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20, 2015

生物场论 Structure Biolog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有些蛋白質會結合到某一片段特別序列的核酸(DNA) 上來啟動基因轉錄(genetranscription),或配位體(ligand)結合到受體(receptor)來傳遞訊息(signal transduction)

有些蛋白
質會結合到某一片段特別序列的核酸(DNA) 上來啟動基因轉錄(gene
transcription),或配位體(ligand)結合到受體(receptor)來傳遞訊息(signal transduction)


once there is an organization with a potential energy barrier, there is a function
結構生物學與蛋白質工程
Structure Biolog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廖淑惠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
一、 前言
結構生物學(Structure Biology)主要是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1)。目前
已發展到以蛋白質結構為基石,來修飾或創造蛋白質(2-4)。或是做合理且有效率的藥
物設計(5-7)(structural based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r rational drug design)

1. 基本觀念
生物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而生命即是由原子間交互作用力所執行的。原子間相
互作用力可分兩種:共價鍵與非共價鍵作用力。非共價鍵作用力可分兩種:親水性
(hydrophilic) 與疏水性(hydrophobic) 作用力。親水性作用力包括了靜電力
(electrostatic, salt bridge)與氫鍵,而疏水性作用力則有凡得瓦力(van der waal),π 電
子的堆疊(stacking)與疏水性 (hydrophobicity) 。疏水性是由極性分子間親水性作用
力造成非極性分子聚集。疏水性作用力強調原子間立體空間堆疊互相吻合(steric
complementary),而親水性作用力則在於正與負電性,氫鍵捐贈者與接受者
(hydrogen bond donor and acceptor)的配合。
原子間經由化學反應形成共價鍵,而彼此串連成各種小分子如氨基酸,各小分
子串連成大分子如蛋白質,大分子如蛋白質則由分子內原子間以非共價鍵作用力
(除雙硫鍵例外)來折疊(folding)成一能量較低,較穩定的構象(conformation) 。相對
的,多醣與脂質則以多種構象存在,較難以研究。生物分子間大多也是藉由非共價
鍵作用力來相互辨認(recognition),互傳訊息,以執行其生物功能:例如有些蛋白
質會結合到某一片段特別序列的核酸(DNA) 上來啟動基因轉錄(gene
transcription),或配位體(ligand)結合到受體(receptor)來傳遞訊息(signal transduction)
等。總之,物理作用力先讓蛋白質折疊成適當的立體構象,以造就其表面上數十個

原子適當的空間位置,來產生適當的分子作用力,執行蛋白質功能。另外,蛋白質
功能調控可透過基因表現(gene regulation)與蛋白質降解(degradation)來調控其量多
寡,或者經由調整期功能原子的適當空間位置來控制蛋白質本身功能(specific
activity) 。例如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磷酸化是最常見調控訊息傳遞蛋白質的功
能。因此,想真正瞭解生物分子的功能與調控機制,便需看清楚其原子間的立體空
間排列與其交互作用。也就是說,生物分子的功能是由其立體結構所執行(圖一)。
圖一 生物分子是由原子所堆積而成,並形成一個較穩定的結構。左圖是一段核
酸的結構; 右圖則是的蛋白結構,每一個球表示一個原子。
2. 蛋白質結構
a. 原子成分
生物體內各個原子元素扮演不同角色。碳、氫、氧、氮是主要組成元素,故為
四大新陳代謝系統。碳、氫、氧、氮分別是脂肪、醣類、蛋白質的主要骨架,而礦
物質(金屬離子)、微生物則是輔助因子(cofactor) 。碳、氫、氧、氮也是執行化學反
應與物理作用力的主要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常伴隨氫的轉移,負電性較高的氮或
氧原子做攻擊者,去攻擊負電性較低的碳、磷原子,而產生共價鍵的形成與斷裂。
生物體內有非常多種類酵素來催化其所需要的化學反應。而在物理作用中,氧與氮



這是 http://www.dls.ym.edu.tw/s17/%B5%B2%BAc%A5%CD%AA%AB%BE%C7%C2%B2%A4%B6.pdf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結構生物學與蛋白質工程 Structure Biolog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Page 1
1
結構生物學與蛋白質工程
Structure Biolog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廖淑惠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
一、 前言
結構生物學(Structure Biology)主要是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1)
。目前
已發展到以蛋白質結構為基石,來修飾或創造蛋白質
(2-4)
。或是做合理且有效率的藥
物設計
(5-7)(structural based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or rational drug design)
二、結構生物學
1. 基本觀念
生物是由原子所組成的,而生命即是由原子間交互作用力所執行的。原子間相
互作用力可分兩種:共價鍵與非共價鍵作用力。非共價鍵作用力可分兩種:親水性
(hydrophilic) 與疏水性 (hydrophobic) 作用力。親水性作用力包括了靜電力
(electrostatic, salt bridge)與氫鍵,而疏水性作用力則有凡得瓦力(van der waal),π 電
子的堆疊(stacking)與疏水性 (hydrophobicity) 。疏水性是由極性分子間親水性作用
力造成非極性分子聚集。疏水性作用力強調原子間立體空間堆疊互相吻合(steric
complementary),而親水性作用力則在於正與負電性,氫鍵捐贈者與接受者
(hydrogen bond donor and acceptor)的配合。
原子間經由化學反應形成共價鍵,而彼此串連成各種小分子如氨基酸,各小分
子串連成大分子如蛋白質,大分子如蛋白質則由分子內原子間以非共價鍵作用力
(除雙硫鍵例外)來折疊(folding)成一能量較低,較穩定的構象(conformation) 。相對
的,多醣與脂質則以多種構象存在,較難以研究。生物分子間大多也是藉由非共價
鍵作用力來相互辨認(recognition),互傳訊息,以執行其生物功能:例如有些蛋白
質會結合到某一片段特別序列的核酸 (DNA) 上來啟動基因轉錄 (gene
transcription),或配位體(ligand)結合到受體(receptor)來傳遞訊息(signal transduction)
等。總之,物理作用力先讓蛋白質折疊成適當的立體構象,以造就其表面上數十個

2
原子適當的空間位置,來產生適當的分子作用力,執行蛋白質功能。另外,蛋白質
功能調控可透過基因表現(gene regulation)與蛋白質降解(degradation)來調控其量多
寡,或者經由調整期功能原子的適當空間位置來控制蛋白質本身功能(specific
activity) 。例如磷酸化(phosphorylation),磷酸化是最常見調控訊息傳遞蛋白質的功
能。因此,想真正瞭解生物分子的功能與調控機制,便需看清楚其原子間的立體空
間排列與其交互作用。也就是說,生物分子的功能是由其立體結構所執行(圖一)。
圖一 生物分子是由原子所堆積而成,並形成一個較穩定的結構。左圖是一段核
酸的結構; 右圖則是的蛋白結構,每一個球表示一個原子。
2. 蛋白質結構
a. 原子成分
生物體內各個原子元素扮演不同角色。碳、氫、氧、氮是主要組成元素,故為
四大新陳代謝系統。碳、氫、氧、氮分別是脂肪、醣類、蛋白質的主要骨架,而礦
物質(金屬離子)、微生物則是輔助因子(cofactor) 。碳、氫、氧、氮也是執行化學反
應與物理作用力的主要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常伴隨氫的轉移,負電性較高的氮或
氧原子做攻擊者,去攻擊負電性較低的碳、磷原子,而產生共價鍵的形成與斷裂。
生物體內有非常多種類酵素來催化其所需要的化學反應。而在物理作用中,氧與氮

3
原子提供了親水性作用力,而但則提供了疏水性作用力。一價陽離子如鈉、鉀主要
是維持離子平衡,而二價金屬離子則常微笑素的輔助因子,做為路易士酸(Lewis
acid) 。另外,陽離子有時會穩定蛋白質某些區域的結構,例如抑癌蛋白質 p53 的
鋅離子會穩定其與核酸作用的某部分結構,因此,鋅離子是 p53 與核酸結合的必要
輔助因子。
b. 蛋白質一級結構
蛋白質結構可分為一級、二級、三級與四級結構。蛋白質通常是由二十種氨基
酸組成,其氨基酸序列便是蛋白質一級結構。氨基酸含有一(carboxyl ate)與一胺基
(amine),carboxyl ate 和胺基反應,脫水成(amide),是由此(amidation)反應而將氨基
酸一個個連接而成的。氨基酸有共同的主鍊,但不同的支鍊,其支鍊大小之分,有
非極性與極性之分,有環團基、直鍊、分叉鍊、帶正、負電等等之分別。有些氨基
酸很相似,有些差異卻很大,各有自己的特性與功能:(一)氨基酸參與分子內(間)
分共價鍵作用力。非極性氨基酸經由立體互補作用力(steric complementarity)來造就疏
水性堆積(hydrophobic packing),因此,有不同形狀、大小的非極性支鍊。而極性氨
基酸則參與分子內親水性作用來穩定蛋白質立體結構,或分子間作用力來參與特殊
分子辨認(specific molecular recognition),例如 Arg 常參與蛋白質與核酸、磷酸間作用
力。另外,有些胺基酸參與金屬離子的結合。不同金屬離子偏好不同胺基酸作為其
配位體(ligand) 。例如鎂、錳離子偏好 Asp 與 Glu;而銅、鋅離子則偏好 Cys 與 His。
(二)有些胺基酸會參與各種化學反應,如化學修飾(chemical modifcation) 。醣分子與
蛋白質的 Asn、Ser、Thr 形成共價鍵,產生醣蛋白,稱為醣基化作用(glycosylation) 。
脂分子與 Gly、Cys 形成共價鍵,產生脂蛋白,稱為脂化(lipidation) 。磷酸化
(phosphorylation)則是(kinases)將其輔助因子 ATP 的第三個磷酸轉移到 Try、Ser、Thr、
Asp、His 的支鍊…等等。另外,兩 Cys 會形成雙硫鍵(三)值得一提的是 Gly 與 Pro
在蛋白質結構上的特殊角色。Gly 因形狀小,常填在二級結構狹小轉彎處(turn),如
typeII β-turn 的第二個胺基酸必須為 Gly。而 Pro 由於其五角環狀支鍊,構象較受
限制,會形成特殊構象,如 poly-proline helix II,而 SH3 domain 便是辨認此種特殊
構象,以形成蛋白質間交互作用力。
由於個胺基酸有其特殊功能,因此,一個胺基酸(一個或數個原子)的改變,常可
破壞蛋白質的功能。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抑癌蛋白質 p53,目前在一半以上癌細胞中,
發現 p53 都是單一胺基酸突變,而此一點突變便能破壞其抑癌功能。在臨床上,也
有很多其他病變蛋白質是單一胺基酸突變。如何有意義地分析胺基酸序列呢?可利
用基因庫與電腦軟體(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來分析。首先,尋找類似胺基酸序
列的基因,做多個胺基酸序列比對,利用胺基酸的演化保守程度(conservation)來猜測
其可能重要性,並可幫忙判別其在病變蛋白質是屬於 missense mutation 或者是
polymorphism。另外,分析蛋白質的胺基酸序列可幫助瞭解此蛋白質可能的功能或含
有某些已知功能的胺基序列,如鈣離子結合….等。

4
c. 蛋白質二級結構
由於各個胺基酸間與其週遭環境間交互作用力,促使蛋白質摺疊成立體結構,
其立體結構元素,稱為二級結構,此結構定義了蛋白質主鍵的方向性(orientation)。
二級結構是區域性(local)、有規則性的(regular)、較穩定的(rigid)的結構,主要
有 α-helix 與 β-strand。二級結構的行程乃是因為極性的主鍵(main chain)要摺垂於
疏水性的蛋白質內部。在主鍵上極性的 C=O 會與 NH 形成氫鍵而中和降低其極性,
而能存在於疏水性環境中。
α-helix,顧名思義為螺旋狀(圖二),每轉一圈大約需 3.6 個胺基酸,其第 i 個
胺基酸的 C=O 會與第 i+4 個胺基酸的 NH 形成螺旋內氫鍵,由於螺旋內 C=O,NH
的偶極距(dipole moment),因此產生了頗強的偶極距,靠 N 端較帶正電,而靠 C
端較常負電。
圖二 α-helix 的氫鍵交互作用網
β-strand 氫鍵的形成在於兩 strand 間(圖三):一條 β-strand 的 C=O,與另一條
β-strand 的 NH 形成氫鍵,故另一條 β-strand 的 C=O 較不穩定,也較少見,而多條
β-strands 形成平行與反平行 β-strand。除了 α-helix 與 β-strand 外,其他較無規則的結
構。通常稱為 random coil 或者 loop。α-helix 與 β-strand 對蛋白質結構穩定性影響較
大,故在演化上較保守;而 loop 則較常參與蛋白質的功能,如抗體即用六個 loops
來參與抗原作用,在演化上變化較大。

5
圖三 β-strand 的氫鍵交互作用網
而超二級結構(supersecondary structure)是由幾個二級元素所組合,或稱為
motifs。目前有很多常見的 motifs,可能是因結構較為穩定。有些 motifs 具特殊功能,
例如 coiled-coil helices 與 calcium-binding motif(圖四),有些 motifs 尚不知其特殊功
能,可能只是結構穩定吧。
圖四 左圖是造成聚合化方式之一的 coiled-coil helices,右圖是 calcium-binding motif。

6
d. 蛋白質三、四級結構
三級結構則是由數個二級結構元素所形成的一個摺疊緊密的結構,其結構元素
為 domain 是個能自行摺疊的結構單元,具有一個生物功能。例如霍亂毒素有三個
domains:一個負責與細胞表面接受器結合(receptor-binding domain),另一個則負責
擘畫細胞內某一蛋白質功能(catalytic domain)而導致疾病。最常見含有數個 domain
的事訊息傳遞蛋白質,含有常見的 domains,如 kinase、SH2、SH3…等(圖五)。
圖五 SH2 SH3 與 TIM-barrel 的 domain 結構
四級結構乃指數個三級結構在空間上的排列
(右圖)。例如多個 domains 蛋白質與寡聚物
(oligomer),如雙分子(dimer)、三分子(trimer)、
四分子(tetramer)…等。經由蛋白質摺疊,很多
胺基酸雖然在序列上相離很遠,但空間上卻很相
近,甚至是相同位置胺基酸互相作用。例如愛滋
病毒蛋白酶(雙分子)利用兩個第 25 個位置的
Asp 來水解蛋白質。而同位異構酶都是寡聚物,
其異構物的結合會改變單分子間交互作用力,促
使四級結構排列改變,以調控酵素活性。總之,
不同部位的胺基酸可共同形成蛋白質的活性位,來執行其生物功能,因此蛋白質結
構較解釋蛋白質突變實驗結果,所以蛋白質三度結構可提供詳盡的功能機制與各胺
基酸的可能功能。
蛋白質結構由其二級結構元素組成成分,一般可分為 α-helix,β-strand 與 α/β-結
構。α-helix 結構蛋白只含有 helix 而無 β-sheet,例如血蛋白(hemoglobin)。β-sheet
結構蛋白只含有 β-sheet 而無 helix,例如抗體。一般蛋白大都是 α-helix/β-sheet 混合。

7
β-sheet 摺疊有一些通則,較常見有三中方式:up-down、Greek key 與 jelly rollβ-sheet。
蛋白質形狀一般是球形(globular),帶少數為長條纖維狀(fibrous),一般纖維
狀蛋白是由某些特定胺基酸重複排列延伸的,且大都是結構蛋白,如皮膚的 elastin,
頭髮的 ketatin,絲的 β-fibroin 與 collagen。剛合成的蛋白質首先會摺疊成三度立體構
象。很多藥物如尿素(urea)可用來破壞蛋白質氫鍵,造成蛋白質變性(denaturation),
當這些藥品被清除後,有些蛋白質又可摺疊,但有些則不能。另外,有些蛋白質可
幫助蛋白質摺疊,例如 chaperonin、prolyl isomerase、disulfide isomerase•••等。
e. 蛋白質結構測定方法
蛋白質胺基酸序列,可由重組 cDNA 技術或傳統 Edman 化學方法來測定。二級
結構組成成分則可由(circular dichorism)測定。而蛋白質三度結構可由 X 光繞射法
與核磁共振法(NMR)測定。使用 X 光繞射點,首先需培養蛋白晶體(蛋白分子規
則地排列在晶格),X 光照射晶體,便產生 X 光繞射點,這些繞射點經由電子偵測器
來收集,且分析每一點強度,利用重金屬浸泡法,來求得其繞射點相位,經由富立
葉轉換式(Fourier transform),便可得電子密度圖,在得到其原子模型(atomic
model)。而 MNR,則是結合 COSY、NOESY 與 Simulation 來測定溶液中蛋白三度
結構,但 MNR 需要高濃度(1mM 以上)。且蛋白不可過大(小於 20kDa),C 與 N
同位素標的於蛋白質是必須的。
f. 結語
最後,我們利用酵素來說明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間之關係。酵素其三種特性來催化
化學反應:(一)酵素具有基質結合處,某些胺基酸與基質有直接交互作用力;且兩
基質結合處有適當的距離與方向,以有效碰撞。(二)酵素具有可當路易士鹼的胺基
酸如 Glu、Asp、His 來提供其位配位電子對來接受氫(proton),促使攻擊原子(氧、
氮)更具負電性,另一方面,酵素又具有可當路易士酸的胺基酸(Arg、Lys、His)
或金屬離子,促使被攻擊原子(碳)負電性更小,更容易發生化學反應。(三)酵素
上某些胺基酸是用來穩定反應中間物(transition state intermediate),降低其自由能,
因而降低活化能,利於產物生成。所以,要造就一個具有活性的酵素,就需造就適
當酵素立體結構,促使其活性內各參與原子在適當空間位置,執行其與基質、中間
產物之間合適的作用力。若此適當作用力受破壞,則酵素失去原催化能力。
三、蛋白質工程
對蛋白質瞭解,進而改造蛋白質或製造其新的配位體,此為蛋白質工程。由於
目前所累積的蛋白質知識有限,尚無法建立一套完整的蛋白質設計理論,但近年來
仍有很多進展
2-4
,尤其是藥物設計。

8
1. 改變蛋白質的技術
改變蛋白質可經由化學修飾法,將化合物直接反應在某些特殊胺機酸上,或經
由重組 cDNA 技術來改變基因上的鹼基,以改變蛋白質序列,一般較常用後者。胺
機酸序列改變型態一般有三種:(一)點突變:將某特定位置胺基酸換成不同支鍵胺
基酸。此方法最常用來研究每一位置胺基酸的特別功能,例如,變換 Glu 是想瞭解
其支鍵上負電的功能。(二)刪除法(deletion):去除每一片段嘌胺,來定出其功能部
位。有時也看看 linker 長短的影響。(三)鑲嵌蛋白(chimeric protein)或置換法(swap):
將蛋白質的某段嘌胺互相調換,來定出特殊功能決定區。例如,出血性與神經性蛇
毒頗類似,將不同部位互相對換,看其毒性是否有所改變。或著將活性區域引入另
一蛋白質(transferring active sites into natural scaffolds)。
2. 設計原理與流程
蛋白質工程設計流程如圖五
8
,首先用傳統蛋白質純化方法與蛋白質功能分析
法,由自然界生物體內萃取得該蛋白質,一方面利用微量定序法定出一片段嘌胺
序列,在經由基因選植(clone)定出整個蛋白質序列,利用重組 cDNA 技術來表現,
並純化大量蛋白質。另一方面,研究其生物特性(定性分析)。並且測定其三度立
體結構,根據其立體結構,與已知的資訊(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來預測
特殊重要的胺基酸,再利用基因突變法改變蛋白質,並且實驗分析及特性改變,
是否與原先預測相符合,每一次設計結果需重新評估與修改原本的設計理論,完
整的設計原理便是建立再一次次的測試。
3. 蛋白質工程目的
蛋白質工程的目的:(一)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詳細關係研究。(二)蛋白質
折疊研究。(三)增加蛋白質穩定度。(四)增加酵素活性。(五)改變分子間辨認
與其親和力…等。最終目的在於改變蛋白質或其配位體特性,製造出有用於醫學
或工業的蛋白質或藥品。有關蛋白質工程的文獻,每年都有相當多報導,以下只
是其中一小部份例子。
a.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結合點突變,功能分析與結構生物學可清除地了解每一個胺基酸在此蛋白質結
構與功能上所扮演的角色。蛋白質內大部分的胺基酸是用來構築適當的蛋白構象
(comformation),只有小部分胺基酸直接參與其功能執行,兩者胺機酸對蛋白質功能
皆很重要,例如抑癌蛋白質 p53,在腫瘤細胞的點突變處超過二百個,這些突變造成
p53 的抑癌功能喪失。因此,若沒有蛋白質結構,則點突變結果較難有個合理、明白

9
的解釋,因為有些胺基酸是經由改變蛋白質構象而影響其蛋白功能。而點突變與功
能分析無法分辨兩者差異。一般在不知蛋白質結構情況下,點突變通常選擇演化上
較保守的胺基酸。而 random 或 scanning mutation 則一般是用來對蛋白做較完整,較
廣泛的研究,如愛滋病毒的蛋白酶。
b.蛋白質穩定度
目前大約只有 20 種酵素廣泛用於工業產品製造,主要是因為大部分蛋白質相當
脆弱,容易被化學藥品、溫度破壞而變性(denaturation)。因此,嗜熱菌蛋白質的耐高
溫特色一直廣受注目。由耐高溫蛋白質的研究得知,雙流鍵與鹽橋(salt bridge)對蛋白
質穩定度影響較大,在 1989 年,Matthew 實驗室成功的在 T4 嗜菌體之 lysozme 引入
三對雙硫鍵
10
,將其 Tm 溫度由 42
°C 提高到 66°C。首先觀察 lysozyme 蛋白質三度結
構,選擇空間鄰近的兩兩胺基酸,基因突變為 Cys,以形成雙硫鍵。其中兩對雙硫鍵
並不影響其酵素活性,每一對雙硫鍵各提升 Tm5
°C,6°C 與 11°C。
Asn 與 Gln 在高溫下容易氧化成 Asp 與 Glu,因此有時也會根據其周遭環境,利
用突變成其他合適的胺基酸。有些蛋白質容易被氧化,因此降低其未形成雙硫鍵 Cys
的數目,也有助於維持其原有特性。β 干擾素(β-interferon)的臨床需求很大,然而
重組 β 干擾素效果不好,且容易形成沒有活性的多元體(oligomer)。利用基因突變,
將第 17 個位置未形成雙硫鍵的 Cys 變成 Ser,ser17 干擾素的活性與野生種(wild type)
相似,且不形成多元體,可儲存更久,所以目前便是使用此種變種干擾素
11
c.酵素活性與基質異性
歷經長期演化,一般酵素活性以達到高效率,因此,降低其催化能力相當容易,
但增加其活性卻相當困難。想增加酵素活性,便需考慮其基質結合(Km),催化速
率(Kcat),活化能與產物的離開。英國劍橋大學,Fersht 的實驗室長期在研究枯草
桿菌 tyrosyl-tRAN synthetase 的催化機制。在 1984,他意外發現 Thr51 變成 Pro51 會
引起些許構象改變(conformational change),而造成基質對此酵素結合力增加 130 倍
12
。這結果與原先預測認知不同,而出人意料,也顯示我們對蛋白質的了解不夠,至
今亦然。
改變酵素基質特異性也是一種挑戰。在 1980 年代,當一些蛋白苷的立體結構被
測定,發現蛋白苷的基質特異性乃在於其具有一個特殊凹槽(specific pocket)。例如
trypsin 的凹槽底部是帶負電的 Asp189,所以 trypsin 喜歡帶正電的 Arg 或 Lys 的嘌胺,
而 chymotrypsin 凹槽底部是形狀小的 Ser,所以 chymotrgrpsin 喜歡形狀大的 Tyr 或
Lys 的嘌胺。然而,當將 trypsin 的 Asp189 換成 Lys,所偏好的基質不是帶負電的 Asp
或 Glu,而是非極性的 Leu,原因在於 Asp189Lys 影響其凹槽結構。這些為蛋白苷基
質特異性的改變,至今尚未成功。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來分校 Schultz 實驗室(1987 年),將

10
黃金葡萄球菌的核酸苷(nuclease)的 Lys116 先換成 Cys-116(Lys116 靠近活性位),
然後將一段帶有 3’-SH 的單股核酸,與 Cys116 形成雙硫鍵,使原無基質偏好而有基
質特異性
13
d. 藥物設計(structural based drug design)
由於各大小藥廠大量投資,使得藥物設計研發蓬勃發展,已有多種人工設計藥品
以運用於醫學治療。目前藥物設計的標的蛋白質(target protein)有近百種,其中成
果較顯著的大多是針對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內的某一重要酵素,根據此酵素的立
體結構,尤其是活性位,來設計一特殊的化合物,此化合物只對病原體酵素有很強
的結合力,而使此酵素失去活性,達到消滅病原體的目的。設計藥物時,除了與酵
素結合能力。尚須考慮,化合物的毒性,穩定度,溶解度等。目前成功例子有愛滋
病蛋白
(7)
與感冒病毒醣解
(6)
(neuraminidase)。
有很多醫藥品本身也是蛋白質,例如一些細胞素、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
等等。自 1982 年,人類胰島素第一個上市,至今已有二十種重組蛋白質用於醫學治
療(recombinant therapeutic proteins),其 1994 的消費額是九十億美金,預計左西元
二前年將增為二百億美金。而目前已有二、三百種重組蛋白質正在臨床實驗中,預
計將有一百種醫療重組蛋白質在西元二千年上市
(14-15)
。其中,有些重組蛋白質是經
過基因改變。例如,由於單分子胰島素才具有活性,而重組胰島素會形成寡聚物,
因此當注射到糖尿病人,病人吸收較慢,因此血糖降低速度較慢。Dansh 藥廠嘗試利
用寡聚物胰島素三度結構來改變分子間幾個胺基酸,破壞其分子間作用力,促使突
變種的胰島素只會以單分子形式存在,即能保存其活性,而且快速被吸收
(16)
另外,美國Genentech公司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開發人類生長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重組蛋白質在 1985 年上市)。根據生長激素與其受體約三度結構(17)
(圖
六),一個生長激素分子與兩個受體結合而傳遞訊息。將生長激素上參與受體結合的
胺基酸突變,有些突變激素只會與一個受體結合,有些則與兩個受體緊密地結合,
結果顯示要破壞兩個蛋白質作用力較容易,常常只要一個胺基酸突變即可,如 Gly
變為 Trp。而若要加強兩蛋白質之間作用力則較困難,沒一個改變只增加一些,而多
個改變則有加成作用。例如,生長激素上 15 個胺基酸改變,促使與受體的親和力增
加 500 倍。另外,生長受體分子會與一個泌乳激素受體結合,且將生長激素上八個
功能胺基酸引入一個泌乳激素,改造的泌乳激素會與生長激素受體結合,因此該公
司研製多種變種激素,或可當受體拮抗劑或可活化受體功能,目前正在研究作為治
療乳癌的可能性。

11
圖六、一個生長激素分子與其兩個受體結合。生長激素是由 α-helical 結構(主要是四
根helices構成,稱為four-helix bundle,此種結構也見於其他細胞素,如GCSF,GMCSF…..
等。)而生長激素受體細胞外部(extracellular domain of receptor),是 β-sheet 結構(抗
體式折疊)。將生長激素上參與受體結合的胺基酸突變,便可改變具與受體結合力強弱
模式。
四、結語
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蛋白質工程亦然,每年都有相當多進展。相信未來不只可
提供豐富基礎知識,更可提升醫學與工業的大幅進步。
參考文獻
1. Branden, C. and Tooze, J. (1991) . Introduction to Protein Structure. Garland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and London
2. Cleland, J.L., and Craik, C.S. (1996) Protein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Wiley-Liss, New York
3. Anonymous. (1997) Protein engineering. Curr. Opin. in biltech.8:397-536.(本期全在討

12
論蛋白質工程,列有數百篇參考文獻)
4. Gross, M. and Plaxco, K.W.(1997) Protein engineering. Reading, writing and redesigning.
Nature 388:419-20.
5. Hunter, W.N. (1997) A structure-based approach to drug discovery; crystallography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tiparasite drugs. Parasitology. 114 Suppl: S17-29.
6. Wade, R.C. (1997) A structure-based drug design. Structure 5:1139-1145.
7. Patrick, Y.S, et al. (1994) Rational design of protent, bioavailable, nonpeptide cyclic
ureas as HIV protease inhibitors.science263:381-384.
8. Blundell, T. L. (199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protein engineering-towards rational
design. Trends in biotech. 12:145-148.
9. Cho Y, Gorina, S., Jeffrey, P.D., and Pavletic, N.P. (1994) Cystal structure of a p53 tumor
suppressor-DNA coplex: understanding tumorigenic mutations. Science 265:346-355.
10. Matsumura, M., Signor, G., and Matthews, B. M. (1989)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protein
stability by muiple disulfide bonds. Nature 342:291-293.
11. Mark, D. R., Lu, S. D., Creasey, A. A. Yamamoto, R., and Lin, L. S. (1984) Site-specific
mutagenesis of the human fibroblast interferon gene. Pro. Natl. Acad.
Sci.USA81:5662-3666.
12. Wilkinson, A.J., Fersht, A.R., Blow, D.M., Carter, P., and Winter, G. (1984) Alarge
increase in enzyme-substrate affinity by protein engineering. Nature 307:187-188.
13. Corey, D.R. and Schult, P.G. (1987) Generation of a hybrid sequence-specific stranded
deoxyribonuclease.Science238:1401-1403.
14. Buckel, p. (1996) Recombinant proteins for therapy,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17:450-6.
15. Brinkmann, U. (1996) Recombinant immunotoxins: protein engineering for cancer
therapy. Molecular medicine Today. 2:439-46.
16. Brange, J.U., et al (1988) Monomeric insulins obtained by protein engineering and their
medical implication. Nature 333:679-682.
17. Wells, J.A. and de Vos, A.M.(1993)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implications for the hematopoietins. Ann. Rev. Biophy. Biomol. Struct.22:329-35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