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5, 2015

dna 考虑引力场后 ,与理想玻色气体的结果是有一 定的差异,当考虑引力场效应后 ,凝聚温度有适当的提高

在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封闭的自由空间内,物体的绝对线速度υ和相对加速度都是常数,且其方向指向圆心。它的运动轨迹则是一个封闭的圆周。当体系本身具有恒定的初速度υ0时,它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等螺距的螺旋线



"考虑引力场后 ,与理想玻色气体的结果是有一 定的差异,当考虑引力场效应后 ,凝聚温度有适当的提高


定的差异的。

這是 http://edu6.teacher.com.cn/ttg028a/T02/ziliao/text/text-14.pdf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在均匀引力场中 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Page 1
3  收稿日期 :1997 12 8
在均匀引力场中
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刘海英
(桂林地区教育学院 桂林 541001)
  摘 要 利用理想玻色气体的状态方程和平均占有粒子数的爱因斯坦分布 ,研究在均匀引
力场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关键词 均匀引力场 理想玻色气体 凝聚温度
分类号 O41412
七十年前 ,爱因斯坦在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工作的基础上 ,研究了自旋为整数 ,其波函数是
全对称的一类粒子 ———玻色子的性质 ,发现它与费米子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 ,即使无相互作用
的玻色子气体 ,在一定温度以下 ,将突然布居在最低的量子态上 ,即在同一最低量子态上能聚
集尽可能多的玻色子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简称 BEC)
对于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 ,温度及其热力学性质 ,在一般的量子统计力学教科书和文献
中 ,已有详尽的介绍和讨论[1 —3 ]
在体积 V 中具有能谱 Ep =
P
2
2 m
的理想玻色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粒子数的分布公式分别为 :
      
PV
KB T
= - 6ε
ln(1 - Ze
- βt)
(1)
      N = 6ε
nε = 6ε
1
Z
- 1
e
βε
- 1
(2)
其中β =
1
KB T
, Z 为气体的逸度 , Z ≡exp (μ/ KB T)
(3)
(1) (2) (3) 式出发 ,应用量子统计力学方法 ,把对能量ε求和变为对能量积分 ,可以求
出非相论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
      TC =
h
2
2πm KB
N
Vζ(3/ 2)
61
2/ 3
(4)
激发态粒子数 :
     Nε> 0 = N ( T/ TC) 3/ 2
= V
(2πm KB T)
3/ 2
h
3
ζ(
3
2
)
(5)
基态粒子数 :
Nε= 0 = N〔1 - ( T/ TC) 3/ 2
(6)
第 19 卷 第 1 期         
广 西 物 理
GUAN GXI WUL I
         Vol. 19 No. 1 1998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4) (5) 式中的ζ为黎曼函数 ,(5) 式可见 ,在某个温度 T 时激发态能容纳的粒子数是有一
定的限度的 ,T = 0 时 ,将有 Nε> 0 = 0 此时全部粒子都在能量ε = 0 的凝聚体中 ,为了实现
BEC,办法是降低温度 T 或增大粒子总数 N
下面我们讨论在加速度为 g 的均匀引力场中的 BEC 温度问题。
设在高为 L ,底面为 S 的容器中的理想玻色气体 ,考虑重力场的影响 ,取重力场方向沿 x
(但方向相反) ,(1) 式变为 :
PV
KB T
= -
2π(2 m)
3/ 2
h
3
SL
0
0
ε
1
2 ln(1 - Ze
- β(ε+ mgx) ) dεdx
Z= Ze
- βmgx
PV
KB T
=
V
LL
0
1
λ3 g
5/ 2 ( Z) dx
(7)
其中 gn( Z) 为玻色积分 ,它的级数表示为 :
g
5/ 2 ( Z) = 6
l = 1
Z1 l
l
5/ 2
= 6
l = 1
Z
l e
- βmglx
l
5/ 2
由此可以求出 :
L
0
g
5/ 2 ( Z) dx =
1
mgβ6l
Z
l
l
7/ 2 -
( Ze- βm gL ) l
l
7/ 2
/
Ze
- βm gL
= Z最后又可以得到 :
PV
KT
=
V
mgβL
1
x
3 [ g
7/ 2 ( Z) - g7/ 2 ( Z) ]
(8)
Nε> 0 = N - N0 为激发态所能容纳的粒子数 , 在考虑引力场后 , 我们有 ,N - N0 =
2π
53 (2 m)
3/ 2 SL
0
0
ε1/ 2
dεdx
Z- 1
e
β( E+ mgx)
- 1
仿照上面的做法可以求出 :
2π
53 (2 m)
3/ 2 S
0
ε1/ 2
Z- 1
e
β( t + mgx)
- 1
dε =
1
λ3 Sg
3/ 2 ( Z)
由此 N - N0 =
V
LL
0
1
λ3 g
3/ 2 ( Z) dx
=
V
L
1
λ3L
0 6
l = 1
Z
l e
- βmglx
l
3/ 2
dx
=
V
L
1
λ3 6
l = 1
1
βmg
2 l
l
5/ 2 -
1 Ze
- βm gL
1
l
l
5/ 2
  
=
V
mgβL
1
λ3 [ g
5
2 ( Z) - g
5
2 ( Z) ]
(9)
T = TC ,体积 L,S 中中总的粒子数 :
N =
V
m gL
1
βλ3 [ g
5
2 ( Z) - g
5
2 ( Z)]T = TC ,Z = 1
N
V
h
2
2πmk
.
3/ 2
=
k
m gL
T
5/ 2
C[ζ(
5
2
) - g5/ 2 (α) ]
其中α =
m gL
k TC
= - ln Z| Z = 1 , T= TC
,若将不考虑引力场时的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记
TC°,(4) 式为 :
TC°=
h
2
2πmk
N
Vζ(
3
2
)
2/ 3
7
第 1 期         在均匀引力场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m gL
k TC°ν 1 ,
m gL
k TC
ν 1 ,α ν 1 ,我们有 :
g5/ 2 (α) = ζ(
5
2
) +
4
3
2α3/ 2
- ζ(
3
2
)α。可以得到 :
TC°
3
2ζ(
3
2
) =
1
2
T
3/ 2
C[ζ(
3
2
)α-
4
3
2α
3
2 ]
所以(
TC
TC°
) 3/ 2
= ζ(
3
2
) (ζ(
3
2
) -
4
3
πα1/ 2)
=
1
[1 -
4
3
π
α
1
2
ζ(
3
2
)
]
≈ 1 +
4
3
π
ζ(
3
2
)
α1/ 2
因此可以求得 :
TC
TC°
= 1 +
2
3
4
3
π
ζ(
3
2
)
α
1
2
= 1 +
8
9
π
ζ(
3
2
)
m gL
k TC
( e
1
2
可将右边的 TC 用零级近似 TC°代替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在均匀引力场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
温度的近似结果 :
  TC = TC°1 +
8
9
1
ζ(
3
2
)
πm gL
k TC°
) ]
1
2
=
N
(10)
比较(4) (10) 式可以看出 ,当考虑引力场效应后 ,凝聚温度有适当的提高。其提高值为
8
9
1
ζ(3/ 2)
πm gL
k TC°
ε1
1
2
进一步还可以求出在均匀引力场的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性质 :
V =
5
2
V
m gL
1
β2λ3 [ g
7/ 2 ( Z) - g7/ 2 ( Z)]-
V
βλ3 g
5
2 ( Z)
而在 T < TC ,Z = 1 则 :
V =
5
2
V
m gL
1
β2λ3 [ g
7
2 ( Z) - g
7
2 (α)]-
V
βλ3 g
5
2 (α)
N =
V
m gL
1
βλ3 [ g
5
2 ( Z) - g
5
2 ( Z) ]
比热的不连续性 :
ΔCv/ TC = -
9
8π
ζ(
3
2
) Nk (
πm gL
k TC°
)
1
2 ,可见考虑引力场后 ,与理想玻色气体的结果是有一
定的差异的。
七十多年来 ,经过众多的物理学家的努力 ,于 1995 年 6 月 5 日 ,由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
究所及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联系研究所的物理学家怀曼和康耐尔等人 ,采用激光冷却和蒸发
冷却技术 ,首先在原子(87Rb) 的蒸汽中产生了 BEC ,8 月底休斯顿市的 Ricc 大学在 (下转第 5 )
8
                广  西  物  理             第 19 卷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5  结论
将普适的嵌入原子模型应用到碱金属族元素 ,确定了碱金属元素所有的模型参数 ,并利用
现在的 EAM 模型计算了碱金属元素的弹性常数 ,计算结果同实验值完全一致 ;同时 ,也计算
了 BCC 结构和 FCC 结构的能量差 ,计算结果比第一原理以及从相图导出的结果要大 ,但与
Baskes 等人的结果相符 ,能正确预言碱金属的结构稳定性。
             参 考 文 献
1  P. C. Gehlen et al , Interatomic Potentials and Simulation of Lattice Defects , Plenum , New York ,1972
2  I. M. Torrens , Interatomic Potentials , Academic , New York ,1972
3  R.A.Johnson,J. Phys. F,3(1973)295
4  J. K. Lee , Interatiomic Potentials and Crystalline Defects , AIME , PA ,1981
5  M. W.finnis and J . E. Sinclair , Philos. mag. ,A50(1984) 45
6  M. W.finnis and J . E. Sinclair , Philos. mag. ,A53(1986) 161
7  M. S.Daw and M. I.Baskes ,Phys. Rev. Lett. , 50(1984)1285
8  M. S.Daw and M. I. Baskes , Phys. Rev. , B29(1984)6443
9  M. S.Daw et al , Mater. Sci. Rept. ,9(1993)251
10  Zhang Bangwei and Ouyang Yifang , Phys. Rev. ,B48(1993)3022
11  Hang Bangwei and Ouyang Yifang , Z. Physik , B92(1993)431
12  Ouyang Yifang , Zhang Bangwei and Liao Shuzhi , Sci. in China ,A37(1994) 1232
13  Ouyang Yifang , Zhang Bangwei , Liao Shuzhi and Jin Zhanpeng , Z. Physik , B101(1996) 161
14  H. P. R. Frederikse ,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Handbook , McGran2Hill , Nwe York ,1972
15  C. Kittel , Introduction to Soild State Physics , Wiley , New York ,1976
16  H. Schultz , Landolt2Brnstein , New Series / 25 ,Springer , Berlin ,1991
17  R. F. S. Hearmon , Landolt2Birnstein ,New Series / 18 ,Springer , Berlin ,1984
18  J. H. Rose , J. R. Smith et al , Phys. Rev. , B29(1984) 351
19  N. Saunders et al , CAL PHAD ,12(1988) 351
20  H. Skrive , Phys. Rev. ,B31(1985)1909
21  W.A. Harrison , Phys. Rev. ,136(1964)1107
22  M. I.BAskes, Phys. Rev. ,B46(1992)2727
(上接第 8 ) 锂(7Li) 中观测到了 B EC ,11 月广林省理工学院在钠(23Na) 蒸汽中实现了 B EC ,美
国“科学”杂志把 BEC 选为 1995 年度的分子。
BEC 理论上的研究和实验上的实现 ,开辟了研究宏观量子现象的新天地 ,它在理论上将
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而在应用上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R1K帕斯里亚著 ,统计力学上册 1985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北京大学物理系 ,量子统计物理学 ,1987 ,北大出版社
3  孙长勇、李丽华、王继锁 ,几维理想玻色气体的性质的普通描述 ,大学物理 ,1997 ,1 P5 P8
4  赵理曾 1 物理学家产生新的物态 ,物理 199612 P127 P128
5  郝柏林 1 中性原子的玻色 ———爱因斯坦凝聚 ,物理学进展 ,199713 ,P223 232
5
第 1 期            碱金属的嵌入原子模型势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在均匀引力场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 豆丁网

www.docin.com › 论文 › 毕业论文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12月17日 - 3 收稿日期:1997 年12 月8 日在均匀引力场中理想玻色气体的凝聚温度刘海英(桂林地区教育学院桂林541001) 摘要利用理想玻色气体的状态方程和 ...

[DOC]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撰文:夏烆光) 内容提要:本文从 ...
download.bioon.com/view/upload/.../09170750_2025.doc 轉為繁體網頁
下面,我们来研究在均匀引力场中,物质的运动方程。为了简便起见,这里选择微观粒子沿着X轴方向的运动为运动的正方向。这里区分为两种运动状况来加以考虑。

[PDF]广义相对论的起源

www.wuli.ac.cn/fileup/PDF/19860312.pdf 轉為繁體網頁
由 刘生余 著作 - ‎1986 - ‎被引用 1 次 - ‎相關文章
1986年3月12日 - 止的,但处在一个强度为7的均匀引力场中.由. 于没有办法把这两个参照系中的物理定律区别. 开来,他认为: “在我们的经验现代水平的情况下,我们 ...



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

(撰文:夏烆光)

内容提要:本文从力学的角度出发阐明: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式的结构?DNA为什么是双螺旋结构?核苷酸分子为什么只能有四种类型?以及它们的自我复制功能为什么是唯一的?反过来,从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中证明,微观粒子存在着螺旋式前进的运动规律。进而,证明广义时空相对论所给出的理论结果本身的正确性。



一 引 言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或者说,被看成是生物遗传变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并呈现为直线排列。这样一来,就使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体现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这一概念上。这个结论,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尽管情况如此,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当生物科学工作者弄清楚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乃是一切生物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时,基因这一概念才有了确切的生物学内涵。其间,1951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获得了DNA的结晶体;1952年又获得了DNAX射线衍射图谱。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年仅25岁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与37岁的英国科学家西斯?克里克共同阐明了这个划时代的学术成果,——他们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图上解读了它的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并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从而迈出了解开生命之谜的重要一步。

应该承认,当时的两项科学成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二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从而有了观测分子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才促使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模式。他们通过对大量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53425日英国的《发现》杂志上。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学家们便围绕着DNA的结构和作用,陆续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进展,并于1961年终于成功地破译了遗传密码,以雄辩的实验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沃林、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三人,因此而共同分享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参见[1]

二 核苷酸只有四种结构模型

基因(DNA)是自然界唯一能够自我复制的生物分子。正是由于DNA的这种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功能,为生物体将其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下一代提供了保证。现代生物学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NDA是由大量核苷酸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核苷酸分子有四种类型,它们按着不同的顺序排列,构成了含有各种遗传信息的生物基因(DNA)。基因是包含着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实验证明,大肠杆菌是一个品系繁多的大家族,其中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类型。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一些品系的大肠杆菌,本身缺少指导合成某些特殊营养物质的基因,因此,它们必须从培养基中直接摄取营养物质才能生活,——这样的大肠杆菌,被生物学称之作营养缺陷型。例如,大肠杆菌K不能合成苏氨酸(T)和亮氨酸(L);而它的另一个品系则不具备合成生物素(B)和甲硫氨(M)的能力。实验表明,如果把这两种大肠杆菌中的任何一种单独放在缺少TLBM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但是,当我们把这两种品系的大肠杆菌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到缺少TLBM这四种物质的培养基上,却奇迹般地长出了新菌落。这是为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在大肠杆菌KDNA中,缺少TL两种基因,而只含有BM两种另外的基因;同样,在另一个品系大肠杆菌的DNA中,虽然不具备BM基因,但却含有前者所缺少的TL两种基因。把这两种营养缺陷型的大肠杆菌放在一起,就等于把四种基因放在一起来进行培养。这样一来,前一品系细胞中的DNA,就有可能通过细胞膜进入后一品系的细胞中,使两种类型的DNA之间进行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含有TLBM四种基因的新型大肠杆菌。

我们说,生物学的这一重大发现,仅仅证明DNA本身具有双螺旋结构,但是,这里并没有指出,形成这种双螺旋结构的物理原因是什么。作为深入的学术研究,完全有必要弄清以下问题:1、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2DNA分子为什么是双螺旋式的结构?3、核苷酸分子为什么只有四种类型?4、由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能够唯一自我复制生物分子的原因是什么?而本文将从力学的角度上,探索并尝试地回答这些新问题。

三 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结构

这里,我们先来回答:蛋白质分子为什么是螺旋状的结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来简单地介绍一下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根据《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理论结果知道,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是:在不停自旋的同时,又绕着某个轴线、以一定的旋转频率和旋转半径不停地公转。加上粒子本身的直线运动,就自然地构成了一种螺旋式的前进运动。这里虽不是在讨论理论物理问题,但为使大家对这个结论确信无疑,还是需要简单地介绍一点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相关理论。

诚如所知,在广义时空相对论中(参见[2]§21),我曾经指出:若曲线M(t)是给定参数t的方程,利用基本矢量τμ来表达二阶导数d2M/dt2,并注意到,如果参数t代表着时间,则二阶导数d2M/dt2就是M点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把等式

dM/dt =τds/dt (1

对参数t微分,就得出:

d2M/dt2 =τd2s/dt2+(dτ/dt)·(ds/dt) (2

按照复合函数的微分法则,则有:
dτ/dt =(dτ/ds)·(ds/dt)
再将
dτ/ds = kμ 3
代入等式(2)中,便可以得出:
d2M/dt2 =τd2s/dt2+μk(ds/dt)*2 (4
由此可见,相对加速度d2M/dt2可分成两项:一个是切向加速度矢量;另一个是法向加速度矢量。
下面,我们用运动时钟的读数t*来替换方程(4)。为此,需要把曲线的特别参数s写成如下的函数关系:s = s(t*)。这里,我们约定:一阶导数s’(t*)是站在动点M上的观测者,用运动时钟所得出地关于动点M的绝对速度。这个绝对速度可以是常数,——对应着没有外力作用的保守体系;也可以是时间坐标t*的函数,——对应着外力作用引起的绝对速度的变化。同时,我们还要约定:运动是匀加速的。由此而来,把上式对运动系的时间坐标t* 微分两次,便可以得出:
ds = s’(t*)dt* (5
以及,
d2s =[s’(t*)dt*]’dt*=s’’(t*)dt*2 (6
令绝对速度
υ= s’(t*)
以及绝对加速度
η= s''(t*)

于是,便可以得出:

ds =υdt*
以及,

d2s =ηdt*2 (7

由于这里是纯量之间的微分运算,所以不必考虑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的方向。再者,由于这里只限于讨论绝对加速度为常数时的情况,因此,我们将(5)和(7)式同时代入(4)式,便可以得出:

d2M/dt2 =(ηdt*2/dt2)τ+ k(υdt*/dt)2μ (8

不难看出,上式等号右边的第一项代表了动点M的切向加速度,而第二项代表了它的法向加速度。等式左边的二阶导数d2M/dt2则是静止观测者、用静止的钟、所得出的动点M在曲线M(t)上运动的相对加速度。显然,这个相对加速度乃是切向加速度法向加速度的矢量合成结果。

下面,我们来研究在均匀引力场中,物质的运动方程。为了简便起见,这里选择微观粒子沿着X轴方向的运动为运动的正方向。这里区分为两种运动状况来加以考虑。

第一,粒子在自由空间中的曲线运动

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观点:在相互作用传播速度有限性的前提下,运动系上的钟、与静止系上的钟,不可能绝对地同步地记录到一个运动事件的两种不同的时间坐标t*t。因此,如果利用不同的参变数tt* 来表示(4)式的话,则相应的数学形式也就有所不同。根据本文讨论的需要,我们直接按照广义时空相对论的理论结果,写出运动时钟的纯量读数t* 和静止时钟的纯量读数t之间的关系:

dt* =ξdt,或 dt*/dt =ξ (9

其中,

ξ= c/(c22)1/2 (10

对于自由空间中的匀速运动,(8)式中的η= 0,并且υ是常数,由此而来,(8)式右端的第一项等于0. 以及ξ是常数。于是,把(9)式代入(8)式便可以得出:

d2M/dt2 = k[υ2c2/(c22)]μ (11

再把关系式

V = υc/(c22)1/2 (12

代入上式,则有:

d2M/dt2 = kV2μ (13

我们用曲率半径ρ= 1/k代入上式,则有:

d2M/dt2 = (V2/ρ)μ (14

这就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这一结果表明:在一个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封闭的自由空间内,物体的绝对线速度υ和相对加速度都是常数,且其方向指向圆心。它的运动轨迹则是一个封闭的圆周。当体系本身具有恒定的初速度υ0时,它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等螺距的螺旋线。

第二,粒子在均匀引力场(η= Const.)中的运动

按照(9)式,则有:

dt*2/dt22 = c2/(c22) (15

η等于常数的情况下,将(15)式代入(8)式,并引入相对加速度符号a(t) = d2M/dt2,得出:

a(t)=τηc2/(c22)+μkc2υ2/(c22) (16

然后,再引入符号V2/ρ=ω2ρ,以及ω2 r =(ηV22), 其中,ω公为粒子的公转频率,ω自为粒子绕着质心自旋的角频率,r代表微观粒子本身的半径,则上式就可以改写成:

a(t)=(ω2 r)τ+ (ω2ρ)μ (17

这就是在均匀外力作用下(η≠0),微观粒粒子的运动方程。不难理解,如果没有这种均匀外力的作用,微观粒子就不会具有自旋分量,即上式中的第一项。

在上式中,如果把第一项代表切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第二项代表了主法线方向的相对加速度。而切线τ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而主法线μ方向的相对加速度代表着微观粒子的公转。这两种加速度的合成结果,导致微观粒子在前进运动的同时,伴随着自旋以及绕着前进方向为轴线的公转。其轨迹是一条螺旋线。不言而喻,所有化学元素的分子,例如氮(N)、氢(H)、碳(C)的分子等都是微观粒子,因此,它们一定会呈现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在这种运动状态的影响下,由碳水化合物所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必然会出现螺旋状的结构。

四 核苷酸的类型与双螺旋结构的原因

根据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我们知道

d2M/dt2 =τd2s/dt2 +μk(ds/dt)2 (18

以及

d2M/ds2 = kμ (19

现在,我们把上式的二阶导数d2M/ds2再对具有内蕴意义的参数“s”微分,就得出了它的三阶微分关系式。不过,这里并不是直接把二阶导数d2M/ds2 = kμ对特别参数“s”进行微分,而是把这个式子右端的矢量μ和曲率k的乘积进行微分。由于从这里出发会使问题大为简化,所以,我们的讨论将从对矢量μ的微分开始,然后所得出的不变式来表示三阶导数d3M/ds3、以及d3M/dt3。不过,这里不准备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而是直接地引用微分几何的理论结果(参见[3],第69—72页),写出三阶微分邻域的不变式如下:

dτ/ds = kμdμ/ds = - kτβdβ/ds = -ζμ (20

其中,β是副法线方向上的单位矢量。它的方向垂直于由τμ相交后所构成的平面。上式中各公式的符号是选择了右旋坐标系时的情况。倘若是改为左旋坐标系,对于曲线M(t)的定向运动来说,在切矢量τ改变方向时,在切线单位矢量τ与主法线单位矢量μ确定的旋转方向下,公式(20)所确定的副法线单位矢量β将改变自己的正方向。所以,由方程(20)所确定的不变式“ζβ也随之改变符号,即:由(β)变成了(β);为了保持曲线M(t)的不变式ζ的符号,必须在公式(20)中改变矢量β的符号。这样一来,在左旋的坐标系中,相伴三面形单位矢量导数的基本关系式可以写成下列的形式:

dτ/ds = kμdμ/ds = - kτβdβ/ds = -ζμ (21

其中,“ζ”是曲线的挠率,而r = 1/ζ是曲线的挠率半径。其中,符号“ζβ,代表着参数相同的两个粒子之间的自旋方向刚好相反。

下面,我们取dβ/ds = 0——它代表着微观粒子的自旋轴的方向始终平行于粒子的前进方向,且β的数值不跟随着粒子的运动路程而变换。结果,上式就可以化成:

dτ/ds = kμdμ/ds = - kτβ (22

上式表明,刚体的任何运动都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远离坐标原点的平行移动;二是绕固定轴的转动。换言之,在每一个给定的瞬间,物体的运动都是由两个基本的运动所组成:第一,平移——此时物体在每一给定的时间内,它的各个部分都具有相同的运动速度。第二,转动——此时物体上的某一条直线固定不动,而物体的其它部分则绕着这个固定的直线旋转。而这种旋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绕着固定旋转轴的公转,另一个是绕着粒子质心的自旋。正如(17)式所示,第一项代表着粒子围绕着质心的自旋;而第二项代表着围绕前进方向的公转

不难理解,在上述约定的前提条件下,当粒子在前进(dτ/ds0)、或后退(dτ/ds0)的过程中,相伴三面形T(M,τ,μ,β)的顶点M都同时包含着平移转动两个方面。这里所包含的平移和转动,总共可以分成四种情况,分别由下列四个关系式来单独地确定:

dτ/ds = kμdμ/ds = - kτβ ………… ①
dτ/ds = kμdμ/ds = - kτβ ………… ② 23
dτ/ds = - kμdμ/ds = kτβ ………… ③
dτ/ds = - kμdμ/ds = kτβ ………… ④

在上述四个关系式中,曲线上的每个动点M联系着一个相伴三面形T(M,τ,μ,β),它是由曲线上对应点发出的切矢量主法线矢量副法线矢量所构成的直角三面形。这些关系式不仅给出了平移的正方向与它的反方向,而且给出了每种情况下的转动。单纯地就转动而言,这些公式一方面给出了左旋公转右旋公转的情况;另一方面给出了顶点M围绕着自己的质心左旋自旋右旋自旋的情况。当相伴三面形的顶点M移动时,动点M所描绘的运动轨迹就肯定是一条螺旋状的曲线。值得指出的是,在粒子构成的自旋中,η≠0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自旋的存在,所以才能出现以上四种独立的运动类型。这里,如果我们把η≠0看成是地球引力场的作用,那么,上式所代表的自旋一定与引力场的性质有关。

普遍的规律,对于两个基本相同的粒子来说,只有它们的自旋相反时,才能发生耦合作用而成对地出现。并且,只有自旋相反的粒子之间实现了耦合,其状态才是最稳定的状态。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大胆地推测:核苷酸分子总是成对地耦合在一起。假如情况真地象我们推测的那样,再考虑到每个核苷酸分子的运动轨迹都是螺旋式的结构形状,那么,由这些成对存在着的核苷酸分子所构成的DNA分子,就必然具有双螺旋式的结构特征。另外,由于粒子的自旋运动来自于所在星球的引力特征,所以,地球上生物的DNA分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

为了形象的理解上述观点,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即从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中,反过来考虑微观粒子螺旋式的运动状态。广义时空相对论业已证明,只有这种螺旋式的运动状态,才能体现出微观粒子波动性粒子性的对立统一。——即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如果不是这种运动状态,将难以解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这种理解方法在物理学中被经常地运用。例如,在中学物理中,人们就是利用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况,来证实磁力线的存在。正如所知,磁力线本身是看不见的,所以人们只好通过铁粉在磁场中的分布状态,来间接地证明磁力线本身的分布状况。有了铁粉的分布状况,就间接证明了磁力线的形状。

再者,由于只有那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才能够相互耦合而成对地出现,并且这些自旋相反的核苷酸分子的耦合结果只能具有以下四种可能,因此说,所有核苷酸分子只有TLBM四种类型。为了明确,我们把(23)式中的四个式子间的可能耦合列成下表。


耦合条件
公转方向相同
公转方向相反
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①—②③—④
①—③②—④

上表列出了核苷酸分子各种可能的耦合关系。从上表所列出的耦合关系可以看出,核苷酸分子的耦合情况只能是表中所列出的四种组合,即:①—②③—④①—③②—④。在给定的、均匀的引力场中,这四种结构特征应该是唯一的。所以,地球上生物体的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并且这四种类型DNA分子的自我复制功能也是唯一的。进一步地考虑,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所在星球上的引力特征。改变引力场,有可能改变DNA分子的形状。

五 结 论

总之,通过上述讨论,回答了四个问题:一是蛋白质分子螺旋结构特征的力学原因。二是,核苷酸分子成对出现的力学原因;三是,由于核苷酸分子的成对出现,所以DNA分子必定是双螺旋结构;四是,由于同种核苷酸分子的耦合只能有四种情况,所以导致了DNA分子只能有四种类型,以及它们唯一的自我复制功能。再者,通过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结构和DNA的双螺旋结构特征,反过来证明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态的螺旋式特征。而且,只有这种螺旋式的运动特征,才能真正体现出微观粒子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统一,进而证明广义时空相对论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前前后后》 作者:徐九武,科报网,《生命科学的里程碑》。
[2]《广义时空相对论》夏烆光著,人民交通出版社,北京,20031月 第一版。
[3]《微分几何教程》[] С.П.芬尼可夫 著,施祥林、徐家福 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7月第一版。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