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Google 對 http://blog.donews.com/canbaby/ 的快取。 這是該網頁於 2012年7月15日 19:00:49 GMT 顯示時的快照。 在此期間,目前網頁可能已經變更。 瞭解更多資訊
這些搜尋字詞已反白標明: 费 米
2005年01月04日
上个星期六,也就是2005年的元旦,我从段那里第一次知道了《两只蝴蝶》这支据说很好听的网上流行歌曲,还有一支《老鼠爱大米》的歌,听说更牛。据说春节晚会本来是打算要找那人来唱这个歌的,不过最后好像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不打算上这支歌了,改上两只蝴蝶。网事变化万千,我居然不知道这些家常新事新闻,可见我连个小网虫都不是,落后了啊。那天晚上,我在段那里听了点两只蝴蝶,确实很好听,尤其歌者那嗓音,好听。于是,今天,上班的第一天,我下载了这两首歌来享受听。老鼠爱大米,另一首两只蝴蝶。前者的耐听度远远不及后者,不要说我有偏见,我只在乎歌曲本身,我只相信自己的耳朵。歌曲最讲究的其实旋率,优美动听的旋率是不管歌词的意境的。但这个歌听过几遍之后,令人产生讨厌之感,它的曲子总让人想起流星花园的那之唱烂了歌,其歌词唯一诱惑人的恐怕就是那句,也就是其题目了。后者无论是歌词还是曲子,还是唱腔,一个字,好。
我的结论,老鼠是垃圾,蝴蝶很动听。
我的结论,老鼠是垃圾,蝴蝶很动听。
2004年11月18日
昨晚我差点失眠,折腾了很久,其间翻了无数的转身,这才睡去。脑子里一直想着先前的比赛,幻想着能够产生美好结果的许多个如果,我的腹心之处感到抽心的疼痛,全身无精打彩,一幅失意憔悴的样子。昨晚,声撕力竭地太多的无意义的怒吼,最后还是这样的结局。上半场3:0,而那边是1:1,心情是快乐的,下半场一开场就连入两球,而那边还是1:1的比分不动,这时候我简直要疯了。然而从此中国队不再进球,那边开始疯狂进球,恶报一个接一个。我从没有像昨晚那种看球的激动过,看见一个不好的球就指着人骂,骂了这个换那个,没有一个我没有破口骂过的,进了几个球就踢不动了,这些鸟人就不知道要进多少个球才能出线吗?没学过算术啊?还有那个解说的黄建宏,临到最后还说中国队还有参加最后附加赛的机会,也是一个昏头了的家伙,你还想想净胜球一样多,人家还要算你的进球数啊?你长了个肥头就不会算算术啊。最后中国7:0,那边6:1,中国队被淘汰,四年内没球可看了。过了今夜,四年内的中国队的比赛还值得看吗,坚决不看四年,我决定。下次再见了。中国足坛,任你们折腾去吧。
2004年11月17日
连续两天都梦见中国队对香港队的这场生死之战,可见我是真正的球迷无疑了。前天的那个梦记得临要开场的时候就醒过来了,所以昨天中午还庆幸没把那个梦做完,要不,依从前的经验,在我梦中的比赛,往往进不了球的。昨晚也就是今晨的梦里,我现在清晰记得这场比赛是在我的痛哭流涕中结束的,比赛结果显而易见,同样是两个鸭蛋。我是多么希望中国队挺过这一关啊,明年后年的足球赛场上,我不想见不到自己的球队。如果今晚这场比赛之后中国队惨遭淘汰,我想真是要有多少中国人急得要跳楼了。现在只能祈祷。
2004年10月26日
刚才在慧聪网的一篇采访格兰仕总裁的文章中看到了久违的一个词:PDCA,(plan, do, check,总结)。这是日本人弄出的一个玩意,以前在天津工作的公司就是采用这个东西,当时总会有一个日本小老头来公司给员工讲解这个体系。这个质量管 理体系不仅是用在了生产线上,我觉得此举应该是产生了不小的作用,要不公司头头是不会言而PDCA的,而且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使用。当时我在里边的一个 应用实验室里,每天的工作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好像什么也没做似的,不过那里倒是一个看书的好所在,亏我在里边多看了几本书,最后不久就离开了。当时每天 下班之前都要写一个小册子,封皮上就是PDCA这几个,每天写一页,写完了一个月之后换新的继续。实验室里有四五个人左右,一到月底要交这个册子的前几小 时,我们就要为怎样填满里边的空白页范愁了。平时一般是不会写的,一是太闲没东西写,二是有时忙一阵子就忘了写,反正原因是很多的。怎第办呢,首先一般是 抓耳挠腮使劲回忆这个月都做了什么事,但是空闲的日子容易使人键忘啊,脑子总是一片空白。于是就随便写一点今天看什么书啦,准备要研究哪个问题啦,这都写 上去了。但是还不能写满一个月,总不能天天相同的吧,于是就隔三天抄前几天的,我抄你的你抄我的,最后终于完成。要说那时工作碰到了什么难题,完成这个 PDCA就是唯一的了。我们知道这东西交上去也不会有人去看的,否则我们所写上去的能过关吗?不过今天想起来,倒有点怀念当时的日子,工作时讲点笑话聊聊 天的样子也真是不错啊。
昨天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栏目,听他们聊从河南这次的矿井事故死的人全是农民到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然后提起《中国农民调查》这本书的作者一对夫妇为农 民写书,现在正在遭到一帮贪官污史的控诉。但是路人皆知的是,作者夫妇为民请命没错,而不知廉耻出来自暴家门的所谓政府职员,为人唾弃。
2004年10月14日
中国队终于输了,人们的担心终于变为现实。怪不了天气的闷热与潮湿,怪不了主教练的排兵布阵,反之倒是让人觉得这是天意如斯,这是一场必须输掉的比赛,一场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比赛。
昨晚我像个傻瓜看了整场比赛,场 面之龌龃难看,我真想几刀砍死这些王八蛋。面对科威特你怕死个屁啊,据说中国队己经十一年没输科队了,想想看啊,十一年啊,中国队凭什么今天要死守,就你 破落后防,你能防得住?为什么不上孙继海?在英超都是光茫四射的人了,还没资格打亚洲这些烂比赛吗,不让上去打回来干嘛来着,去感受西亚的闷热气候啊,去 看你们一帮人瞎忙啊。
比赛谁不想赢啊,就你足协知道?几天前足协放个屁,闷傻了一帮国青队员,于是在比赛中都沉浸在屁气氛围中,结果是悲惨地输给了日本队。没过几天,足协又蕴酿了一肚子的恶气,这回摆正屁孔,对着成人国足一通狂放,结果当然也一样。
李承鹏按时出动,著文:
董路:
中国队还“活着”,也许明天阎掌门就会给中国香港足球总会的会长打电话,哭腔:“当爱情的小船被波涛掀翻之后,请让我友好地说一声——兄弟,拉大哥一把……”,呵呵希望如此。
昨晚我像个傻瓜看了整场比赛,场 面之龌龃难看,我真想几刀砍死这些王八蛋。面对科威特你怕死个屁啊,据说中国队己经十一年没输科队了,想想看啊,十一年啊,中国队凭什么今天要死守,就你 破落后防,你能防得住?为什么不上孙继海?在英超都是光茫四射的人了,还没资格打亚洲这些烂比赛吗,不让上去打回来干嘛来着,去感受西亚的闷热气候啊,去 看你们一帮人瞎忙啊。
比赛谁不想赢啊,就你足协知道?几天前足协放个屁,闷傻了一帮国青队员,于是在比赛中都沉浸在屁气氛围中,结果是悲惨地输给了日本队。没过几天,足协又蕴酿了一肚子的恶气,这回摆正屁孔,对着成人国足一通狂放,结果当然也一样。
李承鹏按时出动,著文:
10.13中国足球灾难日 必须进行彻底革命
我们既然只能在主场凭借赫海东的一记球打头撞大运,难道就不许科威特进我们一个球?董路:
让我们等待中国足球的“诈尸”
中国队还“活着”,也许明天阎掌门就会给中国香港足球总会的会长打电话,哭腔:“当爱情的小船被波涛掀翻之后,请让我友好地说一声——兄弟,拉大哥一把……”,呵呵希望如此。
2004年10月09日
2004年09月28日
|
2004年09月21日
昨天突然看到旧经典游戏DOOM3出来了,于是就去3DGAME网站去下了一个DEMO,这个安装文件很大,四百多M,所以下载了N久,才在刚才下完。一 向认为是游戏推动着硬件的更新换代,新出来的3D游戏对机子的要求极高,要想蔽帚自珍,继续用那老的破电脑,简直就没东西可玩了。我看了下这个游戏对机子 软硬件的需求清单,软件好解决,无非是要求window2000/xp之类的,再加上DirectX9.0,去到处找安装个就行了,反正前者到处都有D 版,最便宜的也就三四块钱一张光碟,后者MS都懒得收钱的东西,到处都有。但是硬件需求就不好办了,处理器要1.5G以上,天啊,我桌子上的机子是 Celeron466MHz,这个能拉得动吗?内存要384M以下,真是狮子开大口啊,我的是320M,也不够资格;显示卡要完全兼容 Direct9.0,而我的呢是i740,一种超级没人要的显卡。看来我是没机会玩了,打开安装文件第一个出来的就是对机子的要求说明,我的心顿时凉了半 截。装完之后,运行弹出来的是恼人的毫无意义的WINDOWS错误报告,报告个屁,如果大家都给MS发送出去错误反馈报告,肯定会把MS的服务器搞瘫痪。
唯一满足的条件是操作系统和足够大的磁盘空间,DirectX机子上装的是8.1版本的,算了也不想去升级了。郁闷啊。
唯一满足的条件是操作系统和足够大的磁盘空间,DirectX机子上装的是8.1版本的,算了也不想去升级了。郁闷啊。
2004年09月15日
|
作者:燕子飞时 提交日期:2003-9-1 7:11:50 |
去年九月发于关天茶舍的译稿《科学史上的十朵奇葩》,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陆续写了不少很好的回贴。现将相关内容整理于此,希望方便科学论坛的朋友阅读。谢谢!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13:00 |
科学史上的十朵奇葩(译稿)
原载于 New York Times, 2002/09/24,作者 乔治·约翰逊
燕子飞时 译
当今世界,吸引全球注意力的科学实验,诸如在加速器里破解亚原子粒子、基因组排序,或分析遥远星球的颤动,动辄耗费百万巨资,收集的数据足以教超级计算机运转好几个月。一些研究小组已发展到小型公司的规模。
但是科学最终是攫取神秘现象的个体思想。罗伯特·格里斯,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成员、布鲁克海温(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最近 请物理学家们提名选举整个科学史上最优美的实验。榜上前十名基本都属单枪匹马的行动,最多只涉及少数几个助手。本月的物理世界列出了这些实验,它们中大部 分在桌面上就能操作,用一把滑尺或一只计算器就足以完成计算部分。
这些实验的共同点是它们富有代表性地体现了科学家们称之为“美” 的一种飘逸性。这种美具有经典的意义:其实验仪器、分析方法在逻辑上的简洁性,恰如希腊著作中的名句那样自然而纯净。混乱和模糊统统在这刻失去踪影,世界新的一面变得清晰。
根据票数,居于物理世界龙虎榜榜首的是生动地证明了物理世界量子化特性的实验。但科学的另一种美丽正在于它是种不断积累的事业。所以下面将这十大实验按年代重新排序,它们是两千多年科学史上最犀利的发现。
厄洛托辛斯对地球周长的测量
在今埃及城镇阿斯旺,公元前三世纪某个夏至的正午,亚力山大图书管理员厄洛托辛斯看见太阳笔直悬于空中,各种物体没有影子,阳光径直落入深井。他马上意识 到,他能够测量地球的周长了!另一个夏至的同一时间,他观测了亚力山大的阳光投影,发现其略微倾斜,与垂直方向大约成7度夹角。
剩下的就只是几何运算了。假设地球是个球体,圆心角一周总和360度。所以如果两个城市相隔7度,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应是全周长的7/360,也即约 1/50。厄洛托辛斯根据两地间行程估算其相距5000斯达地亚(stadia ,古希腊长度单位,译者注) ,而地球一圈全长应为两地距离的50倍,即250,000斯达地亚。学者们至今对希腊斯达地亚的准确长度仍存有争议,所以现在无法知道厄洛托辛斯的结论究 竟精确到什么程度,但算来他的误差不过百分之五。(列于第七位)
迦俐略的落体实验
十六世纪末,所有的人都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嘛。古希腊学者的观点在那时仍有这般影响,也标志了中世纪时期科学曾怎样地衰落着。
当时比萨大学数学系的迦俐略·迦利雷,谨慎地对这一传统知识进行了质疑。这个故事在科学界早已家喻户晓:据说他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松开轻重不同的两样东西, 结果二者亦同时落地。迦俐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挑战可能让他自己丢了工作,但是他无疑证明了在物质科学里服从事实而不是服从权威的重要性。(列于第二位)
迦俐略的斜面滚球实验
迦俐略继续完善着他关于运动物体的构想。他取来一块长12丘比特宽半丘比特(约20英尺X10英寸)的木板,沿中线切了道尽量直而光滑的凹槽。然后他让木 板呈一定角度倾斜,在凹槽中放入铜球使其滚落,采用水钟计时,并将铜球滚动的时间与滚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所谓水钟,就是个大瓶底下接根细管,瓶中的水 流到下面的玻璃杯中。每次实验他就靠流到玻璃杯里的水的重量测量时间。
亚里士多德会说小球滚动的速度是均匀的:两倍的时间滚动两倍的距离。迦俐略的实验表明,距离实际上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两倍的时间滚动四倍的距离。原因是小球在重力作用下被均匀加速。(列第八位)
牛顿的棱镜分解日光实验
埃萨克·牛顿出生在迦俐略去世的那年。他1665年毕业于剑桥特里尼提大学,后因为瘟疫流行在家躲了两年,倒是也没让自己闲着。
当时一般共识是白光是最纯的光(又是亚里士多德的教诲) ,而彩色光必定是被改变了的。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牛顿让一束日光穿过玻璃棱镜,发现它投在墙面上后被分解成彩色的光谱。人们当然早已知道彩虹,但认为那只 不过是些光的美丽小偏差。实际上,牛顿总结道,彩色光–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是基本的。表面上看来简单的白光,如果深入观察的话,其实美丽地复杂着。 (列第四位)
卡文迪许的力矩棒实验
牛顿的另一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间的引力随物体质量的平方增加、随两者间距离的平方减少。但这引力究竟有多大呢?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取一根6英尺长的木棒,在两端分别系上金属小球,象个哑铃那样,然后把它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上。 两小球的近旁对称放置350磅的两个铅球,铅球与小球间的引力使哑铃转动,金属丝扭曲。哑铃两臂末端和容器侧均装有带极细刻度的象牙,这样便可测出细微扭 曲的大小。为了不受空气流的干扰,整套设备(称作扭力天平) 被置于空屋中,两侧装有望远镜以供观察。
实验结果是惊人精确的参数、万有引力系数的数值。根据这一数值,卡文迪许估测了地球的密度和质量。厄洛托辛斯已经测出地球一圈有多长,而卡文迪许称出了地球的重量:6.0*1024千克,或约13兆兆磅。(列第六位)
杨氏光干涉实验
牛顿不总是正确的,他的种种论证使科学的主流倾向于确信光完全由粒子而非波构成。1803年,托马斯·杨,一位英国医生和物理学家,对这个论断进行了测 试。他在百叶窗上切了个洞,贴上厚纸片,纸片上刺了个细孔。穿过细孔的光线射入一张镜面后改变方向,杨用一张厚度为三十分之一英寸的卡片,平行切入这束 光,将其一分为二。结果是出现了明暗交替的光带,这个现象用光波相互干扰就解释得通了。
亮带出现在两束光波波峰重叠处,二者相互加强;暗带则是波峰与波谷重合处,两束光线相互抵销。
这个实验在后来的重复中采用刺有两个小孔的卡片分割光束,即所谓的双缝实验。它成为测定光的波样运动的标准方法。一个世纪后,量子理论开始发展时,光的波动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列第五位)
傅科尔特的钟摆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装钟摆,观察它的摆动时,实际上是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法国科学家静-伯纳特-里昂·傅科尔特用一根220英尺长的 钢线,从万神殿的顶端悬挂下一个62磅重的小球,使其来回摆动。为了绘出小球的运动轨迹,他在球上拴了支铁笔,笔尖向下,而地面上则铺了一层湿沙。
观众带着敬畏的心情看着钟摆莫名地旋转,每次摆动的轨迹都略微不同。实际上,是万神殿的地面在缓慢移动。傅科尔特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在巴黎 所处的纬度,钟摆的轨迹每30个小时会完成360度的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钟摆会逆时针旋转;在赤道上则不会旋转。在南极,正如现代科学家所证实的,旋转 的周期是24小时。(列第十位)
密立根的油滴实验
从古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电,一种看
原载于 New York Times, 2002/09/24,作者 乔治·约翰逊
燕子飞时 译
当今世界,吸引全球注意力的科学实验,诸如在加速器里破解亚原子粒子、基因组排序,或分析遥远星球的颤动,动辄耗费百万巨资,收集的数据足以教超级计算机运转好几个月。一些研究小组已发展到小型公司的规模。
但是科学最终是攫取神秘现象的个体思想。罗伯特·格里斯,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成员、布鲁克海温(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最近 请物理学家们提名选举整个科学史上最优美的实验。榜上前十名基本都属单枪匹马的行动,最多只涉及少数几个助手。本月的物理世界列出了这些实验,它们中大部 分在桌面上就能操作,用一把滑尺或一只计算器就足以完成计算部分。
这些实验的共同点是它们富有代表性地体现了科学家们称之为“美” 的一种飘逸性。这种美具有经典的意义:其实验仪器、分析方法在逻辑上的简洁性,恰如希腊著作中的名句那样自然而纯净。混乱和模糊统统在这刻失去踪影,世界新的一面变得清晰。
根据票数,居于物理世界龙虎榜榜首的是生动地证明了物理世界量子化特性的实验。但科学的另一种美丽正在于它是种不断积累的事业。所以下面将这十大实验按年代重新排序,它们是两千多年科学史上最犀利的发现。
厄洛托辛斯对地球周长的测量
在今埃及城镇阿斯旺,公元前三世纪某个夏至的正午,亚力山大图书管理员厄洛托辛斯看见太阳笔直悬于空中,各种物体没有影子,阳光径直落入深井。他马上意识 到,他能够测量地球的周长了!另一个夏至的同一时间,他观测了亚力山大的阳光投影,发现其略微倾斜,与垂直方向大约成7度夹角。
剩下的就只是几何运算了。假设地球是个球体,圆心角一周总和360度。所以如果两个城市相隔7度,那么它们之间的距离应是全周长的7/360,也即约 1/50。厄洛托辛斯根据两地间行程估算其相距5000斯达地亚(stadia ,古希腊长度单位,译者注) ,而地球一圈全长应为两地距离的50倍,即250,000斯达地亚。学者们至今对希腊斯达地亚的准确长度仍存有争议,所以现在无法知道厄洛托辛斯的结论究 竟精确到什么程度,但算来他的误差不过百分之五。(列于第七位)
迦俐略的落体实验
十六世纪末,所有的人都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亚里士多德是这么说的嘛。古希腊学者的观点在那时仍有这般影响,也标志了中世纪时期科学曾怎样地衰落着。
当时比萨大学数学系的迦俐略·迦利雷,谨慎地对这一传统知识进行了质疑。这个故事在科学界早已家喻户晓:据说他从比萨斜塔上同时松开轻重不同的两样东西, 结果二者亦同时落地。迦俐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挑战可能让他自己丢了工作,但是他无疑证明了在物质科学里服从事实而不是服从权威的重要性。(列于第二位)
迦俐略的斜面滚球实验
迦俐略继续完善着他关于运动物体的构想。他取来一块长12丘比特宽半丘比特(约20英尺X10英寸)的木板,沿中线切了道尽量直而光滑的凹槽。然后他让木 板呈一定角度倾斜,在凹槽中放入铜球使其滚落,采用水钟计时,并将铜球滚动的时间与滚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所谓水钟,就是个大瓶底下接根细管,瓶中的水 流到下面的玻璃杯中。每次实验他就靠流到玻璃杯里的水的重量测量时间。
亚里士多德会说小球滚动的速度是均匀的:两倍的时间滚动两倍的距离。迦俐略的实验表明,距离实际上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两倍的时间滚动四倍的距离。原因是小球在重力作用下被均匀加速。(列第八位)
牛顿的棱镜分解日光实验
埃萨克·牛顿出生在迦俐略去世的那年。他1665年毕业于剑桥特里尼提大学,后因为瘟疫流行在家躲了两年,倒是也没让自己闲着。
当时一般共识是白光是最纯的光(又是亚里士多德的教诲) ,而彩色光必定是被改变了的。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牛顿让一束日光穿过玻璃棱镜,发现它投在墙面上后被分解成彩色的光谱。人们当然早已知道彩虹,但认为那只 不过是些光的美丽小偏差。实际上,牛顿总结道,彩色光–赤橙黄绿青蓝紫–才是基本的。表面上看来简单的白光,如果深入观察的话,其实美丽地复杂着。 (列第四位)
卡文迪许的力矩棒实验
牛顿的另一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间的引力随物体质量的平方增加、随两者间距离的平方减少。但这引力究竟有多大呢?
十八世纪末的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取一根6英尺长的木棒,在两端分别系上金属小球,象个哑铃那样,然后把它悬挂在一根金属丝上。 两小球的近旁对称放置350磅的两个铅球,铅球与小球间的引力使哑铃转动,金属丝扭曲。哑铃两臂末端和容器侧均装有带极细刻度的象牙,这样便可测出细微扭 曲的大小。为了不受空气流的干扰,整套设备(称作扭力天平) 被置于空屋中,两侧装有望远镜以供观察。
实验结果是惊人精确的参数、万有引力系数的数值。根据这一数值,卡文迪许估测了地球的密度和质量。厄洛托辛斯已经测出地球一圈有多长,而卡文迪许称出了地球的重量:6.0*1024千克,或约13兆兆磅。(列第六位)
杨氏光干涉实验
牛顿不总是正确的,他的种种论证使科学的主流倾向于确信光完全由粒子而非波构成。1803年,托马斯·杨,一位英国医生和物理学家,对这个论断进行了测 试。他在百叶窗上切了个洞,贴上厚纸片,纸片上刺了个细孔。穿过细孔的光线射入一张镜面后改变方向,杨用一张厚度为三十分之一英寸的卡片,平行切入这束 光,将其一分为二。结果是出现了明暗交替的光带,这个现象用光波相互干扰就解释得通了。
亮带出现在两束光波波峰重叠处,二者相互加强;暗带则是波峰与波谷重合处,两束光线相互抵销。
这个实验在后来的重复中采用刺有两个小孔的卡片分割光束,即所谓的双缝实验。它成为测定光的波样运动的标准方法。一个世纪后,量子理论开始发展时,光的波动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列第五位)
傅科尔特的钟摆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装钟摆,观察它的摆动时,实际上是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法国科学家静-伯纳特-里昂·傅科尔特用一根220英尺长的 钢线,从万神殿的顶端悬挂下一个62磅重的小球,使其来回摆动。为了绘出小球的运动轨迹,他在球上拴了支铁笔,笔尖向下,而地面上则铺了一层湿沙。
观众带着敬畏的心情看着钟摆莫名地旋转,每次摆动的轨迹都略微不同。实际上,是万神殿的地面在缓慢移动。傅科尔特令人信服的证明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在巴黎 所处的纬度,钟摆的轨迹每30个小时会完成360度的顺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钟摆会逆时针旋转;在赤道上则不会旋转。在南极,正如现代科学家所证实的,旋转 的周期是24小时。(列第十位)
密立根的油滴实验
从古时起,科学家们就开始研究电,一种看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14:00 |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的实验
恩斯特·卢瑟福191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研究放射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原子由一大团软糊糊的正电体加上埋在里面的负电子组成,即所谓“葡萄干布丁” 模型。但是当卢瑟福与他的助手往金箔上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时,他们很惊讶地发现粒子中的一小部分反弹回来。这简直象子弹在果冻布丁上打漂一样不可思议。
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般软糊糊。其大部分质量应该集中在很小的一个核(今天称为原子核) 上,电子在核周围盘旋。加上后来量子理论的补充,人们今天对原子的基本认识也就差不多是这样了。(列第九位)
杨氏双缝实验应用于单电子干扰
牛顿和杨对光性质的阐述都不全对。光并非只是简单的由粒子构成,也不能完全用波来描述。20世纪的第一个五年内,麦克斯·普兰克和艾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出,光的吸收和发射以打包的方式进行,最小的单位是光子。但其它实验继续支持光的波动性。
以后数十年中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解释了这一矛盾:光子和其它亚原子粒子,包括电子,质子等,具有这互补的两种特性,象物理学家们说的,波粒二象性。
为了自圆其说,也为了向人们解释这一构想,物理学家们常常引用一个假想实验,即在杨氏的双缝实验中用电子束取代光束。根据量子力学定律,粒子束将被一分为二,两者相互会干扰,从而象光的投影那样留下明暗交替的干扰带。粒子也可以做波的运动。
物理世界编辑彼得·罗杰在相关文章中说,这个假想实验直到1961年才被真正完成(实验人为土宾根的克劳斯·约翰逊) 。
那时已经没有人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了,所以象大多数实验那样,这一实验的具体实施被默默卷入科学的洪流之中。(列第一位)
译者注:翻译时在个别细节上为了更清楚地解释问题,可能有微小改动。
2002.9.25.
作者:待兔山人 回复日期:2002-9-26 11:59:33
感谢燕子的译文,读后感—
1、题目:应为科学实验史上的十…
如论科学史,我看应算阿拉伯数字,算盘与二进制,牛顿量子力学这类东东
2、分析遥远星球的颤动…
此应为运动、或变化,因为是动态测量,考虑红移影响,“颤动“表述得太不规律了,呵
3、但是科学最终是攫取神秘现象的个体思想。But ultimately science comes down to the individual mind grappling with something mysterious---此句本意是科学思想相较前述的团队工作而言,最终还是(首先)形成于某一个个体的思维当中,译得简洁巧妙;
4、罗伯特·格里斯,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成员、布鲁克海温(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这个顿号宜用“兼”
5、计算尺有译作滑尺的,不算什么错误,较早的工具,转来转去不好学会,呵呵
6、 这种美具有经典的意义---This is beauty in the classical sense: 这是一种经典意义上的美…
7、所以下面将这十大实验按年代重新排序---应为“排序且略加评注“,a bird’s-eye view of …是“最犀利”、还是最有远见?
8、厄洛托辛斯实验令我惊讶,我怎么想不到!?生活于越来越物化的世界,人,真的离自然越远了,看来未来的科学发现,真的还要通过唯美的个体力量来完成。
9、其实美丽地复杂着?—着显得怪些,宜作“且复杂“
10、两个物体间的引力随物体质量的平方增加、随两者间距离的平方减少。—根据引力公式推断,前一个SQUARE指质量之“乘积“,查字典,果然,呵呵,我也一直把SQ当作平方意思,偷机取巧了
11、地球的重量:6.0*1024千克…—-“重量“应为“质量“
12、这简直象子弹在果冻布丁上打漂一样不可思议。It was as though bullets had ricocheted off Jell-O.这句不对,原文的意思是:如同子弹被果冻反弹了回来一样不可思议。
13、they are, as one physicist put it, “wavicles.“未译出,这是最早的一个观点,应是普朗克提出的吧?—如一位物理学家所称,是“波动的粒子“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17:00 |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2-9-30 1:28:19
首先再次感谢楼上各位的褒奖和阅读。
风过耳朵提到的那段公案,根据2001年1、2月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David Goodstein的叙述比较完整的一篇文章,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密立根和他的一名研究生应用阴极射线电离空气的技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首次相当精确地 测定了电子电荷量的大小。他的第一篇论文于1910年发表后,一位维也纳科学家Felix Ehrenhaft发表了类似工作的结果,其电荷量值小於密立根的实验结果。为了驳斥Felix Ehrenhaft的数据,密立根单独重新开展实验,于1913年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以极小的数据误差漂亮而强有力地验证了他的正确性,并因此获得 19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实验里,密立根实际上确实根据每次具体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了那些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如果使用现代分析 手段,对密立根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处理,所得的结果几乎不变。但问题在於,他在发表的文章里,明确说了如下的这句话:“需要表明的是,这些数据取自在连续 60天内所有观测到的油滴,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年后一位历史学家Gerald Holton研究密立根的实验室笔记,发现了其未公开发表的数据。Holton本人并未指责密立根的渎职(misconduct),但1982年《科学》 杂志的两名记者Broad和Wade又看到Holton的研究成果,并将之记录在《真理的背叛者》(Betrayers of the Truth)一书中,该书专门讨论科学渎职的问题。这样密立根在身后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最近也开始有人全面分析当时的情况,试图为密立根做些辩 解(如David Goodstein)。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略述这段公案的始末,是因为它引起了心中的一些感慨。 首先象风过耳朵说的,“学术作假是科学的死敌”,在科学里“假的长不了”。由於科学真理的未知性和客观性,一个不尊重事实的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此领域中有 真正的建树。这要求每个立志走进科学研究的人必须拥有基本的科学良知,也使公众对科学家普遍具有较高的信任感。但是,科学家也是人,来自个体内部的自律决 不足以杜绝所有的虚假、错误和腐败。在科学界、甚至包括科学界以外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惩罚机制,必不可少。密立根公案的曝光,是公众监督直接作用的结果。 如此的透明和公开,只有警示科学界以内的人,而让公众对科学界的未来更添信心。
说到这里非常想再插一段“题外话”。据我 所知,一所国内名校的大学生,上专业课写综述之类的文章时相互之间曾私下里表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老师们不曾明确指出,即使写综述,讲 明别人的观点,也决不应该直接引用前人文章中的话语,而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至少部分学生因此对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原话不加重视。事实上,这属於 “剽窃”行为,是科学上的“渎职”。记得前段时间看到方舟子等人指出国内一位著名科学家在出版的著作内使用从别人的文章中直接翻译过来的句子或短语,会不 会有些学生看后觉得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我觉得大学院校应该把科学伦理带到课堂上去,做为一门必修课,向学生明确灌输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从平常 的作业、实验、考试做起,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的作风。
一时感慨,罗嗦至此。这颗心是真诚的 — 希望我们的科学事业更纯洁些、美丽些、强大些!
首先再次感谢楼上各位的褒奖和阅读。
风过耳朵提到的那段公案,根据2001年1、2月发表在《科学美国人》上David Goodstein的叙述比较完整的一篇文章,大致情况是这样的:密立根和他的一名研究生应用阴极射线电离空气的技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首次相当精确地 测定了电子电荷量的大小。他的第一篇论文于1910年发表后,一位维也纳科学家Felix Ehrenhaft发表了类似工作的结果,其电荷量值小於密立根的实验结果。为了驳斥Felix Ehrenhaft的数据,密立根单独重新开展实验,于1913年发表了另一篇论文,以极小的数据误差漂亮而强有力地验证了他的正确性,并因此获得 19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实验里,密立根实际上确实根据每次具体的实验条件,科学地选择了那些最有说服力的数据。如果使用现代分析 手段,对密立根的全部数据重新进行处理,所得的结果几乎不变。但问题在於,他在发表的文章里,明确说了如下的这句话:“需要表明的是,这些数据取自在连续 60天内所有观测到的油滴,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年后一位历史学家Gerald Holton研究密立根的实验室笔记,发现了其未公开发表的数据。Holton本人并未指责密立根的渎职(misconduct),但1982年《科学》 杂志的两名记者Broad和Wade又看到Holton的研究成果,并将之记录在《真理的背叛者》(Betrayers of the Truth)一书中,该书专门讨论科学渎职的问题。这样密立根在身后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最近也开始有人全面分析当时的情况,试图为密立根做些辩 解(如David Goodstein)。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这里略述这段公案的始末,是因为它引起了心中的一些感慨。 首先象风过耳朵说的,“学术作假是科学的死敌”,在科学里“假的长不了”。由於科学真理的未知性和客观性,一个不尊重事实的科学工作者不可能在此领域中有 真正的建树。这要求每个立志走进科学研究的人必须拥有基本的科学良知,也使公众对科学家普遍具有较高的信任感。但是,科学家也是人,来自个体内部的自律决 不足以杜绝所有的虚假、错误和腐败。在科学界、甚至包括科学界以外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惩罚机制,必不可少。密立根公案的曝光,是公众监督直接作用的结果。 如此的透明和公开,只有警示科学界以内的人,而让公众对科学界的未来更添信心。
说到这里非常想再插一段“题外话”。据我 所知,一所国内名校的大学生,上专业课写综述之类的文章时相互之间曾私下里表示“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老师们不曾明确指出,即使写综述,讲 明别人的观点,也决不应该直接引用前人文章中的话语,而应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至少部分学生因此对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原话不加重视。事实上,这属於 “剽窃”行为,是科学上的“渎职”。记得前段时间看到方舟子等人指出国内一位著名科学家在出版的著作内使用从别人的文章中直接翻译过来的句子或短语,会不 会有些学生看后觉得问题其实没那么严重。我觉得大学院校应该把科学伦理带到课堂上去,做为一门必修课,向学生明确灌输科学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从平常 的作业、实验、考试做起,培养学生严肃、认真、求实的作风。
一时感慨,罗嗦至此。这颗心是真诚的 — 希望我们的科学事业更纯洁些、美丽些、强大些!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19:00 |
作者:germanium 回复日期:2002-9-28 2:55:51
楼上翻译辛苦了 :)
那个油滴实验好麻烦,看的一头雾水。此外牛顿的棱镜实验说服力差了些、单电子衍射也没什么太深的印象。这里面最佩服的是卡文迪许的力矩棒实验,当时能设计方案来精确测量这么小的作用力所产生的影响,真是不容易。崇拜。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2-9-28 8:37:01
感谢germanium的阅读。关于油滴实验,解释得可能是不太清楚。补充如下:每个小油滴上都带有少量电荷,这样进入电场时在垂直方向上就受到电 场力的作用。当小油滴悬浮时,静电力与重力平衡,如果知道油滴的质量,就能推算出其带电量的大小。而油滴的质量可由其它方法推算出来(无电场力存在时,油 滴会匀速下降,表明其所受重力与空气阻力平衡,通过一系列公式推导,只要测出该油滴下降的速度即可算出其质量)。这样,密立根测量了许多小油滴的带电量, 发现它们不是连续的,其相隔有个最小的单位,这就是一个电子的带电量了。
牛顿的棱镜实验除了光分解,还有一样后续:通过棱镜分解的彩色光束再次逆向通过同样的棱镜,能够还原成白色光束。牛大哥可也是光学的鼻祖啊,呵。
列于第一位的实验,从实际意义上是个假想实验,其重要性在於波粒二象的理论意义吧。
楼上翻译辛苦了 :)
那个油滴实验好麻烦,看的一头雾水。此外牛顿的棱镜实验说服力差了些、单电子衍射也没什么太深的印象。这里面最佩服的是卡文迪许的力矩棒实验,当时能设计方案来精确测量这么小的作用力所产生的影响,真是不容易。崇拜。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2-9-28 8:37:01
感谢germanium的阅读。关于油滴实验,解释得可能是不太清楚。补充如下:每个小油滴上都带有少量电荷,这样进入电场时在垂直方向上就受到电 场力的作用。当小油滴悬浮时,静电力与重力平衡,如果知道油滴的质量,就能推算出其带电量的大小。而油滴的质量可由其它方法推算出来(无电场力存在时,油 滴会匀速下降,表明其所受重力与空气阻力平衡,通过一系列公式推导,只要测出该油滴下降的速度即可算出其质量)。这样,密立根测量了许多小油滴的带电量, 发现它们不是连续的,其相隔有个最小的单位,这就是一个电子的带电量了。
牛顿的棱镜实验除了光分解,还有一样后续:通过棱镜分解的彩色光束再次逆向通过同样的棱镜,能够还原成白色光束。牛大哥可也是光学的鼻祖啊,呵。
列于第一位的实验,从实际意义上是个假想实验,其重要性在於波粒二象的理论意义吧。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22:00 |
作者:dapangzi 回复日期:2003-04-09 05:00:05
剑桥特里尼提大学
Newton所在的是Cambridge 大学 Trinity学院,现在所有人都翻译成剑桥大学 三一学院;从来没有人翻译为特里尼提大学。
作者:剔须刀 回复日期:2003-04-09 09:26:16
关于迦俐略的落体实验
这个实验应该是后人的谣传,在可查的当时的文献中都没有记载。
但迦俐略确实证明了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无关,他使用的是思想实验,或称假想实验:
先假定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有关,重物体快于轻物体,那么当把一轻一重两个物体用一条轻绳连在一起下落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此连接体的速度应该是一个中等速度,即慢于重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而快于轻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类似中和。但另一方面这个连接体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更重的单个物体,依照同样的理论,它应该具有比单个重物体更快的下落速度。
一个前提,两个矛盾结果。所以物体的下降速度与质量无关。
作者:孤鹤闲云 回复日期:2003-06-12 14:04:16
很好很有益的讨论,句句都是那么熟悉,仿佛又回到了学校。
但,恕我冒昧,对你们的一个论题提一点不同易见。我的工作是研制低噪声放大器,用于VSAT系统中。这个工作是枯燥,乏味和冗长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了两 年多,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在搞一些收尾的事。在研制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处理,并就结果评价工作的进展, 同时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这些数据中,有一些是相当偏离目标值的,对于这些数据我应该怎样处理?是就其原因,还是放过它们,看多数数据得出的结果? 以我的经验看,应该采用后者的工作态度,只有抓住大的方向,才能逐步积累经验改进电路,以致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密立根的工作方法是对的,态度也没有问题!
对于楼上某位对密立根的评价深感遗憾,想必他没搞过实际的研究工作。
“题外话,密立根当时试验结果发表的时候,对数据进行了筛选,以使结果接近理论推算。这是60年后检查它当时的笔记才发现的。
学术作假是科学的死敌。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贝尔实验室科学家作假案就是例子。
科学的好处在于,假的长不了。或许可以一时得志,迟早会被发现。”
作者:笑看宇宙 回复日期:2003-06-12 15:07:36
另外,看这段“但问题在於,他在发表的文章里,明确说了如下的这句话:“需要表明的是,这些数据取自在连续60天内所有观测到的油滴,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剑桥特里尼提大学
Newton所在的是Cambridge 大学 Trinity学院,现在所有人都翻译成剑桥大学 三一学院;从来没有人翻译为特里尼提大学。
作者:剔须刀 回复日期:2003-04-09 09:26:16
关于迦俐略的落体实验
这个实验应该是后人的谣传,在可查的当时的文献中都没有记载。
但迦俐略确实证明了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无关,他使用的是思想实验,或称假想实验:
先假定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轻重有关,重物体快于轻物体,那么当把一轻一重两个物体用一条轻绳连在一起下落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此连接体的速度应该是一个中等速度,即慢于重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而快于轻物体单独下落的速度,类似中和。但另一方面这个连接体完全可以视为一个更重的单个物体,依照同样的理论,它应该具有比单个重物体更快的下落速度。
一个前提,两个矛盾结果。所以物体的下降速度与质量无关。
作者:孤鹤闲云 回复日期:2003-06-12 14:04:16
很好很有益的讨论,句句都是那么熟悉,仿佛又回到了学校。
但,恕我冒昧,对你们的一个论题提一点不同易见。我的工作是研制低噪声放大器,用于VSAT系统中。这个工作是枯燥,乏味和冗长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了两 年多,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在在搞一些收尾的事。在研制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到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处理,并就结果评价工作的进展, 同时也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在这些数据中,有一些是相当偏离目标值的,对于这些数据我应该怎样处理?是就其原因,还是放过它们,看多数数据得出的结果? 以我的经验看,应该采用后者的工作态度,只有抓住大的方向,才能逐步积累经验改进电路,以致最终解决问题。
所以,我认为密立根的工作方法是对的,态度也没有问题!
对于楼上某位对密立根的评价深感遗憾,想必他没搞过实际的研究工作。
“题外话,密立根当时试验结果发表的时候,对数据进行了筛选,以使结果接近理论推算。这是60年后检查它当时的笔记才发现的。
学术作假是科学的死敌。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贝尔实验室科学家作假案就是例子。
科学的好处在于,假的长不了。或许可以一时得志,迟早会被发现。”
作者:笑看宇宙 回复日期:2003-06-12 15:07:36
另外,看这段“但问题在於,他在发表的文章里,明确说了如下的这句话:“需要表明的是,这些数据取自在连续60天内所有观测到的油滴,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24:00 |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6-12 23:55:24
个人的看法,傅科摆的试验在深刻性和重要性,以及对物理学史的影响上都无法和另外几个试验相比。它更多的是在向公众宣传科学上有重大意义。:)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6-13 00:12:37
燕子飞时好!
呵呵,我完全同意你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只是从科学自身的逻辑来看,傅科摆是牛顿力学的一个显然推论(使用拉格朗日方程的话,它的计算也 并不太繁)。而另外几个试验,都在观念上给以当时的已有理论莫大的冲击,完全是里程碑式的。这里还是有着不同的。考虑到对公众的影响力,我同意把它选进 “十大”当中。:)
作者:raultotti 回复日期:2003-06-13 16:08:27
卡文迪许的 确是一科学巨匠,不只是其精妙绝伦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想,而且他遗留给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亦久负盛名,在生物学领域名头极响的剑桥大学分子生物 学实验室便是由其衍生出来的,这个实验室诞生了DNA双螺旋模型,还有12个诺贝尔奖,科学氛围极佳。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8 13:56:10
为什么二十世纪以后的就只有早期的卢瑟福电子散射试验阿,,,
不公平
至少应该加上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的宇宙背景辐射
(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他们探测到宇宙中始终存在着
3k的背景辐射,并且因此得到诺贝尔物理奖。自此,Gamow的宇宙
大爆炸(the big bang)得到证实,宇宙学掀开了篇章,然后才能有霍金那种
传奇人物的出现。
搞笑的是当年他们是作天线实验时发现这个3K的“噪音”
玩了命似的要把这个三K噪音作掉,调整天线,换零部件,
甚至爬到天线顶端去刮鸽子粪便。后来干脆认为是美军
的氢弹爆炸试验惹得祸,直到牛人指出那个3k的噪音根本就是
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残余。。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8 18:20:57
一发不可收,干脆我来个十大吧,就是二十世纪十大物理学实验。
其实就物理学的发展而言,二十世纪才是物理学的黄金世纪,人类
对自然本质的认知达到了颠峰。
第一大实验的直接结果导致了爱因斯坦(A. Einstein)走向神坛。当然
在此以前,爱因斯坦在学界已经是赫赫有名,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
等等都是他的经典杰作,而这次则验证了他毕生的心血结晶——广义相对论。
其实这次实验是一次天文测量,简单的说就是看看光线穿过太阳的时候
会有什么变化。爱丁顿勋爵(Sir Edington)带领一干人等利用日食的
机会,穿梭在热带雨林中,终于拍下了一张历史意义的照片,笔直的光线
穿过太阳时发生了弯曲,弯曲的角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完全一致。
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
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当时的纽约时报用夸张的篇幅报导了这一观测,所有人都把爱因斯坦称作二
十世纪的牛顿,他的名声达到顶点。
然后这个牛顿第二在剩下的几十年生命中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Niels Bohr),海森堡
( Werner Heisenberg) 等人无止无休地争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个人的看法,傅科摆的试验在深刻性和重要性,以及对物理学史的影响上都无法和另外几个试验相比。它更多的是在向公众宣传科学上有重大意义。:)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6-13 00:12:37
燕子飞时好!
呵呵,我完全同意你对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性的看法。只是从科学自身的逻辑来看,傅科摆是牛顿力学的一个显然推论(使用拉格朗日方程的话,它的计算也 并不太繁)。而另外几个试验,都在观念上给以当时的已有理论莫大的冲击,完全是里程碑式的。这里还是有着不同的。考虑到对公众的影响力,我同意把它选进 “十大”当中。:)
作者:raultotti 回复日期:2003-06-13 16:08:27
卡文迪许的 确是一科学巨匠,不只是其精妙绝伦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想,而且他遗留给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亦久负盛名,在生物学领域名头极响的剑桥大学分子生物 学实验室便是由其衍生出来的,这个实验室诞生了DNA双螺旋模型,还有12个诺贝尔奖,科学氛围极佳。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8 13:56:10
为什么二十世纪以后的就只有早期的卢瑟福电子散射试验阿,,,
不公平
至少应该加上Arno Penzias 和 Robert Wilson的宇宙背景辐射
(cosmic background radiation)。他们探测到宇宙中始终存在着
3k的背景辐射,并且因此得到诺贝尔物理奖。自此,Gamow的宇宙
大爆炸(the big bang)得到证实,宇宙学掀开了篇章,然后才能有霍金那种
传奇人物的出现。
搞笑的是当年他们是作天线实验时发现这个3K的“噪音”
玩了命似的要把这个三K噪音作掉,调整天线,换零部件,
甚至爬到天线顶端去刮鸽子粪便。后来干脆认为是美军
的氢弹爆炸试验惹得祸,直到牛人指出那个3k的噪音根本就是
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残余。。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8 18:20:57
一发不可收,干脆我来个十大吧,就是二十世纪十大物理学实验。
其实就物理学的发展而言,二十世纪才是物理学的黄金世纪,人类
对自然本质的认知达到了颠峰。
第一大实验的直接结果导致了爱因斯坦(A. Einstein)走向神坛。当然
在此以前,爱因斯坦在学界已经是赫赫有名,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
等等都是他的经典杰作,而这次则验证了他毕生的心血结晶——广义相对论。
其实这次实验是一次天文测量,简单的说就是看看光线穿过太阳的时候
会有什么变化。爱丁顿勋爵(Sir Edington)带领一干人等利用日食的
机会,穿梭在热带雨林中,终于拍下了一张历史意义的照片,笔直的光线
穿过太阳时发生了弯曲,弯曲的角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完全一致。
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
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当时的纽约时报用夸张的篇幅报导了这一观测,所有人都把爱因斯坦称作二
十世纪的牛顿,他的名声达到顶点。
然后这个牛顿第二在剩下的几十年生命中和量子力学的创始人玻尔(Niels Bohr),海森堡
( Werner Heisenberg) 等人无止无休地争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27:00 |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6-28 23:37:19
hehe,ooooooops又添了精彩的续集。:)不过我想这两个实验没有入选,恐怕和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有关,背景实验 那个说它是撞到了六合彩也不为过,而日食那次从实验本身来说只是一次常规的观测而已。:)----呵呵,我说这些,是因为我也考虑过这两个的入选问 题。:)
另外,“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这句话是很容易 引起误解的,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也可以作这样的计算,十八世纪的一位物理学家就算过了,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差了一半。而且这种偏离也不是抛物线,严格的 计算需要用到椭圆积分,即使做点近似,也仍然不是抛物线。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阳的质量造成了附近的时空(注意,是时空,如果只考虑空间的弯曲,结果 也会差一半)弯曲,光线走的是这弯曲时空中的最短路径,所以在地球上的观测者会发现光线路径和直线间的偏差。:)
作者:青石岭人 回复日期:2003-06-29 00:19:21
普朗克 爱因斯坦 玻尔三人被称为量子物理学的三大教父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一个大分歧在于爱因斯坦相信世界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上帝不掷骰子;而玻尔却认为世界是无法加以精确描述的:互补原理。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9 08:22:38
前面的青石岭人兄概括的甚是精辟。
普朗克(Plank)为了解除著名的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引入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
令人信服的指出光子是一种量子,然而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作者不必善成,睿智
如爱因斯坦也不例外。量子力学的真正建立还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
的功劳。
既然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再加上“单枪匹马”,“成本
低廉”的卖点,十大试验之No.2我看不如给爱因斯坦的光子箱,因为这是一个
彻头彻尾的思想实验,也是最富戏剧性的实验。
这个实验肇始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的那场关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世纪辩论。
那是一场火星碰地球的智慧大碰撞,爱因斯坦和玻尔二人宛如多年以前在
川中岛合战中守望相持的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
玻尔等人认为量子力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测不准原理,就是在微观情况下无法
同时测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譬如在显微镜下“看“一个电子,当
你要精确厘定电子的位置,根据光学原理则必须要用更高频率的光去照射,
而光波频率越高,能量也就越大,电子本身也会被光波的能量冲撞的摇摆不定,
从而动量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了。
1930年在第六届索尔维(Solvay)会议上爱因斯坦则是针锋相对地用他的光子箱
向玻尔发难。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
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
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E=CM**2得出光
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
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
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劲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
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整个事件曲折离奇,好莱坞的编剧只怕也相形见绌,不过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如果
爱因斯坦本人晚几年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一切又会如何呢。。。。。。
作者:germanium 回复日期:2003-06-30 21:08:12
测不准原理是微观世界里动量和物质波长直接关联的必然结果,因为和宏观世界我们的印象不一致,所以很多人都想给出点直观的解释,我想这些解释本身是多余的,它就是一个现象,跟宏观世界手推一下球球就会走一样。具体怎么走法,宏观有牛顿定律,微观有波动方程。
hehe,ooooooops又添了精彩的续集。:)不过我想这两个实验没有入选,恐怕和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有关,背景实验 那个说它是撞到了六合彩也不为过,而日食那次从实验本身来说只是一次常规的观测而已。:)----呵呵,我说这些,是因为我也考虑过这两个的入选问 题。:)
另外,“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这句话是很容易 引起误解的,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也可以作这样的计算,十八世纪的一位物理学家就算过了,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差了一半。而且这种偏离也不是抛物线,严格的 计算需要用到椭圆积分,即使做点近似,也仍然不是抛物线。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阳的质量造成了附近的时空(注意,是时空,如果只考虑空间的弯曲,结果 也会差一半)弯曲,光线走的是这弯曲时空中的最短路径,所以在地球上的观测者会发现光线路径和直线间的偏差。:)
作者:青石岭人 回复日期:2003-06-29 00:19:21
普朗克 爱因斯坦 玻尔三人被称为量子物理学的三大教父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一个大分歧在于爱因斯坦相信世界是可以精确描述的:上帝不掷骰子;而玻尔却认为世界是无法加以精确描述的:互补原理。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9 08:22:38
前面的青石岭人兄概括的甚是精辟。
普朗克(Plank)为了解除著名的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引入量子的概念,爱因斯坦
令人信服的指出光子是一种量子,然而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作者不必善成,睿智
如爱因斯坦也不例外。量子力学的真正建立还是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
的功劳。
既然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再加上“单枪匹马”,“成本
低廉”的卖点,十大试验之No.2我看不如给爱因斯坦的光子箱,因为这是一个
彻头彻尾的思想实验,也是最富戏剧性的实验。
这个实验肇始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的那场关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世纪辩论。
那是一场火星碰地球的智慧大碰撞,爱因斯坦和玻尔二人宛如多年以前在
川中岛合战中守望相持的上杉谦信和武田信玄:)
玻尔等人认为量子力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测不准原理,就是在微观情况下无法
同时测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譬如在显微镜下“看“一个电子,当
你要精确厘定电子的位置,根据光学原理则必须要用更高频率的光去照射,
而光波频率越高,能量也就越大,电子本身也会被光波的能量冲撞的摇摆不定,
从而动量的不确定性也就越大了。
1930年在第六届索尔维(Solvay)会议上爱因斯坦则是针锋相对地用他的光子箱
向玻尔发难。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
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
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E=CM**2得出光
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
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
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
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劲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
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整个事件曲折离奇,好莱坞的编剧只怕也相形见绌,不过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如果
爱因斯坦本人晚几年发表他的广义相对论,一切又会如何呢。。。。。。
作者:germanium 回复日期:2003-06-30 21:08:12
测不准原理是微观世界里动量和物质波长直接关联的必然结果,因为和宏观世界我们的印象不一致,所以很多人都想给出点直观的解释,我想这些解释本身是多余的,它就是一个现象,跟宏观世界手推一下球球就会走一样。具体怎么走法,宏观有牛顿定律,微观有波动方程。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29:00 |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2 02:07:27
其实玻尔海森堡他们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了不起的论断,
个人以为实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他们主张,原则上人类
是无法对任何东西精确测量的,因为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会
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
要命的是爱因斯坦到死都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
可以完全隔离,绝对不互相影响的两个空间,GODEL,SCHWINGER等大
哲学家,大数学家都是这派的支持者。而玻尔他们坚决说NO,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两个绝对独立,绝对不关联的空间或事件。
这个大辩论,从物理升华到哲学层次,终于几至白热化。不过事情既然
探讨到了哲学层次,我觉得无论那派都很难压倒对方了,反而成了
winners-take-nothing的游戏。
玻尔去世的N多年以后,确切说在现今,量子通讯(quantum communication)
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通讯第一次从理论上来使密码破译不再有可能。
以前的传统编码技术,包括二战时名噪一时的ENIGMA机等等,原则上是都是
可以破译的,所需的只是时间和强大的计算机而已。而量子通讯则将巧妙地将
信息编入量子态之中。其实无论哪种解密,第一步都是截获对方信息,各国无线
监听台里高高竖起的天线就是明证。量子通讯就在这一环节断了密码破译的路,
因为无论怎样截获的都不是原文的完美复制本了。原因N多年前玻尔已经断言过,
“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会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
从玻尔的一个深锐的哲学观点,居然发展到如今的妙用,玻尔本人只怕也是万万
想不到的。
只能说人类智慧之能,当真一神至斯!
再次向人类的智慧致以最高的敬意。
作者:秦时钺 回复日期:2003-07-02 04:29:32
量子通讯,按你的解释,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一致者才能接收,那对于正常的接收者,岂不也是无法达到了?---这有似飞箭的道理,此在又非此在,如何是好?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02 05:57:09
楼上两位任兄闻鸡写贴,佩服佩服!
破解密码的关键不是编码方式,而在於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得时常换),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商议确定,ENIGMA机中,若用3个rotar,就有 26*26*26种可能。虽然数目大,但铁了心一一穷举,总能试出来。二战时ENIGMA的威力在於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穷举法过於耗时,记得是一两个星 期。破一条密码得那么长时间,仗就不用打了。Turing等人的巨大贡献在於发明新算法,大大加快破译速度。- 感慨一下,如果二战再拖几年,俺们东邻不知还猖狂到什么地步,俺爹俺娘会不会…那就没有我啦,说不定也没大夥儿了
在量子通讯里(刚 去看了篇01年《自然》的新闻 ,这把金钥匙由量子状态传递(光子的偏极态,可有任意多种排列)。最普及的一种方式是,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接收一对“纠缠态 “(entangled,偏极态相互影响)光子中的一个,以确定金钥匙。如果中途有人截取,企图测量光子偏极态,将影响发送方观测的光子 – 就好比有人听墙根被发现了,那也就没什么听头了。由於纠缠态的光子易受噪音干扰,此法以前只适用于短途通讯。01年介绍的文章,是说一研究小组解决了纠缠 态光子长距传输的问题,第一作者是中国人,科大毕业的
其实玻尔海森堡他们的量子力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个了不起的论断,
个人以为实在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奇迹。他们主张,原则上人类
是无法对任何东西精确测量的,因为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会
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
要命的是爱因斯坦到死都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
可以完全隔离,绝对不互相影响的两个空间,GODEL,SCHWINGER等大
哲学家,大数学家都是这派的支持者。而玻尔他们坚决说NO,在这个
世界上没有,也绝对不可能有两个绝对独立,绝对不关联的空间或事件。
这个大辩论,从物理升华到哲学层次,终于几至白热化。不过事情既然
探讨到了哲学层次,我觉得无论那派都很难压倒对方了,反而成了
winners-take-nothing的游戏。
玻尔去世的N多年以后,确切说在现今,量子通讯(quantum communication)
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种通讯第一次从理论上来使密码破译不再有可能。
以前的传统编码技术,包括二战时名噪一时的ENIGMA机等等,原则上是都是
可以破译的,所需的只是时间和强大的计算机而已。而量子通讯则将巧妙地将
信息编入量子态之中。其实无论哪种解密,第一步都是截获对方信息,各国无线
监听台里高高竖起的天线就是明证。量子通讯就在这一环节断了密码破译的路,
因为无论怎样截获的都不是原文的完美复制本了。原因N多年前玻尔已经断言过,
“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会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
从玻尔的一个深锐的哲学观点,居然发展到如今的妙用,玻尔本人只怕也是万万
想不到的。
只能说人类智慧之能,当真一神至斯!
再次向人类的智慧致以最高的敬意。
作者:秦时钺 回复日期:2003-07-02 04:29:32
量子通讯,按你的解释,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绝对一致者才能接收,那对于正常的接收者,岂不也是无法达到了?---这有似飞箭的道理,此在又非此在,如何是好?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02 05:57:09
楼上两位任兄闻鸡写贴,佩服佩服!
破解密码的关键不是编码方式,而在於一把“金钥匙“(这把钥匙得时常换),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商议确定,ENIGMA机中,若用3个rotar,就有 26*26*26种可能。虽然数目大,但铁了心一一穷举,总能试出来。二战时ENIGMA的威力在於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穷举法过於耗时,记得是一两个星 期。破一条密码得那么长时间,仗就不用打了。Turing等人的巨大贡献在於发明新算法,大大加快破译速度。- 感慨一下,如果二战再拖几年,俺们东邻不知还猖狂到什么地步,俺爹俺娘会不会…那就没有我啦,说不定也没大夥儿了
在量子通讯里(刚 去看了篇01年《自然》的新闻 ,这把金钥匙由量子状态传递(光子的偏极态,可有任意多种排列)。最普及的一种方式是,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接收一对“纠缠态 “(entangled,偏极态相互影响)光子中的一个,以确定金钥匙。如果中途有人截取,企图测量光子偏极态,将影响发送方观测的光子 – 就好比有人听墙根被发现了,那也就没什么听头了。由於纠缠态的光子易受噪音干扰,此法以前只适用于短途通讯。01年介绍的文章,是说一研究小组解决了纠缠 态光子长距传输的问题,第一作者是中国人,科大毕业的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34:00 |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4:46
秦时钺:
密码学的基本假设是攻击着可以获得信道上传输的所有的信息。或者可以获得有限的明文、密文对,甚至可以由攻击者挑选明文,然后告诉他密文。在这种条 件下,仍然要保持信息安全。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破解的。这种计算需求虽然在当前不可能完成,却不能保证以后也不可 能完成。七十年代初的商业密码,现在只需要不到24小时就可以破解了。然而量子通讯技术配合一次一密,从根本上消除了这种可能性。
顺便说说,英国在二战的时候截获了大量的无线电通讯,在60年代采用计算机将那些通讯破译出来,以寻找潜在的苏联间谍。这说明,要设计一个五十年不被破解的密码是相当困难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9:34
一直以为,采用测不准原理来说明物质的粒子性表达并不充分。
我是通过衍射实验才理解“上帝是在掷骰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理解了延迟决定的含义之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一种很难接受的解释,但遗憾的是,它是正确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41:09
物质的粒子性,应为物质的量子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4 02:49:52
前前后后重新看了一下兰花草兄的帖子,发现关键问题在于兄台的这句话:推理是基于常识的。
国人向来推崇眼见为实,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错误,从中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曾几何时泛滥
成灾的大气功师就是一例。无数人对大师的神迹顶礼膜拜,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我确实亲眼所见,
难道有假这一句。
量子力学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它导出的无数结论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经验极端相悖的。
海森堡(Heisenberg)曾经指出在不被测量(观察)的时候,微观量子态按照Schodinger方程
自由自在的演化,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本身不受观察的干扰,是绝对客观的。然而这些量子态
本身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只能用抽象的数学而不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去描述,因而可以说不是
实在的。
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都是可以被实验测量并验证的,因而是实在的。然后由
于前文提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这种实在的测量不能称之为客
观了。
所谓实在的东西不客观,客观的东西不实在,是不是怎么听怎么不像人话阿,然而它是正确的。
前面的那篇关于量子通讯的文章,我只是一时兴起,仅凭着几年以前的一点微弱印象,十分钟
匆匆写就,所以连展开都不敢,这里得到大家的指正,深表谢意。之后我回去查了一下书,回顾了
一下当年爱因斯坦的那桩公案。
量子力学的很多变态推论,都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根源当然还是决定论和几率论的冲突。终于
有一次,爱因斯坦几乎是愤怒地提出了著名的可分隔原则。他指出,有这样一个”常识“上的公理,
在两个系统互不接触绝对隔离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系统做的任何事情原则上不会对另一系统立即有
影响。注意立即这个词,不是说快的没法说,甚至超过了光速等等,而是真的一点时间延迟都没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明确的指出,信号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最快当然是不可逾越的光速,而量子力学的
一个推论居然认为真的是瞬发瞬至,一点时间间隔都没有,试问爱因斯坦如何能够接受??
这个节爱因斯坦到死都未解开,这也是他无法认同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在1964年,贝尔(Bell)在继承了
爱因斯坦的这个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可以说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次,
终于不只是在哲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验可以检验了。
这一系列实验很多,一个比较经典的是质子质子散射实验,鄙人才能实在有限,无法把这个实验很生活化的再现(扪心自问,也是因为太懒了吧,:),有兴趣的人自己去查阅 M.Lamehi-Rachti and W.Mittig,
Phys.Rev. D, 14 (1976) 2543),只告诉大家结果, 量子力学是最终的胜利者.
由此迷信”常识“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最富警惕性最有批判性的爱因斯坦也不免中招:)
没有读过爱因斯坦的自传,我始终无法想象这位巨人是怎样在PRINCETON度过他的后半生的。面对量子力学的空前成功和根基上他无法容忍的巨大缺 陷,他又是怎样调和的那。晚年的爱因斯坦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试问那次会议会少的了谈论成功已极的量子力学?有一次,他居然接受邀请,到苏格兰一所女中去
作报告。面对一大群青春靓丽然而目瞪口呆的女学生们,爱因斯坦一边深思,一边在黑板上写满了诸如
G MIU NIU的引力张量符号,此情此景,强大睿智如爱因斯坦也会道出人生至此,天道宁论的悲凉吧。
倒是那块黑板,被诚惶诚恐地校方保存至今,这个大概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没人愿意擦掉的黑板?:P
生命中最后几十年爱因斯坦是彻底孤独地致力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可悲的时这位巨人太过超前,
其时四大基本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尚未发现,他的这种所谓统一无疑是痴人说梦。不管怎样
,我始终怀疑爱因斯坦应该算是郁郁而终的。如果他早些年知道这些实验的结果,纵使他明白自己数十年的争斗中输的干干净净,也会含笑而眠吧。
西方这些先哲的遭遇,每每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最著名悲剧俄狄普斯王一剧中,俄狄普斯一出生就被神注定弑父娶母, 他不服天命,悲愤地与神抗争,虽然最后仍然不免落到悲惨之极的结果,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载之下仍感动着后人。这个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似乎是衍生 出来的俄狄普斯情节,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一种与神抗争的精神。正是像Einstein, Newton, Bohr等等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勇士,自然之神的面目才被人类一层层揭开,也正是在这种顽强的与”神“角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尊严终被淋漓尽至的 捍卫和展现。
仅以此文献给始终孤独的战士,人类永远的伟大儿子A.Einstein.
秦时钺:
密码学的基本假设是攻击着可以获得信道上传输的所有的信息。或者可以获得有限的明文、密文对,甚至可以由攻击者挑选明文,然后告诉他密文。在这种条 件下,仍然要保持信息安全。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破解的。这种计算需求虽然在当前不可能完成,却不能保证以后也不可 能完成。七十年代初的商业密码,现在只需要不到24小时就可以破解了。然而量子通讯技术配合一次一密,从根本上消除了这种可能性。
顺便说说,英国在二战的时候截获了大量的无线电通讯,在60年代采用计算机将那些通讯破译出来,以寻找潜在的苏联间谍。这说明,要设计一个五十年不被破解的密码是相当困难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9:34
一直以为,采用测不准原理来说明物质的粒子性表达并不充分。
我是通过衍射实验才理解“上帝是在掷骰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理解了延迟决定的含义之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一种很难接受的解释,但遗憾的是,它是正确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41:09
物质的粒子性,应为物质的量子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4 02:49:52
前前后后重新看了一下兰花草兄的帖子,发现关键问题在于兄台的这句话:推理是基于常识的。
国人向来推崇眼见为实,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错误,从中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曾几何时泛滥
成灾的大气功师就是一例。无数人对大师的神迹顶礼膜拜,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我确实亲眼所见,
难道有假这一句。
量子力学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它导出的无数结论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经验极端相悖的。
海森堡(Heisenberg)曾经指出在不被测量(观察)的时候,微观量子态按照Schodinger方程
自由自在的演化,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本身不受观察的干扰,是绝对客观的。然而这些量子态
本身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只能用抽象的数学而不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去描述,因而可以说不是
实在的。
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都是可以被实验测量并验证的,因而是实在的。然后由
于前文提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这种实在的测量不能称之为客
观了。
所谓实在的东西不客观,客观的东西不实在,是不是怎么听怎么不像人话阿,然而它是正确的。
前面的那篇关于量子通讯的文章,我只是一时兴起,仅凭着几年以前的一点微弱印象,十分钟
匆匆写就,所以连展开都不敢,这里得到大家的指正,深表谢意。之后我回去查了一下书,回顾了
一下当年爱因斯坦的那桩公案。
量子力学的很多变态推论,都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根源当然还是决定论和几率论的冲突。终于
有一次,爱因斯坦几乎是愤怒地提出了著名的可分隔原则。他指出,有这样一个”常识“上的公理,
在两个系统互不接触绝对隔离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系统做的任何事情原则上不会对另一系统立即有
影响。注意立即这个词,不是说快的没法说,甚至超过了光速等等,而是真的一点时间延迟都没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明确的指出,信号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最快当然是不可逾越的光速,而量子力学的
一个推论居然认为真的是瞬发瞬至,一点时间间隔都没有,试问爱因斯坦如何能够接受??
这个节爱因斯坦到死都未解开,这也是他无法认同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在1964年,贝尔(Bell)在继承了
爱因斯坦的这个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可以说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次,
终于不只是在哲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验可以检验了。
这一系列实验很多,一个比较经典的是质子质子散射实验,鄙人才能实在有限,无法把这个实验很生活化的再现(扪心自问,也是因为太懒了吧,:),有兴趣的人自己去查阅 M.Lamehi-Rachti and W.Mittig,
Phys.Rev. D, 14 (1976) 2543),只告诉大家结果, 量子力学是最终的胜利者.
由此迷信”常识“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最富警惕性最有批判性的爱因斯坦也不免中招:)
没有读过爱因斯坦的自传,我始终无法想象这位巨人是怎样在PRINCETON度过他的后半生的。面对量子力学的空前成功和根基上他无法容忍的巨大缺 陷,他又是怎样调和的那。晚年的爱因斯坦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试问那次会议会少的了谈论成功已极的量子力学?有一次,他居然接受邀请,到苏格兰一所女中去
作报告。面对一大群青春靓丽然而目瞪口呆的女学生们,爱因斯坦一边深思,一边在黑板上写满了诸如
G MIU NIU的引力张量符号,此情此景,强大睿智如爱因斯坦也会道出人生至此,天道宁论的悲凉吧。
倒是那块黑板,被诚惶诚恐地校方保存至今,这个大概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没人愿意擦掉的黑板?:P
生命中最后几十年爱因斯坦是彻底孤独地致力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可悲的时这位巨人太过超前,
其时四大基本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尚未发现,他的这种所谓统一无疑是痴人说梦。不管怎样
,我始终怀疑爱因斯坦应该算是郁郁而终的。如果他早些年知道这些实验的结果,纵使他明白自己数十年的争斗中输的干干净净,也会含笑而眠吧。
西方这些先哲的遭遇,每每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最著名悲剧俄狄普斯王一剧中,俄狄普斯一出生就被神注定弑父娶母, 他不服天命,悲愤地与神抗争,虽然最后仍然不免落到悲惨之极的结果,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载之下仍感动着后人。这个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似乎是衍生 出来的俄狄普斯情节,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一种与神抗争的精神。正是像Einstein, Newton, Bohr等等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勇士,自然之神的面目才被人类一层层揭开,也正是在这种顽强的与”神“角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尊严终被淋漓尽至的 捍卫和展现。
仅以此文献给始终孤独的战士,人类永远的伟大儿子A.Einstein.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36:00 |
作者:dafemren2 回复日期:2003-07-08 00:03:24
『网上谈兵』 [武器大观]863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家建造量子保密通信系统
作者:dafemren2 提交日期:2003-07-03 12:44: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日前在该校成功铺设一条总长为3.2公里的“特殊光缆”——一套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文本和实时动态图像的传输,刷新率达到20帧/秒,满足了网上保密视频会议的要求。
据介绍,目前的保密通信使用的是经典密钥,它本质上是不安全的。窃听者可以复制或窃取经典密钥而不被发现。而广泛使用的公开密钥的RSA体 系,其安全性是基于大数因子分解这样的数学难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安全,并且一旦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便可轻而易举地破译这种密码体系。
此次建立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其最大特点就是安全。使用双方首先通过光纤在异地产生密钥,根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建立起共享的密钥,然后发送者应 用该密钥对所要传送的文本、图像等信息(明文)施行加密变换,被加密的信息(密文)经由光纤传送给接收者,后者应用手中的密钥对密文施行解密变换,获得传 送的信息。量子密码的安全性是由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所确保的,在量子密钥的建立过程中,任何窃听者都无法逃避合法用户的发现。量子密码原则上可以抵抗物理定 律所允许的任何攻击,包括采用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因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
该实验室日前已通过望远镜系统实现了量子密钥在通过自由空间中的分配。据悉,此项工作得到了“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的大力支持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9 07:28:40
谁动了我的镜子?
世人评说美女,溢美之词从古至今不绝于耳,其实归根结底也无非是两点,其一曰脸蛋,其二曰身材,
两者的完美结合就是传说中的stunning beauty.
物理学也是一门极度崇尚美感的科学,它的美也无非是两点,其一曰简洁,其二曰对称。两者一结合
也是一种骇人听闻的Beauty,典型的如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Maxwell equation). 有修过电磁学
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在经历过眼花缭乱的电学和磁学的公式以后,突然出现在末尾的麦克斯韦方程简直
给人一种惊艳如斯的感觉,简简单单几个朴素的联立方程竟然把整个电磁学囊括其中。
当然,很多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美感的欣赏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确切的说是局限在它的简洁美。
这其中甚至包括它的创始者Maxwell本人。如果有人能从电磁学读本中的麦克斯韦方程中看到更深刻的东西,譬如对称性,那么恭喜你,你实实在在是有作物理学大师的潜力。
历史上就是有个人从方程中读出了关于对称性的另类东西,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敲响了统治数百年之久的牛顿力学的丧钟。那个人就是爱因斯坦,那篇突破性的文献就是《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直接宣布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将美学贯彻研究生涯始终的大概也就爱因斯坦一人而已。他年轻的时候早就觉得伽利略-牛顿体系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不够漂亮,终于从麦克斯韦方程中寻得突破导出狭义相对论。后来,他又一次觉得传统
物理学对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生硬分隔实在不够美,终于又一次从引力理论入手,导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完全是一场爱因斯坦的个人秀,因为当时并无强大的实验压力。
它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美学观念的直接产物。
对称性在数学上的语言叫群论,其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物理学中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当人们沉醉在
对称所带来的种种美感和成就的同时,孰料没过多久就突然被重重敲打了一棒。
事情起因于粒子物理早期著名的TAO,THETA之谜。TAO粒子和THETA粒子是在加速器中发现的两个性质极其类似的粒子,他们的质量,电荷, 角动量等等都是完美的一致,然而要命的是在TAO和THETA的不同衰变道中表现出的宇称(镜像对称性)完全相反,因此人们还是忍痛把他们分为两种不同的 粒子。
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他们根本是同一种粒子,之所以在两个衰变中表现的宇称不同仅仅是因为在
衰变过程中宇称并不守恒而已!!
这种几乎如同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儿童的大喊,在当时也是视为笑谈。甚至如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坚人物泡利( W. Pauli)也不以为然地说,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左撇子,我已经准备好下一笔大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论。泡利关于物理学的打赌几乎是个 神话,几十年来凡是他看准的东西从未错过。
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常识误导人的又一个经典。上帝似乎是个恶作剧专家,他不停地微笑着告诫人们,
众人阿,我是爱你们的,可是,你们一定要警惕阿。
还是有不信邪的人,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和美国国家标准局合作,试图检验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守恒问题。这个实验在概念上是很简明的,主要是要利用一个很强的β放射源(Co60),然后
在适当控制下极化这个β放射源,使其具有某一个方向性,再放在一个利于观测的环境中,测量这个放射源是不是有一种先天的方向性。当然,其中涉及到诸如低温下的原子核的极化等等技术问题,这位伟大的实验家也是一一克服。
实验的结果很明确,正如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确认后立即给那个先前提出不守恒理论的那个理论物理学家打的电话里说的一样,“一句话,宇称守恒已经死了!”
纽约时报很快以头版刊出了这个大新闻,他们用的标题是“物理的基本观念宣称已经由实验而推翻”。
随后,美国物理学会在纽约大饭店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年会(三千多人参加),来纪念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会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感慨万千,“经历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洗礼,我还以为这辈子的激情已经
燃烧殆尽,不料今天我和诸位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说道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物理学家正是李政道与杨振宁,而证实它的那位实验物理学家正是有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之称的吴健雄。 本人最高兴的一点正是在此,一个著名的理论从提出到证实,都是中国人自己作的,这是真正值得全体华人骄傲的事情阿。而吴健雄的这个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 守恒的经典实验也足可跻身二十世纪物理学十大实验之列。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09 07:51:48
按惯例作为实验者,吴健雄应当同获诺贝尔奖,但……
无独有偶,1962年因DNA双螺旋结构获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里,也少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名字,她的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结果对这一理论的提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者恰巧都是女性……
客观的说,科学界的不公正、不合理,比其余的世界要少得多。偶尔几件就足让人耿耿于怀了
『网上谈兵』 [武器大观]863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家建造量子保密通信系统
作者:dafemren2 提交日期:2003-07-03 12:44:0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日前在该校成功铺设一条总长为3.2公里的“特殊光缆”——一套基于量子密码的保密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进行文本和实时动态图像的传输,刷新率达到20帧/秒,满足了网上保密视频会议的要求。
据介绍,目前的保密通信使用的是经典密钥,它本质上是不安全的。窃听者可以复制或窃取经典密钥而不被发现。而广泛使用的公开密钥的RSA体 系,其安全性是基于大数因子分解这样的数学难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安全,并且一旦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便可轻而易举地破译这种密码体系。
此次建立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其最大特点就是安全。使用双方首先通过光纤在异地产生密钥,根据事先约定的协议建立起共享的密钥,然后发送者应 用该密钥对所要传送的文本、图像等信息(明文)施行加密变换,被加密的信息(密文)经由光纤传送给接收者,后者应用手中的密钥对密文施行解密变换,获得传 送的信息。量子密码的安全性是由量子力学基本原理所确保的,在量子密钥的建立过程中,任何窃听者都无法逃避合法用户的发现。量子密码原则上可以抵抗物理定 律所允许的任何攻击,包括采用量子计算机的攻击。因此量子保密通信系统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
该实验室日前已通过望远镜系统实现了量子密钥在通过自由空间中的分配。据悉,此项工作得到了“97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的大力支持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9 07:28:40
谁动了我的镜子?
世人评说美女,溢美之词从古至今不绝于耳,其实归根结底也无非是两点,其一曰脸蛋,其二曰身材,
两者的完美结合就是传说中的stunning beauty.
物理学也是一门极度崇尚美感的科学,它的美也无非是两点,其一曰简洁,其二曰对称。两者一结合
也是一种骇人听闻的Beauty,典型的如电磁学中的麦克斯韦方程(Maxwell equation). 有修过电磁学
的人大概都有同感,在经历过眼花缭乱的电学和磁学的公式以后,突然出现在末尾的麦克斯韦方程简直
给人一种惊艳如斯的感觉,简简单单几个朴素的联立方程竟然把整个电磁学囊括其中。
当然,很多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美感的欣赏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确切的说是局限在它的简洁美。
这其中甚至包括它的创始者Maxwell本人。如果有人能从电磁学读本中的麦克斯韦方程中看到更深刻的东西,譬如对称性,那么恭喜你,你实实在在是有作物理学大师的潜力。
历史上就是有个人从方程中读出了关于对称性的另类东西,并且以此为突破口敲响了统治数百年之久的牛顿力学的丧钟。那个人就是爱因斯坦,那篇突破性的文献就是《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直接宣布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将美学贯彻研究生涯始终的大概也就爱因斯坦一人而已。他年轻的时候早就觉得伽利略-牛顿体系的绝对空间,绝对时间不够漂亮,终于从麦克斯韦方程中寻得突破导出狭义相对论。后来,他又一次觉得传统
物理学对于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生硬分隔实在不够美,终于又一次从引力理论入手,导出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完全是一场爱因斯坦的个人秀,因为当时并无强大的实验压力。
它可以说是爱因斯坦美学观念的直接产物。
对称性在数学上的语言叫群论,其在二十世纪后五十年的物理学中的地位可谓如日中天。当人们沉醉在
对称所带来的种种美感和成就的同时,孰料没过多久就突然被重重敲打了一棒。
事情起因于粒子物理早期著名的TAO,THETA之谜。TAO粒子和THETA粒子是在加速器中发现的两个性质极其类似的粒子,他们的质量,电荷, 角动量等等都是完美的一致,然而要命的是在TAO和THETA的不同衰变道中表现出的宇称(镜像对称性)完全相反,因此人们还是忍痛把他们分为两种不同的 粒子。
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他们根本是同一种粒子,之所以在两个衰变中表现的宇称不同仅仅是因为在
衰变过程中宇称并不守恒而已!!
这种几乎如同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儿童的大喊,在当时也是视为笑谈。甚至如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中坚人物泡利( W. Pauli)也不以为然地说,我不相信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左撇子,我已经准备好下一笔大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论。泡利关于物理学的打赌几乎是个 神话,几十年来凡是他看准的东西从未错过。
这个案例可以说是常识误导人的又一个经典。上帝似乎是个恶作剧专家,他不停地微笑着告诫人们,
众人阿,我是爱你们的,可是,你们一定要警惕阿。
还是有不信邪的人,一位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和美国国家标准局合作,试图检验在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守恒问题。这个实验在概念上是很简明的,主要是要利用一个很强的β放射源(Co60),然后
在适当控制下极化这个β放射源,使其具有某一个方向性,再放在一个利于观测的环境中,测量这个放射源是不是有一种先天的方向性。当然,其中涉及到诸如低温下的原子核的极化等等技术问题,这位伟大的实验家也是一一克服。
实验的结果很明确,正如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确认后立即给那个先前提出不守恒理论的那个理论物理学家打的电话里说的一样,“一句话,宇称守恒已经死了!”
纽约时报很快以头版刊出了这个大新闻,他们用的标题是“物理的基本观念宣称已经由实验而推翻”。
随后,美国物理学会在纽约大饭店举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年会(三千多人参加),来纪念宇称不守恒的发现。与会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感慨万千,“经历过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洗礼,我还以为这辈子的激情已经
燃烧殆尽,不料今天我和诸位又一次站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说道这里大家已经很清楚了,提出宇称不守恒的理论物理学家正是李政道与杨振宁,而证实它的那位实验物理学家正是有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之称的吴健雄。 本人最高兴的一点正是在此,一个著名的理论从提出到证实,都是中国人自己作的,这是真正值得全体华人骄傲的事情阿。而吴健雄的这个证实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 守恒的经典实验也足可跻身二十世纪物理学十大实验之列。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09 07:51:48
按惯例作为实验者,吴健雄应当同获诺贝尔奖,但……
无独有偶,1962年因DNA双螺旋结构获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里,也少了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名字,她的X射线晶体衍射实验结果对这一理论的提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两者恰巧都是女性……
客观的说,科学界的不公正、不合理,比其余的世界要少得多。偶尔几件就足让人耿耿于怀了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7:54:00 |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4:46
秦时钺:
密码学的基本假设是攻击着可以获得信道上传输的所有的信息。或者可以获得有限的明文、密文对,甚至可以由攻击者挑选明文,然后告诉他密文。在这种条 件下,仍然要保持信息安全。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破解的。这种计算需求虽然在当前不可能完成,却不能保证以后也不可 能完成。七十年代初的商业密码,现在只需要不到24小时就可以破解了。然而量子通讯技术配合一次一密,从根本上消除了这种可能性。
顺便说说,英国在二战的时候截获了大量的无线电通讯,在60年代采用计算机将那些通讯破译出来,以寻找潜在的苏联间谍。这说明,要设计一个五十年不被破解的密码是相当困难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9:34
一直以为,采用测不准原理来说明物质的粒子性表达并不充分。
我是通过衍射实验才理解“上帝是在掷骰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理解了延迟决定的含义之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一种很难接受的解释,但遗憾的是,它是正确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41:09
物质的粒子性,应为物质的量子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4 02:49:52
国人向来推崇眼见为实,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错误,从中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曾几何时泛滥
成灾的大气功师就是一例。无数人对大师的神迹顶礼膜拜,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我确实亲眼所见,
难道有假这一句。
量子力学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它导出的无数结论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经验极端相悖的。
海森堡(Heisenberg)曾经指出在不被测量(观察)的时候,微观量子态按照Schodinger方程
自由自在的演化,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本身不受观察的干扰,是绝对客观的。然而这些量子态
本身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只能用抽象的数学而不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去描述,因而可以说不是
实在的。
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都是可以被实验测量并验证的,因而是实在的。然后由
于前文提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这种实在的测量不能称之为客
观了。
所谓实在的东西不客观,客观的东西不实在,是不是怎么听怎么不像人话阿,然而它是正确的。
前面的那篇关于量子通讯的文章,我只是一时兴起,仅凭着几年以前的一点微弱印象,十分钟
匆匆写就,所以连展开都不敢,这里得到大家的指正,深表谢意。之后我回去查了一下书,回顾了
一下当年爱因斯坦的那桩公案。
量子力学的很多变态推论,都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根源当然还是决定论和几率论的冲突。终于
有一次,爱因斯坦几乎是愤怒地提出了著名的可分隔原则。他指出,有这样一个”常识“上的公理,
在两个系统互不接触绝对隔离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系统做的任何事情原则上不会对另一系统立即有
影响。注意立即这个词,不是说快的没法说,甚至超过了光速等等,而是真的一点时间延迟都没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明确的指出,信号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最快当然是不可逾越的光速,而量子力学的
一个推论居然认为真的是瞬发瞬至,一点时间间隔都没有,试问爱因斯坦如何能够接受??
这个节爱因斯坦到死都未解开,这也是他无法认同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在1964年,贝尔(Bell)在继承了
爱因斯坦的这个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可以说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次,
终于不只是在哲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验可以检验了。
这一系列实验很多,一个比较经典的是质子质子散射实验,鄙人才能实在有限,无法把这个实验很生活化的再现(扪心自问,也是因为太懒了吧,:),有兴趣的人自己去查阅 M.Lamehi-Rachti and W.Mittig,
Phys.Rev. D, 14 (1976) 2543),只告诉大家结果, 量子力学是最终的胜利者.
由此迷信”常识“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最富警惕性最有批判性的爱因斯坦也不免中招:)
没有读过爱因斯坦的自传,我始终无法想象这位巨人是怎样在PRINCETON度过他的后半生的。面对量子力学的空前成功和根基上他无法容忍的巨大缺 陷,他又是怎样调和的那。晚年的爱因斯坦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试问那次会议会少的了谈论成功已极的量子力学?有一次,他居然接受邀请,到苏格兰一所女中去
作报告。面对一大群青春靓丽然而目瞪口呆的女学生们,爱因斯坦一边深思,一边在黑板上写满了诸如
G MIU NIU的引力张量符号,此情此景,强大睿智如爱因斯坦也会道出人生至此,天道宁论的悲凉吧。
倒是那块黑板,被诚惶诚恐地校方保存至今,这个大概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没人愿意擦掉的黑板?:P
生命中最后几十年爱因斯坦是彻底孤独地致力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可悲的时这位巨人太过超前,
其时四大基本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尚未发现,他的这种所谓统一无疑是痴人说梦。不管怎样
,我始终怀疑爱因斯坦应该算是郁郁而终的。如果他早些年知道这些实验的结果,纵使他明白自己数十年的争斗中输的干干净净,也会含笑而眠吧。
西方这些先哲的遭遇,每每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最著名悲剧俄狄普斯王一剧中,俄狄普斯一出生就被神注定弑父娶母, 他不服天命,悲愤地与神抗争,虽然最后仍然不免落到悲惨之极的结果,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载之下仍感动着后人。这个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似乎是衍生 出来的俄狄普斯情节,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一种与神抗争的精神。正是像Einstein, Newton, Bohr等等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勇士,自然之神的面目才被人类一层层揭开,也正是在这种顽强的与”神“角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尊严终被淋漓尽至的 捍卫和展现。
仅以此文献给始终孤独的战士,人类永远的伟大儿子A.Einstein.
秦时钺:
密码学的基本假设是攻击着可以获得信道上传输的所有的信息。或者可以获得有限的明文、密文对,甚至可以由攻击者挑选明文,然后告诉他密文。在这种条 件下,仍然要保持信息安全。目前有几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都是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来破解的。这种计算需求虽然在当前不可能完成,却不能保证以后也不可 能完成。七十年代初的商业密码,现在只需要不到24小时就可以破解了。然而量子通讯技术配合一次一密,从根本上消除了这种可能性。
顺便说说,英国在二战的时候截获了大量的无线电通讯,在60年代采用计算机将那些通讯破译出来,以寻找潜在的苏联间谍。这说明,要设计一个五十年不被破解的密码是相当困难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39:34
一直以为,采用测不准原理来说明物质的粒子性表达并不充分。
我是通过衍射实验才理解“上帝是在掷骰子”到底是什么意思。特别是理解了延迟决定的含义之后,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有如此大的反应。哥本哈根解释确实是一种很难接受的解释,但遗憾的是,它是正确的。
作者:如刀 回复日期:2003-07-03 18:41:09
物质的粒子性,应为物质的量子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04 02:49:52
国人向来推崇眼见为实,这实际上是个很大的错误,从中酿成的悲剧数不胜数,曾几何时泛滥
成灾的大气功师就是一例。无数人对大师的神迹顶礼膜拜,说来说去也不过是我确实亲眼所见,
难道有假这一句。
量子力学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它导出的无数结论都是和人们的日常经验极端相悖的。
海森堡(Heisenberg)曾经指出在不被测量(观察)的时候,微观量子态按照Schodinger方程
自由自在的演化,而且这种变化规律本身不受观察的干扰,是绝对客观的。然而这些量子态
本身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只能用抽象的数学而不是用日常生活的语言去描述,因而可以说不是
实在的。
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对观察结果的描述都是可以被实验测量并验证的,因而是实在的。然后由
于前文提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本身不可避免的互相影响“,这种实在的测量不能称之为客
观了。
所谓实在的东西不客观,客观的东西不实在,是不是怎么听怎么不像人话阿,然而它是正确的。
前面的那篇关于量子通讯的文章,我只是一时兴起,仅凭着几年以前的一点微弱印象,十分钟
匆匆写就,所以连展开都不敢,这里得到大家的指正,深表谢意。之后我回去查了一下书,回顾了
一下当年爱因斯坦的那桩公案。
量子力学的很多变态推论,都是爱因斯坦不能接受的,根源当然还是决定论和几率论的冲突。终于
有一次,爱因斯坦几乎是愤怒地提出了著名的可分隔原则。他指出,有这样一个”常识“上的公理,
在两个系统互不接触绝对隔离的情况下,对其中一个系统做的任何事情原则上不会对另一系统立即有
影响。注意立即这个词,不是说快的没法说,甚至超过了光速等等,而是真的一点时间延迟都没有!!!!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明确的指出,信号的传递速度是有限的,最快当然是不可逾越的光速,而量子力学的
一个推论居然认为真的是瞬发瞬至,一点时间间隔都没有,试问爱因斯坦如何能够接受??
这个节爱因斯坦到死都未解开,这也是他无法认同量子力学的重要原因,在1964年,贝尔(Bell)在继承了
爱因斯坦的这个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贝尔不等式,可以说和量子力学格格不入,然而这一次,
终于不只是在哲学上的纸上谈兵,而是有实验可以检验了。
这一系列实验很多,一个比较经典的是质子质子散射实验,鄙人才能实在有限,无法把这个实验很生活化的再现(扪心自问,也是因为太懒了吧,:),有兴趣的人自己去查阅 M.Lamehi-Rachti and W.Mittig,
Phys.Rev. D, 14 (1976) 2543),只告诉大家结果, 量子力学是最终的胜利者.
由此迷信”常识“的危害程度可见一斑,最富警惕性最有批判性的爱因斯坦也不免中招:)
没有读过爱因斯坦的自传,我始终无法想象这位巨人是怎样在PRINCETON度过他的后半生的。面对量子力学的空前成功和根基上他无法容忍的巨大缺 陷,他又是怎样调和的那。晚年的爱因斯坦很少参加学术会议,试问那次会议会少的了谈论成功已极的量子力学?有一次,他居然接受邀请,到苏格兰一所女中去
作报告。面对一大群青春靓丽然而目瞪口呆的女学生们,爱因斯坦一边深思,一边在黑板上写满了诸如
G MIU NIU的引力张量符号,此情此景,强大睿智如爱因斯坦也会道出人生至此,天道宁论的悲凉吧。
倒是那块黑板,被诚惶诚恐地校方保存至今,这个大概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块没人愿意擦掉的黑板?:P
生命中最后几十年爱因斯坦是彻底孤独地致力于电磁场和引力场的统一。可悲的时这位巨人太过超前,
其时四大基本作用中的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尚未发现,他的这种所谓统一无疑是痴人说梦。不管怎样
,我始终怀疑爱因斯坦应该算是郁郁而终的。如果他早些年知道这些实验的结果,纵使他明白自己数十年的争斗中输的干干净净,也会含笑而眠吧。
西方这些先哲的遭遇,每每让我联想到古希腊悲剧。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最著名悲剧俄狄普斯王一剧中,俄狄普斯一出生就被神注定弑父娶母, 他不服天命,悲愤地与神抗争,虽然最后仍然不免落到悲惨之极的结果,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千载之下仍感动着后人。这个剧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似乎是衍生 出来的俄狄普斯情节,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一种与神抗争的精神。正是像Einstein, Newton, Bohr等等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勇士,自然之神的面目才被人类一层层揭开,也正是在这种顽强的与”神“角力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尊严终被淋漓尽至的 捍卫和展现。
仅以此文献给始终孤独的战士,人类永远的伟大儿子A.Einstein.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8:01:00 |
抱歉,因论坛故障停顿了一下,上面的内容发重了。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8-14 07:35:33
E=MC^(2)
这篇在科学论坛单独发过,略。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8-15 07:30:20
嗯,非弹性碰撞是动量守恒,能量不守恒。
中子撞上质量相同的东东减速效果最好,可以那小球作实验,也可以理论推倒(高中物理绝对胜任)。
奇怪的倒是为什么这个不太复杂的观念很多人都没想到,只能解释为当时的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的鸿沟已经很深了(今天当然更深),类似居里夫人的这些实 验物理学家技术手段当然无可挑剔,但是要和她谈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这些理论东西就有些障碍了,爱因斯坦,玻尔的头脑是一等一的,但只怕他们从不关心 实验的具体事情(呵呵,传说爱因斯坦小时候连个橡皮泥板凳都捏不好。)
中子减速的机制被理论物理,实验物理都极强的费米发现绝不是偶然的。费米的理论当然不止减速中子这么浅显,事实上他在理论核物理,量子场论都有超强的贡献,所以说费米这种人不世出,今天美国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室就是位于宾州的费米实验室( Fermi Lab)
作者:难难 回复日期:2003-08-28 11:35:57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网站
这是我发现的在国内推广科普的网站,很不错,还有自己的网络杂志,供稿的都是科学家,国内好像没有比它做的更好的了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8-28 11:46:30
终于回到科普来了,
www.oursci.org
我来加几个英语的
www.sciam.com ( 科学美国人)
www.newscientist.com (新科学家)
www.edge.org
www.closertotruth.com (PBS的一个科普系列节目,有RM下载,有文章,有论坛)
www.pbs.org (电视台)
www.discover.com (杂志,刚得了美国国家杂志将)
www.scitechdaily.com (每日科技文摘)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8-14 07:35:33
E=MC^(2)
这篇在科学论坛单独发过,略。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8-15 07:30:20
嗯,非弹性碰撞是动量守恒,能量不守恒。
中子撞上质量相同的东东减速效果最好,可以那小球作实验,也可以理论推倒(高中物理绝对胜任)。
奇怪的倒是为什么这个不太复杂的观念很多人都没想到,只能解释为当时的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的鸿沟已经很深了(今天当然更深),类似居里夫人的这些实 验物理学家技术手段当然无可挑剔,但是要和她谈论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这些理论东西就有些障碍了,爱因斯坦,玻尔的头脑是一等一的,但只怕他们从不关心 实验的具体事情(呵呵,传说爱因斯坦小时候连个橡皮泥板凳都捏不好。)
中子减速的机制被理论物理,实验物理都极强的费米发现绝不是偶然的。费米的理论当然不止减速中子这么浅显,事实上他在理论核物理,量子场论都有超强的贡献,所以说费米这种人不世出,今天美国规模最大的物理实验室就是位于宾州的费米实验室( Fermi Lab)
作者:难难 回复日期:2003-08-28 11:35:57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网站
这是我发现的在国内推广科普的网站,很不错,还有自己的网络杂志,供稿的都是科学家,国内好像没有比它做的更好的了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8-28 11:46:30
终于回到科普来了,
www.oursci.org
我来加几个英语的
www.sciam.com ( 科学美国人)
www.newscientist.com (新科学家)
www.edge.org
www.closertotruth.com (PBS的一个科普系列节目,有RM下载,有文章,有论坛)
www.pbs.org (电视台)
www.discover.com (杂志,刚得了美国国家杂志将)
www.scitechdaily.com (每日科技文摘)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8:07:00 |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6-28 23:37:19
hehe,ooooooops又添了精彩的续集。:)不过我想这两个实验没有入选,恐怕和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有关,背景实验 那个说它是撞到了六合彩也不为过,而日食那次从实验本身来说只是一次常规的观测而已。:)----呵呵,我说这些,是因为我也考虑过这两个的入选问 题。:)
另外,“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这句话是很容易 引起误解的,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也可以作这样的计算,十八世纪的一位物理学家就算过了,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差了一半。而且这种偏离也不是抛物线,严格的 计算需要用到椭圆积分,即使做点近似,也仍然不是抛物线。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阳的质量造成了附近的时空(注意,是时空,如果只考虑空间的弯曲,结果 也会差一半)弯曲,光线走的是这弯曲时空中的最短路径,所以在地球上的观测者会发现光线路径和直线间的偏差。:)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00:27:16
好久没有来,出现了这麽多的精彩内容。:))ooooooops兄续的精彩啊。:)也顺便向如刀兄,秦时钺兄和燕子问好。:))我来给大家的好东西作点笺注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9 06:51:58
提起广义相对论,想起两个人来,一位是刘辽教授,曾经做的一场报告精彩万分,
他曾说过有条件的话时间完全可以逆转, 傻傻的我兴奋的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刘辽先生我没有见过,不过他写的《广义相对论》是当时国内学者对黑洞物理学的最详尽的介绍了,也是我学广义相对论的入门书。很尊敬这位辛勤在国内宣传广义相对论的老前辈。:)
说起时间机器,顺手把前一阵回答几位朋友时写的一段话贴过来吧。不过是当时随手写的,很不完备(比如Gott提出的用“宇宙弦”实现“时间机器”的 方案就不需要“负能量条件”的限制,可惜十几年前就有人计算过,在穿越这种“时间机器”时,引起的扰动会象雪崩一样扩散,甚至最终会消耗掉全宇宙的能 量。:)))现在也懒得补充了:
说起来,物理学界正儿八经考虑的“时间机器”,都是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考虑的,也就是说,没有考虑量子论的效应。这时确实能够找到许多理论上的“时间机器”。但几乎所有科普或者科幻作品都严重忽略了这些“时间机器”的三个极大的缺陷。
第一,广义相对论中的所有“时间机器”都需要一个极强的所谓“负能量条件”(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要想满足这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物理学界在方面的进展甚微。
第二,就如我前面说过的,它没有考虑量子效应。而这种效应事实上是不应该忽略的。据我所知,目前国际上有几个小组做过一系列考虑量子效应后的计算,但结果都很令人沮丧:量子效应往往会毁灭掉“时间机器”。
第三点和前两点比起来不那么致命。那就是,打个比方,假如我应柚子MM的请求,在2003年设计了一台时间机器,那么,在任何情况下,这台机器 都只能最早回到2003年,换句话说,这台机器只对几百年后想研究《眼儿媚》的学者有用,他们能借此跑到我们这个论坛来问米兰的问题。但对想回到熙宁三年 的柚子MM,和一心想看赵颢一眼的米兰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我发现,几乎所有科普和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都讲错了。-----不过物理学家是乐观的。 大家都指望在宇宙中存在着其他更高级的文明,那些文明在地球时间熙宁三年之前以前已经造出了“时间机器”,而且他们还很好心,非常乐意让米兰和柚子使用他 们的发明。。。。。。。。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00:45:40
再来笺注这个:
作者:秦时钺 回复日期:2003-06-29 06:59:57
去年(?)有个证明时间倒流的实验:一束光穿过某个机制而后记录,结果后者提前于光源到达的,在参考上读过,相关的楼上的看过吧。
首先,我很高兴的指出,这个试验的主要作者之一是普林斯顿的一位年轻华人物理学家王力军。:)
说来话长,在物理学里,对“波速”有两种定义:“相速度”和“群速度”,“相速度”只是单色平面波的速度,无法用来传递能量和信息,所以有没有“超 光速”是无所谓的(事实上,也不存在完全严格的“单色平面波”)。关键是“群速度”不能超光速。不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物理学大师索末菲就指出过,理 论上,会存在一种所谓的“反常色散”的情形,这时候,看起来(注意,是“看起来”,其实反常色散时的通常定义出的“群速度”已经只是一个人为定义的量,不 代表实际的物理过程!!!!!)会有“超光速”,随后,法国大物理学家布里渊完整的讨论了这个问题。然而,“反常色散”是很难在试验上真正作出来的。-- ----说到这里,谜底就揭晓了,王力军他们的试验其实是第一次观察到了“反常色散”。:)))问题是,他们在《Nature》上的那篇paper(可能 是为了活跃气氛?)确实引了“有个女郎叫布赖,今天出门昨日回”的那首打油诗。:))所以很多媒体(从国外媒体开始)都以为发现了真正的“超光速现象”- ----听说那一阵子,王力军忙着到处给人回mail,声明他们的试验从来没有违反相对论。:)))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13 01:49:30
借此机会再问两个估计是比较愚蠢的问题:
1。于时间机器只能回到造机器之时之说,对位置有无限制呢? 譬如距此五千光年处有人于公元前三千年(不知这样绝对计时对否?)造了台时间机器,此物晃晃悠悠到了地球,咱们就能拿它立时拜访华夏老祖宗?
2。关于咱们这个宇宙的命运,两年前遇到一位北师大的博后,请教之 – 大爆炸还是热寂? 他说,取决于一个什么计算的参数,目前尚无定论。不知o兄坚兄同意此说吗?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23:02:37
我也觉得o兄的好文应该独立发帖。:)确实很好。:)
燕子的问题也非常好啊。:)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且不管“时间机器”能不能“移动”,可能还是不要去动的好。:)因为这东西对外界的扰动非常敏感。弄不好,一点扰动都会造成雪 崩式的后果。反正到时候外星文明时间机器都造出来了,想必也可以跟他们学学接近光速飞行的技术。还是乘坐近光速飞船过去比较保险,根据狭义相对论的“时间 膨胀”效应,只要飞船充分接近光速,乘坐者完全可以在有生之年到达目的地---然后连人带飞船一块穿过时间机器,再回来。:)))
第二个 问题,“热寂说”应该是不对的:由于没有考虑到宇宙膨胀和引力的负熵的效应。也许问题的提法是,宇宙会继续膨胀下去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那么那位兄台说的 参数,应该是宇宙的“密度”(也可以是其他参量,但都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很简单,大爆炸的趋势使一切膨胀,引力的趋势使一切聚集,哪种力量会占上风,最 终就看引力有多强,而引力有多强,又取决于宇宙的密度。:)但这个其实目前还无法得出结论,不同的方法估算出的宇宙密度有着数量级上的差别,这使人们相 信,存在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暗物
hehe,ooooooops又添了精彩的续集。:)不过我想这两个实验没有入选,恐怕和原文强调实验的精巧美妙以及对于理论的冲击力有关,背景实验 那个说它是撞到了六合彩也不为过,而日食那次从实验本身来说只是一次常规的观测而已。:)----呵呵,我说这些,是因为我也考虑过这两个的入选问 题。:)
另外,“爱因斯坦的解释是光线被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而偏转,就和在地面上扔出去的石子的轨迹是抛物线一样。” 这句话是很容易 引起误解的,在牛顿力学的框架下,也可以作这样的计算,十八世纪的一位物理学家就算过了,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差了一半。而且这种偏离也不是抛物线,严格的 计算需要用到椭圆积分,即使做点近似,也仍然不是抛物线。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阳的质量造成了附近的时空(注意,是时空,如果只考虑空间的弯曲,结果 也会差一半)弯曲,光线走的是这弯曲时空中的最短路径,所以在地球上的观测者会发现光线路径和直线间的偏差。:)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00:27:16
好久没有来,出现了这麽多的精彩内容。:))ooooooops兄续的精彩啊。:)也顺便向如刀兄,秦时钺兄和燕子问好。:))我来给大家的好东西作点笺注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6-29 06:51:58
提起广义相对论,想起两个人来,一位是刘辽教授,曾经做的一场报告精彩万分,
他曾说过有条件的话时间完全可以逆转, 傻傻的我兴奋的几天几夜睡不好觉。
刘辽先生我没有见过,不过他写的《广义相对论》是当时国内学者对黑洞物理学的最详尽的介绍了,也是我学广义相对论的入门书。很尊敬这位辛勤在国内宣传广义相对论的老前辈。:)
说起时间机器,顺手把前一阵回答几位朋友时写的一段话贴过来吧。不过是当时随手写的,很不完备(比如Gott提出的用“宇宙弦”实现“时间机器”的 方案就不需要“负能量条件”的限制,可惜十几年前就有人计算过,在穿越这种“时间机器”时,引起的扰动会象雪崩一样扩散,甚至最终会消耗掉全宇宙的能 量。:)))现在也懒得补充了:
说起来,物理学界正儿八经考虑的“时间机器”,都是在广义相对论的框架下考虑的,也就是说,没有考虑量子论的效应。这时确实能够找到许多理论上的“时间机器”。但几乎所有科普或者科幻作品都严重忽略了这些“时间机器”的三个极大的缺陷。
第一,广义相对论中的所有“时间机器”都需要一个极强的所谓“负能量条件”(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这句话的具体含义),要想满足这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的,物理学界在方面的进展甚微。
第二,就如我前面说过的,它没有考虑量子效应。而这种效应事实上是不应该忽略的。据我所知,目前国际上有几个小组做过一系列考虑量子效应后的计算,但结果都很令人沮丧:量子效应往往会毁灭掉“时间机器”。
第三点和前两点比起来不那么致命。那就是,打个比方,假如我应柚子MM的请求,在2003年设计了一台时间机器,那么,在任何情况下,这台机器 都只能最早回到2003年,换句话说,这台机器只对几百年后想研究《眼儿媚》的学者有用,他们能借此跑到我们这个论坛来问米兰的问题。但对想回到熙宁三年 的柚子MM,和一心想看赵颢一眼的米兰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我发现,几乎所有科普和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都讲错了。-----不过物理学家是乐观的。 大家都指望在宇宙中存在着其他更高级的文明,那些文明在地球时间熙宁三年之前以前已经造出了“时间机器”,而且他们还很好心,非常乐意让米兰和柚子使用他 们的发明。。。。。。。。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00:45:40
再来笺注这个:
作者:秦时钺 回复日期:2003-06-29 06:59:57
去年(?)有个证明时间倒流的实验:一束光穿过某个机制而后记录,结果后者提前于光源到达的,在参考上读过,相关的楼上的看过吧。
首先,我很高兴的指出,这个试验的主要作者之一是普林斯顿的一位年轻华人物理学家王力军。:)
说来话长,在物理学里,对“波速”有两种定义:“相速度”和“群速度”,“相速度”只是单色平面波的速度,无法用来传递能量和信息,所以有没有“超 光速”是无所谓的(事实上,也不存在完全严格的“单色平面波”)。关键是“群速度”不能超光速。不过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物理学大师索末菲就指出过,理 论上,会存在一种所谓的“反常色散”的情形,这时候,看起来(注意,是“看起来”,其实反常色散时的通常定义出的“群速度”已经只是一个人为定义的量,不 代表实际的物理过程!!!!!)会有“超光速”,随后,法国大物理学家布里渊完整的讨论了这个问题。然而,“反常色散”是很难在试验上真正作出来的。-- ----说到这里,谜底就揭晓了,王力军他们的试验其实是第一次观察到了“反常色散”。:)))问题是,他们在《Nature》上的那篇paper(可能 是为了活跃气氛?)确实引了“有个女郎叫布赖,今天出门昨日回”的那首打油诗。:))所以很多媒体(从国外媒体开始)都以为发现了真正的“超光速现象”- ----听说那一阵子,王力军忙着到处给人回mail,声明他们的试验从来没有违反相对论。:)))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7-13 01:49:30
借此机会再问两个估计是比较愚蠢的问题:
1。于时间机器只能回到造机器之时之说,对位置有无限制呢? 譬如距此五千光年处有人于公元前三千年(不知这样绝对计时对否?)造了台时间机器,此物晃晃悠悠到了地球,咱们就能拿它立时拜访华夏老祖宗?
2。关于咱们这个宇宙的命运,两年前遇到一位北师大的博后,请教之 – 大爆炸还是热寂? 他说,取决于一个什么计算的参数,目前尚无定论。不知o兄坚兄同意此说吗?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7-13 23:02:37
我也觉得o兄的好文应该独立发帖。:)确实很好。:)
燕子的问题也非常好啊。:)
第一个问题,我觉得,且不管“时间机器”能不能“移动”,可能还是不要去动的好。:)因为这东西对外界的扰动非常敏感。弄不好,一点扰动都会造成雪 崩式的后果。反正到时候外星文明时间机器都造出来了,想必也可以跟他们学学接近光速飞行的技术。还是乘坐近光速飞船过去比较保险,根据狭义相对论的“时间 膨胀”效应,只要飞船充分接近光速,乘坐者完全可以在有生之年到达目的地---然后连人带飞船一块穿过时间机器,再回来。:)))
第二个 问题,“热寂说”应该是不对的:由于没有考虑到宇宙膨胀和引力的负熵的效应。也许问题的提法是,宇宙会继续膨胀下去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那么那位兄台说的 参数,应该是宇宙的“密度”(也可以是其他参量,但都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很简单,大爆炸的趋势使一切膨胀,引力的趋势使一切聚集,哪种力量会占上风,最 终就看引力有多强,而引力有多强,又取决于宇宙的密度。:)但这个其实目前还无法得出结论,不同的方法估算出的宇宙密度有着数量级上的差别,这使人们相 信,存在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暗物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8:10:00 |
第二个问题,“热寂说”应该是不对的:由于没有考虑到宇宙膨胀和引力的负熵的效应。也许问题的提法是,宇宙会继续膨胀下去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那么那 位兄台说的参数,应该是宇宙的“密度”(也可以是其他参量,但都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很简单,大爆炸的趋势使一切膨胀,引力的趋势使一切聚集,哪种力量会 占上风,最终就看引力有多强,而引力有多强,又取决于宇宙的密度。:)但这个其实目前还无法得出结论,不同的方法估算出的宇宙密度有着数量级上的差别,这 使人们相信,存在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暗物质”。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还远没到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地步。只举一个例子:传统的教科书都认为,中微子是没有质 量的,但,1998年日本神冈小组和2002年加拿大小组的工作都证明了,中微子其实是有质量的!!是这样,中微子一共有三种,粒子物理早就预言过:假如 中微子有质量的话,这三种中微子会周期性的互相转换,仿佛“振荡”一般,这两个小组观察到的就是这种“振荡”。(非常有趣的是,由于太阳的核反应只产生最 常见的“电子中微子”,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天体物理学界的一个问题就是,地球上观测到的太阳辐射的电子中微子和理论预言值不等,事实上,这正是因为“电子 中微子”转换成了另外两种中微子的缘故。!)虽然中微子的质量很小,但“每秒有500万个太阳辐射出的中微子穿过你身体的每一平方厘米”,可想而知,单是 中微子的质量,就会大大改写我们对“暗物质”的估计。问题的复杂可见一斑。:))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6 00:48:52
ooooooops提到电子所有秘密都被人们掌握着,可是我有一个让我非常头痛的问题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电子的自旋,它不是一般的机械式的自旋,它 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应怎样理解电子的自旋呢?又电子自旋角动量在空间的任何一个方向的投影的大小都是h/2,,电子自旋角动量的方向又如何理解呢?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7 09:51:36
电子自旋最早是由G. Uhlenbeck 和S.A. Goudsmit发现的,当时他们两个只是学生而已。在一个假期,导师出外旅游,他们在一起合计着作一些让老师高兴的工作,选来选去选出了电子自旋。当时 他们匆匆把论文寄出去,谁知道导师回来后看到他们的成果不屑一顾,并和他们说,电子自旋的问题他早就考虑过,只是按照传统的算法,电子自旋将导致其表面的 物质的旋转速度超过光速。(又一个超光速问题?:P)。两个自认为闯了祸的学生大惊失色,想追回那篇稿件,谁知他们的文章已经发表了,,,,
幸运的是他们的文章落入了大名鼎鼎的W.Pauli的法眼。Pauli很欣赏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他们基础上完善了电子自旋的理论。
电子自旋不是经典力学能够解释的。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自旋已经成了粒子的本质属性,和电荷,质量等等并列。我们能够观测的,也只是它的投影(其 实是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根据分裂能级的数目,可以确定它的总角动量。例如总角动量为1的粒子投影到任意一条轴线上会有1,0,-1三个分裂,而自旋二 分之一的电子有1/2,-1/2两个分裂,就是常说的上下两个投影。
电子是结构最简单的粒子,要是连它都搞不定,那就真让物理学家们汗颜无地了。:P
作者:g123 回复日期:2003-07-17 10:23:29
海森堡会不会出错?上帝制造了一种人类不可精确测量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假象,也就是基本粒子在以人类目前能力无法预测的某种规律在运动。如果某天上帝把这种运动规律告诉了人类,那人类就可以预测整个宇宙,人类这时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真实的宇宙。
如果上帝肯告诉人类宇宙基本方程那最令人头疼的就应该是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上帝在逻辑面前也无能为力,推翻逻辑只能依靠逻辑,只有指望哥德尔逻辑推断有错了。也许由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确信在宇宙中有上帝无法预测的事件。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7 18:22:19
如你所说,电子如有自旋,将有一个超光速问题出现,因此电子的自旋不可能象一般的物体的自旋那样,可是还是弄清楚电子自旋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运动?如你所说自旋与质量,电荷一样是电子的一内禀属性。但是我相信它的实质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47:46
幸运的是他们的文章落入了大名鼎鼎的W.Pauli的法眼。Pauli很欣赏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他们基础上完善了电子自旋的理论。
记得有本书上说泡利批评了电子自旋的想法.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本书上说泡利在对物理理论的批评方面有着几乎是传奇般的经历和声誉,并且言辞常常很尖 刻,但不幸这一次他错了——这是他不多的几次错误之一.单凭记忆说的,可能不大准,我手头没书,哪位帮忙查一下.另外他们的导师好像在论文寄出后 倒是说过“他们还年轻,允许犯点错误“这样的话.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52:12
海森堡会不会出错?上帝制造了一种人类不可精确测量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假象,也就是基本粒子在以人类目前能力无法预测的某种规律在运动。如果某天上帝把这种运动规律告诉了人类,那人类就可以预测整个宇宙,人类这时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真实的宇宙。
一直有人想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来消除量子力学中那些让人头痛的不确定性,但是我记得有人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是不可能的.当时看的那本书评论说他的证明在可能还有点问题,不能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但即使这样,这也应该对隐变量理论的可能性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53:34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7 18:22:19
如你所说,电子如有自旋,将有一个超光速问题出现,因此电子的自旋不可能象一般的物体的自旋那样,可是还是弄清楚电子自旋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运动?如你所说自旋与质量,电荷一样是电子的一内禀属性。但是我相信它的实质有待进一步探究!
从相对论性的Dirac方程可以自然地导出量子的自旋.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6 00:48:52
ooooooops提到电子所有秘密都被人们掌握着,可是我有一个让我非常头痛的问题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电子的自旋,它不是一般的机械式的自旋,它 是一种相对论效应。应怎样理解电子的自旋呢?又电子自旋角动量在空间的任何一个方向的投影的大小都是h/2,,电子自旋角动量的方向又如何理解呢?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7 09:51:36
电子自旋最早是由G. Uhlenbeck 和S.A. Goudsmit发现的,当时他们两个只是学生而已。在一个假期,导师出外旅游,他们在一起合计着作一些让老师高兴的工作,选来选去选出了电子自旋。当时 他们匆匆把论文寄出去,谁知道导师回来后看到他们的成果不屑一顾,并和他们说,电子自旋的问题他早就考虑过,只是按照传统的算法,电子自旋将导致其表面的 物质的旋转速度超过光速。(又一个超光速问题?:P)。两个自认为闯了祸的学生大惊失色,想追回那篇稿件,谁知他们的文章已经发表了,,,,
幸运的是他们的文章落入了大名鼎鼎的W.Pauli的法眼。Pauli很欣赏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他们基础上完善了电子自旋的理论。
电子自旋不是经典力学能够解释的。在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自旋已经成了粒子的本质属性,和电荷,质量等等并列。我们能够观测的,也只是它的投影(其 实是在磁场中的能级分裂)。根据分裂能级的数目,可以确定它的总角动量。例如总角动量为1的粒子投影到任意一条轴线上会有1,0,-1三个分裂,而自旋二 分之一的电子有1/2,-1/2两个分裂,就是常说的上下两个投影。
电子是结构最简单的粒子,要是连它都搞不定,那就真让物理学家们汗颜无地了。:P
作者:g123 回复日期:2003-07-17 10:23:29
海森堡会不会出错?上帝制造了一种人类不可精确测量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假象,也就是基本粒子在以人类目前能力无法预测的某种规律在运动。如果某天上帝把这种运动规律告诉了人类,那人类就可以预测整个宇宙,人类这时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真实的宇宙。
如果上帝肯告诉人类宇宙基本方程那最令人头疼的就应该是哥德尔的不完备性定理,上帝在逻辑面前也无能为力,推翻逻辑只能依靠逻辑,只有指望哥德尔逻辑推断有错了。也许由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可以确信在宇宙中有上帝无法预测的事件。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7 18:22:19
如你所说,电子如有自旋,将有一个超光速问题出现,因此电子的自旋不可能象一般的物体的自旋那样,可是还是弄清楚电子自旋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运动?如你所说自旋与质量,电荷一样是电子的一内禀属性。但是我相信它的实质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47:46
幸运的是他们的文章落入了大名鼎鼎的W.Pauli的法眼。Pauli很欣赏他们的观点,并且在他们基础上完善了电子自旋的理论。
记得有本书上说泡利批评了电子自旋的想法.我还记得很清楚,那本书上说泡利在对物理理论的批评方面有着几乎是传奇般的经历和声誉,并且言辞常常很尖 刻,但不幸这一次他错了——这是他不多的几次错误之一.单凭记忆说的,可能不大准,我手头没书,哪位帮忙查一下.另外他们的导师好像在论文寄出后 倒是说过“他们还年轻,允许犯点错误“这样的话.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52:12
海森堡会不会出错?上帝制造了一种人类不可精确测量基本粒子运动规律的假象,也就是基本粒子在以人类目前能力无法预测的某种规律在运动。如果某天上帝把这种运动规律告诉了人类,那人类就可以预测整个宇宙,人类这时就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出真实的宇宙。
一直有人想发展一种新的理论来消除量子力学中那些让人头痛的不确定性,但是我记得有人证明了量子力学的隐变量理论是不可能的.当时看的那本书评论说他的证明在可能还有点问题,不能排除所有的可能性,但即使这样,这也应该对隐变量理论的可能性做出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8:53:34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7 18:22:19
如你所说,电子如有自旋,将有一个超光速问题出现,因此电子的自旋不可能象一般的物体的自旋那样,可是还是弄清楚电子自旋属于什么样性质的运动?如你所说自旋与质量,电荷一样是电子的一内禀属性。但是我相信它的实质有待进一步探究!
从相对论性的Dirac方程可以自然地导出量子的自旋.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8:11:00 |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7 19:07:53
从相对论性的Dirac方程可以自然地导出量子的自旋.
沉思的鱼,你是说电子的自旋是数学自然得到的结果?你能不能把它描绘成物理图象?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9:13:44
不好意思,我的高等量子力学学得不好.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7-17 23:26:58
我记得狄拉克似乎说过:
物理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图象,而是对实在进行描述和把握。(当然是用数学工具了)
所以能用数学得到结果也就够了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8 01:03:06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毕竟是个感性的世界,最后仍需要我们由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感性认识。
数学完成了对实在的描述,并非意味着认识的结束。比如薛定谔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为了满足一些边界条件使得一些物理量量子化是一个自然得出的数学结果, 可是问一句:为什么一些条件的限制会使得一些原本连续的物理量分立呢,这里面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呢?我相信这仍是物理学家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07:28:22
呵呵,我的记忆中似乎是泡利当时已经创作出完美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然而他发现这个原理是无法解释原子1S壳层可以容纳两个电子的,这个弄得他苦恼万分。有一天他突然看到那篇电子自旋的文章,终于想到1s壳层完全可以装下两个自旋不同的电子吗。
也是凭记忆,可能不太准确。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1:12
沉思的鱼兄说的很对,从Dirac方程的平面波解就自然而然地可以看到DIRAC粒子(电子之类的费米子)的自旋。不过这个时候的波函数应该是4X1旋量(Spinor).
关系应该是这样: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2。 K_G方程 (波色子)
老兄居然把Bohm的隐变量理论也给翻出来了?难得现在还有对形式理论有兴趣的人阿,佩服。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2:46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2。 K_G方程 (波色子)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4:44
。。。。。。。。。。。。。。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 2。 K_G方程 (波色子)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21 19:56:30
我找到我前面说的关于Pauli对电子自旋的批评的那一段资料了.曾谨言<量子力>学第一卷394页注2:
实际上,是Ralph de Laer Kronig[o上有两点](在访问N.Bohr研究所时)首先提出电子自旋的思想,但由于Pauli的反对而没有勇气发表.这次Pauli的反对有恰好 是他反对错了的很少几次中的一次.在物理学家中,Pauli在判断和发现任何理论的弱点上,差不多有传奇式的能力,因此,除非能得到Pauli的赞同,很 少人对他们自己的工作感到完全有把握.Pauli的批评惯用诙谐和讽刺的方式,而且表达得既尖锐又直率,很少估计被批评者的声誉,这一高度发展的批评能力 使Pauli获得了“物理学的良心“这一称号.但不幸的是这一次反对错了.详见P.Robertson著,杨福家,卓益忠,曾谨言译,<玻尔研究所 的早年岁月>(1921__1930),1985,科学出版社.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22 07:34:16
多谢沉思的鱼兄的严谨考据,也是曾谨严量子力学的忠实读者?握手。我原先只是奇怪Pauli既然不同意电子自旋的说法,那他自己的光辉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何以自圆其说?
查了一下Uhlenbeck的资料,发现以下一些事情:
。。。。。。
. Very soon after taking up the appointment, working with a graduate student Samuel Goudsmit, Uhlenbeck made his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discovery when he discovered electron spin.
In January 1925 Pauli had proposed that the electron should be given an additional fourth quantum number which was a half integer. This was one of the clues which led Uhlenbeck to arrive at the idea of electron spin. He wrote (see for example []):-
… it occurred to me that , since (I had learned) each quantum number corresponds to a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electron, Pauli‘s fourth quantum number must mean that the electron had an additional degree of freedom — in other words the electron must be rotating.
The concept immediately excited Niels Bohr, Pauli, Einstein, Heisenberg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quantum theory. Uhlenbeck‘s work progressed well and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as Oskar Klein‘s appointment to Leiden. The two quickly became friends and exchanged ideas, particularly on Klein‘s ideas about five dimensional relativity.
好像倒是Pauli给了Uhlenbeck的某种提示??不过Spin的最终理论还是出自pauli之手,没有大名鼎鼎的Pauli矩阵,就无法在数学上理解自旋。
真如兄台所说,Pauli可算是毁人不倦了:)灭了Ralph de Laer Kronig的同时也差点灭了李和杨。宇称不守恒的观点好像苏联的Landau(或者是他的学生?)也冒出过,八成被Pauli的大棒给狠狠打回去了。
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其实真的要很大的勇气的。
从相对论性的Dirac方程可以自然地导出量子的自旋.
沉思的鱼,你是说电子的自旋是数学自然得到的结果?你能不能把它描绘成物理图象?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17 19:13:44
不好意思,我的高等量子力学学得不好.
作者:feiyue999 回复日期:2003-07-17 23:26:58
我记得狄拉克似乎说过:
物理学的任务不是提供图象,而是对实在进行描述和把握。(当然是用数学工具了)
所以能用数学得到结果也就够了
作者:酷流 回复日期:2003-07-18 01:03:06
可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毕竟是个感性的世界,最后仍需要我们由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感性认识。
数学完成了对实在的描述,并非意味着认识的结束。比如薛定谔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为了满足一些边界条件使得一些物理量量子化是一个自然得出的数学结果, 可是问一句:为什么一些条件的限制会使得一些原本连续的物理量分立呢,这里面的物理机制是什么呢?我相信这仍是物理学家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吧?。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07:28:22
呵呵,我的记忆中似乎是泡利当时已经创作出完美的泡利不相容原理,然而他发现这个原理是无法解释原子1S壳层可以容纳两个电子的,这个弄得他苦恼万分。有一天他突然看到那篇电子自旋的文章,终于想到1s壳层完全可以装下两个自旋不同的电子吗。
也是凭记忆,可能不太准确。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1:12
沉思的鱼兄说的很对,从Dirac方程的平面波解就自然而然地可以看到DIRAC粒子(电子之类的费米子)的自旋。不过这个时候的波函数应该是4X1旋量(Spinor).
关系应该是这样: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2。 K_G方程 (波色子)
老兄居然把Bohm的隐变量理论也给翻出来了?难得现在还有对形式理论有兴趣的人阿,佩服。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2:46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2。 K_G方程 (波色子)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18 10:24:44
。。。。。。。。。。。。。。 1。 Dirac 方程(费米子)
。。。。。。。。 加入相对论
Schodinger 方程 _____________。
。。。。。。。。。。。。。。 2。 K_G方程 (波色子)
作者:沉思的鱼 回复日期:2003-07-21 19:56:30
我找到我前面说的关于Pauli对电子自旋的批评的那一段资料了.曾谨言<量子力>学第一卷394页注2:
实际上,是Ralph de Laer Kronig[o上有两点](在访问N.Bohr研究所时)首先提出电子自旋的思想,但由于Pauli的反对而没有勇气发表.这次Pauli的反对有恰好 是他反对错了的很少几次中的一次.在物理学家中,Pauli在判断和发现任何理论的弱点上,差不多有传奇式的能力,因此,除非能得到Pauli的赞同,很 少人对他们自己的工作感到完全有把握.Pauli的批评惯用诙谐和讽刺的方式,而且表达得既尖锐又直率,很少估计被批评者的声誉,这一高度发展的批评能力 使Pauli获得了“物理学的良心“这一称号.但不幸的是这一次反对错了.详见P.Robertson著,杨福家,卓益忠,曾谨言译,<玻尔研究所 的早年岁月>(1921__1930),1985,科学出版社.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7-22 07:34:16
多谢沉思的鱼兄的严谨考据,也是曾谨严量子力学的忠实读者?握手。我原先只是奇怪Pauli既然不同意电子自旋的说法,那他自己的光辉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何以自圆其说?
查了一下Uhlenbeck的资料,发现以下一些事情:
。。。。。。
. Very soon after taking up the appointment, working with a graduate student Samuel Goudsmit, Uhlenbeck made his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discovery when he discovered electron spin.
In January 1925 Pauli had proposed that the electron should be given an additional fourth quantum number which was a half integer. This was one of the clues which led Uhlenbeck to arrive at the idea of electron spin. He wrote (see for example []):-
… it occurred to me that , since (I had learned) each quantum number corresponds to a degree of freedom of the electron, Pauli‘s fourth quantum number must mean that the electron had an additional degree of freedom — in other words the electron must be rotating.
The concept immediately excited Niels Bohr, Pauli, Einstein, Heisenberg and others interested in quantum theory. Uhlenbeck‘s work progressed well and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as Oskar Klein‘s appointment to Leiden. The two quickly became friends and exchanged ideas, particularly on Klein‘s ideas about five dimensional relativity.
好像倒是Pauli给了Uhlenbeck的某种提示??不过Spin的最终理论还是出自pauli之手,没有大名鼎鼎的Pauli矩阵,就无法在数学上理解自旋。
真如兄台所说,Pauli可算是毁人不倦了:)灭了Ralph de Laer Kronig的同时也差点灭了李和杨。宇称不守恒的观点好像苏联的Landau(或者是他的学生?)也冒出过,八成被Pauli的大棒给狠狠打回去了。
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其实真的要很大的勇气的。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 8:14:00 |
作者:sz_quake 回复日期:2003-08-02 02:03:48
为什么科普在中国如此难以推广,我想各位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数,那就是隐藏在科学研究之后的投入的那只无形之手.
据我所知,在欧美这些国家搞科研的(我指的是非赢利性的,赢利性的不在讨论之内)经费除了私人赞助之外,基本上是要靠国家拨款,而他们是有个委 员会(好象民选议员占了很大分量)决定拨款的多少和拨款给哪个项目的,所以老外的科学家除了搞本行之外,还要出去练嘴皮子,让老百姓知道他们干了什么,证 明把钱投给他们是值得的,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他们做科普的原动力吧,呵呵。当然他们还搞了个很严谨的一套制度来防止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的产生。不象在国 内,要搞经费只要把相关领导搞定就可以,而且搞科普又没有算研究成果,所以光靠热情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利益驱动是很难推广科普的。
****
再发科学网站地址:
作者:难难 回复日期:2003-08-28 11:35:57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网站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8-28 11:46:30
终于回到科普来了,
www.oursci.org
我来加几个英语的
www.sciam.com ( 科学美国人)
www.newscientist.com (新科学家)
www.edge.org
www.closertotruth.com (PBS的一个科普系列节目,有RM下载,有文章,有论坛)
www.pbs.org (电视台)
www.discover.com (杂志,刚得了美国国家杂志将)
www.scitechdaily.com (每日科技文摘)
为什么科普在中国如此难以推广,我想各位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数,那就是隐藏在科学研究之后的投入的那只无形之手.
据我所知,在欧美这些国家搞科研的(我指的是非赢利性的,赢利性的不在讨论之内)经费除了私人赞助之外,基本上是要靠国家拨款,而他们是有个委 员会(好象民选议员占了很大分量)决定拨款的多少和拨款给哪个项目的,所以老外的科学家除了搞本行之外,还要出去练嘴皮子,让老百姓知道他们干了什么,证 明把钱投给他们是值得的,有意义的。这或许就是他们做科普的原动力吧,呵呵。当然他们还搞了个很严谨的一套制度来防止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的产生。不象在国 内,要搞经费只要把相关领导搞定就可以,而且搞科普又没有算研究成果,所以光靠热情而没有相应的经济利益驱动是很难推广科普的。
****
再发科学网站地址:
作者:难难 回复日期:2003-08-28 11:35:57
http://www.oursci.org/
三思科学网站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8-28 11:46:30
终于回到科普来了,
www.oursci.org
我来加几个英语的
www.sciam.com ( 科学美国人)
www.newscientist.com (新科学家)
www.edge.org
www.closertotruth.com (PBS的一个科普系列节目,有RM下载,有文章,有论坛)
www.pbs.org (电视台)
www.discover.com (杂志,刚得了美国国家杂志将)
www.scitechdaily.com (每日科技文摘)
作者:湖人附近 回复日期:2003-9-1 8:24:00 |
报个到
作者:秦时钺 回复日期:2003-9-2 0:16:00 |
来贺。
作者:胡说霸道 回复日期:2003-9-3 12:53:00 |
领奖
作者:sz_quake 回复日期:2003-9-8 23:15:00 |
报道一下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0 7:56:00 |
谢谢楼上几位支持。
再补充一些回贴: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9-09 00:11:17
“ 物理学的整个目的就是找出带小数点的数!否则你就什么也没有做。
———————R.费曼“
昨天闲翻室友的discover杂志,看见有篇文章说到重力,提到它的测量很困难,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文章说70年代初发射的宇宙飞船先锋10号和11号,都显示出距离太阳越远,万有引力越弱(当然是指与牛顿万有引力的偏差);类似的天文观察里,人们开始 考虑修正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依赖“暗物质“的假设?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09 04:00:44
万有引力中的1/r^(2)和库仑定理中的1/r^(2)的幂指数2有着很深的物理意义的,绝对不是偶然,卡文迪许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在做各种 实验检测2这个东东,现代人们仍在用各种高超的多的手段来验证这个2,希望能查找出一丝偏差,不过我个人认为没戏,新物理学的突破(至少本世纪的新物理) 绝对不是因为找到2那个小数点后的什么东西。
其实这些力(引力也好,电磁力也好)大家不是特别关心,
呵 呵,因为从法拉第时代我们就已经进入了场论时代,(呵呵1/r时代)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些力背后的场(引力场和电磁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那个力中的2 指数的修正会导致整个物理学雪崩的,首先崩溃的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牛顿玻尔爱因斯坦费曼等人只怕会一齐挤在天堂门口望着地球大口吐血:)也许人类会有一天 找到2的小数点后面第100(或者10000)位的某项修正,但那时整个物理学早就面目全非了,更现实的我看不如寻找引力子(graviton)和磁单极 子。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早就看着麦克斯韦方程不爽,觉得非要加上磁单极子此类的东东,整个方程才能更加对称(又一个物理学对称美的死fan)。这两样东西实 验上找到了,大统一理论(GUT)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其实别说它们的,现在全世界大实验室都在玩命地寻找Higgs(美国的费米实验室fermi lab,欧洲核子中心 cern),GUT暂且不忙,先把标准模型搞定再说:)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09 04:39:44
那个万有引力的2什么的,老实说我没查过文献,全凭瞎猜,呵呵,我和你不一样,光看物理学的课本,专业期刊就已经让我faint了,业余时间一般是不看物理的东东的。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0 05:00:47
言归正传:
大家讨论一下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热寂说”吧。
背景:
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体系(隔绝外热)熵增加。
克劳修斯在1865年把该定律推广到全宇宙,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孤立的体系,根据熵增加原理,宇宙的熵永不减少,总有一天,宇宙的熵会达到极大 值的平衡态,那是整个宇宙处于热寂状态:万物温度再无差别,没有春夏秋冬之别,相应能量的交换也停止(人能不能出汗暂且不论,可怜我的哈根达 斯!!!!!!!!!!!)
砸向克劳修斯的板砖一:玻尔兹曼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增加原理都是统计性质的规律,熵极大的状态只是几率最大的一种状态而已
,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发生或大或小的涨落。(也可以理解为方差,误差了,实验数据中总有个把不合理的东东,人中间也有异人哪)。
以全宇宙之大,总有一小部分(如太阳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某一部分的涨落消失了,其他部分还会有类似的涨落。
板砖NO。2: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根据运动守恒定律认为:各种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是永不消灭的。他的信念是“放射到太空中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 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0 05:41:51
热学过去是我专业,现在丢开了,
我现在反而对于概率很敢兴趣,老师也是BAYESIAN,是主观概率,搞得我也成了少数派:)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0 06:08:59
BAYSIAN 概率就是UNCERTAINTY,但UNCERTAINTY本身也不确定,也有概率的概率,对于 UNCERTAINTY OF UNCERTAINTY 自有一套说法,但我对于这样循环下去的东西总有点难受,不过想多了就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了。
我觉得生物上,和药学上的试验,仅用传统统计是不够的,BAYES是更好的工具。
但是BAYES理论是否就完善了?有疑问的说
大牛之间有争吵,但似乎更倾向搁置理论的争吵,更关注实践的运用。
再补充一些回贴: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9-09 00:11:17
“ 物理学的整个目的就是找出带小数点的数!否则你就什么也没有做。
———————R.费曼“
昨天闲翻室友的discover杂志,看见有篇文章说到重力,提到它的测量很困难,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5位 文章说70年代初发射的宇宙飞船先锋10号和11号,都显示出距离太阳越远,万有引力越弱(当然是指与牛顿万有引力的偏差);类似的天文观察里,人们开始 考虑修正万有引力定律,而不是依赖“暗物质“的假设?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09 04:00:44
万有引力中的1/r^(2)和库仑定理中的1/r^(2)的幂指数2有着很深的物理意义的,绝对不是偶然,卡文迪许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就在做各种 实验检测2这个东东,现代人们仍在用各种高超的多的手段来验证这个2,希望能查找出一丝偏差,不过我个人认为没戏,新物理学的突破(至少本世纪的新物理) 绝对不是因为找到2那个小数点后的什么东西。
其实这些力(引力也好,电磁力也好)大家不是特别关心,
呵 呵,因为从法拉第时代我们就已经进入了场论时代,(呵呵1/r时代)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些力背后的场(引力场和电磁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对那个力中的2 指数的修正会导致整个物理学雪崩的,首先崩溃的就是麦克斯韦方程,牛顿玻尔爱因斯坦费曼等人只怕会一齐挤在天堂门口望着地球大口吐血:)也许人类会有一天 找到2的小数点后面第100(或者10000)位的某项修正,但那时整个物理学早就面目全非了,更现实的我看不如寻找引力子(graviton)和磁单极 子。大物理学家狄拉克早就看着麦克斯韦方程不爽,觉得非要加上磁单极子此类的东东,整个方程才能更加对称(又一个物理学对称美的死fan)。这两样东西实 验上找到了,大统一理论(GUT)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其实别说它们的,现在全世界大实验室都在玩命地寻找Higgs(美国的费米实验室fermi lab,欧洲核子中心 cern),GUT暂且不忙,先把标准模型搞定再说:)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09 04:39:44
那个万有引力的2什么的,老实说我没查过文献,全凭瞎猜,呵呵,我和你不一样,光看物理学的课本,专业期刊就已经让我faint了,业余时间一般是不看物理的东东的。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0 05:00:47
言归正传:
大家讨论一下曾闹得沸沸扬扬的“热寂说”吧。
背景:
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体系(隔绝外热)熵增加。
克劳修斯在1865年把该定律推广到全宇宙,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孤立的体系,根据熵增加原理,宇宙的熵永不减少,总有一天,宇宙的熵会达到极大 值的平衡态,那是整个宇宙处于热寂状态:万物温度再无差别,没有春夏秋冬之别,相应能量的交换也停止(人能不能出汗暂且不论,可怜我的哈根达 斯!!!!!!!!!!!)
砸向克劳修斯的板砖一:玻尔兹曼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增加原理都是统计性质的规律,熵极大的状态只是几率最大的一种状态而已
,系统中不可避免的发生或大或小的涨落。(也可以理解为方差,误差了,实验数据中总有个把不合理的东东,人中间也有异人哪)。
以全宇宙之大,总有一小部分(如太阳系)处于远离平衡的状态,某一部分的涨落消失了,其他部分还会有类似的涨落。
板砖NO。2: 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根据运动守恒定律认为:各种运动形态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是永不消灭的。他的信念是“放射到太空中的热一定有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指明这一 途径,将是以后自然科学的课题)转变为另一种运动形式,在这种运动形式中,它能够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0 05:41:51
热学过去是我专业,现在丢开了,
我现在反而对于概率很敢兴趣,老师也是BAYESIAN,是主观概率,搞得我也成了少数派:)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0 06:08:59
BAYSIAN 概率就是UNCERTAINTY,但UNCERTAINTY本身也不确定,也有概率的概率,对于 UNCERTAINTY OF UNCERTAINTY 自有一套说法,但我对于这样循环下去的东西总有点难受,不过想多了就不是数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了。
我觉得生物上,和药学上的试验,仅用传统统计是不够的,BAYES是更好的工具。
但是BAYES理论是否就完善了?有疑问的说
大牛之间有争吵,但似乎更倾向搁置理论的争吵,更关注实践的运用。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1 4:46:00 |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1 02:12:45
响应OPS的号召,向“热寂说”拍两块砖吧。:))
首先说明的是,OPS拍出两块砖当中,恩老的那一块,意在言外,堪称美文。确确实实是“错误也算不上的理论”。玻尔兹曼的一块是没错,但我们生活的地球“刚刚好”位于如此一个涨落区的孤岛,未免有点令人吃惊。这里再补充两块升级版的砖头吧。:))
NO。1:在大爆炸理论看来,“热寂说”是根本不成立的。比方说,在时刻T1,宇宙的半径是R1,此时的最大熵是S1---宇宙正不可避免地向S1 演化,一旦达到这个平衡值,便“热寂”了。问题是,这个演化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而在这时间中,宇宙会继续膨胀。随便取一个T1之后,而又尚未达到平衡的时 间T2,宇宙的半径为R2,此时的最大熵变成了S2。容易证明,一般情况下,R2>R1时,会有S2>S1。于是,S1已经不是宇宙的最大熵了!!!即使 宇宙的熵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增加到S1,也不会发生“热寂”。---这个论证可以无限制的重复下去,所以宇宙根本没有机会达不到“热寂”,那个“热寂”就 象骑驴的人吊在驴子前面的一根胡萝卜,可怜的驴子跑的再快也没有口福享用。:))
NO。2:上一块砖头已经假设了大爆炸理论确实是正确 的,事实上,不用大爆炸学说,也可以制“热寂说”于死地。这次的武器出奇的简单:引力的效应。举个例子,从热力学考虑一个最简单的引力系统:只有一颗行星 绕着太阳转。现在向这个热力学系统增加一点能量,显然,这份能量会被行星用来克服太阳的引力,结果行星的轨道会变得离太阳更远一些,行星的速度(注意!) 也减慢一些。---可以设想,这就好比这个热力学系统的“温度”下降了一些(我用了引号,是因为这时候严格的说,是无法定义温度的)。增加系统的能量却会 降低系统的温度,说明这是一个“负比热”的系统!!!这个结论原则上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甚至复杂到宇宙这样的引力热力学系统。要知道,负比热系统在热力 学上是严重不稳定的,根本无从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不用说,“热寂”当然是一个稳定状态喽。
呵呵,罗里罗嗦的讲了半天,有点糟蹋了这个主题。为了弥补上面论证的冗长,让我用一句简明的话小结一下:考虑到宇宙膨胀和引力负熵的效应,“热寂说”可以心安理得的冷寂了。:)))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1 02:17:30
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的指数2的问题。应该说,OPS说的很精辟的:“对那个力中的2指数的修正会导致整个物理学雪崩的”
最要命的是电磁力,一旦电磁力的指数不为负2,就意味着高斯定律不成立,麦克斯韦方程得修改,结果是电磁场的作用量里会出现光子的质量项(虽然也可 以加高阶微分项什么的,但量子场论里熟知的结果:对高阶费曼图进行量纲分析,会很快发现这一类的项会引起场的不可重整化)这立刻意味着,可以通过洛伦兹变 换选取一个光子在其中静止的参考系!这时候,光速不再是绝对不变的,整个狭义相对论会遇到致命的麻烦。好在目前试验上给出的电磁力的指数偏离2的上限还是 足够小的,还用不着为这个犯愁。
至于引力,偏离2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这正是研究超弦的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由于超弦理论假设时空是10 维的(这里暂时不考虑M理论),把电,弱,强三种相互作用解释成6维额外空间的极小的空间的弯曲(引力仍然如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是通常的4维时空的弯 曲),有人考虑过,通常时空弯曲的涟漪会“漏”到另外6维中去,这意味对于引力的高斯定律不再成立,引力也就不是平方反比的了。这一类的理论五花八门。最 乐观的一种是让超弦理论中的dilaton field(我不知道这个中文怎么说,可能是“伸缩子场”?总之,这是一个控制超弦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标量场) 完全没有对称性自发破缺,这时,dilaton就是一个长程场,有可能在0。01毫米左右的数量级上就开始干扰万有引力,让指数偏离2。这幅画面前两年一 度让不少人激动,不过非常遗憾的是,今年2月,《Naure》上的一篇试验结果宣布:在0。001到0。1毫米的数量级上,这种激动人心的新效应是不存在 的。:))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9-11 04:08:39
MOND是位 以色列物理学家Moti Milgrom提出的。说是在加速度等於或小於一百亿分之一m/s.^2时,重力与加速度的平方而不是加速度成正比。这个可以不用暗物质的存在解释一些星 系运动的“异常“,另可以解释观察到的先锋10号和11号离太阳越远,受到引力越强的现象。当然,这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已有的grand picture也不甚相融。但是有可能是什么新的开端。也许动摇物理学的基石?
在discover上看到的,很遗憾没有找到网文版,google搜索也懒了。只是有众专家正好在此,想听听专业看法。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1 04:12:10
http://www.astro.umd.edu/~ssm/mond/
这个不错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1 04:23:31
这个似乎不是主流阿。
前面坚百鸣老师也指出过,对动2这个指数要慎之又慎。以我估计,大家对加速度的量上的微弱便宜好像还是寄希望于暗物质居多,没有多少人抱希望修改引 力(即使霍金这种引力超级专家,一辈子研究黑洞的人也不敢乱对引力加以修改),这也是丁肇中那个探测器上天的原因之一,探访暗物 质!!!!!!!!!!!!!!!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1 04:29:48
http://www.wikipedia.org/wiki/Modified_Newtonian_Dynamics
这里有篇综述,先声明我不懂啊
不过他结尾有句比较简单的,我看懂了.
越简单,越BORING,枯燥的理论越可能是对的.
所以MOND很可能,有问题
principle of least astonishment (also known as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oredom).
响应OPS的号召,向“热寂说”拍两块砖吧。:))
首先说明的是,OPS拍出两块砖当中,恩老的那一块,意在言外,堪称美文。确确实实是“错误也算不上的理论”。玻尔兹曼的一块是没错,但我们生活的地球“刚刚好”位于如此一个涨落区的孤岛,未免有点令人吃惊。这里再补充两块升级版的砖头吧。:))
NO。1:在大爆炸理论看来,“热寂说”是根本不成立的。比方说,在时刻T1,宇宙的半径是R1,此时的最大熵是S1---宇宙正不可避免地向S1 演化,一旦达到这个平衡值,便“热寂”了。问题是,这个演化的时间是相当长的,而在这时间中,宇宙会继续膨胀。随便取一个T1之后,而又尚未达到平衡的时 间T2,宇宙的半径为R2,此时的最大熵变成了S2。容易证明,一般情况下,R2>R1时,会有S2>S1。于是,S1已经不是宇宙的最大熵了!!!即使 宇宙的熵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增加到S1,也不会发生“热寂”。---这个论证可以无限制的重复下去,所以宇宙根本没有机会达不到“热寂”,那个“热寂”就 象骑驴的人吊在驴子前面的一根胡萝卜,可怜的驴子跑的再快也没有口福享用。:))
NO。2:上一块砖头已经假设了大爆炸理论确实是正确 的,事实上,不用大爆炸学说,也可以制“热寂说”于死地。这次的武器出奇的简单:引力的效应。举个例子,从热力学考虑一个最简单的引力系统:只有一颗行星 绕着太阳转。现在向这个热力学系统增加一点能量,显然,这份能量会被行星用来克服太阳的引力,结果行星的轨道会变得离太阳更远一些,行星的速度(注意!) 也减慢一些。---可以设想,这就好比这个热力学系统的“温度”下降了一些(我用了引号,是因为这时候严格的说,是无法定义温度的)。增加系统的能量却会 降低系统的温度,说明这是一个“负比热”的系统!!!这个结论原则上可以推广到更复杂的,甚至复杂到宇宙这样的引力热力学系统。要知道,负比热系统在热力 学上是严重不稳定的,根本无从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不用说,“热寂”当然是一个稳定状态喽。
呵呵,罗里罗嗦的讲了半天,有点糟蹋了这个主题。为了弥补上面论证的冗长,让我用一句简明的话小结一下:考虑到宇宙膨胀和引力负熵的效应,“热寂说”可以心安理得的冷寂了。:)))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1 02:17:30
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的指数2的问题。应该说,OPS说的很精辟的:“对那个力中的2指数的修正会导致整个物理学雪崩的”
最要命的是电磁力,一旦电磁力的指数不为负2,就意味着高斯定律不成立,麦克斯韦方程得修改,结果是电磁场的作用量里会出现光子的质量项(虽然也可 以加高阶微分项什么的,但量子场论里熟知的结果:对高阶费曼图进行量纲分析,会很快发现这一类的项会引起场的不可重整化)这立刻意味着,可以通过洛伦兹变 换选取一个光子在其中静止的参考系!这时候,光速不再是绝对不变的,整个狭义相对论会遇到致命的麻烦。好在目前试验上给出的电磁力的指数偏离2的上限还是 足够小的,还用不着为这个犯愁。
至于引力,偏离2反而可能是一件好事:这正是研究超弦的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由于超弦理论假设时空是10 维的(这里暂时不考虑M理论),把电,弱,强三种相互作用解释成6维额外空间的极小的空间的弯曲(引力仍然如广义相对论所描述的,是通常的4维时空的弯 曲),有人考虑过,通常时空弯曲的涟漪会“漏”到另外6维中去,这意味对于引力的高斯定律不再成立,引力也就不是平方反比的了。这一类的理论五花八门。最 乐观的一种是让超弦理论中的dilaton field(我不知道这个中文怎么说,可能是“伸缩子场”?总之,这是一个控制超弦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标量场) 完全没有对称性自发破缺,这时,dilaton就是一个长程场,有可能在0。01毫米左右的数量级上就开始干扰万有引力,让指数偏离2。这幅画面前两年一 度让不少人激动,不过非常遗憾的是,今年2月,《Naure》上的一篇试验结果宣布:在0。001到0。1毫米的数量级上,这种激动人心的新效应是不存在 的。:))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09-11 04:08:39
MOND是位 以色列物理学家Moti Milgrom提出的。说是在加速度等於或小於一百亿分之一m/s.^2时,重力与加速度的平方而不是加速度成正比。这个可以不用暗物质的存在解释一些星 系运动的“异常“,另可以解释观察到的先锋10号和11号离太阳越远,受到引力越强的现象。当然,这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与已有的grand picture也不甚相融。但是有可能是什么新的开端。也许动摇物理学的基石?
在discover上看到的,很遗憾没有找到网文版,google搜索也懒了。只是有众专家正好在此,想听听专业看法。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1 04:12:10
http://www.astro.umd.edu/~ssm/mond/
这个不错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1 04:23:31
这个似乎不是主流阿。
前面坚百鸣老师也指出过,对动2这个指数要慎之又慎。以我估计,大家对加速度的量上的微弱便宜好像还是寄希望于暗物质居多,没有多少人抱希望修改引 力(即使霍金这种引力超级专家,一辈子研究黑洞的人也不敢乱对引力加以修改),这也是丁肇中那个探测器上天的原因之一,探访暗物 质!!!!!!!!!!!!!!!
作者:水穷 回复日期:2003-09-11 04:29:48
http://www.wikipedia.org/wiki/Modified_Newtonian_Dynamics
这里有篇综述,先声明我不懂啊
不过他结尾有句比较简单的,我看懂了.
越简单,越BORING,枯燥的理论越可能是对的.
所以MOND很可能,有问题
principle of least astonishment (also known as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boredom).
作者:红色战刀 回复日期:2003-9-12 19:42:00 |
好长
作者:风里红 回复日期:2003-9-12 19:44:00 |
花了10分钟才看完~:)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3 1:41:00 |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2 02:48:31
梳枝大姐:
二十年前一个北大物理系的朋友调侃地说,我们弄物理的就是到处寻找守恒。O7同学,我壮起胆子问一问,我们人类现在知道的最本质的守恒是什么守恒哪?
——————————————————————————————
守恒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东东,能量,动量(包括角动量)自然是一定要守恒的,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异义,争议甚大的好像是宇称的守恒,宇称有三种C宇称 (电荷宇称),P宇称(空间对称),T宇称(时间对称)涉及到相对应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镜像对称性,时间反演不变性。
这些守恒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至少玻尔爱因斯坦泡利等人从来没有怀疑过它们。李政道,杨振宁首先打破了人类的这一美好臆想,指出弱相互作用中P宇称不守恒,镜像对称性被作掉了!!!!!!
如此一来宇称守恒的阵地接连失守,C,P,T,一直到人类极有信心的CP联合宇称等等统统失守,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好在人们守住了最后的一个高地CPT联变守恒,要不然人们非要神经崩溃不可。。。。。。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3 00:39:36
我们人类现在知道的最本质的守恒是什么守恒哪?
----这个真不好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MM数学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数学家)诺特早就证明过,一种守恒律总是对应着一种对称性,反之亦然。 (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赞美不已的结论)而物理体系的对称性直接由“作用量”决定的---我们还不知道“终极理论”的作用量是怎么写的,所以也无法回答,哪 种守恒“最本质”。也许“最本质”的事情是,所有的基本物理规律都是用“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形式表达的。:))莫培督,一位十八世纪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曾经认为这件事意味着上帝的荣耀。:)))而费曼说过,每当他试图思考这件事,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思索当中,不可自拔。:))
OPS说的 很精彩,(呵呵,这是“OPS总是说的这么精彩”这个定理的一个显然推论:)))补充一下,CPT守恒是永远不会被打破的,这是一个数学定理,只要一个没 有超距作用的,符合狭义相对论原理的(学名叫定域的,洛伦兹不变的),适当定义出来的(即满足自旋统计关系)场论都是CPT守恒的。泡利最早证明了这个结 论。正因为如此,一旦CP守恒破坏,就意味T不变也要破坏,两个破坏才会抵消出CPT守恒。:)))所以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在实验室里做实实在在的CP宇称 的试验,来讨论T宇称(也就是逆转“时间箭头”,物理规律会不会改变?)这样玄妙的“哲学问题”。:))
梳枝大姐:
二十年前一个北大物理系的朋友调侃地说,我们弄物理的就是到处寻找守恒。O7同学,我壮起胆子问一问,我们人类现在知道的最本质的守恒是什么守恒哪?
——————————————————————————————
守恒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东东,能量,动量(包括角动量)自然是一定要守恒的,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异义,争议甚大的好像是宇称的守恒,宇称有三种C宇称 (电荷宇称),P宇称(空间对称),T宇称(时间对称)涉及到相对应的三大守恒:电荷守恒,镜像对称性,时间反演不变性。
这些守恒原本是天经地义的,至少玻尔爱因斯坦泡利等人从来没有怀疑过它们。李政道,杨振宁首先打破了人类的这一美好臆想,指出弱相互作用中P宇称不守恒,镜像对称性被作掉了!!!!!!
如此一来宇称守恒的阵地接连失守,C,P,T,一直到人类极有信心的CP联合宇称等等统统失守,1980年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 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CP)不守恒,好在人们守住了最后的一个高地CPT联变守恒,要不然人们非要神经崩溃不可。。。。。。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3 00:39:36
我们人类现在知道的最本质的守恒是什么守恒哪?
----这个真不好说,有史以来最伟大的MM数学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数学家)诺特早就证明过,一种守恒律总是对应着一种对称性,反之亦然。 (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赞美不已的结论)而物理体系的对称性直接由“作用量”决定的---我们还不知道“终极理论”的作用量是怎么写的,所以也无法回答,哪 种守恒“最本质”。也许“最本质”的事情是,所有的基本物理规律都是用“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形式表达的。:))莫培督,一位十八世纪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曾经认为这件事意味着上帝的荣耀。:)))而费曼说过,每当他试图思考这件事,都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思索当中,不可自拔。:))
OPS说的 很精彩,(呵呵,这是“OPS总是说的这么精彩”这个定理的一个显然推论:)))补充一下,CPT守恒是永远不会被打破的,这是一个数学定理,只要一个没 有超距作用的,符合狭义相对论原理的(学名叫定域的,洛伦兹不变的),适当定义出来的(即满足自旋统计关系)场论都是CPT守恒的。泡利最早证明了这个结 论。正因为如此,一旦CP守恒破坏,就意味T不变也要破坏,两个破坏才会抵消出CPT守恒。:)))所以物理学家可以通过在实验室里做实实在在的CP宇称 的试验,来讨论T宇称(也就是逆转“时间箭头”,物理规律会不会改变?)这样玄妙的“哲学问题”。:))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5 5:00:00 |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3 03:30:41
通过B-E凝聚作掉COMMUNISM是我的兄弟们一起干得,之所以采用波色子不用费米子也是有原因的,(费米子不凝聚,呵呵呵呵),我们打算是用一种类似平均场的东东来处理的,就是著名的G-P方程拉,很有意思的。。。。。。。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3 03:57:36
一种守恒律总是对应着一种对称性,反之亦然。
坚老师说的对:
动量守恒对应着空间平移不变性,
能量守恒对应着时间平移不变性
角动量守恒对应着空间转动不变性!!!!!!!!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4 02:18:44
你们的想法很有趣,是啊,GP方程本身已经有了凝聚项了,如果一定用在费米子上,除非是超导,这时候就是Gorkov-deGennes自洽方程了。:))
不过,BEC是玻色子的“本性”,只要温度足够低,没有任何外界作用,也必然(!)要凝聚的,用来比喻COMMUNISM,是不是太。。。。悲观了?(英特纳雄奈尔一定会实现?):)))
对了,顺便说说,到是有人用自旋玻璃(Spin glass)来研究类似问题的。很好玩,许多博奕论里的问题都被拿过来研究了,包括人类的集体行为 等等,牛津有一批人一直在做,美国也有,不过一下子想不起来是哪儿的了。我见过的最好玩的是香港的一位物理学家,用自旋玻璃研究过“婚姻中的美和稳定 性”。:)))
实验室里也有用核磁共振等来模拟这些的,几年前《Nature》(也许是《Science》,记不清了)上有人指出,如果“囚徒困境”的两个人之间可以进行“量子通信”的话,那么最后“困境”就可以避免。:))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3-09-14 11:19:18
坚白鸣:
如果“囚徒困境”的两个人之间可以进行“量子通信”的话,那么最后“困境”就可以避免。:))
是玻姆的那个“量子通信”吗?国内买不到玻姆的书。您能简单介绍一下“量子通信”吗?我想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先谢过了!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5 01:03:09
欣夫兄:量子通信是巧妙地利用了量子态的叠加性,可以很好的保证密码的安全。前面似乎有人提到过,而且好像还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 research,找了几篇介绍:http://www.xfocus.net/articles/200212/473.html
---这一篇侧重量子加密,演讲者是大大大牛人,唯一的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希望有搞CS的,来介绍一下图灵奖的分量:)))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30410/100769.shtml
----这一篇的内容广泛些,演讲者Zeelinger是这方面的当之无愧的权威,在《Science》《Nature》,PRL上的paper极多。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6/020619.htm
----这一篇是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是三思网站上的,我觉得三思是国内办的一个相当不错的科普网站。
量子通讯和玻姆的“隐变量”理论没有什么关系。玻姆的思想,前几年的《科学美国人》(中译叫做《科学》)上有过介绍,可惜我不记得是那一年的了。
玻姆的书,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大概有:《量子理论》,这本大概早就绝版了,是一本优秀的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当时玻姆还是持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观 点。:))《量子物理学中的机遇和因果性》(好像是叫这个名字),三四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再版过,这本书没有很多公式,但基本上还是比较专业的。《论创造 力》,上海科技出版社的“新视角书系”中的一种,两三年以前出的吧,也许在书店还能找到。这是玻姆的通俗随笔和访谈录,值得一看。;另外,最近几年,国内 有个别学者在研究玻姆的“隐秩序”的思想,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大都发表在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杂志上。比如这一篇:http: //lhdmy.org/fullscreen.php?sid=464
写的还是很认真的。
不过玻姆的工作对今天的主流物理学可以说没有什么影响。
通过B-E凝聚作掉COMMUNISM是我的兄弟们一起干得,之所以采用波色子不用费米子也是有原因的,(费米子不凝聚,呵呵呵呵),我们打算是用一种类似平均场的东东来处理的,就是著名的G-P方程拉,很有意思的。。。。。。。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09-13 03:57:36
一种守恒律总是对应着一种对称性,反之亦然。
坚老师说的对:
动量守恒对应着空间平移不变性,
能量守恒对应着时间平移不变性
角动量守恒对应着空间转动不变性!!!!!!!!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4 02:18:44
你们的想法很有趣,是啊,GP方程本身已经有了凝聚项了,如果一定用在费米子上,除非是超导,这时候就是Gorkov-deGennes自洽方程了。:))
不过,BEC是玻色子的“本性”,只要温度足够低,没有任何外界作用,也必然(!)要凝聚的,用来比喻COMMUNISM,是不是太。。。。悲观了?(英特纳雄奈尔一定会实现?):)))
对了,顺便说说,到是有人用自旋玻璃(Spin glass)来研究类似问题的。很好玩,许多博奕论里的问题都被拿过来研究了,包括人类的集体行为 等等,牛津有一批人一直在做,美国也有,不过一下子想不起来是哪儿的了。我见过的最好玩的是香港的一位物理学家,用自旋玻璃研究过“婚姻中的美和稳定 性”。:)))
实验室里也有用核磁共振等来模拟这些的,几年前《Nature》(也许是《Science》,记不清了)上有人指出,如果“囚徒困境”的两个人之间可以进行“量子通信”的话,那么最后“困境”就可以避免。:))
作者:欣夫 回复日期:2003-09-14 11:19:18
坚白鸣:
如果“囚徒困境”的两个人之间可以进行“量子通信”的话,那么最后“困境”就可以避免。:))
是玻姆的那个“量子通信”吗?国内买不到玻姆的书。您能简单介绍一下“量子通信”吗?我想那一定是很有趣的。先谢过了!
作者:坚白鸣 回复日期:2003-09-15 01:03:09
欣夫兄:量子通信是巧妙地利用了量子态的叠加性,可以很好的保证密码的安全。前面似乎有人提到过,而且好像还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 research,找了几篇介绍:http://www.xfocus.net/articles/200212/473.html
---这一篇侧重量子加密,演讲者是大大大牛人,唯一的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希望有搞CS的,来介绍一下图灵奖的分量:)))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30410/100769.shtml
----这一篇的内容广泛些,演讲者Zeelinger是这方面的当之无愧的权威,在《Science》《Nature》,PRL上的paper极多。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6/020619.htm
----这一篇是关于量子计算机的,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是三思网站上的,我觉得三思是国内办的一个相当不错的科普网站。
量子通讯和玻姆的“隐变量”理论没有什么关系。玻姆的思想,前几年的《科学美国人》(中译叫做《科学》)上有过介绍,可惜我不记得是那一年的了。
玻姆的书,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大概有:《量子理论》,这本大概早就绝版了,是一本优秀的量子力学的教科书,当时玻姆还是持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观 点。:))《量子物理学中的机遇和因果性》(好像是叫这个名字),三四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再版过,这本书没有很多公式,但基本上还是比较专业的。《论创造 力》,上海科技出版社的“新视角书系”中的一种,两三年以前出的吧,也许在书店还能找到。这是玻姆的通俗随笔和访谈录,值得一看。;另外,最近几年,国内 有个别学者在研究玻姆的“隐秩序”的思想,一些介绍性的文章大都发表在哲学,自然辩证法的杂志上。比如这一篇:http: //lhdmy.org/fullscreen.php?sid=464
写的还是很认真的。
不过玻姆的工作对今天的主流物理学可以说没有什么影响。
作者:燕子飞时 回复日期:2003-9-18 3:21:00 |
作者:不愤也不青 回复日期:2003-09-16 11:15:42
说到开会吵架,只怕无过于布尔巴基。
大概大家都知道“数学原本”吧?这套东东摆上书架的时候,让人不由吸一口凉气。欧几里得写了本“几何原本”,遂成传世之作,这人居然敢写“数学原本”?!一看署名,布尔巴基?却是无名之辈。
但这书越出越多,而且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实是大家手笔。最令人称奇的是,它涵盖的数学分支越来越多,包括了集合论、拓扑、调和分析、李群….
要知道“隔行如隔山”,到了近代,数学的各个分支之间区别之大,也已到了“隔支如隔山”的地步。就如老金笔下的少林七十二绝技,“使剑者不能使禅 杖,擅大力神拳者不能收发暗器”,在两三个分支均有杰出建树者,必是绝顶高手。虽说在1900年有位不世出的大宗师希尔伯特提出了遍及几乎所有数学领域、 而且影响至今未衰的的“二十三问”,但他老兄学足了我们的老祖宗孔老二的“述而不作”,他负责提问却不负责解答,只是解决了其中一两题。难道这籍籍无名的 布尔巴基教授,竟是比希尔伯特涉猎更广的高手?
这时候就有人猜到,这布尔巴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终于,真相慢慢浮 现。这“一位”神秘教授确实是一群人,而且这些人的名头大多比“布尔巴基”要响亮得多:H.嘉当(Henri Cartan) ,韦伊(Andre Weil),获沃尔夫数学奖;舒瓦茨(Laurent Schwartz)、谢利( Jean-Pierre Serre)、格罗申迪克(Alexander Grothendieck,1928- )获菲尔兹奖。后来他们就被叫做布尔巴基学派。想我们华人世界,只出了一个陈省身拿过沃尔夫数学奖,一个丘成桐拿过菲尔兹奖,就知道这帮人有多牛了。
这帮人是怎么写书的?先是某人宣布有意于写这个丛书的一个方面,然后他的厄运就到啦。他写了一部分以后,其他人就叫他一起开会,而他们的任务就是给这个可怜虫的文章挑刺,用词尖酸刻薄,直非人类所能忍受,所以拍桌打凳、怒目相向是家常便饭,就差饱以老拳啦。
直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这位老兄的噩梦方告结束。当然,他的错也就大致上挑光了。
这个学派的规矩很奇怪,似乎是专门为吵架设定的。如果有人想加入,只要有布尔巴基学派内部的人推荐就可以来—来听吵架。能够忍受这样的气氛,还 能提出问题的,一回生二回熟,自动就成为学派成员。忍受不了的不在少数,往往骂得最多的就是“这是疯子和虐待狂的集会”。
作者:ooooooops 回复日期:2003-9-22 4:37:00 |
水穷:爱因斯坦“这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是它居然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都假设这个世界是有规律,而且往往假设这个规律是美的.
凭什么?
Solution: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_________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1921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 1985
“We just assume. We don‘t know, especially in realms other than physics. But we go after it anyway ”
————燕子飞时《天涯关税史上的十朵奇葩》 2003
我们都假设这个世界是有规律,而且往往假设这个规律是美的.
凭什么?
Solution:
“What we cannot speak about we must pass over in silence.“
_________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1921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 1985
“We just assume. We don‘t know, especially in realms other than physics. But we go after it anyway ”
————燕子飞时《天涯关税史上的十朵奇葩》 2003
作者:hyperhobo 回复日期:2004-7-13 19:15:00 |
曾经跟贴无数,怎么现在大都没了?
作者:daisy_where 回复日期:2004-7-15 11:22:00 |
关天那个封了,我来翻这个:)
作者:遂古之初 回复日期:2004-8-4 0:35:00 |
作者辛苦了
作者:古尔江 回复日期:2004-8-15 23:34:00 |
这么好的贴子,现在真的已经少见啦!:)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社区>> 注册>> 用户: 口令: | |
图片链接:HTTP:// 发言前,请仔细阅读并同意以下注意事项,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 1.请尊重网上道德; 2.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3.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作品; 4.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接收邮件地址: | 关 闭 |
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天涯虚拟社区(www.tianyaclub.com)”。
如是商业用途还请联系原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