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14, 2014

sr01 这些相对论性电子的质量变得更重,从而使它们的轨道更靠近原子核。这进一步增加了内层电子屏蔽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拉力,因此外层电子的轨道会膨胀,能量会降低。这样,相对论效应重新调节了原子的电子能级。

这些相对论性电子的质量变得更重,从而使它们的轨道更靠近原子核。这进一步增加了内层电子屏蔽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拉力,因此外层电子的轨道会膨胀,能量会降低。这样,相对论效应重新调节了原子的电子能级。


洛伦兹纵、横质量的启示_赵常德网站
sea3000.net/zhaochangde/20091228174659.php
轉為繁體網頁
2009年12月28日 - 洛伦兹认为运动电子自身的电磁场对其加速运动有反抗,随着速度的增加反抗增加,相当于电子电磁质量的增加。显然,洛伦兹不认为中子等不带电 ...


or 运动电子 will fall apart, dirac

相對論
對行駛中的火車而言,周遭景物提供了一個參考,讓車上乘客可確定火車在前進中,也就是說,相對於靜止的景物(地球),火車在移動。沒有了某種參考座標,只要是以等速前進的物體,很難判定他是在行動或靜止。事實上,地球以每小時十萬八千公里的速度(每小時六萬七十哩)繞行太陽,而太陽及太陽系則以每小時五十萬公里的速度(每小時三十一萬哩)繞著銀河系中心,銀河系則以每小時二百三十萬公里(每小時一百五十萬哩)的高速在宇宙中旅行!毫無疑問地,我們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在宇宙中航行,但卻渾然不知!
在菲茨.吉拉德的理論中,在一般狀況下,移動中物體縮短的程度是相當微小的,但在移動速度近乎光速時,這種縮短現象就相當明顯了。一把三十公分(一呎)的尺,以一半光速(每秒十五萬公里)的速度移動時,長度會縮至二十七公分(十點五吋);而在四分之三光速時,尺則變為二十公分(八吋);當速度到達光速時,尺的長度為零。‧‧‧
接下來,荷蘭科學家韓德瑞克.安東.勞倫茲(Hendrik Antoon Lorentz,1853~1928)更以數學方式證明;物體在絕對運動方向上,不僅長度短縮,質量還會增加!舉例來說,一公斤物體以一半光速運動時,質量會增為1.15公斤;當速度增至光遠的四分之二時,質量將增至1.5公斤;而到達光速時,其質量則為無限大!勞倫茲的理論是針對運動中的帶電粒子,但之後愛因斯坦更證明出,所有運動中的物體,都會有質量增加的現象。 
運動中物體在速度增加時,長度會縮短且質量會增加的這個理論,聽起來可能很荒謬,且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常識相互矛盾,但常識只適用於一般日常生活中,一般日常生活中的速度比光速小多了,時速六十公里(每小時四十哩)的車,其速度只有光速的一十八百萬分之一,他所產生的縮短及質量增加的量,是微不足道的!在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這些現象逐漸明顯,但這種速度是我們一般無法見識到的!‧‧‧
在牛頓運動定律中,物體運動的速度是無限制的,只要力量夠大、時間夠長,物體就有可能達到任何速度,甚至等於或高於光速。但愛因斯坦理論的前提是,任何均勻運動中的物體都無法達到光速。在他的方程式中(包括菲茨.吉拉德、勞倫茲的方程式),認為在光速運動下的物體是零長度且質量無限的,而超過光速時,物體的長度及質量已不再有任何意義~他們已成為虛數,愛因斯坦的這觀念已有了支持證據,因為沒有人見過比光速更快的物體!這說法至今仍是正確的。
如果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會增加,那在「特殊相對論」發表時,仍廣為科學家接受的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Mass,物質無法創出或消失),又該如何解釋呢?所謂質量增加,即意味產生了新物質,這與質量守恆定律是互相矛盾的。愛因斯坦推導出了一個方程式,來解答這個問題:E=mc2,這個有名的公式中,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則為光遠。愛因斯坦重整了質量守恆定律,將之改造為質能守恆定律:質量和能量無法平白產生或消失,但他們彼此間可互相轉換。
愛因斯坦相對論時間觀念也有著相當非凡的見解。牛頓將絕對時間的觀念歸於上帝,就如同他對運動的絕對參考座標一樣。由於光速是一成不變、有限的常數,所以時間的測量也和長度、質量一樣,會因物體運動狀況而改變。在愛因斯坦的數學公式中,物體接近光速時,時間會延長。舉例來說,當物體速度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八時,對該物體來講,一秒鐘會變成五秒鐘!這種現象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和長度、質量的變化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速度下,時間的變化顯得微不足道,但在接近光速時,這種效應即變得十分明顯! 
時間膨脹可在很多方面得到證實,例如,在核子加速器中,次原子粒可達到近乎光速的高速,有些粒子因不穩定,而以一定的速度進行分解。當粒子速度愈高,分解速度就逐漸減慢,一旦到達光速時,分解時間更長。另一項支持愛因斯坦論點的證據,是極度精密原子鐘的速率,在快速的噴射機或衛星上,這類原子鐘比在地球上的速率慢
除此之外,愛因斯坦知道,他的相對論為水星奇特的繞日軌道,提供了答案,而這是古典物理無法解釋的。十九世紀時,科學家就發現行星繞行太陽的軌道像橢圓形,但卻不是完整的、封閉的橢圓。這些行星有「歲差」(precession)運動,也就是說,每繞行一周後,他們回到略為不同的原點,使得運行軌道成為一些不重疊的圈,而非一封閉的橢圓。最靠近太陽的水星所產生的歲差最為明顯。運用牛頓的運動定律,是無法解釋這現象的,這令科學家們十分困惑,特別是因為太陽周圍並沒有任何行星,會施力於水星,造成這種異象。古典物理的理論根本無法說明這奇特軌道,但一般相對論卻作了最精確的說明:愛因斯坦應用他的公式計算出了太陽的時空曲線,並發現水星的軌道模式和公式所預測的完全吻合。
(節錄自法蘭克.阿胥著,清麗芬等譯:科學大發現,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七年,頁58-74)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