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3, 2013

maxwell 圍繞一電荷體的通量線數目在任何距離時都是固定的,因此,單位面積的通力線數,也就是場強度,隨距離平方而減低

圍繞一電荷體的通量線數目在任何距離時都是固定的,因此,單位面積的通力線數,也就是場強度,隨距離平方而減低

圖一:馬克斯威爾方程式定義了靜電場與磁場的行為,並預測出電磁波的存在。馬克斯威爾原定方程式只有在光子沒有質量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若光子有質量,就需要加入兩項(圖中黑框部份),原方程式就變成了普洛卡方程式。其意義在圖四中,另用圖說明。
圖二:圖示為馬克斯威爾和普洛卡方程式所預測之電磁波。這種波可由第三及第四方程式所描述,即運動的磁場可產生電場,反之亦然。波沿E軸正方向移動,場的強度由線之長短來看,電磁輻射當然也可用不連續的粒子(光子)流來表示。如光子質量為零,波傳遞速度即為C,通稱為光速。若光子質量大於零,波速就小於C,由其頻率決定。在某一頻率,波速必為零,光就成靜止,以目前光子質量的限制,該頻率太低,無法以現知技術測得。
圖三:速度與能量關係可由特殊相對論決定,對質量大於零的粒子而言,速度隨能量增加,極限值為c。有質量的粒子只有在能量無限大時才能達到光速。如質量為零,則不論能量多少,運動速度必為c。若光子帶質量,電磁波速由其能量決定,量子力學也說,能量和其頻率成正比。因此,光子有質量的宇宙,可見光必比無線電波運動快,而X射線運動更快。然而以目前實驗極限,這種速度上的差異仍太小,無法測得。
圖四:(A)光子無質量情況下的電磁場乃由馬克斯威爾方程式所描述,第一個方程式(包含了庫倫定律)敘述著:圍繞一電荷體的通量線數目在任何距離時都是固定的,因此,單位面積的通力線數,也就是場強度,隨距離平方而減低。第二方程式說,磁力線永遠是封閉的,因此,沒有個別磁荷存在,馬克斯威爾第三式說:在任何觀測的時距內,沿一封閉曲線的平均電場,與該時距內,通過該曲線的磁通量之增加成正比。第四個方程式(包含安培定律)說:在一封閉曲線內平均磁場,正比於下兩項之和:第一項為單位時間內電通量的增加,第二項為單位時間內通過該曲線總電荷量。
(B)若光子有質量,修正後的電磁場用普洛卡方程式來預測,電場(左圖5)不再隨距離平方而減少,而是以指數形式減衰。通量線現在即使在真空裡也會消逝,且在大距離下,電場可以說完全消失掉。磁場(右圖6)隨距離以指數下降,而且改變形狀(在磁赤道被壓縮)。這些修正含著電磁學的一由光子質量來決定的特徵長度標尺。
圖五:第一個光子質量的測量是1769年,約翰‧羅比遜所做的,比我們知道光子存在時還早一世紀。羅比遜的實驗乃是庫倫定律的一個驗證。其儀器乃是藉調整支持橫桿的角度,用旋軸臂上的重力轉矩來平衡兩帶電球體間的電斥力。此力可在不同距離下測得,羅比遜將他的結果,表成略加修正的庫倫定律的形式,也就是距離的2次方改成2+q次方。他得到q為0.06,這個結果的正確解釋到二十世紀才有人了解;意含著對光子質量限制於    4×10-40克之內。
圖六:1773年,卡文迪斯用同心金屬球來測試庫倫定律。這實驗根據的原理是:如果電場平方反比定律是正確的話,帶電球體內部不會有電荷。從靜電計上通草球不分離的事實可知沒電荷存在。卡文迪斯得到修正的q值是0.02,用現代的解釋是,光子質量限制大約在1×10-40克左右。
圖七:扭秤乃是庫倫測其平方反比定律所使用的。兩帶電球體的排斥力可由其扭轉纖維離開平衡位置的程度來衡量。庫倫也藉此儀器稍加修改,而測得磁的平方反比定律。他的結果在1788年發表,不比羅比遜或卡文迪斯精確,實稱不上是先發現者。然而此定律仍掛庫倫的名字實是因為他測量所有這些力,而且較他先進的人沒及時發表之故。
圖八:現代測光子質量的方式乃是卡文迪斯方法的精進而已。同心金屬球從兩個改成五個,球殼現改用20面體,但這方法仍是尋找帶電封閉球殼內,是否有電荷通入。外兩殼加入一高電壓、高頻率的訊號,另用一靈敏偵測計尋找內面兩殼間是否有此訊號的痕跡。偵測器的操作,乃藉內兩層間訊號的放大,與另一參考訊號間的比較來看。該參考訊號和外兩殼的輸入訊號相同,只是相位每半小時移動了360度。任何偵測器所量出的訊號,只要具有週期為半小時者,均可證明庫倫定律的不正確。這實驗在1971年由Edwin R. Williams, James E. Faller,及Henry A.Hill所操作完成,他們當時在Wesleyan大學,得到的光子質量限制是2×10-47克,迄今仍是最佳實驗測量值。
圖九:光子質量的極限值自羅比遜在200年前測庫倫定律迄今,精確度已改進了約十億倍。從直接測量而得的最佳極限乃是得自大磁場中,測不到有任何指數形式的衰減。木星磁場的測量,得自先鋒10號太空船,由作者與Leverett Davis, Jr(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的結果,知光子質量不可能超過8×10-49克。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