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2, 2015

Hooke 牛頓先從一個物體沿著正四邊形軌道作等速率運動的分析開始:平行四邊形的合成法則所合成,其運算方式與現代的向量加法同義


牛頓
在尋找作圓周運動物體所受離心趨勢的規
則時,他便先從一個物體沿著正四邊形軌
道作等速率運動的分析開始




平行四邊
形的合成法則所合成,其運算方式與現代
的向量加法同義



牛頓如何從早期「作圓周運動物體所
受之力為離心趨勢」此種含糊的概念裡,
跳脫出來? 很主要的原因是來自虎克所給
予的提示。
虎克一直對行星軌道為何是橢圓形
的問題有興趣,他曾試圖用「圓錐擺」的
實例,來闡明物體從直線偏折為曲線運動
的原因,及可能得到橢圓軌道的情形,並
嘗試與行星軌道做比較。圓錐擺的擺錘受
力遵循虎克定律,也就是受力與其至擺中
心的距離成正比;然而,日後所知的重力
是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兩者之間力的
數學形式並不相同。不過,雖然圓錐擺與
重力的運動規律相異

[PDF]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phy.ntnu.edu.tw/~yao/newton-central-force.pdf
彈性形變的現象學理論是十九世紀的經典理論之一。在波長大於材料內部的微結構下(即對於形變而言固體是均勻的),這個理論可以給出固體在承受小形變情況下的能量運動(動力性質)。類似於滿足虎克定律的彈簧,固體在形變下的能量由一系列的彈性常數所決定,基於對稱性的關係,這些為數眾多的彈性常數可被關係式整理出較少個獨立的量,這些量則可藉由實驗的量測或原子尺度的力學計算來獲得。
由 田芷綾 著作 - ‎被引用 2 次 - ‎相關文章
22 -.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田芷綾. 1. 姚珩. 2*. 1 桃園縣立大溪高級中學.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 壹、前言. 萬有引力定律基本上是於1687 年 ...
  • 修改引力理论简介| 天文理科人Astroleaks

    astroleaks.lamost.org/?p=5374
    轉為繁體網頁
    2012年4月28日 - 四十多年前,人们很惊讶的发现很多漩涡星系的旋转曲线并不遵循牛顿的引力定律,星系外围的恒星的速度变得跟其与星系中心的距离无关[1]。
  • [PDF]引力理论的场方程与自由粒子 - 物理学报

    wulixb.iphy.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
    轉為繁體網頁
    由 陈方培 著作 - ‎2005 - ‎被引用 2 次 - ‎相關文章
    第42卷第9期物学报Vol.42, No.9. 1993 年9 月ACTA PHYSICA SINICA Sep. , 1993. 引力理论的场方程与自由粒子. 运动方程的一般形式. 陈方培. 大连理工大学 ...
  • 自旋超导态---引力理论联合讨论班系列报告之八----理论物理 ...

    www.skltp.itp.cas.cn/kfkt/kfdt/.../t20130514_121900.html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5月16日 - Institute of Theoret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学术报告. Title 题目. 自旋超导态---引力理论联合讨论班系列报告之八. Speaker

  •  
     
    這是 http://phy.ntnu.edu.tw/~yao/newton-central-force.pdf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Ch.12 彈性學
    12.1 簡介
    彈性形變的現象學理論是十九世紀的經典理論之一。在波長大於材料內部的微結構下(即對於形變而言固體是均勻的),這個理論可以給出固體在承受小形變情況下的能量運動(動力性質)。類似於滿足虎克定律的彈簧,固體在形變下的能量由一系列的彈性常數所決定,基於對稱性的關係,這些為數眾多的彈性常數可被關係式整理出較少個獨立的量,這些量則可藉由實驗的量測或原子尺度的力學計算來獲得。
    12.2 線性彈性學的廣義理論
    我們底下要考慮固體發生了微小且可逆的形變,描述這些形變的方式,是在固體的每一個位置點 r 上都指定賦予一個位移向量 u(r)。亦即,在形變未發生時,固體的某個點在位置 r,而形變發生後,其位置就跑到了 r + u(r) 上頭。 線性彈性學的出發點,是想定出各位置上的位移 u(r) 如何影響及決定系統的總能。而公式的寫出則是總和了下列五項重要的觀察結果:
      (1) 當所有 u(r) = 0 時,固體處於平衡態,其(總)自由能最低。
      (2) 把 u(r) 全部加上同一個常數向量 u0,相當於只是把固體平移了 u0,總能不變。
      (3) 對於小的形變,自由能正比於 u 所能允許的最小次方(因為高次方會更小)。
      (4) 若 u 在空間中有緩慢的變化(即變化率不大),則自由能決定於 u 的導數的最小次方(高次方更小)。
      (5) 把整個固體轉動其能量不變。
    能與上述前四點相容之能量的最一般形式是(12.2)式(重要,請看仔細)。為什麼是這樣呢?沒有與 u 有關的線性項能在式子中出現,這是因為負向的位移或位移變化就會帶來負的能量貢獻,造成比平衡態還低的能量,也因此能允許的最小次方是二次。又自由能必定是 u 的導數的函數而不能存在 u 本身,否則固體的全體平移就會導致能量的改變。一階導數是最簡單的可能。至於式子中 Eabgd 是與 r 無關則僅意味著固體是均勻的。 我們可以自由地把 Eabgd 定為在 abgd 互換的條件下是對稱的,若其原數值未必如此,我們依然可以把 Eabgd 與   Egdab 都令為是兩者的平均(為什麼我們可以這樣做?),如此,Eabgd 的獨立變數就由 81 個變成 45 個,馬上我們還會看到,把轉動未形變固體能量不變的條件用上去後,獨立變數會減少至 21 個,如以下討論。 選定一個轉動軸(單位向量 n),轉動微小的角度 f,則整個固體的各位置都變動一點點,這個變動量是空間的函數,對不同的位置 r 上,它的變動(向量)是(12.3),注意這個式子只不過是 rfn 的外積(回憶無限小轉動可被視為向量,且式子中的 eabm 是來自外積公式)。把這個小變動(12.3)代入能量公式(12.2),要求不管 f 實際上轉了多少,也不管選取的轉軸方向 n 指向何方,能量都不會改變,即得式(12.4)。因為轉軸方向的選取是極任意且(12.4)都必須要滿足,故任一種 nm nm' 組合下的係數都必須為零才會成立,因此有(12.5)四項和為零的一般性關係。會有四項的原因,是因為 eabmegdm' 己經各定下了其中一個 mm',所以 abgd 能有的組合只剩兩種(比方說 m 是 2,則 ab 只能是 13 或 31,否則 eabm 為零)。 這裏的討論用到整塊固體全體的旋轉,大家切勿與稍後均向性固體之探討會用到的局部形變的轉動搞混了。 ( 12.5)這個關係式不太容易直接拿來化簡能量表示式(12.2),最方便的方法倒是把 u 的導數拆開來定義,將之分為對稱的應變張量(12.6),與反對稱的(12.7)。把這種定義代入能量表示式(12.2),這會得到(12.8),注意它的第二項係數恰好是零,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們要採用(12.6)、(12.7)這樣的定義方式。如此,能量表示式可被大大地簡化成(12.9)(回想彈簧的彈力位能 U = (1/2)Kx2),其中新的常數 Cabgd 如(12.10)所定。並且由於定義的形式, Cabgd 本身就滿足 a <--> bg <--> dab< --> gd 這些指標互換的不變性,從這裏可以看出 Cabgd 最多也只具有 21 個獨立分量。另外值得注意,藉由定義應力 (stress) 張量 s 如(12.13)所示(回想彈簧的“回復力 = 彈力常數 X 伸長量”),原能量表示式(12.9)也可被寫為(12.12)而具有“作功 = 力 X 位移”的物理意義。 什麼是 stress(應力)、什麼是 strain(應變),很重要,請大家一定要注意。
     
     
    12.2.1 立方對稱的固體
    雖然對於一般的狀況 C 張量有 21 個獨立分量,只要是比三斜系統更高的對稱固體則 C 張量都還會再簡單一點。以具立方對稱性的固體為例,獨立的彈性張量常數就只有三個。這是因為對 x-y,y-z,z-x 面反射有對稱性,故 Cabgd 不可能有單數個同一座標 index 出現者,例如 Cxyyy,它是 exy 與 eyy 的係數,當 x 換成 -x 時,exy 會變號,但立方對稱卻要求 x -> -x 能量不變,因此 Cxyyy 本身必須是零。另外,立方對稱固體有三重轉動對稱軸,把軸依 x -> y -> z -> x 這樣來換是不變的,因此 Cabgd 與其它 index 是其循環重排列者的分量都是會相等的。在這麼多對稱條件下,會留下三個獨立參數是 Cxxxx,Cxxyy,Cxyxy,而自由能公式則變成 (12.14) 式。此式通常可藉由重新定義符號而寫成專為立方固體用的更簡化程式;藉由定 (12.15) 及 (12.16),自由能公式,簡化為 (12.17) 式。對於立方晶體,三個獨立常數是 C11, C12 與 C44,列於表 12.1。
    12.2.2 均向性 (isotropic) 固體
    很多固體基本上是均向性的,也就是說從各向不同方向看其特性都是一樣的。例如玻璃,除非在原子尺度看,其結構實在沒有什麼方向上的偏好。又如一般鑄鐵或陶瓷商品,由許多細小微晶體指向各種不同方向所組成,因此在巨觀的尺度下看也不會有什麼方向性。像這樣的情況,獨立的彈性張量常數就會更進一步(由立方對稱固體具有的三個再)減化成兩個。 其作法相當簡單。有形變發生的局部,由於固體是均向性的,因此把這一小塊變化整體換個方向則能量代價還是一樣的。在這裏的例子,我們把它轉 45 度,則 r 處的應變 eab(r) 就會被轉成 e'ab(r'),兩者關係式為(12.20a)。要求此一轉變對能量(12.14)並無改變(過程被列為習題 1),則有(12.21)而導致(12.22),故獨立張量常數僅剩兩個。而彈性位能的式子可減化為(12.23)。
    運動方程式與平衡
    在前面已經知道任意形變所造成的自由能,並且注意到在固體有運動時其動能是 (12.24),則我們可以寫下形變(位移) u 的運動方程式。這是藉由理論力學所學到的 Euler-Lagrange 方程式到,其中 (12.25) 的表示法中有用到 (12.13) 對應力的定義,即 (12.26)。 由於小塊質量的加速度是決定於應力張量的散度,應力張量的物理意義就是可被詮釋為每一小段施於相鄰段的力。我們可由下面的分析了解為什麼可以這樣說。把 (12.25) 拿來針對一個小體積範圍積分起來,利用格林定理(高斯定理)把體積分轉為面積分,就可看到 (12.27) 式。若此積分的體積範圍是選取了一個沿著座標方位擺置的小立方體,則 (12.27) 告訴我們施於這個小立方體的總力等於是相當於各個分量的應力乘上相關面積即可得到。如此驗證了上述說法。 更具體地說,想像拿一把刀子把一個接連的物體切出一對小的二維平面範圍,以垂直於 x 軸的切法為例,則 sxx 相當於把這兩個小平面沿著 x 方向推回到一起之單位面積所需要的力,而 sxysxz 則是把原子拉回到平衡時組態所需的 (垂直於 x 軸的) 單位面積的伸張施力。對小立方體而言每個面上的應力分量之方向如圖 12.1 所示。(12.11) 式裏所描述的第一種對稱性導致 sab = sba  直接看圖 12.1 可以體會到這是相當於要求所有的扭力 (torque) 對固體每一個小體積元素而言都必須要消失的。 在均向性固體的特殊情況下,我們有 (12.28) 式,這可以推導得出 (12.29) 式的性質 (大家做做看)。由此,運動方程式 (12.25) 就變成了 (12.30) 這樣簡單的形式。
    均勻應力
    如果一個物體是承受 z 方向的均勻應力 S,如圖 12.2 所示,則從 (12.29) 式我們可以馬上得到 S = Yezz (式 (12.31)),其中 Y 的值是 (12.30)。 (12.29) 式各方向應力 (stress) 值之下會有什麼樣的應變 (strain),這件事情就好像已經曉得掛重物之重量的情況下,問彈簧的伸長量一樣。也就是說,把 szz = S 代入 (12.29),可得 ezz
    = [-l / (2m(3l+2m))] (sxx+syy+szz) + (1/2m) szz
    = [-l / (2m(3l+2m))] (0+0+szz) + (1/2m) szz
    =  [-l / (2m(3l+2m))] szz + (1/2m) szz
    =  [(-l+3l+2l) / (2m(3l+2m))] szz
    = [(l+m) / (m(3l+2m))] szz
    = [1 / Y] szz Y 叫做彈性模量或叫楊氏模量。同時,向所施應力的垂直方向收縮了 (12.33) 的大小。垂直收縮量 exx 的負值除以伸長量 ezz 是所謂的 Poisson ratio,在本例中其值為 (12.34) 式中所示。 另外一個常見的常數,是定義在當唯一不為零的應力只來自 syz = S 時。一樣使用 (12.29) 式,我麼可以得到 eyz 與這個 S 的關係 (12.35) 式,這定義了 Shear Modulus(剪應力模量)。 一些材料的 Y 值與 n 值列於表 12.2。
    行進波
    運動方程式(12.30)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它能夠蘊育兩種行進波的振動模式,即橫波與縱波。若我們定義位移的散度與旋度這兩個量,如(12.36)所示,則把(12.30)式分別取其散度與旋度會得(12.37)與(12.38),它們兩者都具備了波動方程式的形式,即對時間偏微分兩次與對空間偏微分兩次。試以平面波的通解形式代入(12.37)探討,可得見波的行進向量 k 與偏極向量 u 平行,代表縱波;同 樣通解帶入(12.38)探討,則得 ku 垂直,是橫波。兩者波速各如(12.39)與(12.40)所示。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Page 1
    - 22 -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田芷綾
    1
    姚珩
    2*
    1 桃園縣立大溪高級中學
    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物理系
    壹、前言
    萬有引力定律基本上是於 1687 年正
    式發表於牛頓(Isaac Newton, 1642-1727)
    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一書裡(Newton,
    1687;Chandrasekhar, 1997),但牛頓在
    與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爭辯
    引力平方反比律提出之優先權時,曾述說
    自己早於 1665 年左右,便已提出並完成距
    離平方反比力的論證,只是晚了二十年才
    發表。
    然而在檢視牛頓思想發展的過程
    中,可發現他早期並無「引力」的概念,
    這從他所述有關月球試驗(moon test)的
    著作裡可清楚看出,他當時認為月球所以
    會作圓周運動,是因受到離心趨勢的影
    響,而非引力的作用。亦即牛頓雖然早在
    1665 年就提出了力平方反比律的數學描
    述式,但嚴格而言,他所使用的物理概念
    並不正確,萬有引力原理也不可能在當時
    成形(Cohen, 1980)。
    只有在 1684 年左右,當他首次提出
    「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的概念後,
    並正確指出:地球表面落體的加速度及月
    *為本文通訊作者
    亮環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之比
    值,與落體及月亮分別至地心距離平方的
    比值相等時,力平方反比律的數學論證才
    算完成,而萬有引力原理也就水到渠成,
    隨即得以圓滿地被建立起來(柯瓦雷,
    2003)。
    貳、物體作圓周運動的離心力
    一般人從最初對物體作圓周運動之經
    驗感受,常會指出物體具有離開中心的傾
    向,或者認為有一種離心「力」作用在該
    物體上。譬如用繩子綁著一顆球,手拉著
    繩子一端並使球作圓周運動旋轉,手會感
    受到球欲離開繩子的一種拉力,而且隨著
    球旋轉得愈快,手感受到的此種離心拉力
    也愈大;或是人坐在急速轉彎的車子內,
    會感覺到仿佛受到一股力的作用,要將自
    己朝外拋出。
    牛頓起初也不例外,認為物體作圓周
    運動時,具有離開中心的趨勢(endeavor
    away from the center),1665 年牛頓在其
    《雜記》(Waste Book)中,對物體受到離
    心趨勢作用下作圓周運動的情形,曾有過
    清楚的討論。此外,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於 1644 年發表重要著作《哲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23 -
    學原理》,該書中所述思想,對當時科學界
    影響很大。他主張自然現象要從質點與運
    動為基礎來描述,且質點所受的作用僅能
    靠接觸或碰撞來傳遞。承襲此傳統,牛頓
    在尋找作圓周運動物體所受離心趨勢的規
    則時,他便先從一個物體沿著正四邊形軌
    道作等速率運動的分析開始(圖 1)。
    牛頓認為若考慮一物體或小球,自一
    圓外切正方形的其中一切點 a 開始,以等
    速率沿水平直線運動,此物體本身具有「運
    動力」(force of the body’s motion)或「慣
    性力」,並可以物體所行經的位移表示其大
    小。當遇到軌道壁時,物體遠離中心的趨
    勢力會作用於軌道壁上,導致軌道壁會對
    物體施以一壓縮(pressure)、碰撞、反彈
    力(force of reflection)或反作用力,造成
    物體運動方向改變(Brackenridge, 1995)。
    圖 1:由物體在內接於正圓的正四邊形軌
    道上運行,尋找其所受到之總反彈
    若物體自 a 點出發,於不受任何阻撓
    下運行至 b,如果在該處無邊界,物體會
    繼續運動下去,形成位移 by,此值代表持
    續受運動力影響所形成的位移。但由於在
    b 點受到反彈力作用,造成物體改變方向
    形成 bc 位移,此時牛頓宣稱,此淨位移
    bc 是由 by bd 兩段位移以遵循平行四邊
    形的合成法則所合成,其運算方式與現代
    的向量加法同義。而 bd 可視為物體在 b
    點僅受到反彈力作用時所形成的位移,亦
    即物體在 b 點之後的實際位移 bc 是由物體
    因初始運動所造成的位移 by,與物體因反
    彈力所造成的位移 bd(或 yc),兩者的合
    成。如此延續下去,物體將沿著正方形的
    abcd 軌道運動。
    假設物體的運動力與物體運動速度
    的變化量成正比,因此在兩次碰撞之間固
    定的每個時段下,運動力與時間之乘積-
    或稱運動衝量(impulse),與速度的變化
    量與時間之乘積-即位移 ab(= by)成正
    比;同理,假設物體所受到的平均反彈力
    與物體的速度變化量成正比,因此在相同
    時段下,平均反彈力所對應的反彈衝量,
    會與位移 bd(=yc=2fa)成正比。亦即,
    物體在 b 點受到的反彈衝量(以 b
    I 表示)
    與其運動衝量(以 o
    I 代表)的比值為
    /
    /
    2 /
    b
    o
    I I
    bd by
    fa ab
    =
    =
     
    利用畢氏定理於等腰直角Δfab
    2
    2
    2
    2
    2
    fa
    fb
    fa
    ab
    +
    =
    =
    因此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30 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24 -
    /
    /
    b
    o
    I I ab fa
    =
    若物體自切點 a 開始,沿著正方形軌道
    abcd 穩定運動下去,在完成一整圈的過程
    中,所受到的總反彈衝量大小為在四個角
    落分別受到的反彈衝量總和,則總反彈衝
    量與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就等於內接正
    方形的周長與圓半徑的比值,即:
    (
    )/
    4 /
    b
    o
    I I
    ab fa
    =
    圖 2:由在圓內接正多邊形軌道上運行的
    物體,論證其所受的總反彈力
    若物體自 a 點在圓內以正多邊形的路徑運
    動(圖 2),物體在 ab)點若沒有受到反
    彈力,其位移將是 axby),但由於受到
    反彈力,所以物體的運動軌道變成 ab
    bc)。因物體作等速率運動,並設物體運
    行在 axby)上所費時間等於其運行在 ab
    bc)所費時間,因此 ax = abby = bc)。
    nb 平行於 ycnb = nc,且 by = bc,因
    此Δnbc~Δbcy,且 yc/bc = bc/nb。故物
    體在 b 點受到的反彈衝量與其運動衝量的
    比值可寫成
    /
    /
    /
    /
    b
    o
    I I
    yc by yc bc bc nb
    =
    =
    =
    而當物體在正多邊形軌道上,完成一整圈
    的運動中,其在軌道上所受總反彈衝量與
    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則同樣為內接正多
    邊形之周長與圓半徑的比值,
    (
    )/
    (
    )/
    b
    o
    I I
    bc nb
    = ∑
     
    當正多邊形趨於無窮多邊而接近於正圓
    時,正多邊形之周長即接近圓周長 2πr
    而物體作圓周運動所受到軌道壁給予之總
    反彈衝量,與運動衝量的大小比值,即等
    於圓周長與半徑之比值:
    (
    )/
    2 ( )/
    2
    b
    o
    I I
    π na na
    π
    =
    =
    若物體的運動衝量或動量 o
    I 可以物體
    的質量與其速率之乘積 mv 表示,則物體
    作圓周運動受到軌道壁給予之總反彈衝量
    2
    2
    b
    o
    I
    πI
    πmv
    ∑ =
    =
    。若衝量與作用時間-即
    環繞一圈所需時間(週期 T)-之比值為
    平均作用力 F,而此平均作用力是由於圓
    周運動物體的離心趨勢,或如惠更斯
    (Christian Huygens, 1629-1695)所言之離
    心力(centrifugal force)作用在軌道壁上
    所引起的,所以作半徑為 r 週期為 T 之等
    速率圓周運動物體,其離心趨勢或離心力
    形式為
    2
    2
    (2 / )
    b
    I
    πmv
    mv
    F
    T
    πr v
    r
    =
    =
    =
    這便是牛頓在 1665 年以數學論證推得作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25 -
    圓周運動物體所受的離心力形式,其大小
    正比於「切線速度平方與半徑的比值」。以
    上論述,雖然作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之力
    Fv2/r,與現今正確結果吻合,但在論證
    中,可看出牛頓一直依循笛卡兒作圓周運
    動物體時所具有的為向外趨勢(outward
    tendency),或惠更斯的離心力概念,以現
    代的觀點來看,則並不正確。亦即在此段
    時間,牛頓認為作圓周運動物體具有試圖
    偏離軌道的離心力,它會對軌道壁產生作
    用,然後軌道壁再向物體產生反作用的推
    擠,使得物體維持在圓周軌道上。也就是
    說,物體作圓周運動是由於被動地受到軌
    道壁的「推擠」,而不是主動地向中心「吸
    引」;好比手拉著繫上一顆球的繩子,當手
    讓球作圓周運動時,手感受到的拉力,是
    由於先有球的離心力之存在所造成。作圓
    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是「離心力」,而非日
    後所言之「向心力」。
    正如惠更斯注意到的,「推動」或者
    「壓力」並不能與「引力」互換,前者並
    不「朝向」一個物體,也不會產生相互的
    作用力。(柯瓦雷,2003,p. 152)
    參、1666 年之月球試驗與離心力
    牛頓於 1666 年對作等速率圓周運動
    之物體,曾做了如下的分析:半徑為 r
    期為 T,作等速率圓周運動物體之速率為
    2
    2 2
    2
    2 /
    4
    /
    v
    πr T
    v
    π r T
    =
    =
    2
    2
    2
    /
    v
    r T
    ⇒ ∞
    接著他利用克卜勒( Johannes Kepler,
    1571-1630)的週期律--行星到太陽距離
    的立方正比於它們的週期平方,或 r3/T2
    為定值,而有
    2
    2
    2
    2
    3
    /
    /
    1/
    v
    r T
    r r
    r
    =
    =
    因此可得到離心趨勢
    2
    2
    /
    1/
    F v r
    r
    =
    即作圓周運動物體所受離心力必與物體至
    圓心距離或半徑平方成反比,此關係可稱
    為平方反比之離心力律。此即牛頓在 1718
    年晚年自傳裡,關於力平方反比律發現的
    優先權討論中所曾提出的辯駁,認為毫無
    疑問他要比 1673 年惠更斯所正式發表類
    似的相關敘述要早,牛頓說:
    「可能是 1666 年左右,我開始思考重
    力延伸到月球軌道,而且也找出如何估計
    運動質點在球面內運行撞擊至表面時所施
    的力:由克卜勒的行星週期律,我推算維
    持行星在它們各自軌道上的力,必定與它
    們到圍繞中心距離平方成反比。」
    此處所提「開始思考重力延伸到月球
    軌道」,指的即是牛頓在 1666 年考慮的「月
    球試驗」,在此工作中可反映出:“第一,
    他將重力延伸至月球的軌道;第二,估計等
    速率圓周運動的離心趨勢;第三,對於克卜
    勒的行星週期律相當熟悉;第四,結合離心
    趨勢與克卜勒定律,得到行星力是反比於其
    到圍繞中心的距離平方。很明顯地,在此處
    他假設行星的繞行軌道是正圓,或至少接近
    正圓。"(Cohen, 1980, p. 231)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30 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26 -
    牛頓的「月球試驗」基本上分為兩個
    步驟:首先,計算地球表面上物體因地球
    自轉所造成的離心趨勢,並將它與重力比
    較:
    牛頓計算赤道上的物體在地球自轉
    一天的週期內,由於地球自轉而造成的離
    心趨勢,將使得物體每秒遠離地球約 5/9
    英吋。而地球重力卻會使得物體在每秒內
    朝地心落下約 16 英尺,這大約是離心趨勢
    的 350 倍。重力是如此地大,因此地球自
    轉不會使得物體遠離地心並彈入空中。
    (Cohen, 1980, p. 238)
    茲以 SI 國際單位來闡釋上述意義,
    因地球半徑 R 為 6400,000 公尺,地球每日
    自轉週期 T 為 86,400 秒,若視隨著地球自
    轉的地表物體在作等速率圓周運動,則此
    物體的運動速率 v
    2
    2
    6400,000
    465( / )
    86,400
    πR
    π
    v
    m s
    T
    ×
    =
    =
    依照牛頓的圓周運動離心力律,計算所對
    應的離心趨勢之加速度 a
    2
    2
    2
    465
    0.034( / )
    6400,000
    v
    a
    m s
    R
    =
    而作等加速度運動物體,一秒內移動距為
    2 / 2 0.034 / 2 0.017( ) 0.67
    at
    m
    =
    =
    =
    此即離心趨勢使地表物體每秒遠離地球之
    距離。同理,若地表之重力加速度 g 為
    9.8m/s2,則物體在每秒內朝地心落下距離為
    g 2 / 2 9.8 / 2 4.9( ) 16
    t
    m
    =
    =
    =
    比較每秒朝地心落下距離與離心趨勢使物
    體遠離地球距離,其比值為
    16 呎/0.67 吋=16×12/0.67=290 倍
    與牛頓所述的 350 倍非常接近,也代表地
    面上重力遠比地球自轉所造成的離心趨勢
    大 350 倍。即
    9.8
    290 350
    0.034
    a
    =
    =
    g
    其次,他將月球作等速率圓周運動的
    離心趨勢,與地表上物體的離心趨勢做比
    較,再由前述計算所得地表上物體的離心
    趨勢與地表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得出「地
    表的重力加速度」約為月球「離心趨勢」
    的 4000 倍:
    牛頓將不同圓周運動的離心力律,即
    v2/R 規則,用於計算月球遠離地心的離心
    趨勢,並與位於地表上物體的離心趨勢比
    較,發現後者約為前者的 12 又 1/2 倍。因
    此,他做了結論:「地表的重力約為月球離
    心趨勢的 4000 倍。」實際上應是 4375
    (=350×12.5)。(Cohen, 1980, p. 239)
    這是因為月球到地心的距離約為地球
    半徑的 60 倍,其值為 R’=384,000,000 公
    尺,而月球繞地球運轉的週期為一個月,
    或 28 天,則月球運轉週期為 T’= 2,332,800
    秒,若月球繞行地球作等速率圓周運動,
    則其速率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27 -
    2 ' 2 384,000,000
    '
    997( / )
    '
    2,332,800
    πR
    π
    v
    m s
    T
    ×
    =
    =
    依照離心力律,可得月球的離心趨勢 a’
    2
    2
    2
    '
    997
    '
    0.0026( / )
    ' 384,000,000
    v
    a
    m s
    R
    =
    故地表上物體的離心趨勢 a 與月球之離心
    趨勢 a’ 的比值為
    0.034
    13
    ' 0.0026
    a
    a
    =
    牛頓之計算值為 12 又 1/2。因此,地表重
    力加速度 g 與月球離心趨勢 a’ 的比值為
    290 13 3770
    '
    '
    a
    a
    a a
    = ×
    × =
    g
    g
    此數值相當接近牛頓所計算的 4000 或
    4375 倍(表 1)。
    已知月球的圓周軌道半徑約為地球
    半徑的 60 倍,故依照日後牛頓萬有引力所
    述「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理論,「地
    表重力加速度」應當是「月球向心力加速
    度」(類似最初的離心趨勢)之 3600 倍,以
    當時的科學精確度而言,4000 倍與 3600
    倍可以視為相近的數據。再者,牛頓當時
    所使用的數據是以義大利制為單位,若以
    英國制為單位,則數值便會相當接近。牛
    頓即是利用上述月球試驗,辯稱早在與虎
    克通信之前,他就已經有物體互相作用力
    的概念,也暗示月球受到地球重力,與維
    持行星在其軌道上的力兩者相類似。後來
    牛頓在晚年說明,由於自己在 1666 年對理
    論計算值與實際觀測值並不一致,而感到
    不滿意,加上對數據精確度的要求,使得
    他晚了二十年才將理論發表:
    牛頓宣稱他在 1666 年就分析過行星
    運動,只是在 20 年後才寫在《原理》
    上,… 。並且在 1660 年代中期,他就認
    為力是相互作用的:月球拉地球的力與從
    地球延伸到月球的力一樣大,行星也可能
    會拉太陽,這兩種力是相同種類的。
    (Cohen, 1980, p. 232)
    然而,即便觀測值與理論值相當接
    近,也不能證明牛頓在當時已經完成月球
    與地表物體初步地正確連結,因為這項月
    球試驗的問題不是在於牛頓所用的單位,
    而是其基本概念的錯誤。牛頓在 1679 年到
    1680 年間與虎克通信之前,都還是受到笛
    卡兒跟惠更斯的影響,認為作繞行運動的
    行星具有「遠離中心的趨勢」,此時依然還
    沒有「向心力」的概念:
    表 1:牛頓對地表重力(g)與月球離心趨勢(a’)比值的估計與實際值之比較
    離心趨勢
    與 重力
    地球自轉之
    離心趨勢 (a)
    地表重力 (g)
    g/a
    月球繞地之
    離心趨勢 (a’)
    a/a’
    g/a’
    牛頓估計值 每秒下降 5/9 吋 每秒下降 16 呎
    350
    12.5 4375
    實際值
    0.034 m/s2
    9.8 m/s2
    290
    0.0026 m/s2
    13
    3770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30 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28 -
    在 1660 年代,牛頓還是受到笛卡兒
    的影響,尚未建立行星沿曲線運動是受到
    「向心力」而非「離心力」的概念,直到
    1679 年跟虎克通信後,才被提醒要考慮朝
    向中心加速的運動與慣性運動的合成,而
    這就是「向心力」提出的關鍵。天體重力
    延伸至月球,且是向著中心,這就是為何
    行星跟月球受到向心力,而持續不斷地偏
    離他們各自的慣性運動路徑。( Cohen,
    1980, p. 231)
    1666 年的月球試驗中,重力是朝向地
    球的力,而月球所受到的力是遠離地球之
    離心趨勢,牛頓是在毫無任何理論依據
    下,將「離心趨勢」與「朝向地球的重力
    加速度」兩個無關的概念進行比較,以致
    其工作並無實質上的貢獻,這也足以說明
    他在此時的物理概念還是含糊不清。在向
    心力的概念確立之前,將兩者進行比較,
    並無法得到重要結果,對力平方反比律優
    先權所提出的辯駁,也因此顯得脆弱無
    力。以致於有些學者考證過後,發現牛頓
    的自述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在 1660 年代於牛頓的手稿中,都未發
    現任何暗示指出太陽作用在行星之上的
    力,與地球作用在月球之上的力是同樣
    的。同時期,他認為行星具有遠離的趨勢,
    而在 1679~1680 年代或是更晚,他認為行
    星受到的為向心力,而連續地偏離行星的
    慣性軌跡,這兩者有很大的區別。也就是
    說,在 1665 年代,牛頓還沒有將重力普遍
    化的概念,而他說早有這樣的概念,只是
    晚了 20 年才發表,這樣的說法是沒有根據
    的。甚至在當時,他都還沒有月球會有力
    作用在地球上,或是行星會作用在太陽上
    的概念。(Cohen, 1980, p. 233)
    沒有向心力的概念,牛頓不可能提出
    「地球拉月球」的「引力」說法,也就無
    法得到月球所受引力與重力來自於相同形
    式的觀點。一直要到中年時期,在他將向
    心力和克卜勒的面積律結合後,及發現橢
    圓律、週期律與引力平方反比的數學關
    係,才可能慢慢發展成物理世界中的萬有
    引力定律。換言之,在 1666 年,牛頓的「萬
    有引力」尚未成形:
    1666 年 … 牛頓沒有使用引力的概
    念,仍舊侷限於傳統的機械論哲學思維框
    架;他沒有指出萬有引力,而只是指出離
    心的趨向。(韋斯特福爾,2000,p. 157)
    肆、虎克與朝向中心的趨勢力
    牛頓如何從早期「作圓周運動物體所
    受之力為離心趨勢」此種含糊的概念裡,
    跳脫出來? 很主要的原因是來自虎克所給
    予的提示。
    虎克一直對行星軌道為何是橢圓形
    的問題有興趣,他曾試圖用「圓錐擺」的
    實例,來闡明物體從直線偏折為曲線運動
    的原因,及可能得到橢圓軌道的情形,並
    嘗試與行星軌道做比較。圓錐擺的擺錘受
    力遵循虎克定律,也就是受力與其至擺中
    心的距離成正比;然而,日後所知的重力
    是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兩者之間力的
    數學形式並不相同。不過,雖然圓錐擺與
    重力的運動規律相異,但依據文獻記載,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29 -
    虎克仍然用實驗的方法,提供了地表與天
    體系統很好的類比。
    在天花板上懸掛一個擺,擺的末端連
    著一顆木球;結果發現,如果開始時沿著
    切向趨勢的衝力強於朝向中心的趨勢,就
    會產生一個橢圓運動,其最長的直徑與物
    體在第一擊瞬間所具有的趨向平行;而如
    果衝力弱於趨向中心的趨勢,那麼此時將
    產生另一種橢圓運動,其最短的直徑平行
    於物體在第一擊瞬間所具有的趨向;如果
    這兩者相等,那麼就會產生一個精確的圓
    周運動。(柯瓦雷,2003,p. 179)
    虎克對於圓周運動的探討,並不是像
    牛頓一樣承襲於惠更斯,而是因為本身對
    於天文學的興趣,他只是試圖解釋為何行
    星會像克卜勒所描述的依橢圓軌道運行,
    並順帶引入圓周運動只是其中的一種可能
    情況。
    1666 年 5 月 23 日,有一篇虎克先生
    的論文被宣讀,它說明一個直線運動是如
    何通過一種相伴隨的引力定律作用,而變
    到曲線運動,而這一引力定律還有待發
    現。其中包含的論述是對一個實驗所作的
    介紹,用以顯示圓周運動由一種沿著切向
    的直線運動趨勢,與一種朝向中心的趨勢
    複合而成。(柯瓦雷,2003,p. 178)
    亦即早在 1666 年,虎克便認為圓周
    運動是由一種沿著切向的直線運動趨勢,
    與一種「朝向中心的趨勢」組合而成,這
    時間比虎克與牛頓在 1679 年到 1680 年間
    通信討論行星軌道問題,還早了許多。姑
    且不論此處虎克所言「朝向中心的趨勢」
    來自何故,但牛頓於 1665 年時,仍主張離
    心力為造成物體作圓周運動的原因,且其
    後十五年內並未發表進一步相關論述,可
    推知牛頓極有可能是在 1679 年與虎克通
    信討論之後,才從他身上得知:物體沿曲
    線軌道運動或圓周運動,是因受到中心「吸
    引」的觀點。
    虎克理論可以說是對牛頓的一個很
    大剌激,因為虎克把行星運動視為「沿切
    線的直線運動,與指向中心物體的吸引
    (attraction)運動之合成」。(Cohen, 1980,
    p251)
    此後牛頓便開始採用虎克所提朝向
    中心的趨勢或吸引力的觀念,來處理物體
    沿曲線軌道運動的現象,並獲得了突破性
    的發展(Brackenridge, 1995)。
    伍、向心力與平方反比律
    縱使虎克影響了牛頓對圓周運動物
    體的受力觀點,將之從「離心力」轉變為
    「朝向中心的趨勢」,但虎克自己卻無法
    提出任何與朝向中心趨勢及橢圓或圓周運
    動之間,相關的數學分析與論証,也無法
    作出有效的預測。然而牛頓一旦轉換受力
    方向的觀念,立即得到了動力學上許多重
    大成果。
    在 1684 年《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
    的前身《論運動》一書裡(Newton, 1684),
    牛頓從三個定義:向心力、慣性力、阻力,
    開始他的討論,而第一個定義即為: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30 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30 -
    定義 1
    一物體被推動或吸引,朝向中心點的
    力,稱為為向心力。
    這是「向心力」首次在科學文獻中正
    式出現。緊接著於 1687 年影響物理學深遠
    之巨著《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中,牛頓
    將向心力的物理意義與內涵,置於開宗明
    義的前兩個命題裡:
    命題 1 定理 1
    做環繞運動的物體,其指向力的不動
    中心的半徑所掠過的面積位於同一不動的
    平面上,而且正比於畫出該面積所用的時
    間。
    命題 2 定理 2
    沿平面上任意曲線運動的物體,其半
    徑指向靜止的或作等速直線運動的點,並
    且關於該點掠過的面積正比於時間,則該
    物體受到指向該點的向心力的作用。
    互為逆命題之此二命題,主要是陳述
    向心力的存在與面積律--物體與某靜止
    點的連線在相同時間掃過相等面積,完全
    等價同義,即
    由於作等速率圓周運動物體在相同
    時間內劃過相同弧長,掃過相同面積,故
    必定是受到指向圓心之向心力作用,而非
    離心力。牛頓在此指出為何只有向心力才
    能讓物體作等速率圓周運動的幾何原因,
    這並非虎克所能體認出來的。
    在提出向心力為探討曲線運動的重
    要關鍵後,命題 4 接著指出牛頓在二十年
    前所得到圓周運動的離心力與離心力律的
    修正式,這依然純屬他個人的獨立創見,
    而非虎克的論述。
    命題 4 定理 4
    沿不同圓周等速運動的若干物體之向
    心力,指向各自圓周的中心,它們之間的
    比,正比於等時間裡掠過弧長的平方除以
    圓周的半徑。
    命題 4 推論 6
    如果週期正比於半徑的 3/2 次方,則
    向心力反比於半徑的平方;反之亦然。
    即任一物體在不同半徑的圓周上作等
    速率運動,且也符合週期律時,則圓周運
    動的週期律便等價于距離平方反比力。
    不僅圓周運動,牛頓也證實了受到平
    方反比力作用的物體會沿著橢圓軌道運
    動,且亦證明出其反命題:運動物體的軌
    道橢圓性,代表所受力滿足距離平方反比
    律。
    命題 11 問題 6
    物體沿橢圓運動,指向橢圓焦點的向
    心力反比於其到橢圓焦點距離的平方。在
    正圓的週期律
    距離平方反
    比力
    向心力的存在
    面積律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31 -
    建立圓與橢圓平方反比律的論証中,皆需
    使用向心力與面積律的特性。然後在第三
    卷裡,牛頓結合觀測數據,並利用以上述
    第一卷命題 4 與 11,完成了萬有引力原理
    的提出(項武義、張海潮、姚珩,2010;
    姚珩、田芷綾,2010;閰康年,1989)。
    命題 5 2
    任一行星所生的重力與至此行星中心
    之距離平方成反比。
    註解:
    使天體物體維持在其軌道上所謂之向
    心力,現已很明顯,它實在也就是一種引
    力(gravitation force),此後我們將稱它為
    重力(gravity)。
    由這些對獲得引力的扼要論述中可清
    晰看出,向心力的概念貫穿全書,也是牛
    頓發現萬有引力的關鍵基礎,沒有向心力
    與其背後的深刻內涵,萬有引力理論幾乎
    是無法被建立起來。
    陸、蘋果落地與月球繞地來自於相
    同原因
    只有在向心力概念被正確建立起來
    後,牛頓才能提出有意義的月球試驗,以
    計算月球作圓周運動時,因受向心力影響
    所產生的下落距離 BD(圖 3),其中月球
    A,地球為 C(Newton, 1687;Chandra-
    sekhar, 1997)。他利用下列數據:
    (1) 月球至地球距離為 60 倍之地球半徑。
    (2) 地球之圓周長為 1.232× 108 Paris feet
    =4.0×107m
    或 地球的半徑為
    R=4.0×107m/2π=6.37×106m
    (3) 月球環繞地球一周為 27 日 7 時 43 分
    =39,343 分。
    每分鐘月球掃過之角度為
    δθ = 2π/39,343 rad。
    (4) 可得每分鐘月球向地球下落之距離
    BD
    6
    2
    2
    60
    2
    1 2 60 637 10
    2 39343
    4 87
    BD AC δθ sin(δθ / )
    R δθ (δθ / )
    ( / ) (
    .
    ) ( π / , )
    . (m)
    =
    ∙ ∙
    ∙ ∙
    =
    ×
    =
    圖 3:正確的「月球試驗」示意圖
    另外,由伽利略之水平拋射公式,月
    球垂直(或向心)下落之距離 y 與向下(或
    向心)加速度 a 之關係為
    2
    (1/ 2)
    y BD
    at
    =
    =
    則可求得
    C
    D
    B
    A

    科學教育月刊 第 330 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 32 -
    2
    2
    2
    2
    /
    2 (4.87/60 )
    9.74 / 3600( / )
    a
    BD t
    m s
    =
    = ∙
    =
    若假設月球所受之向心力是平方反
    比力,在讓月球逐漸下降至地表時,其向
    心力或向心加速度將增強 3600 倍。令月球
    在地表的加速度 a’,即
    2
    ' 3600
    3600 (9.74/3600)
    9.74( / )
    a
    a
    m s
    =
    ∙ =
    =
    ≅ g
    g 即為重力原因所造成地表上的重力加速
    度,其理論值為 9.8m/s2。所以,當月球逐
    漸下降至地表時,其向心加速度等於重力
    加速度;亦即,使月球運轉之向心力,和
    在地表上使物體下落之重力實屬同源,也
    就是來自同一原因,屬於同一力量。
    柒、結論
    向心力的概念與曲線運動的物體存
    在著向心力作用,這些想法的產生,實非
    易事,當初也絕不是一步到位,即全然清
    晰。從 1640 年左右,笛卡兒提出的「向外
    趨勢」,或「遠離中心的趨勢」開始,到
    惠更斯的「離心力」,再至 1665 年,歷經
    二十餘年,牛頓依然錯用此並非正確的離
    心力概念,並試圖利用它將地表上的下落
    物體與月球運動結合,計算出月球離心趨
    勢與地表重力之比值,還認為它可合理反
    應出平方反比的作用意義。且為了爭辯引
    力平方反比律提出之優先權時,他甚至還
    含糊或隱瞞地交待,距離平方反比力是在
    當時即已確認。然而,月球之離心力與地
    表向下之重力,此兩概念並無法正確的對
    應連結,縱使可將該分析數值視為十分準
    確,卻無法掩飾其概念之模糊性。
    於 1680 年之後,受到虎克的提示,牛
    頓將「離心力」轉變為「吸引」的概念,
    進而提出「向心力」概念,且與他年輕時
    所作圓周運動的分析結合,充分掌握住了
    向心力與行星面積律、橢圓律及週期律的
    深刻關係,才得以建立起正確豐富的距離
    平方反比力、及萬有引力定律,藉此精確
    地計算及呈現出月球向心力與地表重力的
    一致性,並可詮釋其他許多天文現象,獲
    得了空前的成功與勝利,成為古典物理時
    期最偉大的科學家。
    一個原理或定律的建立,背後一定蘊
    藏有深刻且創新的「概念」,在物理學中
    這些概念並不需要太多,但它們卻時常是
    歷經層層的困難與障礙,才得以浮現出來
    的,殊為難得可貴,且它們必扮演著重要
    的樞紐角色,更是描述科學原理的基礎。
    本文強調由於有了正確的「向心力」概念,
    牛頓才能完成其曲線運動的理論,並從中
    窺見引力的端倪,繼而提出重大的萬有引
    力定律。
    科學教師們是否體會科學「概念」在
    科學發展和科學學習上的深刻意涵,決定
    了他們對科學的態度,及在教學上授課內
    容的時間分配,與教學時所強調與著重的
    思考方法。若老師們能明白概念是了解原
    理的關鍵,相信在一段時間之潛移默化
    下,學子們必能習得正確的學習方法,及
    體會出老師們的一片苦心。

    引力理論建立的關鍵--向心力概念的形成
    - 33 -
    捌、參考文獻
    牛頓 (Newton, I. [168057] 20):自然哲學
    之數學原理。台北:大塊文化。
    柯瓦雷 (Koyré, A. 2003):牛頓研究。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韋斯特福爾 (Westfall, S. 2000):近代科學
    的建構─機械論與力學。上海:復
    旦大學出版社。
    項武義、張海潮、姚珩 (2010):千古之謎
    ─ 幾何、天文與物理兩千年。台
    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姚珩、田芷綾 (2010):萬有引力平方反比
    律來自於橢圓律還是週期律。台
    北:科學教育月刊 (已接受)。
    閰康年 (1989):牛頓的科學發現與科學思
    想。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Brackenridge, J. (1995):The Key to New-
    ton’s Dynamics, Berkeley: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Chandrasekhar, S. (1997):Newton's Prin-
    cipia for the Common Reader
    Oxford:Oxford Univ. Press.
    Cohen, I. (1980):The Newtonian Revol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Newton, I. (1684):On the motion of bodies
    in orbit, Register Book of the Royal
    Society 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