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11, 2014

tw01 chao01 parity01 penrose01 宇称01 state amplitude 一系統的parity,指的是其「運態幅」(state amplitude)在空間座標倒置變換下變號或不變號的性質。如果交互作用具左右對稱性,則系統的運態必然或為「奇性」(odd parity,例如π介子本身),或為「偶性」

再談parity。一系統的parity,指的是其「運態幅」(state amplitude)在空間座標倒置變換下變號或不變號的性質。如果交互作用具左右對稱性,則系統的運態必然或為「奇性」(odd parity,例如π介子本身),或為「偶性」(even parity,例如氫原子基態)。此一性質最恰當的稱呼當是「奇偶性」,亦屬「對立詞」。

1956年,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與楊振寧提出:在弱作用中,奇偶性可能不守恆(奇性態可能變為偶性態,偶性態可能變為奇性態),若如此則微小世界裡會有左右不對稱(「宇不稱」)的現象。經吳健雄等人的及時實驗證實,他們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獎。一般將奇偶性譯為「宇稱」,不恰當,應予更正。


宇称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宇称 轉為繁體網頁
宇称-描述粒子在空间反演下变换性质的相乘性量子数引,记为P。它只有两个值+1和-1。如果描述某一粒子的波函数在空间反演变换(r→-r)下改变符号,该粒子具有 ...
  • [DOC]

    1956年12月27日:宇稱守恆的推翻

    psroc.phys.ntu.edu.tw/bimonth/download.php?d=2&cpid=154...
    本月物理史. 宇稱守恆的推翻. 〈1956年12月27日〉. (譯自APS News,2001年12月). 譯/蕭如珀、楊信男. 物理雙月刊(廿八卷六期)2006年12月. 1. 在物理學,「對稱性」 ...
  • [PDF]

    關於季承的《李政道傳》及《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

    www.cuhk.edu.hk/ics/21c/issue/articles/118_1002036.pdf
    2004年由季承領頭編輯的《宇稱不守恆發現之爭論解謎:李政道答〈科學時報〉記者. 楊虛傑問及有關資料》2(以下簡稱《2004解謎》),所以下面多處也要涉及此書。 一.
  • [PDF]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未发现*

    localsev.lib.pku.edu.cn/lizhengdao/source/.../7Discovery.p... 轉為繁體網頁
    破坏的历史,宇称不守恒是在1957 年被发现的,而在1930 年,它本. 来可能被发现, ... 即把宇称不守恒当作解决一个特殊而又令人困惑的问题的一个办法,. 因为所有 ...
  • [PDF]

    破缺的宇称 - 李政道主页

    tdlee.ccast.ac.cn/TDbook/8BrokenParity.pdf 轉為繁體網頁
    251. 破缺的宇称*. 李政道. 一. 序.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 “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 一点看 



  • [PDF]

    釋說新語之二十四儀性與奇偶性

    sci.ncu.edu.tw/wp-content/uploads/s24.pdf
    這詞一般依照字面意思譯為「自旋」,但其實它與旋轉一點也. 沒有關係。以電子為例,它在 ... 此詞一般譯為「同位旋」,實是大謬不然。 再談parity。一系統的parity,指的 ...

  • I

    www.ksjh.km.edu.tw/oldweb/study/1000word/I.htm
    I's) 自我. I 1 (化學元素) 碘的符號 2『電學』電流的記號 3 (也作i) (羅馬數字的) 一. I {略} 1 Institute (學會) 2 Intelligence (智能) 3 Interstate (州際的) 4 Isospin (同位旋)

  • 電子書服務平台 楊振寧談科學發展

    ebook.nlpi.edu.tw/ct.asp?xItem=224522&ctNode=209&mp=1
    43 “同位旋守恒和一個推廣的規範不變性”及”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兩篇文章的後記PAGE_7-10 54 書評:薛定誇寫的”擴張的宇宙”............................

  • phymath999: finance01 brain01 su(2)01 U r 在同位旋空间的SU(2 ...

    phymath999.blogspot.com/.../finance01-brain01-su201-u-...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12月22日 - finance01 brain01 su(2)01 U r 在同位旋空间的SU(2)转动场的拉格朗日 ...... 变换对称性破坏问题 · twtr01 Dick Costolo's vision for Twitter is that i.

  • 博客來-奇異性核物理

    1.1.2 核子的同位旋 1.1.3 π介子的性質 1.1.4 π介子的產生和衰變 1.2 K介子和超子的基本性質 1.2.1 關于K介子的一般介紹 1.2.2 關于超子的一般介紹 1.2.3 奇異粒子 ...
  •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理论


    宇称是描述粒子在空间反演下变换性质的相乘性量子数引。记为P。它只有两个值+1和-1。如果描述某一粒子的波函数在空间反演变换(r→r)下改变符号,该粒子具有奇宇称(P=1),如果波函数在空间反演下保持不变,该粒子具有偶宇称(P=+1)n个粒子组成的系统的宇称等于这n个粒子宇称之积再乘以这n个粒子之间的n1个轨道宇称之积;轨道角动量量子数为l时,其轨道宇称为(1)。玻色子及其反粒子内禀宇称之积为+1;费米子及其反粒子内禀宇称之积为-1,在强相互和电磁作用过程中宇称守恒,在弱作用过程中宇称不守恒。
    假定我们把每一个亚原子粒子都挂上标签:要么是A,要么是B,两者必居其一。再进一步假定,一个A粒子只要分裂成两个粒子,这两个粒子要不是统统属于A类,就 必定统统属于B类。这时我们可以写出A=A+AA=B +B。一个B粒子如果分裂成两个粒子,这两个粒子当中总是有一个属于A类,另一个则属于B类,所以我们可以写出 B=AB。 你还会发现另一种情形:如果两个粒子互相碰撞而分裂 成三个粒子,这时你就可能发现A+A=A+B+BA+ B=B+B+B。 但是,有些情形却是观察不到的。例如,你不会发现A +B=A+AA+B+A=B+A+B。 这一切是什么意思呢?好吧,让我们把A看作24 6这类偶数当中的一个,而把B看作357这类奇数。 两个偶数相加总是等于偶数(6=2+4),所以A=A+ A。两个奇数相加也总是等于偶数(8=3+5),所以A =B+B。但是,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之和却总是等于奇数 (7=3+4),所以B=A+B。 换句话说,有些亚原子粒子可以称为奇粒子,另一 些亚原子粒子可以称为偶粒子,因为它们所能结合成的 粒子或分裂成的粒子正好与奇数和偶数相加时的情况相同。 当两个整数都是偶数或者都是奇数时,数学家就说这两 个整数具有相同的奇偶性(宇称);如果一个是奇数, 一个是偶数,它们就具有不同的奇偶性(宇称)。这样一来,当有些亚原子粒子的行为象是奇数,有些象是偶数, 并且奇数和偶数的相加法则永远不被破坏时,那就是过去所 说的宇称守恒了。 1927年,物理学家魏格纳指出,亚原子粒子的宇称 是守恒的,因为这些粒子可以看作是具有左右对称性。 真有这种对称性的东西与它们在镜子里所成的像(镜像)完 全相同。数字08以及字母HX都具有这样的对称性。 如果你把80HX转一下,让它们的右边变成左边, 左边变成右边,那么,你仍旧会得到80HX。字母 bp就没有这种左右对称性。要是你把它们转个180°b就会变成dp就变成q——成为完全不同的字母了。 1956年,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指出,在某些类 型的亚原子事件中宇称应该不守恒,并且实验很快就证明他 们的说法是对的。这就是说,有些亚原子粒子的行为好像它 们在某些条件下是不对称似的。 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研究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守恒律。在 一个特定粒子不对称的地方,它的反粒子(即具有相反的电 荷或磁场)也是不对称的,但两者的模样相反。因此,如果 粒子的形状象p,它的反粒子的形状就象q。 如果把电荷(C)和宇称(P)放在一起,就能建立一 条简单的法则,来说明哪些亚原子事件能够发生,哪些亚原 子事件不能够发生。这个法则称为“CP守恒。 后来,人们又明白了,为了使这个法则真正保险,还必 须考虑到时间(T)的方向;因为一个亚原子事件看起来既 可以是在时间中向前推进,也可以是在时间中向后倒退。添 上时间以后的法则称为“CPT守恒
    1956年,李政到杨振宁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各种因素之后,大胆地断言:τ和θ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种粒子(后来被称为K介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的环境中,它们的运动规律却不一定完全相同,通俗地说,这两个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镜子的话,它们的衰变方式在镜子里和镜子外居然不一样!用科学语言来说,“θ-τ”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宇称不守恒的。
    在最初,“θ-τ”粒子只是被作为一个特殊例外,人们还是不愿意放弃整体微观粒子世界的宇称守恒。此后不久,同为华裔的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用一个巧妙的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从此,宇称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