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0, 2015

hardball dna 当体系的尺度达到纳米量级时,能带就变成了分立的能级,体系呈现出量子效应; 轉運 RNA; 组织的硬球理论,势垒,势能动能转化,量子化

组织的硬球理论,势垒,势能动能转化,量子化


eye & mind sense the world, impacting fluid inside body, which further impacts cell, protein, dna & rna, through electrons, all within 硬球;

mind to overcome 至於在該特定半徑之內,是位勢是無限大

different 电 type coexists inside hardball to further increase 位勢, unstable.

位势不稳定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view/2ff284cfda38376baf1fae90.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1年8月23日 - 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大尺度环境条件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大尺度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条件包括: ①位势不稳定层结并常有逆温 ...
  • 勢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Wikipedia

    https://zh.wikipedia.org/zh-hk/
    勢能(Potential Energy),亦稱位能,是儲存於一物理系統內的一種能量,是一個用來描述物體在 .... 勢能曲線上,不穩定平衡即滿足 \frac{\partial^2 E_p}{\partial x^2} ...


  • "固體受微弱電場或磁場影響的反應是取決於其能帶曲線 enk。此曲線的一階導數給出電子的等效速度,二階導數給出等效質量。當此二階導數是負的,固體表現出像是由帶電荷的粒子所與填入的行為,這樣的粒子叫做電洞。"

  • [DOC]l

    www.atmos.pccu.edu.tw/file/synoptic_meteorology/ch7.doc
    7.5對流或位勢不穩定度(convective & potential instability) ..... 當氣塊做水平運動而不大時,(7.13)式仍可做為環境場有橫向的水平風切(wind shear),且風切之絕對 ...

  • "
    11.1.1 原子半徑表
    在尋求解答“原子如自行組合起來”之過程中,最直觀簡單的想法,就是把原子看成硬球 (hard sphere),而不同原子各有不同的硬球半徑。〔硬球的精確定義是:距離球心達某特定半徑以上,其位勢是零,至於在該特定半徑之內,是位勢是無限大。〕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如果在不同的材料中,其半徑也不同,則這樣半徑用處並不大。所幸,根據過去長期累積的經驗,原子的半徑可被歸納出來,而且當它被用於預測各式各樣材料的原子間距離或晶格邊長,其準確性還不錯。見表 11.1 及其底下說明的用法"

    少数体心立方:Li Na K Rb Cs ?金属原子配位数很多,超过其价电子数。价电子形成非局域电子,因此每个原子有很多空轨道,因此,非局域电子移动容易,近似于自由

    金屬原子原子間的結合力非常強
    金屬而言,每一原子具有相同的最鄰近或接觸原子的數目,就是配位數的定義

     

    DNA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研究--CNKI机构馆在线

    lib.cnki.net/cdmd/10422-2007088751.html - 轉為繁體網頁
    DNA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研究,全文下载。 ... 能带输运理论,但是,当体系的尺度达到纳米量级时,能带就变成了分立的能级,体系呈现出量子效应,能 ... 发现:随着巡游电子数密度的变化,DNA分子能带结构中费米能级附近的能隙(最低空 ...


    固体电子论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view/160fb03610661ed9ad51f327.html - 轉為繁體網頁
    2010年11月23日 - ... 4 当电场被加在x方向,态2, 4和6变空所以电子气产生净动量波矢态填充的不平衡,导致电子气的净动量不再等于零,它反过来意味着净电流的流动!



    倒磁场减小时,能级间隔变稀,原来在费米面内(上)的一些能级可能超过费米面而被清空,迫使下面的能级变得拥挤,也就是态密度增加,也就是载流子密度增加

    DNA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研究--CNKI机构馆在线
    lib.cnki.net/cdmd/10422-2007088751.html - 轉為繁體網頁
    DNA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电荷输运性质研究,全文下载。 ... 能带输运理论,但是,当体系的尺度达到纳米量级时,能带就变成了分立的能级,体系呈现出量子效应,能 ... 发现:随着巡游电子数密度的变化,DNA分子能带结构中费米能级附近的能隙(最低空 ...
    http://modx.hanluninfo.com:8082/modx/index.php?id=6880

    一個基因所攜帶的遺傳密碼就是相應的DNA片段裏面含氮堿基的排列順序

    基因是控制性狀的DNA片段,遺傳密碼就是堿基序列

    基因能決定性狀,就是因為基因決定了各種蛋白質的形成。


    基因表達
    讓我們思考基因和性狀的關係:基因就好像一份蛋糕食譜,而性狀就好像蛋糕。食譜清楚的寫著這個蛋糕的成份和製作方法,照著食譜操作就能做出一個美味的蛋糕。同樣的,基因記錄著關於這個性狀的全部信息,照著基因操作就能呈現相應的性狀。基因控制生物性狀的過程可以形象的描述成基因的表達
    我們知道,食譜就是一串串字符的特定組合,同樣,基因信息的本質也是一條核苷酸長鏈特定的堿基序列。組成蛋糕的是麵粉、奶油、糖這些物質,而表現性狀的是各種蛋白質。所以,基因的表達也可以認為是碱基的排列順序決定蛋白質合成的過程,這就是本課要探討的問題。

     基因控制生物性狀是通過堿基序列指導蛋白質合成來實現的


    轉運 RNA
    除了信使RNA做範本,合成蛋白質還需要各種原材料氨基酸,怎樣尋找所需要的氨基酸呢? 負責搬運氨基酸的是另一種RNA,稱為轉運RNA(又稱tRNA)。

     轉運RNA的結構示意圖 
    轉運RNA的一端有三個突出的堿基,功能是與mRNA上的密碼子按照堿基互補原則配對,所以也稱為反密碼子。轉運RNA另一端可以結合特定的氨基酸分子。說"特定",因為每一個轉運RNA只能搬運特定的氨基酸,具體是哪一種,由另一端的反密碼子決定。
    想像一下,細胞質裏其實遊離著各種反密碼子的轉運RNA,它們能攜帶各種不同的氨基酸。


    核糖體
    只有信使RNA和轉運RNA就足夠了嗎? 在學習細胞結構的時候,我們曾經講過"蛋白質是在核糖體這種細胞器上面生成的"。原來,還需要核糖體給信使RNA和轉運RNA提供一個結合的平臺。
    核糖體的物質組成如何呢?


    一條信使RNA結合一個核糖體,就能準確轉譯出一條蛋白質鏈。不但如此,科學家們還發現,一條信使RNA竟然可以結合多個核糖體,同時合成多條一模一樣的蛋白質鏈。



    美籍华裔朱棣文激光冷冻原子获97年诺贝尔奖。物体内原子总 是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运动越激烈,温度越高。激光制冷用大量光子 阻止运动,使之减速降温。朱棣文用三束相互垂直的激光对原子照射,使 之陷落在光子海洋中


    激光冷却就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发射光子和原子碰撞,动量守恒,原子的动量会慢慢降下来,动能变小,温度就变低了



    "
    11.1.1 原子半徑表
    在尋求解答“原子如自行組合起來”之過程中,最直觀簡單的想法,就是把原子看成硬球 (hard sphere),而不同原子各有不同的硬球半徑。〔硬球的精確定義是:距離球心達某特定半徑以上,其位勢是零,至於在該特定半徑之內,是位勢是無限大。〕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如果在不同的材料中,其半徑也不同,則這樣半徑用處並不大。所幸,根據過去長期累積的經驗,原子的半徑可被歸納出來,而且當它被用於預測各式各樣材料的原子間距離或晶格邊長,其準確性還不錯。見表 11.1 及其底下說明的用法"
    [PDF]液體的黏滯性之研究
    www.cdjh.hc.edu.tw/SC2008/high/031604.pdf
    三、創意設計,測量高黏滯性液體流過漏斗的時間,積極討論,建立其物理科學模型與理論 ..... r6f ,上式稱為斯托克斯公式(Stokes′ law),為我們所尋找與諮詢.

    激光制冷的原理是什么?

    我不是核物理或相关专业的学生,高中是理科生,知道一部分能级和电子轨道杂化的理论,只是好奇激光是注入能量,最后如何制冷的,希望了解一下。
    知乎用户     52013-09-25 09:46:12
    这需要你知道两个东西:
    1. 温度本质上是原子或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2. 光子有动量

    激光冷却就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发射光子和原子碰撞,动量守恒,原子的动量会慢慢降下来,动能变小,温度就变低了。
    伊熙     22013-09-27
    好问题!因为多普勒效应,原子观测到与自己反方向运动的光子的频率变大(光子动量和其频率成正比,导致相应的动量变大),而观测到与自己同方向的光子频率减小(动量减小),因此与原子运动反方向的光子动量更大,动量没有被抵消,使原子速度逐渐减小,然后两个方向的动量差也逐渐减小,最后在原子静止后达到平衡。
    俗夫     02014-09-11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激光的频率要略低于原子光电效应放出光子的频率,这样与原子相反方向的光子更容易被吸收,制冷效果更好一些。
    伊熙     02013-10-11
    非常感谢,这么说我能理解了!!1
    伊熙     02013-09-26
    如果六个方向的光子能量相同,那么动量守恒之后,光子作用于原子的所有冲量都抵消了啊,为什么原子的动量会降下来?

    http://www.hk-phy.org/articles/stevenchu/stevenchu.html
    DOC]光、波、原子物理學
    resources.edb.gov.hk/physics/articleDoc/Optics.../02Laser(Chinese).doc
    軍事高能激光武器計劃每年耗費數億美元,力圖以激光武器擊落敵人的導彈。 .... 自然傾向於維持最低能量,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低能態的原子或分子的粒子數總是大於高能態的粒子數,能量的輸入使高能態粒子 .... 本網頁簡介了激光治療近視的原理。


    躍遷。在自由下落中,蘋果的勢能轉變為動能。類似地,當高能態的原子或分子在向低能態躍遷時有可能將一部份能量轉化為光



    泵激可以是通電流、照強光,或化學反應等等。自然傾向於維持最低能量,因此,在正常情況下,低能態的原子或分子的粒子數總是大於高能態的粒子數,能量的輸入使高能態粒子數有可能超過低能態粒子數。這個不尋常的情況有一個特別的名字:粒子數反轉,對激光運作是必要的。一個類比是一個社會的財富在人口各階級間的分配。粒子數反轉相當於財富分配的金子塔倒了過來。
                一個泡沫無可避免地要爆破,牛頓的蘋果會落地或掉到牛頓頭上。同樣,處於高能態的原子或分子會落到低能態,這個過程叫躍遷。在自由下落中,蘋果的勢能轉變為動能。類似地,當高能態的原子或分子在向低能態躍遷時有可能將一部份能量轉化為光。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預見到除了通常的自發發光外,能量等於能級躍遷的光可以引起或激發自高能級向低能級的躍遷而發光,受激發的光與激發光彼此相干





    受激發的光與激發光彼此相干,向同一方向轉播,偏振方向也相同,這是受激發光。激光只與受激發光有關,所有的原子或分子彼此一致地發光。
    激光是『受激輻射光放大』的縮寫。但是,受激輻射光放大只會產生單色和相干的燈泡而不是高亮度的激光束。太陽光激發了火星上層大氣裏的二氧化碳,產生了受激發光,但其亮度極其微弱,因為這些光向四方八面散開了。激光的本質是振盪,激光必須在一個諧振腔兩端的一對鏡之間前後反射以產生更多受激發光。共振腔決定了腔內的駐波,一部份腔內的激光透過半透鏡形成輸出的激光束。而且在行進中的激光束極少散射。


    -------------


    物理園 > 物理新知 > 攀登物理
    中大物理系


    朱棣文伉儷與中大物理系師生合照
    圖一   朱棣文伉儷於 98 年 11 月 12 日與中大物理系師生合照。
    九七年諾貝爾物理獎得獎人,史丹福大學朱棣文教授應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來港主持「偉倫傑出學人講座」,在三月廿五日以得獎研究 -「激光致冷技術與原子類粒子之捕捉」為題舉行公開演講。世界各地的華人為朱教授獲得諾貝爾獎的殊榮感到高興和鼓舞。

    激光如何致冷?捕捉原子類粒子是甚麼回事?朱教授的研究成果又有甚麼意義和應用價值呢?

    原來物體的溫度高低表示其中原子或分子隨機運動平均速率的快慢。令粒子速率減慢便能使系統降溫。普通氣體隨著溫度下降,便會變成液體和固體,物理學家很難研究和操控單個原子。激光致冷術用於真空中非常稀薄的原子氣體系統,避免了上述的問題。不少人一見「激光致冷」就覺得奇怪:激光給系統輸入能量,為何反而有致冷效用呢?這正是此項科技的巧妙之處。大家知道,只有當光子的能量精確地符合原子中兩個能級的能量差,才能被原子吸收。要達至冷凍效果,我們首先要精確地調校激光的頻率,使它略低於原子最大吸收的頻率,然後讓激光與運動中的原子迎頭相撞。由於多普勒效應,對迎面飛來的原子而言,激光的頻率提高了(藍移),可為原子吸收。從動量變化來看,由於光子具有一定的動量,吸收迎頭而來的光子令原子減速。當然,原子受激發後會回到基態而發射出一個光子,產生反衝,就好像開槍的後座力一樣。但由於反衝隨機地出現在任意的方向上,多次作用之後有所有反衝的效應便互相抵銷。結果,與激光反向運動的原子減速了。原子的運動減慢,也就是冷卻了。根據上述原理,朱教授及其同事,在稀薄的納原子氣體周圍相互垂直的三個方向上安裝三對反向傳播的激光束,使原子冷卻到萬分之二凱氏度 (240K)。原子在激光場中的行為就好像石子穿過糖蜜一樣,受到黏性的阻力而減速,所以他們將這種激光致冷裝置稱為「光學糖漿」(optical molasses)。

    在這一百年來,物理學家巳經完全掌握了運用電磁場捕捉和操控帶電粒子的技術,但是學會捕捉中性粒子卻只是最近十多年的事。電磁場可以引致中性粒子極化而產生偶極矩,因此也可以用來建造陷阱捕捉粒子。近年來科學家設計了光陷阱、磁陷阱和磁 - 光陷阱等。朱教授等人設計的「光學鑷子」 (optical tweezer),就是利用單束聚焦激光來捕捉某些中性粒子,其中包括天然和合成的高聚合物,例如蛋白,DNA 和聚苯乙烯的單個分子與及細胞和生物組織中的粒子等。

    朱教授在中大的演講中詳細地講解他的研究成果及應用,其中包括近年來在科學界備受重視,並經大眾傳媒廣泛報導的幾項科技新成就,例如銣原子在超低溫下達成波色 - 愛因斯坦凝結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世上第一個使原子產生集體量子行為的「原子激光器」的誕生,都是激光致冷技術的成果。這種技術也可以用來進行一些具有基本科學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物理常數測量。新技術使測量精度大大提高,並可以應用於許多不同的領域,例如高分辨光譜學,提高銫原子鐘精確度的研究,以測量重力加速度及分佈協助探測地下礦藏,與及高能物理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把光學鑷子應用於生物和高分子科學也是朱教授極感興趣的領域。在不穿破細胞膜 (壁) 的情況下,科學家可以用光學鑷子可以操控活細胞中的各個部分,例如染色體和遺傳基因。這技術為遺傳工程學和其他生物科技的研究開拓了全新的領域
     
     
    light speed=constant, get squeezed in a shorter "channel" therefore its frequency/momentum goes up
     
    多普勒效应,原子观测到与自己反方向运动的光子的频率变大(光子动量和其频率成正比,导致相应的动量变大),




    [34]张云  2014-4-1 10:25



    麦克斯韦方程组本身就没给定特定参照系,但又没有说适合任何惯性系,也就是说,它自成一套理论,没有与经典力学的接口,一开始就没有与伽利略变换扯上关系,要想找个接口使之与经典力学完美结合,就只有几条可选的途径:一是找到绝对的参照系——以太,二是修改方程组,三是修改经典力学。一开始,物理学家们认为经典力学很完美,所以都把精力集中在前两条途径上,只是,麦克斯韦方程组本身很简洁,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很丑陋了,仍不能与经典力学完美结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想找绝对的参照系却失败了,之后洛伦兹假定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收缩、在以太中运动的钟变慢,完美解释了为什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失败,并推导出了洛伦兹变换,洛伦兹这个理论,虽然让电磁理论与经典力学完美结合了,却破坏了相对性原理(根据洛伦兹的理论,相对性原理在物理上不再成立,但在数学计算上仍成立);再后来,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方程组非常简洁优美,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没理由去修改它,由此假定光速不变,把绝对时空修改为相对时空,对经典力学作了修正,得到狭义相对论。虽然狭义相对论看起来很荒谬,但它可完全取代洛伦兹的理论(狭义相对论在物理解释上跟洛伦兹的理论不一样,但数学计算上完全一样),而且没有破坏相对性原理,甚至其它方面也比洛伦兹的理论更符合奥卡姆剃刀原理,所以逐渐被物理界所接受,光速不变假设被公认后也就被称为光速不变原理。
    http://tieba.baidu.com/p/1629674958
    百度到的

    [33]张云  2014-4-1 10:05
    频率*波长=波速
    对于光来说光速不变,那么频率变大时波长就变小,多普勒效应表现为红移蓝移


    屬原子原子間的結合力非常強
    金屬而言,每一原子具有相同的最鄰近或接觸原子的數目,就是配位數的定義


    [DOC]

    金屬晶體

    intranet.chw.edu.hk/~sci/chem/F6_Chem/metallic_crystals.doc
    金屬原子原子間的結合力非常強,例如鋼與鋁等日常用的工程材料具有很高的 ... 對金屬而言,每一原子具有相同的最鄰近或接觸原子的數目,就是配位數的定義。


    "
    11.1.1 原子半徑表

    在尋求解答“原子如自行組合起來”之過程中,最直觀簡單的想法,就是把原子看成硬球 (hard sphere),而不同原子各有不同的硬球半徑。〔硬球的精確定義是:距離球心達某特定半徑以上,其位勢是零,至於在該特定半徑之內,是位勢是無限大。〕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如果在不同的材料中,其半徑也不同,則這樣半徑用處並不大。所幸,根據過去長期累積的經驗,原子的半徑可被歸納出來,而且當它被用於預測各式各樣材料的原子間距離或晶格邊長,其準確性還不錯。見表 11.1 及其底下說明的用法
    "

    配位数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view/591678.htm
    轉為繁體網頁
    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 同一氧化态的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还取决于配体的性质。例如,Fe3+与Cl- ...
  • 配合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wikipedia.org/zh-hk/合物
    轉為繁體網頁
    配位化合物的构型由配位数所决定,也就是化合物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个数。配位数金属离子和配体的半径、电荷数和电子构型有关,一般在2-9之间,镧系元素 ...
  • 配位數- A+醫學百科

    cht.a-hospital.com/w/配位数
    ... 的重要特徵。直接同中心離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數目叫中心離子(或原子)的配位數。 ... 同一氧化態的金屬離子的配位數不是固定不變的,還取決於配體的性質。
  • 配位数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配位数
    轉為繁體網頁
    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配位的原子数目叫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 ... 配体的性质 同一氧化态的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还取决于配体的性质。
  • 配位化合物_互动百科

    www.baike.com/wiki/配位化合物
    轉為繁體網頁
    配离子的电荷为金属离子和配体所带电荷之和,例如Fe2+和6CN-配位 ... (3)配位数是直接同中心离子(或原子)络合的配位体的数目,最常见的配位数是6和4。 络离子是 ...
  • [PDF]

    1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

    www.chem.pku.edu.cn/wuji/jiaoan/yanchunhua/11.pdf
    轉為繁體網頁
    原子。主要是非金属N,O,S,C和卤素等原子。 ➢ 单基配位体. 配位体只有一个配位原子同中心离. 子结合 ... 一般中心离子(或原子)的配位数为2, 4, 6, 8,最常见的为4, 6
  • 12-5 金屬錯合物 - 學習加油站

    content.edu.tw/senior/chemistry/tp_sc/content1/number3/4/12-5.htm
    跳至 三、配位數 - 三、配位數 [return]. 1. 定義:中心原子所吸引之未共用電子對數目或中心原子與配基相結合處之原子總數稱之. 2. 判定方法. (1) 電荷法:通常為 ...
  • [PPT]

    coordination chemistry 講稿

    chem.kshs.kh.edu.tw/movie/941221/main06_13.ppt
    在Fe(H2O)62+中,亞鐵離子和六個水分子鍵結,所以其配位數為6。 6和4是配位 ... 形成錯合物時,乙二胺分子會彎曲,以致兩個氮原子會和金屬(M)配位。 See Figure ...
  • [DOC]

    金屬晶體

    intranet.chw.edu.hk/~sci/chem/F6_Chem/metallic_crystals.doc
    金屬原子原子間的結合力非常強,例如鋼與鋁等日常用的工程材料具有很高的 ... 對金屬而言,每一原子具有相同的最鄰近或接觸原子的數目,就是配位數的定義。
  • [PDF]

    過渡金屬配位化學

    ocw.aca.ntu.edu.tw/ocw_files/099S125/ch18.pdf
    數. ‧過渡元素的氧化價數變化很大. ‧大部分的過渡元素都有許多不同的氧化價. 數. ‧最高的 ... 配位數為四. 中性配位 ... 配位基可以提供兩個以上原子與中心金屬. 鍵結 ...


  • 固体物理(第10课)金属电子论_百度文库

    wenku.baidu.com/view/7aa2bc795acfa1c7aa00ccf6.html
    轉為繁體網頁
    少数体心立方:Li Na K Rb Cs ?金属原子配位数很多,超过其价电子数。价电子形成非局域电子,因此每个原子有很多空轨道,因此,非局域电子移动容易,近似于自由 ...




    一个电子对X光的弹性散射(Thompson散射),散射强度如下:


    5a,衍射装置的几何结构;b,一张蛋白质晶体的衍射图
           
      需要注意的跟质量的平方成反比,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所以电子的散射强度比质子强得多,我们得到的信号主要来自于电子的散射。另外就是跟散射角度的关系,角度越高,散射越弱。当有多个电子的时候,电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来表示,波矢用来表示,散射出来的波就有一个相位关系,用电子密度来表示电子的位置,就有

    CCD测量的是这个值的平方,从这个关系也可以知道,衍射点的强度是电子密度的傅里叶变换。当测得这些点的衍射强度之后,通过反傅里叶变换就可以得到电子密度。这里面的问题是相位的丢失,当原子数目很少的时候,可以直观地猜出来原子的相对位置。原子数目很多的时候,相对位置的数目就是原子数的阶乘,血红蛋白有将近6000个原子,这个方法就失效了。所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同晶置换、反常散射。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结构变成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所以你会看到每年有越来越多的结构被解析出来。
     

    博文

    蛋白质结构测定的未来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14-2-15 20:3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的方向是生物大分子结构,所以写了一个蛋白质结构测定的未来。最初写这个,其实就是想向身边的人解释一下我在做什么以及我打算做什么,所以用的语言很通俗,例子也是大家熟悉的,可是后来因为功力不够的原因,不免写得复杂了。
      简单地说明一下我的背景,在北京高能所读凝聚态专业的博士,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生物大分子线站值过班,同时在结构生物实验室(后来叫蛋白质中心)干过活,主要工作内容是用同步辐射方法研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目标是想看看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状态。
       虽然题目很大,其实就是我对于蛋白质结构的一些理解,也没有新东西,如果不是这个方向的也许看了会了解一二。是这个方向的前辈,对于错误的地方请多多指教。


    1、蛋白质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既然要说未来,就要说一下现状。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载体。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生命活动最终都要靠蛋白质实现。举个例子,呼吸活动。我们每天都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正是氧气帮助我们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我们进行活动的能量。通过气管吸入肺中的氧气要通过血液输运到身体组织中,这里面就有一种蛋白的功劳:血红蛋白。氧气结合到血红蛋白上,到组织的时候,就将氧释放出来,被组织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运走。见图1,这是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如果拿血液做实验,得到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是因为真正起作用的是血红蛋白。图中随着温度和pH值的变化,氧结合的比例会有所不同,正是这种细微的调节,可以决定身体不同部位接受氧的量。


    1,血红蛋白的氧解离曲线

       前面只是说明蛋白质很重要,那么跟结构有什么关系呢?蛋白质的结构决定了它功能的实现。我们看细胞,里面包含有无数个蛋白质。其实是有一个大致的数的,人的红细胞直径通常是6μm8μm,血红蛋白的直径约为6nm,细胞内32%的体积为血红蛋白,就算按红细胞最小直径算,又因为红细胞是扁平的,也可以知道一个细胞内至少有一亿个血红蛋白。这里面的问题就是一个细胞中可能有成百上千种蛋白,而且每一种都有大量的拷贝,它们是如何稳定共存的呢?答案是在稳定的溶液环境中,蛋白有一个稳定的结构。这里面还是先举血红蛋白为例子,见图2。图中a为血红蛋白的整体结构,由四个相似的部分(亚基)构成,这些亚基之间的相对位置会发生变化,引起氧结合能力的变化。图b显示的氧结合部位的放大结构,氧就结合在血红素平面上。


    2,血红蛋白的结构
           
      现在人们已经测定了将近十万个蛋白质结构。广为人知的事实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并不是原子,而是氨基酸。就如我们现在砌房子不会直接用泥土,而是用砖块,这样更省事。在氨基酸之上,几个或者十几个氨基酸会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比如图2a中的螺旋。这些结构通过一定的方式折叠才能形成稳定的三级结构,有了生物活性,就是前面所说的亚基。有些蛋白是由多个亚基构成的,这些亚基通过氢键、疏水作用相互连接,一起完成更重要的功能。但我们不要忘了,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在这里再举一个结构的例子。1998年,R. Mackinnon解出了离子通道的结构,然后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奖。一个多世纪前,Wilhelm Ostwald首先提出,生物体内的电信号是离子进出细胞膜而产生的。到了1950年代初, Alan HodgkinAndrew Huxley发现,这些离子是钾离子和钠离子。这样的叙事只是交待了一个时间线,神经信号是一种电信号,这种信号是利用细胞内的外的离子浓度差造成的电势差形成的,但是这种离子浓度差并不能用简单的渗透压和扩散来解释,需要有一种机器通过消耗能量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同时将钠离子排出。这样的装置还要在一定的电势作用下开启,以维持神经信号的传递。这里另外一个重要事实是,神经信号在细胞内的传播是不衰减的。Mackinnon发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器的结构(见图3)。四个类似的亚基组成一个桶状结构插入细胞膜中,中间留有一个通道供离子进出,图A表明一次进入的是3个钾离子。图B将离子通道突出了出来。问题在于钾离子比钠离子大,为什么钾离子能进来,钠离子进不去呢?离子在溶液中存在并不是单个原子的形式,而是由水包裹的,离子通道能够脱去钾离子的水“外衣”,即左侧的GYG结构,但是对钠离子没有办法。这个通道的大小是0.27nm,钾离子的大小。
      到这里简单说明了蛋白质的结构以及结构对于揭示功能的重要性,下面要说的就是现在测定蛋白质结构的方法,前面的结论也是来自于这些方法。然后会分析一下这些方法的优劣,最后是面临的问题和突破方向。


    3KcsA的结构(PDBid1BL8
     
    2、结构测定的方法         有个数据库就叫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表1统计了它收集的蛋白质结构数目,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到主要的方法是X射线,其次是核磁共振(NMR),以及电镜(EM),第四种是联合使用多种方法,最后一项其他是中子散射。这里主要介绍前三种方法,而且以第一种为主。为什么?同步辐射就是一种X射线光源,第二它最主流,因为相对其他两种方法,它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Exp.Method 
    Proteins
     
    Nucleic Acids
     
    Protein/NA Complexes
     
    Other
     
    Total






    X-RAY8062115024194486321
    NMR90241072197710300
    ELECTRON MICROSCOPY508511700729
    HYBRID5732163
    other1554613178
    Total90365263245692597591
    1PDB收集的结构统计

      X射线其实是X射线晶体学的简写,一般使用的波长是1埃左右,也就是0.1nm。这个尺度刚好也是原子半径大小。
    X射线也是一种光,我们眼睛能看到东西也是因为光。物体发射或者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通过对光子的响应知道了物体的存在。你如何知道一张纸的厚度?一般纸张的厚度在0.1mm左右,就是100微米,100,000nm。你经常见到的尺子的刻度是多少?1mm,显然你无法直接用尺子去量一张纸的厚度。需要一个跟测量的物体相一致的探针,这就是X光。我们可以用显微镜放大物体,看到细胞甚至是细胞器。但是可见光的波长是几百nm,是无法直接看到原子。
    晶体学的意思是,我们使用的样品是晶体。这并不复杂,我们平时看到的食盐、雪花都是晶体,世俗中最有价值的晶体当然是钻石了,那是碳原子组成的晶体。如果你把木炭放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辅以一定的条件,就能得到钻石了。最重要的是样品中原子的排列,在晶体中,原子或者分子按特定的顺序搭起来,排列的整整齐齐,就如军队中阅兵方阵。
    X光照射到晶体上时,会引起散射。就是光波会激发原子发出同样频率的波,由于晶体中原子排列的有序性,在特定的方向上,散射的光得到了增强。图4展示了Bragg方程的几何关系。在两个晶面上都发生了反射,远场条件下,它们的光程差是,当这个光程差满足光波长的n倍时才产生衍射。因为晶体是无数这样的面的叠加,所以在这个方向上的光变得极强,三维条件下就是一个点。晶体学中还有一个跟Bragg方程等效的方程,劳厄方程,它从晶体的特性出发,构置倒晶格向量,只有当波矢是倒格矢的整数倍相加才能发生衍射。


    4Bragg方程的导出

       为了进行蛋白质结构测定,首先需要将蛋白质进行结晶,然后在X光源上进行衍射实验。衍射装置如图5a所示,一般晶体是装在一个旋转轴上,可以360°旋转。现在也很少用底片,比较常用的是成像板,同步辐射装置上一般使用CCD,这样读写速度更快,方便实验的进行。图5b给出的一张真正的蛋白质衍射点,图中的白线叫beamstop,就是挡住X射线,以免直接打到CCD上。X光照到晶体上,被散射的部分很少,余下的都直接穿过晶体,如果不挡住的话会把CCD烧坏的。想象一下CT,就知道X射线的穿透能力了。图b中你也会发现中间的点多一些,颜色也深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强度的问题。
      一个电子对X光的弹性散射(Thompson散射),散射强度如下:


    5a,衍射装置的几何结构;b,一张蛋白质晶体的衍射图
           
      需要注意的跟质量的平方成反比,质子的质量是电子的1800倍,所以电子的散射强度比质子强得多,我们得到的信号主要来自于电子的散射。另外就是跟散射角度的关系,角度越高,散射越弱。当有多个电子的时候,电子之间的位置关系用来表示,波矢用来表示,散射出来的波就有一个相位关系,用电子密度来表示电子的位置,就有

    CCD测量的是这个值的平方,从这个关系也可以知道,衍射点的强度是电子密度的傅里叶变换。当测得这些点的衍射强度之后,通过反傅里叶变换就可以得到电子密度。这里面的问题是相位的丢失,当原子数目很少的时候,可以直观地猜出来原子的相对位置。原子数目很多的时候,相对位置的数目就是原子数的阶乘,血红蛋白有将近6000个原子,这个方法就失效了。所以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同晶置换、反常散射。而且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结构变成一个非常成熟的技术。所以你会看到每年有越来越多的结构被解析出来。
      核磁共振是指核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核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特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原子核处于分子内部,分子中运动的电子受到外磁场的作用,产生感生电流。这一感生电流在核上产生感生磁场,感生磁场与外磁场相互叠加,使核上受到的有效场发生变化。我们把这一现象称为原子核受到了屏蔽。由于屏蔽作用使得同一种原子核由于所处的化学环境不同,核磁共振频率略有不同,这被称为化学位移,常以δ表示。屏蔽作用的大小与核外电子云密度有关,后者又与原子核的化学环境有关,因此可根据化学位移的大小,来考察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从而对化合物进行结构分析。
      6是一幅真实的二维核磁共振谱,里面的蓝色点代表该强度下的原子的化学位移信息。坐标轴ppm就是化学位移,通过使用同一参照样品使得其独立于外加磁场。我们所得到的是一系列这样的原子间距信息,但是无法得到全局的结构,这样就需要进行动力学优化。最后得到的结构模型就是一系列动力学最优解。
    相对于晶体学,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是不能测太大的蛋白质的结构,得到的结果也不如晶体学那样可靠,优点在于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不像晶体学需要结晶,这样会使结构受到堆积力的作用,也会造成样品制造上的困难。

    6,二维核磁共振谱

     电镜的全称是电子显微镜。使用的是电子作为探针,用电磁透镜代替了光学透镜并使用荧光屏将肉眼不可见电子束成像。为什么不使用透镜来让x光成像呢?原因在于硬X射线的穿透性,目前还无法做X射线透镜。


    7a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造图,b为天花病毒的结构

      电子打在样品上,会激发出二次电子、或X射线等,通过探测二次电子可以得到当前位置的电子强度信息。然后移到附近,这样就可以得到图7b中的图像。图中的颜色是假彩色,真实的信息是二次电子的强弱。按照成像理论,这样得到的只是一个样品的截面,如果有许多全同的样品,扫描得到不同截面的信息,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这些截面组合起来,得到样品的三维结构。
      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电子的散射很强,很容易被空气散射,所以需要高真空环境。这样一来样品就不能是活的。由于技术原因,目前最好的分辨率不到3埃,这和晶体学相比是有差距的。

    3、蛋白质结构测定的未来   前面大致介绍了一下蛋白质结构测定的常用方法。总体来说,这几种方法越来越成熟,每年测得的结构也越来越多。下表是截至20142PDB数据库中的结构数目,可以看到结构数目呈指数增长。国内而言,也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进入结构测定这一领域,因为结构确实能解释他们研究中的很多问题,加深对于生物意义的理解。


      单纯就结构测定而言,能解释的问题是有限。一个蛋白长成一个样子,然后我们说这样就可以跟DNA结合,可以作为离子通道,可以跟某个小分子结合,这些在生物学实验中可能就已经得到验证了。给你一个蛋白结构,如果对于其在细胞中的定位以及功能了解很少的话,其实是很难讲一个好故事的。这就是生物学家做结构的优势。他们可能在细胞或者生化层面做研究,到了分子层面,以前的那些疑问可能都会得到解答。他原来就知道蛋白有某种特性,必须与DNA结合,拿到结构一看,蛋白质的凹槽正好可以结合DNA。某种疾病引起了基因突变,他把正常的和突变的蛋白结构一比较,就可以发现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是结构测定的一大前景。
      前面已经说过电镜和NMR的问题,晶体学的最大瓶颈在于结晶。结晶的方法是得到高纯度的蛋白,然后将蛋白加入各种配好的溶液中进行结晶。具体哪个溶液能够长出晶体是不知道的,只能不停地去尝试。而且已经测得的结构如此之多,那些容易结晶的蛋白质可能已经被尝试过了,现在的方向是复合物。由好几个蛋白质通过相互作用构成的复合物一起实现一个功能,但是和单个蛋白相比,复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这样对溶液环境的要求就更高。也就是说更难找到结晶条件了,而且就算是长成晶体,由于复合物结构复杂,很难是完美晶体,衍射的分辨率就上不去。
      回到结构本身。在小分子领域,量子化学的计算是相当精确的。但在蛋白质结构中,由于原子众多,用量化计算的话计算量非常大,所以常用的分子动力学。通过构置分子力场,就是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规则,然后利用最优化方法,得到一个“能量”最小的结构。而为了兼顾精度和计算速度,人们会使用QM/MM这样的组合,即在核心区域使用量化进行计算,而在外围使用分子力学。蛋白质中的原子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配体结合在活性位点会影响整个蛋白的结构。很多蛋白使用ATP作为动力来源,ATP末端磷酸基团水解时,释放出的能量是30.54 kJ/mol。这样的能量够离子泵运作一次。显然,你结晶的时候是无法把ATP水解的过程固定住,NMR测定一个结构的时间要几天。而一个电子在蛋白质中的转移可能就在ps量级。这很好理解,一个反应中,中间态是不稳定,只有初态和末态才能大量存在,就如血红蛋白中结合氧和没有结合氧,你很难找到一个即将结合氧的结构。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制造。
      时间分辨的晶体学是在飞秒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利用飞秒激光作为时间基准,可以在反应之后的特定时间进行测量,这样就可能得到反应中间态的信息。比如肌红蛋白结合氧的实验,但是氧和肌红蛋白结合的能力不如COCO中毒的原因就在于此,结合到血红蛋白之后不容易解离,造成氧输运受阻),所以一般这类实验采用的是结合CO的肌红蛋白,使用特定频率的光照,可以使CO脱离蛋白中的铁原子,脱离之后CO是不是飞出结合的口袋呢?可以在解离之后特定的时间去测量红外光谱,这样响应时间很快。而要直观地看到结构,则使用X射线,在150ps内,CO还是停留在肌红蛋白的口袋中,大约在1ms之内会重新结合到铁原子上。为了更快地进行测量,往往使用“白光”,这样的衍射叫劳厄衍射,一张衍射图就可能解出结构。显然这样的实验也存在问题,比如使用晶体,这样光解实验变化的区域只能活性位点附近。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够得到单分子的结构,那么就可以很方便地得到中间态。这就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最诱人的应用。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FEL)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自由电子和辐射的相互作用,电子将能量传送给辐射而使辐射强度放大。由直线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流,经过几次压缩后将能产生超短的脉冲长度(fs量级),将为研究物质的微观动态结构以及非线性过程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
      8是利用FEL进行单颗粒成像的示意图。蛋白颗粒从一个质谱仪中喷出,一束相干X光照射上去,由于光束其高的能量,蛋白被击碎。但是在被击碎之前,已经将X射线散射出来,里面含有蛋白结构信息。这仍然是电子密度的傅里叶变换,可以反向重建蛋白质的结构。现在的问题是一张图的信号太差,需要许多张一样的图平均来增强信号,得到的仍然是结构的一个截面,这与电镜类似,所以需要多张图来重建结构。最大的问题是,高角度的散射信号非常弱,不到一个光子,于是分辨率也上不去。
      使用更强的光源,更短的脉冲,以及更好的探测器,是否有可能使用一张图就解出结构来呢?如果答案是能的话,那么要多强的光,多短的脉冲,多好的探测器?现在美国斯坦福的LCLS已经为用户进行供光,位于德国汉堡的X-FEL和日本的SCSS都在建设之中。相关的实验已经进行了几十个,但对于单张图成像方法和理论都需要更多的探索。
      写到这里,其实很多东西没有写明白,只是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在单分子测量领域,光镊和磁镊对分子力学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测量;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已经成为检测活体中生物大分子纳米级距离和纳米级距离变化的有力工具,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时间分析有着广泛的应用;而生物学家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也有很多非常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总体来看,时间分辨的大分子结构测定只是我们对于分子的理解需要的更多信息的一种可能,但是是最直观的一种!


    8,单颗粒成像示意图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02850-767838.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刘广峰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3 苏光松 王守业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2]高友鹤  2014-2-15 22:53
    谢谢博主指点!
    [1]高友鹤  2014-2-15 21:02
    非常外行。一直没弄明白蛋白质在晶体时的结构和原来在细胞里的那个复杂环境下会一样吗?不同方法解析出来的结构一样吗?和体内原来的结构近似的程度有多少?也许没人能确切知道真正的结构?完全外行,瞎提问题。
    博主回复(2014-2-15 21:25)你如果关心这些问题的话,理解我说的这几个方法都有答案。蛋白质在晶体时和细胞中不一样,不仅是细胞中的溶液环境复杂,蛋白结晶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结构。不同的方法解析出来的结构不一样,但大致是一样,看完第一节就有答案。和体内的结构非常近似。什么是真正的结构?测量都是有误差的。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科学网 ( 京ICP备14006957 )
    GMT+8, 2015-6-21 2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14 中国科学报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