科学家伊克拉·克里莫夫率领阿塞拜疆科学院的科学家,开始了地球物理学武器(代号“墨尔库里斯-18”工程)的研制工作。根据苏联国防部的一份文件称,共有22个科研单位参加了“墨尔库里斯-18”军事计划。

克里莫夫的研究小组以巴库的地震研究所为中心,组建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对地下核爆炸引起的地下变化进行研究。克里莫夫小组的研究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根据他们的研究结论:核爆炸产生的地下能量可以在离震中很远的地方蓄积起来,并且能量很大。如果以后再进行一次定向爆炸,就能把这些地下能量全部释放出来。借助这一成果,克里莫夫小组成功掌握了地震预报技术。可惜的是,地震预报这一被人类苦苦追寻了几千年的重要技术,并没有被应用在维护人类利益上,而是被锁进保险柜,服务于地震武器的研制工作。

根据苏联试验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一枚1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在一定深度的地下爆炸,造成的地面破坏程度相当于里氏5.3级的地震;一枚10万吨梯恩梯当量的核弹在地下爆炸,则可诱发里氏6.1级的地震。由莫斯科地质研究所科学家尼古拉斯领导的科研小组甚至断言,1988年在外高加索中南部亚美尼亚发生的大地震就是由于两天前相距3200余公里的地下核爆炸试验而加速到来的。在这次大地震中,有4.5万人丧生。

苏联著名的地震学权威尼古拉耶夫对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曾作了如下论述:“核爆的后果从来不是立刻出现的。地震有可能在爆炸之后两天、一周或几周之后发生。这一延迟出现的后果使地震武器具备了极强的隐蔽性。因此,任何一方都难以断定,本地发生的地震是否与数日前发生于几百公里外的一次核爆炸有关。”

  “水星计划”

1987年11月30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下达命令,加速对大地构造武器,即地震武器的研究工作,这就是“水星计划”。

“水星计划”旨在要求加紧研究出能摧毁敌方战略目标的地震武器。计划的细则包括:确定近期预报和长期预报的主要参数;研究安装在航天器上的预报装置的战术和技术资料;研究利用弱地震场对震源进行远距离作用的方法;研究利用弱地震场传送爆炸产生的地震能的可能性等。

为了保证克里莫夫小组工作的顺利进行,苏联国防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地震科学家鲍恰洛夫为首的督察小组。鉴于克里莫夫的工作进展,鲍恰洛夫建议克里莫夫小组首先研制“构造弹”。1988年,克里莫夫小组在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巴特金市以东50公里处进行了首次实验。

苏联在地震武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克里莫夫曾自信地说:“如果我们愿意的话,不但可以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而且还可在不大可能发生任何地震的地方引发地震。”但是,由于苏联解体,克里莫夫进行试验所需的大批资金没了着落,这项毁灭性试验也被迫中止了。(张伟)

《环球时报》 ( 2007-03-16 第13版 )
TOP
就冷眼看大洋5月3日就提出“你们怕地震嘛”来看,对这次地震保持高度怀疑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先发一个英文的人工地震的文章,回头翻译一下
TOP
SIGHTINGS



Human Engineered Earthquakes

by Ray Bilger



Let's now explore what has been, and what is being done in the area of geophys
ical manipulations. The primary focus here will be human-induced earthquakes,
as this is a main area of Elite interest. This is, of course, because earthqua
kes are so profound and have the most dramatic effects for purposes of control
ling populations. Most people may never comprehend the fact that human beings
have the capability to produce such things, or that humans would ever do such
things to each other. So, when an earthquake occurs, very few would ever even
think of asking, "Was that natural or man-made?" Actually, now that we have pr
ogressed into a higher level of activity with respect to Earth Changes, it bec
omes increasingly more difficult to know which is which. In some places the gr
ound seems to be shaking all the time!

[ 本帖最后由 oxygenyzh 于 2008-5-17 03:39 PM 编辑 ]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难并不代表不可能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都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可能。

比如在比武过程中,人在空中,势未尽而力已竭。此时若有太极高手,则可四两博千金,一举改变其去势。

复杂系统存在很多不稳定平衡点。在此状态下的系统,若给予轻微扰动,其状态有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坠向一个稳定吸引子。


此次地震,根据陈学忠先生的研究,是有大趋势在的。在这个大趋势中,借力打力,给予轻微扰动,控制其时机,是能够改变这个趋势,乃至最终结果的性状的。


但是,对于零点兄所说,要将大地震转化为若干小地震。这个难度与引发大地震的难度相比,类似于可控核聚变与氢弹的难度差别。在可见的未来可能无法实现。

同时,若干次小地震对地质的影响,其系统过于复杂,比三体系统复杂得多,几乎不可能完成定量分析。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
翻译了一部分,大家看看

SIGHTINGS
Human Engineered Earthquakes
by Ray Bilger

让我们现在来看看对于地理人工控制领域,什么已经可以做到,什么正在进行。这里的主要的焦点是人工地震,精英所关注的焦点。当然,这个也是因为就控制人口来说地震有着如此广泛而剧烈的效果。大多数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理解人类有这样能力的事实,或者人类曾经彼此做过这样的事情。如此,当地震发生的时候,很少人能够思考,"这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事实上,现在我们已经进展到了对于地球变化更高级的地步,对于这些事情属于哪一类就更难以区分。在某些地方大地看起来所有的时间总是在震动。

在这个系列的第五部分,我们提到了尼古拉.特斯拉(Nicola Tesla)的“1935年的受控地震”(Controlled Earthquakes of 1935),此文特斯拉加上了“远程地理动力学的艺术”(the art of telegeodynamics)的标签。特斯拉能够造成“几乎没有任何损失的通过地球传播的有节奏震动”,并且能够“将这些机械效应传播到最远的大陆级的距离并且产生所有种类的独一无二的效应”

在1935年后的40年中,作者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进展的消息。然而有某些事情肯定已经正在发生,因为正如第9部分中提到的,一个由参议员Pell主持的参议院的听证会中陈述的“在这个世界的军事领导者造成暴风雪、操纵天气、导致地震之前,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条约...”如果Pell参议员没有相关的知识,他肯定不会提到关于人工地震的东西。

在这个系列中的第9部分中报告的,在1976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禁止军事和任何其他有害的环境改变技术的协定”。同样,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显然不会通过这样的协定。

1977年6月5日,纽约时报描述了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的死亡65万人的唐山大地震的一幕。

在临晨3:42的第一次震动前,天空变得如同白昼。多种颜色的光(主要为白色和红色)可以在200英里之外看到。许多树的树叶烧得发脆,正在生长的蔬菜被烧焦。

一些调查者相信这些电子效应与 电磁等离子体、球状闪电和奇怪的闪光阵列有关,这些应该是由于特斯拉类型的技术或者HAARP类似的传输所导致的。这些彩色光的明亮闪烁是不是特斯拉在1935年提到的“所有类型的独特效应”?这个地震是不是此类系统的在对毫无戒心的中国人做的测试?这个事件当然看起来就不是一个自然的地震。

1978年一月,Andrija Puharich博士和LL.D硕士发表了一篇命名为“全球地磁战争——外行看1976年和1977年地球上的某些人工诱导的不寻常效应”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提到“1976年的许多大地震中,一个需要特别提到,那就是唐山大地震”

1978年1月的Specula杂志上有一篇文章描述了地球上的特斯拉效应所产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刻现象。这篇文章中提到,某些频率的电磁信号能够在地球上传送从而形成驻波。某些情况下,与这个驻波一致的地球本身激发出来的电磁流会被注入,放大了已经形成的驻波。换句话说,“来自由于地球表面的电磁的注入,更多的能量出现在驻波中”。依赖干涉仪技术,巨量的驻波能够被组合产生产生携带巨大能量的聚焦带。这个能够被用来产生具有瞄准特征的地震。

[ 本帖最后由 oxygenyzh 于 2008-5-17 04:42 PM 编辑 ]
TOP
发帖 返回列表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