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Facebook:“碳基”互联网巨兽 由碳原子(C)组成的钻石(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晶体,这是因为在它的结构之中,每个碳原子之间(C-C)的联系紧密而强韧。

Facebook:“碳基”互联网巨兽

夏勇峰 / 2011年01月02日

浓缩观点

  • 这家依托“人”为基本信息节点的公司,正在崛起成为互联网世界另一个谷歌量级的全新生物。
  • F a c e b o o k 将成为一个信息组织方式与谷歌完全不同的公司——它是“碳基”的,并因为人不可抗拒的信息沟通欲望而不断膨胀。

今天,如果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一个世界,那么它一定是“硅基”的。在技术的推动下,这个世界由越来越多、已无法计数的光纤、集成电路、服务器、磁盘构成,信息在其中如洪流般呼啸来去,一个个公司则吞噬、释放出更多信息。这个世界中的佼佼者,无疑就是谷歌,据美国研究机构数据,它的信息流量已占据全球的一成,并拥有全球2%的服务器数量。

谷歌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机器人,每时每刻流水线似地抓取着世界各处的信息,扔进它的服务器里,再将信息自动化地组织、加工,与下一个信息获取者对接。理论上来说,似乎只要信息能不停地爆炸式增长,它就能以此牢牢占据在互联网中的地位。

可是到了2009年下半年,一份份数据出炉,人们忽然发现,谷歌的光环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者是Facebook。目前,Facebook全球的用户数已达3亿人,即将超过美国人口;9月,据台湾媒体报道,Facebook在当地的独立访客数超过了谷歌——此前曾有分析师预计,到2011年访问Facebook的人将比谷歌多;10月中旬,英国研究机构称Facebook在该国访问量居首,每7次网络访问就有1次指向Facebook。

即便在谷歌引以为傲的盈利能力上,Facebook也头一次有了底气。7月,Facebook宣布今年已经实现盈利,2009年营收将超过5亿美元。“我们将在不久的将来达到每年几十亿美元的收入。”Facebook高管放出这句话时相当自信。

和拥有“互联网完美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完美信息模型”的谷歌相比,Facebook成立至今,无论在成长或是盈利上,都走着一条总是出乎人们想象的谲诡路线。

这使得《福布斯》经杂志在今年4月对Facebook的报道,成为了笑话。当时,该杂志援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对Facebook盈利模式进行分析,认为随着用户数量激增及各类人群的细化,Facebook的广告越精准则收入越低,最终极难实现盈利。

这不能怪经济学家们,因为这家公司的不确定性让任何一个研究者都无比头疼,你基于它现在的定位和模式进行预测,但是明天这些基点就彻底变化了,甚至连它的创始人,25岁的马克·扎克伯格都经常估计错误。

为什么?因为Facebook以“人”为基本信息节点,它的变化是跟着“人”的需求来演进发展的。从马克·扎克伯格把“用户需求”当做最重要的一条守则时,就注定了Facebook将成为一个信息组织方式与谷歌完全不同的公司——它是“碳基”的,并因为人不可抗拒的信息沟通欲望而不断膨胀。

人际钻石效应

由碳原子(C)组成的钻石(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晶体,这是因为在它的结构之中,每个碳原子之间(C-C)的联系紧密而强韧。

如果说现在的Facebook,与5年前那个“校内同学的联系目录”还有什么共性的话,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强联系”。

据马克·扎克伯格的哈佛大学入学申请显示,经过2001年在哈佛夏季学院的8周学习,2002年,资优生马克如愿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马克发现,其他学校都为本校学生提供附有学生照片和基本信息的花名册,但哈佛没有!为此,他向学校申请办一个内网版花名册,却被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看起来腼腆却充满执著的马克并没有放弃。一天夜里,他入侵了学校多个宿舍的电脑数据库,获取了其中存储的所有学生照片,并把它们放在了自己构架的网站上。这个昙花一现的“黑站点”因为哈佛大学对马克的留校察看处分告终,马克被迫公开对同学们道歉。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因为他觉得在“学校内”这个维度,这些信息应该是开放的。这件事触动了他的神经。

为了合法地干成这件事,2004年2月,Facebook网站正式推出。马克的哈佛学生身份帮了他的忙,每个哈佛学生都有一个学校域名的电子邮件,他开始给他们群发邮件。“Hey”,他的邮件总是这么开头,然后介绍一下自己的网站,“我们提供一个校内的联系人目录,只有自己人才能注册和浏览,建立你的个人档案就能被收录其中”。加上之前的“照片门”事件,很多人对这位出格的校友都有点印象,不到1个月,超过半数的哈佛大学本科生就成了Facebook的注册用户。

基于哈佛极度本地化的人际联系,Facebook拥有了第一颗坚硬的“钻石”。

哪个年轻人不想找哈佛的同龄人做朋友?有越来越多的人给马克写邮件要求加入,Facebook内部的哈佛用户也开始想利用网站与其他学校的朋友联络。

为了确保“C-C”的强度——Facebook用户体验最重要的一部分,网站只对各个大学进行有限度的逐步开放,大学开放的顺序按照Facebook收到的注册申请表数量排序。

当Facebook的用户数以“学校”为量级来增加时,一颗颗由每个学校的学生个体所构成的“钻石”被收录其中。到2004年12月,Facebook注册用户达到100万,主体用户从哈佛大学到常春藤院校,再到全美其他大学院校。

随着影响力增大,2007年,微软和谷歌分别与Facebook进行了投资谈判。微软的附加条款是代理Facebook广告条销售,谷歌的条件则是让Facebook内的部分用户信息可被搜索。谨慎的马克谢绝了谷歌,选择了前者。

在整个过程中,1984年出生的马克·扎克伯格维护用户隐私权到了一个固执的程度,并坚持“有限度的开放”。每个普通用户,在Facebook中只能看到不到0.5%的其他用户信息,这使得每个“碳原子”与自己的好友联系不至于过度泛化。

“碳基”信息革命

回到2004年末,当希望“与别学校的人交朋友”的用户需求已经高涨到毋庸置疑之后,马克必须在“开放网站”和“保持私密”之间做出取舍。

在互联网上,“开放”与“保密”之间并非只有一步之遥。从真实个体的人出发,马克经过思考后的选择是“中间路线”——他根据每个用户个人档案中不同纬度的重要性,分配了详细的选项:照片和姓名是“花名册”中有的,一般用户都会接受开放;教育背景、生日等信息,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公开、好友可见、还是只有自己能看到。

Facebook最重要的一项特性由此而生。每个人都拥有与自己相关的许多信息,每个人都拥有每一条信息“是否让人知道”的权利。除了实名注册之外,Facebook在“私密”到“开放”之间有异常详细的层级,让任何人都具有了控制自己信息的能力。

就如Facebook这个英文单词本身的含义,它刚开始只是由一系列的大学生档案组成的目录,目录里所承载的信息并不太多。

但是,人与人之间自然产生的越来越多的交流互动,以及随着用户增加所逐渐完善的基于每个人的社会交往圈的扩大,让每个人主动分享的信息逐渐增多。这种信息膨胀的过程,完全不同于“硅基互联网”的信息膨胀,不同于谷歌“扫描并收纳全球信息”的方式。

几年间,Facebook一系列的改版,不管是更便捷的状态(Status)分享或者查看“谁到过我的页面”,其最终目的,都是让最初的“个人档案目录”在用户主导下开始快速“流动”起来——用马克的话来说,这一切“提高了档案页面的用户友好性”。

2007年5月24日,Facebook开放了API,第三方人员由此可以开发在Facebook平台上运行的程序;之后,Facebook又推出了50个国家语言版本的网站,这一工作是由用户利用Facebook所提供的框架自发完成的。这两点,解决了“Facebook式信息膨胀”的最后两块绊脚石——如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信息互动方式,以及如何从美国到全球。

从最简单的层面看,Facebook目前已经拥有了3亿名用户,但这不仅代表着3亿个人名和3亿张个人头像,它还意味着Facebook已经拥有了3亿张将自己牢牢与社会绑定的联系网,以及3亿以“人”为单位的信息接收、处理、释放节点。

2009年10月,Facebook终于允许谷歌、必应等搜索引擎来检索网站中的表层信息,有人说这是因为Twitter的竞争所致,但对于一个基于人与人联系的“碳基”互联网公司来说,它并不能影响Facebook的核心竞争力与继续向前迈进的速度。

“如果说搜索引擎是自上而下、以相对强权的方式获取信息,从而推进全球信息化。”马克·扎克伯格说,“那Facebook则是在尊重每个人的前提下,引导用户进行更多分享,逐渐适应并开放信息,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完成这一切。”

Facebook盈利模型

Facebook盈利模型

也许是未能意识到Facebook发展得如此之快,又或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谈到盈利,马克·扎克伯格认为是在“3年以内”。他没想到不到1年,Facebook就已经开始盈利了。

与搜索引擎将流量直接导入广告主链接的盈利模式相比,“碳基”互联网公司因为其层级与维度的复杂,盈利模型显然更加难以设计,尤其对Facebook这样一个以用户隐私和体验为优先考虑的平台更为困难。

“叫好不叫座”的难题已经困扰了Facebook很长时间,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赚钱的方法,比如收费的虚拟礼物和调查问卷,但Facebook一直未能找到让收入大幅增长的最佳方式。事实上早在2007年,Facebook就曾考虑推出一款名叫Beacon的广告系统,将广告直接植入平台,但却因为用户反对而最终放弃。

这一情况在今年终止,但它不是因为谨慎的Facebook采用了某项新策略,而主要是广告主对Facebook这个平台的日渐认可。市场调研组织eMarketer7月的报告称,2009年美国社交网站广告收入同比下降3%,其中MySpace降幅15%,而Facebook增长9.5%,另外有分析师表示,未来2年广告商将不断涌向Facebook。

另外,美国科技博客作者Nicholas Carlson在调查之后,给出了Facebook今年盈利的分析情况,以总盈利5.5亿美元计算,来自品牌广告、条幅广告、虚拟礼品和自由服务广告的营收分别为1.25亿美元、1.5亿美元、0.75亿美元和2亿美元。

Facebook条幅广告的投放较为复杂,由微软独家代理;同时,广告可直接从Facebook网站上自动购买,类似谷歌的广告系统,按点击付费,品牌广告会被放置在显著的位置,而自由广告则能以插件的形式让用户放在自己的档案页上,并进行评论;虚拟礼物对用户收费,类似于QQ商城。除此之外,任何组织和个人还可以发放调查问卷,并且按照回应问卷的人数对Facebook付费。这部分收入对Facebook的贡献相对较少。

比Facebook更早盈利的,是一些运行在Facebook平台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Facebook Apps),最受欢迎的程序年盈利达1亿美元。2009年下半年开始,多家Facebook应用程序开发商获得风投或被并购。目前,Facebook本身的第三方支付系统正在测试中,该系统将采用虚拟货币的方式运行,第三方应用程序的付费将经由Facebook虚拟货币完成。在获得结算权后,Facebook有望因此在未来获得持续增长的应用程序分成收入。

当基于自身平台的广告、支付、微支付系统逐渐完善之后,Facebook的盈利前景已经十分明朗。25岁的马克·扎克伯格,有望在盈利和用户体验之间,像应对隐私和开放的定位一样,找到一个强大的平衡点。如果在未来几年内,Facebook真能每年盈利数十亿美元,相信不会有人惊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