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宏观上猜测,能量要迅速传递到化学反应的中心,有一种可能就是:叶绿素团的动力学(能量结构)图景是一个漩涡,而化学反应中
“凝聚态是说物质的电子状态,并非是物质三态那样的相态”。
"一个蛋白质晶体的成功制备同当时的特殊溶液条件有关,并不能真实反映这个蛋白质在体内的和溶液内的真正构象。所以搞蛋白质结构分析目前大量使用nmr解析方法作为辅助手段。"
"一个蛋白质晶体的成功制备同当时的特殊溶液条件有关,并不能真实反映这个蛋白质在体内的和溶液内的真正构象。所以搞蛋白质结构分析目前大量使用nmr解析方法作为辅助手段。"
呵呵,我不是生物专业的哦,所以只能大概回答一下你的疑问,说得不好请见谅。
第一,原始生命的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产生,但是究竟对当时的环境要求严格到何种程度?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一下,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在实验室里难以复原某个过程是极正常的,就像古代的某些铸币技巧到现在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办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的确是多么困难,只是暗示我们没有找对方向,现代科学有可能复杂化了某些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对研究对象有情绪化的不自觉的假设。
第二,如果你刚好是生物专业的学生,然后你可以告诉我生命起源的探寻已经好多年,人们也许回答不好究竟如何形成,但至少可以排除大量的可能性,结论依然是很不可思议的神秘。那么我引的这篇文章恰好就是针对着这些种种的不可能一个进步。
困难一:“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十分复杂:酶先要解开DNA双螺旋的双链,提取出基因所含的信息(这是蛋白合成的蓝图),翻译成最终产物。如此一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必然伴随着一个悖论:似乎是蛋白质,以及现在存储于DNA里的信息,在制造蛋白质。”
可能性:“如果第一个生物体根本不需要蛋白质的话,这种矛盾就不再存在。”,“类似于DNA或类似于其近亲RNA的遗传分子有可能自发形成。”
但是:“存在于早期地球上的更简单分子如何形成这些遗传物质(蛋白质)?”
有迹象表明:“RNA的出现似乎早于DNA。现代细胞合成蛋白质时,它们先把基因从DNA转录成RNA,然后以RNA为蓝图合成蛋白质。”,“一开始,最后一步可能独立存在。后来,由于DNA化学稳定性极高,因而成为更加固定的信息存储载体。”,“ 研究者还有另一条理由认为RNA早于DNA出现。由RNA构成的酶被称为核酶—ribozyme,它在现代细胞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功能是将RNA翻译成蛋白质。其中,催化蛋白质合成的主角正是RNA。因此,我们每一个细胞的核糖体都携带着来自原始RNA世界的“化石”证据——核酶。”
因此:“目前许多研究的重点都是寻找RNA的(简单的,无机的)起源。”
困难二:“DNA和RNA这两种遗传分子都是多聚体(由更小的分子成串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三种组分:糖、磷酸和碱基。”四种碱基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梯子(横向连接),磷酸根和糖是纵向连接的骨架。
关于碱基:“ 经过一系列步骤,氰化物、乙炔和水可以自我组装成碱基——这些简单分子存在于地球早期的原始物质中。”;
关于糖:“100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知道,在碱性溶液中加热甲醛就可以得到多种糖分子混合物,而在早期行星上,是可以找到甲醛的。问题是如何得到合适的糖(如RNA的核糖)来制造核苷酸。两种发生在简单的二碳糖和三碳糖间的分子间反应,可以形成核糖及其他三种与核糖关系相近的糖分子。核糖这种形成方式并不能告诉我们,它为何能广泛存在于早期地球上,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核糖不稳定,即使在浓度很低的碱溶液中也会快速降解。”;
关于磷酸根:“磷酸基团中的主要成分磷广泛存在于地壳中,但大部分存在于不易溶于水的矿物质中,而生命是从水中起源的。那么,磷酸根如何进入导致生命诞生的“原始汤”?科学家还不清楚。”;
困难三:就算有方法得到了三者,要把它们组装起来也很困难。“简单地将这三种成分混合于水中,它们并不会自发形成核苷酸——主要是因为每个连接反应都会涉及水分子的释放,而这种反应在水溶液中很难自发进行。要形成所需的化学键,就必须有能量供给,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富含能量的化合物。早期地球可能存在许多这样的化合物,然而在实验室中,这些分子只能启动低效的化学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完全不能启动反应。”
总结:碱基带来的困难较少,形成合适的糖不太容易,磷酸根的水溶性问题,组装的问题。注意,这个要求是根据“得到碱基、糖和磷酸根”,并“将这三者合理地组装起来”这个思路推论得到的。
我引的文章中的解决方法:“不用碱基、糖和磷酸盐来制造核苷酸”,但是“同样依赖于以前使用过的简单起始物质,如氰化物,乙炔和甲醛的衍生物”,“但与首先分别形成碱基和核糖,再将两者连接的做法相反,课题组将起始物质与磷酸盐混合。复杂的反应网络产生了一种名为2-氨基恶唑(2-aminooxazole)的小分子,可以把它看作糖分子的一个片段与碱基的一部分连在一起的产物。在此途径的几个步骤中,磷酸盐起重要的催化作。”,关于磷酸盐“火山口处的高温可以将含磷酸盐的矿物转变成可溶性磷酸盐,但至少在现代火山中,释放出的磷数量很少。磷化合物的另一个潜在来源是磷铁镍陨石,在特定陨石上可以找到这种矿物质。”
特点:“2-氨基恶唑很稳定,它有一个重要特点:极易挥发。早期地球上,可能少量的2-氨基恶唑与其他化学物质一起形成在一个水池里,一旦水蒸发,2-氨基恶唑也随之挥发,在别处凝结为更纯净的2-氨基恶唑,成为一个原料库,为以后的化学反应做好准备:形成完整的糖和碱基,并连接在一起。”“此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某些前期反应的副产品有利于后期反应的进行。不过,这种方法除了产生“正确”的核苷酸外,还会生成“不正确”的核苷酸:某些情况下,糖和碱基不能正确连接。令人惊讶的是,在紫外光下——强烈的太阳紫外光照射在早期地表浅层水域——会破坏“不正确”的核苷酸,留下“正确的”核苷酸。最终结果是一条异常清晰的C和U的组装路线图。”
“当然,我们还需要得到G和A的组装路线图,因此挑战仍然存在。但在解释RNA如何在早期地球形成的问题上,萨瑟兰小组的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结论:打破了先形成碱基和糖再把它们连起来的思路,因此回避了糖极不稳定的问题,以及合适的组装三者的问题。
我喜欢这个的原因:生命源于简单的起始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NO,这个问法在误导人,最先有的不是鸡也不是蛋,而是别的。我建议你看原文,里面配了很多图,很有意思,很有说服力。
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812-4310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梁先庭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序)
下一篇: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二)
Condensed matter 啊 what matters
晶体年里说凝聚态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632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围脖:语言和逻辑这对冤家
下一篇: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第一,原始生命的确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产生,但是究竟对当时的环境要求严格到何种程度?也许应该换个角度想一下,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在实验室里难以复原某个过程是极正常的,就像古代的某些铸币技巧到现在也弄不清楚是怎么办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的确是多么困难,只是暗示我们没有找对方向,现代科学有可能复杂化了某些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对研究对象有情绪化的不自觉的假设。
第二,如果你刚好是生物专业的学生,然后你可以告诉我生命起源的探寻已经好多年,人们也许回答不好究竟如何形成,但至少可以排除大量的可能性,结论依然是很不可思议的神秘。那么我引的这篇文章恰好就是针对着这些种种的不可能一个进步。
困难一:“细胞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十分复杂:酶先要解开DNA双螺旋的双链,提取出基因所含的信息(这是蛋白合成的蓝图),翻译成最终产物。如此一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必然伴随着一个悖论:似乎是蛋白质,以及现在存储于DNA里的信息,在制造蛋白质。”
可能性:“如果第一个生物体根本不需要蛋白质的话,这种矛盾就不再存在。”,“类似于DNA或类似于其近亲RNA的遗传分子有可能自发形成。”
但是:“存在于早期地球上的更简单分子如何形成这些遗传物质(蛋白质)?”
有迹象表明:“RNA的出现似乎早于DNA。现代细胞合成蛋白质时,它们先把基因从DNA转录成RNA,然后以RNA为蓝图合成蛋白质。”,“一开始,最后一步可能独立存在。后来,由于DNA化学稳定性极高,因而成为更加固定的信息存储载体。”,“ 研究者还有另一条理由认为RNA早于DNA出现。由RNA构成的酶被称为核酶—ribozyme,它在现代细胞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功能是将RNA翻译成蛋白质。其中,催化蛋白质合成的主角正是RNA。因此,我们每一个细胞的核糖体都携带着来自原始RNA世界的“化石”证据——核酶。”
因此:“目前许多研究的重点都是寻找RNA的(简单的,无机的)起源。”
困难二:“DNA和RNA这两种遗传分子都是多聚体(由更小的分子成串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三种组分:糖、磷酸和碱基。”四种碱基是DNA双螺旋结构的梯子(横向连接),磷酸根和糖是纵向连接的骨架。
关于碱基:“ 经过一系列步骤,氰化物、乙炔和水可以自我组装成碱基——这些简单分子存在于地球早期的原始物质中。”;
关于糖:“100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知道,在碱性溶液中加热甲醛就可以得到多种糖分子混合物,而在早期行星上,是可以找到甲醛的。问题是如何得到合适的糖(如RNA的核糖)来制造核苷酸。两种发生在简单的二碳糖和三碳糖间的分子间反应,可以形成核糖及其他三种与核糖关系相近的糖分子。核糖这种形成方式并不能告诉我们,它为何能广泛存在于早期地球上,因为科学家已经证明核糖不稳定,即使在浓度很低的碱溶液中也会快速降解。”;
关于磷酸根:“磷酸基团中的主要成分磷广泛存在于地壳中,但大部分存在于不易溶于水的矿物质中,而生命是从水中起源的。那么,磷酸根如何进入导致生命诞生的“原始汤”?科学家还不清楚。”;
困难三:就算有方法得到了三者,要把它们组装起来也很困难。“简单地将这三种成分混合于水中,它们并不会自发形成核苷酸——主要是因为每个连接反应都会涉及水分子的释放,而这种反应在水溶液中很难自发进行。要形成所需的化学键,就必须有能量供给,如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富含能量的化合物。早期地球可能存在许多这样的化合物,然而在实验室中,这些分子只能启动低效的化学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完全不能启动反应。”
总结:碱基带来的困难较少,形成合适的糖不太容易,磷酸根的水溶性问题,组装的问题。注意,这个要求是根据“得到碱基、糖和磷酸根”,并“将这三者合理地组装起来”这个思路推论得到的。
我引的文章中的解决方法:“不用碱基、糖和磷酸盐来制造核苷酸”,但是“同样依赖于以前使用过的简单起始物质,如氰化物,乙炔和甲醛的衍生物”,“但与首先分别形成碱基和核糖,再将两者连接的做法相反,课题组将起始物质与磷酸盐混合。复杂的反应网络产生了一种名为2-氨基恶唑(2-aminooxazole)的小分子,可以把它看作糖分子的一个片段与碱基的一部分连在一起的产物。在此途径的几个步骤中,磷酸盐起重要的催化作。”,关于磷酸盐“火山口处的高温可以将含磷酸盐的矿物转变成可溶性磷酸盐,但至少在现代火山中,释放出的磷数量很少。磷化合物的另一个潜在来源是磷铁镍陨石,在特定陨石上可以找到这种矿物质。”
特点:“2-氨基恶唑很稳定,它有一个重要特点:极易挥发。早期地球上,可能少量的2-氨基恶唑与其他化学物质一起形成在一个水池里,一旦水蒸发,2-氨基恶唑也随之挥发,在别处凝结为更纯净的2-氨基恶唑,成为一个原料库,为以后的化学反应做好准备:形成完整的糖和碱基,并连接在一起。”“此方法还有一个好处是,某些前期反应的副产品有利于后期反应的进行。不过,这种方法除了产生“正确”的核苷酸外,还会生成“不正确”的核苷酸:某些情况下,糖和碱基不能正确连接。令人惊讶的是,在紫外光下——强烈的太阳紫外光照射在早期地表浅层水域——会破坏“不正确”的核苷酸,留下“正确的”核苷酸。最终结果是一条异常清晰的C和U的组装路线图。”
“当然,我们还需要得到G和A的组装路线图,因此挑战仍然存在。但在解释RNA如何在早期地球形成的问题上,萨瑟兰小组的工作迈出了一大步。”
结论:打破了先形成碱基和糖再把它们连起来的思路,因此回避了糖极不稳定的问题,以及合适的组装三者的问题。
我喜欢这个的原因:生命源于简单的起始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NO,这个问法在误导人,最先有的不是鸡也不是蛋,而是别的。我建议你看原文,里面配了很多图,很有意思,很有说服力。
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一)
||
假如,我的译文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的话,请不要忘了引用原文。R. M. Clegg, M. Sener and Govindjee, "From Foe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o coherent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and back (Invited Paper)" in Optical Biopsy VII, edited by Robert R. Alfano, Proceedings of SPIE, Vol. 7561 (SPIE, Bellingham, WA, 2010), paper number: 7561-12; article CID Number 75610C, 21 pages.
梁先庭 译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像van Niels的光化学氧化还原概念一样,光合作用单元的想法已经成为目前描述光合作用的一块基石。” (Roderick K. Clayton, 1965)
摘要
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食物与氧。未来,光合作用还可能为人类直接提供生物质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例如酒精与氢。为了开发高效捕获太阳能的方法,必需了解光合作用的物理机制。光合作用最初是吸收太阳光,继而是高效与快速的能量传输与囚禁过程。我们首先回顾早先在生物活体中的能量传输的荧光实验,这是了解这种高效捕能机制研究的第一步。此外,我们对相关的实验与实验解释的历史发展的梗概做一个回顾。这里主要论述能量从光合作用天线光子吸收处,怎样传输到将能转化成化学能的反应中心。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些结论,这些结论是通过检查一些模型的物理基础而得出的,而这些模型事关相干激子与不相干的跳跃在异乎寻常的能量有效地传输到反应中心中所起的作用。
1.简介
能量从光合作用系统吸收光子的天线处传输(也许更好的说法是迁移)到反应中心,以及接下来的电子传输的动力学机理,包含了一个非常大的时间尺度上的动力学过程。光子的吸收通常发生在亚飞秒时间尺度上。一旦光子的能量 被独立的色素团,或者被一群强相互作用的色素团所吸收,能量便很快从开始激发的位置传输到反应中心。这种能量迁移的机理,以及能量迁移对光合作用系统结构与动力学的依赖性,已经很长时间来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现在,描述这一能量迁移,以及随后的能量的捕获(囚禁)和在反应中心的电子迁移的现代物理学,具有很大的计算量,这些理论的复杂性反应了高度有组织的多功能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基于同样的原因,实验,特别是在考虑长时间的动力学事件的情况下,也很难按照一个完整光合作用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做出明确的解释。本文集中追踪能量迁移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描述几个基本的物理过程,现代理论解释以这些过程为基础。本文并非所述问题的目前状态的评述,也不是不同研究小组对这些问题不同观点的比较。
2.光合作用单元的概念:天线与反应中心
1932年 Robert Emerson 与William Arnold 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实验, 他们测量了一个模型有机体悬浮物的最大析氧随时间的变化。一种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在简单的饱和与反复光照下,用一个最佳暗周期分开。与当时期望相反的是,他们观察到需要约2400个叶绿素(chlorophyll,简称Chl)分子才产生一个氧分子。他们写道[2]:“我们只需要假设,细胞中每2480个叶绿素分子,作为一个单元,每次适当的光激发能够还原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此时,基于Otto Warburg 与Richard Wilstätter 的想法,人们总是假设光合作用是由氧气而开始,而认为氧气来源于活化的二氧化碳。1934年,Arnold 与 Henry Kohn [3]检查了早期实验所有可能出错的地方,证实,存在一个~2400chl/oxygen 的“单元”,称之“叶绿素单元”。在他们检验的几个光合作用系统中这种单元都存在。
1936年,Kohn [4] 得出这样的结论,吸收单元中叶绿素的个数比这个数(2400)要小,接近500个。这个量与当时的析出一个氧分子需要4个光子的想法是吻合的。这年,Hans Gaffron 与 Kurt Wohl [5,6] 意识到了这些测量的充分重要性。Gaffron 与 Wohl [5,6] 再一次计算了Emerson 与 Arnold [1-2]计算过的在悬浮小球藻里,析出一个氧气分子所需要的叶绿素分子的个数,在这里,随即开始的析氧依赖于暴露在弱光下的样本,而析出一个氧分子,在相同的叶绿体分子上收集吸收光子的时间要一个小时或更长[7]。这自相矛盾的结果只有当我们赋予“漏斗型”量子吸收的意义,即不同的分子吸收光能到一个公共的中心,在这里开始化学反应,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Gaffron 与 Wohl [5,6] 问的问题是,在该“单元”(用今天的语言说即“光合作用单元”) 被吸收的光量子在“中心”(用今天的语言说即“反应中心”)是如何被有效利用保持没有损失的呢?
Gaffron 与 Wohl [5,6] 想象色素分子稠密地拥挤在一起,而一个在任意色素上被吸收的光量子在临近的色素上依次交换,直到中心。在这一图像中,量子被假设在吸收物周围运动,一直到找到一个中心为止,在该中心上,它参与光化学反应[1],然后这便成为了迄今为止量子能量从一个分子传输到另外一个分子的第一个概念,我们相信这也是有关“天线与反应中心”概念的起源,虽然这些术语后来才被采用(见Clayton[8])。Clayton曾写道[8],“这些色素团扮演了天线的角色,收集光量子能量,并将它传递到反应中心。”
我们的脑海中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析出一个氧分子的2400个叶绿素分子是不是一个幻数?Arnold 与 Kohn [3]在植物 Lemna sp.,在 moss Selaginilla sp. 以及在一种藻Stichococius bacillaris 中获得的这种单元中叶绿素分子的数目甚至更大(3200-5000)。另一方面, Georg Schmid 与 Gaffron [9],利用生长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几种植物(例如 Nicotiana tabacum, tobacco)和几种藻(ScenedesmusD3; Ankistrodesmu, braunii)和一种 cyqnobacterium (Anacystis nidulaus) 发现,光合作用单元有各种不同的大小,~300,~600,~1200,~1800,~2400 和 ~5000 Chl/co2 (等价于析出一个 分子的叶绿素个数)。这些给出了关于物理基础的一些暗示。
3. 现在光合作用单元(PSU)意味着什么?
今天,光合作用有机物的结构已能很好地确定下来了,不管它们是产氧的还是不产养氧的,在它们富含蛋白质的复合物中包含了色素分子。产氧光合作用物质含有两种色素系统(Photosystem Ⅰ(PSI)与 Photosystem Ⅱ (PSⅡ)),并使用了两个光反应,反应4次把电子从两个水分子传输到吡啶核苷酸(pyridine nucleotide), NADP+,析出一个氧分子并产生2个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此同时,产生一个ATP,产生该ATP还利用了穿过类囊体质子激发所产生的能量。这样 Emerson 与 Arnold 的光合作用单元现在就具有了不同的含义,它现在是一个综合的,或许还是一个统计的概念。而且们现在能够对PSU实际是用什么组成的,能给详细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方面的信息。在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菌中,没有氧析出;只有一个光反应,几乎所有的天线与反应中心复杂体的结构是可得到的。这样,这些结构现在被集成了完整的PSU的模型。这些便打开了详细了解PSU 内发生的能量传输事件的方便之门。(见 Cogdell etal.[14], Van Amerongen et al.[15] 和 Sener and Schulten[16])。
[图1] 不生氧紫质细菌与生氧植物和蓝藻捕光蛋白质的色素排列对比图。(a)表示一个捕光复杂体LH-I色素团包围一个中心,(b)外围捕光复杂体LH-II(含细菌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c)LH-I与LH-II复杂体的与光系统I相对照的 缩氨酸二级结构排列图(黑:蓝藻细菌,半透明:植物与周围的捕光Lhca二级结构)。
图1,显示了演化过程中较原始的紫质细菌捕光蛋白质[17-18]与植物及蓝藻细菌光系统Ⅰ的色素网的对比图。
由于他们的对称性,紫质细菌捕光复杂体都是用一些参数,即描述色素的位能(site energies)和激子耦合来表征的,而PSI在其光谱与激子行为上表现了重要的不均匀性[21]。尤其,在低温下,当一个激发与反应中心没有共振耦合而囚禁于Chls的池中时,PSI的量子效率强烈的依赖于光的波长。在室温下,热无序导致一个色素的线形展宽,进而光谱重叠导致高的量子效率。
似乎,捕光复杂体的演化特别喜爱较高密度的色素填充体:在蓝藻PSI中,氨基酸与叶绿素的比是1:27,而由RC-LH1复杂体与两个相伴的LH-Ⅱ复杂体组成的紫质细菌中对应的叶绿体与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则为1:40,见文献[16]。由于这两种系统的Förster 半径比典型的细菌叶绿素之间的距离大很多,因此他们展现了高的量子产率。对于一般的关于蓝藻与植物PSⅡ的评论,参见Govindjee et al. [12]。
未完待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2812-43103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梁先庭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序)
下一篇:从Forster能量传输,到相干能量传输,再到Forster能量传输(二)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 [3]邱嘉文
- 我从宏观上猜测,能量要迅速传递到化学反应的中心,有一种可能就是:叶绿素团的动力学(能量结构)图景是一个漩涡,而化学反应中
- [2]邱嘉文
- 学习了,因为自己不专业,所以还看不太懂,以后还要多看几遍。
- [1]李铭
- 谢谢,很好,需要消化。
- 博主回复(2011-4-10 19:59):呵呵,谢谢。欢迎交流。
Condensed matter 啊 what matters
||
我进入凝聚态物理这行当有了一些年头,可是,很羞愧的是,我真的不知道凝聚态的准确含义。最近科普牛人会仟罗,写了一个漂亮的科普文章《凝聚态物理:寻找自然美学中的真谛》,对凝聚态做了一个限定,“实际上凝聚态不仅仅包括液态和固态,也包括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如液晶、玻璃、溶胶等状态,对于分子间距较小的稠密气体也属于凝聚态的范畴”。风凉大师李维对此表述好像不以为然,他写到“凝聚态是说物质的电子状态,并非是物质三态那样的相态”。李维这说法我觉得更靠谱一点。我对会仟的博文做的评论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材料物理关注的应该是材料的力热电光性质(宏观的),而凝聚态物理关注的是材料的电子结构(微观的)”。
会仟讲的物质的相态如液体、固体、液晶、玻璃体等等,的确是一种凝聚现象。这些现象通常发生在原子层次。通常材料物理方向的研究关注的就是这些相态的力热光电性质,但是,这些相态基本上不属于凝聚态物理研究的范畴。
凝聚态物理到底研究什么?
牛津大学的一本研究生教材《超导、超流和凝聚体》(Superconductivity, Superfluids and Condensates)
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氦4和氦3的超流,超导以及超导理论。BEC讲的是玻色型原子的凝聚,超流也是原子的凝聚。所以,凝聚态物理也不完全是关于物质电子结构的物理。超导才是物质内电子的凝聚。但是,究竟凝聚态的“凝聚”在讲什么事? 是类似于液体转变为固体的那种“凝聚”吗?我看不是!
上面这本教材对凝聚态的认识有一定普遍性。这里讲的凝聚态是一种状态,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什么状态呢? 它是大量的原子或电子向最低能量态上聚集的一种宏观状态。比如大量氦4原子聚集到动量为0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BEC。费米子型原子超流,以及电子的超导,是这些费米子配对之后凝聚到最低能量态上的宏观状态。我觉得这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对凝聚的认识。这样的凝聚,一般不是物质相态中位置空间上的凝聚。
不过,凝聚态物理行业也不完全遵守这个认识。这行业大部分人其实不研究凝聚。比如,前几年很热的自旋电子学中,就没有凝聚发生,但也属于凝聚态物理。所以,到底凝聚态物理是什么,就成了一个无头冤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979-80729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铭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回复黄秀清的雨行差
下一篇:世界杯赛况16强对阵图
会仟讲的物质的相态如液体、固体、液晶、玻璃体等等,的确是一种凝聚现象。这些现象通常发生在原子层次。通常材料物理方向的研究关注的就是这些相态的力热光电性质,但是,这些相态基本上不属于凝聚态物理研究的范畴。
凝聚态物理到底研究什么?
牛津大学的一本研究生教材《超导、超流和凝聚体》(Superconductivity, Superfluids and Condensates)
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BEC),氦4和氦3的超流,超导以及超导理论。BEC讲的是玻色型原子的凝聚,超流也是原子的凝聚。所以,凝聚态物理也不完全是关于物质电子结构的物理。超导才是物质内电子的凝聚。但是,究竟凝聚态的“凝聚”在讲什么事? 是类似于液体转变为固体的那种“凝聚”吗?我看不是!
上面这本教材对凝聚态的认识有一定普遍性。这里讲的凝聚态是一种状态,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什么状态呢? 它是大量的原子或电子向最低能量态上聚集的一种宏观状态。比如大量氦4原子聚集到动量为0能量最低的状态就是BEC。费米子型原子超流,以及电子的超导,是这些费米子配对之后凝聚到最低能量态上的宏观状态。我觉得这是当前凝聚态物理对凝聚的认识。这样的凝聚,一般不是物质相态中位置空间上的凝聚。
不过,凝聚态物理行业也不完全遵守这个认识。这行业大部分人其实不研究凝聚。比如,前几年很热的自旋电子学中,就没有凝聚发生,但也属于凝聚态物理。所以,到底凝聚态物理是什么,就成了一个无头冤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22979-80729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铭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回复黄秀清的雨行差
下一篇:世界杯赛况16强对阵图
4 刘全慧 蔡小宁 徐晓 Vetaren11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1]刘全慧
- 软物质物理(soft matter physics) 的研究对象为液体、固体、液晶、玻璃体等等。
你不能认为软物质物理的典型现象通常发生在原子层次,其实呈展是这个领域中最典型的特征,关联、涨落、相变、破缺更为物理。这些现象,更多是一种合作现象。
打一架? - 博主回复(2014-6-28 11:39):软物质这概念最近几年热起来,我感到好像是个炒作,跟凝聚态物理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估计很难说清楚。
- 博主回复(2014-6-28 11:37):我没有这样认为。所以我才觉得凝聚态物理的含义很难准确下定义。
晶体年里说凝聚态 精选
|||
晶体年里说凝聚态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4/2014 07:40:39
触发写这个帖子缘由是《凝聚态物理:寻找自然美学中的真谛》 。这个帖子不能说不好,但总是让人感到有些焦点模糊。跟帖中有说“材料物理”的,有说“电子是凝聚态物理研究的主体对象”,镜某以为,都是针对凝聚态物理这个说法来的。比起人家转基因的说法来,很是不明确。正因为这样的不明确,物理这个“正牌”的学科,在研究费上、在人材方面,才“输”给了那些搞生命科学的。
量子力学完成之后,物质结构的表述基本上就搞清楚了。也就是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个革命的完成,有关学会借用联合国这个舞台,搞了这个晶体年。那时,对这个领域的称呼是固体物理,焦点在原子上。当年不曾想到一百年后会有个以分子为主体的“软物质”的提法,所以把solid译成了固体,而不是硬体。如果现在可以更名的话,镜某以为用硬体物理和软体物理的说法比较合适。当然前提是不要被LLM们想歪了。
固体物质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舞台上的演员却只有一类——电子。诸多物质的性质(晶体的特性,比如磁性、导电性、介电性、弹性等)都是由电子的状态决定的。洛伦兹的自由电子模型是解释一些金属物性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型把固体内的电子看成是气体,并且取得了一些很了得的成果。对比这样的“气体”电子,才有了凝聚态电子的说法。因此,凝聚态是说物质的电子状态,并非是物质三态那样的“相态”。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样的事态,近来人们改用强相关态来代替凝聚态,镜某以为是一类变被动为主动的做法。通过利用物质结构、通过人工的结构设计,去控制、改变电子间的相关,获得具有人们想要得到的功能的器件。这一方面,物理、化学已经走得很远了。在这个领域里,原理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出来比较有难度。所谓的生命科学正在模仿着物理、化学的模式来认识生命现象。与物理、化学领域的景象相反,这个领域里东西是天然的,但是理解这些东西的动作原理很是困难。因此这个领域里的炸药奖时常要贡献出来,给化学领域里的发明、发现。
有了这个大局的概念后,再看《凝聚态物理:寻找自然美学中的真谛》的帖子,或许能对凝聚态的理解有些帮助。
国人大学里几乎没有什么有传统的凝聚态专业。凝聚态专业是否合格,应该说有个硬性的指标:是否有液氦装置。没有的话就很不好意思了。北大、清华这个级别的大学装备液氦设备的年头大约没有几年(北京大学液氦回收车间技术人员招聘,题目都没能写对啊!)。可以提的大约只有科学院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简介了吧。对于该文中“在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已经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些研究工作甚至引领了基础科研的潮流”的说法,镜某不敢苟同。镜某以为,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物理研究的世界级学术明星们中,必然大部分来自凝聚态物理学”,因为毕竟凝聚态物理学在物理学领域里并不是个很大的舞台。显得人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是来自掌握了量子力学的化学界人士。比如发现铁基超导的细野秀雄就自称是化学家、材料学家,并不自认为是物理学家。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量子力学完成之后,物质结构的表述基本上就搞清楚了。也就是为了纪念一百年前的这个革命的完成,有关学会借用联合国这个舞台,搞了这个晶体年。那时,对这个领域的称呼是固体物理,焦点在原子上。当年不曾想到一百年后会有个以分子为主体的“软物质”的提法,所以把solid译成了固体,而不是硬体。如果现在可以更名的话,镜某以为用硬体物理和软体物理的说法比较合适。当然前提是不要被LLM们想歪了。
固体物质不过是提供了一个舞台,舞台上的演员却只有一类——电子。诸多物质的性质(晶体的特性,比如磁性、导电性、介电性、弹性等)都是由电子的状态决定的。洛伦兹的自由电子模型是解释一些金属物性的一个模式。这个模型把固体内的电子看成是气体,并且取得了一些很了得的成果。对比这样的“气体”电子,才有了凝聚态电子的说法。因此,凝聚态是说物质的电子状态,并非是物质三态那样的“相态”。为了更进一步强调这样的事态,近来人们改用强相关态来代替凝聚态,镜某以为是一类变被动为主动的做法。通过利用物质结构、通过人工的结构设计,去控制、改变电子间的相关,获得具有人们想要得到的功能的器件。这一方面,物理、化学已经走得很远了。在这个领域里,原理很简单,但如何能做出来比较有难度。所谓的生命科学正在模仿着物理、化学的模式来认识生命现象。与物理、化学领域的景象相反,这个领域里东西是天然的,但是理解这些东西的动作原理很是困难。因此这个领域里的炸药奖时常要贡献出来,给化学领域里的发明、发现。
有了这个大局的概念后,再看《凝聚态物理:寻找自然美学中的真谛》的帖子,或许能对凝聚态的理解有些帮助。
国人大学里几乎没有什么有传统的凝聚态专业。凝聚态专业是否合格,应该说有个硬性的指标:是否有液氦装置。没有的话就很不好意思了。北大、清华这个级别的大学装备液氦设备的年头大约没有几年(北京大学液氦回收车间技术人员招聘,题目都没能写对啊!)。可以提的大约只有科学院的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简介了吧。对于该文中“在高温超导、拓扑绝缘体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已经完全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些研究工作甚至引领了基础科研的潮流”的说法,镜某不敢苟同。镜某以为,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样,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物理研究的世界级学术明星们中,必然大部分来自凝聚态物理学”,因为毕竟凝聚态物理学在物理学领域里并不是个很大的舞台。显得人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是来自掌握了量子力学的化学界人士。比如发现铁基超导的细野秀雄就自称是化学家、材料学家,并不自认为是物理学家。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比如说磁学,物理人说这是凝聚态的领域。但是磁学人家自己有学会、有圈子,不大跟物理的人玩儿。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4/2014 08:48:16
粒子物理、等离子体、力学、统计学的,光学的、激光的,大约有很多科目。不大成熟的、还不能成气候的,依旧留在物理圈里, 不好分,就来个大名称:凝聚态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比起粒子物理的“有理论指导”来说,凝聚态的可以说是没有什么理论指导可言。理论的解释都是滞后的。
作者: mirror (*)
日期: 06/24/2014 08:53:3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06320.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维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围脖:语言和逻辑这对冤家
下一篇:中文处理的模块化纠结
14 刘全慧 马萧萧 沈律 苏力宏 张文增 田云川 李红莉 董侠 ddsers ybyb3929 yunmu paulings sandstorm guoyanghuawu
发表评论 评论 (26 个评论)
- [26]Zjinney
- 拓扑绝缘体理论比“超晶格”严格和深刻不少。
- [25]Zjinney
- 拓扑绝缘体在二维时应该是研究自旋量子霍尔效应产生的,但三维的理论和实验工作已经脱离了量子霍尔效应,是一个凝聚态理论指导实验的好例子。
- [24]mirrorliwei
- to 23楼:第一需要注意措辞:是氦气回收,而不是液氦回收。
其次,“现在普遍使用的都是自动循环的(设备)”,就意味着是使用标准的仪器。而使用标准仪器还要做得比前人好,很是不容易。
第三,在今天液氦装置依然是凝聚态研究档次的一个指标。
- [23]ovenkeeper
- “凝聚态专业是否合格,应该说有个硬性的指标:是否有液氦装置”
上一代的PPMS和MPMS是需要液氦回收装置的,现在普遍使用的都是自动循环的,哪还需要什么液氦回收装置,上面这句话也无从谈起了
- [22]周秀
- [转载]曝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造假太恶劣,触目惊心!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84358&do=blog&id=805645
- [21]mirrorliwei
- to 20 楼:比如说有机分子的磁学等的从业人口的背景与传统的凝聚态磁学的人就很不一样。不好把他们都算入物理领域。
凝聚态涉及的面很广不假。但是在物理学里面,凝聚态依然是其中的一个分枝的领域,不会异常的大。因为成熟了的领域就要从物理里“分家”出去。磁学、光学等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会,与物理学会是平行的(同级别的)。不能因为“偏爱”这个领域,就失去了冷静的观察能力。
- [20]陈震
- 充门面是一种非常搞笑的说法,我还是不再卖弄了!
- [19]mirrorliwei
- to 17 楼:做了一帖:对《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的评述
- [18]田云川
- 电子不是点粒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273-745547.html
- [17]张文增
- 杨韵芳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作品不存在抄袭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88031&do=blog&quickforward=1&id=805885
- [16]mirrorliwei
- to 12 楼:【中子星物质算不算凝聚态物质?】在镜某看来不算。理由是他们发论文不往凝聚态这个领域的杂志上投。
- [15]mirrorliwei
- to 13 楼: 从实用和材料领域里的从业人看来,凝聚态的确不是他们关心的事情。
- [14]hbluo
- 搞磁学的更关心磁畴,这个只要大学物理足够。
- [13]hbluo
- 搞磁学的更关心磁畴,这个只要大学物理足够。
- [12]何联毅
- 中子星物质算不算凝聚态物质?你们说的凝聚态物理还只是地球上的凝聚态物理。
- [11]mirrorliwei
- to 10楼:APS march meeting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那就是个以凝聚态为主的会议。统计了一下清华物理系的人数,凝聚态的也没有过半。
并不能否认磁学是属于凝聚态物理。但是当磁学有自己的独立学会,那里的人比物理学会里有关磁学的人还要多的时候,事情就要有个另外的视点了。磁学是属于凝聚态物理是一个是一个事情,但不能拿已经独立出去的人来“壮门面”。
作为物理学的从业人员,应该有些肚量,不要把已经成熟了的东西再算进来。凝聚态不会超过整个物理学的一半的份儿的。
- [10]陈震
- 有几点儿不敢苟同:
1.想看凝聚态物理占目前物理研究圈的比例不能拿北大来说,大家都知道北大是粒子物理的重镇,凝聚态物理比例必然小。清华物理系也不具有代表性,不过你要是了解北大清华近几年物理方面的发展情况(例如新增加的人员中凝聚态物理方面占的比例?)你可能就不会下这样的结论了。我倒是觉得看看APS march meeting的invited speaker凝聚态领域的比例倒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http://meetings.aps.org/Meeting/MAR13/APS_Invited
2.凝聚态物理的定义也没那么多狭窄,液体和软物质当然也属于凝聚态,只是如果谈到物理就需要看你研究这些物质什么性质了。所以研究液体和软物质的相变,电磁性质等也属于凝聚态物理。至于说到磁学自己玩只能是玩笑话了,当然成熟的研究领域有自己的圈子,但是由此并不能否认不属于凝聚态物理。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densed_matter_physics
3. 拓扑绝缘体的理论预测不是那么直白的。说凝聚态物理理论不是纯粹理论的这类争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是很普遍,而到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已经很少了。
- [9]mirrorliwei
- to 6 楼:拓扑绝缘体的确是一个理论预言。但是这类语言与超晶格也相差不多,尤其是在量子霍尔效应发现后的“预言”,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
至少也要与AB效应这类的预言来比较才好。
- [8]沈律
- 好文章!顶一个。
- [7]王国强
- 挺好的。不过晶格的振动往往不用追究晶体电子的状态细节。所以晶格热容、晶格缺陷啥的,往往研究到离子实这一层次就行了。
- [6]Zjinney
- 拓扑绝缘体就是一个理论预言的好例子
- [5]mirrorliwei
- 【说凝聚态物理占了现在物理研究圈百分之五十】显然是误解。方向设置可以看这个网页http://www.phy.pku.edu.cn/research/groups.xml,人员配置可以参考清华的物理系。84个教员里,凝聚态的只有30人。
- [4]mirrorliwei
- to 2 楼:当然【稍微熟悉一点现代物理就不会这么说】了。所以那才是“稍微”。“相当熟悉”的看法就不一样了。
- [3]王虹宇
- "显得人多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很多是来自掌握了量子力学的化学界人士。比如发现铁基超导的细野秀雄就自称是化学家、材料学家,并不自认为是物理学家。"
这种叫做炒菜的,说凝聚态物理占了现在物理研究圈百分之五十,是已经扣除了这些以后,就像粒子物理一般要把做加速器的人扣除一样.
- [2]王虹宇
- 凝聚态物理在现在这个物理学里面大约占了一半的样子,甚至纯粹理论物理里面,凝聚态理论也占了将近一半."粒子物理、等离子体、力学、统计学的,光学的、激光的,大约有很多科目。不大成熟的、还不能成气候的,依旧留在物理圈里, 不好分,就来个大名称:凝聚态了。"这个话太业余了,稍微熟悉一点现代物理就不会这么说.
- [1]mirrorliwei
- “液氦回收”的说法不合理。显然那是指氦气的回收。氦气回收后再液化,合理使用资源。
“回收车间”的说法也太土气了。至少也得整个低温中心、液氦中心五的说法吧??
||
17.上帝粒子之来龙去脉
这是瑞士日內瓦西北部的郊區,左边已经能看到法国边境处的农田,背景是美丽的日内瓦湖。漂亮的建筑,翠绿的草坪,你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一片宁静祥和的美景之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科学工程: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碰撞机。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隐藏在100米深的地下,位于一个周长27公里的巨大的环形隧道内。当年,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团体联合建造这个世界上最大粒子加速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希格斯粒子。这是一台世界上最昂贵的显微镜,几年来,世界各国合作的总耗资达到130亿美元,上万人为此日夜辛勤工作,目的就为了追踪一个平均寿命只有1.56×10−22秒(s)的小小的基本粒子!
这个不平常的“小东西”不是天外来客,因此,与其说是CERN“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还不如说是对撞机“制造”出了希格斯粒子。事实上,科学家们是让LHC隧道中的两束质子,以每秒11245圈的速度(接近光速)狂奔后相撞,在极小的空间内爆发出等于十万倍太阳温度的超级高温,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粒子,希格斯粒子就有可能产生在其中。不过,质子碰撞产生希格斯粒子的几率很小,每1012次的对撞,才可能产生一次。并且,希格斯粒子一旦产生后转瞬即逝,在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就会衰变成其它的粒子。这就是为什么LHC耗资如此巨大,因为要想捕捉到希格斯粒子太不容易了。
虽然有人将其称之为“上帝粒子”,但希格斯粒子与上帝,或者与上帝的存在与否,丝毫无关。它也不是什么新闻媒体所大肆渲染的世界上一切物质的“质量来源”。说得准确一点,它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认可的“标准模型”理论中其它的基本粒子,提供了一个“质量来源”的机制。
这种想法和类比如此美妙,使理论物理学家们难以放弃。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与质量有关的困难:如果要求被推广的理论满足规范不变的条件,其中引入的“中间玻色子”必须是没有质量的。众所周知,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因而它按照狭义相对论允许的最大速度-光速运动,也就是说,规范理论需要的“光子”,正好符合规范不变所要求的无质量的条件,也正好符合相对论“光速恒定”的理论和相关实验事实。
但是,如果将这点用于弱相互作用,认为弱作用的“中间玻色子”也都没有质量的话,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首先探究一下,质量为0及不为0的粒子有何不同?
速度:质量为0粒子以光速运动,质量不为0的粒子速度小于光速;
自旋:如果粒子自旋为1,质量为0的粒子只有两个自由度(1、-1),质量不为0的粒子有三个自由度(1、0、-1);
手征性:质量为0的粒子具有确定的手征性(左旋或右旋),但质量不为0的粒子不具有确定的手征。这是因为粒子质量非零,运动速度一定小于光速,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运动方向看起来不一样,但自旋方向一样,因此将得到不同的手征性。
此外,四种相互作用中,引力和电磁力是远程力,强作用和弱作用是近程力。引力和电磁力符合平方反比率,作用的大小随着距离的增大而“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减小,但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而强弱两种作用的所谓“近程”,是只在很小的微观世界起作用,远到一定范围之外就没有了,比如说,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作用,弱作用力的范围不超过10-16m。物理学家们认为,引力、电磁力及强力,都由无质量的传播量子传播,但强力传不远是因为夸克禁闭的原因。对弱力为“近程力”性质则有另一种解释,普遍观点是认为弱力的传播子具有较大的质量。
但是现在如果我们想把弱作用嵌入到规范场的理论框架内的话,它的传播量子(中间玻色子)最好没有质量,才能符合规范不变。不仅仅弱作用中间玻色子的非零质量惹来麻烦,费米子的非零质量也产生问题。比如说电子,它既参与电磁作用,也参与弱相互作用。根据狄拉克的电子理论,电子运动速度小于光速,因而手征不固定,手征改变的速率与粒子的质量成正比。但是弱作用中有一种与手征性相关的弱超荷,电子的手征不确定性将导致弱超荷不守恒的错误结论。
基本粒子的非零质量给规范理论带来这么多的麻烦,而物理学家又舍不得规范理论的数学美。那么,是否可以首先假设这些粒子没有质量来构造出漂亮的理论,然后,再从规范理论之外去寻找一种方法,给所有的粒子加上它应该有的质量呢?于是,各种方案应运而生,这其中,最简单的、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一种,便是在1964年由三组研究人员独立提出的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机制【2,3】最初的思想来自于对超导现象的解释。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和Ginzburg在描述超导时,引进了一个标量场,这个场有不为零的真空值(由于自发对称破缺)。该场与光子相互作用时,将使得光子带有质量,因此在超导内部的电磁场能量很高,产生超导效应。
希格斯等将这种让光子产生质量的方法用于粒子物理中,为基本粒子产生质量,谓之希格斯机制。朗道等引入的标量场便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希格斯场”。根据量子场论的观点,每种场都对应一种粒子,希格斯场对应希格斯粒子。
并非只有希格斯机制才能为基本粒子赋予质量,所以,即使仍然使用规范理论,也不是一定要有Higgs粒子来提供质量,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如果再深究一下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如何起源?我们也许未必见得能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得出的质能关系:E= mc2,质量和能量是互相联系的。起码可以说质量的一部分可以来源于能量,这种质量与Higgs粒子没什么关系。
实际上,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就是来源于与上述光子盒类似的机制。质子的静止质量为938MeV,组成质子的三个夸克的总质量仅为11MeV,剩余的927 MeV的质量从何而来呢?是来源于强相互作用的传递粒子“胶子”。胶子g和光子g一样,没有静止质量,但质子中的许多胶子在一起运动和相互作用,因此而具有的束缚能,便是质子中绝大部分质量的来源。
如果空间中存在某种场,场与在其中运动的粒子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便有可能改变运动粒子的能量,从而赋予粒子以相应的“质量”,这是希格斯机制能够赋予粒子质量的基本道理。
场的真空态是能量最低的状态。但是一般来说,能量最低的状态对应于场强为0。如果场的势能曲线比较特别,比如通常经常使用的所谓“墨西哥帽子”的形状(图17-3c)。这时,能量最低的状态是无限简并的,即如图17-3c所示的墨西哥帽向下凹的一圈。这一圈的能量最低,但场强却不为0。希格斯场的真空态,便可以由这种势能曲线描述的系统,产生“自发对称破缺”而得到,就像图中所画的小球无法停在中间能量较高的不稳定位置,最后朝一边滚下到谷底某一点的情形。因此,真空中存在着场强非零的、稳定的希格斯场。这种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质量为零的各种基本粒子身陷其中,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并且获得它应该具有的质量。
从现代场论的观点,场的激发态便表现为粒子。希格斯场的真空态有4种激发模式(图17-3c的左上图),其中沿着势能曲线对称轴绕圈的相位变化模式有3种,对应于3种质量为0的Goldstone粒子,这些粒子在与其它粒子反应时消失不见,叫做被“吃”掉了,只有一种沿着势能曲线“径向”振动的激发模式对应于有质量的场粒子,也就是被大家称之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
综上所述,希格斯粒子解决了质量的问题,物理学家们得以在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将除了引力之外的其它三种力,统一在同一个标准模型中。标准模型包括了61种基本粒子,而希格斯粒子是这些粒子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CERN的LHC探测到的的确是希格斯粒子的话,毫无疑问这是验证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Press releasefrom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8 October 2013. Retrieved 8October 2013.
【2】F. Englert and R.Brout (1964). "Broken Symmetry and the Mass of Gauge Vector Mes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 (9): 321–323.
【3】Peter W. Higgs(1964). "Broken Symmetries and the Masses of Gauge Bosons". PhysicalReview Letters 13 (16): 508–509.
这是瑞士日內瓦西北部的郊區,左边已经能看到法国边境处的农田,背景是美丽的日内瓦湖。漂亮的建筑,翠绿的草坪,你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一片宁静祥和的美景之下,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科学工程: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碰撞机。
图17-1:CERN的强子加速器LHC
欧洲核子中心(CERN),可以说是世界上科学研究最前沿的地方。二十多年之前,万维网在这儿悄然诞生,之后的发展有目共睹。2012年,这个组织宣告找到了“上帝粒子”的消息震惊了全世界。第二年,CERN的实验物理学家们基本确认发现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之后,诺贝尔委员会将2013年的物理奖授予了与此相关的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1】。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隐藏在100米深的地下,位于一个周长27公里的巨大的环形隧道内。当年,全世界各国的科学团体联合建造这个世界上最大粒子加速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希格斯粒子。这是一台世界上最昂贵的显微镜,几年来,世界各国合作的总耗资达到130亿美元,上万人为此日夜辛勤工作,目的就为了追踪一个平均寿命只有1.56×10−22秒(s)的小小的基本粒子!
这个不平常的“小东西”不是天外来客,因此,与其说是CERN“发现”了希格斯粒子,还不如说是对撞机“制造”出了希格斯粒子。事实上,科学家们是让LHC隧道中的两束质子,以每秒11245圈的速度(接近光速)狂奔后相撞,在极小的空间内爆发出等于十万倍太阳温度的超级高温,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粒子,希格斯粒子就有可能产生在其中。不过,质子碰撞产生希格斯粒子的几率很小,每1012次的对撞,才可能产生一次。并且,希格斯粒子一旦产生后转瞬即逝,在10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就会衰变成其它的粒子。这就是为什么LHC耗资如此巨大,因为要想捕捉到希格斯粒子太不容易了。
虽然有人将其称之为“上帝粒子”,但希格斯粒子与上帝,或者与上帝的存在与否,丝毫无关。它也不是什么新闻媒体所大肆渲染的世界上一切物质的“质量来源”。说得准确一点,它是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认可的“标准模型”理论中其它的基本粒子,提供了一个“质量来源”的机制。
图17-2:
为什么需要为标准模型中的粒子提供“质量来源”?故事得回到杨振宁和米尔斯有关规范场的理论。读者可能还记得当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研院作报告时,泡利提出了有关质量的问题。这个问题当时就给了杨振宁当头一棒,并且也使得规范场的理论沉寂多年无法应用。杨-米尔斯场理论是将电磁作用的模式推广到非阿贝尔群。在电磁规范理论中,“光子”作为满足“局域规范不变”的要求而被人为引进,带电荷的粒子通过交换光子而相互作用,因之,人们把光子称为电磁作用的“中间玻色子”。除了电磁作用之外,还有弱作用(或强作用,这儿只以弱作用为例),它是否也可以看成是粒子之间通过交换某种“中间波色子”而作用的呢?这种想法和类比如此美妙,使理论物理学家们难以放弃。但是,这其中有一个与质量有关的困难:如果要求被推广的理论满足规范不变的条件,其中引入的“中间玻色子”必须是没有质量的。众所周知,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因而它按照狭义相对论允许的最大速度-光速运动,也就是说,规范理论需要的“光子”,正好符合规范不变所要求的无质量的条件,也正好符合相对论“光速恒定”的理论和相关实验事实。
但是,如果将这点用于弱相互作用,认为弱作用的“中间玻色子”也都没有质量的话,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首先探究一下,质量为0及不为0的粒子有何不同?
速度:质量为0粒子以光速运动,质量不为0的粒子速度小于光速;
自旋:如果粒子自旋为1,质量为0的粒子只有两个自由度(1、-1),质量不为0的粒子有三个自由度(1、0、-1);
手征性:质量为0的粒子具有确定的手征性(左旋或右旋),但质量不为0的粒子不具有确定的手征。这是因为粒子质量非零,运动速度一定小于光速,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运动方向看起来不一样,但自旋方向一样,因此将得到不同的手征性。
此外,四种相互作用中,引力和电磁力是远程力,强作用和弱作用是近程力。引力和电磁力符合平方反比率,作用的大小随着距离的增大而“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地减小,但从理论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而强弱两种作用的所谓“近程”,是只在很小的微观世界起作用,远到一定范围之外就没有了,比如说,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作用,弱作用力的范围不超过10-16m。物理学家们认为,引力、电磁力及强力,都由无质量的传播量子传播,但强力传不远是因为夸克禁闭的原因。对弱力为“近程力”性质则有另一种解释,普遍观点是认为弱力的传播子具有较大的质量。
但是现在如果我们想把弱作用嵌入到规范场的理论框架内的话,它的传播量子(中间玻色子)最好没有质量,才能符合规范不变。不仅仅弱作用中间玻色子的非零质量惹来麻烦,费米子的非零质量也产生问题。比如说电子,它既参与电磁作用,也参与弱相互作用。根据狄拉克的电子理论,电子运动速度小于光速,因而手征不固定,手征改变的速率与粒子的质量成正比。但是弱作用中有一种与手征性相关的弱超荷,电子的手征不确定性将导致弱超荷不守恒的错误结论。
基本粒子的非零质量给规范理论带来这么多的麻烦,而物理学家又舍不得规范理论的数学美。那么,是否可以首先假设这些粒子没有质量来构造出漂亮的理论,然后,再从规范理论之外去寻找一种方法,给所有的粒子加上它应该有的质量呢?于是,各种方案应运而生,这其中,最简单的、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一种,便是在1964年由三组研究人员独立提出的希格斯机制。
希格斯机制【2,3】最初的思想来自于对超导现象的解释。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物理学家朗道和Ginzburg在描述超导时,引进了一个标量场,这个场有不为零的真空值(由于自发对称破缺)。该场与光子相互作用时,将使得光子带有质量,因此在超导内部的电磁场能量很高,产生超导效应。
希格斯等将这种让光子产生质量的方法用于粒子物理中,为基本粒子产生质量,谓之希格斯机制。朗道等引入的标量场便类似于现在所说的“希格斯场”。根据量子场论的观点,每种场都对应一种粒子,希格斯场对应希格斯粒子。
并非只有希格斯机制才能为基本粒子赋予质量,所以,即使仍然使用规范理论,也不是一定要有Higgs粒子来提供质量,还可以有别的方法。如果再深究一下质量到底是什么?质量如何起源?我们也许未必见得能完美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所得出的质能关系:E= mc2,质量和能量是互相联系的。起码可以说质量的一部分可以来源于能量,这种质量与Higgs粒子没什么关系。
图17-3:质量的来源
比如说,如图11-3a,设想一个无质量的盒子,其中充满了不停地从四壁来回反射的光子。光子及盒子都没有静止质量,但是由于光子带有总能量E,因而整个盒子可以有与能量相对应的m=E/c2的质量。实际上,质子质量的绝大部分就是来源于与上述光子盒类似的机制。质子的静止质量为938MeV,组成质子的三个夸克的总质量仅为11MeV,剩余的927 MeV的质量从何而来呢?是来源于强相互作用的传递粒子“胶子”。胶子g和光子g一样,没有静止质量,但质子中的许多胶子在一起运动和相互作用,因此而具有的束缚能,便是质子中绝大部分质量的来源。
如果空间中存在某种场,场与在其中运动的粒子相互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便有可能改变运动粒子的能量,从而赋予粒子以相应的“质量”,这是希格斯机制能够赋予粒子质量的基本道理。
场的真空态是能量最低的状态。但是一般来说,能量最低的状态对应于场强为0。如果场的势能曲线比较特别,比如通常经常使用的所谓“墨西哥帽子”的形状(图17-3c)。这时,能量最低的状态是无限简并的,即如图17-3c所示的墨西哥帽向下凹的一圈。这一圈的能量最低,但场强却不为0。希格斯场的真空态,便可以由这种势能曲线描述的系统,产生“自发对称破缺”而得到,就像图中所画的小球无法停在中间能量较高的不稳定位置,最后朝一边滚下到谷底某一点的情形。因此,真空中存在着场强非零的、稳定的希格斯场。这种场无处不在,无孔不入,质量为零的各种基本粒子身陷其中,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并且获得它应该具有的质量。
从现代场论的观点,场的激发态便表现为粒子。希格斯场的真空态有4种激发模式(图17-3c的左上图),其中沿着势能曲线对称轴绕圈的相位变化模式有3种,对应于3种质量为0的Goldstone粒子,这些粒子在与其它粒子反应时消失不见,叫做被“吃”掉了,只有一种沿着势能曲线“径向”振动的激发模式对应于有质量的场粒子,也就是被大家称之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粒子。
综上所述,希格斯粒子解决了质量的问题,物理学家们得以在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将除了引力之外的其它三种力,统一在同一个标准模型中。标准模型包括了61种基本粒子,而希格斯粒子是这些粒子中,最后一个被“发现”的。因此,如果能够确定CERN的LHC探测到的的确是希格斯粒子的话,毫无疑问这是验证标准模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Press releasefrom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8 October 2013. Retrieved 8October 2013.
【2】F. Englert and R.Brout (1964). "Broken Symmetry and the Mass of Gauge Vector Mes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 (9): 321–323.
【3】Peter W. Higgs(1964). "Broken Symmetries and the Masses of Gauge Bosons". PhysicalReview Letters 13 (16): 508–509.
下一篇:弱电统一
伟大的商业模式:如何优雅的骗傻子的钱
摘要 : 论收智商税,周鸿祎的段数还是不够高。
图文对白:
「我们的最后一个金矿三年前就空了。」
「不过别担心,我们傻子的存货足够大」
正文:
最近周鸿祎的路由器出了个孕妇模式,很多人说这是骗傻子钱、收智商税,科技圈和科普圈瞬间炸了锅,周鸿祎又双叒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要我说啊,骗傻子的钱并不可耻,老周唯一的错,在于骗得不够优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在更宏观的尺度上,即便是会上网、会发微博、会看科技媒体的你和天天在朋友圈里转发养生谣言的长辈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篇向你介绍一种更为伟大的商业模式的文章,然而就和朋友圈转的大多数养生玄学一样,它是无法证伪的。
向葛甲老师学习,我会说这是一篇奔跑着歌颂人类文明新高度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商业评论,你觉得它是虚构的它就是虚构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就是真实的。
本文不黑周鸿祎,360的公关同学可以松口气。
网秦、人人与乐视
这三家公司并列在一起有些奇怪,因为他们之间无论是业务内容上还是股价上都没有什么关系,创始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绯闻,公司之间也没有什么合作点。
但是我要说,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是相同的……你信吗?你一定不信,但是不要着急,我们先说说这种商业模式是什么。
要说明这种商业模式还是要以人人为代表。
从产品和业务层面上来说,人人的衰落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人们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在公众的视野中见到人人的影子了。主打「现实中社交关系的延续」的人人从最初就在与微博争做公共舆论广场的战役中败下阵来,而随后又被微信的朋友圈夹击失去了作为熟人社交的市场,现在的人人宛若一座鬼城。
作为互联网第一大不盈利产品形态「社交」代表性企业的人人网,究竟又是如何在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撑过了这么多年呢?
答案很简单,资本运作啊。
人人在2011年以来做出了无数次被媒体解读为「转型」的举动:做视频、做团购、做游戏、做婚礼电商、做社交问答、做旅游、做匿名社交,从校园社交变全民社交,再从全民社交走回校园社交。你知道人人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你猜对了,是做创业服务!
我们查阅这些新闻的时候,会发现一大票站在「用户角度」说的记者,还会发现一大票站在稍高一点角度说「人人这是失心疯,跟风狗,什么火做什么」的评论。然而,这些评论并没有什么卵用,陈一舟还是在资本运作下赚的盆满钵满。
通过几乎官方首肯的将负面消息——本季度活跃度又下降了一大堆,我们要倒闭了——来打压股价低价买入,然后再选择一个时下最流行的概念宣布转型在资本市场里造成短期的应激上涨抛出,这就是我想描绘的伟大商业模式了。
这个模式的初级阶段叫:把公司整体当作一个证券产品,卖给散户。
在这个模式下有一个好处——和大多数专心做产品的公司相反——他的管理者可以专心炒股而不是去追逐消费市场的时髦。人人网的用户不再是人人公司的服务对象,而资本市场上的散户才是这家公司真正的用户,因此一切从产品与市场层面的分析都失去了意义。
毕竟资本市场的存在往短了说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而就算好的一个互联网产品从概念到设计,从设计到研发,从研发到运营,从运营到推广,整个生命周期可能也就几年的功夫。
如果你只是要做一个给资本市场看的Demo,就不用想那么多明年就淘汰的问题啦:一来不用考虑新业务和原有业务的结合;二来产品不用深耕,不用细致化的运营;三来甚至不用考虑给未来带来什么遗留问题。
什么iOS设计规范,什么诱导转发会导致真实活跃下降,什么弹屏推新品会导致老用户流失,反正这个产品大概也就上线一年左右,短期内能刺激资本市场就行了。
毕竟对于二级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并不是这家公司的直接用户,这一点在美中概股上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网秦被浑水扒了这么久依然没有退市的原因。
网秦虽然股价低,但股价低也有波动啊。有波动就能赚钱,我们细数一下网秦在被浑水曝光后大概做了这么几次转型:宣布进军真·移动安全领域,发布了一款思维车、发布了一个移动广告联盟、一个微电影发布平台、一个游戏发行平台、一个音乐发行渠道、一个移动搜索、一个美女视频秀场。
伴随着这些转型动作出现的是一系列足以让网秦股价持续走低的负面消息:高管抛空、高层人士动荡、管理层出逃。但是不管怎样,每个季度开一个转型发布会还是会在发布会的一周里给股民带来安慰剂效应,于是只要趁着这个机会抛就行了。
你知道网秦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你又猜对了,是做创业服务!
嗯,乐视妖股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你看故事是是完全相同的:牛到想砍掉广电→疑似被广电砍到创始人出逃→老子又回来了→涨涨涨→啊,需要小幅调整一下,和暴风撕个逼→不好,调整大了涨不动了,发个自行车→又抛了不少,需要大幅调整一下,和小米撕个逼。
你知道乐视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不用猜了,是创业服务。
零风险的「风险投资」
说起创业与投资,这是另外一盘大棋了。为什么每个看起来有点实力的公司(其实还有好多没实力的)都在做创业、孵化和投资?当真是响应总理号召么?别闹了,大家都是商业公司,国务院又不给发工资。
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网秦、人人与乐视的模式像是在写小说,自己写完自己卖。那做创业和投资就是开出版社,别人写书,你卖。小四为什么后来不写书改作出版人了?因为毕竟自己写起来太累了。
前段时间认证京东股权众筹投资人的时候,电话里接线员的一段风险提示特别逗我笑,她是这么说的:「天使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的投资,投资的大多数项目会失败,即便是成功的也要很长时间才能退出。您知道吗?」
我嘴角抽动了一下,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显然应该指出「高流动性」和「退出困难」之间的矛盾。但我犹豫了一会儿之后说,「知道」。三天后,我的投资人资格就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京东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两条新闻,一条是财新的《蚂蚁金服获得首张公募股权众筹营业执照》和《36kr股权众筹平台与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突然感觉京东这个「别有用心」的风险提示无比正确。为什么呢?
因为类似京东、阿里之类大平台要做的近似(因为现在政策还没放开)公募股权众筹的模式就是要骗这种根本不懂什么叫流动性什么叫退出时间长的散户啊。
今年下半年注册制一来,这个链条就彻底打通了:
私募→公募→可转板的期权交易所(可选项)→A股
36kr、天使汇、原始会这样的小股权众筹做私募,做最前端,也是最苦脏累的筛海量项目的工作。这些平台筛出一些得到资本市场初步认可的明星项目上京东、阿里的公募平台骗第一波傻钱A。收拾收拾准备上市套第二波傻钱B。
我知道一个京东股权众筹的项目,3000万A轮后一个月启动B轮,按照现在几个类公募项目完成的速度和金额,在公募完成的时候私募投资人甚至已经可以套现离场了。然后公募的投资人需要赌一把能不能上市,还是有点风险的,毕竟在公募阶段投进去已经算是傻钱了——你没和创业者聊过天,你没有亲自做过尽调,你就看了个外包给广告公司做的绚烂PPT就投资了,能不叫傻钱么?
这个商业模式的高级阶段叫:把异化证券产品做成一个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卖给散户。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个链条是否走的通,我们再引出一个新闻,大概是6月初的时候,有个你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偷WIFI密码应用——WIFI万能钥匙做了一圈类公募股权众筹,原本打算融3250万元,结果成绩是这样的:3天,认购意向72亿,超额认购221倍。
这还是单份认购额必须超过130万的情况下的成绩,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不管财报如何,反正WIFI万能钥匙上市就肯定有人抢,创始人就可以坐等高抛套现了。
我原先一直是反对公募股权众筹的,因为公募股权众筹会把很多普通民众安居立业的小资本掏空。但是每次我写反对公募股权众筹的文章,都会有一群一眼望过去就没什么理性投资判断能力的人来留言指责我是给精英当枪,不让他们进天使投资就是挡了人民发财的道路。
想通这个风险转移链之后,我也就不担心这些上赶着投公募股权众筹的傻钱们跳楼了,因为毕竟后面有A股兜着。
但是A股的散户有那么傻么?我觉得有,毕竟百圆裤业改个洋气的名字都能好几个涨停板,这要是让他们有机会投到动辄千万用户(全靠烧钱而来,一分钱都赚不到)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不得倾家荡产配资加杠杆往里投?
然而A股的散户们显然是跳楼跳惯了,这并没有对你国跳楼人口结构造成冲击,挺好的。
小结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一种资本的全新洗牌,它彻底的解决了社会资本和智商分布不均的问题,智商最高的在最前方入场、智商最低的在最后方接盘。
在死后70年能够看到社会自发的形成了有序、非暴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机制——让傻子死得自得其所,让他们的基因自然淘汰——希特勒一定地下有知了。
看完这些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周鸿祎推出孕妇模式没那么讨厌了?毕竟,周鸿祎的路由器骗得再多也是微观上的小钱。
而资本家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文章头图来自《权力的游戏》第四季
本文作者@评论尸首发于新媒体:@赤潮AKASHIO(微信号: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将受到侵权投诉。
图文对白:
「我们的最后一个金矿三年前就空了。」
「不过别担心,我们傻子的存货足够大」
正文:
最近周鸿祎的路由器出了个孕妇模式,很多人说这是骗傻子钱、收智商税,科技圈和科普圈瞬间炸了锅,周鸿祎又双叒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要我说啊,骗傻子的钱并不可耻,老周唯一的错,在于骗得不够优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在更宏观的尺度上,即便是会上网、会发微博、会看科技媒体的你和天天在朋友圈里转发养生谣言的长辈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篇向你介绍一种更为伟大的商业模式的文章,然而就和朋友圈转的大多数养生玄学一样,它是无法证伪的。
向葛甲老师学习,我会说这是一篇奔跑着歌颂人类文明新高度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商业评论,你觉得它是虚构的它就是虚构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就是真实的。
本文不黑周鸿祎,360的公关同学可以松口气。
网秦、人人与乐视
这三家公司并列在一起有些奇怪,因为他们之间无论是业务内容上还是股价上都没有什么关系,创始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绯闻,公司之间也没有什么合作点。
但是我要说,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是相同的……你信吗?你一定不信,但是不要着急,我们先说说这种商业模式是什么。
要说明这种商业模式还是要以人人为代表。
从产品和业务层面上来说,人人的衰落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人们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在公众的视野中见到人人的影子了。主打「现实中社交关系的延续」的人人从最初就在与微博争做公共舆论广场的战役中败下阵来,而随后又被微信的朋友圈夹击失去了作为熟人社交的市场,现在的人人宛若一座鬼城。
作为互联网第一大不盈利产品形态「社交」代表性企业的人人网,究竟又是如何在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撑过了这么多年呢?
答案很简单,资本运作啊。
人人在2011年以来做出了无数次被媒体解读为「转型」的举动:做视频、做团购、做游戏、做婚礼电商、做社交问答、做旅游、做匿名社交,从校园社交变全民社交,再从全民社交走回校园社交。你知道人人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你猜对了,是做创业服务!
我们查阅这些新闻的时候,会发现一大票站在「用户角度」说的记者,还会发现一大票站在稍高一点角度说「人人这是失心疯,跟风狗,什么火做什么」的评论。然而,这些评论并没有什么卵用,陈一舟还是在资本运作下赚的盆满钵满。
通过几乎官方首肯的将负面消息——本季度活跃度又下降了一大堆,我们要倒闭了——来打压股价低价买入,然后再选择一个时下最流行的概念宣布转型在资本市场里造成短期的应激上涨抛出,这就是我想描绘的伟大商业模式了。
这个模式的初级阶段叫:把公司整体当作一个证券产品,卖给散户。
在这个模式下有一个好处——和大多数专心做产品的公司相反——他的管理者可以专心炒股而不是去追逐消费市场的时髦。人人网的用户不再是人人公司的服务对象,而资本市场上的散户才是这家公司真正的用户,因此一切从产品与市场层面的分析都失去了意义。
毕竟资本市场的存在往短了说也有三百年的历史了,而就算好的一个互联网产品从概念到设计,从设计到研发,从研发到运营,从运营到推广,整个生命周期可能也就几年的功夫。
如果你只是要做一个给资本市场看的Demo,就不用想那么多明年就淘汰的问题啦:一来不用考虑新业务和原有业务的结合;二来产品不用深耕,不用细致化的运营;三来甚至不用考虑给未来带来什么遗留问题。
什么iOS设计规范,什么诱导转发会导致真实活跃下降,什么弹屏推新品会导致老用户流失,反正这个产品大概也就上线一年左右,短期内能刺激资本市场就行了。
毕竟对于二级市场上的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并不是这家公司的直接用户,这一点在美中概股上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网秦被浑水扒了这么久依然没有退市的原因。
网秦虽然股价低,但股价低也有波动啊。有波动就能赚钱,我们细数一下网秦在被浑水曝光后大概做了这么几次转型:宣布进军真·移动安全领域,发布了一款思维车、发布了一个移动广告联盟、一个微电影发布平台、一个游戏发行平台、一个音乐发行渠道、一个移动搜索、一个美女视频秀场。
伴随着这些转型动作出现的是一系列足以让网秦股价持续走低的负面消息:高管抛空、高层人士动荡、管理层出逃。但是不管怎样,每个季度开一个转型发布会还是会在发布会的一周里给股民带来安慰剂效应,于是只要趁着这个机会抛就行了。
你知道网秦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你又猜对了,是做创业服务!
嗯,乐视妖股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你看故事是是完全相同的:牛到想砍掉广电→疑似被广电砍到创始人出逃→老子又回来了→涨涨涨→啊,需要小幅调整一下,和暴风撕个逼→不好,调整大了涨不动了,发个自行车→又抛了不少,需要大幅调整一下,和小米撕个逼。
你知道乐视的新动向是什么吗?不用猜了,是创业服务。
零风险的「风险投资」
说起创业与投资,这是另外一盘大棋了。为什么每个看起来有点实力的公司(其实还有好多没实力的)都在做创业、孵化和投资?当真是响应总理号召么?别闹了,大家都是商业公司,国务院又不给发工资。
你可以这么理解:如果说,网秦、人人与乐视的模式像是在写小说,自己写完自己卖。那做创业和投资就是开出版社,别人写书,你卖。小四为什么后来不写书改作出版人了?因为毕竟自己写起来太累了。
前段时间认证京东股权众筹投资人的时候,电话里接线员的一段风险提示特别逗我笑,她是这么说的:「天使投资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的投资,投资的大多数项目会失败,即便是成功的也要很长时间才能退出。您知道吗?」
我嘴角抽动了一下,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作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显然应该指出「高流动性」和「退出困难」之间的矛盾。但我犹豫了一会儿之后说,「知道」。三天后,我的投资人资格就下来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京东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了两条新闻,一条是财新的《蚂蚁金服获得首张公募股权众筹营业执照》和《36kr股权众筹平台与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突然感觉京东这个「别有用心」的风险提示无比正确。为什么呢?
因为类似京东、阿里之类大平台要做的近似(因为现在政策还没放开)公募股权众筹的模式就是要骗这种根本不懂什么叫流动性什么叫退出时间长的散户啊。
今年下半年注册制一来,这个链条就彻底打通了:
私募→公募→可转板的期权交易所(可选项)→A股
36kr、天使汇、原始会这样的小股权众筹做私募,做最前端,也是最苦脏累的筛海量项目的工作。这些平台筛出一些得到资本市场初步认可的明星项目上京东、阿里的公募平台骗第一波傻钱A。收拾收拾准备上市套第二波傻钱B。
我知道一个京东股权众筹的项目,3000万A轮后一个月启动B轮,按照现在几个类公募项目完成的速度和金额,在公募完成的时候私募投资人甚至已经可以套现离场了。然后公募的投资人需要赌一把能不能上市,还是有点风险的,毕竟在公募阶段投进去已经算是傻钱了——你没和创业者聊过天,你没有亲自做过尽调,你就看了个外包给广告公司做的绚烂PPT就投资了,能不叫傻钱么?
这个商业模式的高级阶段叫:把异化证券产品做成一个生产线,源源不断地卖给散户。
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个链条是否走的通,我们再引出一个新闻,大概是6月初的时候,有个你国民众喜闻乐见的偷WIFI密码应用——WIFI万能钥匙做了一圈类公募股权众筹,原本打算融3250万元,结果成绩是这样的:3天,认购意向72亿,超额认购221倍。
这还是单份认购额必须超过130万的情况下的成绩,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不管财报如何,反正WIFI万能钥匙上市就肯定有人抢,创始人就可以坐等高抛套现了。
我原先一直是反对公募股权众筹的,因为公募股权众筹会把很多普通民众安居立业的小资本掏空。但是每次我写反对公募股权众筹的文章,都会有一群一眼望过去就没什么理性投资判断能力的人来留言指责我是给精英当枪,不让他们进天使投资就是挡了人民发财的道路。
想通这个风险转移链之后,我也就不担心这些上赶着投公募股权众筹的傻钱们跳楼了,因为毕竟后面有A股兜着。
但是A股的散户有那么傻么?我觉得有,毕竟百圆裤业改个洋气的名字都能好几个涨停板,这要是让他们有机会投到动辄千万用户(全靠烧钱而来,一分钱都赚不到)的互联网公司他们不得倾家荡产配资加杠杆往里投?
然而A股的散户们显然是跳楼跳惯了,这并没有对你国跳楼人口结构造成冲击,挺好的。
小结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是一种资本的全新洗牌,它彻底的解决了社会资本和智商分布不均的问题,智商最高的在最前方入场、智商最低的在最后方接盘。
在死后70年能够看到社会自发的形成了有序、非暴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机制——让傻子死得自得其所,让他们的基因自然淘汰——希特勒一定地下有知了。
看完这些之后你是不是觉得周鸿祎推出孕妇模式没那么讨厌了?毕竟,周鸿祎的路由器骗得再多也是微观上的小钱。
而资本家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文章头图来自《权力的游戏》第四季
本文作者@评论尸首发于新媒体:@赤潮AKASHIO(微信号: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红粉自风流。转载请保留本信息,未包含本信息的微信公众号转载将受到侵权投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