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8, 2014

species01 log01「物種」(species)定義為「一群彼此間可以相互交配、且不能與它群(物種)交配的個體

「物種」(species)定義為「一群彼此間可以相互交配、且不能與它群(物種)交配的個體

認識生物多樣性
熊映美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醫學組
前言
目前新興生物科技,可以讓我們對於地球生命型態的演化,做最巨細靡遺的研究探索。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很簡便的讓人們在最短時間內到達任何地方,研究各種各樣生態系統內各個物種。因此生物學家開始意識到目前許多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已開始瀕臨絕種,而物種消失與棲息地被破壞速度也正迫切的等待評估。
人類糧食賴以生產的農業活動,常在大片地區造成一致且單一的物種遺傳背景,使得具毀滅力的真菌或病毒性病原容易大量繁殖,若侵襲各種群則會造成全體物種的滅亡。但在雨林中這些病原菌由於難以找到大量屬於同一物種的宿主個體;因此病原菌的生命週期不易完成,也就不易造成物種大規模滅亡的情況。同樣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族群間的交互影響,對生命所賴以維持的水、空氣和營養素等資源的產生極為重要。當這些生態系統受到破壞時,基本生命的維持就會受到威脅。由此可見生物多樣性是物種存繼的一種屏障。
然而這種天然的屏障是否有了漏洞?如同臭氧層破洞的出現。目前保育生物學家從衛星遙測影像分析,可對棲息在其中各生物族群進行監測。生物學的資訊網路報導物種絕滅的預估值,評估物種絕滅的速度並計算棲息地的消失對於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所產生的影響。這些都可精確反應生物多樣性的現況,藉以評估待保護及復育的物種,選擇適合做為自然保護區的地區,企圖保留住生物多樣性的資源,維持人類福祉。
人們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越了解,就越會體認到其對生命維繫的重要性,生態體系的反應最後終歸會影響到人類。每個人都該了解,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命存繼與生活品質,與周遭生物多樣性的豐寡息息相關,也有責任來維護這珍貴的生物資源!
如果說地動說的被世人接受是人類學著對宇宙謙卑的開始,那麼,尊重地球其他物種的生存權,而不以人類為中心決定其存亡,是否可說是人類對生命現象的謙卑。前者思維的轉變使人類邁入了太空,後者的實踐是否可使人類免於淪為地球生物大滅絕浩劫的肇造者或犧牲者呢?

一、生物多樣性定義及內涵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是1986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國家論壇」中,將過去使用之“生物的(biological)”“多樣性(diversity)”兩字精簡而成的新字。她的定義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是指「所有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及其所構成之生態綜合體之生物的變異性﹔此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及生態系之多樣性。」。因此可了解所謂生物多樣性總括了地球上各種各樣生命形式,不僅包括了各種各類的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等不同物種的層次,同時也包含同一個物種內,各式各樣具有不同遺傳變異的群體或是個體。
生物多樣性是一種財富,因為生物多樣性可以滿足人類社會的需求,生活食品的多樣與豐足,多來自於生物多樣性。由於遺傳的多樣性,適當的基因經不斷選育,產出產量高營養好的殼類、果實大纖維少的水果,或是換肉率高的雞和豬可節省飼養成本。美國每年的糧食作物和畜產以及加工用的微生物都價值千億美金。而由菌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藥物,在全球市場上,也有價值840多億美金的年產量。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展覽的各種生物,不但有教育、娛樂的功能,也能帶來不少經濟收入。此外,許多特殊生態系更是無價的觀光資源,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因此,從優質良基因的提供到生態系所蘊藏的財寶都是由物多樣性。此外物種和生態系維持生物的生產力、調節氣候、維持土壤肥力、淨化水和空氣呢,在維繫生態系的功能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間接支援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生物多樣性為目前保育的主要思潮,著重保育資源與措施的分配,也就是選擇。生物多樣性的提出,是保育界凜於生物滅絕速率的難以控制,在傳統保育明星物種缺乏時效,而且對生物界的了解也相當缺乏的情況下,所提出的革新做法。認為有效降低滅絕的速率不能只靠保育明星物種,必須兼顧生態系、物種以及基因等的複雜度。此外,保育活動不是單靠生物學家即可畢其功,必須藉由廣泛的跨學門的合作,方可有效推展,故強調生命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繫,同時重視原住民、婦女與青少年的角色。
生物多樣性包含生物領域的三個概念(1)遺傳多樣性:指的是遺傳基因序列的多樣,是生物適應環境變化的基礎,也是遺傳工程的素材。(2)物種多樣性:指的是種歧異的現象,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除了提供農、林、漁、牧的資源外,在醫藥方面的貢獻也愈來愈為世人所重視。(3)生態系的多樣性:生態系指的是生物與非生物的互動系統,是物種與基因賴以存續的根基。地球物種極其多元,生物學家把所有的物種分門別類,到目前為止分類子譜上記載也才只佔了所有物種的3%!種類、數量最龐大的昆蟲、真菌、微生物,科學家描述過的物種,已經有175萬種。全世界生物種類應該在500萬到1,000萬種之譜!生態系是指出現在一定區域的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與周遭物理環境互動所產生的整體。生態系是一個龐雜的生命網,在生態系裡,所有的生命彼此依存,環環相扣,其界限和規模則依不同的分法而定;小池塘是一個生態系,而撒哈拉沙漠也是一個生態系。生態系有很多類,像森林生態系、草原生態系、溼地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不同的生態系有不同的組織、成員、產品和功能,生態系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彼此交換,其珍貴性值得大家來保護。
1992年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Earth Summit)上,各國體認到生物滅絕的威脅,共同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到今年(1999年)為止,共計有176個簽約國,是目前除聯合國外,最多參與國的國際條約,也是最重要的保育公約。其目標為保育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及公平合理的分享由於利用生物多樣性遺傳資源所產生的惠益。

二、生物物種概述:
1. 生物多樣性的起源
從化石紀錄可以知道,在各個地質學年代裡,一直有新物種或彼此具有親緣關係的種群出現;同時也不斷地有物種絕滅。新物種的演化是這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源頭。地理的隔離促使其他生物族群造成分歧,產生了特有種,致使生物各循不同的方向演化。有機會讓天擇作用,造成特有植物和動物的物種族群。
 

2. 生物物種分類
目前地球生物界共分為五大界,見圖1所示。其中真菌、黏菌、地衣、細菌等為腐生生物;藻類、苔蘚、以及具維管束的蕨類為低等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水生植物及其他等等視為高等植物;動物界中以脊椎之有無區分: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有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珊瑚、浮游生物等;陸生無脊椎動物有甲殼、十足類、環節動物、線形動物,節肢動物門種類及數目最為龐大,蜘蛛類屬於地位特殊的蛛形綱;昆蟲綱中的甲蟲、蝶蛾、蚊蠅、蟻、蜂、蚜蟲、蝗蟲等等皆因飛行翅的岐異而分屬不同目別;陸生脊椎動物有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淡水魚類等;海洋脊椎動物有海洋魚類、鯨豚類、海蛇類等等。
瑞典生物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製作了十七世紀中葉已知物種的第一部系統化的名錄──檢索表。「物種」(species)定義為「一群彼此間可以相互交配、且不能與它群(物種)交配的個體」。1785年,紀錄了九千多動物和植物的物種。其後二百年中,檢索表的物種擴增到一百萬個以上!至少還有一樣多以上的新物種等待我們辨識、分類與登錄。
圖1 地球生物分類及其演化關係假說圖。
圖1 地球生物分類及其演化關係假說圖。
五界系統包括:真菌界、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參考資料: 生物學,李大維等著 (1997)。

3. 地球上的物種的統計
地球上的物種數量最近的估計值是約有600 萬之譜,部份的物種都還未經分類學家的命名和分類。分類學家己曾描述150萬到180萬種生物物種,75萬種是昆蟲,4.1萬種脊椎動物,25萬種是植物,也包含在內。是不含昆蟲的無脊椎生物,包括真菌、藻類、細菌、病毒與其他的微生物。由於採樣還是相當不完整,地球上還有許多重要的生物棲息處尚待深入探索,其中包括深海的海床、大樹冠層以及熱帶雨林地區的土壤。海洋深處的生物多樣性有可能十分豐富。已有資料證實美國東部沿岸,外海向延伸176公里的區域,共辨識出798個物種。因此依照這種分佈情形估算,評估海域物種數目,大約還有1000萬種可能是新物種。
熱帶雨林區是地球上另一處低度開發探索,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方。一個地域內的熱帶森林,應視為由許多不同質的生態區域交纏在一起的混合體。且每一區都包含不同的動物植物的物種。衛星影像分析森林時,發現每一個3萬4千平方公里的區域,就有21-54種不同的棲地形態。其中的昆蟲若以甲蟲為指標來評估,物種數目可能遠超過目前所知道的。甲蟲的種類常依據樹種而有很大的歧異度,食性又分為草食性、肉食性、食真菌及腐食性等幾種。甲蟲約佔所有節肢動物40%的比例,熱帶雨林的樹種的特有種。約為5萬種,依此推估該生態應該存有3000萬種以上的節肢動物。

三、台灣生態概述
台灣位於北回歸線上,氣候兼溫熱兩帶的特性,海拔高度差異極大,3000公尺以上的有高山峻嶺就有一百多座,同時又為海洋環繞的海島,溪谷縱橫,林相變化多端,生物棲息環境複雜。各生態系與其地理形勢有密切關係,可以分為陸域生態系漢水域生態系。陸域有熱帶海岸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合林、針葉林、草原以及高山寒原等生態系;生態水域則有河川、沼澤、湖泊、河口、沿海及礁岩等生態系,一些比較特殊的地點尚有草原生態和沙丘生態,由於複雜的地形和環境,孕育出極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1.沿海生態
在沿海常見到的海岸景觀分為泥岸、沙岸、岩岸、礁岸。
 

泥岸:西南部海岸,屬於泥質灘地地區。漲潮時灘地被海水淹沒,退潮時潮水可退至二、三公里以外,面積極大的灘地便裸露出來。這些區域有大肚溪、濁水溪、北港溪和朴子溪的河口,由河水所攜帶下來的大量有機物,都在這些潮汐灘地尚沉積下來,是海棲生物的良好食物來源。經常可見的生物有文蛤、蟶、西施舌和牡蠣等。貝類加上泥地內的沙蠶以及一些螃蟹等,都是遷移水鳥的主要食物。因此,水鳥遷移的季節裡,成千上萬的鳥類在此覓食。
沙岸:在北部的鹽寮、福隆、金山和白沙灣等地的海岸由白色、金黃色或黑褐色的細沙所組成。由於水中缺少有機質,故而生物種類稀少,除了螃蟹外不易見到其他生物。
岩岸:岩岸地區由於地質不同,經海浪沖刷侵蝕以及東北季風吹襲,地形景觀特殊。海蝕平台及東北角豆腐岩,以及東部的石梯坪等,都是典型的岩岸生態系。大型海藻、綠藻、紅藻和褐藻都是岩帶常見的藻類。岩岸地區的洞穴,供給了不少動物棲息的處所。潮間區常見大小不等的溼地。潮池就是一個小型但完整的生態系。水中有各種藻類,岩石上有海揆及珊瑚。海星、陽燧足匍伏在底部。螃蟹、蝦子和一些軟體動物、鳥類也很常見。岩岸潮池中,生物的種類數或量上,都相當的多。
礁岸:礁岸係指珊瑚群體及其所堆積的石灰岩骨骼,水溫在23~28℃之間,鹽度在34~36%,而深度則在20公尺以上。台灣為有恆春半島適合珊瑚的生長,珊瑚礁的組成以珊瑚為主。
2.溼地生態
濕地是地球上生產力最豐沛的生態系,在生態環境中更包含了淨化水質、過濾汙染物、製造氧氣、調節氣候、保護海岸等功能。濕地包括湖泊、沼澤等永久及非永久性的水域。台灣的溼地,如鴛鴦湖、鬼湖、桃園池沼、關渡沼澤、五股蘆洲及近海紅樹林等屬溼地生態。此生態系特色為排水不良,泥濘不堪,水位定期升降。台灣常見的沼澤分為草則和林則兩大類。草澤主要組成植物以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為主,如關渡和蘭陽溪口附近的草澤。林澤的主要組成植物為紅樹科,如淡水竹圍附近的水筆仔純林,及東石布袋的五梨跤。沿海河口或瀉湖附近的沼澤由於上游的有機養料大量沉積,所以植物茂盛。但在河口附近,由於鹽度變化很大,具有特殊適應能力的生物方能生存。同時由於生態環境較惡劣,草食性動物種類很少。落葉腐爛分解的有機物碎片供養了這些泥地動物,及水域的魚蝦貝類。如彈塗魚、螃蟹及沙蠶等生物。水鳥如鷸類、鷺類都是溼地的常客。
 

3.河川生態
河川為魚蝦類、兩棲類、水生昆蟲等生物棲息、繁衍之場所,且為水循環中極重要的一環,深具生態研究價值。台灣南北狹長,東西窄,河川以中央山脈為主要分水嶺,東西分流入海,主要河川有21條,主流最長的三大河川為濁水溪、高屏溪及淡水河。台灣河川上游種植高冷蔬果、高山茶及道路開闢等,開發工作影響地質的穩定造成水質的惡化;中下游則有占用河川公地養鴨、鵝、豬、傾倒垃圾及工廠汙水及家庭汙水排放等影響水質,因此生物資逐漸枯竭。
 

4.森林生態
台灣森林約占全島58.5%,可概分為亞高山林、冷溫帶及暖溫帶山地森林、暖溫帶山地雨林、熱帶雨林及海岸林等六類。以植物物種區分可大略分為針葉林區及闊葉林區兩類生態區域。目前台灣森林常遭林林火災之各種開發所破壞,使得原始林林逐漸減少,影響許多野生動植物之生存
針葉林區:海拔2000~3500公尺為針葉林生長範圍,平均氣溫低於10℃,生態環境類似寒帶氣候。針葉林的葉子形狀為針狀,主要是避免凍傷或喪失熱量。在南湖圈谷、玉山東峰、雪山圈谷附近的針葉林接近高山陵線區,土質不良,往往會有香柏或冷杉的生長,濕潤的林地內苔蘚厚植。在北部太平山區集中部玉山八通關,常受強風,土壤仍屬乾旱。耐旱的二葉松、華山松等生長於此。低海拔的針葉林如阿里山,拉拉山溼度高充滿水氣,故又稱霧林,常見紅檜及扁柏,所謂神木多分布於此。高山針葉林區動物常見嫩芽為食的白面鼱鼠、或是雜食的高山白腹鼠、森鼠等。日常棲息棲息在針葉林內大型動物為台灣黑雄、台灣長鬃山羊、水鹿等較易發現,獵捕壓力大。鳥類以小型雜食鳥類為主,如朱雀、媒山雀、紅頭山雀等,以及台灣特有鳥類帝雉。
闊葉林區:海拔500~2000公尺的山區,氣候溫暖,溼度高,土壤肥沃,植物茂盛。主要組成是落葉樹與常綠闊葉澍。台灣闊葉林之森林層次要比典型溫帶林複雜,充滿了各式各樣植物,昆蟲鳥類在比例上也較多,蝴蝶景觀是台灣闊葉林的重要生態特色,鳥類如白耳畫眉、深山竹雞、小鶯等。森林底層落葉堆積得厚,溼度溫度適合蕈類生長。台灣彌猴棲息於此,不過近年受到獵捕的壓力,數量下降。

5.草原生態
高山草原為分布於林木界限之上,受氣候與環境之影響所形成之安定植被。而台灣之高山草原則分佈於林林界限之內,屬於不安定之植被,一般將演替成為森林群落。高山現存之草生地大都發生在南向山坡坡腹至稜線乾燥處。其中要可區分為玉山箭竹草原、高山芒草原及兩者混生草原等三類。其中以玉山箭竹可為本島高山草原之代表。
 

6. 沙丘生態
本島臨海雨量稀少的地帶,由於海風的吹襲,便形成一些沙丘地形。台灣西海岸沖積平原,坡度平緩,容易形成沙丘。鹽寮、竹安、恆春都有很壯觀之沙丘景色。沙丘有機物少,保水力差,植物無法固定生長,然而在背風面或邊緣卻生長一些耐旱植物如林投、瓊麻、草海桐、馬鞍藤等都是當地常見的植物。這些匍伏在沙丘的植物業部肥厚多汁,根部分枝多,莖上常有不定根生長,以適應這種類似沙漠的環境。沙丘上動物種類也相當的少,最常見的是棲息在地面或植物葉面之下的蜘蛛、洞穴中的蟻獅、爬蟲類的蜥蜴。
 

四、生物多樣性的類型介紹
1.區域的物種豐富度類型
生態專家發現不同區域樣本歸納所得的資料結構有相似類型。因而發展出的類型分析方法。樣本個體數與塢種數目的關係,若以對數2為底,轉換可得到一條鐘形曲線。這是相對豐富度的特徵。各個社群中的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豐富度。大抵符合這一模式,由這個模式可找上稀有種。人工化造成的物種分布,也會發展成這樣的豐富度特徵,唯一的例外是農地上的社群,除了偶而發生時才會出現的病蟲害物種外,這些區域中佔盡優勢的,只有單一的穀類物種。
有三種參數在學界使用,各自代表珍稀程度、豐富度的特徵:從許多地域性的生物誌(flora)可發現珍稀物種比例並不高。一種不同稀有度的界定,分別是分部特性,著生型態及族群大小。物種的地理分布,分為──廣泛性或狹隘性。分布地域的特性,物種著生形態種類是否很多元化,抑或僅限於某種特殊的形態。物種的族群分布是侷限一地且族數眾多,或到處可見但族群數量並不豐盛。分別指向不同種類的希有度。「常見」種的物種,三個標準──必須在合英國都可找到,存在於多種形態的分布地域,並且族群數量要大。
屬於在某處很多者:大部份的物種是擁有廣大的分布範圍者。物種分布地域形態若為單一而特殊形態的地域,應歸入希有種。分布地域形態局限性大的物種,則是生長在沼澤、砂丘或森木底層的植物。「地區特有種」分布於特定的地域形態且分布範圍有限,生長的區域裡,有相當大的族群數量。常見種都是屬於族群數量大,地理分布廣,養生地域型態侷限性小的物種。
大自然的環境中原本就很少有的物種。因為有些是受限於牠們對分布或棲息地形態的特殊需求,有些則是因為無法成功的在所有適合其繁衍的地域建立生存的優勢。

2.生物多樣性的地理性與時間性
鳥類、哺乳類和樹種等三個生物群的生物多樣性,都依循著從北極往南到熱帶地區漸增的現象。
我們對於地球生物多樣性的估量,十分受限於我們對生活在深海海床,以及熱帶雨林區森林樹冠等物種種類及其數量的忽視。部份的生態學家與演化生物學家都深信,物種減少很可能呈現一種直線下降的態勢;目前正處於這種驟降趨勢的開端。
由前述總總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可知,物種可能全因為種種原因而變成稀少。所以必須要有因應對策,才能對罕見的物種能進行實際的估量和保護。

五、拯救生物多樣性
1.瞭解生物族群與生態系構築
要維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必須了解除了人類以外,到底有多少不同的物種與我們共同共享這個行星;也一定要明白,組成地球生物族群的物種構築過程是非常緩慢,而且一直不斷的在變動中。生物多樣性定義為「生物體之間的多變性與歧異性,與其所產生之生態上的複雜現象」。除了顯而易見,容易照相紀錄和計數的物種外,肉眼見不到的微小物種,也背負著生態系中營養素的循環再利用,、空氣與水的淨化和再生,廢棄物質的分解和體積較大的物種屍體的腐敗解體等重要責任。
生物多樣性可視為以下所描述的幾個主要部份所組成的綜合體:計量各個生態系、生態社區、物種和族群的數目,或分析任何特定地區的基因分布等等。最基楚的計量單位。以個別族群或物種做為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單位,較合理明確的方式。在變動劇烈的環境之下,一個族群可能因為保有某種與該種族延續有關的關鍵性狀,而逐漸演化成為一個更能適應該環境的新物種。

2.選擇保護族群
大部份物種並非分布廣泛,物種在地理上的範圍分布也是不均勻的。經常性的定點調查,才能知道物種的地理分布特徵,以及可能存在的物種間或物種與地域分布間的交互作用關係。某些物種相當於庇護所或棲息處。提供其他物種,甚或具有單一角色功能的物種特殊的藏身處,都是某一特殊形態的生態系統構成所必須。如果一物種的角色功能與環境中其他的物種重複,這物種的存在就不是該系統中絕對必須的。因此經由對於動植物分布的層次和數量的了解,以及導致如此分布狀態的歷程,我們於是能夠踏出最關鍵的第一步,決定生物多樣性的組成中,哪些物種是關鍵性物種,哪些是可以保育的,哪些物種是亟待挽救的!
 

3.拯救生物多樣性的工作:
據估計,至少有百分之十或甚至百分之二十的物種,都將在未來的二十到五十年之內滅絕。人類為因應迅速擴張的人口對於耕地、居處及工業的需求,毫無節制地變更自然環境,導致物種急遽消失。對於原始生態物種的豐富度調查得到的資訊了解各種生態組成的要件,有助於我們在生態與產業間取得平衡。
生態和合理善用的經濟狀態間的交互作用,可達成資源的合理使用。若本世代在耗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也必須以不能危及往後世代需要的顧慮為前提。了解我們如何能夠開發自然所提供的資源,而不破壞生態系統和危害物種的生存,必須對族群之間的律動有深入的認知,並利用精密的電腦模式加以分析,來維護生態系統完整。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與過去以單衣物種為目標的保育工作有許多差別。在保育的目的,參與人士生物技術的利用,以及受破壞地區的處理,基本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差異如表二所示。如此以多層面的參與以及教育宣導,劃定保護區立法保護嚴格執行,方能拯救生物物種的豐富資源。
表1 傳統物種保育與生物多樣性保育之區別
 傳統的物種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
保育目的與重點物種及保護區保護為主保護生態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強調全面、整體與永續性
利用方面限制利用傳統智慧-永續利用
參予人士保育行政部門、保育人士涉及影響、利用、保護、買賣生物多樣性之政府、民間、企業等單位
參予官員位階中層為主(處、署等)高階官員參予,各國最高首長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
生物技術未強調利用生物技術開發新藥物、食物、防污染新材料等管制生物技術安全
利益生態功能維護之有形與無形的利益長期、持續、利益分享
保護區內之原住民限制重視原住民傳統利用資源的智慧,人與環境共存
國際性多在國家和區域的層次國際合作頻繁、分享知識與經驗,具軟性約束
受破壞地區閒置保育生物、環境工程、遺傳工程指導下恢復或重建自然環境

六、產業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之和諧
生物的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常整合各方面學術理論與實踐應用的專家,從生物、人文、經濟、農林園藝、漁牧、政治、法律……等各層面,全方位角度來探索。讓國民知道保育生物多樣性,可維護我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尤其是產業界期待我們更莫忘生態系保育的概念,與資源的永續利用,幫助物種保育,工作的順利進行,也使產業的發展能永續進行。除了避免污染環境,將產業納入生態系統評估,在日本有學者稱產業生態,我國在工廠設立時環保署也會要求進行環境評估。整個自然體系與工業社會體系的運作概念以圖2表示。
圖2、生物多樣性與產業經營生態
圖2、生物多樣性與產業經營生態
圖中所示,地球生態系含有生物資源及環境資源,當生物資源和地球生態系互動良好時,便會保持生物的多樣性、穩定性及演替作用,而生物資源與環境資源保持平衡時,可使生物資源永續利用及變遷和緩;我們人類利用生物資源而製造出的產品可以使我們的生活品質提升,便利我們的生活,但是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不能直接棄置不顧,必須要有良好的處理,才不會危害到生物資源及環境資源。為了維護生物環境的正常運作,對此領域多加研究,了解生態平衡,推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並教育大眾,為避免因工業污染造成無心的破壞最好把此概念用於產業經營上,不只產業製可利用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工業產程中產生的廢棄物處理要更需加強,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破壞了生物及環境資源,以追求自然環境與產業發展的和諧,保護生物多樣性,才是真正造福人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