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的三
条定律,其中没有关于力学量的假设.在中学里,动量= m v 、动能=
1
2
m v2 、角
动量= r× p 等等,实际上都是作为一种经验即假设而引入的,到了理论力学,情
况就不同了,一切仅从牛顿定律出发,动量、动能、角动量等等,都是作为运动方
程的积分来定义的,并最终与守恒定律相联系.
茅先生们最基本的观点,无非是“土地和粮食都是商品,应该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而不应该政府干预。”
这种观点,说浅了是“天真”,说深了是“无知”。
世上的商品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通的吗?当然不是!不然怎么会有“走私”、“禁运”、“壁垒”、“制裁”?最简单的例子:中美贸易的巨大逆差,真是由于美国人做不出足够卖给中国人的商品吗?当然不是。只要做过中美贸易的人都知道,中国人真想买的高技术商品,都在美国商务部的“禁运”名单上。
至于说到粮食,至今在很多发达国家里,也没有真正被商品化。日本对农民种粮食的补贴和对农产品进口的壁垒,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令美国人很不高兴的事。而在很多国家,土地的转让和买卖更是受到限制。在我们具体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土地更是从来就没有商品化过:其所有者是国家,而可以买卖、转让的只是使用权而已,并非土地本身。
即使具有某些“商品”的属性,粮食和土地也并不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凸现出茅先生一类所谓经济学家的“无知”。他们不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其最基本的性质,应该是“惯性”,也就是类似力学里质量的那个量。这个“惯性”决定了对象的本质,而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具有不同“惯性”的对象对不同外界作用(在力学里用“力”来表征)的响应。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个对象对外界作用响应的时间尺度。“惯性”越大,这个时间尺度越长。对于粮食来说,很明显,其特征时间尺度应该以年来计量,而多数商品对外界作用响应的时间尺度是很短的:比如股票的特征响应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而很多商品是以天、周、或者月来计算。对于土地来说,特征时间尺度更长:把耕地改作他用(比如建房),时间尺度至少两年以上(从土地使用权出售到住户入住);而把已经作他用的土地改回耕地,到收获粮食,时间更长!这样长的响应时间,与人对粮食这种商品的需求时间:几个小时(两次进食之间的时间),到几天、十几天(人不进食可以存活的时间),相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远。等到市场可以响应(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前提下,要一年;连土地都市场化的情况下,要几年),已经不知有多少人会因为饥饿而染病、甚至死亡!
正是因为如此短的需求时间和如此长的响应时间的巨大矛盾,使得所谓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在这里不再适用,或者说,在十天半个月这样小的时间尺度上适用,在几年、几十年这样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大时间尺度上不适用。而“18亿亩红线”和茅先生们的《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报告,说的正是这样的大时间尺度问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