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9, 2014

business01 电脑行业在80年代还不错,到了90年代中后期,毛利迅速下滑到15%一下,纯利润下降到5%以下

完全不一样的帝国——产业帝国与金融帝国的本质区别

送交者: 白玉柱[♂布政使★★☆♂] 于 2014-01-03 12:24 已读 4382 次

卢泰然 2014-01-03

完全不一样的帝国——产业帝国与金融帝国的本质区别:

大航海时代以来,国家要强大必须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国家就不可能富强。工业化是独木桥。由于市场有限、一次只能有1-2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已经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越多,后起国家工业化的机会就越低,甚至就没有了。工业化的中心是基干产业的建设,也就是以钢铁和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基干产业发展需要前期有大量投资,单纯市场化运作,不可能建设成功。

那钱从哪里来呢?

英法美三国能顺利推动工业化的原因是他们有外部补充,用掠夺非洲美洲大陆的资源做本钱、欧美的工业化资本来自肮脏的贩卖奴隶和三角贸易促成资本积累。

日本能工业化成功,关键在于西方为了制衡中俄的扶持,还有甲午战争从中国获得大量白银的战争赔款。

中国要搞工业化、要搞基干产业,无法从外面抢,只能从内部想办法。

选择是土地改革,引导全国的资本投入工业发展。但是在农业国的中国,这会侵犯多数社会精英的利益。如果不是强力政府做不到这一点。旧中国的政府根本不可能做到上述工作。因为政府需要各地的地主充任官员以掌控行政区域,土地不可能收归国有,农民不可能解放,筹集工业化资本在私营企业的体系里不可能完成。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投资到无利可图的重工业建设中。

以国民政府的软弱松散领导,即使没有战乱,也很难在那个时代完成中国的工业化使命。而一旦错过工业化的末班车,就只能等明天了。明天的车什么时候来,还很难说。

但是红色政权却有能力做到工业化。1949年以后,新政府毫不考虑的选择以“重工业”主导的发展路线,开始大炼钢铁。奉行“租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造船”,和清朝民国完全相反。

在政府体制地高度组织下,整个中国变成“全国一盘棋”,把农业剩余彻底转移到工业部门,但还是不够。中国再一次被迫土地国有以筹集任何能搜集到的粮食去投入工业化。这是非常残酷而艰难的过程,但是却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不能不过的一关。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虽然期间经历了很多政治折腾,但还是基本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功德无量。

1979年改革之后,基干产业的力量转而投入到轻工业,一下子释放了生产力,使国家财富急剧增加。

了解实业的人都知道,把实业做好那还真是不容易。先不说创新这种时髦而又容易失败的企业行为,即使在风平浪静的市场环境下,把纯利润做到20%以上的行业极少,这样的行业能够持续获得20%纯利润的时间也很短。

电脑行业在80年代还不错,到了90年代中后期,毛利迅速下滑到15%一下,纯利润下降到5%以下。国内电脑业最大最成功的联想集团,在2000年以后的毛利一般在12%左右,纯利在4%左右。稍微没做好,还可能亏损。真够闹心的。

好在电脑行业周转速度快,联想的周转速度大约是一年6次。所以投资回报率还算不错。完全是依靠精细化管理来提高赢利能力。

国外的航空业、汽车业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过程。到了后来都是依靠精细化管理、靠压缩成本来实现赢利。一旦刚性成本比例提高,企业就进入无力扭亏的下降通道,再也回不来。美国那么多的航空公司、汽车公司亏损倒闭,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像通用汽车这种公司,在90年代,赢利就已经不再是依靠汽车的生产和销售,而是靠汽车贷款部门的金融收益来维持整个集团的赢利。

上面这一大堆,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的是,做实业挣钱不易,需要人付出长期努力,稍微做不好,很快就会失败,风险不小。但是实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首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次,鼓励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勤劳工作精神等。还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个话题就不多说了。反正就是一句话:实业是一个社会能够健康运转的根基。

在农业社会,农业、手工业就是最主要的实业。在工业社会,制造业是最重要的实业。在金融行业,30%的毛利,那是最起码的起步价,只能把费用摊平,再低根本就不会有人做。

通常情况下,没有50%的毛利的投资回报,在金融机构看来,完全没有吸引力。金融机构的利润,是靠钱来生钱,这种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什么呢?是某种实业吗?肯定不是,没有哪种实业能够提供如此高的毛利。那是什么呢?只能是“博傻”的金钱游戏。于是大量的金融创新出现了,而且这种金融创新与实业完全不相关,是纯粹的金钱游戏。

几十年来,西方实业家们纷纷将生产转到劳动力、设备和材料都更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本国的制造业不断被掏空。与此同时,中产阶级也萎缩了,原因是金融驱动型经济产生的收益都到了“华尔街”手里,财富急剧地向有钱人手里集中,逐渐演变出1%的人群和99%的人群,这个国家分裂为富人和穷人。

在产业帝国的定位下,中国的金融创新和欧美的金融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欧美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自身服务,是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搜刮财富,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受益人就是资本集团本身,而不是该国政府、不是普通老百姓。

但中国金融创新的核心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现在和将来,中国的金融都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在中国,这一点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中国的金融财富不是控制在资本家手里。

这就是中国作为产业帝国,与美国这样的金融帝国的本质区别。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是同时发生的。很多人以前总是拿耐克这样的企业来说事,以为美国人的利润高,中国人的利润低。其实,本质不在于耐克这个公司与中国工厂的利润高低,而是钱被谁赚走、以及这些钱被拿来做什么事。

例如,美国人在中国设厂,中国来料加工,辛辛苦苦的工作,生产成本是950元,工厂以1000元卖给美国公司。美国公司拿到美国后,以1800元卖出。中国工厂的利润率是5%,美国公司的利润率超过40%。中国的利润似乎特别低。

其实呢,分析一下成本构成。中国的5%的利润是工厂的老板赚走的,其他的950元则包含了工人工资、水电费、运输费、政府税收、工厂厂房租金等,这意味着很多人的就业机会,工厂附近的餐饮和住宿的生意机会,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等。

利润低,其实是老板的利润低,而这些老板原来没有这个生意的时候,也没有这个利润。如果他们能找到更多的赚钱生意,自然不会做这个生意。既然做这个生意,肯定是因为这个生意比其他生意赚钱多。所以这个生意对这些老板来说,肯定是有得赚的。当然,今后设法产业升级,那是另外一回事。饭还没得吃,却要说“何不食肉糜”,是很不着调的。

再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就没有了,与此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不可能搞了,只有原来的零售批发的工作机会仍然存在。利润的大头是资本家个人拿走,资本家个人赚的钱肯定比原来多,因为中国的成本更低。那么原来美国的那些制造业工人怎么办呢?新的就业机会从哪里来呢?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政府就要拿出钱去提供救济,此时,赚了大钱的资本家不会把自己多赚的钱拿出来分给失业的工人。政府收入减少、支出还要扩大,还要继续背着原来的高福利的财政包袱。假以时日,政府的财政还能健康吗?

当然,由于工厂减少,环境污染会得到改善。但是,好的环境不能当饭吃。现在希腊人,就是面对无敌美景挨饿,那种感觉很爽吗?

西方经济学把工人工资看成生产成本,而中国是把工人工资看作利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是产业决定论的思维,以解决就业(也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为第一要务。而私人资本家肯定只承认揣进自己兜里的才是利润,至于国家的失业率什么的关我鸟事。

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结论。

欧美资本家逐利的本性,导致的后果就是他们本人的财富增加,但是国家实业被掏空、失业人数增加、中产阶段萎缩。当欧美资本家通过转移实业,让自己有了更多的钱之后,这些国家的富人集团的财富整体增加之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首先是人口财富结构上,两极分化日趋严重,1%与99%两个集团日趋明显。

其次,巨大的财富流入,必定需要投资机会去生利。而且这个“利”必须比实业的利润还要高才行——而他们实业已经暴利了。于是催生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大量出现。这些追求巨大赢利的金融衍生产品,几乎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纯粹是金融游戏,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博傻,谁最后接棒,谁就是这个最傻的人。

由于美国金融集团控制了整个世界的金融主导权,他们既是参加赌博的人,又是庄家。由于自诩能够控制市场,所以他们就自然而然减少了对风险的控制,放任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大行其道、放任金融杠杆的扩大,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能追逐到极高的赢利率和规模巨大的资产回报。

当前中国已经有了很多不妙的态势。比如,珠三角、长三角大量实业家已经远离实业,很多本来或潜在的实业资本正在变成金融资本。为什么呢?因为中小企业的实业生产所能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满足民间资本欲望的胃口,融资价格谈不拢,自然会导致这个“两多两难”问题——即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金融赚钱越高效,一个民族的实业精神越完蛋。

我们过去二十年来的所谓金融创新,不过是照搬照抄西方金融的做法,而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依据中国实体经济需求的创新。比如股指期货,它的推出到底为了什么?实体经济是否需要这样的产品?对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融资、股票市场定价到底有多少帮助?实际上,它所发挥的作用,不过是金融市场上多了一种玩法而已。实业家和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此毫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一市场的存在没有熨平市场波动,反而放大了市场波动,甚至扭曲了资本价格。

国内的股指期货,仅仅是金融领域、金融人士的需求,而不是实体经济的需求。这就是我们错误地学习美国金融创新的一个案例。

为什么发达国家过去30年不断金融创新?基本初衷就是为了让金融不断地自我循环下去。让闲散而庞大的金融资本,能够通过这种自我循环、与实体经济毫无关系的金融游戏赚大钱,同时有货世界各国把钱投入到这种游戏中。而美国资本集团既是运动员、又是庄家,就可以大捞特捞。美国实实在在的次级按揭贷款不过1万亿美元,但由此派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总值高达60万亿美元。这就是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其后果,不仅不会让一个国家的有效资金得到有价值的利用、还会导致金融体系本身的崩溃。

中国作为产业帝国,必须避免美国式的金融帝国的错误道路。正如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不可避免必须脱离西方教科书的误导一样,中国产业帝国的金融创新也必须始终围绕实体经济的实际需要,而绝不能向欧美那样为金融而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现实需求。

也就是说,作为产业帝国的中国,我们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帝国的美国的金融创新有着本质的区别。欧美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金融自身服务,但中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产业帝国最终也会滑向金融帝国的失败老路,去犯美国曾经犯过的所有错误,最终也是中国的金融街控制国家、人民沦为99%。

中国产业帝国的道路,必须还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三个一体化”以及在全球的“海外屯田”的道路,以及内部持续的产业升级的道路,围绕这三类经济活动的金融创新就是中国需要的金融创新,这种金融就是产业帝国所需要的金融。中国不能学习美国金融帝国模式下,自娱自乐地、掏空实体经济式的、掠夺式的金融创新。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edqp.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