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7, 2012

场旋涡具有粒子特性,并且随着高频振荡持续改变极性,从时间平均上来看它们没有带电荷。因而它们可以无阻碍的穿越固体

elec_fans@yahoo.com.cn

标量波的理论和实验

---Ing. Konstantin Meyl

教授

简介:

本文将介绍标量波。尽管这种波迄今为止仍然没有被注意,但是它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这在信息传递和能量技术上是十分有用的。实验结果支持数学和物理的推导结论。实验显示以下几点结论:
1

、无线能量传输
2

、接收器对发射器的反射过程
3

、获得能效比约为3的自由能量
4

、标量波的波速约为光速的1.5
5

、法拉第笼对标量波无法屏蔽

特斯拉辐射:

这里有五个特殊的科学实验,这些实验和书本上的经典理论不相容。跟随我的文章,我将向你介绍纵波的传输。

这是历史性的实验,因为
100年以前,尼古拉特斯拉已经测量过同样的波的属性,和我一样。追根溯源,特斯拉在1900[1]发表了无线能量传输的文章。他已经发现接收的能量比发射的能量多,他将其成为"放大传输器"。

依照特斯拉观测到的效应,根据他当时的测量仪器,他发现地球的共振频率是
12Hz。既然依照光速传播的舒曼波是7.8Hz,特斯拉下定结论,他的纵波是光速的1.5[2]。作为电热疗法的奠基者,特斯拉已经指出了其生物学效应和在医疗上的可能用途。然而直至今天,基于特斯拉辐射的电热疗法依然没有得到应有;后人使用了一种错误的波,它在医疗上几乎没有什么重要性。

特斯拉发现的纵波被否定并且再也没有在课本上提到。这里有两个原因:
1

、没有任何一个高校成功重建一台"放大发射机",这仅仅是因为花费太大。因此,结果没有被重复,也没有得到立刻的承认。我使用现代电子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方法是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代替了火花隙,同时使用2-4V的低电压代替了高电压。我卖这套实验设备以便其他人很容易复制。它适合演示这个实验并且已经卖出了100多套。一些大学已经能够确认这个效应。测量的效率结果在140%1000%之间。
2

、这个重要的发现没有被发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场描述方程。在某种程度上,麦克斯韦方程只能描述横波,在横波里,场只能指向振荡传播方向的垂直方向。如图1

中国电子迷:elec_fans@yahoo.com.cn

1 波方程的矢量部分(源自麦克斯韦方程)

中国电子迷注:
tDJH∂∂+=×∇(全电流安培定理)

tBE
∂∂−×∇

(法拉弟定理)

波方程的推导:
2()EEE→→∇×∇×=∇∇•−∇

所以,
2()EEE→→∇=∇∇•−∇×∇× (即图1的方程)

常规认为,不考虑源的情况下,
()E∇∇•,所以,上式简化为亥姆亥兹方程:

2222

1EEct∂∇=∂􀁇

2222

1BBct∂∇=∂􀁋􀁋中国电子迷:elec_fans@yahoo.com.cn

这显然是数理方程中所讲的波动方程。现在的问题是,
(E∇∇•是否在任何条件下都恒等于0

波方程

通过使用拉普拉斯算子,根据矢量分析的规则,著名的波方程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源自麦克斯韦方程的矢量部分(
E∇×∇×),以及标量部分(()E∇∇•),因为场的散度指针是一个标量。我们不得不问自己,什么样的波具有这个属性?如何才能发现这个标量波?

2 波方程的标量部分描述纵波(等离子波)

如果我们从一个标量势ϕ推导场矢量,这将立刻导致一个不同的波方程,称之为等离子波。其解正如大家所知,就像一个电子的等离子波,这是电子密度的纵波振荡(
Langmuir波)。

涡漩模型

特斯拉的实验和我的恢复历史的工作揭示了更多的事实。这样的纵波在真空中没有等
中国电子迷:elec_fans@yahoo.com.cn

离子体的地方也明显存在。那么问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
E的散度可以描述?脉冲如何经过,才能导致纵驻波的形成?在没有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一个波该如何振动,才能导致互相之间的推动?

我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通过推广麦克斯韦的关于电场的涡漩场理论。由于粒子具有纵振动波的特性,这些可以称之为势的涡漩能够形成结构并在空间传播。这个模型的概念基于亥姆亥兹的环状涡漩模型,开尔文使之流行。在我的书中[3],数学和物理的推导方法已经被描述。

为了避开场理论描述的困难性,每个物理学家首先寻找一个传统的解释。他使用了两种方法:

共振电路的解释

特斯拉向开尔文爵士提出了他的实验,他是在
100年前即说过涡漩传输的人。在开尔文的观念中,这毫无疑问是辐射波以外的另一种波。他清楚地认识到,每一种关于无线电技术的解释都是错误的,因为导致场线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东西。

假定有一个共振电路,由电感和电容组成:

3 开放共振电路解释中国电子迷:elec_fans@yahoo.com.cn

如果电容的两个极板被分开,在极板中有场线流过。场线从发射器流出,在接收器端重新合拢。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非常松的耦合和更高的效率。在这种情况下,确实会有一些效应可以被解释,但这不是全部。

电感被分为两个空气变压器,这两部分是完全相同的。如果输入一个正弦电压给发射端,在接收端立刻被变压。输出端电压应该小于或者最大等于输入电压
----但是,它明显要大!

可以使用交流图表法进行计算。但是毫无疑问,测量出来的结果是,在接收端的发光二极管更亮(
U>2Volt)。与此同时,在对应的发射端,发光二极管却不亮(U<2Volt)!这个实验可以交换发射段和接收端再试。

测量出的效率是
1000%。如果能量守恒定律没有被打破,那么剩下的一个解释是:开放电容提取了环境能量。不用考虑模型计算的误差,传统的计算没有超过90%。即使没有计算也有更多可以做。

需要考虑振荡场,因为球形电极在接近
7MHz的频率下运行。它们处于共振状态。共振的条件是:确定频率和反相。传输器明显调制了它的环境场,接收器则接收了满足共振条件的一切。

在信号传输的相速度上,共振电路的解释失败了。但是高频工程师们仍然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给出了另一种解释。

近场解释

天线效应的近场被测量,一方面这种效应很难被理解,因为它几乎消失在常规的场理论中。另一方面,对我来说这种现象和标量波非常接近。每个人都知道一个实际的物理应用:例如,在百货商店的入口处,顾客总要通过标量波监测器。

在我的实验中,发射器适合进行神秘的近场探测。特斯拉也经常工作于近场探测。如果有人问这方面的原因,将会发现近场效应并没有其它特殊的,它就是波方程的标量波部分。我的解释如下:

高频振荡的天线电荷形成了纵驻波。因此,在近场探测区赫兹偶极子是纵波标量场。下图清楚地显示了旋涡的形成和它们是如何离开偶极子的。

4 离开电场线的偶极子

和天线杆中的电荷一样,电流和电压的相位角相差
90度。近场的电场和磁场相位也相差90度。然而到远场,这个相位角变为零。我的解释是,旋涡被打破,它们被衰减,横波开始形成。中国电子迷:elec_fans@yahoo.com.cn

旋涡解释


旋涡的衰减依靠传播速度。在光速下计算结果是半个波长旋涡已经被衰减。速度越快,它们越稳定,在大约
1.6倍光速时仍然稳定。这些非常快的旋涡连通了一个维度,它们可以隧穿。因而,速度比光快将导致隧穿效应。从而法拉第笼无法屏蔽快旋涡。

既然这些场旋涡具有粒子特性,并且随着高频振荡持续改变极性,从时间平均上来看它们没有带电荷。因而它们可以无阻碍的穿越固体。在物理上,具有这种属性的粒子被称为中微子。场的能量在我的实验中被搜集,从包围我们的中微子辐射中。由于这种辐射源,每一种近场的解释都错了。毕竟近场发射器提供的能量小于
10%,我们所关心的接收器多余的90%的能量,并不是来自近场!

实验

利用函数信号发生器,我调整了正弦波的频率和幅度。在频率调节上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直到接收端的发光二极管发出明亮的发光,同时,发射端却暗淡下来。如果幅度减少的够多,并且确保没有多余的能量被辐射,多余的能量将产生。

如果我拆掉接收器的接地,然后开启
LED灯的信号,如果信号被接收的话,发射器将会感知。

自共振的特斯拉线圈,依照频率计数器,频率是
7MHz。现在将频率降下来到4.7MHz,接收器又亮起来,但是亮度不高,很容易被屏蔽,并且没有能量反射的效应。这时候我们明显是在处理一个赫兹的部分,其频率是光速。既然波长没有改变,频率取决于传播速度。标量波的速度则为(7/4.7=) 1.5倍光速。

如果我放置发射器到铝屏蔽盒内,没有电磁波能够到达接收器。电磁兼容实验室的专家不能检测到任何东西,尽管接收器的灯仍然在亮!通过调整接收线圈,可以证明这是一个电场而不是磁场耦合。标量波明显通过隧穿的方法以超光速超越了屏蔽笼!

参考文献:

1 Nikola Tesla: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of electrical energy.

US-Patent No. 645,576, N.Y. 20.3.1900.

2 Nikola Tesla: Art of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energy through the natural

mediums, US-Patent No. 787,412, N.Y. 18.4.1905.

3 Konstantin Meyl: Elektromagnetische Umweltverträglichkeit,

Teil 1: Umdruck zur Vorlesung, Villingen-Schwenningen 1996, 3.Aufl. 1998

Teil 2: Energietechnisches Seminar 1998, 3. Auflage 1999,

Teil 3: Informationstechnisches Seminar 2002, auszugsweise enthalten in:

K. Meyl: Skalarwellentechnik, Dokumentation für das Demonstrations-Set,

INDEL-Verlag, Villingen-Schwenningen,

will be translated till 2002 :

3 Konstantin Meyl: Scalar Waves, INDEL-Verlag.

(see: http://www.k-meyl.de).

Email: meyl@k-meyl.de


More information in the internet: http://www.k-meyl.de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